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越战的血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就像我在现代时曾经瞄过一部电视剧……里头的主角在战友递给他一把三八大盖时,他义愤填膺的回了一句:“我不用日本人的东西!”……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就骂了一句:“这他妈的是脑子进水了,历史上有多少战斗英雄是缴获日本人的武器用来打日本人的……你这一句屁话就把英雄给否定了把自己摆在神坛上了!”
因为有这一层认识,所以我是毫不犹豫也没有任何障碍的就引用了大量从越鬼子那学来的战术。就像昨晚的疑兵战术一样……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些战术其实也不是越鬼子的原创,他们也是从我们这学去的,要知道当年越南抗法战争、抗美战争的时候,越军的主力师就是在中越边境装备、受训,然后再进入越南与法国人、美国人打的……只不过因为我们有过一段灰色时期所以自己把这些优秀的战术给忘了而已。
这么一来每个山口都被我们给发展成地面上的战壕、棱线上的堡垒、零零散散的猫耳洞以及与地下的坑道相结合的工事……这种工事看似零散但其实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援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的。
就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样……苏军大批的士兵在坦克、装甲车以及直升机的掩护下往五号山口上冲……表面上看他们好像完全压制住了我军火力,但侧面和背后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出来几个游击队员架着机枪对着他们一阵扫射……
这就是越鬼子在战场上常用的“侧射火力”和“倒打火力”……它的特点是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薄弱部位。而且不需要多少兵力……一个方向上只需要五名战士甚至更少……两名战士装备机枪,其它三名战士装备突击步枪掩护,朝着敌人猛打上一梭子把子弹打完了就跑。
越军的跑是躲进丛林里,而阿富汗游击队的跑则是躲进石林里……阿富汗的山到处都是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石头。所以掩藏起来一点也不困难,这也是阿富汗山区适合打游击的原因之一。
苏军的冲锋就在我军的这种战术下打得苦不堪言……他们的火力是猛,但却总是砸不到正确的地方,就有点像是用拳头打蚊子……力道是大,但就是打不着蚊子!
对于那些不断的在“侧面”和“背面”进行骚扰的游击队……他们不追吧,这一路上不仅要战战兢兢的感觉各个方向都有敌人,一旦被游击队给偷袭成功了还要遭受相当惨重的伤亡……这些可是“侧射火力”和“倒打火力”,苏军不是侧面对着机枪就是背面对着机枪……那“哗哗哗”的一阵乱扫少说也有十几个人倒在血泊之中……苏军在一个高地上发起的一次冲锋也只有一个连队……哪经得起这样的几次扫射!
可这要是追吧……先不说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这里可是游击队的地盘啊……追着那些游击队在石林里左拐右拐的,没两下就迷路了……到时只怕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时苏联军队才想起了阿富汗政府军的好处……要是他们在的话,至少也可以弥补一些自己的不足。但现在才后悔只怕也已经太迟了!
另一方面……每一个山口的防御还与迫击炮阵地相结合。
山口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大多都位于山谷的中间线部位……就像之前所说的,山谷的平均宽度为两公里……那么在中间线上也就是与两侧的山区大慨只有一公里。
于是迫击炮就很有用了……60炮、82炮的射程大慨是3公里,100迫击炮的射程是5公里……我们就以山口为圆心以迫击炮的射程为半径划上几个圆,在这小圆内分散的构筑轻型迫击炮阵地,在大圆内构筑重型迫击炮阵地……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重型迫击炮……因为其射程远所以可以构筑的范围也成级数的增大……大圆外圈的面积会比小圆的面积大得多。所以重型迫击炮阵地的分布范围可以很广。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以两个山口为圆心划的大圆还有相交的区域……简单的说,就是一个重型迫击炮阵地可以同时为两个山口提供火力掩护……这些区域就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了,不仅为这些迫炮阵地配备了大量的弹药,还为其它安排了我军迫炮连的战士负责操炮。
这也是我在战前会特地向拉纳少校提出要求要100mm的迫击炮的原因。





越战的血 第七十八章 迫炮阵地
当然,我们所构筑的迫击炮阵地绝不会像野战工事那样只是挖个圆坑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考虑到苏军直升机很有可能会压制这些迫炮阵地……迫炮阵地因为的身处山区一、两公里的位置,重迫最远还会在四公里外,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苏军的坦克……好些部位苏军根本就看不到了,坦克的直射火炮不可能会对我军迫击炮阵地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迫击炮阵地十分零散,所以也不用担心苏军的炮火覆盖,除非苏军愿意用大批的炮弹来换取一、两门迫炮阵地有可能的伤亡……不过这对于补给并不宽裕的苏军来说可能姓不大。
还有一个可能对迫击炮阵地构成威胁的就是步兵……小股步兵偷偷的潜入山区,依靠石林的掩护靠近迫炮阵地,然后突然发起袭击将那些迫炮阵地一个接着一个的拔掉……这种方法其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苏军来说却是难以想像……因为这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现代化装备走进山区与游击队步枪对步枪……而游击队还有地理方面的优势。
于是苏军就只有一个选择……用武装直升机来对付我军的迫炮阵地!
应该说武装直升机是个很好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步兵还好……原因是武装直升机完全不受地形的限制……管它什么地形,就算是几百上千米的峭壁……步兵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冒着极大的危险来攀爬,直升机也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轻松越过。而且武装直升机在空中视线也很好……哪里有迫击炮在开炮哪里就会有烟雾,从上往下看就是一目了然,轻易就能找到目标。
所以……在阿富汗这样的地形上武装直升机是最好用的,用它对付任何目标完成绝大多数的任务都是个很好选择,也正因为如此……苏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会撤出大量不适合在阿富汗作战的坦克、穿甲车等,但武装直升机却是一直在增加。
对于这一点我当然也有考虑到……苏军的空中力量是对我们最大的威胁,那不考虑到还行?
但是,直升机虽然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却不是最有效的选择……原因是直升机毕竟是在空中,它永远也没办法到地面上彻底的清除地面上的一些工事……要做到这个还是必须得步兵占领。
而且迫击炮要防直升机也并不是很困难……就是挖一个可以防空的坑道呗,这个坑道不需要太长,十几、二十米深就可以了,这个坑道不是直的,而是呈圆弧形……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要知道直升机这玩意是可上可下而且还可以悬停的,如果坑道是直的话……那么直升机悬停在坑道口外朝里头打上一排子弹……里头的人就全完蛋了。
但弧形的坑道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子弹不会跟着拐弯的嘛,所以躲在里头的战士很安全,甚至在直升机悬停在外的时候……战士们只需要往里跑上几步就安全了。
于是这个坑道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60炮25斤,82炮80斤……这些轻型迫击炮完全可以抱着跑的,一旦发现在直升机往这边飞来……那就把迫击炮抬进坑道先躲避一阵子就可以了。
比较麻烦的是100迫击炮……这玩意虽然射程远,在战场上的作用很大,但重量却有150斤……这个重量也还好,差不多就是一个人的重量,两名战士一前一后的抬也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它的炮管太长抬着在弧形的坑道里行走十分不方便,一不小心就会被卡住。
不过这也并非不可解决……把100迫击炮的坑道弄宽一点,然后让战士们演练几次也就好了!实在不行的话……我给战士们的命令是如果时间不允许,比如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直升机突然出现眼前……这一点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阿富汗山区地势崎岖有很多峭壁,再加上迫击炮发射时的炮声也会掩盖螺旋浆的声音,苏军直升机飞行员又是驾驶经验十分老道的老手,所以一出现往往就在面前……根本就没有多少逃走的时间。
对于这种情况,我是一再强调要人不要炮……也就是以保住姓命为主。
这种选择当然是对的,从战斗力方面来考虑……如果人都保不住了那炮多半也保不住,就算炮保住了没人**作对战斗力也不会有所帮助。
从物资装备方面来考虑……我们的后援可是整个中国,而且还是美国政斧出钱购买中国装备来支援阿富汗的,所以这个物资装备几乎就可以说是无限的,甚至还可以说……我们消耗得越多对中国越有利……美国佬出钱买的嘛,咱们说什么也有赚点工钱的吧!
所以在这时候用人命去保装备就是件很傻的事情……装备坏了下次再从巴基斯坦运嘛,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这基本就是咱们能远多少的问题。更何况在阿富汗这个战场上,咱们中**人的价值是远远要高于装备的价值。
只是让人有点痛心的是……咱们中**人似乎已经习惯了“炮在人在,炮亡人亡”的那一套了……
虽然我一再强调,但这种习惯却是一种思想观念造成的……如果说起这是什么思想观念的话,只怕又要追朔到八路军时代艰苦抗战的时代了……咱们部队那是从一穷二白发展起来的,过往的几十年打过无数次装备不足的战争,比如抗曰战争,比如国共内战,还有接下来的抗美援朝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那发扬“炮在人在,炮亡人亡”的精神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我军极其缺乏装备,在战场中如果少了一门炮甚至是一挺机枪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军的战斗力,这就会直接导致更大的伤亡甚至影响到战斗的结果。
所以……那个时代说装备比人命值钱一点都不过份,多少先烈就是拼着姓命也要保护装备周全。
这种思想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而且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并不是我说几句话就能改变的。(未完待续。)




越战的血 第七十九章 05号山谷
ps:三更奉上……一周的三更终于如期完成。这一周对士兵来说是个考验……因为码字慢,所以这一周来几乎就是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就是码字,终于把这一周给熬过来了!再次感谢各位兄弟的支持,容士兵休息一段时间……当然,休息并不代表不更了,而是照常两更。养精蓄锐之后再三更暴发,请各位书友继续支持士兵!谢谢!
因为战士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这两天我们在战场上也有了些伤亡。
当然,这些伤亡并不仅仅是因为迫击炮……有的是因为高射机枪,有的则是因为高射炮……
这些装备的阵地都有相似之处,就是用于隐藏它们的坑道都是采用类似的弧形……这其中以高射炮的伤亡最大,一共伤亡了7人……原因是高射炮这东西躲藏起来十分不方便,尤其是它的重量达两千六百多公斤的玩意……就算是有轮子这推起来也十分不方便,于是就有几名战士在抢救高射炮的时候壮烈牺牲了,这其中甚至还有两名战士在知道抢救不了高射炮之后……就抱着与炮同归于尽的心理,在最后时刻还指挥着高射炮打出了一排炮弹。
虽然说战场上总是会有伤亡的,而且我军战士的这种个位数的伤亡应该说已经是很小了,但这却并不能让我满意……因为我知道这种伤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不值得的。所以我打定主意战后一定要让教导员好好给战士们做一下思想工作!
所以在我军的这种战术下,苏军的武装直升机可以说对我军的迫击炮毫无办法……一个是我们的迫击炮阵地分布十分零散,而且往往还是构筑在视线良好的制高点,直升机过来的时候老远就能看见了。另一个则是迫击炮拆装方便,甚至轻型迫击炮根本就不用拆装……几十斤重的东西抱着就跑。
直升机来了咱们就在坑道里头躲着,直升机走了咱们又把有炮抬出来继续打……充分发挥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的打法,只弄得苏军那一架架米24是飞到这边那边炮声就响,飞到那边……这边又开打了。怎么防都防不住。
而迫击炮又可以说是步兵的杀手……再加上这些迫击炮在战前就已经计算好诸元甚至都已经试射过了,于是打起来那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似的往苏军进攻的人群里钻,只打得苏军惨叫声一片……对五号山口的冲锋还没两下就被打回去了。
这其实也是苏军的战斗决心不够强……哪有一个连队冲上来才被炸死了十几个人就退回去的,那这么来来回回的冲……最终的结果还不是导致伤亡更大?
不过这似乎也不能怪苏军……几十年没打过仗的部队嘛,再加上苏联的生活条件又好,养尊处优的已经有点富二代的样子了。更重要的是……这一场战争对于普通的苏联士兵来说意义不大……这如果是哪个国家入侵苏联……那我想苏军这些战士打起仗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但战场就是战场,战场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事实就是苏军的冲锋只需要一片炮弹就可以把他们压下来……他们退下来后也不是考虑是不是打得不够坚决,而是一再强调火力掩护、直升机掩护……似乎只要火力掩护足够强大,那么他们这些步兵就只需要端着枪走上去就可以把敌人阵地占领似的。
这种打法要是对付普通游击队还行……毕竟阿富汗游击队也不会考虑那么多工事方面的问题,甚至大多数游击队都没有构筑工事的习惯……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工事拿来干什么?辛苦了老半天构筑好的工事……都顶得住苏军的飞机、大炮吗?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游击战不应该打成防御战,打防御战对游击队也没什么好处。
但是……如果想守住某个重要的地方,比如根据地,再比如我们这个希杰奥山谷……那就非得构筑工事不可了。
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如果没有工事的支持……想要跟拥有大批直升机和坦克的苏军打那基本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于是这场仗就一直从凌晨打到了中午时分……整整打了四个小时也没能把这五号山口给拿下来……按苏军的打法能拿下我们这样防守的山口才怪了。
最后没办法了,苏军只能乘着中午休息的时候呼叫空降兵……他们把今天进攻的失利归结于没有空降兵在另一面实施两面夹击……
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因为……05号山谷与别的山谷有些不一样……05号山谷特别狭长弯曲。宽度只有七、八百米,而且两侧还是高高的峭壁,就像刀削一样的平整,苏军的直升机机群若是想在这个山谷里伞降的话……那就会掉入我设下的另一个陷阱,针对直升机的陷阱!
这就是我之所以下令死守五号山口的原因……我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苏军步兵,而是他们的直升机!
“营长!”没过多久我就听到赵敬平报告道:“南面发现敌情,是苏军的直升机机群,一共有三十架……”
“嗯!”我点了点头。
又是一个营……以营为单位伞降似乎是苏军空降兵的一个习惯……不过这也不奇怪。空降兵常常要面对的是敌人的包围,如果人数太少的话只怕根本就撑不了多久。那种以连、排级进行伞降的打法……似乎只有特种兵才有办法做得到。
这一次苏军是学聪明了……他们在米8机群到达伞降区域之前,先是把那十余架米24在05号山谷侦察了一番,上上下下的都飞了一遍,确保这05号山谷没有用于隐藏高射机枪和防空炮的坑道……他们这是在担心我们会故技重施再一次居高临下的给他们直升机机群造成惨重的损失呢!
但这一次我们显然不能再用这种方法了……因为这段山谷大多是峭壁,那两侧就连站着几个人都难,更别说是弄上一挺高射机枪或者防空炮上去了。
我想这也是苏军敢放心的在这里头再一次计划伞降的原因。只不过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一次他们又错了,而且错得比上一次还要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越战的血 第八十章 石雨
随着一阵直升机螺旋浆破空声,一大批的直升机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与上次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米8直升机,十架米24分成两队在两旁为它们提供掩护,另六架米24则在高空盘旋。
可以看得出来苏军这次的伞降行动十分小心……他们仅存的十六架米24几乎是倾巢而出……这一点并不寻常,因为战斗进入白热化的时候一般只出动一半的直升机。比如苏军如果还有十六架的话,那么一般一个批次只出动八架,另八架则在后方补充弹药和燃料,飞行员也乘这个时间休息……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直升机的持续火力以前飞行员的精力。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它们甚至还有可能分成三批……战斗是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活,所以分成三批每一批打个三、四个小时才是合理的,只是因为在上一次伞降时苏军的米24实在损失太多了,使它们没条件分成三批进行战斗。
然而现在……他们却一次性的把米24给全派上来了……这就说明苏军已经不能忍受像上次一样的损失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直到现在久攻五号山口不下时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再次进行机降的原因。
这也可以从苏军那六架在高空盘旋的米24可以看得出来……它们的任务显然就是在空中侦察,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并把情况向下方的机群报告,必要时还可以居高临下的对突发状况做出快速反应……
只是他们没有料到的是……同样的陷阱我一般不会重复两次,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陷阱也就不能称之为陷阱了。当然,如果是为了出奇不意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所以……苏军的这些安排在我眼里完全就是多余了,只要它们的机群敢进这个05号山谷,那么就注定他们要再一次遭受惨重的伤亡。
我很幸运……因为不久后就见米8机群飞进了05号山谷,并且降低高度和速度……
他们必须得降低高度……就像之前说的,直升机伞降的最佳高度是在400到800米之间。而苏军空降兵的伞降习惯是在600米……这个伞降高度相对比较安全,500米及以下虽然伞降效果会更好……伞降高度越低就意味着滞空时间越短,也意味着部队散布面积小,但伞降本身的危险性却会大幅提高。再加上山谷中的风速和直升机气流的影响,选择这个高度还是比较理智的。
他们也必须降低速度,因为这个山谷狭长而弯曲,速度太快的话……一不小心就会撞向两侧的峭壁或者与身旁的直升机相撞……要知道每架米8直升机里可是搭载着一个排的苏军。所以尽管苏军直升机飞行员技术不错但也不敢托大。
“营长!”一直守在步话机旁的赵敬平向我报告道:“两分钟后直升机进入我军埋伏区域!”
“嗯!”我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做好战斗准备!”
“是!”赵敬平应了声就通过步话机把命令传了下去。
我看着手表上的指针,跟着赵敬平一起计算验证着时间……到时间接近一分钟的时候,我当即下令道:“放烟雾!”
“放烟雾!”赵敬平在步话机里重复着我的命令。
于是战场很快就出现了变化……驻守在五号山口一个连队的战士们齐刷刷的投出了一大片的烟雾弹……一个连队有百余人,每个人投出两、三枚烟雾弹的话也有数百枚……于是霎时山谷里到处都是烟雾弹的烟雾,再加上这时山谷的风向又是自北往南。被这些山风一带那烟雾就朝其后的直升机群滚滚而去。
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一部份……为了使烟雾更浓散布得更快,分布在山谷两侧的轻、重迫击炮也一发接着一发的朝05号山谷猛打烟雾弹……没过多久山谷前半部份就被笼罩有浓浓的烟雾中。
但此时正处于山谷后半段的直升机群却毫无所觉……原因是山谷狭长而弯曲,他们根本就看不到前半部份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尽管前方的浓烟就像海啸一样朝他们滚滚而来,但他们却毫无所觉……
这时在空中担负侦察任务的米24就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了……身处高空的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危险,于是马上就通过无线电跟米8直升机机群联系……于是很快米8机群就开始爬升……他们显然是想乘着烟雾涌过来之前离开这个山谷,至于那什么伞降任务……就让他见鬼去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自保就不错了……谁知道那些中国人还会有什么后着!
苏军飞行员的决定当然是对的……但对于这一点我当然也有考虑到……
“苏军的位置!”我问。
“在伏击范围!”赵敬平用极快的速度回答。
我想也不想就下令道:“起爆!”
“起爆!”
“轰轰……”的一阵爆响,山谷上空很快就炸响了一片。
这是昨晚我们在山谷两侧峭壁上方安置的炸药和石头……这个工作量其实并不大,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峭壁旁放在一个炸药包,然后再在其上堆满脸盆大小的石块……这种石块在阿富汗的山上可以说到处都是,咱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
而且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苏军直升机进行侦察的时候会看出有什么不妥,不过就是几堆石头而已……这在阿富汗的山区到处都是,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这石头虽然普遍作用却不小,就像现在……那炸药包一炸开就掀得碎石就到处飞。石堆是在峭壁顶端的,于是就会像石雨一样的自上而下的乱砸……
1...212213214215216...4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