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骁骑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虎贲中郎
待刘璋下达命令之后,黄权举荐严颜出任巴郡太守,沿途收编败军,驻守米仓道。刘璋颔首应允,却只是命其率领本部亲兵前往巴郡,除此之外再无一兵一卒。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骁骑 第140章 【轻舞飞扬】
烈日西沉,晚风轻拂。
大树成荫的庭院里,百花争妍,繁花似锦。
任凭世事变幻,时光流逝,无尘宫依然宁静,与世无争。
自从益州爆发内乱之后,李利便离开了竹林别院,重新住进无尘宫正院。
旬日以来,他虽然没有亲临战场,却对整个战局了若指掌,对益州局势洞若观火,时刻关注着时局变化。
随着益州内乱愈演愈烈,置身于烽烟当中的无尘宫也随之变得忙碌起来。
山顶后院,李利坐在凉亭中翻看竹简,时而凝神沉思,时而伏案疾书。亲卫统领李挚伫立在他身后,俨如石柱一般纹丝不动,任由凉风拂面,静观夕阳风景。此时,除了他们主臣二人之外,后院中再无旁人。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打破了后院的宁静,随即诸葛亮的身影进入李挚的视线,疾步朝着凉亭走来。
李利闻声放下手中的竹简,方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不知不觉中自己在此已经坐了三个时辰。
“禀主公,汉中大军已于五日前起行出征了。”乍一走进凉亭,诸葛亮便恭声禀报道。
“哦?”李利沉吟一声,摆手示意诸葛亮坐下说话,可他却起身站起来,一边思索一边踱步。这时,站在一旁的李挚轻轻招手,便见两名无尘宫弟子端着托盘快步走过来,奉上香茗和糕点。然后欠身施礼,悄然退去。
稍作思量后,李利重新坐下。一边端起茶盅慢条斯理的品茶,一边面带微笑地道:“公瑾对时机的把握相当准确,此时出兵恰到好处,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说完话后,李利随手放下茶盅,从诸葛玲手中接过信帛。
此刻落在李利手里的信帛,便是周瑜率军出征前亲笔手书的出征计划和行军路线。信帛上只有寥寥百余字。却记录着此次出征益州的全部计划,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看完密信。李利笑着摇了摇头,遂将信帛交给诸葛亮,笑道:“公瑾确是绝顶聪明之人,心思缜密。处事周全。只是??????他此番却是想多了。呵呵呵!”
诸葛亮接过密信,看也不看便将叠好塞进手袖里,显然他早已知悉密信上的内容。这是李利授予他的特权,负责掌管此次出征益州的所有情报。各地细作和密探传回的情报,都会第一时间送到他手里,经过他的甄别筛选之后才会呈报于李利。
听到李利的话后,诸葛亮心下了然,知道李利所指的是:周瑜与李暹同在东路军,领兵六万经米仓道进军巴郡之事。
周瑜此举与原定作战计划不符。按照原定出征计划。周瑜应该率领主力大军攻取蜀道,即率领赵云、马超和黄忠三营战骑经金牛道入川;而李暹则率领三万雄鹰卫和两万步军取道米仓,攻取巴郡。
同样是兵分两路。但现在两路大军的领兵主将却发生了变化。西路军本应由周瑜亲自统领,如今却变成了赵云领军;东路军的主将依然是李暹,而周瑜则甘愿为李暹压阵,率领三万步军跟在李暹身后,随他一同攻取巴郡。显而易见的是,周瑜此举是刻意跟在李暹身后。为他保驾护航,确保万无一失。
身为三军主帅。周瑜竟然毫不吝啬的把军权下放给帐下部将,不与帐下将领争功,此举足见其胸襟宽阔,雅量高致。而他对李暹的格外照顾和真心爱护,让李利和诸葛亮二人颇感意外,居然甘愿充当陪衬李暹这朵红花的绿叶。
对此,诸葛亮不得不承认,周瑜确实是宽宏大度之人,其胸襟气度比之自己犹有过之。平心而论,如果易地而处,他处在周瑜的位置上,他恐怕做不到周瑜这般大度。
当然了,诸葛亮同样知道李利此番为何选择周瑜领军挂帅,而不选其他将领。其根源就在于,益州乃龙兴之地,物阜民丰,人口众多,又占据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蜀道;因此,益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州郡,无论是哪路诸侯占据了益州,都会派遣自己最信任的人前去镇守,绝不会将其交给并非嫡系亲信的外人接管。李利同样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早在李利谋划攻取益州之时,便已选定了将来坐镇益州的人选,这便是他的弟弟李暹。除此之外,不作第二人选。至少,在天下未定之前,李利不会把益州交给其他文臣武将接管;等到平定天下之后,则另当别论。
对此,诸葛亮早已心知肚明,即使李利不这样做,他也会建议李利派遣亲信提领益州。如今看来,能够领悟李利意图的不止他诸葛亮一人,周瑜同样对此洞若观火,心领神会。所以,周瑜才会放弃亲自领军攻取益州的偌大功名,转而将这份功劳拱手让给李暹、赵云、马超和黄忠四人;而他自己则甘愿为大军坐镇后军,押解粮草辎重徐徐跟进。
周瑜的这份胸襟与气度,着实令诸葛亮为之折服,深感钦佩,自愧弗如。
??????思绪纷飞之中,诸葛亮相继喝了两杯茶,却顾自浑然不察,根本没有注意到,坐在他对面的李利已经给他倒了三杯茶。所幸,李利对此并不介意,看到诸葛亮走神之后,他便静坐在一旁,好整以暇的悠闲品茶。
显而易见的是,诸葛亮和周瑜二人同为李利麾下的青年才俊,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自然也有不甘人后的好胜之心。
有道是,见贤思齐。时下周瑜已经走在了诸葛亮前面,战功显赫,秩同九卿,跻身军中四大统帅之一,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资历威望,周瑜都在诸葛亮之上。眼见周瑜已然领先一大步,诸葛亮自然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不求后来者居上,至少也要不落下风,并驾齐驱才是。
因此,诸葛亮一直憋着一股劲儿,颇有与周瑜一较高下之势。然而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亦不是意气之争,而是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值得提的是,这种良性竞争并不局限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事实上,李利麾下的年轻才俊不在少数,除了周瑜、诸葛亮之外,还有郭嘉、荀攸和法正等人,他们之间都在悄无声息的追逐竞争,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彼此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意气相投的至交好友。而这种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李利驾驭全局,知人善任,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再加以调节,牢牢掌控全局,从而避免竞争转变为斗争。
沉思半晌,诸葛亮终于回过神来,当即满脸歉意的道:“微臣失礼了,请主公宽宥。”
“无妨。”李利轻轻摇头,笑道:“这半年来,为兄每日悠闲自在,却让贤弟受累了。”
“兄长见外了,此乃愚弟份内之事。”诸葛亮谦逊应道,亲手给李利倒上一杯茶之后,他接着说道:“方才兄长提到周瑜将军制定的作战计划,愚弟深有感触,受益匪浅。周瑜将军思虑周详,行事缜密,胸襟宽阔,气度恢弘,令愚弟深感钦佩。”在李利面前,诸葛亮没有隐瞒心迹,坦然说出自己走神的原因;这既是解释,也是心底无私的坦诚,真正将李利视作无话不谈的兄长。事无不可对人言,与其遮遮掩掩的语焉不详,不如坦诚相告,这才是智者所为。
李利微笑颔首,道:“贤弟所言不错,此番确是难为公瑾了。他既要领军征战,又要帮我照顾弟弟,方方面面都必须顾全,的确很不容易。所幸,公瑾聪明过人,沉稳老练,处事得体,没有让我失望。”
说到这里,李利话音一顿,继续说道:“眼下我等身在益州腹地,鞭长莫及,即便有心领军征战亦是鞭长莫及,因此大军出征后的战事便交给公瑾指挥即可,给予他临机专断之权,无须事事禀报。”
诸葛亮欣然应道:“主公英明,微臣这便传令,想来三日之后便可传到周瑜将军手上。”
说完话后,诸葛亮便要起身离开,却被李利抬手制止了,示意他不必着急,笑着问道:“梦馨昨日告诉我,弟妹又有身孕了,可贤弟却对此并不知情。这便是你的不是了,往后不管有多忙,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多陪陪她。”
“啊!竟有此事??????嘿嘿嘿!”诸葛亮惊愕之余憨然而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不同于以往的神采,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俨然眉笑颜开,轻舞飞扬。若不是李利当面,只怕他会乐得跳起来。
傻笑半晌,诸葛亮仍旧笑容满脸,激动之情难以平静,而李利则跟着他一起笑,真心替他感到高兴。
直到一壶茶喝完,诸葛亮方才恢复如常,起身离开时,他恭声道:“眼下益州刘璋忙得焦头烂额,心无旁骛地对付赵韪叛军,以至于根本无暇顾及我军的动静。这对我们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如果说之前我等攻取益州的胜算只有五成,那么现在至少有七成把握。不知主公打算何时起行?”
李利闻言笑道:“待我西凉大军兵临城下之时,便是我等前往成都之日。哈哈哈??????”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骁骑 第141章 【嗜血屠夫】
半个月时间如白马过隙,悄然而过。
益州,安汉境内。
一场突如其来的偷袭战刚刚结束。
从开始到结束,前后不到半个时辰,战斗便宣告结束。
时下,烽烟未尽,被攻陷的城池中仍旧喧嚣之极;战马长嘶,马蹄轰隆,痛叫呻吟声充斥其间,依稀还有断断续续的喊杀声和濒死之人的凄厉惨叫。
等到烽烟散尽之后,随处可见残破不堪的残垣断壁,城中街巷里满目狼藉,浓郁至极的血腥弥漫全城,杀伐戾气凝集在城池上空,久久不散。
这是一场快如闪电的偷袭攻城战。战斗伊始便一举攻占城门,而后数以千计的西凉铁骑冲进城中,直取城守府。随即,赶在安汉城辖下的一众僚属收拾细软试图逃离出城之前,便将其悉数拦截下来,以至于全城将士和百姓全都被堵在城里,无一逃脱。
一个时辰后,突遭战火蹂躏的安汉城终于安静下来,城头、巷尾和残破的城垣处都有一队队玄甲骑兵驻守,将整个城池围得水泄不通,不留死角,连一只耗子都逃不出去。
不多时,从城北方向传来一阵阵如雷鸣般的轰隆声,随即大地为之震颤,路边的树木花草无风自动,轰鸣声由远及近而来,渐渐靠近城池,露出本来面目。
“嗒嗒嗒———轰隆隆!”
随着距离不断缩短。轰隆声愈发响亮,呈现在视线里的情景亦越来越清洗。但见那清脆而斑杂的马蹄声充斥耳畔,而后便是“嗡嗡”的轰鸣声。振聋发聩。世代居住此城的百姓们听到如此巨大的声响之际,不禁惕然心惊,不寒而栗,纷纷屏息噤声,大气儿都不敢喘。
实际上,百姓们此刻都躲在家里,悉数关门闭户。连格窗门缝都堵上了;即便如此,仍旧阻隔不了势若惊雷的隆隆马踏声。以及马蹄声中夹杂的“哗啦哗啦”的铁甲抖动声响。
片刻之后,轰隆声渐渐平息下来,但马蹄声却愈发清澈响亮。在刚刚被清理一空的城门和街巷里,只见一队队铁甲战骑整齐有序的进入城中。四人一列,千人一队,战骑源源不断地进入城池,从城门口一直延伸至城守府门前。
在这长达数里的青石街道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全是寒光闪闪的兵戈,一杆杆迎风飘荡的旌旗,以及那一匹匹、一队队的彪悍骑兵,足有数万人之众。是以。仅是骑兵入城所需的时间就比攻陷此城所用的时间还要长,足足用了一个多时辰。待战骑过后,便是数以万计的步军进城。而后还跟着一辆辆极其笨重的攻城车和其它重型军械。
等到所有兵马全部进城之后,本是烈日当头的天空已经渐渐黯淡下来,夜幕悄然降临。
??????安汉城守府。天黑之后,府邸内外灯火通明,随处可见身负战甲的威猛甲士,兵马之多至少也有五万之数。
在府门前的校场上。平地架起三百余口大釜,一只只宰杀洗净的牛羊直接囫囵扔进大釜中。使得整座城池都飘散着令人垂涎欲滴的肉香味儿。至此,肉香味取代了挥之不散的血腥,令城中许多长年吃不上肉的百姓闻着香味直咽口水,迅速忘却正午时分的血腥杀戮,既而嗅着充斥鼻翼的香味进入梦乡,在梦中得偿夙愿,大快朵颐。
正堂上,此时正在大摆筵席,所有东路军的高级将领齐聚一堂,觥筹交错,开怀畅饮。
这是他们领军进入米仓道二十三天之后的第一顿热饭,亦是第一次坐在益州地界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很有象征意义。
在此之前,他们率领大军昼夜兼程行军,连日来风餐露宿,住的是悬崖峭壁,吃的是腌菜干粮,喝的是深山泉水。全军将士包括主帅周瑜和上将军李暹在内,全是这种待遇,同甘共苦,无一例外。这一切只因大军需要隐匿行踪,不能被益州军发现,更不能暴露大军所在的位置,因此行军途中不能生火。不能生火,自然就吃不上热饭,只能喝冷水吃干粮充饥,硬生生地撑了将近二十天。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十天左右的长途跋涉,东路军六万人马终是有惊无险地翻越大巴山和米仓山,走出米仓道,正式进入益州巴郡境内。这就意味着,他们安安稳稳的穿过了米仓栈道,度过最艰难最危险的一段路程,为接下来攻取巴郡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谓是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亦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一步。
进入巴郡境内之后,东路军的行踪仍然没有暴露。于是周瑜和李暹商议决定,采取昼伏夜行的行军方式,借助巴郡境内多山林的地形优势,隐藏行踪。沿途所遇到的城池若能绕行通过,便避开正面交锋,绕行通过即可;如果无法绕行,便采取趁夜偷袭攻城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攻取城池,而后加快行军速度,赶在行踪暴露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下一座城池。
如此循环往复,旬日之间行军数百里,沿途之上连续攻城拔寨,直至攻陷安汉城,大军方才停下来稍事休整。毕竟,连续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已经耗尽了将士们的体力,整支大军都已疲惫不堪,无力再战。退一万步说,即使是将士们还能坚持几天,甚至能够一鼓作气赶到巴郡首府江州城下,但是人可以咬牙坚持,奈何战马却是坚持不住了,毕竟它们没有人类的意志坚强。
正因如此,周瑜和李暹商议决定,大军在安汉城休整三日,而后挥军西进,直取江州。
对于东路军而言,能否迅速攻占安汉城至关重要,因为安汉既是巴郡北面的险关要塞,亦是通往江州的门户。只要夺取了安汉城,就等于打开了江州的北大门,无需多少时日便可兵临江州城下。而一旦攻陷江州,便可迅速收复巴郡全境,就意味着东路军在益州境内有了立足之地,然后以此为基,逐步蚕食,一年半载之中便可打到成都城下,攻取益州。
筵席过后,堂下众将陆续散去,只有寥寥几人还留在堂中,商议接下来的战事。
原本高坐于上阶帅位的周瑜,此刻却坐在堂下,与李暹相对而坐,在他二人下首还坐着吕蒙、胡车儿、张飞和张卫等四人。值得提的是,自从张飞被周瑜打了板子之后,李暹便时常将张飞带在身边,俨然成了他的亲兵队长;而此番率军攻打安汉城的将领正是张飞。
只是张飞这次又闯祸了。
他虽然率军快如闪电的攻陷了安汉城,并且自身伤亡很小,但是他太过凶残,杀戮太甚。在他率军攻陷安汉城的过程中,原本人口多达五万之众的安汉城,最终只剩下不到两万人。这就是说,大半个城池的百姓和守军近乎被他屠戮一空。
据战后统计,短短半个时辰之内,张飞率领帐下五千铁骑和三百亲兵,足足斩杀了三万多人,端是杀得血流成河,尸骸堆积成山。
据说,当时张飞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城门,而后率领大军直奔城守府冲杀而去。攻占城守府之后,张飞悍然下令屠城,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杀,多亏李暹及时率军赶到,当即予以制止。即便如此,城中半数以上的百姓仍旧惨遭屠杀,只有躲在家中不敢露头的百姓才得以幸免。
不得不提的是,安汉城守军将士无一生还,悉数被杀;城中士族和县府所有僚属及其家眷全部诛杀殆尽,包括妇孺老幼在内无一活口。
事后,李暹命人迅速清理城中尸骸,务必赶在周瑜率军到来之前将城中遍地尸骸清理干净,以免周瑜看到恍如地狱一般的安汉城之后,盛怒之下又要问斩张飞。
即便李暹已经及时补救,但是屠城之事根本隐瞒不住,终究还是暴露了。在刚刚结束的筵席上仍然有人当众责问张飞为何下令屠城。此言一出,顿时引发轩然大波,随之众将领纷纷指责张飞。而张飞面对众人的诘责却十分不屑,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声称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有人逃跑出城,泄露大军行踪。
可惜的是,张飞的解释根本站不住脚,缺乏说服力。毕竟六万大军已经进入巴郡多日,这么多人马即使可以暂时隐匿行踪,却决计不能长久,根本逃不过敌军的斥候和耳目眼线,因此东路军的行踪早已暴露。
所以,众将都明白,出身屠户的张飞秉性暴戾,嗜血凶残。再加上他之前长期被软禁,极度压抑,使得他愈发暴戾,此番他好不容易领军出征,自然是凶性大发,肆意杀戮,由此酿成了屠城惨剧。
筵席之后的议事,其实就是为了处理张飞。
本来李暹还担心周瑜勃然大怒之下必然要将张飞问斩,孰料周瑜并未深究,只是轻猫淡写地说了一句:“张飞下令屠城之事在我西凉军中尚属首例,随军主簿将此事记录在案,随后呈报于主公,请主公决断。在主公军令到来之前,此事不必再议。”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ps:【衷心感谢:书友“简单”、“忧郁8888”、“雄心壮志”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骁骑 第142章 【扬刀立威】
“都督为何如此轻易地放过张飞,何不对其予以严惩?”
后院内堂上,李暹和周瑜相对而坐,吕蒙站在一旁,侧耳旁听。借着伸手给周瑜倒茶之际,李暹再次提起刚刚大堂上的事,乍听他似乎是很好奇,实则为了试探周瑜的口风,从而捉摸周瑜的心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周瑜对张飞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大,以致于张飞犯下大错竟然免于惩处?
周瑜方才所为与之前的态度大相径庭,俨然判若两人。
若是以往,李暹绝对不会坐视张飞被周瑜问罪,因为他很清楚自家兄长李利对张飞颇为器重,原本张飞被俘之后就应处决的,关键时刻却被李利出手救下。正因如此,爱屋及乌之下,李暹才会对张飞另眼相待,如今更是将张飞收入帐下,成为雄鹰卫营第一战将。
但是此次屠城之事非比寻常,实为西凉军组建至今的第一次屠城事件,事关重大,李暹也不敢自作主张,更不敢贸然替张飞出头。因此他率军赶到后立即命人掩埋尸骸,多少替张飞做一些事情,略尽心意,也算是不枉彼此结识一场。
然而,一旦周瑜果真降罪下来,真正决定严惩张飞、以儆效尤的话,这次李暹是不会替张飞出头的。这是因为张飞擅杀安汉城三万余人的罪责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李暹也不能干涉,说是无能为力亦不为过。
而李暹之所以不插手此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很了解自家兄长的脾气,深知李利虽然久经沙场、杀戮无数,却从不枉杀手无寸铁的妇孺老人。更不会下令屠杀平民百姓。
这一点,毋庸置疑。纵观李利领军征战的屡次大战,不管战局如何艰难,形势如何严峻,李利从未下达过屠城命令,从未枉杀过一个百姓。从他执掌西凉军的那一刻起,至今已整整八个年头。征战之中从未下达屠城令,即便是对异族蛮夷。也没有赶尽杀绝。
是以张飞此次算是首开先河,打破了西凉军中没有屠城令的历史。倘若张飞最终免于处罚的话,此例一开,日后难免再次出现统兵将领一怒之下悍然屠城之事。其后果极其严重,影响深远。
对于这种关乎重大决策的事件,李暹不会擅自参与,更不会干预决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执行兄长李利的命令,令行禁止,坚决拥护李利下达的所有政令和军令,倾尽全力维护李利的威信。这是李暹最坚定的信念,谁也无法令其动摇半分。
这是因为在李暹心里。李利既是他的兄长,又是父亲。尽管他和李利兄弟二人是李傕一手抚养长大的,但是真正对他最好、最关心他的人还是兄长李利。因此李暹对李利有着情深似海的深厚感情,亦兄亦父,或者说是长兄为父。
所以,刚才周瑜轻易地放过张飞,让李暹深感惊讶。所幸周瑜的最终决断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这种关乎全军的大事必须交由自家兄长决断。其他人都不能擅自做主,包括他李暹和周瑜在内。
??????就在李暹暗自忖度之际。周瑜随手端起茶盅,对他点头示谢,轻呷一口茶后,微笑道:“上将军有所不知。按照我军现行军规,此次张飞下令屠城之事并没有违犯军纪,毕竟他下令屠城之时战事并无结束,城中已经还有很多人反抗。主公曾经下达严令:不得擅杀俘虏和降兵,不得肆意残杀平民百姓;但是对于负隅顽抗之敌仍需对其施以严厉打击,断不可心慈手软,心存妇人之仁,以免造成我军将士无谓伤亡。
再者说,大军出征之时,上将军和我都没有提及屠城之事,没有明确规定攻打城池时不能屠城,不能斩杀试图抵抗我军入城的平民百姓。所以,严格说起来,张飞将军为了避免我军将士无谓伤亡而下达屠城令,此举并没有触犯军纪。
1...480481482483484...5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