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高立功听得心中一动:“皇上所说的可是铁路运输?”
从唐军第一台蒸汽机问世,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年的时间。从蒸汽车问世地那天起,唐军的重臣没少听到皇帝嘴时念叼着铁路,火车。除了皇帝自己。恐怕谁也不知铁路和火车到底是什么样子。
皇帝讲起铁路的作用时。唐军中地重臣如听天书,不过,他们听过就算,这些东西一向由工部负责,武将们有仗打就成,至于其他可不是他们关心地事。
听到高立功说起铁路。众臣嗡地一下炸了起来,“铁路已经修好了?”语气中带着强烈的疑问。
“那东西真的能日行千里?”说这话的人自己也没有信心。
“听说一次就能运送上万石的东西,是不是真的?”
马上就有人反驳:“万石不可能,我听说运送上千石倒是真地。”
听到众人的议论。袁宗第眯着眼,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也难怪,若他不是负责这一切的工部尚书,恐怕听到火车和铁路也会茫然无知。
李鸿基听到他们争论了一阵,才道:“好了,各位爱卿也不有争了,铁路确实已经修好了,不过只有西安到商洛的二百余里,至于能跑多快,能拉多少货,各位爱卿试过就知道了,至于具体什么时候能试,还是让袁卿家来告诉大家吧。”
袁宗第满脸得色地站了起来:“诸位,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从西安到商洛的铁路,在皇上刚回西安不久就修好了,我们的火车在上面已经运行了三次,铁路运输比历朝历代,任何工具都要快捷,有人说日行千里,很遗憾,这个还达不到,但我可以保证日行五百里绝不在话下,而且这个速度还有很大的提高,大家所说的日行千里以后也不是不可能达到。”
听到袁宗第的话,众人刚才的怀疑一扫而空,热切的鼓起了掌,日行五百里绝对足够了,千里马那是幻想,最好的骑兵,或许能够在第一天前进三百余里,但到了第二天,速度马上就要下降,十天时间能奔袭一千五百里已是了不起的速度,按袁宗第的说法,在有铁路的情况下,二天就可到达千里之外,三天时间就比得上骑兵用十天时间赶的路。
有了如此强大的工具,那无论是兵员还是物质都可以快速集起来,在座的众人都是朝中的高官,这意味着什么,众人自然知晓,等于一下子整个国家的实力提升数倍。
等众人的掌声稍弱,洪承畴迫不及待的问道:“袁大人,我等什么时候可以乘坐袁大人所说的火车。”
袁宗第道:“现在就已有一列火车停在西安,只要皇上同意,马上就可以安排诸位大人乘坐。”
众人都转头向皇帝看去,李鸿基微笑着道:“大家准备一下,明天朕就和各位一起乘车到商洛去一场。”
众人都是兴奋难言,周凤梧却是紧皱双眉,向袁宗第道:“袁大人,你可确保这火车没有安全之忧。”
袁宗第听到周凤梧如此一说,也紧张起来,在座的都是朝庭重臣,明天皇帝还是亲自乘坐,万一有事,袁宗第都不敢想象会有什么后果:“周大人,这火车在商洛山已经运行数月之久,从来没有出现过事故,从西安到商洛也有三次,应当没事。”
周凤梧大摇其头:“我要确保没事,而不是应当没事。”
皇帝早就告诉过袁宗第,他要和朝中的重臣一起乘坐火车到商洛山,袁宗第为了确保安全,已经是让商洛科学院派出人员反复对火车检查了数遍,又亲自运行,本以为已是万无一失,听周凤梧说得郑重,信心不由被打掉了几分,顿时冷汗迭出。
看到袁宗第的神色,周凤梧转身向皇帝道:“启禀万岁,臣反对皇上和诸位大人一起乘车到商洛山。”
众人正在兴高采烈的谈论火车,听周凤梧如此一说,都奇怪的看着他,李鸿基“哦”了一声:“火车对我朝意义重大,周爱卿为何要反对?”
“安全。皇上已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又有诸多重臣同行,万不可同时置身于险地。”
周凤梧地话一说出来,众人都同时沉默。这个东西听袁宗第说得天花乱坠,到底安不安全,众人心里可没底。都是担心的看着李鸿基。
李鸿基奇怪的问道:“安全?爱卿怎么问起这个问题来。
朕可以告诉大家。火车比骑马,比乘马车都要安全,明天大家可以放心乘坐。”
众人都松了一口气,皇帝地保证对周凤梧来说,毫无意义,他追问道:“皇上。世事无绝对,臣虽然对火车不了解,但听到袁大人所说火车的速度就不得不担心,即然火车如此之快。如果有人从车上掉下来,那就是非死即伤,若是整个车体倾覆……”
众人都听得色变,李鸿基不由一窒,想起后世还不免有火车出轨,相撞的事件,很难说现在地火车能够百分百安全,他扫了一下眼前地众人一眼,若是这些人包括自己都一起出事,那整个帝国都要颠覆地可能。
“爱卿所说不无道理,这样,明日爱卿就留下,另外在座的诸位一半人随行就好了,留下的人等朕回来后,再让你们乘坐。”
周凤梧大急,他事实上是要劝皇帝留下,如今让他留下,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自己贪生怕死,而要让皇帝自蹈险地,急忙开口:“皇上,臣……”
周凤梧还没有说出口,李鸿基已打断了他的话:“就这么定了,其实诸位爱卿都可以放心,火车已在商洛山运行数月之久,从来没有出过事故,朕让一半人留下来,也是以防万一而已。”
火车虽然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明天绝对是人类乘坐火车正式载入史册的一天,李鸿基怎么会舍得不去。
听到安全,众人刚冷却地心又热切起来:“皇上,明天算臣一个。”
“算臣一个。”
“还有臣。”
众人都争着要陪皇帝明天乘坐火车,谁也不愿意留下来,李鸿基只好扬手止了止:“好了,谁去,谁不去,朕说了算。”
众人只得静了下来:“宋献策、袁宗第、高立功、刘芳亮、李万成、田见秀、高杰、拓养坤、高一功你们九人明天一起随朕前往商洛。其余人全都留下。”
点到名字的人都笑得合不笼嘴,其他人脸上都呈现出失望之色,不过,皇帝决定了下来,他们也只好遵从,好在至多再过一天,他们也就能登上火车。倒不用急在一时。
“哦,朕还差点漏了一人,柳爱卿,你明日也随朕一起上车吧。”
李鸿基说到漏了一人时,刚才没有点到名的人都竖起了耳朵,希望皇帝叫到的是自己,听到是柳敬亭,对他地运气都羡慕起来。
柳敬亭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左看右看,好象亭中姓柳的只是自己,才指着自己的鼻子道:“皇上说得可是微臣。
见到皇帝含笑点头,柳敬亭才确认下来,忙跪下谢恩:“微臣谢万岁!万岁!万万岁!”
“好了,今日之事到此为止,你们都散了吧。”
“谢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行礼完毕,鱼贯而出了凉亭。
周凤梧走在最后,还想再劝一下皇帝,只是没等张嘴,李鸿基已猜到他的用意:“爱卿放心,朕心中有数,朕从战场上千军万马都走了过来,难道还怕坐一场并无多大风险的火车吗?”
听皇帝如此一说,周凤梧要说的话只好咽到了肚子里,皇帝可不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如何行事,又岂是大臣所能限制。
转眼之间,凉亭中就只剩下李鸿基和朱玉凤两人,刚才无论大臣们说什么,朱玉凤都在后面静静的听着,隅尔替皇帝添着茶水,还替皇帝捶捶肩膀,朱玉凤已习惯性的溶入皇帝的婢女角色中,即使是李鸿基给她加封为婕妤也丝毫未变。
李鸿基对这种感觉很是享受,他自己都没有感到自己的变化,皇帝的后宫中,田玉珠倔强,邢秀娘爽朗,高桂英大气,李鸿基却反而越来越欣赏朱玉凤默不作声,百依百顺的样子。田淑英却是他父亲培训出来标准的妃子形象,仿佛少了自己的灵魂。
至于柳如是、顾媚两人,完全是李鸿基满足自己的好色心里才会娶回宫中,而周碧、刘秀秀政治上的联姻更强一点,男女之情反而没有多少。
“你想不想明天和朕一起去商洛?”李鸿基突然开口对朱玉凤言道。
身后正在按摩的小手停顿了一下,马上又恢复了正常:“皇上让妾身去,妾身就去。”
朱玉凤的反应果然不出自己所料,李鸿基暗暗自嘲了一下,正想开口道那就一起去吧,突然想起若是只带朱玉凤,不带高桂英、田玉珠她们一起去好象不妥,可是真带那么多人显然不合适。
“算了,明天朕自己去吧。”李鸿基的言语中顿时有几分萧瑟。
“是。”话虽然简短,但李鸿基还是从中听到了几分失落之意。背后的纤纤玉手突然加大了几分力度。
“这火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现在才数百里的距离,以后全国都铺上了铁路,可以日行千里,朕一定带你到各处游玩一遍。”皇帝此话更象是安慰居多。
第二天,李鸿基在一行大臣的簇涌下,带着数百名侍卫出了城门,来到了新修好了火车站台,铁路并没有修进西安城,而是在离西安南门五百米左右的地方就停止,现在的西安城只占了原先长安北部的一部分,不到以前一半大小,李鸿基已有意将西安扩建,自然没必要把火车站建到现在的城中。
火车站被围墙封了起来,火车来时,西安城南门的许多百姓虽然都可以听到火车轰隆隆的声音,却很少有人真正见到过火车的样子,除了刚好看到铁路上行走的火车外,百姓们都对这个能发出巨大响声的东西感到很好奇,隅尔看到的人更是惊为神物。可惜车站里有人站岗,不让闲人进入,百姓只能按耐住自己的好奇心。
看到站台上的火车时,唐军的重臣表现并不会比一般百姓强多少,一个个张大了嘴合不笼,这列火车只有六节,除了车头,只有五节车箱,然而高高的车体,长长的身躯,宛如一头巨兽卧在无边无际的铁轨上,全身泛发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随时可以吞噬一切靠近他的物体。
高立功艰难的咽了一口口水:“皇上,这就是火车?”
李鸿基含笑道:“不错,这就是火车,它将为人类掀开崭新的一页。”带头朝火车走去,众人连忙紧跟在皇帝身后。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八章 天价
李鸿基直接来到中间的车箱,车门已经打开,沿线站满了皇家侍卫,李娃在皇帝和大臣进站前先带侍卫进了车箱中,搜查了一遍,以确保皇帝的安全。
众人第一次进到火车,不免样样好奇,这列火车是专门给皇帝建的专车,袁宗第用尽一切办法使乘坐的人更加舒适,在中间的一节车箱内,二十多米长的车箱不过安排了十六个座位,还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里甚至还放了一张宽大的床,可以供皇帝休息。
当然现在的铁路里程有限,皇帝也根本不会用到这张床,这个独立空间还是布置的最为奢华,外面的每个座位也是极尽舒服之能事,每个座位的面积几乎可供一人躺下,车上的椅子全部是用最好的紫檀木新制而成,椅面上用最好的湖州丝绸包裹。车箱里更是铺上了一层上好的地毯,人踩着上面只觉得软绵绵的,仿若云端。
这次陪同李鸿基登车的多是武将,在皇帝面前不象文官一样规规矩矩,高立功、李万成、高杰、拓养坤等人一上车便是东摸东逛,对车上的设施都要用手捡验一番,有时不免用力过大,丝绸被众人扯破袁宗第倒是毫不在意,那紫檀木做成的椅子也被那些武将弄得吱吱作响,袁宗第看得大为心疼,连忙制止。
紫檀木是最名贵的木材之一,谓之“寸木寸金,“在各种硬木中紫檀木质地最为细密。木质甚坚,色赤,入水即沉。从东汉末期,晋·崔豹《古今注》就有记载,称“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
这种木材主要产于南洋群岛地热带地区,其次是交趾。广东、广西也产紫檀木,但数量不多,“紫”寓意着祥瑞,加上紫檀特有的优良木性及稀有程度,到了明朝。这种木材尤为皇家重视,开始大规模采伐。
由于紫檀木数量稀少,朝庭很快将国内紫檀木采光,随后皇帝派官吏赴南洋采办。此后遂成定例。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弘光朝登极之后,还派人赴南洋采办。
明庭所采办的木料并非都为现用,很多存储备用。这种采办,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掠夺性质,因此,南洋群岛所产佳木几乎被采伐殆尽,其中尤以紫檀木为最。凡可以成器物者,全部被捆载而去。世界产紫檀之地,主要为南洋群岛,因此全世界所产紫檀木地绝大部份都汇集到中国,分储于广州和北京。
为都显皇家气派,弘光帝登极后也派出大量太监去南洋采办,经过二百年的砍伐,此时南洋成材的紫檀几乎枯竭,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并且常言“十檀九空,“最大地紫檀木直径仅为二十公分左右,天启年间各地太监为了取悦于喜欢做木匠地皇帝,无不想尽办法为皇帝进供紫檀木,更是加速了紫檀木消耗地速度。
不过弘光朝最后采办的紫檀木却没有为弘光帝所用,弘光朝派出去的太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好不容易才从南洋的深山老林里搞到了数十根成材的紫檀木,运回广州时,弘光朝已经灭亡,这批木材就落入了唐军手中。
紫檀木在明一代几乎是皇室专用,这批木材被缴获地唐军运到了西安,李鸿基知道后,为防止紫檀木绝种,下达了禁止再砍伐紫檀木的命令,不过,估计以后要找到成材的紫檀木,除了南洋的深山老林里可能还偶有所获外,至少还要等上数百年了。
在另一个时空中,欧州地殖民者对紫檀木追求的狂烈丝毫不下于明朝皇帝,可惜大部分紫檀木在明朝就被砍伐一空,让欧州的殖民者只能失望而归,据说拿破仑墓前有个十五厘米长的紫檀棺抟模型,参观者都无不惊讶而羡慕,以为稀有。
清朝皇帝对紫檀木的重视也不下于明一代,两朝的皇帝都不惜重金,集天下之能工巧匠打造各种紫檀家具、饰物,只是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为明代所采,虽然清朝也曾在南洋采办过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节屈不直,已不成材了,
这车上所用的紫檀木却不是弘光朝采办的那一批,而是从北京宫中所遗留的木材中选取的上等材料打造,虽然皇帝下令不得赴南洋继续砍伐紫檀木,但天启年间采办的紫檀木还有许多在宫中遗留未用,这些都属于工部的财产,袁宗第当然可以调来为皇帝打造御用车箱。
听到袁宗第说到这种木头如此珍贵,那些乱动的武将们才讪讪着住手,袁宗第松了一口气,这些紫擅木打造的坐椅虽然远比一般木头结实,到底不是铁铸的,若是武将们用起蛮力来,给椅子造成破坏,袁宗第非心疼死不可。
“好了,火车就快开了,各位爱卿都坐下吧。”看着自己的爱将一个个都象土包子,李鸿基心里暗笑。
“谢万岁!”各人连忙手忙脚乱的坐下。
众人刚坐下,“呜”的一声大响了起来,接着是吭哧、吭哧的声音响起,众人大惊,一个个跳起来:“什么声音?”
袁宗第连忙解释:“大家不要慌,这是火车开动的声音。
众人转头向皇帝看去,见皇帝安稳的坐着一动不动,脸上不由一红,重新坐了下来。
火车缓慢的移动了起来,接着越来越快,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倒转,而车内却滴水不泼,众人更是啧啧称奇。
看着眼前的景物向后飞驰,这些平时统领上万人马的将军看得眼花缭乱,从西安到商洛的铁路,基本上是按原先官道的路线修建,这些人绝大数都和皇帝在商洛山蛰伏了数年。对道路两旁地景物本来很熟悉,因铁路的修建已改变了很多。此时却不免有沧海桑田的感觉。
拓养坤脸色憋得通红,最后还是忍不住好奇。期期哎哎地问道:“袁大人,这个火车走如此之快,怎么没见拉车的马?”
拓养坤的话声音本来就小。外面又夹杂着吭哧。吭哧火车地声音。他连说了数遍袁宗第也没有听清,拓养坤急了,大声喊了出来,这下众人都听到了,许多人哈哈大笑了起来。
拓养坤见众人大笑。知道自己可能问了个很愚蠢地问题。脸上顿时有点挂不住:“笑什么笑,不懂就问,这可是皇上说得,有什么不对?”
拓养坤出身响马。为人极讲义气,无奈是粗人一个,他属于最早跟随李鸿基地一批将领。作战勇猛无比,只是却不爱读书,现在也认不了几个字,李鸿基曾为此不知说过了他多少遍。
无奈李鸿基说他时他唯唯诺诺。拍着胸脯保证认字读书,到了学习时听不了多久便呼呼大睡,最后李鸿基无奈,放弃了教他识字的努力,跟他同一批的将领人都已是二品、三品地高官,拓养坤才是四品,和他大字不识有很大关系。
拓养坤一发问,大家顿时止住了笑,事实上高立功、刘芳亮、李万成等人虽然知道火车不是靠马拉,但对这个庞然大物到底为什么能自行行走,速度还如此之快,并不了解,唐军地蒸汽机本来就是高度机密,这些人虽然有资格接触,但他们将全部精力放在打仗上,即使知道一点也不了解详情。
袁宗第忍住笑:“拓将军问得对,只是火车并不是靠马拉,自然见不到马匹。”
李鸿基听到此话,却是露出了苦笑,想起另一个时空清政府修建地第一条铁路,全长不过二十里,因为清政府生怕火车头这个庞然大物走起来震动清皇室地东陵,修好后只准用骡马拖拉车辆。人称“马车铁路”。沦为全世界的笑柄。
他这次带出来的大臣多是武将,就是想让他们亲自了解一下铁路的有关知识,免得以后也闹起马拉火车地笑话来。
“袁爱卿,你就和大家详细讲一讲关于火车的知识吧。”
听到皇帝吩咐,袁宗第只好应了一声:“是。”开始为这些重臣讲解起来。
袁宗第也是半路出家,在没加入唐军以前,只不过是商洛山大地主张守业家中的一个佃农,唐军灭掉张守业后,袁宗第还差点被当唐军当成张守业地人杀掉,只不过袁宗第头脑灵活,又肯吃苦头,对商洛山各处的矿产了如指掌,正是唐军需要的人材,李鸿基才对他加以重用。
袁宗第也不负所托,将商洛管理的井井有条,终于成为了唐军中地重臣,高居工部尚书之职,李鸿基更是亲自为他做媒娶了孙元化女儿孙、幼蘩为妻,可见李鸿基对袁宗第的重视。
只是他虽然负责商洛事务的管理,火车具体怎么运行也并不十分清楚,好在对付眼前一无所知的一干人还是绰绰有余,一路上众人就在对火车的讨论中度过。
又是一声“呜“的汽笛时响起,火车吭哧,吭哧的声音渐渐慢了下来,接着众人只觉是晃了一下,火车已是静止不动。
袁宗第开口道:“诸位,商洛已经到了,可以下车了。”
众人正对袁宗第的讲解听得津津有味,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高立功从怀里掏出表一看,从西安上车开始算起,刚好过了四小时。高立功的怀表是唐军自己生产的,怀表在西方已发明了近一百年,在万历年间已传到大明,可惜却只是江南的富商才偶有使用。
唐军攻下湖广后才偶尔得到了一只怀表,李鸿基见过后大喜过望,他自然知道怀表的用处,本来想从江南购买一批给唐军的各级军官配上,只是得知此事的葡萄牙人却狮子大开口,一块怀表要四百两银子,还要一年后才有货。
如果要在军官中大规模使用,唐军需要的怀表起码也要数百只,甚至最好配备到每个小队,这样一来更是需要数万只,有一年时间,唐军自己也能造出来,最后李鸿基命令只买两只给商洛科学院仿造,失掉这笔生意的葡萄牙人大失所望,狠狠的宰了唐军一刀,为此贺珍付出了二千两银子的高昂代价,才从葡萄牙人手里买到二只。
怀表其实比想象中还要简单,唐军得到后,只花了三个月时间就仿造了出来,不过,开始只做出了少量的一部分供唐军高层使用,大规模制造的时间还不过半年,毕竟普及怀表,远没有铁路系统来的急切,商洛科学院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怀表中去。
众人下了车,还有点不感相信这就到了商洛,以前从西安到商洛,快马也需要一天时间,如果乘马车,更是要两天时间,如果运送大炮,就是天气睛好,没有七八天时间休想从商洛运到西安,万一下雨更是不知会担搁多少时间。
唐军进攻西安时,大军从商洛出发,花了三天时间才到达西安,大炮更是因为下雨,整整慢了半个月的时间才运送到商洛,让唐军为此多死伤了数千人。
不过,站台上欢迎的人群告诉他们,他们确确实实已到过了商洛,高立功看得大为感叹,向皇帝道:“若全国都能铺上铁路就好了。”
袁宗第在旁边叹道:“铁路好用是不错,高大人可知修这条铁路花了多少人力,物力?”
高立功随口问道:“多少。”
袁宗第道:“这条铁路动用了十万人,整整花费了二年的时间,用掉上好的钢材一万吨。”
高立功吃了一惊,有点不敢相信:“多少,一万吨钢材?”
袁宗第嘿嘿一笑:“不错,整整一万零五百吨,而且都是可以铸大炮的上好钢材,以一门重炮五百公斤记,你算算,若是换成大炮能造多少门。”
高立功倒吸了一口凉气:“二万门。”
以唐军以前对外出售火炮每门价格十万,二十万两计算,光钢材一项就要耗资数十亿两,当然价格不能这么算,唐军出售火炮本就是百倍的爆利,就是以每门大炮一千两银子计算,也是二千万两,这条小小的铁路,光钢材就要消耗到以前大明一年的税收。
高立功不算则已,一算不由为之喳舌,李鸿基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担心,我们有时间,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百年,总有一天,全国都能跑上火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