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小号金属昆虫将脚部抵住轨道尾端类似运动场上的起跑器的往复机,将躯体下压,仿佛准备发力起跑一般。片刻之后,一道青紫色的电光在轨道上蜿蜒翻腾。
那是与轨道炮(railgun)同样,利用弗莱明左手定律,将物体加速后弹射出去的技术。但与轨道炮不同的是,这种技术并不注重初速度,载重量才是它的看点。
使用这一技术,肩负将十余吨物体弹射至空中的,正是帝国防卫军次世代中坚武器装备之一,高智能无人作战机器“军团(legion)”的成员——“电磁弹射型”。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29.跳马(三)
众所周知,防卫军有个无法绕过去的弱点,即兵源不足。
精灵的人口一直就是硬伤,就算引入现代医学和优生学,甚至通过行政手段鼓励每个精灵家庭务必要为国家和民族生育能组成一支足球队的孩子,生育率也只是稍有起色,短时间内是没什么办法可想了。
防卫军一度试图用技术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奇美拉正是这种努力的产物。凶残、快速、致命,且原材料来源稳定,在那些疯狂科学家和战争狂的眼里俨然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完美兵器。然而与查理曼的战争中,被寄予厚望的奇美拉只能说表现得差强人意,在战争过程中,除了在漫长的齐格菲防线上负责据点防卫,奇美拉几乎没承担什么正经的任务,要不是在伊谢尔伦炮台防卫战中,一票奇美拉差点把突入的查理曼突击分队给撕碎了,总参谋部和总装备部几乎就给奇美拉贴上“烧钱的废物”、“坑爹玩意儿”的标签,就此停止一切有机生物兵器的研究。
客观的说,这种论断并不公平。要知道有机生物兵器预定的主要战术任务是渗透和区域清除,据点防卫只能算是副业。而防卫军全场打得都是机械化兵团快速穿插突破合围,在这种高速行动中,智商不足的奇美拉根本跟不上节奏,也谈不上协同,自然也就派不上多大用处。如果是在预想中用来制造无人区的扫荡战战场上,奇美拉很可能会大放异彩。
不管怎么说,鉴于战争中的表现,奇美拉虽然没有整个项目下马,但也被军方高层认定无法承担起次世代主力战争武器的重任。为了迎接下一场大战,总装备部再次下达了研究次世代主战兵器的研发指令。作为回应,技术专家们提出复制“军团”的思路,用海量无人兵器去淹没一切对手。
没错,防卫军的科学家们打算用自己的手再现那支亡灵大军。
莱茵战线的决战不仅吓到了诸国列强,连带着防卫军那群技术人员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不过不同于人类和兽人感受到的恐惧与厌恶,技术员们产生的是强烈的感动和兴奋。
诸位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精灵技术员们在目睹无穷无尽的“军团”淹没战场,毫无畏惧地迎着枪林弹雨冲锋,跨过同伴与敌人的累累尸骨,没有犹豫和伤感,只是不断地进攻进攻再进攻,直到将敌阵和大地一并吞没,将“军团”的狂潮一直推向天空另一边的景象时。那些技术员简直激动的不能自已,有几位甚至当场留下了泪水。
在李林的言传身教和多年来的职场环境培养下,防卫军的技术研发单位早就和所谓的“道德”绝缘了。老实讲,这里与其说是科研单位,不如说是疯狂科学家的乐园。一帮脑子里塞满了尖端技术和极端民族主义的疯狂科学家每天念兹在兹的都是如何壮大防卫军的军力。
其实这也没什么,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是有国籍的。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祖国强大,特别是祖国正处于战争时期或强邻环伺的状态下,这种心情会变得更加迫切,转化为使命感促使科学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创造力。
然而,正如正数和负数相乘,结果必然会得到一个更大的负数。当使命感、民族自豪感、才能等正数相加,再乘以“疯狂”这个大负数,结果必然会得到一个极大的负数——毫无道德感,一切以军事需求和效率为最优先——就像他们的皇帝陛下一样。
防卫军技术研究员的思维模式迥异于普通大众的伦理道德常识,他们一心一意想要让国家强大,让精灵一族重新站上世界之巅,为此他们可以践踏一切道德。不管是对天真无邪的儿童注射药剂,对哭泣哀嚎的少年进行无麻醉手术,切开一个又一个头盖骨,仔细观察不同的脑组织,将电极插入脑髓中,观察并记录大脑遭受各种刺激后的反应……
这样一群家伙见到“军团”在战场上的表现后会感动才是正常反应。
这正是他们一直以来苦苦探求的完美兵器应有的形态,不畏死亡,无惧伤痛,不知疲倦,一往无前,拥有一定程度的战术协同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战场,最最重要的是其填补了帝国军事力量最后一块短板——数量。
可以说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和生产线,“军团”就能源源不断的走下生产线,从启动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承袭了作战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立即就可以投入战场,无需从头开始培训。他们不会质疑自己为何而战,不会因为饥饿与疲劳而抱怨,无需因为伤痛战损而后撤。说得极端一点,哪怕最坏情形下,帝国已经灭亡,只要提前设置好自动生产线,这支亡灵大军依然会源源不断的组成大军,如同天灾一般持续蹂躏这个世界。
正常人面对这样的思路唯有感叹精灵们已经疯了,然而对那群疯狂的技术研究员来说,这再合理不过。首先,如果帝国能顺利支配世界,以上问题不会出现,也就不值得去忧心。其次,如果帝国不幸战败,未能实现支配世界的夙愿。那么等待精灵们的必然是清算和报复,这一次他们绝无可能像千年之前一样幸运,还能有遗族幸存下来,在黑暗的角落里耐心等待复兴的机会。既然如此,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值得眷恋和守护了。与其让被他们所蔑视的蛮族踩着自己的尸体攀上支配世界的王座,还不如放任军团将整个世界化为机械亡灵仿徨徘徊的死地。说白了,就是自己如果不能赢,至少也要准备好拉着所有对手给自己垫棺材的手段。
既然方向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动手研发了。由于在mds和ma的研发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机体设计和制造上并未遇到多少麻烦。相比之下给这些战斗机器赋予智能才是最麻烦的部分。在此之前这个世界只有依照指令进行亦步亦趋动作的哥雷姆和自动人偶,能够认知状况并自行做出判断的人工智能连概念都不存在。防卫军在这方面也几乎是一片空白,似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必须等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之后才能取得进展。在此之前,人们还不用担心“军团”的威胁了?
如果有人这么想,那他真是小瞧了帝国的疯狂科学家们,那帮可一直都是一群优秀的魔鬼。
莱茵战役中“军团”给他们的启示不光是概念层面,在人工智能的快速成型上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与其耗费时日,从零开始研究人工智能,直接复制现成的智能构图就好,那样的东西老早就已经存在了。
那就是人类的大脑。
此前的战役里“军团”就有抽取人类的脑髓,用于强化自身战术运算能力的行为。防卫军的研究员们也从中获得启发,利用人脑——准确的说是人脑构造的复制品来充当中央处理器(cpu)。如此一来人脑容易腐烂与剖取完整大脑再植入机体的麻烦也省去了。只要切开头盖骨,将完好的大脑结构扫描后复写进天晶当中,一个拥有快速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就完成了。之后只要再输入各种指令和战术条例,安置到机体当中就完事了。
作为首批实用化的“军团”测试机,第500特种技术营下辖的350台“军团”将承担起突击核心目标区的重任,它们将用战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29.跳马(四)
人耳无法捕捉到的轰鸣响起。
背负着足足90公尺长的轨道的电磁弹射型“军团”同时启动了电磁弹射器。
被加速的往复机推动装载有一架十余吨的侦察型和足足一个小队的支援保障型“军团”的空投舱,眨眼间跨过90公尺的间距,到达轨道另一端,达到最高速的同时解除锁止装置。被加速至每秒一百公尺的空投舱在升入空中的同时点燃外置的捆绑式助推火箭,在四枚火箭的推动下,流线体容器拖着火焰继续向高空爬升。几分钟后空投舱爬升至设定高度,燃烧完毕的助推火箭自外壳分离,四道渐渐远离暗红色的红光尾焰在夜空中拉出一道完美的十字型光芒。将美丽的科罗廖夫交叉甩在身后,空投舱亦在空中分裂。在空中四散的“军团”们不等行星的引力再次捕获自己,纷纷张开一次性滑翔翼,乘着彻骨的寒风在空中滑翔。
从寒风刺骨的高空滑向白雪皑皑的地面,“军团”们毫不犹豫地扑向对危机逼近一无所知的目标。
在要不要使用“军团”来充当“跳马”作战核心战力的问题上,总参谋部其实也颇为纠结了一番。
他们终究是职业军官,再怎么战争狂,对于将自己的大显身手的舞台交给一群铁疙瘩,心里面还是很抵触的。更不要说“军团”那如同食腐动物一般在战场上追逐尸体、打开脑壳、扫描脑组织的行为,无论立场和种族出身,心智健全的智慧生物对那种行为没办法不心生反感,精灵也是一样。
不过——
放着一种前景广阔的技术手段不用,也不符合精灵们推崇的效率原则。
既然如此,干脆就进行一次实战测试好了,不光是围剿压制作战,连“军团”的各种运用方式也一并检验。不论最终结果如何,起码可以收获不少平时难以获得的实战数据,发现各种潜在的问题,尽早着手改进解决。
最后,促成总参谋部拍板同意第500特种技术营投入实战的关键性因素是无人战斗机器最大的优势——无需在意伤亡。
不光是机器本身不畏死亡,军队无需承担士兵阵亡带来的损失和舆论压力,还有无人战斗机器不是血肉之躯,只要改装几个部件就能快速适应各种战场,这是活生生的生命无法做到的。
比方说,承受一个极为残酷的初始加速度升入天空,然后在空气稀薄、温度极低的夜空中滑翔飞行,穿过呼啸的风雪和绵延的绝壁高山,在没有月光和星辰可供参照,连左右上下都无法分辨的乱流中前进几十公里,于茫茫雪原中搜寻隐藏的很好的目标,在齐膝深的雪地上快速着落并且在第一时间发起攻击,最后无需借助传统的空中运输方式也能进行快速部署,针对各种突发状况和灵活机动的敌军进行快速打击。
哪怕是久经沙场的特战精锐也难以做到上面任何一件事情,更不要说所有事情全部串联在一起,一次全部完成。
这些对血肉之躯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务”,“军团”却可以不折不扣地忠实执行,而且还是高质量的完成。
它们是真正的杀戮机器,以杀戮和破坏为目的而诞生,只为执行这一目的而存在。
在高空漂浮的观测船的雷达信号指引下,只用了十五分钟,第一批“军团”便从位于艾克斯莱班(aix-les-bains)的前进基地飞越90公里的距离进抵核心目标区——博纳沃镇(bonnevaux)上空。
这个镇子原本是阿尔卑斯山脉东部地带的一个小镇,依托当地伐木业的兴起,渐渐发展到一座小山城的规模,其鼎盛时期常住人口达到三千余人。但随着战争爆发,年轻人开始大量外流,在查理曼沦亡后,随着不少住户外迁,镇子里仅剩下200余名镇民尚在此居住。
“自由军团”的核心人物,代号“高城堡里的人”的目标之所以会选中这里,完全是看中了此地独特的地理优势。从空中俯瞰,不难发现这座小镇乃是位于群山环抱中的一片低地,城区四面皆是陡峭的山脉,北侧有一条河流,总共只有三条小路从城内通往外部世界,这些小路全部经由山区隘口曲折而出,很容易对其实施封锁。正是因为这种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使小镇成为一座天然要塞,没有重武器的支援很难攻克。即便把重武器设法运上来,对方依托地形也完全可以争取到让重要人物撤离的时间。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但很难引起注意,还使得外人很容易暴露,防卫军或其它游击武装的间谍很难渗入。作为游击队的指挥机构的落脚点,没有比此处更理想的了。直到“跳马”行动正式启动前一个月,勃兰登堡部队的无线电侦察营从多个方向上截收到了发自同一个地方的电讯,通过反向比对几个可能充当接收站的坐标后,这才最终确认这些电讯全部发自博纳沃镇。当时正值防卫军扰乱游击武装储藏越冬物资的作战如火如荼之际,实施如此密集电讯收发作业的地方,应该就是“自由军团”的指挥部所在。要知道这片区域的游击队里,只有他们有无线电设备和操作员。
无独有偶,就在无线电侦察营有所斩获时,“欧根亲王”旅在一次战斗中捕获了几名隶属“自由军团”的游击队员,这群铮铮铁骨的硬汉中混杂着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的软骨头,在九尾猫、电椅、水刑床与各种诱惑的“帮助”下,这个人变节了。这个曾担任过交通员护卫的变节者供述,尽管情报会经过不定人数的交通员传递至各个支队手里,但从情报的书写日期、送抵日期还有交通员的脚程及行动方向来判断,游击队高级指挥部在博纳沃一带的可能性很高。此外,在塞雷斯安插的内线意外截取到一份情报,根据其中涉及的交涉对象以及会面内容,军事情报局的分析员确认“自由军团”的指挥机构或高级领导的确是在博纳沃。
一时间各方线索一齐指向博纳沃镇,“自由军团”的核心领导层似乎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只等尖耳朵捕猎者们上门收网了。然而“跳马”作战战役指挥机构大受鼓舞之余,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随之摆上了台面,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冷空气团正在南下,很快就要进入降雪期。地面部队早早已经给机动车辆更换了雪地行驶装备,山地步兵们也准备好了雪橇、滑雪镜、防寒服等冬季山区活动的装备。可最关键的空降突击要怎么办?遇上风雪天气,光是运输机起降就很成问题了,让伞兵在这种恶劣天气跳伞根本和自杀没区别,更何况为了达成突然性,原定计划除了伞兵空降,为了避免发动机的轰鸣过早曝露行动目标,还要使用滑翔机载运人员和装备进行机降。可山区气流原本就比较复杂,哪怕不是风雪之夜使用滑翔机都要随时面对突然失速坠机的风险(在战前预演中就有一架载有一名中尉和9名伞兵的滑翔机毫无征兆的突然失速下坠,乘员无一生还,还有一架降落时机鼻撞地翻转,机上乘员大部分重伤),在风雪之夜使用滑翔机于枪林弹雨中进行机降作业……这是向游击队表演摔死的一百种姿势和送人头的一百种方法,趁着叛匪们笑到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由步兵们翻山越岭过去结果他们?这还真是条毒计。
正是顾虑到空降作战面临的困难,正好上面有意向要对“军团”进行实战测试,干脆就让“军团”来打响战役的第一枪。
防卫军总参谋部对严谨的偏执再一次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对“跳马”作战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和演练,设想了每一种突发情况,并为此拟定了对策。可就算如此,当战斗真正打响时,还是有两个不曾想到的突发状况发生了。
其一,是“军团”的表现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此前最乐观的预测也未能想到这群铁疙瘩居然表现得如此优秀。
其二,是目标确实在博纳沃镇,但却恰巧藏身在一个防卫军并不知道的地方。
这两个完全不在预期之内的要素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极大影响战斗的结局。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29.跳马(五)
当“军团”出现在头顶时,巴尼的反应只能用“茫然无措”来形容。
这是理所当然的。
任何人在泼水成冰的寒夜之中看见头顶上突然有一个铁疙瘩在飞,他当然会因为错愕会产生短暂的思考空白。换个胆子小的,闹不好当场就要被吓尿了,要是摊上个神经无比粗壮的,说不定还会把老婆从被窝里拉出来一起看天使。
只是那些并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就连人都不是。
——于是天主探问,汝乃亡灵,亦是恶魔?
——愚问也,汝既探问,则在此答矣,吾名军团(legion)。
这是喷涂在机体外壳上的一句标语,道出“军团”一词来源的恶趣味装饰,也是告知世人,连死神和恶魔都为之恐惧的亡灵大军裹挟着临终的悲叹和哀嚎驾临此地。
滑翔翼突然从机体上分离,在被引力拽到地上摔成一团废铁之前,“军团”张开昆虫般的长长肢体,机械足前端的小火箭喷射出将夜空照亮的烈焰,抵消掉足够的下坠冲击之后,第一批十五台侦察型与一个小队的支援保障型成功在博纳沃镇着陆。
逆喷射着陆——这是为了让“军团”即便在城区或森林环境中也能降落而采用的技术,如果是采用滑翔翼着陆,它们就非得找到一片空地用来降落不可,如此一来敌军只要在可以充当降落场的空地附近布置防空炮火,结合现场的风向就能预测“军团”的降落轨迹,用守株待兔的办法将自己送到枪口上的敌机消灭掉。
隐藏在细节里的魔鬼开始发威,面对这种闻所未闻、从天而降的操作,一时间根本没人能反应过来。
空降成功的侦察型调整了一下光学与红外镜头的焦距后,立即就瞪着底部综合感知单元的六只红色眼睛朝周围最近的人形生命反应杀了过去。
身为一马当先的先锋,它们的任务是向目标可能藏身的所在发起突袭,同时尽可能占领并巩固降落场,为后续部队守住桥头堡。
是故,在降落场周围的非友军反应皆为应肃清之敌。
战斗就这样打响了,然后迅速开始向不利于游击队的方向倾斜。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为了不引起注意,同时降低被一窝端的风险,游击队早已化整为零,最高指挥部也不例外。即便如此,藏身博纳沃周围的作战人员亦有一百五十人之多,甚至装备有反战车枪和齐射炮之类的武器,即便遭遇特战小分队突袭也可以抵抗一段时间,掩护重要人物撤退。以他们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就算突然杀过来一整个伞兵营都能周旋上一整天。
但以上假设是以对手同样是人形生物为前提的。
能搭载复数武器,拥有轻装甲防护,视黑夜与各种伪装如无物,在崎岖不平之地形上也能健步如飞的多足步行机器什么的。根本连想都没想过,更不要说设想和这样的钢铁怪物为敌作战。
“见鬼!这帮废铁渣滓枪打得很准!”
一梭子子弹打在墙角上,碎屑和尘土飞散到空中,满脸汗水和尘土的巴尼向一旁手忙脚乱中的埃内斯叫喊着。几天前刚满十四岁的少年拼命吞着唾沫,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个手榴弹,不远处的反战车小组正在摆弄反战车步枪,看他们那毛手毛脚的样子,一时半会儿是指望不上了。
侦察型有一个干净的锐三角躯体,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长了六条腿的食人鱼,靠近脊背的位置上架着两挺7.92㎜通用机枪,或是一门40㎜自动榴弹发射器。是除了支援保障型之外,火力最贫弱的一种机型(后者完全不配备武器)。为了确保机动力,装甲也仅限于能防御轻武器和炮弹弹片的程度,为了能执行弹射空降任务,此次参战的侦察型还进一步拆除部分装甲和减少弹药基数来减重。
以“军团”的标准而言,如今的侦察型几乎可以说是战斗机型中垫底的存在。
即便如此,手持两挺机枪或榴弹发射器,通过六足随时保障稳定射击的侦察型之于游击队员们,依然是等同死神的存在。
再怎么轻薄,那依然足以防护轻武器射击,视距离和射入角度,一定程度上也能防住反战车步枪子弹,除非射手的运气爆表否则很难击穿那层薄薄的装甲,纵然击穿,一两发子弹也很难让侦查型停止运作。反过来,侦察型们撒出的弹幕——不论哪一种,都不是肉身的人类可以承受的。
会流血、会受伤、会死亡、会恐惧的血肉之躯对上只知杀戮的机械亡灵,结果一早就已经注定了。哪怕游击队员比现在再多一倍,结果依旧是毫无悬念的一边倒。
然而令游击队员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也就在这里,占据优势的钢铁怪物军团在占领了镇上的公墓之后就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它们没有趁此机会扩大战果,反倒是停留在原地一边来回搜索着什么,一边就地构筑起防线。
“这群铁皮佬在想什么呢?”
勒内尔支队长从几个爬到身边的孩子手里接过鼓鼓囊囊的帆布包,从满满的稻草和棉絮之中取出几瓶“鸡尾酒”,拍了拍孩子们的脸颊,乖巧的孩子们笑着点了点头,随即掉头匍匐着向出发地前进——那些铁疙瘩会朝视野内的一切活人开枪,不管对方是否是战斗人员,也不在意对方的年龄性别。只要你是两条腿走路的,而且正好走出掩体,马上就有一梭子子弹招呼过来。在这种时候,那些勇敢的小交通员们是游击队保障前后方联络和补给的唯一手段。
——让孩子们冒这种危险真是丢脸。
在心里朝无力的自己和毫无人性的铁皮佬,还有奸诈狠毒的尖耳朵们狠狠吐了口唾沫。游击队支队长将思绪重新拉回到眼前诡异的状况上来。
防卫军确实打出了出人意料的一击,如果铁壳脑袋们保持势头,游击队早就被打散了。面对这些无惧子弹和手榴弹破片的钢铁怪物,一些缺乏经验的游击队员表现得就像在战场上第一次见到战车的新兵,他们差一点就被吓破胆了。总算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们迅速给新丁菜鸟们一耳光或者是对准屁股用力踹了一脚,及时稳住了状况,并组织起了反击。之后双方就这么隔着公墓围墙对峙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