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军阀天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暖茶
大卫中将对海南的海军建设表示了赞扬,并且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大卫中将说,海南海上贸易越来越发达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有了海外贸易,甚至海外贸易的利润稍高于国内市场利润,海南海军就不可能再突然停止发展或者被突然扼杀。
因为有海外贸易,就决定了海南有海外利益需要保护,这就必须有海军的存在来保护这些海外利益。
陈中对大卫中将的看法,予以了肯定。陈中说,若海外利益继续发展下去,包括在非洲、欧洲继续拓展外贸合作,同时我们遵循正确的战略,海南是有可能迅速的崛起。
但是这个战略需要非常谨慎的思索一下。另外,海南在崛起的同时,就必然会不可避免会跟太平洋地区另外一家大国产生对抗关系,英国德国和日本甚至是美国和俄国。
目前,德国人希望通过武力去挑战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这是一场头破血流的竞争。
但是,你们的美国也希望崛起,你们很聪明,没有采取像德国一样强力的挑衅。
大卫中将,我们海南希望学习你们美国海军的发展模式,你们美国奉行的是对等式合作的理念,事实上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做法。
你们这种做法,就是暗地里不放弃自己的崛起,积蓄实力,一旦机会来临,积蓄的力量足够多的时候,你们美国会毫不犹豫的取代前世界霸主。
大卫中将笑着说:“海南王阁下,你的睿智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你一语道破了天机,这是一个不公开的事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话题吧。”
陈中笑着说:“那好吧,为了不至于使我们的中将先生犯错误,那我们可以小范围的看看德国海军和英海军之间的军备竞赛问题。”
陈中说,德国企图挑战英国的海权,其实也是一种对自由贸易的挑战。
八年前,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发表了这么一段演讲,提出了确保海上控制力量的重要意义。
他是这样说的,手持三叉戟的海神尼普顿的形象,乃是吾辈必须完成的新使命之象征。无论在世界的何地,我们必须对德意志的国民加以保护;而且无论在世界的何地,我们也必须维护德意志的荣誉!
这位年仅二十九岁便匆匆即位的皇帝,很快与德国统一的“总设计师”、帝国宰相俾斯麦发生了对立,迫使俾斯麦辞职,宣布施行亲政。
在威廉二世亲政之后,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他提出了所谓的“世界政策”,也正如他本人在1895年1月18日所宣称的,“德意志帝国应该发展为一个世界帝国。”为了贯彻世界政策,而建立一支庞大舰队,则是世界政策的核心。
大卫说,威廉二世本人是一个对海军具有狂热爱好的人,他不仅喜好身着各国海军制服,亲自绘制过军舰的设计图,还如饥似渴地“吞噬”马汉的《海权论》,醉心于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他狂热的要求德国向海外发展,极度鼓吹德国必须拥有与英国相抗衡的海军力量,要获取其在“阳光下的土地”。
威廉二世认为应该从垂死的帝国势力手中重新分配殖民地,发出了德意志之未来在海上的声明,更宛若打响了德国海军建设开始狂奔的发令枪。于是德国掀起了世界大规模军备竞赛——英德造舰竞争。
陈中说,自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海军在七大洋的优势不可动摇。而德国则是一个传统的陆上强国,其海军微不足道。
德国统一之后,帝国宰相俾斯麦拥有一套老谋深算的政治与外交观念。在欧洲他满足于维持五大列强构造,孤立其宿敌法国,使之不能东山再起。此外,针对巴尔干半岛潜藏的危机,力图使得俄国和奥匈帝国都无法在此获得绝对的权势。在殖民地问题上,只取空白之地,并卓有成效地控制民意,遏制了国内那种急于“崛起”的殖民政策呼声,竭力避免和当时的海洋帝国英国发生冲突。
在这条现实的外交路线下,德意志帝国的国运也日益兴隆,工业技术急遽发展,迅速成为欧洲舞台上一大强国。
大卫微笑着说,可惜的是,在威廉二世登基、俾斯麦黯然离职之后,短短几年间柏林便从欧洲大陆的外交中心以及同盟网络的枢纽沦落到了自我孤立和自我“围困”之境地。
俾斯麦长期以来精心谋划的欧洲外交格局被迅速打破,德国东西两侧的陆军强国法俄两国迅速结成盟友,德国自此失去了在欧洲纵横捭阖的舞台。威廉二世愈是力图强行毁坏这一其咎由自取的“包围圈”,结果却是愈被动、孤立。
陈中说,之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就是因为威廉二世是一个非常急功近利、渴望自己被公众认可的君主。
而且,他还病态般地酷好海军,于是,他将目标从欧洲大陆扩展到整个世界,并计划为此投入大海军建设。这种“世界政策”以及海军至上主义的“新方针”,使得德国摒弃了俾斯麦的审慎政策。
因此,我们海南从德国的这种太过于仓促的发展,看到了未来所面领的危机。
德国海军发展的模式,必将导致首位无法联络,这种过激的做法,必将导致其失败的结局。





军阀天下 第一百七十六章 海南论舰
陈中对于目前德国模式的论述,引起了大卫将军的极大兴趣。
大卫将军说:“海南王阁下,您对德国的发展的前景给予了前瞻性的预测,很有价值。我因此也有所感悟。一个没有雄厚基础的军事帝国,是一种赌徒式的崛起模式,这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心态下发展,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当他们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工业的水平和资源的限制,就必然导致对外扩张战争。”
陈中说:“这是毋庸置疑的结果。近几年来,德国企图挑战英国的海权,其实也是一种对自由贸易的挑战。世界秩序主导力量更替之过程,更是一个文明进步的过程。一个国家的政策决定崛起和衰亡的结果。
八年前,开始担任德国海军国务秘书的提尔皮茨是威廉二世进行海军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宣传、组织与规划大师。他并不直接与国会周旋,而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海军在民间的认知度,取得民间的支持。
在扩大海军在民间的影响力的同时,对舰队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尔皮茨提出了所谓“风险理论”,即若能达到英国海军实力的三分之二,那么就会让英国感到,即便有能力打败德国,但是所遭受的损失,将使之丧失足够的力量来维护其海权的风险,由此来抑制英国与德国争雄海上的决心。
提尔皮茨在着手建设德国海军之际,是以英国海峡舰队的规模为依据来制定建造规划的,他摒弃了原先具有相当影响的以巡洋舰为主力的海上破交战方针,直接将建造重点放在了用于舰队决战的战列舰上。
然而他又担心英国在德国海军完成建设前便进行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打击”,因此提出了在海军建设尚未成熟的阶段,必须保持低调,小心翼翼地度过这段“危险期”。对此,当时外交国务秘书冯·比罗的话则更为形象:“我们的行动必须十分小心,就像在蜕变成蝴蝶之前的毛虫一样。”
为了安全度过这段“危险期”,提尔皮茨提出的造舰计划是经过精心谋划的。这是一个极为阴险的政治阴谋。”
当时,德国海军国务秘书的提尔皮茨为了制定舰队法,借助德国借传教士在海南山东被杀的事件出兵胶州湾,德皇也当即在帝国议会强调德国将向全世界宣示其力量。
提尔皮茨也经过长期的宣传与准备,向帝国议会提交了舰队法的提案。由于受到社会上的广泛支持,这项舰队法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通过。
这个舰队法的内容是,编成两支各含八艘战列舰的分舰队,加上一艘作为舰队旗舰之用合计十七艘战列舰。在本国海域还应拥有岸防用的装甲舰八艘,侦察用的大型巡洋舰六艘和小型巡洋舰十六艘,在海外则配置大、小型巡洋舰三艘和十艘。此外,作为预备兵力,还需保有战列舰两艘,大、小型巡洋舰三与四艘。
四年后,又补充了战列舰七艘、大型巡洋舰两艘与小型巡洋舰十七艘。
这个舰队法所建造的舰艇数量并不多,德国宣称,这只是用以对抗法国和俄国,决非针对英国。
舰队法将舰艇的更新加以制度化,战列舰与岸防装甲舰每隔二十五年,大、小型巡洋舰每隔二十与十五年必须加以更新,以免遭到议会的“扰乱性影响”。大卫中将说:“提尔皮茨的这个舰队法只是拉开了德国大舰队建造的序幕。在后期的执行中,造舰和扩张军备的速度上要明显的加快。
而德国舰队法的通过,也立即受到了英国的警惕。英国海军开始逐渐将以往的“两强标准”更新为“对德双倍标准”,也就是说,以德国海军的两倍作为建设目标。
因为六年前英国曾通过的海防法案,新建十艘战列舰、四十二艘巡洋舰以及十八艘鱼雷炮舰等共计七十艘舰艇。
当时的英国认为,他们拥有的海军实力应该高于仅次于己的两大海军力量法国与俄国之和,此所谓“两强标准”。
可是,德国海军的崛起,不得不使英国时刻对敌方的根据地构成威慑,又恢复了将海军兵力集中于本土附近的政策。
去年,英国的海军元帅费舍尔勋爵担任第一海务大臣后。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提高各个兵种军官的专业水平,并促使军官教育现代化、努力施行炮术训练教育的改革。
费舍尔对舰队的配备进行根本的调整,加强对本土水域的重视;对大量落伍的老式舰艇他则大胆裁减。
总之,海军中的各种积压已久的问题,他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皇家海军迅速完成了转型,再一次确立了在海上无与伦比的优势。
目前,费舍尔勋爵正在强有力推动,装备单一口径巨炮的全新战列舰“无畏”号,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建成服役。
“无畏”号最大的特色,便是在前型的准无畏舰基本相同的排水量以及造舰费用内,成功地将火力倍增,并采用汽轮机将航速增至二十一节。
为了与其对抗,别国也只能建造同样的无畏战舰,我听闻,你们海南也正在建造这种巨型战舰,是吗?
费舍尔勋爵又提出了建造更符合其“速度才是最好的防御”这一理念的新型装甲巡洋舰。这种舰艇拥有与无畏舰相同的主炮,保持巡洋舰的防御水准,但机动能力加强,得到二十五节的计划航速。这样,对于德军的舰艇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陈中说:“面对英德海军军备的激烈角逐,这也给我们海南提出了一个极为崭新思路。
大卫将军,您此次来到海南,我们也看到了新的机遇。海南还很弱小,面对国内不堪的政治统治,我们还面临着内部的政权统一问题,我们海南目前的现状与你们美国独立战争前的局面有些相似,甚至比你们还要严峻。
所以,你们发展的模式,对于我们现阶段的海南,是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军阀天下 第一百七十七章 善用兵者
陈中笑着说:“大卫将军,你们国家的发展模式很耐人寻味。我研究了一下,你们美国是在韬光养晦,蓄积力量,当有一天,机会来了,你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将昔日的霸主挤出世界第一的位置。
现在,你们的国家已经成为了新兴的工业大国,虽然你们已经和德国一样,在工业以及经济上取得了巨大飞跃而赶超了英国。
但是,你们并没有公然与英国争夺海权或者殖民地,也没有去直接触及这个老牌帝国的核心利益。
不过,你们却非常智慧的用门户开放政策,对抗殖民帝国的垄断而获得贸易的空间。
你们的政治家们运用了很得民心的理想主义,提出了捍卫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公正原则,对抗自私和独裁的强权的口号,从而赢得了国际的信誉。虽然,你们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与英国进行抗衡,事实上,你们更加直接的针对了大英帝国赖以统治的根基。
孙子有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就是说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
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
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你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注重策略的运用,善于推动形势的发展,耐心而胸有成竹的等待属于你们的历史机遇。”
大卫中将听到陈中的分析,大笑了起来,道:“海南王分析的如此透彻,看来你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研究的非常透彻。
海南王说的对,军事和政治本身是相互联系的。
你们国家的军事家孙武曾提出过: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军事上,这句话的涵义就是战争的必要条件,修明政治,严肃军纪以给军事最大的后盾支持。
这里的‘道’指君民上下一心,它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得民心者的天下吗。
‘修道’就是要求国家政治清明、君民上下同心,士兵上下同欲。‘保法’指拥有严格的军纪使得全军上下纪律严明,执法有章可循,以保证战斗力的最大发挥。
政治上,可以理解为依法治国,政治在军事之上,这种依法治国的行为准则贯穿于整个政治生活,从‘法’的意义来讲,就是说以法治军、治国,从国内政治着眼,制定相关治国强军的法律,为战争提供重要的保证。”
陈中说:“从英德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来看,新的一轮竞赛会在不久即将上演。
据我预测,随着无畏舰的出现,德国海军所有的舰队不得不进行再编。
因为,那是提尔皮茨一定会被眼前的局面置于一种窘境之中。若不参加新一轮竞赛便意味着认输,而一旦投入竞赛则会暴露德国的意图。我想,他最终不得不选择与英国进行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因为英国新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德国每开工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要建两艘。
所以尽管德国的海军成倍增加,却始终无法完成风险战略所达成的海军建设目标,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失败只会越来越明显。
这场豪赌式的军备竞赛,德国必然会尝到失败的苦头。我相信,失败的 不仅仅是德国,英国人也必然会因此而损失惨重。”
大卫将军说:“如果新兴德意志帝国能够平稳地顺着其开国元勋俾斯麦所设计的外交路线发展下去的话,德国乃至世界的命运将完全会是另一个景象。
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野心和*会使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的人,尝到什么是灾难的痛苦。
因此,不幸的是,威廉二世狂妄地认为大英帝国已经衰弱,德国可以取而代之,于是德意志帝国开始扮演一个世界秩序破坏者的角色。
威廉二世未顾及北海是德国唯一的出海通道这一事实,却不惜大力扩张海军以挑战英国的海权,触动了以海洋立国的大英帝国之禁脔,使得这个普鲁士的传统盟邦化友为敌,双方展开了炽烈的造舰竞赛。
德意志帝国再也没有了俾斯麦时代在外交上的主动,反而同时在陆地与海洋陷入了深重的包围之中,而造成这个包围圈的,恰恰是德国自己。
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体系与英法等国根本不同者,在于其皇权至高无上,故威廉二世之冒险政策无法被有效地遏制。
德*队究其本源,并非一支国家的军队,而是御林军式的权力工具。而且在德国的教育中,狭隘的爱国主义让德国国民普遍抱有德意志民族至高无上的偏执之情,多少人为德国海军的强大而狂热,然而这支舰队的建设却远远超出了德国财政的极限。
四年前,冯·比罗担任帝国宰相之际,便依靠大幅度提高谷物的进口关税获得财源,使得小麦的价格从每吨三点五马克一跃而升至五点五马克,将负担完全转嫁到国民的肩上。
海军预算在五年前便占整个预算的百分之二十五,到了今年又涨至百分之三十五,更何况德国还要维持一支同时应对法俄两大陆上强国的庞大陆军,海军预算在相当程度只能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贷款,这使得德意志帝国本来就脆弱的财政体系雪上加霜。
而英国人则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深远封锁战略,使得德国海军逐渐削弱。耗资巨大的德意志帝国舰队最终无法发挥什么决定性作用。”




军阀天下 第一百七十八章 军事帝国
陈中对于大卫将军的分析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认为,德国这种激进赌博方式的政治发展,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德国也必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陈中还谈到了,正是由于西欧几个老牌的工业大国,倾其全国之力大搞军备竞赛,所以,示他们传统的民营机械工业停止了输出。
这却为一直苦于没有金钱的日本带来巨额利润。一是欧洲各国向日本大量订购军用品物资,二是欧洲各国忙于军备竞赛,而几乎停止商品输入,从而为日本商品在亚非扩展市场创造了机会,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大大催生了日本工业的飞速膨胀。
各国机械输出的停止,使得大清国的企业为扩充产能只能进口日本机械,而目前大清本国商品产能的不足,又促使国内只能放弃因二十一条而起的“抵制日货”,使得日本货占据了大清国的市场,可以说,正是大清国的市场滋养的日本工业。
而反观目前的大清国,尽管欧洲列强由于集中注意力于战时生产以及运输船只短缺,减少了对大清国的出口,从而为华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机会。
可是,我们大清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机械制造业,从而基本上不能向国内企业提供机械设备,西方忙于军备没有精力生产出口机械设备,这就给了日本制造了发展的机会。
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基本上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制造业,当时的工业水准比大清的洋务运动发展的那一点点可怜的工业水平好不了多少,日本也就强在工业企业经营比较灵活,不像满清那样官僚利益介入太多、搞得企业死气沉沉。
正是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使得日本有了大量发展重工业的钱,而西方可不是严厉限制重工业技术出口,基本上是有钱就能买到。日本的机械设备工业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发展起来,而且还正在发展。
大卫将军说:“如果当年你们的大清朝廷能与日本死磕到底,将这些巨额赔款用于继续抵抗,不给日本发展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的资金来源,甚至是自己发展机械设备制造工业。”
大卫将军说的极有道理,只是我们的大清,他国软弱。即使大清没有发展什么重工业,而中国也能生产一部分轻工业,加上当时国内抵制日货的影响,日本工业经济根本不可能再有一战时急剧膨胀。
所以说,从表面看,西方的军备竞赛使日本工业崛起,而导致中日实力进一步拉大。
日本国内的资源先天不足,而从国外掠夺的资源,又用于资本积累和引进技术、发展教育等基础性花钱巨大而短期难以收效的产业,使得利润率下降更为。
为了使经济正常运转,日本必须不断从国外掠夺,日本商品,除在当时清廷统治下中国拥有特权同时用廉价而霸占一定市场外,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多少竞争力,其自身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引进资本,目前,日本外贸连年入超,国家财政不足清偿外债利息而面临破产的境经。
所以,目前日本在与俄国的较量中,自己的国内已经捉襟见肘了。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为了发展军备对抗清廷的北洋军,大肆发展军力,到了财政不支的地步,连倭寇天皇都减衣缩食来支持军备发展的地步——与满清宫廷的奢靡形成鲜明对比。
到了甲午战争,倭寇陆军武器明显比满清北洋军差,就这样倭寇前锋靠着缴获继续打战,倭寇财政都支持不下去,满清只需要拖个半年就拖垮倭寇了。可惜的是,你们大清早早的就认输了。
甲午的战争赔款的确是助推了日本经济的进步,尤其是让日本举国上下掀起了兴办实业的*,促进了日本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但日本为建立的海军的那几艘小铁甲舰,那些运兵船,可都是拿国内银行的股票作抵押,贷外国款买的。
但日本不是满清,没那么愚蠢,虽然甲午赔款主要用来发展军事了,但发展军事可不像满清那样仅仅是进口国外成品,倭寇是发展军工业和与军工相关的产业,军事支出这一大块用赔款抵消了,那么倭寇的财政就可以更多用来发展各类实业了,不至于因为军事支出而不得不削减发展实业的财政支出了。
甲午的战争赔款的确是助推了日本经济的进步,尤其是让日本举国上下掀起了兴办实业的*,促进了日本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告诉你日本甲午之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吧,是民族自信力以及国际威望的提升,使得日本可以用国家信用为依据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来源,而清政府呢?一败涂地!
1...4950515253...1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