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国外当军阀
作者:天棒槌儿
转世来到二战后期,崛起的军阀玩转全球。
跑到国外当军阀 第一章转世了,穿越了(改)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了解本书的历史背景,你大可以从后面章节看起。前几章主要是交代历史背景,由于本书到目前都还没vip,不存在凑字坑钱的问题)
中华,公元2013年一个冬季的清晨,李获之来到舍身崖,峨眉山舍身崖自金顶下望,可见云雾似海,时而波涛翻涌,时而风平浪静,变幻无穷。苍茫的云海,似雪、似棉,厚厚的,无边无垠,似能让你卧、让你踏。风一吹,一缕微云便扑到脸上,薄薄的凉意沁入心脾,让人刹那间忘却身后的世界,似乎只要纵身云海,便能到达神仙居住的地方。舍身崖,难怪叫它舍身崖。原来美丽到了极致,竟成为一种危险的**,让人产生想飞的渴想。
或许,传说中的成仙之人就是受了云海的**,在这里舍却肉体凡胎,成为美丽的殉道者。李获之,一名21世纪的工业流程设计专家,超级军迷。张开双臂,高昂着头慢慢走向崖边纵身跳下了舍身崖。
40多岁的李获之,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让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天妒英才,在一次单位里例行的身体检查中查出他患上了,渐冻人症。这种“渐冻人症”是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neurondisease,简称m.n.d.)的一种,医学上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简称a.l.s.),也可以称为“渐冻症”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人”,也称“渐冻症”。这是无法治愈而且致命的病。史蒂芬·霍金也就是得的这种病。常在病后3~5年内死亡。
他实在是没有勇气躺在病床上,让自己的家人看着自己,无奈的慢慢死去。为了不让家人承受这种,及要照顾安慰躺在病床上的自己,还要在背后偷偷抹泪的痛苦。他决定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给家人留下一封信后,一个人毅然而然的,来到了峨眉山舍身崖。
李获之在跳下舍身崖后,就像一只小鸟一样的向崖下飞去。李获之闭上了双眼,心中默默的念到,别了,我的爱人,别了我的孩子。别了我的亲人们。这时佛光闪现,只见李获之被佛光包裹,瞬间消失。
李获之再次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小木屋的床上。左右打量,这是一座西南地区很普遍的木架房。他从床上起身,正准备下床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个小孩子。正在诧异之际,他突然感到头疼欲裂。就像电脑复制文件一样,头脑中不停的闪现着:“李获之,生于1929年,李弥的次子,今年15岁。”无比震惊的信息,震惊的不是自己的身份,而是自己的老爸。太牛*了。
历史上的抗战名将李弥对李获之这个超级军迷来说倒背如流。李弥(1902年—1973年),字炳仁,号文卿,云南腾冲人。1926年黄埔第四期毕业。1936年任江西瑞昌县长,1939年参加昆仑关战役。1950年李弥率部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54年撤往瀛州。1973年3月10日病逝于北港。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弥由保安团调回正规军。
1938年,先后饪第三十六军九十六师二六八旅副旅长、旅长。次年,升为该军五师副师长,驻防重庆。委员长召见该军军长姚纯,问道:“李弥这个人怎么样?可靠吗?据报他有些活动。”姚听后誓死力保,断言李弥是可靠的。事后李弥多次对人讲:“危险啊,要不是军座(指姚纯),头掉了还不知为什么?”
1940年,李弥调任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师长。次年4月,他率部增援宜昌。宜昌是湖北西部的重镇,又是四川东部的进出通道,敌我双方争夺激烈。李弥采纳参谋人员的建议,利用占据的山地有利优势,在天皇寺、雨台山一线与日军对峙,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他们以山炮直接瞄准,击中日军宜昌机场的油库,烧毁敌机二十一架。战地记者报道了该师作战英勇,顽强抗日的事迹。秋天,该师撤到湖南澧县。
1942年初,经军长郑洞国的保荐,李弥升为第八军副军长兼湖南芷(江)绥(宁)师管区司令。他对此不甚满意,认为是明升暗降。不久,该军开往云南的河口、马关一带,以阻止日军经由越南向云南的进犯。李弥留在芷绥师管区。1943年底,他返归第八军,在马关的古木,主持该军的干部训练班,曾在石壁上刻下“还我河山”四字,借此激励官兵们的爱国热情。
1944年5月,驻印度的国民党军和滇西远征军经过整训后,同时向缅北和怒江以西的日军发起攻击。第八军奉命从保山开赴龙陵,增援滇西远征军左翼军,担负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务。松山地处怒江西岸,山峦叠嶂,地势高耸,是经惠通桥到龙陵的交通要道。1942年日军侵占此地后,多次加修工事,易守难攻。7月,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指挥部队与固守松山高地的日军五十六师团二三联队反复争夺,两月余未能攻下。李弥接替指挥,他集中火炮,近距离直接瞄准日军坚固工事;由美军飞机配合,低空投弹,遂将敌人工事摧毁。10月,克复松山,全歼守敌。在这次艰苦、激烈的反攻战中,该军一师三团伤亡三千多人,整编时仅存一连人。为此,惠通桥边和昆明的圆通山曾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松山作战获胜后,何应钦调第八军军长何绍周任昆明警备可令部副总司令,拟由中央军校高等教育训练班主任刘伯龙接任军长。陈诚力持异议,驻第八军的美国顾问组组长认为李弥有战功,也向委员长推荐他任军长,李弥因而晋升为军长。随后,他率部队前往云南的陆良,路南、师宗等地整补训练。
1945年夏天,蒋介石派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到第八军军部所在地路甫,名义上是检阅部队,实际是召李弥和参谋长陈冰秘密开会,布置在适当时机武力解决云南省主席龙云。当时第八军的任务是,以一个师的兵力切断滇越铁路,阻止开至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的滇军卢汉部回援昆明,一个师监视并解决驻守在曲靖、沾益的部分滇军,军部领—个师直进昆明,配合杜聿明指挥的驻昆明第五军迫龙云下台。
8月,委员长变更部署,调第八军入两广。当然抗战胜利后他也和许多国名党将军一样,上了内战的战场。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你要是以为他的军事传奇就此结束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他的传奇在此之后更加离奇,悲壮,无奈。
1950年,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向国民党残余军队发动进攻,据守滇南的国民党第八兵团势如山崩,数万人被歼于元江河谷东岸,残部纷纷逃窜。该兵团第8军237师709团的2000多人,在团长李国辉的带领下向西南方向溃退。由于解放军穷追不舍,他们被迫渡过红河上游的元江,越过中缅边界进入缅北。
在缅北,李国辉听说第8兵团第26军的93师278团1000多人已经在副团长谭忠的率领下,先期到达缅北,正在向小猛棒前进,他还听说走这条路线,绕道泰国,他们就可以到达海南岛,与国民党大部队会合,于是李国辉立即下令追赶谭忠。为了追赶谭忠,这支部队进入了“野人山”,这是一片方圆数百里的原始森林无人区,没有道路,没有向导,当他们到达小猛棒时,兵力损失近半,只剩下不足1000人。幸运的是,他们终于赶上谭忠的278团。
就在小猛棒这个地方,李国辉和谭忠决定把两支部队合并起来,成立“中华民国复兴部队”,李国辉出任总指挥,谭忠任副总指挥,他们修好电台,和台湾取得联系,不料台湾方面的指示却是:“你部自行解决出路。”于是,这支军队便脱离了国民党,成为一支“孤军”。
自己现在附身于,李弥将军的次子身上,这让李获之又惊又喜。但心中又有了无限的担忧,怎么才能让父亲不走历史的老路呢?这样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让李获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跑到国外当军阀 第二章现状(改)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了解本书的历史背景,你大可以从后面章节看起。前几章主要是交代历史背景,由于本书到目前都还没vip,不存在凑字坑钱的问题)
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李弥和他手下的官兵们的命运是悲惨的!怎么才能让父亲和他的手下,在新中国成立后能有个好的出路呢?起义归顺中共吗?不可能,从历史上来看李弥和他的手下,都是坚定的三民主义者。再说自己好不容易穿越一把,归顺中共,那以后自己还能干多大的事啊?对得起老天对自己的眷顾吗?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怎么办?
这时,门外传来轻快地脚步声。一个年龄十多岁的女孩,推门进入房间。看到坐在床边静静发呆的李获之,问道:“少爷,你醒了?真是老天保佑啊!我们都还在为你担心呢!”说完就走到李获之身边,伸出白嫩的小手,在李获之的额头上试体温。道:“啊!太好了,退烧了。”
李获之,看了眼小女孩。根据身体原来的记忆,小女孩叫阿秀今年14岁,是李获之的贴身丫头。
李获之回答道:“我没事了,让你们担心了,对了,阿秀我肚子好饿啊,能给我做点吃的嘛?”
“好的,我马上让厨房做你最爱吃的米线。”阿秀高兴的边说边向门外走去。阿秀走了以后,李获之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根据记忆,现在是1944年1月,马上就要到春节了,自己的父亲现在任第八军副军长兼湖南芷(江)绥(宁)师管区司令。该军现驻云南的河口、马关一带,以阻止日军经由越南向云南的进犯。父亲现在在马关的古木,主持该军的干部训练班。自己也随父亲在训练班接受训练,自己的前生,就是在接受野外攀崖训练的时候,从一处悬崖上跌落而陷入昏迷不醒的。
如按历史轨迹再等4个月。也就是,1944年5月,驻印度的国民党军和滇西远征军经过整训后,同时向缅北和怒江以西的日军发起攻击。李弥和第八军将奉命从保山开赴龙陵,增援滇西远征军左翼军,担负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务。此次作战任务,是第八军在抗战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松山地处怒江西岸,山峦叠嶂,地势高耸,是经惠通桥到龙陵的交通要道。
1942年日军侵占此地后,多次加修工事,易守难攻。7月,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指挥部队与固守松山高地的日军五十六师团二三联队反复争夺,两月余未能攻下。李弥接替指挥,他集中火炮,近距离直接瞄准日军坚固工事;由美军飞机配合,低空投弹,遂将敌人工事摧毁。10月,克复松山,全歼守敌。在这次艰苦、激烈的反攻战中,该军一师三团伤亡三千多人,整编时仅存一连人。为此,惠通桥边和昆明的圆通山曾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但也就是,这次战役奠定了李弥将军在抗日战场的地位。
松山作战获胜后,何应钦调第八军军长何绍周任昆明警备可令部副总司令,拟由中央军校高等教育训练班主任刘伯龙接任军长。陈诚力持异议,驻第八军的美国顾问组组长认为李弥有战功,也向蒋介石推荐他任军长,李弥因而晋升为军长。随后,他率部队前往云南的陆良,路南、师宗等地整补训练。
李获之,在脑海中回忆着父亲的历史轨迹,抗战胜利后,父亲带着战功卓著的部队加入了国共内战。第八军被调往剿灭中共的内战前线。李弥即率部由九龙出发,乘美军第七舰队船只开往青岛。在胶东一带,他借受降之名,私自接收日军渔船数十只,大量收编伪军和地主武装,对已控制胶济线的八路军,进行多次进攻。
1946年1月,第八军侵占潍县、昌乐等地。1月10日,国共两党公布了停战协定。解放军胶东军区的代表在会见李弥时义正词严地指出,胶东是八路军从日寇手中夺回的,国军无权进入。但李弥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坚持与胶东军区的代表对抗。事后,李弥向部下示意:“打打再说吧。”该军第一o三师立即以一个加强连,向八路军控制区进犯,结果全部被歼。李弥十分震怒,诿过于人,将指挥该连的副营长和连长枪决。
1946年7月,委员长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7至10月间,李弥指挥第八军,先后向淄博、益都、平度、掖县等地进犯。该军第一o三师第三o九团在乎度、掖县被解放军包围,被歼灭两个营。12月,第八军奉命回守潍县。李弥不愿放弃已经抢占的地盘,将所属三个师配置在沙河、昌邑、潍县。结果第一六六师在沙河被围,一个团被歼,团长被俘。
1947年5月,第八军改为整编第八师,李弥任师长,他为了扩充实力,将初到山东时收编的伪军和地主武装改编为独立旅、独立团。7月,国军发动了“南麻战役”,李弥率该部六个团在临朐阻击解放军时被包围。陈毅代表解放军三次派人送去劝告信,促李弥认清形势,弃暗投明,他拒不作答。这次战役,整编第八师伤亡五千余人。
蒋介石为了嘉奖李弥和整编第八师的忠诚,派国民政府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到山东慰劳,授李弥青天白日勋章。李弥被蒋介石召见后满意地说:“这回算是通了天了。”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后,蒋介石被迫改为重点进攻,把主力部队集中于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9月,整编第八师配合第二十五师、第五十四师从烟台、潍县再犯胶东。李弥沿线设防,兵力分散,在昌邑、掖县又被解放军消灭两个团。11月,整编第八师扩编为整编第八军(兵团级),李弥任军长。
1948年,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不得不调整部署。7月,整编第八军开往徐州,李弥升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同年秋,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这天,解放军在徐州以东的新安镇、碾庄地区,将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包围。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奉命从徐州向东,分别沿陇海铁路南北侧推进,前往解围,掩护黄伯韬兵团向徐州靠拢。
李弥指挥第八,第九两军在太平庄、麻谷子和大庙山、石灰窑等地,与解放军的阻援部队展开激战。他以第八军一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战车的配合下,向麻谷子连续冲击三天,该村成为一片火海。李弥以为解放军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烧死,对部属说:“只要搜索一下就可占领了。”可是当李部向村庄接近时,又为解放军的火力所阻。李弥大惑不解地说:“他们是人不是神,钢铁都要溶化,为什么能这样顽强呢?”由于解放军英勇的阻击,邱、李两兵团进展相当迟缓。李弥对掩护黄兵团突围失去信心,经常大叫:“该死,该死!完了,完了!”黄伯韬兵团待援落空,全军覆没,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即告结束。黄伯韬兵团覆没,陇海铁路被切断,解放军逼近徐州。
1948年11月下旬,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开始了。李弥兵团留守徐州,邱清泉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向南推进,企图与在宿县等地的李延年的第六兵团,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南北夹击解放军,打通退路。此着失败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奉命放弃徐州,率领邱,李,孙三兵团西逃,然后向南于涡阳、蒙城集结。担负断后的李兵团为摆脱解放军的打击,放弃掩护任务,不与杜聿明联系,抢先赶至涡阳、蒙城。12月初,邱,李两兵团被围于永城东北。孙兵团于突围中,全部被歼。同月中旬,黄兵团在宿县双堆集覆灭。
邱,李两兵团在永城东北陈官庄等地被围困后,企图按照蒋介石的指令突围。国军空军为了配合地面部队的行动,决定施放窒息性和催泪性毒气弹。不料从1948年12月中旬开始,大雪连降十天,突围失去配合,空投军粮被迫停止,士兵忍饥挨饿,饥寒交迫。李弥却拒绝陈毅的书信劝降,追查并杀害了带信的国军的排长,枪毙丢失阵地的团长,下令射杀向解放军投诚的官兵。
1949月1月9日,第八军的第四十一师,即原来的“荣誉第一师”投诚,这使李弥大失所望。然而就在这时,李弥仍镇静地说:“个人命运不好,我不相信国家命运也不好。共军有什么了不起,美国开一个军来就解决问题。”以此自我安慰。10日,邱、李两兵团的阵地被解放军全面突破,李弥躲在周楼的掩蔽部里,示意所部第九军第三师长周藩出去投降。解放军要周楼的主要军官出去报到,其余官兵放下武器,集合投降。李弥不愿出去,放声大哭,对周藩等人边哭边说:“我不能死呀!我死不得呀!我若能回去,对你们的家属,我一定要照顾的。你们都可以放心!”李弥在周藩等人离开掩体后,换上负伤士兵衣服,乘混乱之机溜走了。
李弥从淮海战场逃脱后,自徐州、济南,经青岛南下。蒋介石在浙江奉化召见他,决定重建第十三兵团,仍任李弥为司令并兼第八军军长。李弥兵团虽恢复了建制,但实力大不如前,所辖八、九两军,每军只两个师的编制,且武器破旧,人员不足。李弥获准在闽西、江西补充兵员,然后开往湖南。入湘前,第九军军部和该军的一师已调离该部。在衡阳,李兵团改称第六编练司令部(预备兵团,兵员仅三个师),李为司令。不久该部奉命直开云南。
1949年6月,李弥经广州到达昆明,云南地方政府不表欢迎,只得改移重庆。蒋介石认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非自己的嫡系,不听招呼。为控制云南,以便在大陆上作最后斗争,他又令第六编练司令部及所属第八军开入云南。
9月,李弥率部经泸州移驻云南的沾益、曲靖等地,原驻滇东南余程万的第二十六军,拨归第六编练司令部指挥。李弥在奉化被蒋介石召见时,得到明确的密嘱:“云南政局不稳,卢汉不可靠。西南是反攻的最后根据地。云南地位很重要,要保住通往缅甸的路线。你到云南任职后,把第八军带回昆明,时机成熟就改组卢汉政府,给你当省席。”该编练司令部副司令袁鸿逵(袁恩锡子、何应钦义子、李弥的干哥)听李弥转述蒋介石的这番密嘱后说:败局已定,士无斗志。西南抵不住,小小的—个云南也不堪一击,短命的省主席有何干头。又说:“在云南只能同卢汉合作,开诚相见,不要动干戈,这是上策。”李弥点头称是,暂不作赶卢汉下台的布置,并通过安排卢汉的下属为第六编练司令部的副司令、参谋长、副军长的办法取悦卢汉。对省参议会的议长们,李弥也频繁接触,尽力游说,力图取得支持。为了贯彻蒋介石控制滇缅通道的口谕,李弥作了不少逃往滇西的谁备。他公然宜称自己同共产党水火不相容,“就是打到野人山,也要与共产党周旋到底。”
1949年12月9日,卢汉及其军政人员率部起义,李弥等国军将领在昆明被扣。为了争取在滇的国军参加起义,云南人民临时军政委员会安排李弥等人为委员。蒋介石对云南的和平起义非常气愤,一面任命李弥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余程万为云南绥靖公署主任,一面命令第八军,二十六军围攻昆明,并多次派飞机轰炸。为解除国军对昆明的围困,卢汉拟将李弥;余程万放回。李、佘也表示出城后,愿说服进攻昆明的国军向中共投诚。但李弥离昆后,即与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汤尧商议,将部队撒到滇甫的开远,蒙目一带,准备重整军队,卷土重来。
1950年1月,李弥奉召去台湾。不久,李弥所指挥的第八军,第二十六军除少部分逃缅外,大部被歼于境内。
跑到国外当军阀 第三章历史上悲惨的异国生涯(改)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了解本书的历史背景,你大可以从后面章节看起。前几章主要是交代历史背景,由于本书到目前都还没vip,不存在凑字坑钱的问题)
李获之的脑海中,就像放电影一样的,回放着父亲的历史经历。父亲的第八军,第二十六军,在异国的生活是悲惨的。缅甸政府不想接纳他们,于是战争开始了。
虽然国军将士在内战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对付缅甸政府军,还是绰绰有余的。三下五除二,将缅甸军打的落花流水。终于在金三角站稳了脚跟。缅甸政府于是向联合国投诉,这是后话了。
李弥一看自己的残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脚跟,并且打赢了缅甸政府军,马上跑出来说,我的军队在中国边界取得了胜利,这里是反攻大陆的基础,然后四处找外援。可是,93师的弟兄们早已经不想再打了,长年的征战,使得国军官兵只想早点回到台湾,但是李弥坚决不答应。李弥想在委员长那里要资本,留驻云南的第8军残部正好证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后,李弥要求93师**团团长反攻大陆。开始,国军攻势迅猛,连夺4个县城。但后来在3个解放军师的包围下,终于落败,再次退回缅甸。
此时的缅甸军已经和印度达成了协议,决定由印度出兵协助缅甸军赶走国民党残兵。这是一场恶战,国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是惨胜。国民党残兵以不足万余之力,硬是打败了印缅联军。彻底在中缅边界站住了,后来联合国决议,国民党余部撤往台湾,李弥要求将老弱病残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没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陆了,他们想回大陆,但政府不答应。
就这样,在金三角有了一支没有祖国的军队……后来,为了生存,开始种植**。这么多年来,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滇缅边区的第一次反攻大陆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影响力是很大的!李弥在台北更是兴奋不已,说以自己残兵不足3000余众,在一周内连克4县,说明了“云南**复国军”的战力是强大的,云云。话也有道理,国军打了解放军一个措手不及,后来紧急调派3个师数万人,才摆平。
此后在昆明成立军区和建设军校,也和当初的剿匪有很大关系。50年代末,解放军和缅甸政府达成协议,暗地出兵滇缅边区,剿灭救国军,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顺利。1、国军已经在滇缅边区经营多年,又熟悉地形地况;2、解放军出国作战,气候地理不明,补给不足,因此此次进剿成了追击作战,共军一撤,人家又回来了,后来李弥将老弱病残约3300名将士撤回台湾,但还是留下了约2500名将士作为反攻大陆的主力基础。基本是以两个团的编制,师部人员撤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