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凌晨时分,正是人最为困顿的时候,已休息了半夜的李双喜部全部都被叫醒,一群人摸黑悄悄的朝科尔沁的大营摸去,众人小心翼翼的越过外围的蒙古人,来到了科尔沁大营前。
科尔沁的大营只是粗粗一修,并不严密,有许多地方的木头都是稀稀疏疏,人可以直接挤过去,他们只是用来防止骑兵的冲击,偏偏他们遇到了不用骑兵的唐军精锐,李双喜把不善于破坏作战的扎哈沁部人全留在外面作接应,所有的亲卫悄无声息的从木头空隙中钻了进去。
他们拿出特制的匕首,将营帐轻轻划开,进入大帐中,用手捂住科尔沁战士的嘴,用匕首在他们脖子上轻轻一划,连哼都没有哼一声,就有一名科尔沁士兵死去。
一百人分工合作,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杀了下去,占领了十来座大营后,李双喜让人悄悄的在这些帐篷中埋下火种,然后所有的人又退了出去,此事做的隐秘之极,半个小时后,科尔沁的大帐慢慢闪出了一点点火星,渐渐火星越来越大,转眼间已是熊熊火起,照亮了整个科尔沁的大营。
所有的人都被大火惊醒,刹时科尔沁的大营乱成一团,李双喜等人在帐外大叫大喊:“杀啊,杀多尔衮,杀奥巴。”同时疯狂的向科尔沁大营发射火箭。转眼又点燃了不少帐篷。
奥巴狼狈的从营帐中走了出来,发现四散的人群好象都在向他们的营寨射箭,奥巴气的发疯,马上令人打开营寨,杀向那些敢纵火的人。
听到喊杀声,外面的蒙古人也正在心动,许多人已拔出了武器,正在考虑是不是冲上去也杀向科尔沁,恰好科尔沁的战士冲了出来,刹时双方战成了一团。虽然有点点篝火,但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彼此都分不清人影,要想不让人杀死就只有先把靠近自己的人杀掉,开始还只是小部分人接战,打到后来所有的人都卷入了其中。
唐军在将科尔沁士兵引出来后,马上朝后跑去,这些人仿佛吓傻了一样,手中的火箭都不丢弃,让科尔沁的士兵远远就可以看到,不时还回头向他们射箭,将科尔沁的士兵逗得怒火连连,狂追不已。
等到了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五部的大营,那些人才好象突然想起手中的火箭没有灭似的,将所有的火把都熄去,科尔沁部一直怀疑这个谣言是从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五部所传出来的,此时得到证实,更是怒火万分,他们想也不想,马上向五部的大营发起攻击。
五部的人睡得正是香甜,哪会想到有人会攻击他们,匆匆起来迎战,刹时便吃了大亏,五部见到科尔沁进攻他们,心中对他们是唐军奸细本来半信半疑的人,此时也完全相信奥巴和多尔衮就是奸细,他们的阴谋被揭露后,索性想到了用强。
整个草原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中,到处是喊杀声,在这黑暗中谁也不敢大意,否则就是死无全尸,所幸这段黑暗很快过去,但随着天明,撕杀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惨烈,双方已死伤惨重,谁也不肯停手。
开始科尔沁还占上风,他们毕竟是同一部,配合更是默契,将各个小部落杀的尸横遍地,连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五部也损失惨重,但随着苏布台反应过来,传下一条条命令。五部的战士源源不断的冲了上来,将科尔沁部团团围住。
唯有敖汉、奈曼、喀喇沁三部没有卷入,他们远远的看着这场撕杀,岱青杜稜满脸兴奋,对达来台吉道:“科尔沁完了,不如我们也上去帮忙。”
达来台吉摇了摇头:“都是蒙古人,如此自相残杀太不该,我们应当让他们停下来。”
额森伟徵诺颇都道:“使不得,他们已经杀红了眼,我们一旦进去,若是帮助一方还好,若是想化解,恐怕两方都会与我们为敌,那时我们也要卷进去。”
达来台吉只好打消了念头,叹息道:“此役过后,我蒙古各部已元气大伤,再无希望夺回我们祖先的草场,走,我们回去。”
岱青杜稜道:“达来大哥,他们自杀残杀,这蒙古大汗位置非你莫属,现在干吗要离去。”
达来台吉望着岱青杜稜,苦笑道:“大汗,人都死光了,做什么大汗,我们还是回去早作打算,离唐军越远越好。”
三人带着部众离开了正残烈撕杀的大草原,岱青杜稜频频回头,为不能加入此场大拼杀而遗憾,达来台吉和额森伟徵诺颇都却心头沉重,这个大会不但没有选出蒙古人的大汗,反而把最后的希望都浪费在自相残杀上,长生天,难道你已把蒙古各部抛充了吗。
李双喜他们本想打着引起拼杀就悄悄撤出的如意算盘,哪知混乱起来根本来不及撤出,加上在黑夜人员极易分散,他们不但没有被撤出来,反而也卷入了这场撕杀中,李双喜也只得独自拼杀,到天亮才在身边聚起了十来人,其余人都不知在哪里。
狼无血的手也越来越沉重,他还是紧紧的护住李双喜,他是天亮才碰到李双喜的,昨夜大家都已分散,在黑暗中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也分不清是科尔沁部还是其它部落的人,大家一阵乱砍乱杀,不知有多少人是死在自己人手中,等到天色亮了,可以分辨出人来,大家才停止了乱拼乱杀,都朝科尔沁部杀去。
这一打就是半天,科尔沁到底人少,到最后只剩下不到千人被团团围住,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五部也没好到哪儿去,他们先被科尔沁一阵袭击,接着又是在黑暗中一阵乱砍乱杀,他们本部的一万人只剩下不到四千,依附于他们的八千小部落人员更是死伤惨重,只剩下不到二千人,其它所有部落加起来也不到四千人,总共一万多人将科尔沁围在了中间。
战场上渐渐停息了下来,苏布台一脸铁青,他本以为可以捡现在的便宜,没想到这次会祸从天降,科尔沁竟敢首先杀入他们的营帐,这次亏吃大了,他恨不得马上就撕了奥巴,只是还有事想问清楚,才命人暂时停止了攻击。
奥巴被重重围困,手下的战士越来越少,他想找多尔衮,却发现多尔衮早与不知去向,不由的大声诅咒他,这次若不是受他连累,何至于落到如此地步,见对方的攻击突然停了下来,正感到奇怪,听到有人在大喊他的名字,抬头看去正是朵颜兀良哈部的苏布台。
奥巴恶狠狠的道:“苏布台,你造谣说我和多尔衮是奸细就罢了,我与决定要退出大汗的竞争,为什么你还不放过我,派人偷偷模模进我大帐,杀人放火。”
苏布台正想斥问奥巴,没想到被他倒打一靶,气的全身发抖,破口大骂:“放屁,我什么时候造过谣,什么时候攻击过你的大营,分明你就是奸细,见暴露了才想用武力迫我们就范,可惜你打错了算盘。”
奥巴满是悲愤,对方咬定他是奸细,不是苏布台造的谣还会是谁,奥巴咬牙切齿的道:“苏布台,你想要我死,没那么容易。”对身后的人道:“冲,咱们杀出去。”
趁着刚才停战的功夫,科尔沁已调整好了队形,随着奥巴的命令,象锥子一样冲向了苏布台,苏布台没想到非但问不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给了奥巴重整队形的机会,他连忙下命令:“拦住他们,快拦住他们。”
科尔沁部从层层叠叠的人群中砍出一条血路,还是笔直的冲向了苏布台,奥巴恨苏布台恨入骨髓,拼了性命也要拉他垫背。
见到科尔沁如此拼命,苏布台终于退了,此时胜负已分,犯不着和他拼命,没想到苏布台一退,带动了整个包围圈,终于露出了一丝空隙,科尔沁部毫不犹豫的从空隙中一掠而过,等苏布台重新指挥人马合围时,奥巴已带着数百人冲出了包围圈,苏布台看着包围圈还剩下的数百科尔沁人,一咬牙道:“杀,全杀光。”同时分出一部分人去追击奥巴。
此时围攻的人都是与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五部为主,其他小部落的人只能在外围摇旗呐喊,李双喜终于将人都汇合起来,总共才只有一百三十五人,剩下的一大半都与不见了踪影。
等到将科尔沁的人全部剿灭后,其他部族都相继散去,李双喜才又发现了六人,再也不可能还有人存活了,此时整个草原成了一片血海,数万人的尸体倒在草原上,与红彤彤的夕阳连成一片,构成了一副凄凉的画面,想起这些人等于都是死在自己手下,李双喜心里也是一阵发闷,对剩下的人道:“走,咱们回家。”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三章玉玺风波
侥是以李鸿基的见多识广,接到这个传国玉玺也吓了一大跳,这个东西从它现世以来就传的风风雨雨,卞和被砍了两腿,秦王愿拿十五城来换,孙坚为了它心生异念,司马家没有了它被嘲笑为白板天子。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玉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才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为千古疑案。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
元灭后此玺被元顺帝带到了漠北,朱元璋为了它,更是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深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却莫能如愿,这一千多年下来,不知有多少英雄为它折腰,又有多少人为它死于非命。
李鸿基拿着这个传国玉玺,仿佛拿到了一个汤手山芋,这个玉玺的分量在儒家心中本身就代表天命,若此时他已统一全国,那当然好办,群臣也必然会歌功颂德一番,但现在离统一还远,若传出和氏壁在自己手里也不是是祸是福,起码若手下都因和氏壁一定要让他称帝就会感到为难,若是称帝,天无二日,就是崇祯认了,他也得马上发兵灭了大明,可就是这三边之地,李鸿基还缺少官员,就是打败了朝庭,他又哪来这么多人管理,没有得力的官员,大乱之下不知会有多少百姓死于非命,他宁愿等上一段时间,也不原马上挑起天下大乱。
李鸿基马上下令将消息封锁,让知道此事的人都严守秘密,可为时已晚,宋献策虽知此事重大,但他可没有保密的意识,他心中恐怕还恨不得把唐军得到传国玉玺的消息传得越快越好,如此才能让天下百姓知道,唐王才是天命所归之人。他派出二千人护送这小小的一个东西,自然会让那些人猜疑不定,许多人都已知道那就是和氏壁,等到李鸿基下令此事要严加保密时,西安城内已传得风言风语,许多人得知唐王得到和氏壁都弹冠相庆。
唐军的官员也马上得到消息,大明一直得不到的传国之玺如今被唐王派人夺了回来,这代表着什么,这代表着我们大唐才是天命所归,唐王才是真命天子,唐代明已是大势所驱,许多原来的降官都放下了心,不是我要背叛朝庭,实仍天命如此,非人力能挽回。
就在李鸿基以为此事能压下去时,数日之间,唐军的道贺表纷纷上来,接下来就是劝进表,都希望唐王秉乘天命,进阶帝位,否则必伤臣民之心云云,这事李鸿基就是要压也压不下,每个人都希望能向唐王表示忠诚,何况唐王进一步为唐帝,他们自然也可以更进一步,何乐而不为,见李鸿基不为所动,马上又纷纷上了第二道劝进表,渐渐除了西安的官员外,其它各地的官员也得到消息,纷纷快马加鞭送上奏章,拥护李鸿基称帝。
李鸿基见如此,知道此事不处理这不行了,把周凤梧,洪承畴,许鼎臣还有他的叔叔李守忠招来,垂询此事该如何处理。
他们四人也上了劝进表,李鸿基怕他们一开口就劝李鸿基称帝,所以等他们一进来,李鸿基就先开口道:“本王知道各位也有意让孤王称帝,非孤王矫情,非要推三阻四,只是此时还未到称帝的时机,所以今天把你们叫过来,非是要劝本王接受各位的劝进,而是让各位爱卿想出一个办法,如何能不伤臣民的心,又能把此事尽快平定下来。”
众人都相互望着,谁也不开口,唐王虽然说了不想称帝,但此事还真不好开口,否则传了出去,自己就是第一个反对唐王称帝的人了,现在大伙儿都眼巴巴的指望着唐王称帝后自己也能水涨船高,尤其是那些降官更是如此,唐王称帝后,代表的是天命,他们也就不用愧疚,若有人断了他们的指望,以后说不定能落下多少埋怨。
见众人都不开口,李鸿基只好转向李守忠,道:“李侍郎是本王亲叔,那你先说说,如何可以解开这个局。”
李守忠无奈道:“唐王,此仍唐军上下所有人的心意,若想不伤他们之心,卑职无能,想不出办法。”
李鸿基又转向了周凤梧,看到李鸿基的目光,周凤梧硬着头皮道:“唐王,此仍天意,实不可逆行,卑职想不出办法。”
没想到周凤梧也如此说,李鸿基大为失望,道:“胡扯,若得到此物的人真是天命所归,那元顺帝也不会被大明太祖赶到草原去了,得到此物的林丹也不会被皇太极击败,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就不会有汉,唐,宋,明了。”
许鼎臣在旁补道:“唐王,此仍五德轮回,始皇虽是天命所归,但不修德政,天命也随之转移,才有了汉,而林丹暴虏,虽得到此宝,终不会长久,而今唐王起兵为父报仇,救三省百姓于水火,又派人寻得那高产的作物,使三省百姓不知少饿死了多少人,此仍文治,唐王的武功更胜,一举打败了满蒙联军,大长我汉人志气,唐王文治武功谁能相比,自然是天命所归,所以传国玉玺才会如此之巧的落入了唐王手中,唐王称帝,实仍名制实归,唐王何不顺从人愿,召告天下,进阶帝位。”
李鸿基一听,这个许鼎臣还真不是一般的固执,一抓住机会又要向自己劝进,对于儒家的五德轮回,李鸿基更是懒得评说,偏偏这些都能自成体系,何况李鸿基也不能去驳倒这些东西,天命正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没有了这些,皇帝凭什么要臣下来效忠,李鸿基自己以后肯定要坐上皇帝的宝座,这时候若是否定天命,以后就是自打嘴吧。
李鸿基只好抚慰道:“爱卿莫急,孤王说此时不适合称帝,又没有说以后不称帝,只是我军现才得数省之地,人口比之大明,更是只有十分之一,又是身处贫地,从起兵以来,年年征战,不曾与民休息,实不宜立马起兵,再起争端。”
许鼎臣毫不领情,道:“唐王此言差已,正因为我大唐身处贫地,才更宜起兵,以期能夺得膏腴之地,作为王霸之资,我军起兵以来,虽然连年征战,但唐王全靠收缴那些番王,富户之资,还有商贾所得而养军,百姓并未受其苦,反而将全年钱粮免去,以前三边地区多数人家无隔月之粮,而今许多人已有了隔年之粮,此时称帝正当其时,若唐王称帝,马上可号令天下,推翻大明,从此让我大唐的黑色旗帜飘扬天下。”
李鸿基哭笑不得的看着许鼎臣款款而谈,以前倒是没看出来许鼎臣是一个诤臣,重用他只是给大明的降官作个榜样而已,现在看来,他在大明身为一省巡抚倒也有几分本事,自己开遍已说不称帝,却还是被他带到称不称帝的讨论中。
但李鸿基已下定了决心,此时称帝弊端太显,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遂到:“好了,孤王已决定暂不称帝,此时不是让众卿来讨论称不称帝之事,而是要把此事暂时不动声色的压下去。”
许鼎臣只好失望的坐了下去,在坐的只有洪承畴没有开口,众人的目光自然都转向了他,洪承畴刚才已考虑了半响,缓缓的道:“既然此事已传开,已无保密的需要,唐王不如来个赏宝大会,和氏壁已流传千年,自从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传国玉玺失踪,后世屡有假壁事件发生,此方宝壁虽然是从林丹遗孀处得来,但也不可全信,先让众人鉴定一下和氏壁的真伪,大家自然不再因得到了和氏壁而要唐王先称帝,而是先要鉴定真伪。
李鸿基大喜,道:“此计大妙,好,孤王马上就可以办一个鉴宝大会,同时也可向大明宣扬我大唐的武功,昔日强盛一时的林丹部已被我灭,大唐再无外患,可让崇祯不敢轻举妄动。”
许鼎臣马上反对,道:“唐王,此事不妥,和氏壁本为真,若是举办这个大会,就是真的也会让大明说成是假的,岂不损了唐王的威名。”
李鸿基道:“是真是假,只有看过才知道,若能因和氏壁引来朝庭境内大量人才前来,孤王就是把它当成假的又何妨,等孤王真正得了天下,谁人又敢说它是假。”
除了许鼎臣,其它三人都躬身道:“唐王英明。”
许鼎臣只好闭嘴,孤掌难鸣之下,许鼎臣深知再说下去也无用,只会引起唐王的反感。那又何必。
众人正在议论唐王什么时候能接受大家的劝进称帝时,突然接到了唐王的布告,上面道:“和氏壁已流传千年,实难分辨是真是假,唐王决定三月之后,在西安举行鉴宝大会,邀请所有有识之士参加,不管是朝庭官员还是大野大儒,到时都可齐聚西安,事后唐王决不留难。”
布告一出,那些劝进了人纷纷闭上了嘴吧,在和氏壁没分出真假以前,自然不能因唐王得到了和氏壁就称帝,不过,和氏壁来源清楚明白,大多数人都相信它是真的,只等三个月后,鉴定了真伪,再请唐王称帝不迟。
和氏壁满到了唐王手中,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大明境内,所有官员都人心浮动,暗暗自问,难道天命真归了李自成。
崇祯得到了消息,更是眼前一黑,当初太祖为了得到和氏壁,不惜大起干戈,最终莫能如愿,若是在以前,大明江山象铁桶一盘,和氏壁自然起不了风浪,如今大明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和氏壁一出,不知会引起多少人人心浮动。难道大明三百年的江山真要亡在联的手里。
崇祯本就是一个对鬼神,天命之说深信不疑之人,连他都要怀疑起来,手下的那些臣子更是一个个如丧考仳,仿佛这比唐军击败了满蒙联军还可怕,崇祯甚至不敢向他的臣子询及和氏壁事宜。
唐王要在三月之后进行鉴宝大会的消息,让崇祯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手中暗想:“这和氏壁一定是假的,不错,必定是假的,叛贼必是不能分辨出真伪,才有了这鉴宝大会,否则他恐怕会迫不及待的登极吧。”
崇祯连忙找来群臣相商,要让天下臣民都知道李贼所得的和氏壁是假的,众人听了此事,也稍微安定了一点:“对啊,说不定这和氏壁是假的呢。”
其中温体仁道:“皇上,如今空口无凭,朝庭就是硬说和氏壁是假,恐怕也没有人相信,除非……”
崇祯马上追问:“除非什么,爱卿快快道来。”
温体仁道:“除非我们能拿起一块真的和氏壁来,那叛贼所得自然是假的。”
崇祯顿时泄了气,大明立国近三百年,一直想得和氏壁而不得,此时可以上那里找来,崇祯摇了摇头:“此事不行,朕从哪里找来。”
温体仁道:“皇上,非是要找真的,只要皇上能安排人献宝,把此事弄大,自然假的也变成真的。”
崇祯勉强展颜,道:“爱卿所说有理,此事就交由爱卿来办。”
只是在座的大臣都深知,无论献宝大会搞成如何,终没有唐军得到的和氏壁来的清楚,恐怕大多数人还是会相信唐军的和氏壁是真的,还得找办法来证明唐军的和氏壁是假的才成,若要想办法,就非得派人去参加唐军举行的鉴宝大会不可,众人都为难起来。
王应熊小心的道:“皇上,叛贼说到时会选出二十一名大儒一起来鉴定,其鉴定结果既为最后结果,这二十一人由各地得高望重,有所成就人的才行,如果朝庭能够得到十一人以上的支持,这和氏壁就是真的也变成假的。”
温休仁也在旁补充道:“江南人文璀璨,大儒多在此,西北哪有人可抗衡,皇上只有选出数十人前往,那些人必会取得评判资格,到时就是真的也可以说成是假的。“
杨嗣昌道:“此事怕没有那么简单,唐军若不作防备,他们岂会举行鉴宝大会。”
温体仁道:“不然,按理说叛贼得到这块和氏壁,可以说是清清楚楚,何以要举行鉴宝大会,就是他们自己不能分辨,才要在全国找人,也好得到确认,他们必不会因此搞假,否则岂不名声大损,弄巧成拙,这才给了我们机会。”
崇祯犯了难,这事倒是可行,这些人到了叛贼境内,就是唐军恼羞成怒杀了他们也无所谓,但朝庭不可能要那些大儒公然到叛军境内去吧。
温体仁眼睛一转,道:“此事倒也不必让朝庭出面,和氏壁必会引得一些人心动,只要通知边境,给那些自愿去唐军境内的大儒放行就可以了,不过,在他们去之前,必定要让他们发誓要忠于皇上,把他们的家眷扣住,务定要他们把和氏壁说成是假的,然后再发给他们通关证,让边关对有通关证的大儒放行。”
崇祯点了点头:“好吧,朕马上发谕,让边关将领对持有通关证的大儒放行,只是人数是否要规定一下。”
温体仁想了一下道:“皇上,此次不知叛贼的人选怎样认定,若是去的太少,恐怕马上就会引起怀疑,不如不定为好。”
1...7879808182...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