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宋献策摇了摇头:“用人命填,我军才四万余人,对方估计也不下四万,孙子兵法曰:五倍攻之,十倍围之。就算我军武器比对方强,一比一总要,到时恐怕就是攻下了城,我军也要死光了。”
高一功傻了眼,道:“大炮不行,强攻又不行,难道我们就在城外看着不成。”
宋献策道:“看着当然不成,为今之计只有派人四下查找,看能不能找出小路翻过这两座山,如果有,多花一点时间也值得。”
马维兴道:“军师,难道我们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小路上,就算有小路也是偏僻难找,现在找不到一个当地人,我军自己寻找,何至于大海捞针。”
宋献策道:“当然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找小路上,可惜没料到官军也有这么多大炮,我军的迫击炮在城下远不如官军大炮的射程,全部用不上,不能有一百多门大炮覆盖,破城也容易得多。如今我估计了一下,对方至少还有三四十门大炮,我军光靠十门重炮根本无法压置。”
高一功纳闷的道:“既然如此,军师何必烦扰,再从西安运几十门重炮过来就是。”
马维兴不好意思的道:“当初我已在唐王面前夸下海口,说十门大炮足以,现在又要去调大炮,岂不是自打嘴吧。”
高一功毫不客气,道:“马大人,事关我军数万将士的性命,怎能因顾及脸面而不做。”
马维兴被部下顶撞,非但没有作恼,反而支支唔唔起来,当初唐王本给马维兴配了二十门重炮,马维兴嫌重炮太麻烦,只要了十门,反而迫击炮拉了一百门,唐军的迫击炮威力已可以和官军一般的重炮媲美,李鸿基见马维兴喜欢用迫击炮也不在意,唐军的十门重炮用来轰击城墙足够了,就答就应了的要求,把重炮拉到山西前线,还把要运往草原上的迫击炮给了他一批。
顾君恩在草原上的推进速度极快,不到一年的功夫,已筑好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城池,小的可以容纳几千人,大的可以容纳数万人,这些城池都要用大炮来守卫,而草原上最适合的莫过于小型的迫击炮,如今唐军的炮厂,重炮的产量已下降到每月只有五门,迫击炮的产量有**十门,就是现在马维兴重新要向西安调重炮,炮厂的重炮全给他,也得等数月时间。
马维兴此时懊恼无比,哪有心情反驳,宋献策向高一功解释道:“高将军不知,此刻西安的重炮全部拉到了山西前线,我军进攻甘肃,董学礼必定向朝庭求救,朝庭恐怕会命令曹文诏进攻我祁县,前线的大炮当然越多越好,而要等炮厂新的重炮造出来,估计还要有数月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高一功才明白过来,三人商议过后,还是派人将此地情况向唐王报告,要求把炮厂的重炮全部调到宝鸡。但数万大军在凤县城下却不能消极等待,第二天,马维兴派出数千名士兵四处寻找可通过二座大山的小路,其余人等开始准备攻城。
唐军的重炮首先开始发威,炮弹将凤县的一大段城墙覆盖,唐军在大炮的掩护下,呐喊着往前冲去,开始填平凤县的护城河,官军的火炮也开始反击,不时有炮弹落到了唐军的队伍里,带去了一条条生命,凤县的攻城战正式打响。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六章三线作战
公告:老茅的新书逆隋上传,书号183614,请大家多多捧场。
随着马维兴的出战,唐王府忙成了一片,所有的唐军高官都在唐王府新开的一个军机处办公,军机处是李鸿基仿清朝设立的一个临时机构,只在打仗时才采用,周凤梧,洪承畴,高立功,许鼎臣四人为临时军机大臣。
建立这么一个临时机构,只是李鸿基想出来偷懒的最好办法,没有田玉珠帮他整理抄写各种文书奏报,李鸿基头痛万分,一天要用七八个时辰埋头在文书里,现在大战一起,各种事务更是多如牛毛,再不找人帮忙,他一天十二个时辰忙个不停也处理不完。
李鸿基赋予了军机处临时全权处理军政的权力,除了在西安的兵马不得擅自调动外,各地一万人以下的兵马调动军机处可以先处理再上报李鸿基,一万人以上的兵马调动需给李鸿基用印后才能发出,其余粮草,兵器的调动都可以由军机处作主,军机处意见不统一时才由李鸿基来决断,由于这个机构只是在战时成立,军机处随时可以解散,李鸿基倒不怕军机处以后会尾大不掉。
唐军现在是在三线作战,成立军机处后,李鸿基反倒有了清闲的时间,这些天,除了刘芳亮处传来好消息外,另外两条战线的消息却并不好,李鸿基还是强忍住没有插手,他有自知之明,无论是政务还是军事,他都不可能强过这四人,他唯一的优势就是知道历史的进程,以前依靠自己一个人战战兢兢走到了这一步,幸好没有犯下大错,以后自己就可以尽量少做,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可以。
刘芳亮在大别山搞得红红火火,拿下天堂寨后,刘芳亮只稳定了一个月,就张开了血盆大口,连续攻下了十几个山寒,将各个山寨获取的财物作为军费,给山里的百姓分粮分地,同时招兵买马,部队已扩充到了八千人,军机处又已派出数批低级军官给刘芳亮,以满足他扩军的要求,不过,物质却送不出去了,官军查的太紧,只能依靠他们自己在大别山炼制武器,除了原先的五千支火枪外,现在刘芳亮面临着连刀剑都不足的窘境,新招的军队只能用从各个山寨中缴获的武器,扩军的速度慢了下来。
唐军派出的技术人员已在大别山发现了多处铁矿,但要开采出来却还要一段时间,而且在大别山也不可能制造火器,只能打造刀剑,现在刘芳亮依靠所带的火器将大别山的各个山寨打得毫无抵抗之力,一旦火器用完,他就没有这舒服了。
甘肃求救的奏章经过已到了朝庭的手里,尽管崇祯知道和唐军终断贸易会导致李自成的进攻,他在山西也命曹文诏作好了准备,没想到唐军进攻的却是甘肃,朝庭对甘肃是鞭长莫及,只得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令曹文诏马上进攻山西的唐军。
曹文诏接旨后不敢怠慢,尽起十万大军从太原出发,一路攻交城,祁县前线,一路由陈奇榆统领往攻武乡,唐军没料到官军会分兵迁回,武乡只是一个县城,后面靠着浊漳河,无险可守,唐军当时攻山西推进太快,武乡的官军害怕弃守,唐军才接管了武乡。
后来唐军和朝庭进行对持,武乡却成了一个鸡肋,唐军的水军太弱,就是船只也没有多少,隔着一条河物质人员的输送都大大不便,但又没有放弃的道理,若武乡被官军所占,官军可沿河直接攻击唐军的沁洲(今沁县),安潞(今潞城市)两洲。
武乡只有三千唐军,哪里能挡住陈奇榆五万大军,本来按这种情况,唐军并不要求部队死守,守军完全可以撤出来。守卫武乡的是唐军骁骑中校马继光,马继光是唐军商洛军官学校三期出身的将领,尽管那时李鸿基已不再亲自教学,但所有的军官还是把自己当成唐王的门生,马继光是骄傲的,他不想给唐王门生脸上摸黑,还没接战就撤退,他一方面派人飞马向后方沁洲的定远将军刘希元汇报,一面准备在武乡阻击陈奇榆。
刘希元接报后大惊,这不是让三千人白白送死吗,一面严令马继光撤退,一面准备船只接应,这时陈奇榆的大军已将武乡三面包围了,西面是浊漳河,陈奇榆也派出水军准备将武乡的唐军全部截住。
浊漳河宽度只有两百多米,刘希元在河对岸架起了大炮,虽然只是迫击炮,但已可以将武乡的两三里范围纳入保护范围,陈奇榆也带有大炮,他所带的大炮虽然有七八百斤重,便射程和唐军的迫击炮差不多,和唐军的迫击炮对战,并不占优势,陈奇榆转而放弃了将武乡唐军全部歼灭的打算,只是想攻下城就可以了。
马继光正在布置武乡的防御,突然接到刘希元撤退的命令,马继光大为不乐意,对传令兵道:“告诉刘将军,我部现已和官军接战,无法后撤,要让百姓先走,百姓撤完,我军即退。”
传令兵无奈,只得返回向刘希元报告。
马继光自然有自己的想法,武乡是与官军的第一战,若唐军一开始就撤退,武乡的百姓自然会陷入官兵之手,唐军在这里统治了一年多,大部分百姓已心向唐军,唐军怎能把他们丢下不管,何况不战而退还会在百姓心中造成很坏的影响,让大家怀疑起唐军的实力来,许多势力恐怕又要蠢蠢欲动。
而且沁洲的唐军防守也也没有完全准备好,他若能拖住官军数天,自然对沁洲的防守大大有利,所以马继光先把武乡的老百姓撤了出来,自己率军和官军接战。
刘希元接到传令兵的回报,对马继光不听军令的行为大为不满,原本刘希元的意思并没有要将老百姓撤出,毕竟这是和朝庭打仗,官军来了,虽然会对百姓造成损失,但不会象鞑子一样来个杀光,抢光,马继光把百姓撤了出来,刘希元又不能不接,只能先把百姓运走,这等于刘希元被一个小自己二级的骁骑中校指挥了一回,让刘希元颇感恼火。
刘希元将武乡百姓全部接走后,马继光已在武乡守了两天,此时三千人只剩下不到八百人,马继光才坐上刘希元在河边安排接应的船只返回沁洲。
官军在武乡也死伤了五千多人,大大出乎了陈奇榆的意外,陈奇榆本想率军出其不意拿下武乡,马上渡河攻击沁洲,没想到小小的武乡就挡了他两天,最后还让敌军渡河跑了,让陈奇榆对唐军的战力又估高了一层,武乡攻克后,陈奇榆大军的锐气已挫,而且已失去了战术的突然性,陈奇榆干脆在武乡修整了数天,再准备渡河攻打沁洲。
马继光虽然重挫了官军,而且又将武乡的百姓全部掩护过河,还让沁洲有了数天的备战时间,可以说功不可没,但刘希元因为马继光抗命,还是将他撤职,马继光部下颇为替他鸣不平,要越级上告,马继光倒是很清醒,战场抗命,刘希元没斩了他已是手下留情,若要上告,恐怕他的处罚会更重,拦住了部下,老老实实的接受了处分。
官军在陈奇榆这路虽然伤失不小,但收复了一个县,也算是略有进展,曹文诏在祁县前线却只能和唐军大打炮战,不能前进一步。
祁县被唐军占领了近两年,一直作为唐军的最前线,工事早已修筑成铜墙铁壁,两城还配置了上百门大炮,官军根本是攻无可攻,好在曹文诏的大炮比唐军还多,早在曹文诏率军在山西大败高迎祥时,缴获了数门唐军的大炮,大炮的性能让曹文诏大为震掠,比朝庭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的还要好,曹文诏深知若朝庭的火炮若不能发展,只能处于挨打的地位,他把两门火炮千里迢迢的运回北京,供京城神机营的工匠研究,仿造。
徐光启当时已是七十多岁了,听到了唐军火炮的射程,也坐不住,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带领几个徒弟和数名葡萄牙的造炮技术人员研究,发现的唐军使用了威力更大的火药配方,又有了唐军大炮的参照,徐光启又和众人一起改进了铸炮的技术,现在朝庭最新造出来的火炮已和唐军相差无几了。
双方在祁县都想用火炮压住对方,每天战场上都是炮声隆隆,双方的重炮一天就能发射数千发炮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炮战,虽然唐军的炮厂生产规模远比朝庭的要大,但唐军需要火炮的地方太多,在草原上新建的各个城池,更需要许多大炮来守卫,而曹文诏几乎集中了朝庭一年来生产的所有大炮,因此,一直依靠大炮的唐军在祁县,交城前线,大炮反而没有官军的火炮多。
但唐军有坚固的工事可以依靠,双方的炮战争竟是半斤八两,谁也奈何不了谁,不过,进行到第五天,曹文诏就不得不停止了炮击,撤出了唐军大炮的射程,这五天来,官军已损失了五十多门大炮,这还不要紧,官军还有一百五十多门,关健是官军的炮弹不够了,五天时间,发射了一万多发炮弹,朝庭每枚炮弹的造价高达三十两银子,一万多发那就是四十多万两银子没了,曹文诏再也经不起这么大的消耗。
五天来,唐军也发射了近万发炮弹,唐军的大炮虽然比官军少,炮弹却尽管够,两县总共存了五万多发炮弹,以这样怕强度够打一个多月,到时唐军的补给早到了,随着唐军火炮生产的加大,唐军炮弹的造价已由原来的十两银子降到了只有六两,拼消耗,朝庭哪能和唐军比。
但在如此强大的火力面前,官军人多的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谁也不会驱着自己的士兵去送死,官军不得不和唐军炮战,期望能将唐军的大炮先打掉,没想到受不了的是自己。
曹文诏停止了炮击,唐军的大炮也停了下来,官军已在唐军射程之外,没有必要浪费炮弹,唐军也不出城追击,就这么静静的对持,双方的战场都安静了下来。
凤县城下的唐军已整整攻城十天了,十天来除了填平了凤县的护城河外,唐军没有什么进展,凤县城下唐军已伤亡了五千多人,虽然真正死了的不过二千,但这个损失已是够大了,遭糕的是凤县还没有半点攻破的迹象,不知到底要死多少人,唐军才能拿下这个要害,或者根本就拿不下。
唐军第一天填平护城河的过程很是顺利,官军的火炮虽然拼命发射,但因为藏在后面,准度不够,又有唐军的十门重炮干扰,唐军的死伤并不惨重。
但第二天的进攻却是唐军的噩梦,由于城外的树林全部被官军砍掉,甚至百姓的房屋也被官军放火烧掉,唐军打造攻城器械的材料太少,有也是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唐军又错误的估计了凤县城墙的高度,打造的云梯竟然比凤县城墙矮了数尺,这让唐军怎么登城,冒着官军的炮火冲到了城下又只能全部返回,白白挨了官军的两轮轰炸,死了数百人,而且这种乌龙让唐军的士气大丧。
唐军在第三天,总算把云梯打造好了,又开始了攻城,唐军的大炮也开始了掩护,马维兴不惜把迫击炮拉到城下发射,迫击炮的炮手忍着敌人的炮弹时不时在自己头领飞过,付出巨大的牺牲掩护唐军进攻,上百门的大炮让官军在城头根本站不住脚,只能往后撤,唐军欢呼着爬上了城墙。
但等待唐军的却是官军骑兵闪亮的马刀,上面的城墙就象个巨大的练武场,凤县整个城墙的厚度近九米,上面又经过加宽,足有近二十米,足够骑兵来回驰骋了,唐军一上城,大炮只能停止射击,躲在后面的官军骑兵顿时一涌而上,没有任何阻碍物的步兵哪里是骑兵的对手。官军象砍瓜切菜般将上来的唐军士兵屠杀个一干二净,马上又躲到了后面的藏兵洞。
唐军连攻了十天,迫击炮已损失了一大半,每次唐军在大炮的掩护下都能轻易攻下城头,但城头的这个宽度真是要命,上去的唐军刚刚立足,马上被对方的骑兵追杀,后来马维兴发了狠,只派小部分人登城,把官军的骑兵引了出来,大炮不分敌我一起轰击,才重挫了官军,但这种做法第二次就被宋献策制止了,这样对自己人太过残酷,而且官军上一次当后,下回也不会轻易派出大队骑兵,唐军的攻击行动只好暂时停止。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七章争论
老茅新书:逆隋上传,书号183614
新书急需要支持,希望大家将票都投给老茅的新书。
——————————————————————————————————————————————
马维兴要求增加重炮的急报很快到了西安,商洛的重炮早已空了,军机处也无炮可派,周凤梧忙把马维兴的求救交给李鸿基决断,李鸿基看了怀疑的问道:“我军至甘肃,就只有一条道吗”
周凤梧回道:“唐王,自古甘陕川道路艰难,甘肃与内地共有五条通道。”
李鸿基点了点头:“那就放弃攻凤县,让马维兴绕道不就行了。”
周凤梧苦笑道:“能绕道当然不必强攻,关键是我军无法绕道,这五条道一为仇池道,是由四川的江迪,青川,连阴平道进入甘肃。”
李鸿基道:“不错,四川还在官军手里,这条道无法绕。”
周凤梧道:“第二条道就是陈仓道,就是现在我军行军的道路,由宝鸡,大散关,到双石铺镇,过了凤县就到了甘肃的两当县,这条道是甘肃和陕西最好走的道路,以前两省货物的交流多是通过这条道,军队的调动也是走陈仓道。”
李鸿基道:“这条道按马维兴的意思是不可能短期攻下了,其它道呢。”
周凤梧回道:“第三条道是故道,由秦设故县而得名,这条道和陈仓道就交汇在凤县,要想到甘肃,也需要打通凤县。”
李鸿基叹了一口气道:“难怪凤县城的防御会这么好,原来这条道是这么重要。”
周凤梧接着道:“第四条就是石牛道,汉中西行出勉县,经勉县土关铺镇,再经四川过甘肃这条道也需经过四川不用考虑,第五条就是平凉道,由西安经句邑,翻过六番山,到甘肃的平凉,当初没选这条道的原因是六盘山太过险峻,并不适合我军大炮的运输。”
李鸿基顿感到头痛,这古代的道路还真不方便,自己拿下甘肃后,第一件事肯定就是修路,甘肃连接着青海,新疆,西藏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道路不通怎么行,而大明现在只掌握了嘉峪关,嘉峪关以西都让蒙古各部占去,恐怕也跟甘肃糟糕的道路有关了,得不到内地及时的支持,官军就想控制远也不成。
李鸿基道:“那么,这样说来这凤县是非拿下不可了。”
周凤梧道:“不错,凤县必打,可是要想等我们的重炮造出来,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如果现在加大重炮的生产,迫击炮势必减少,草原上修建的城池就得停下来,否则没有大炮的保护,城筑好了也会被蒙古人破坏。”
李鸿基问道:“那么军机处是如何决定。”
周凤梧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军机处的意思是让顾大人在草原上暂缓筑城,我军先全力生产重炮,这样二个月就能生产出四十门重炮,足够马将军使用了。”
李鸿基马上摇头:“不行,即定的政策不能轻易改变,草原必须尽快纳入我军的管辖,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筑城,每座城都筑在水源旁,这样,等到草原的水源都被我军控制时,蒙古各族再无反抗之力,无论是放牧还是耕种,他们都得乖乖听众唐军的管理,何况把小炮的生产变为重炮的生产,这一改又要担搁很多时间,而且下次还要改回来,太过麻烦。”
周凤梧见李鸿基否决了这个提议,又道:“唐王,最近草原各部好象又有大的动静,已传出消息,林丹汗已去世,他们要重新推举蒙古的大汗。”
李鸿基有点奇怪,道:“草原上向来已强者为尊,大汗向来是经过血淋淋的撕杀才得到的,林丹还是属于黄金家族的血统,也是灭了不知多少个蒙古部落才称汗,如今蒙古已无一个大的部落有能力统领各部,他们为什么会主动推举大汗,难道这是针对我军。”
周凤梧道:“不错,恐怕是如此了,当初我军进入蒙古时,各部以为还会向往常一样,汉人的军队找不到蒙古人决战,过不了多久就会回去,许多蒙古部落为避我军锋芒向草原逃去,如今他们掂记着原先的草场,自然又陆续回来,见到我军在筑城,那还不急,一旦我军筑好了城,他们就有永远失去草场的危险,现在许多部落已开始袭击我军的筑城部队,还有那些已经筑好的城池也受到侵袭,但都被我军的大炮火枪打了回去。”
“他们的大会在什么地方开,我们的人能不能混进去。”蒙古人若又在这时候结成联盟,组成数万大军,虽然对陕西构不成威胁,但对内蒙新筑的各城威胁太大,到时蒙古人非得把所有城池都拆了不可,李鸿基的第一反应就是再也不能让蒙古人联合起来,一定要破坏他们的结盟。
“斥候已传来消息,他们的忽勒台大会在曼达尔戈壁举行,我们的人混进去是没有问题,我军现已收复了十几个蒙古部落,普通的蒙古牧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城市的修建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加上我军优厚的军饷,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他们的忠诚应当没有多大问题。”周凤梧收到这个消息也很关心,如今唐军在草原上的投入可不少,很多战马,牛羊也放在筑好的各城中间的草场喂养,毕竟唐军上次缴获的牲畜太多了,不可能都带回来。
李鸿基马上下令道:“好,此事就交给李双喜负责,他对草原最为熟悉,一定不能让蒙古人再有统一的领导。”
周凤梧道:“唐王放心,此事李将军一定能胜任,这事一开始就有许多蒙古人不同意,毕竟不是谁都愿意头上又有一个大汗,只要稍一挑拔,蒙古人为了这个汗位就有可能先自相残杀起来。”
李鸿基还是道:“不可大意,不要小看了蒙古人,当年成吉思汗能将一团散沙的蒙古人团结起来,焉知现在蒙古人在我军的压力下不会再次团结起来,告诉李双喜,万一蒙古人真的选出他们的新大汗,无论怎样,也要趁其不备把蒙古人的大汗杀了。”
周凤梧顿时严肃起来,道:“是,军机处一定会全力作出配合,让这次蒙古人的忽勒台大会不会有结果,只是马将军那边该怎么回复。”
李鸿基才想到马维兴的事还没解决,道:“西安城头应当有不少火炮吧。”
周凤梧道:“西安的防务是近卫中郎将李过负责,这要请他过来一问才知。”
“不错,不错。”李鸿基明白过来,马上令人把李过叫来,李过封为近卫中郎将后,已搬出了唐王府,他的侍卫长之职也让给了别人。
周凤梧小心问道:“唐王,你不是要把西安城头的重炮给马维兴吧。”
李鸿基道:“正是如此,西安现在稳如泰山,火炮当然给前线最好。”
“唐王,此事万万不可。”周凤梧马上反对,从宋以来,朝庭为了防止象唐朝的番镇作乱,一直采用强干弱枝之策,如今大明的京师也有数十万人马,虽然战力不怎么样,但毕竟人多势众,而宋朝更是号称有八十万禁军,唐军现已正式立国,西安就自然成了大唐的京师,现在西安的兵马不过三万,许多人都觉得少了,再减去大炮,万一部下有异心,率军攻打西安,那整个唐军的大业就要完蛋,所以军机处的众人虽然知道西安城头有不少重炮,谁也没敢往这方面想。
1...6970717273...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