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许多人都认为西安太过狭小,不适合作为本朝的都城,当然也有一些重臣乡土难离,竭力主张以西安为都,但相对于迁都的力量来讲还是太小,只是具体都城要定在哪里,每人都有自己地看法,洛阳、开封、北京、应天等都有人提议。这样分下来,同意还是以西安为都的人反占了多数。
这些文臣武将都有向皇帝专事上奏之权,他们不能说服别人,纷纷向李鸿基上奏,提出自己的定都建议,李鸿基的桌子上数天时间就摆满了上百份关于都城选择地奏章。
对于都城的选择,李鸿基在打下大明京师之后不是没有想法,单凭宫室的规模西安的秦王府拍马也及不上紫禁城,坐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金銮宝座上,俯视着下面的文武百官,李鸿基就涌起了一股冲动,就此将北京定为新朝的京师。
只是转念一想却打消了这个念头,紫禁城虽大,他贵为帝王又能用多大的面积,崇祯的内庭宦官宫女近十万名,又有多少人真正是皇帝所需,难道自己也要困在这紫禁城一生,这个念头一起,李鸿基才果断大势裁减紫禁城的宫女、太监,这些人自己既然用不到,自然不能白白耗费国家一笔庞大的费用。
至于攻下应天府后,李鸿基也不是没有选过以应天府为都,只是南京城虽然号称龙盘虎据,六朝古都,但还没有一个强势的政权会选应天府为都,通常选应天府为都的朝庭都是短命皇朝,这和朝庭的本身实力有关,但是大明的正统皇帝会败于起兵靖难,只有区区数万人马的番王,却不得不让人深思。
应天府到底适不适合做一个朝庭的都城,是否将都城定在应天府就注定会是一个短命的皇朝,这不仅仅是关系到风水之说,还关系到天下势力的划分。
一国的都城无疑聚集了其他地方太多的优势,那里是朝庭的中枢,一切军令,政令都出自于那里,而且也是天下财货汇聚之处,影响可不谓不大,既然已有那么多的朝代定都在应天府,却从来没有一个朝庭能够长治久安,总有他的道理,李鸿基下意识的就将应天府排除在外。
看着桌子上如此多的奏章,全是关于定都之事,他们各说各的理由,李鸿基看得不由头疼,定都在西安合不合适,如果再重新选择,到底该选择何处。
“李娃,传朕旨意,让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入宫。”
“遵旨。”李娃得到命令,转身就要出去。
“且慢,你再把洪承畴、赵良极、李守信、袁宗第、马维兴、王长顺、贺珍、贺景他们都叫来。”
“是。”李娃听到吩咐,连忙停住了脚步,应了一声。
正要再叫人传递皇帝的旨意。又传来了李鸿基的声音:“还有把高立功、高一功、刘芳亮、李万成、田见秀、高杰、拓养坤他们都请来。”
李鸿基顿了一下。又道:“哦,还有柳敬亭也给我请来。”
“是。”李娃应了一声,却半天不动。
李鸿基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你还不快去。”
李娃这才出门。回头又问了一句:“皇上,还有其他人没有?”
李鸿基才知道他为何迟迟不动的原因,笑骂道:“你找死不成。有了自然会再叫你传。呆在朕身边不要总想偷懒。”
李娃心中嘀咕了一声。出了什么大事,竟然要召集三省八部的首脑全都到齐,还有留在西安被封为伯爵以上爵位地人更是一个不落,而中间加上一个柳敬亭又算怎么回事。
不过,这些都不是他考虑的范畴,随着李娃出了皇帝的书房。整个皇宫一下子出来了十数名侍卫,分别前往各人地府中传旨,一些不在府中之人,侍卫还得在他们家中等待。派出他们地家人四处寻找。
得到消息地人则忙向皇宫赶去,侍卫传旨并没有说明何事,只是表示皇帝紧急召见,看到自己的同僚一个个急匆匆向皇宫赶去,路上碰到的人一个个忙打听发生了何事,所有人却都是茫然无绪。
柳敬亭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的说书确实是了不起的本领,不但一般的百姓喜爱,就是唐军许多高级将领也喜欢听柳敬亭说书,甚至他地名声传到后宫中,皇后还请他说过几次书,对他的说书赞不绝口,若不是柳敬亭已归属于唐军宣传部门,恐怕皇后一声令下,他就得专为皇室说书也不一定。
只是他加入唐军的时间太短,虽然在唐军进攻福建时因为和畲族的关系立下了功劳,但充其量不过被封为都事地七品小官,夹杂在一排高官显贵中,尤其显是突立。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被紧急召来,更是大吃一惊,他们这些天来,一直忙于完善朝庭各项官制之事,听到皇帝急召,还以为是其中出了什么差错,见到了如此多的高官全都聚在一起,明白肯定不是为此事,心更是揪了起来,莫非有什么大事发生?
按照前唐官制,朝中分为省、台、寺、监四大组成部分。省包括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台包括御史台与司天台,寺包括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监有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这些衙门除了省的官制唐军大体齐备外,其他不是并在别的部门下,如司天台、军器监、国子监都隶属于商洛科学院,要么就根本没有设立,以前在唐军没有统一全国时还可以将就,如今唐军已基本完成了统一,许多机构就有必要重设。
不过,重设也不是全都要设,有些无用的就有废除,有些重要的反而要加强,封赏完后,那些到西安的将领都可以享受难得的假期,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等人却常常忙得通霄达旦,如此多的部门,牵涉到近百名官员的升迁,三人都是战战魏魅,唯恐犯错,那有时间参与定都之事的议论。他们接到这些奏章多半也来不及查看。
大臣们陆续聚中到了承运殿,现在的皇宫外部大体还是按照原先大明秦王府的格局,皇帝已入住了多年,皇宫虽然从来没有扩建,但内部却免不了增增减减,秦王府原先有各类房屋863间,大小门楼46座,如今被李鸿基下令拆除了一半,多余的都用来改作花园,植树造林,许多数百年的老树被移植到了皇宫后院。
户部每年拨出一百万两银子作为皇宫的改造费用,皇帝却用得很省,每年花费不到十万两,大部分都是用在移植树木,改造花园上,虽然树木多了不利于防火,容易带来安全隐患,但古时的建筑多是木头建造,远比树木容易着火,至于安全,李鸿基规定在宫室的外墙之内留出一段十米宽的空阔地带,只种植低矮的树种和草皮,防止有刺客借着树木的掩护摸进皇宫内。
解决了安全问题,各大臣对于皇帝不建宫室,只移树木这点小小的嗜好当然不会拒绝,如今整个皇宫树木繁盛,到处是一片阴凉,一入皇宫,仿佛就凉爽了许多。
前年登极的时候皇帝下令将端履门已拓宽成十多米的大门,与中间的广场正对,被皇帝召见的大臣直接从端履门进入皇宫,通过广场后,就到达了原先秦王府的承运殿,众大臣可以在承运殿里候旨。
承运殿后面本来是存心殿,如今改名为太和殿,一切都是仿佛紫禁城的太和殿建成,太和殿是皇帝登极前花费了五万两白银建造,和后面的承庆宫一样,是李鸿基唯一在皇宫中大兴土木的地方,而承庆宫的名字已改为坤宁宫,是皇帝的后宫所在。
太和殿在皇帝举行大朝会时所用,唐军的大朝会每三日举行一次,其余时间,大臣们除非有急事,或者皇帝相召,否则不会进入皇宫,皇帝除了批阅一些奏章外,尽可以做其他事情。
而那些奏章也不用皇帝亲自批阅,大部分都由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先协商处理过,三人意见不同,李鸿基才会仔细观看,当然密奏,还有贺景、贺珍两人的奏章除外,他们可以直接绕过周凤梧三人呈于皇帝面前。
这是李鸿基想出来的偷懒的办法,他可没有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处理奏章上的觉悟,这次都城之争,许多人见呈给尚书省的奏章没人理会,纷纷动用了自己的密奏之权,将定都的奏章直接送达到李鸿基的案前,李鸿基一下子将这么多人召聚起来,众人因都动用了密奏,才会不知发生了何事。
等到大臣们都到齐,李娃才过来传到李鸿基的旨意,让大家一起到憩园议事,众人都松了一口气,看来是没什么大事,以前是白担心了。
憩,息也,憩园顾名思议,就是休闲的去处,皇帝既然叫大家到那里去,自然是轻松的表示。
憩园就位于太和殿的左侧,占地二十来亩,有一半是水面,里面种满了荷花,此时正是荷花盛开的地方,水面上姹紫嫣红,荷香阵阵,河面中间有一凉亭,可以同时容纳数十人,平时也是皇帝后妃们最喜欢的位置,不过,今天就暂时被皇帝全部占用了。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六章 盛唐之地
一行十数人跟着李娃的后面,由太和殿旁边绕过,进入了憩园,远远的就看见皇帝已坐在憩园的水池中央,旁边站着一名亭亭玉立的女子,这名女子正是新近才封为婕妤的朱玉凤。
对朱玉凤唐军中的重臣大多数认识,这名女子在皇帝攻下西安后,就在皇帝身边充当婢女的角色,她真正的身份来历却只有贺景知晓,直到皇帝从福建返回,加封她为婕妤时,唐军的重臣才大吃一惊,这个本以为只是以前秦王府普通婢女的人竟然是秦王府的郡主。
对于皇帝行事如此不按常理的行为,大臣们哭笑不得,若是以前,礼部尚书赵良极必定会拼死反对把这样一个女子留在皇帝身边,如今朱玉风已经在皇帝身边六七年,众人只得无可奈何的接受。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带头走在最前面,一行十九人通过回廊来到了皇帝面前,刚要下跪,李鸿基已抬手止住:“今日不是朝会,众位爱卿就免了这下跪之礼吧。”
周凤梧正色道:“万岁,自古君臣有序,礼不可废。”
说完,带头跪下:“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一功、李万成、高杰、拓养坤等几名武将听到皇帝免跪,本不想下拜,见大部分人跪了下去,其中高立功也在其中,不得不也拜了下去。
周凤梧等人在皇帝单独召见时。如果皇帝免跪,基本上不会多此一举,此时却是坚持下跪。还磕完了三通头才起身,李鸿基不由一愣,看着跟在他们身后勉勉强强地高一功,李万成等人。李鸿基才若有所悟。
“来人。赐坐。”
随着皇帝的话声一落。一排早有准备的侍卫将椅子搬了上来,除掉皇帝面前地位置,整个凉亭中一下子放上了十九张锦凳,本来空荡的亭子一下显得狭小起来,好在这个凉亭造的时候就考虑到皇帝可能会带所有地后妃到这里赏景,造得颇大。才可以容纳得下。
侍卫们搬上椅子后就退得远远地,周凤梧等人小心翼翼地坐下,问道:“不知万岁急召臣等来此,有何要事?”
李鸿基轻呷了一口茶:“近日各人为定都一事纷争不已。朕的书案上已摆满了不下上百道奏章,朕才将大家召集起来,就此事作一个定论。”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大吃一惊,所有的奏章都要经过三人之手,关于定都的奏章他们未作处理,自然也没有送到皇帝哪里,那么皇帝所说的自然是密奏,一百多道密奏非同小可,等于有专事奏折之权的大臣,有近一半人给皇帝上给密奏,他们却毫无所觉。
三人连忙起身请罪:“臣等无能,不能为皇上分忧。”
李鸿基摆摆手:“不关尔等之事,朕让你们将重心放在官制完备上,有些疏漏也在所难免。平身吧。”
“谢万岁!”三人战战兢兢地起身,他们身后的众人都恍然大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大家都为了定都之事上了密奏,不由相视一笑。
“定都之事,朕一直以来都未作说明,也难怪众人会议论,既然大家都想到了,那么今天就让大家过来,素性说个透辙,各位爱卿今日都可以畅所欲言,你们的密奏朕都看过了,不过,还是想听一听大家当面所说,哪位爱卿先来。”
定都之事无疑关系重大,众人上密奏时都说得头头是道,此时当着大家的面却谁也不好先说出来,他们平时彼此就有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在皇帝面前却不肯做出头鸟。
见众人不答,周凤梧咳了一声,道:“皇上,臣有话先说。”
李鸿基点了点头,嘉许地道:“讲。”
以周凤梧的身份,大可以等众人先讲完,再来一个总结,见众人闭口,他先开口有弥补以前对于定都之事漫不经心的过失之意。
“皇上,臣看过一部分人的奏章,许多人认为陕西贫瘠,近来天灾频频,西安的城区狭小,不适合作为都城,才有迁都之议,不知诸位是否都是这样认为?”
周凤梧缓缓在的众人的脸上掠过,众人都点头,从崇祯元年开始,陕西是年年有小旱,三年一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才爆发出席卷数省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正是凭着陕西的旱灾,唐军才能在商洛山中休生养息,义旗一指,就攻下了陕西全境。
唐军占领了陕西后,天灾仍没有断绝,若不是凭着手中有高产的红薯、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唐军根本不可能在陕西待下去,就是有了这些东西,陕西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崇祯十年河南的大旱,陕西近在咫尺,却对河南灾民的嗷嗷待哺无能为力,最后只得从湖广,四川调入大批粮食,才能对河南进行救济。
这种映象还深深的留在唐军将领脑中,何况陕西的陆路经过唐军这些年的大力发展虽然已经是四通八达,但水路却不好使用,渭河有大半年的时间不能行船,没有水路,只靠公路的运输,负担一国的都城重任要比以前难上数倍,现在通往西安的各条官道上,向城中运送各类物质的马车络驿不绝。
当然,现在还没有什么不妥,唐军修筑的水泥公路又快又稳,黄河的活鱼不到一天时间就可以运送到西安,湖广的大米运到西安也花不了十天的时间,只是许多人担心,数十年后,等到西安的人口达到一百万人时,整个西安的道路是不是会被运送物质的马车堵死,
见众人点头,周凤梧话风一转:“土地贫瘠,我们有大量地旱地作物可以供百姓所需。城区狭小可以扩建,唯一可虑者,仍陕西近年来常常干旱。不过这种干旱我朝也能承受,这也不是非迁不可的理由,一旦迁都。工程势必浩大。如今我朝刚刚鼎立。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臣以为,皇上可以继续以西安为都,若是五年、十年后,陕西的干旱仍然持续,那时天下稳定。皇上再考虑迁都不迟。”
长安地故城有二,一是汉城,筑于汉惠帝时,在西安城西北,周长二十五公里,一是隋城,筑于隋文帝时,号大兴城,包有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周长三十六公里,唐代隋后,改大兴为长安,基本未作改动,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迁都洛阳后,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毁,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现在的西安城。
周凤梧说将西安扩建,如果恢复到隋唐时的规模,那里西安容纳百万人以上也不会显得拥挤,完全可行,只是众人没有想到周凤梧竟然会不赞成迁都,一时都惊讶不已,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连有一部分陕西出身地将领都不同意继续把西安作为都城,他们想迁到更为繁华地北京、应天、开封、洛阳、没想到身为河南人地周凤梧反而力挺西安。
众人哑然一阵后,马上反应过来,高立功起身道:“皇上,臣以为继续以西安为都不妥,正如刚才周大人所言,西安城区狭小,近年来人口猛增,越发显得拥挤,陕西全省又是干旱频繁,水路断绝,陆路虽然运输畅通,但损耗远大于水路,我朝如今拥有天下,适合为都之地有多处,又何必一定要在西安。”
高立功的话听得多数人缓缓点头,尤其是适合为都之地有多处那句将所有想迁都之人都包括在内,否则他若直接说出迁都的地点,无论是哪里,必定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
李鸿基却不愿他含混过去,直接问道:“那爱卿又认为何处最适合为都。”
高立功犹豫了一下,才道:“洛阳仍天下坚城,臣认为可以为都。
这下好了,周凤梧、高立功两人一文一武,出身于河南的周凤梧偏要以西安为都,出身于陕西的高立功却要以洛阳为都,两人都是理由充足。众臣中一下子嗡嗡声大起。
洪承畴和赵良极等人都站起来:“陛下,臣反对,臣以为北京才是我朝首先地定都之地。”
洪承畴和赵良极一说完,刘芳亮站了起来,对洪承畴等人的话反驳道:“北京有何好处,臣以为应天繁华,无论水路,陆路皆是通达,可以为都。”
“臣以为开封可以为都。”
“臣以为尚书令大人所说没错,一动不如一静,还是西安好。”
“北京好”,“应天好”,“洛阳好”……。
一时之间,整个亭中热闹非凡,众臣都说得唾沫横飞,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柳敬亭在后面看得目瞪口呆,将众人的神态一一记录,这可是难得地素材,以后说书肯定用得到。
李鸿基重重的咳了一声,众人才收敛了起来,一个个向皇帝看去,希望皇帝能够支持自己的计划。
李鸿基的目光越过众人,最后落在柳敬亭身上:“柳爱卿,朕还没听到过你的发言,你认为我朝以何地为都最佳?”
众人的眼光梭得一下对准了柳敬亭,饶是柳敬亭平时总是面对着成百上千的书迷,被如今朝庭最有权势的十几人直楞楞的盯着,也大感吃不消,眼看刚才众人争论的激烈程度,无论他说出何处,等于马上得罪了在座的大部分人,他忙给自己暗示了数次镇定,才开口回道:“回禀万岁,微臣官小位微,朝庭的都城是何等大事,岂容微臣胡乱置喙。”
李鸿基微笑着道:“没关系,柳爱卿经常深入民间,为百姓讲书,近日各大臣就定都一事议论纷纷,肯定也已传到民间,不知百姓又对迁都一事如何看法。”
众人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皇帝将柳敬亭宣来的用意,在座众人谁也没有比柳敬亭更了解普通百姓的心声。
柳敬亭小心翼翼的斟酌词句,唯恐词不达意,给众人造成误会:“启禀万岁,百姓吗,他们自然不希望皇上迁都,毕竟住在天子脚下,谁不愿意,一旦皇上迁都,他们可不能搬过去。”
柳敬亭打定主意,不得罪在座的任何一个人,他的这番话还是让想迁都之人心头不悦,高立功冷冷的道:“百姓愚昧,只为自己的私利作想,又焉知一国都城的重要,哪是他们不想迁就不迁的。”
李鸿基扬了扬手,止住了下面众人的说话:“各位都以为朕将都城定在西安只是暂时,才会有此番风波,却不知朕将都城定在西安另有他意。”
众人都默不作声,原来皇上早已有了主意,那些想迁都之人顿时犹如冷水浇头,想继续以西安为都的人都是大喜,李守信忙接过李鸿基的话道:“臣等愚昧,请皇上明示。”
李鸿基转向身后的柱子,上面已挂好了一幅地图,李鸿基用手指着地图:“大家请看,昔日前唐设安西都护府,自巴尔喀什湖(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以南、金山以西、两河流域以东之地,全是安西都护府辖下之地,极盛之时,波斯以东原西突厥役属的西域十六国也全部在都护府范围之内,安西都护府统领着八十州、一百一十县、一百十二个军府。可是看看现在,还有多少地方是我朝所有。朕以西安为都,就要立志恢复我前唐属地,若是以北京、应天为都,以上地区皆被我朝抛弃,仅此一条,朕就不会选取,诸公可有意和朕一起,恢复前唐之荣光?”
“皇上圣明,臣等不及,臣愿与吾皇一起,恢复我盛唐之地。”周凤梧首先拜了下来,接着其他人也一起下拜。
目前唐军最西之地,只到达了嘉裕关,嘉裕关之外,唐军虽然曾出击将蒙古察哈尔的余部全部一网成擒,如今唐军的威名在这片草场上仍然盛传,却并没有进行过有效的管理,察哈尔部被灭了,草场很快被新的民族所占据,不过,鉴于唐军的威名,他们还是象征性的向唐军送上了礼物,承认唐军名义上的领导。
这也是大明对这片广袤草原上的统治方式,众人皆以为皇帝对嘉裕关以外之地并无野心,没想到皇帝的心思比众人想象中还要大,大唐安西都护府之地,纵横不下五千里,皇帝此时说全部要收回,无异于石破惊天。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七章 斩新一页
眼看继续让西安作为都城已成为定局,高立功仍有点不死心,道:“皇上,洛阳离西安并不远,距离黄河又近,水路远比西安要通畅,洛阳城高墙厚远不是西安能比,皇上为何又不考虑洛阳?”
“城墙,高爱卿,你说现在还有我军攻不下的城墙吗,即如此那城墙高不高,厚不厚又有什么区别?”
高立功一愣,现在唐军的火炮威力一年比一年大,而且再也不是以前几门,几十门的规模,据说现在所有火炮的生产都用上了蒸汽机,若是唐军要全力生产火炮,一个月就可以生产数千上万门,无论怎样坚固的城墙,在数百数千门大炮的轰击下,恐怕连一个时辰也抵挡不了。
“何况陕西干旱,河南比陕西的干旱更加严重,至于黄河,黄河九害,唯利一套,有河套对陕西的支援,西安为都岂不胜于洛阳。而且我大唐以后有远胜于水运的运输方式,都城的选择,再也不用局限于有无水运了。”
自古以来,水运一直是朝庭大规模物质运送的最佳选择,正是有了杨广开拓的大运河,才有后面盛唐的繁华,大明定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更是朝庭的命脉,一旦被切断,整个朝庭就会大乱。
这也难怪,水路虽然缓慢,但胜在量大,一艘千石以上的大船,要多少辆马车才能运完,如果是人挑,将人累死不说。十石粮从产粮区运到京师恐怕能剩下一石就不错了,其他地都得在路上消耗掉。
1...215216217218219...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