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李鸿基点头:“是啊,以前缺少耕牛,一个壮劳力每年至多可以耕种三四亩地,还要累个半死,换了牛耕,一个壮丁每年可以耕种十余亩,比以前耕种三四亩还要轻松,可是你想想,如果蒸汽机能够耕田,那一个壮丁一年耕种数十亩地也不在话下,如果还有了能够收割的机器,播种的机器,一个劳力种上数百亩地也是轻松的很,到时粮食、布匹会多的仓库也放不下,全国都不会有人再挨饿,也不会有人再受冻。”
众人都被李鸿基描绘的情景呆住了,一个劳力可耕种数百亩地那是什么概念,宋应星也怔在哪里,他走南趟北,见怪了一般农民的穷苦,他这些年来编著了《天工开物》就是想把以前所有的生产技术都传给后人,使人们少走弯路,农民的生活条件能够更好些,蒸汽机出现后,他马上致力于农业上的推广,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做到如此地步。
宋应星跪了下来:“万岁金玉良玉,使臣茅塞顿开,臣一定在有生之年,要制造出可以耕田、播种、收割的机器,使农民从世世代代的劳苦中解脱出来。”
李鸿基忙将宋应得扶起:“爱卿不必如此,能将农户从田间劳动中解脱出来,永远也没有人饿死,也是朕的心愿,爱卿若能制造出来,朕还要代天下臣民感谢你。”
宋应星连道:“不敢,不敢。”
宋献策也回过神来,他的反应却和宋应星完全相反:“万岁不可,如果一个劳力能耕数百亩地不是福而是祸,请万岁下令万万不可研究此物。”
众人愕然的看着宋献策,李鸿基不解的问道:“此话何解?”
宋献策道:“天下之地有定数,如果一个劳力能耕数百亩地,那其他人又作何营生?到时必定天下大乱,臣肯请皇上下令,今日之事任何人不准传出去,更不可命令研究此物。”
众人才知宋献策的想法,一时转不过弯来,怎么明明是有用的东西却成了害物,如果真是如此弄得天下大乱,那可就得不偿失。不由齐齐的望着李鸿基。
宋应星更是脸色大变,若皇帝也如此想,除了那些朝中重臣外,在场的其他人有可能都有性命之忧,照宋献策的说法,此物能够弄得天下大乱,最好的保密方法当然是灭口,一个帝王为了天下的安定,恐怕不会在乎多少人的死活。他急忙转动脑筋,却想不出什么话来反驳宋献策,顿时面如死灰。
李鸿基哑然失笑,难道农民不种田就不能做其他营生吗,不过,这也难怪宋献策如此想,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替都是围绕着土地打转,从均田一兼并再到均田一兼并,其间就是一个个王朝的灭亡与涎生。
所以历代王朝都是开始时多数人有耕地,政治也清明,到了中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整个朝庭便是憋病众生,虽然有作为的君主会努力改革,防止国家土地兼并的速度,便只是治标不治本,而这些改革损害了大多数地主官僚的利益,即使是治标,皇帝也不能坚持下去。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三章 人的需求
到了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人只能靠给人做佃户过活,受着双重压迫,丰年也要挖野菜、树叶充饥,一遇灾年连野菜、树叶、这些东西也没有吃的时候,便揭竿而起,刚刚过去的大明正是活生生的例子。
以前的王朝都用土地来束缚农民,认为只要人员流动便是大乱,这种情况到了大明用到了极致,朱元璋发明了路引,若无功名的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当地衙门发给证明,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
“路引”的发明,并不能保障一个王朝的一直延续下去,到了明末,照样是天下大乱,眼下李鸿基要让宋应星研究耕田、播种、收割的机器,无疑会大大加快土地的兼并,以前数百数的王朝说不定数十年就要演一遍,难怪宋献策说得如此严重。
没有见到工业化,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工业化后的社会分工会有多少,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永远束缚在土地上,这个社会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爱卿多虑了。”李鸿基只能耐心的解释道:“没有土地的农民完全可以做其他事情,从西安到商洛的铁路花了十万人两年的时间,朕以后要在全国铺上铁路,那得有多少个十万人花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只能一年四季呆在田里,朕到哪里找这么多人修铁路。何况南方虽然地少人多,但看看朝庭地西北,东北。那里有多少人?一人分上一千亩地也是绰绰有余,如果没有机器,那些地方又怎能发展。有了机器。一人耕上数百亩地口不出数年,整个东西北都会成为朝庭的粮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朕又会怕什么天下大乱。”
皇帝的话顿时让不少人面色和缓下来,宋献策脸上显现出一种苦恼地情形。皇帝的话不无道理,但他却不可能放下自己的担心。
李鸿基拍了拍宋献策地肩膀:“爱卿可以慢慢想,反正这些东西要研究出来也不是一年二年地事,到时完全可以先在北方试用。若真会发生爱卿所说地事,再停下来就是。”
宋献策心中苦笑,如果让人尝到了这种机器的甜头,又岂是说停就停的,无奈他此时脑中已是糊涂,反来覆去考虑皇帝刚才所说是否可行,越想越觉得自己想不通,只能无奈点头。
宋献策还是劝道:“皇上,微臣才智有限,不能推出以后的情景,不过,此物关系太过重大,还没有研究之前还请皇上千万下令保密,否则臣怕引起民间的动荡。”
宋应星松了一口气,刚才他差点被宋献策的话吓死,连忙也劝道:“侍中大人所说有理,臣也认为暂时保密为好。”
李鸿基没有回答,反而向袁宗第询问道:“袁爱卿,你告诉朕,工部在陕西现在有多少人做工?”
袁宗第算了一下道:“回皇上,工部在陕西共有钢铁厂、纺织厂、棉衣厂、医药厂、采石厂、兵器厂、火药厂等总共七百五十一家,使用人员三十一万有余,如果包括各个矿井人员和筑路人员则超过七十万人有余,另外工部在其他各省也陆续建起了工场,各省加起来估计总共不不下一百万人。”
李鸿基嘿嘿一笑:“宋爱卿,你听听,陕西目前就有七十余万人做工过活,如果包括他地家属那就要达数百万人,朕以后要大修铁路,筑路人员恐怕就不下百万,加上那些钢铁厂、纺织厂、棉衣厂、采石厂、火药厂扩建所需的人力,更是数倍于此,有多少失地的农民都可以找到工作,何况铁路一通,能产生多少个职位,宋爱卿可否算清?”
宋献策摇了摇头,心中一片茫然,自己身为侍中,执掌着相当于前朝内阁的大权,自以为精研治国之术,没想到今天皇帝提出来地问题一个也没有弄懂。
其他人更是听得云里雾里,李鸿基当然不奢望他们一次就能听懂,只是他们能够不反对就行了:“所以各位爱卿完全不用担心什么此物一出,天下大乱。有了此物天下只能越来越稳定。”
高立功却根本没有宋献策那么多的顾忌,整个北方可耕之地不下亿亩,缺少的就是人,如果靠人去开垦,数百年也开垦不出来,有了机器,北方只要百万人,耕种的田地就能超过全国,对皇帝的话大为赞同:“万岁所说在理,北方可是极需人口。”他又补充一句,“当然机器更需要。”
高立功的话让众人都笑了起来,一扫大家刚才的忧虑,而高杰、李万成等人更是想到了其他方面,有了粮食,有了充足的人口,当然可以大量征兵,到时嫌地方小,打出去就是,反正天下除了中原,还有那么多的地方。
李鸿基等大家笑完,才道:“当然,侍中大人和宋院长所说也不无道理,此物没出来之前该保密还是要保密,今天所说之事,大家不可胡乱泄密,以免惹起不必要的麻烦。”
众人都是一凛:“臣等遵旨。”
参观完宋应星那里,皇帝又带着一行人到其他各个研究所参观,勉励了众人一番,在上午就结束了对商洛的参观,到了下午三时左右,皇帝和一众大臣就要乘火车返回西安。
李鸿基在离开商洛之前,下达了对商洛研究人员的封赏,孙元化作为商洛科学院的院长,唐军中的每一样研究几乎都付出了他的心力,这次又研发出了火车,功不可没,皇帝下令封为宜君侯,封地四万五千顷,年俸九千银元。和马维兴并列,仅在周凤梧之下。
若是没有参观完商洛。没有乘坐过火车,皇帝直接对孙元化如此封赏,肯定会有许多人不服。此时众人听到孙元化封侯,更多地只是流露出羡慕之色。却无一人反对。
孙元化一直呆在实验室里,他还让王夫之安排人员对非实验室的人员一律挡驾。传旨的侍卫都差点进不去。好在王夫之安排地人员不敢真得阻挡钦差。
圣旨才发到孙元化手中,孙元化接到皇帝的封赏显得颇为扭捏,推迟了几下才接受下来。
孙元化之后就是宋应星,宋应星封为延川侯,封地四万顷,年俸九千银元。方以智被封为韩城伯,封地三万顷,年俸八千银元,孙幼蘩封为诚意伯。封地三万顷,年俸八千银元。
以下商洛科学院中还有封赏为子爵、男爵的共有十余人,孙和鼎和孙和京两人也分别封了爵位,一下子孙家成为大唐爵位最多之人,如果连袁宗第也算上,共有一侯、二伯、三男爵。
方以智才知道皇帝对他所说地让他风风光光回家是何意,原来竟然是封他为伯爵,要是大明还在,他用尽一生精力也未必能够封为伯爵,能衣锦还乡是每个人地平生所愿,刹那间,方以智对皇帝地关心也有几分感动。
封赏完毕,李鸿基就带着一行人上了火车,众人是第二次坐火车,没有了第一次的兴奋和好奇,上了火车就坐了下来,彼此谈笑着这两日在商洛的见闻,火车在天黑前刚好平稳的回到了西安。
第二天,皇帝就打发周凤梧、顾君恩、洪承畴等没有跟随皇帝一起到商洛的重臣乘火车到商洛考察。等周凤梧他们回来后,李鸿基将周凤梧、顾君恩、宋献策三人召集起来,含笑的问着他们三人:“诸位爱卿都到商洛看过,不过各位有何感想。”
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周凤梧首先发言道:“回皇上,臣等大开眼界,许多事物都是闻所未闻。不过……”
李鸿基见周凤梧吞吞吐吐,奇道:“不过什么?有卿有话请讲。”
周凤梧道:“臣也说不上,只是感觉日后真如皇上所说地发展,民心将会大变,先贤所说的民各安其命将不再出现,反而是人人陷入追求金钱财富之中不可自拨。”
李鸿基默然,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打破百姓纯朴的思想,象以前地鸡犬相闻,老死不往来的情况不会再有。
宋献策也道:“商洛的各种研究,想的都是如何用机器代替人力,若是一一实现,臣怕以后百姓再也不用做事即可坐亨其成,人若得闲,则容易胡思乱想,人心思变,朝庭再难予教化。”
子曰有教无类,又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教育从来就是贵族的专利,所谓上品无寒门,而隋首开科举之后,寒门子弟才有挤身于朝堂之列的机会,却远没有达到有教无类。
而下一句更是被窜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明显和孔子的思想相驳,却被后世的朝庭奉为金科玉律,天子牧民,即然是放牧,自然不用告之羊群太多东西。
而一旦火车通向全国,机器大量应用,土地再也不是百姓的束缚,朝庭要想轻易控制百姓的思想就成为不现实之事。
正是有上面的考虑,眼前的三个重臣非但没有李鸿基所预料的信心百倍,反而是显得忧心仲仲,李鸿基却清楚,以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自己如果要阻止那就只能落在别人后面,落后就要挨打,那反过来说是不是先进就可以打别人。
李鸿基自嘲着笑了起来,三人都愣了一下,顾君恩开口道:“皇上为何发笑?”
李鸿基道:“三位爱卿可知道人有五种需求?”
三人同时摇头,李鸿基将后世马斯洛提出了箸名的五种需求理论提出来:“第一种首先是生存需求,活着就是生存,人活著,需要呼吸、吃饭、生育、看、听以及感觉,第二种就是安全需求,百姓希望自己不受威胁不被伤害,只要朝庭能满足这两种需求,一个王朝就能延续下去,这两种需求称为基本需求。”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听是缓缓点头,这两种需求简单易懂,换而言之就是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没有兵荒马乱,吏治能够清明,作威作福之人能够受到朝庭律法的惩罚。
能满足这些要求当然是一个朝庭能够长治久安的保证,这两种要求恐怕只要在盛世才可得到,没想到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后面还有三种之多。
三人都急盼着皇帝往下说,李鸿基不负所望:“第三种就是社交需求,人人都要有交往,要有自己的圈子,夫妻、朋友、同僚都是社交需求的体现。”
这种需求也好理解,周凤梧追问道:“万岁,那第四种呢。”
“第四种就是尊重需求,被他人尊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走流,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被人尊重。”
“第五种就是自我实现需求,做自己想要做的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千古美谈,就是体现了第四和第五种需求。”
听完皇帝所讲的人的五种需求,三人心头若有所悟,周凤梧问道:“皇上圣明,自古人心皆然,只是皇上所说的五种需求和商洛的各种机器研发和何关朕?”
其余二人也目光炯炯的看着皇帝,李鸿基点头:“当然有关联,你们说说,有哪一个王朝能够一直满足百姓的前两个需求而灭亡的。”
中国历代改朝换代除了宋,那一代不是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宋不亡于农民起义,却亡于外族入侵,自然也没有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三人想了想,都是摇头。
宋献策道:“臣明白了,有了火车,有了大炮,我朝可以打造出强大,快速的军队,有了各种农机,可以使百姓轻易吃上饱饭,满足百姓的前二个基本需求。”
李鸿基点头:“这还不够,人的**是向前的,满足了前面二个需求,朕还需要满足百姓后面的三个需求,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做自己想做之事,朕不期望大唐能够千秋万代,只希望大唐尽可能长时间的延续下来,当然后面的三个需求一时难予做到,可能也永远做不到,但我们要知道努力的方向,才不会茫然无措。”
说到激动处,李鸿基不由站了起来:“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世代,三位爱卿可愿助朕一臂之力。”
“愿为万岁效死。”周凤梧三人对视了一眼,伏地而跪,这已远远超过圣人描给的大同世界,若真能如此,他们也必能清史留名。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四章 故纵
在李鸿基对大唐最重要的三个重臣解释人的需求是什么的时候,张献忠也正在想自己这一生到底需求的是什么,当初若是在江西时,自己不称帝,倘可以左右逢源,一旦称帝,不但大明急于消灭他,就是唐军对他的态度也急转直下,以前能够轻易得到的武器再也买不到。
这些在自己称帝前就知道了,但自己明知如此还是做了皇帝,难道做皇帝就是自己的毕生追求吗,如果现在向唐军投降,未尝不能荣华富贵的过完下半生,但要自己向李自成低头却绝不可能。
眼前的情景却不容张献忠乐观了,从江西杀入广西以来,先是和大明在广西的残余势力作战,广西、云南、贵州三省虽然和弘光朝断了联系,但在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的拥立下,桂王朱由榔号称监国,全盘指挥三省的明军对张献忠进行围剿。
大昌军到底是客军,初入广西时,由于不熟悉地形,颇吃了不少暗亏,等到已经可以和明军分庭抗礼时,唐军在湖南总督李双喜和大明前山海关总后吴三桂的率领下,挥师近十万又杀进了广西。
这下无论是张献忠的大昌军还是朱由榔的明军,都吃不住劲,双方颇有默契的停止了争斗,共同对付唐军,可惜就是如此也不可能抵住唐军猛攻,大昌军和明军一败再败,而唐军势如猛虎,根本不肯给他们喘息地机会。
明军见势不妙。丢下了大昌军独立逃向了云南,大昌军不熟悉地理,被明军甩开。只得在广西独抗唐军的进攻,两军短暂的合作就算结束。
云南有周若军,虽然力量比广西大大不如。但明军已无多大战力。发现明军逃往云南后。李双喜也不着急,命令吴三桂独领一军追击下去,他地主力则继续对张献忠猛攻,一月之内,两军大小数十战,将大昌军打得哭爹喊娘。丢盔弃甲,如今张献忠身边的大昌军由十几万人减少到不到一万五千人。
现在张献忠就率着这一次残军驻扎在南宁城外六十里地的武鸣小县,张献忠和唐军作战数次,发现不敌后。果断弃守大城,重新做起以前流寇地生涯,并让义子李定国,孙可望分领一路人马迷惑唐军,唐军占领了城池,反而处处要分兵防守。
开始这种策略很有效果,唐军地兵力分薄后,张献忠又杀了几个回马枪,攻下了数座被唐军战领地城池,但唐军援兵源源不断的从湖南、福建两省调入,对大昌军进行四面围困,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大昌军很快就处处碰壁,几次落入唐军的陷井,差一点被唐军分别围剿。
张献忠无奈,只是重将三路大军合在一起,可是大军一旦汇合,被唐军咬死了位置,只要接战,唐军很快会从四面合围而来,如果不打破唐军的封锁,不出十天,大昌军就会全面陷入绝境。
最后张献忠最终选择了向南突围,只要绕过南宁城,就可以出广西,直接躲到安南,在他们心中,只要躲到安南就安全了,中原王朝对那些属国向来的是很少动刀兵,想来大唐也是如此。
南宁是广西地省府,城高墙厚,城中的驻军有一万多人,他们要绕过南宁城,一旦消息走漏,南宁的守军只要拖住他们一天时间,这支大昌最后的军队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只是大昌军却别无选择,不绕过南宁,他们就不可能进入安南,如果换其他地方,需要多走数百里,被发现地机率更大,他们只能冒险一试。
武鸣县地处广西中南部,县境四周为低山丘陵,唯有东北部的大明山海拔高达一千七百多米,居民主要以僮家人为主,人口只不过三万多人,象这样的地方,大明一直没有派官员治理,而是以僮家的头领自治,这数月来,广西风云变幻,大明、大昌、大唐走马观灯的统治着广西。
如今除了这支大昌军还在广西躲西藏外,广西已经全境归于唐军治下,不过这个地方唐军并没有派守军,大昌军一到,僮家头领颇为知趣,马上就向张献忠投降,张献忠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这个小县。
这很好理解,大明也好,大唐也好,大昌也罢,反正谁势大,他们就靠谁,只要不损害土司的利益就行。
大昌军经过数月的逃窜,已是极为疲惫,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拿下武鸣后,张献忠就宣布全军休整三天,将武鸣百姓家的粮食都搜集起来,供大军应用,总算搜集到了十余日所用的军粮。
能不能绕过南宁,关系到大昌军的生死存亡,张献忠不敢怠慢,在武鸣住下之后,就派出斥候四处查探可以绕过南宁的路线,如今已确认有二条小路可以绕过南宁。张献忠决定再过一夜就马上出发。
他的身边现在只剩下孙可望、李定国、刘国能、徐以显等廖廖几人了,其余刘文秀、艾能奇两人战死,张文江、李世荣、谢凤洲、汪龄、潘独螯等人不知是掉队还是隐匿逃离,张文江、李世荣等人也就罢了,他们本来就是前明之臣,大局不妙之下逃走,也是无可厚非。
而汪龄、潘独螯两人却一直得到张献忠的信任,他们的逃离,让张献忠怀疑起自己的眼光来,对身边之人不再是信任有加。
此时南宁城内的巡抚衙门内,李双喜、马世耀、谷英、左光先等高级将领都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紧皱着眉头,和大昌军作战数月来,张献忠总是滑不溜手,好几次差点将他困住,最后又被他施展壁虎断尾的招数逃脱了,虽然大昌军越剿越少,但正是如此。却越难抓住,这几天除了抓住零星落单地大昌军外,整个张献忠的大军干脆连影都不见。
李双喜眼前放着一幅广西的全图。不住地在图上搜寻,考虑大昌军到底会藏在何处,谷英在旁边怀疑道:“总督大人。大昌军不会是散伙了吧。”
不等李双喜回答。马世耀抢先道:“不可能。剩下的大昌军都是追随张献忠作战多年的精锐,一个个悍不畏死,哪能说散就散。”
谷英想起十几天前和大昌军交战地情景,马上丢掉了刚才地念头,十几天前,大昌军被唐军四面包围在一座小山上。唐军布下层层埋伏,大昌军靠血肉之躯硬闯唐军设下地地雷,火炮,火枪组成的火力网。最终打开一条通路逃了出来,不过,这一次也使大昌军元气大丧,张献忠原先三万多的精锐部下只剩下一半,义子艾能奇也死在这次战役里,他手下的文臣多人投降。
大昌军悍不畏死的情景也深深映在唐军各个将领脑中,他们更是急于将大昌军除去,否则旷日持久的交战下去,整个广西就要完全靡烂,这是皇帝不允许地,他们自己也不能接受。
只是找不到大昌军的主力,唐军再着急也没用,正当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门外传来一声:“报,斥候传来紧急情况。”
李双喜忙道:“快传。”
常小加迈进了巡抚衙门的大门,他已升为从九品地陪戎武慰,算是迈入了朝庭品级军官的行列,一进来他就向李双喜跪下禀道:“总督大人,斥候探报,大昌军就在六十里外的武鸣县。”
“武鸣县。”李双喜急忙查看地图,“好家伙,躲到我们眼皮底下了,难怪找不到。”
谷英、马世耀、左光先也急忙围到地图前,看到武鸣县所在的位置,左光先恨恨的骂道:“那些该死的僮族人,大昌军躲到他们的地方,竟然不向我们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