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军阀天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暖茶
甲午战后,日本的重点之所以转向“北守南进”,除了因为华南乃至南洋亦是其亚太政策的既定发展方向之外,主要是因为在北方,俄国自带头向日本干涉还辽之后,在中国东北大力扩张势力,并在朝鲜取代了中国的支配地位。
日、俄矛盾在北方的激化,预示了一场新的争夺战争。山县有朋在前述意见书中也谈到:“欲将朝鲜收归我之势力范围,必先具备对俄开战的决心,唯有此决心,才能实现经营北方的目的”。
为此,日本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积极备战。同时利用英俄之间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于1902年1月与英国签订了第一次同盟条约,争取英国支持对俄作战,以作为解决“满韩问题”的手段。1904年2月起,日俄两国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大战,
日俄战争即将要结束了,目前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俄国失败的结局成为了必然。
这样的结果,使日本必将成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加速吞并朝鲜、大力经营南满的同时,完成与欧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迅速加入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新一轮争霸。
我们华夏民族俨然成为了这场争霸赛的奖品。面对日本人的野心,我们海南岂能坐视不管。
当强盗的铁蹄已经踏进了我们的家园时,我们所有的华夏儿女必将拿起武器与侵入我们家园的列强做一场殊死的搏斗。





军阀天下 第二百零零零章 北上抗日
德国的军工考察团在海南通过近三天的洽谈,达成了一大笔军火的订单。
海南王府一单定下了一百挺马克沁重机枪,四百门克虏伯大炮。这种大炮口径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弹3000米内可穿透65.8公分的钢板,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
但是,交货地点却让德国人大为吃惊,在东北大锦州交货。
克虏伯总裁不解的问陈中:“海南王阁下,我真的很不明白,你们在海南,为何选择了遥远的东北交货?”
陈中笑着说:“总裁先生,这是一个军事秘密,我会与你们的威廉国王做进一步的闲谈,你们只需保证我的到货时间和地点就行了。”
德国的考察团的顾问们耸了耸肩膀,说:“好吧,海南王阁下,你的行为总是让世界震惊,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张订单一定会成为一段战争的传奇。
我很愿意为这段传奇增加一些必要的情趣。海南王阁下,我们很感兴趣。一切都按照您的意思去办,请你相信我们德国人的效率和诚信。”
送走了德国的考察团,陈中立刻召开了紧急的军事会议,对于,下一步的战略规划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陈中在会议开始讲述了一段最近报纸刊登的一片有关日俄战争的事情。文章中说,在日军的众多俘虏中,一个中国人绑在中间,许多人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那个被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段文章写的是日俄战争中的一幕,一场奇怪的战争,两个强大的邻国在大清的土地上搏杀,而作为地主的中国却奇怪的宣布中立。
同时,我们的人民竟被迫为这两个国家服务,我们的百姓在自己的祖国,却为了别人的国家,流血,流汗。而自己的国家,正是这两个国家争夺的战利品。
将军们你们说,这是不是耻辱,是我们中国数千年从未有过的耻辱!
本王被这个场景震撼了!我们作为华夏的儿女有责任去唤醒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人民,我们不可以在这样愚昧的任人宰割了!
这一幕同时也深深地刺激了本王,在此,本王想谈谈日俄战争,面对这样的破碎局面,我们海南应该勇敢的站起来,负起这个责任!
一年前打响的日俄战争,就清廷而言,这场在本国领土鏖战的两大邻国的对打,不仅是耻辱,而且是行将“被肢解”的“预演”。
日俄战争交战的是俄日,可是最终的战果却是为了瓜分中国的领土,其“战略意义”及“预示作用”怎么可以小觑?
从战略上讲,日俄战争是俄日亚太战略的一个分水岭,战前两国是对手,战后对于侵略中国,日本和俄国达成了“默契”,总基调由“对掐”转成“密切合作”,之后俄国一定会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好帮手、好伙伴,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分割中国。而日本这一方,也对俄国默契分割中国投桃报李。
甲午战争结束后,战胜国日本眼看将要得到梦寐已久的中国辽东半岛,但是,“三国干涉还辽”,却让日本空欢喜一场,在“三国干涉”中,法国和德国只是“友情出演”,领衔主演、叫得最欢的是俄国。
日本军人和学者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视为日本的一大耻辱而耿耿于怀,当时最著名的一位日本学者德富苏峰曾经登临辽东半岛,很不甘心地用手帕盛住旅顺口的沙土,作为日本“憾失”辽东的纪念,回国后,他配合日本政府的扩军备战方针,在报刊上大造“十年磨一剑”,必报“还辽”之仇。
十年后,日俄战争令日本一雪前耻,但是世界都知道日本是“惨胜”,经过这场战争,日本意识到在侵华的道路上,无法一脚踢开势大力沉的北极熊绊脚石,与其“俱损”,不如“俱荣”,于是,“抢吃”就变成了“分享”,“对掐”就变成了“合作”。
日本与俄国平分中国的想法,自明治维新就萌发出来,到日俄战争成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有一个颇有影响的参议叫江藤新平,他曾发表过颇有影响的文章——《支那南北两分论》,文章认为,中国虽然版图很大,但气数已尽,不可救药了,日本应该联合俄国将中国瓜分掉,瓜分后中国北部让给俄国,南部归日本所有。
无疑,日俄战争是两大恶邻“平分中国”的一次预演,而对于日俄战争保持“中立”的清政府,却自始至终陶醉在“以夷制夷”沾沾自喜中,这完全是麻木的猎物惨遭围猎前的不知死活。
将军们还记得日俄战争的前夕,1900年,这是中国另一个耻辱的时期——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尝试倾力一搏,通过中国最后的一点力量,一点血性,来挽回她个人的权势和尊严。但是她还是失败了。
中国彻底成为了列强们的蛋糕。而日,俄,是其中最贪婪的两只野兽。日本,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战胜了腐朽的清国,捞取了足够的好处,但是,一旁眼红的沙俄,不满意日本妄图侵夺中国东北的野心,利用雄厚的国力,强迫日本吐出了辽东半岛。
说来好笑,这也算是李中堂以夷制夷的一个妙计。利用列强们争夺猎物的不和,用自己的钱,买回了自己的领土,但是,转手又送给了沙俄——他的妙计或许成功了,但是却让我们马上看到了,正在上演的另外一场耻辱——日俄战争。
因此,面对日本人的野心,本王在制订全国战略的时候,早就为今天的这个局面做好了安排。
海南已经进入了极为稳定的建设之中,我们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北伐的战略中,于两广会战的同时,本王最为重要的一步战略就是竖起北上抗日的大旗!




军阀天下 第二百零零一章 东洋盟主
陈中北上抗日的战略激起了海南高层的激烈反应。
长期以来,在这些将军们的眼里,虽然说日本人不是太招人喜欢,但是,国内的不少文人政客,却对日本人在日俄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而拍手称快,大加赞誉。
多年来,俄国人对我国的领土早就垂涎三尺,他们对东北的土地的贪婪,全世界都清楚。
此次日本出兵,虽说是在西方列强的怂恿之下的举措,但是,日本人却是打着帮助大清讨回东北土地的旗号发动战争的。
因此,周志光他们对于陈中准备出兵东北,抱着极大的怀疑态度。
因为,一是,海南到东北长途奔袭,这是一件兵家极为忌讳的。二是,两广正在面临着被二十万清军围剿的局面。三是,海南出兵赢得的机会有多大?这都是个问题。
陈中对于将军门的疑惑,他很理解。毕竟自己是穿越过来的,对于历史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熟知,他对日本人的野心,当然是再清楚不过的。
但是,眼前的这些人却不明白这些即将发生的历史,他们不知道,日本人将会给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带来多大的灾难。
陈中说,我在和德国的军工考察团他们提到过,明治初期的日本,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脱亚入欧”,达到与欧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平起平坐的目的;一方面又加入列强在亚太地区的角逐,对近邻国家实施扩张侵略,以共同打破“华夷秩序”,确立日本的“东洋盟主”地位。
说到这里,原因应该很清楚了,日俄战争,实际上是日俄两国为了争夺中国利益而发生了严重矛盾因此引发的一场战争。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后,引进先进的西方科技,理念,制度,解放了蒙蔽以久的日本人的头脑。短短数十年,变成了一个凶相毕露,但爪牙尚未完全长成的军国主义国家。
日本人通过日清战争,已经攫取了朝鲜半岛,台湾,琉球列岛。他们的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征服中国,那么第一步,就是把他们的铁蹄踏入中国东北。
本来他们已经成功,但是因为俄国连同德法的干涉,被迫屈服,退出了辽东半岛,因此,日本耿耿于怀。他们的军国主义情绪,迫切希望通过战争释放出来。
他们通过和英国联盟,得到了他们迫切希望的资金和援助,同时,当时并不显山露水的美国,也站在他这一边。那么在英美的支持下,日本的求战*,尤为强烈。
沙俄,一个老牌军事强国,号称欧洲宪兵,但是,出于对土地无止境的*,以及获取不冻港,真正走向世界的战略驱使下,沙俄抓紧了对中国的入侵。
首先,利用日清战争调停的机会,迫使日本退出中国东北,而后,又利用所谓恩人的身份,与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利用修筑中东铁路的机会,占领了辽东半岛,尤其是旅顺港。
那么,八国联军之后,俄国更加看到了清朝的软弱可欺,毫不客气地大举入侵东北,妄图完全把东北变成他的黄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可以随时地把士兵,装备和战略物资以及殖民者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东北。法国和德国,是沙俄不怎么得力的支持者。
这种做法,是日本最为痛恨的。就是说,沙俄,已经挡住了日本侵略的道路。
在这种形势下,清廷的政治和军事系统已经腐朽至极。清廷统治者们,念念不忘的还是他们的统治地位不容动摇。
虽然曾经的李中堂,很早认清日本侵略的本质。但在在清廷的上层都认为日本国小民寡,不足为患。
李鸿章安排吴长庆,袁世凯在朝鲜练兵,与日本对抗,并且花大心血,打造北洋水师。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处心积虑的想制衡日本,于是来了一出“驱虎吞狼”之计。想利用沙俄的军事实力来遏制日本的野心。按他的想法,沙俄的重心始终在欧洲,对于远东和中国,只要给与一定的好处,俄国熊必定能听话,成为中国的打手。
他的计策终于在去年成功的上演了,局势确实按照他的希冀的方向在走。日俄终于对撞,虽然他这个时候已经看不到了。
日俄战争从日俄两国总体军力来看,日本远远落后于俄国,但是日本占有地利,可以很快地从本土运送兵力。因此制海权是个关键。
一向敏锐的日本海军,断然的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势,自1904年2月日本宣战后,很快通过奇袭,把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封锁在旅顺港内,基本取得了制海权。日本陆军,可以放心大胆的登陆作战了。
以上战争过程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对敌战绩最为明显,而日本陆军和俄国陆军势均力敌。俄军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屡次失败,可以说跟他的指挥和战斗决心有关。
从战争的一开始,日本就像斗犬一样的向北极熊发起咄咄逼人的进攻,而北极熊只会惊慌失措,连连退却。但是战争最终的结果,是日本基本耗尽了国力,而俄国,因为内部局势不稳,海军尽墨的情况下,无心再战,放弃了一部分在华利益。日本可谓取得了阶段性的惨胜。
但是,日俄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日本已经找到了强国的感觉。得到了各个列强的认可,并且,更加鼓舞了其在侵略道路上的前进。
各位将军,从这些事实上,我们很显然已经看清了日本的野心,日本才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坐上东亚盟主的位置。
因此,不管我们海南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必须站出来,扛起抗日的大旗,趁着日本的羽翼还未丰满,坚决的消灭他!
本王想,一旦海南竖起这抗日大旗,并将吸引来许多的觉醒者。我们海南的大军,必将得到天下人的帮助。
况且,目前清廷的气数已尽,而且欧洲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勾心斗角。
俄国的国内,正在爆发革命,危机四伏。庞大的领土和野心已经让俄国人民透支,他们无力再继续扩张。日本国已经为了这场日俄战争穷的叮当响。
如果,我们海南在这个时候介入参战,必将一石二鸟,一举击碎日本东洋盟主的美梦!




军阀天下 第二百零零二章 大国阴谋
陈中就海南高层的将军们对西方列强的所持的态度这个问题,对于英法美德俄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分析,目的是海南在这些西方大国的势力角逐中,如何避重就轻,在他们利益冲突中,实现海南的北上抗日的战略。
其实,这些西方大国的利益矛盾中,中国从始至终是他们阴谋瓜分的牺牲者。
自日俄战争开始后,英法美德等帝国主义相继宣布中立。但同样是“中立”的形式,却掩盖着各国真正的动机、目的、立场及态度的不同。
英国和美国的中立都是有利于日本的。
日本在对俄谈判过程中一直把情况充分而准确地通知英国,在对俄的要求中还尽力反映英国及美国的愿望,从而赋予了英日同盟以活力,极大地增进了英国对日本的好感。
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国务卿海约翰都认为,日本是为美国的利益而战,他们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
英、美两国金融资本家从1904年开始,先后四次给日本提供战费借款,这对日本能够逐渐取得对俄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
法国与俄国有同盟关系,但那个同盟本来主要是对付德、奥的。
在法国当时的对外关系中,同德国的矛盾是基本的和主要的,俄国作为盟友的价值主要在于那是从东面牵制德国的力量:这个力量在远东多用一分,在欧洲自然就相应地减弱一分,这不符合法国的利益。
法国不希望俄国在远东打仗,更不愿自己卷进去。在日俄谈判濒临破裂时,法国一度积极活动,有参与调停、促成和解之意。
与此同时,法国财政部长鲁维耶认为俄法同盟只适用于欧洲。这就是说,即使日俄开战,法国也不会投入俄国方面。
事情明摆在那里:法国如果与俄国结合在一起,那末将立即使英日同盟发生作用,随之而来的将是法、英之间的战争,这个前景是法国一定要防止的。
事实上,就在英日同盟缔结后不久,法国尽管表面上曾作出为俄国壮胆的姿态,但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已感到需要探索新出路,预防有朝一日与英国兵戎相见的危险。
这同样也是英国的愿望,这是由于自1901年它对德谈判终于失败后,英德矛盾逐渐加深,英国也需要缓和对法关系。
因此,自1902年以来,英法即已开始谈判,向联合反德的目标前进。
英国突然抛弃了传统的孤立政策,转向联法反德。
英国做出外交转变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布尔战争的影响。从1902年初起,根据英方的倡议,英法之间开始就两国在非洲、北美、中南半岛和太平洋的全部殖民地问题进行一揽子谈判,以期达成协议。
这是布尔战争之后英国权衡到维持帝国的艰难性而做出的重要外交转向:在英法俄同盟和英德同盟两个选择中,英国选择了对其海外帝国威胁最小的前者。而法国此时正同德国在摩洛哥进行争夺,也需要英国的支持。谈判的结果是英法两国在1904年4月8日签订了《英法协议》。
作为英法接近的对策,德皇威廉二世的对策是破坏法俄同盟,将俄国人拉到自己一边作为反英工具使唤。他在1902年夏季与沙皇尼古拉二是在雷维尔港进行了会晤,作为显示俄德“团结一致”的示威性举动。
从7月24日到26日,两位仇英的君主就俄德合作问题进行了漫无边际的交谈。在雷维尔会谈中,威廉力图破坏法俄同盟,并把尼古拉推向更远离欧洲的地方。
他谈到了俄德海军联合的事情,这使得尼古拉可以放心地将波罗的海舰队调往太平洋。威廉还说到:“你的未来在东方。你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从黄祸中拯救基督教的世界”。
在有关这次会晤的声明中,威廉二世指出俄德两国公开反对英国为了挑起欧洲战争而欲改组大陆同盟体系的意图。
当他们的皇家御船“霍亨佐伦”号和“标准”号分手时,威廉二世在桅杆上升起了一条著名的挑衅性旗语:“大西洋的海军上将向太平洋的海军上将致敬”。
这已经不单是对英国海军的示威,德俄两国已经有了具体而庞大的造舰计划。
撇开两年后德国针对英国发动的海军竞赛不说,该年秋天,尼古拉把到20年造舰计划交给了海军大臣阿韦兰,后者被其庞大和不切实际吓得目瞪口呆:该计划每年要向海军拨款8500万卢布,总金额达17亿卢布,而此时俄国全年军费总和还不到900万卢布!
这样一来,作为俄国的老盟友的法国,又成了日本的盟友英国的新盟友。法国的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它的中立具有独特的表现。
战争开始后不久,1904年5月,它向俄国提供了一笔数额达八亿法郎的战费借款,但以后对俄国的借款要求就反应冷淡了。它对俄国陷足远东很不以为然,总希望战争快些结束。
列强中对俄国在远东的冒险加以怂恿、挑唆甚至支持的,只有德国,这主要是出于乘机削弱以至拆散俄法同盟等目的。
德国积极向俄国出售军需品,德金融资本还于今年给了俄国一笔战费贷款。
德国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一面拉住俄国,在欧洲的国际斗争中谋取各方面的好处,一面又示好日本,防止在远东的角逐中陷于孤立。
由此可见,英、美、法、德等帝国主义的“中立”,只有在不直接介入战争行动这一意义上是共同的;在此界限之外,它们或者偏袒一方,或者踌躇摇摆,或者左右逢源,表现各不相同,而又都以某种手段及方式干预了战争的进程,这就赋予了这次战争以浓厚的国际色彩。
特别是各国的金融资本,与各自政府的政策紧密结合,展开了异乎寻常的活动,实际上积极支持了这场大厮杀,在这次战争中深深地打下了自己的印记,成为这场战争的一个鲜明特点。
既然日俄战争是在西方列强相互激烈争夺的环境中发生的,它本身又在给予列强间的相互争夺以巨大影响。
那么,其他各国,尤其是在中国、在远东积极从事侵略的英、美、法、德等国,都要通过交战的一方或双方,对战争给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以谋求各自当时的或未来的利益,就是必然的了。
这是一个大国的阴谋,这是一个各自为其掠夺资源的阴谋,我们必须在其各方的利益矛盾中,寻找到一个有利于我们的缺口,适当的借助这些列强的力量,将其逐一消灭掉。
所以,针对这场纠结了这么多复杂因素的战争,我们海南可以审时度势,在大国阴谋的角力中,利用各方的利益冲突,纵横裨阖,逐个击破,最终实现我们伟大战略构想!




军阀天下 第二百零零三章 裨阖纵横
陈中分析完目前的世界局势,和英法美德日在这一时期的利益关系。他和他的将军们谈论了一个名词,裨阖纵横。
陈中说,在我们的战国时期,秦国通过改革实力空前强大,并通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各诸侯国对秦是又惧又怒。
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支持秦国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起来对付秦国。华夏大地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
这段典故,其实给海南提出了一个极具指挥的思路。这就是,如何在列强和国内势力的角逐中连横与合纵,消磨各方的实力,准确的把握机遇,最后,实现自己目的的政治谋略。
纵观现在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法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以及俄国的革命势力列宁等。同时,还有国内的势力,比如说已经练成了新军的袁世凯,广东一直主张铁血抗战的岑春煊总督等,这都是我们可以“连横合纵”的对象。
陈中说,目前海南在两广争取像岑春煊这样的爱国人士,与我合作,最低的要求是,对我海南不再形成威胁,我们国内的各方势力不要相互消耗,在这一时期,应该一致对外,一起保卫我们华夏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
1...5657585960...1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