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柳如是大讶,安慰她道:“别急,不是还有二天的考试吗。”又忍不住问道:“到底是那层意思你没看出来。”
顾媚道:“当然是那个该死的地圆说,我答到一半才想了起来,考官多半有这个用意。”
方以智在旁道:“顾姑娘放心,即使考官有这个用意,谅其他考生也没几人能答出,还有另外二场,只要姑娘安心答题,机会还是很大。”
顾媚恢复了一点信心:“当真?”
方以智道:“当然,你到外面听一听,可有一人能得到这个结论吗。”
这个客栈里住的大部分是士子,此时大家都考完回来,一定会争论试题所含的意思,顾媚饭也顾不得吃,连忙跑到外去听听其他士子怎么议论,过了一会儿,顾媚沮丧的回来了,道:“外面争论的很利害,已有许多士子同意只有大地是圆形,才能在远处只见到孤帆。”
三人对望一眼,大吃一惊,他们住在独立的后院,为了不暴露柳如是和顾媚两人女子的身份,一般很少外出,有人进来向他们攀谈,也只是由陈贞慧,方以智出去挡挡,两人开始并无功名之心,自然不会出去交际,对其他士子的动向都漠不关心,这时听到外面有许多士子答了出来,大为惊讶。
他们却不知道,能答对此题之人,多是唐军开办学院中的士子,李鸿基通过安尼、安多两人,早已和澳门的葡萄牙人搭上了线,西方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翻译了过来,又让孙元化的小儿子孙和京负责整理中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教给学生。
现在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已在唐军的书院里得到了普及,加上李鸿基不时心血来潮想起了一些,然后再交给孙和京这些人验证,可以说,现在唐军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有些地方已超过了欧洲,从唐军学院出来的学生,得到这个结论当然是再正常不过。
李鸿基之所有能看重方以智,是在大多数人都对那些自然科学不屑一顾时,他还能坚持自己的研究,而且能箸书立说,取得成就,比之在唐军学院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要胜上一筹。
方以智顿时收起了小觑他人的心思,自己靠与西洋人交往,才得到这条结论,没想到参加唐军考试的人却许多人知道,当是他拿到卷子看到题目时,还以为那个李本就是出题的主考,否则何以能和他谈起地圆说,没想到唐军中的士子也是人人尽知。
柳如是只好百般安慰顾媚,准备好下场考试才为要紧,顾媚平静了下来,她并不服气这次考试的失利,暗暗下决心要在后两场考试中板回来。
第二天,顾媚强撑着眼皮起身,她昨晚并没有睡好,相反,方以智,陈贞慧两人却睡得踏实,顾媚没考好,对他们来说是福不是祸,若是考完试,顾媚和柳如是两人都不中,自然不用担心她们会暴露身份,也省了为她们担惊受怕。
有了第一天考试的经验,大家都按号码整整齐齐排队进入了考场,等待考官发下试卷,就在大家以为唐军的考题又会标新立异时,考卷上面的这句话却是正正经经的四书五经内容“尽信书,不如无书。”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孟子在读到《尚书.武成》这一篇时,颇有感慨,说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
尽管所有读书人都读过此句,但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谁又真正能够把这句话用到实处,不要说怀疑书中所说了,许多腐儒更是把复古当成至礼,事事要依古礼而行,若有改变,便抬出祖宗家法,这种事到了清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国家要亡了尚对变革推三阻四。
许多士子见唐军总算没有完全离经叛道,进士一科到底用上了四书五经内容,心里都松了一口气,答题速度比昨天明显加快,大多数考生都提前交卷,顾媚也松了一口气,用了半天时间将文章做完。
第三天,顾媚已恢复了信心,今天是最后一篇了,万万不可大意,她展开试题一看,这次的题目是“天圆地方。”另外还要求就此题作诗一首,顾媚大喜,这次她可不会错答了。
天圆地方来自于古代中国对宇宙模式的三种认识:一是盖天说,二是宣夜说,三是浑天说。
盖天说最先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后来虽然大家否认了天与地相连,认为天地之间为八万里,为此还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远的数字和一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的示意图──七衡六间图。古代许多圭表都是高八尺,这和新盖天说中的天地相距八万里有直接关系。
到了唐时,盖天说已经破产,但天圆地方中的圆符合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因此天圆地方的说法还是被人接受,而浑天说中的地是圆形反而没有人相信。
其实地是圆的,早可以在《张衡浑仪注》找到,张衡浑仪注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顾媚相信唐军出此题的意思就是要否认天圆地方,认为地也是圆的,她很快答完,用了半天时间就交了卷,出来后轻轻松松,无论如何,都已考完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
唐军的这次大考一共用了十天,除了进士一科用了三天外,其它每科用时最长不超过二天,而且每科的时间都错开,其中明字一科最为简单,只需考生照书抄字就行,不过规定了时间,到时自然比的是抄字的速度和齐整。
唐军并没有限定考生报考的门数,有的考生为了增大自己录用的机率,竟然七科全参加,这样的人到最后只能累个半死,连考十天,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柳如是参加的是最后一天的参谋一科考试,这科太难,而且一不小心有触怒唐军的危险,又是分在最后,所以只有区区数百人报考,也只有一天的时间,考生只要交一篇时事的策论即可。
考试完毕后,士子们都轻松了下来,无论考得的如何,考试已经过去了,中与不中,要等放榜的时候才知道,不如趁机给自己放松,因此,西安境内这段时间的青楼,酒楼生意特别火爆。
唐军放榜的时间定在二十天后,各科统一放榜,考生经历二十天轻松的时间后,这天终于到来,所有的士子一大早都挤到了张榜的墙壁前,要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是否得中的消息,方以智等人也不倒外,四人一大早就挤到了榜前,柳如是和顾媚都紧张万分。
李鸿基生怕大家太过拥挤,会发生踩踏事件,特意令人抄写了数十份榜单,在西安士子最为集中的地方张贴,但大多数人还是挤到了试院门外观看,这个地方对士子们来说自然有特殊的意义。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四十四章唐王赐宴
巳时整,唐军的榜单准时贴了出来,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名字,足有四五百人之多,每个人都在竭力搜寻着自己的名字,找到的人都兴高彩烈,找不到的人不死心,又重新一遍一遍的寻找,找过数遍才完全失望,垂头丧气的离开。
陈贞慧看到方密之的名字排在一甲第三名时,心中也不知是喜是忧,方以智果然得中,进士第三名,就是探花郎,很快这个名字就会传遍天下,知道方密之就是方以智的人不在少数,那时恐怕方以智会遭到许多南方士子的唾骂,而且他的父亲方孔炤也会受到责难,一怒之下,不知会不会把他逐出家门。
陈贞慧突然一呆,他竟然在三甲第十一名上看到了陈定生的名字,这怎么可能,自己三道题虽然都答了,但里面错字连篇,连他自己都不忍读下去,而且最后一首诗词他根本没写,这样的试卷也会中,他拼命的揉着自己的眼睛,希望这是错觉。
他见顾媚在旁边,对顾媚道:“你看看,那个名字是不是陈定生。”
顾媚却双眼含泪,差点要哭出来,进士一科,唐军只取了六十四名,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名字,而两个在她认为不想中的人却赫然在目,方以智更是高中一甲第三,怎不让她大受委屈,见陈贞慧问她,还以为是故意嘲笑她,一甩衣袖道:“我不知道。”转身朝后面挤去。出了人群,快步朝客栈走去。
柳如是看到参谋一科没有她的名字,唐军这科只取了五人,让她心里好受一点,不由暗怪自己要强,若是当时多报考一门,参谋一科没考上,能考中其它科也好啊,这其中就有许多士子报考了数科,自己本要考的科目未中,却被其它科取中了,这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陈贞慧又转向方以智道:“密之,你帮我看看,那上面是不是有我的名字.”
方以智看到自己名字后,就放下了心,自己总算完成了第一步,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能不能顺利得到唐军火器全部制法的秘密,就看老天帮不帮忙了,听到陈贞慧的话,连忙朝下面看去,果然看到陈定生赫然在目.
两人对望了一眼,都明白不妙,这样一来,陈贞慧中了唐军的科举,必定不能轻易返回,若两人都留在唐军境内,那谁来接应.
见陈贞慧一脸沮丧,方以智忙道:“回去再说.”
陈贞慧点了点头,两人回到客栈,这时柳如是和顾媚两人都已回来,两人没有考中,大受打击,亏以前自己看不起那些落榜的举子,原来自己也不行,坐着发呆,见陈贞慧和方以智回来,四人对望了一眼,都有点被捉弄了的感觉,一心想考中的人榜上无名,不想中的人却偏偏都中了,柳如是还以为陈,方两人都没有心思参考,对他们拱了拱手,苦笑道:“恭喜两位高中了。”
陈贞慧也是苦笑:“有何喜可言,我本以为不中,我现在也百思不得其解,唐军何以会选中我,现在都不知该如何自处。”
柳如是见方以智不答,不由问道:“方兄高中进士一甲,是想留下来做官么。”
方以智望着柳如是的眼光,不敢对视,低下头道:“嗯,我看唐军蒸蒸日上,大有可为,我会留下来的。”
柳如是听得一惊,方以智是不是吃错药了,平时连他父亲半句话也不敢违背,这时说要留下来做朝庭的叛逆,以为他是为自己才如此,忙道:“公子还是回去吧,在朝庭公子会有远大前程,如是不值公子如此付出。”
方以智见柳如是会错了意,忙道:“姑娘误会了,我愿意留下来是确定是因为唐军值得我为之效力。”
柳如是心中一喜,还是问道:“那公子如何与令尊相处。”
方以智道:“从今往后,家父是家父,我是我,我们虽是父子,但只能各为其主。”
柳如是心中涌起一股喜悦,若方以智真象他所说和父亲各为其主的话,两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结为夫妻,但柳如是并没有昏头,她在青楼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对方以智突然如此转变颇为怀疑,并不敢真心相信。
柳如是又问陈贞慧道:“那陈兄作何打算。”
陈贞慧道:“我只想马上回江南,可如今只怕唐军不肯放人,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陈贞慧知道两人没有考中时,和方以智两人都松了一口气,见柳如是问到自己的打算,不由反问道:“两位姑娘又何去何从。”
柳如是和顾媚对望了一眼,道:“这次是我们大意了,我打算在西安呆上一年,明年再考。”
陈贞慧和方以智都吓了一大跳,这两个女人还要留在这里再考,这太危险了,就是她们不出事,一旦方以智事败,也会连累到两人,一起道:“不可,两位姑娘还是尽早回去为好。”
顾媚大为生气,道:“有何不可,是不是担心我们会连累到你?”
方以智顿时支支唔唔,他的事又怎能说给她们两人听,陈贞慧忙道:“两位姑娘要留下来也无不可,只是我们怕日子久了,两位的身份暴露,等到明年再来,岂不更好。”
柳如是和顾媚两人却都不想回去,她们若是回到南京,只能重操旧业,如此还不如留在西安,落个自由之身,陈贞慧和方以智见两人劝不动,也无可奈何,他们有更为难的事,还有三天时间,陈贞慧也得参加唐王给中举的士子举办的琼林宴,宴会后就会给各人分派去处,如今两人都被困住了,如果陈贞慧悄悄出走,恐怕又会牵连到方以智,那时他们的大计如何完成。
李鸿基正在翻看唐军此次取中的士子名单以及他们的资料,此次科举唐军共录取了四百五十八人,唐军共考了七科,一下子就有了七位状元,其中明法一科取士最多,共一百三十名,明算次之,取士一百一十五名,明史第三,取士九十八名,进士一科排在第四,共取士六十四名,明字排在第五,取士三十六名,明经取士十名,参谋一科最少,只有区区五名。
明算科状元为陈宇,让李鸿基大为惊讶,本以为明算一科前三名都会被唐军学院培养的士子夺得,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明算一科中,前十名有九个出身于唐军自己学院中的士子,偏偏状元让别人抢去。
李鸿基看到过陈宇的考卷,不但上面所有的算学答案全对,一篇财富论更是写的发人深思,对明朝的财政分折切中时弊,而且可以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李鸿基惊呼发现了宝。
陈宇本是江西九江府所属县下的一个小史,平时管着一县的钱粮,九江本身富裕,下面的县也不差,按理这个钱粮油水很足,陈宇却不甘心在一个小县埋没才华,数次参加科考不中,这次偶然见到了唐军的招贤榜,不惜辞工,千里来投,没想到一举中了状元,这恐怕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
进士一科的状元也是江南的一名士子,叫李淮庸,本来,周凤梧认为方以智才是状元,李鸿基对方以智的用心有所怀疑,不愿把他拔的太高,只给了一个探花,让第二名的李淮庸递了上去。
明法一科的状元叫江浩,是唐军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这些年,唐军虽然颁布了很多法令,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所以这次唐军取士,明法一科为最多,李鸿基想用他们能完善唐军的法令。
明史一科的状元也是江南人士,叫桂仲明,他报考了数科,本来进士一科也录取了他,李鸿基看中了他在史料上面的造诣,把他从进士一科划去,特意提他作了明史一科的状元。
明字一科的状元叫黄宗明,是南京人士,一手字写的又快又好,他在明史一科中的考试也不差,但还是让他做了明字一科的状元,其实在这些考生中,黄宗明的字并不是最好,但其他人考中了其余科目的前几名,才取了黄宗明作状元。
明经一科十人都是从朝庭境内过来的士子,状元叫张盛,这些人对经学方面非常狂热,李鸿基取他们也没想过有什么大用,只是作作样子罢了,下一科就会取消明经一科,他们十人将会是唐军中第一批明经中的士子,也会是最后一批。
相反参谋一科中举的五人全都是唐军自己培养的士子,柳如是虽然报考了,但她若是报考其它科,李鸿基还要犹豫一下,是不是考官录用了她,自己要不要再刷下来,但参谋一科,柳如是的眼光不可能比唐军特意培养的人才长远,省了李鸿基的一道手术。
这次科考,唐军境内的士子考试人数占了六成,录用的比例却只有一半,状元更是有五个被夺走,西北的教育毕竟落后,李鸿基拼命追赶还是比不上江南来的一小部分人,怪不得后来在取士方面都要对西北特别照顾,否则,西北官员录用的比例比江南要少得多。
能取到二百多名朝庭境内过来的士子,李鸿基还是很满意,这些人都是有真材实学,只要培训数月,建立了对自己的忠心,有这数百人充实到各级官员中,唐军下面的政务水平应当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转眼三天已过,到了唐王给新科进士赐宴的时候,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商量了数天,还是没有找到安全脱身的办法,若要两人都走,无论是陈贞慧还是方以智都不甘心,柳如是和顾媚都没有考中,他们就是想借此打击唐军也无可能,现在走,只有两手空空,等于白来一场,而且柳如是和顾媚两人也不肯一起走,还要把她们陷在里面。
陈贞慧只好也跟着方以智来到唐王府,他们总算决定了,既然走不了,那就一起留下,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这样或许能尽快撑握唐军火器的制法,能更早回到江南。
整个唐王符热闹非凡,数百名士子济济一堂,他们都是天之骄子,马上就要成为人上人了,每个人都兴高采烈,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尽量靠在墙边,他们在江南时已名满天下,这些士子中难免会有认识他们的人。
尽管唐王府就是原先明朝的秦王府,占地广阔,但还是没有那个大厅能容下四五百人同时举办宴会,李鸿基吩咐在一块空地上举行,四周点满了明亮的火把,照的整个唐王府亮如白昼,侍卫突然一声大喊:“唐王驾到。”
所有的士子马上停止了交谈,跪了下来,喊道:“参见唐王,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每个人都低下了头,不敢抬眼向李鸿基看去。
唐军的士子大多数人都已见过李鸿基,对他是发自心中的敬意,自然不会失礼,而在朝庭境内过来的考生,对李鸿基却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还是负面的,李鸿基开始起兵时,大家认为他虽然孝,却失去了忠,多次击败朝庭的军队后,尤其是李鸿基通过褚家谋反一案,将辖下大部分壕绅田地财产剥夺,送到草原啃荒时,许多人都把他当成危害朝庭最大的反贼,对他恨之入骨。
直到李鸿基击败满蒙联军后,对李鸿基的看法才改变,甚至有人认为李鸿基是汉人的英雄,但无论是恨他的人也罢,认为他是英雄的人也罢,都对李鸿基的赫赫武功有所认识,这些来参加唐军科举的士子除了别有用心之人外,当然不会是恨他之人,但也不敢轻易向李鸿基注视。
唐王的声音传来:“各位免礼。”
陈贞慧和方以智心中都一震,这个声音好熟,但只有区区数字他们又怎能分辨得出,众人听到唐王吩咐,又磕了三个头道:“谢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才敢起身,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也随众人站了起来。
方以智心中总觉这个声音是那么熟悉,他抬眼望去,却相隔太远,怎么也看不清唐王的面容,他深知马上唐王就有话要对他们讲,忙坚起耳朵来听,心中象一锅煮开的水,正在沸腾,一个念头不停的在方以智心中转着,唐王的声音我怎么会觉得耳熟。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四十五章刺客来临
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恍若梦中,从唐军的科考开始以来,李鸿基再也没有到过他们的客栈,就是两人高中后,陈,方两人认为这个李本一定会来拜访,可是等了三天,李鸿基的人影也未见到,两人到外面打听过唐军高级将领的名字,并没有一个叫李本的人,由于李鸿基没有给他们留下地址,他们虽然奇怪李鸿基为什么不来,却没办法找到李鸿基,等到前面的唐王第二次开口时,陈贞慧,方以智两人马上判断出唐王竟然就是李本。
这个与他们言谈多日的李本竟是唐王,从确定李鸿基身份时起,他们两人就开始恍恍忽忽,李鸿基后面说了什么,他们一个字也没有听清,心中只是在想:难怪他能轻易给柳如是和顾媚两人找到客栈,又能出动数百人帮她们找人,原来他就是唐王,可是唐王和他们交往又有什么目的,是看中柳,顾两人的美色吗,那两人岂不危险。整个宴会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都心乱如麻,根本没有心思吃喝,恨不得马上飞出唐王府,带着柳如是,顾媚两人远走高飞。
等李鸿基宣布宴会结束,两人正要随人潮出去时,被唐王侍卫拦住,李娃对两人道:“你们两人留下,唐王有请。”
士子们顿时大为羡慕,所有的目光都朝他们两人聚来,已有人认出了他们的身份,不由惊呼出声,连朝庭如此高官的公子都来参加唐王的科举了,可见朝庭和唐军相比,已经是日薄西山,不由庆幸自己明智的选择。
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对望了一眼,都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跟随侍卫来到了大厅,见李鸿基一身王袍,坐在正中间,两人看了一眼,连忙跪下:“臣参见唐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两人伏下头,半响却没有听到什么声音,正想抬头时,李鸿基的声音传来:“方密之,原名方以智,今年二十四岁,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八年五月出任湖广巡抚,方爱卿,孤王可有说错?”
1...8485868788...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