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必然会动用武力,摆在防卫军眼前的问题是“要如何使用武力?”
大规模扫荡早已被证明不切实际,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资敌的战术。防卫军既没有那么多的兵力,事前的保密工作也很难做到不露痕迹。在这种遍地都是游击队同情者和伪装成平民的游击队的地方,大规模部队集结和物资调运根本不可能瞒住游击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突然性的扫荡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既然如此,一向以严谨著称的防卫军为什么还会这么大咧咧地集结部队,不但让一些部队的官兵身着制服在公共场合出没,就连物资调动都不加掩饰,就差没敲锣打鼓告诉大家他们要进山扫荡,顺带把部队番号、武器配置、部署情况和行军路线用高音喇叭播送给每一个人知道了。
再怎么缺乏军事常识的普通人,遇上这种反常的情形时,多半也会“眉头一皱,发觉事情并不简单”了。
显然,一贯狡猾的尖耳朵们又在盘算着什么阴谋诡计,马上就有人因此要倒霉了。但这个阴谋到底是什么,针对的目标又是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
一来防卫军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到位,连那些铁了心和帝国政府合作的人类官员对于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也是一无所知;二来帝国对阿尔卑斯山区所有游击武装都没有好感,无论是与防卫军有合作关系的,还是没有合作关系的,都在预备被消灭的清单之列;三来最近各支游击武装最近都比较活跃,弄得驻军有些抓狂,天知道那票本来就比较神经质的尖耳朵会不会思考回路搭错线,搞出什么异想天开的作战计划。
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位游击武装的头目都相信防卫军的目标是其它游击武装,并对此深信不疑。在这之中,只有“自由军团”的指挥官们敏锐的判断出了防卫军的目标和大致的作战方向。
“大规模集结是一个幌子,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敌人是打算用大规模集结来掩盖精锐突击部队的行动,采用‘中心开花,外部合围’的战术对游击队的中枢进行精确攻击。问题在于,担任突击部队的,会是谁。”
身着浅灰色大翻领军大衣,头戴船型帽的女性拢了拢秀发,英姿飒爽的面孔满是坚毅。
在“自由军团”里,女性并不罕见,游击支队中的女性比例会达到10%~20%左右。她们在战场上经常展现出毫不弱于男性的勇敢和坚强,很多女战士在战场上不畏牺牲的抢救同伴,承担起战场侦察和埋设地雷的任务,还有一些扛起装有高倍镜的步枪担任狙击手,堪称部队里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然而女性虽不罕见,制服和船形帽却不多见。要知道“自由军团”也好,其它游击武装也好,看起来都不像士兵,更像是农民、伐木工或登山者。许多知识份子再加入游击队时身着西服,而这种服装完全不适合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更不要说跋山涉水,有的人甚至穿着周末才会穿的漂亮衣服就参军去了。
游击队员的帽子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传统的民族帽子、礼帽、运动帽、贝雷帽、皮帽、公国布琼尼帽、前王国军头盔,最多的则是被称为“自由之帽”的弗里吉亚无边便帽。总体上是能搞到什么就戴什么。军鞋也是一样,长时间的山区行军使得鞋子的损耗很严重,有时候一两周强行军下来,一双新鞋就成了“挂在脚上的烂鞋帮”。一些游击队员不得不赤脚行军,遇上要翻越雪山的时候,常常会有人因此冻伤截去脚趾。
所以,游击队里制服、帽子、军靴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被击毙的敌军和俘虏。像一个月前的一场战斗中,“自由军团”打垮了一伙挂着“阿尔卑斯圣军”名头的土匪,当场打死打伤大头目以下十多人,剩下二十多个俘虏倒也没有难为他们,盘问了一下后就放走了。只是这帮战俘下山的时候全身上下只剩一条裤衩,至于那些尸体,连裤衩和袜子都没剩……据参战的游击队员描述,俘虏中有些人显然不止被俘过一次,对相关程序可谓是轻车熟路,游击队员们还没来得及开口,那厮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脱裤子了……
根据游击队不成文的规矩,要想穿上好衣服,就从敌人那里去取。能穿上防卫军的军大衣和船形帽,即是这位女性能力的证明,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之一。
“有没有可能是地面进攻配合规模较大的空袭?”
一名支队长举手提问到。
之前的一番发言虽未言明,实质上却已经描述出一个堪称疯狂的作战计划。
空降突击指挥核心,配合大规模地面攻势,一举击垮目标。
防卫军此前的战例中不乏运用空降作战的记录,但从未在反游击战中使用过伞兵或者滑翔机,更何况山区地形崎岖,气流复杂,贸然进行空降作战很可能会偏离预定目标,运气差点直接就一头栽进万丈深渊里了。
总而言之,使用空降并不是理智的选择。
至于mds甚至更大型的机动兵器,比如浮空战舰或ma,这些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机动兵器倒是很适合拥有这种快速打击作战。可一来消费比太低,调动精锐的机动部队只为了消灭几个游击队,简直和拿大炮轰蚊子没区别;二来还是老问题,防卫军手头能调动的机动部队实在有限,随意调动部队会给其它国家制造机会,除非地缘战略态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否则一时半会儿那些用来震慑诸国的空中力量绝不会轻易浪掷到这种连次要战略方向都算不上的山沟里。最后,山区独特的地形也对mds的使用造成了相当的限制,一旦降低高度,山谷间难以捉摸的气流会使mds或ma的飞行姿态变得很不稳定,这时候很容易遭受来自山脊或悬崖的侧射火力打击,一旦产生损失——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损失对帝国防卫军的士气都是一个打击,同时会鼓舞那些反抗者,促使更多潜在的反抗者投入推翻帝国的革命事业当中。
换句话说,敌人所能做的选择,依旧只有大规模扫荡。
不过——
“我们之前也认为防卫军的装甲部队无法翻越阿登森林,可事实上他们就是这么干了。”
“这……”
面对直白的反驳,插话的支队长顿时卡壳了。
“永远不要低估那帮战争狂的决心和技术能力,一旦方向明确,下定决心,他们会倾尽所能去解决问题。在对战场的适应能力和技术进步的敏感这两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支军队可以和防卫军相提并论。”
紧盯着地图上的一点,少女俊美的脸庞变得险恶起来。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28.土地与鲜血(十三)
决定武器发展的是战略战术需求,决定战略战术需求的则是国家战略,而国家战略又是根据战场形态和自身条件变化来拟定的。说得极端一点,武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应现实战场和国家战略方向是否正确及切合实际的问题。毕竟战争从未结束,杀人的玩意儿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著名的m1“艾布拉姆斯”战车和t-72战车,两者研发时间相近,且设计之初都是为了用于假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称得上是除nbc武器之外,陆地战场上最重要的“决战兵器”之一。然而这两种战车在海湾战争以及之后的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装备“艾布拉姆斯”战车乃至更老旧的m60战车的美军装甲部队几乎是如同砍瓜切菜般单方面屠杀了装备包括t-72在内的苏系战车的伊拉克装甲部队,苏系战车各种飞炮塔表演简直成了何为“劣质产品”的注脚。而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自用的各型战车被车臣武装打爆的画面更是笃定了人们对苏/俄系战车“粗制滥造”、“不堪一击”的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国家战略上来讲,美苏在冷战时期的目标就不一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想得是如何挡住在核弹掩护下冲过来的钢铁洪流,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则是准备战争一旦开始,就要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气势冲破铁幕,占领整个西欧,饮马大西洋(这里并不是说苏联的国家战略就一定是倾向于进攻,事实上苏联的战略核心目标一直是以防御为主,只不过经历过伟大卫国战争的毛子对防御的理解是“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先发制人”、“一旦开战就是解放全人类的决战”)。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指导下,两边的战车从一开始就要承担不同的任务,m1的主要任务是防御,身披厚甲,装备高精度主炮和丧心病狂的贫铀穿甲弹,配备先进的观瞄系统,俨然就是一个安装了炮塔的重型驱逐战车,就连工作内容都和驱逐战车差不多,即仰仗大威力火炮和观瞄系统的优势遏制住红色钢铁洪流,坚固的正脸则赋予强大的生存力和持久作战能力,以便坚持到预备队赶上来加强防线;而t-72的被赋予的使命是进攻,更准确的说是用来和敌人同归于尽,在苏联红军的战术构想中,一旦开战,驻东德的装甲突击集群将顶着核弹与北约的空地一体打击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锋,在此过程中就算驻东德集群全部拼光也要撕开北约的防线,用厚厚的尸体为后续部队铺就一条前进的通道(典型的苏式大兵团大纵深作战思想)。在这种作战思想下,战车基本上和厕纸差不多,都是用完就丢的一次性消耗品。所以也就不用浪费时间和资源去设计一种如同艺术品一样完美的战车,只要够用,能够保证正常交战距离上能够摧毁敌军装甲力量就足矣了。
两种截然不同思想下诞生的战车,在预想之外的战场上交手,拥有更完美体系支撑、且作战意志和决心更为坚定的美军装甲部队碾压伊拉克军队并不值得奇怪。反过来,同样是装备“艾布拉姆斯”,拥有强力空中支援的沙特装甲部队,面对装备极度简陋的也门武装,照样被吊打得不要不要的。至于车臣战争……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治安战中,被吹上天的“艾布拉姆斯”不也时不时的表演飞炮塔么。
所以还是那句话,武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是否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国家战略方向是否正确且符合现实需要。
国家战略不同于商业行为,成本、投入和获益并不是绝对的指标,就连胜利的标准都很模糊。
什么是胜利?打垮敌人的军队,摧毁敌国政府,占领敌国领土——这些绝不能算是最终胜利,就连阶段性胜利都算不上。硬要定义的话,只能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局。对实现最终目标而言是一个有利因素,但绝不是可靠的保证。历史上开局时形势大好,中盘被敲打到怀疑人生,最终被按到地上摩擦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任何国家战略的最终目的都是确保生存空间,所谓核心利益、重要利益、次级利益都是围绕生存空间这一最高命题展开分级的。绝大多数战争也是围绕生存空间问题所展开的,市场、资源、人口、领土、地缘安全——全都是生存空间的一部分,直到创造出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保证这个外部环境能够维持很长的一段时期为止,生存空间的问题才算告一段落,战争也会暂时停歇。
道理很简单,然而牢记这一点,或是有能力将这一理论贯彻执行到最后的并不多。绝大多数国家在累积起足够的资源之前便挑起战争,后世的人常常会批评这种行为毫无理智,是拿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去赌博。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赌国运的国家本身多为资源贫瘠的国家,在累积起足够的资源之前,他们很可能因为自身内部的经济危机导致自灭。使用战争来转嫁经济危机或许是一杯剧毒的鸩酒,但面对马上就要渴死的危机,还有几个人能拒绝这杯毒酒呢?
查理曼便是如此,这个国家饮下了自己亲手酿制的毒酒,轰然倒地。并吞其国土的神圣吉尔曼尼亚帝国未尝不会重蹈对手的覆辙。
精灵们很清楚反抗压迫的力量将会是多么的强大,他们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
一旦反抗的星火扩散传播开来,在整个占领区形成燎原之势,才刚诞生不久的帝国很有可能面临被颠覆的危机。到那时候除非杀光所有反抗或有反抗嫌疑的查理曼人,否则永远别想平息反抗的烈火,如果此时再加上国外势力的介入,当那些此前心怀不满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的敌人走出幕后趁机展开对帝国的攻击时,真正的灾难便开始了,这场斗争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足以将帝国溺死的血腥泥沼。
精灵们对自己的问题有着十分清醒的认知,从以前开始,他们就竭力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帝国防卫军现有的兵力无法保证在与诸国对峙的同时扑灭后方的反抗火焰并保护那些资源渠道的畅通与稳固。这个问题涉及深层的战略结构问题,不可能靠纯粹的军事行动和一味扩军来解决。是故,在游击队刚出现的阶段,防卫军的表现与其说是克制,不如说是绥靖。原因正是他们实在腾不出手来解决这些苍蝇,与其贸然行动导致剿匪不成还激化矛盾,还不如暂时静观其变。结果随着情势一再恶化,防卫军总参谋部也不得不承认,阿尔卑斯边境地带的状况已经到了“不得不动手术解决”的地步。
尽管决心已下,执行的意志无比坚定,然而问题依然摆在哪里——剿匪的兵力从哪里调?派的少了不顶事,想派多又变成拆东墙补西墙。要想解决边境上的游击武装,兵力不足的问题是怎么都绕不过去,且短期内无法解决。
话虽如此,却不是无法可想,最起码存在着运用技术手段解决的可能性。
前面说过了,精灵们对自身问题有着极为清醒的认知,从防卫军建军的那一刻起,这支军队就表现出两个非常具有精灵特色的特点。
其一是防卫军的武器设计都是建立在“以少战多”这一前提之下的;
其二是相比热衷强调勇猛、果断和“万岁冲锋”的外国同行,防卫军更热衷“用技术换性命”;
当这两种思想结合在一起,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作用之后,如今即将结出迄今为止最令人畏惧的成果。
旷古未见的美丽毒花即将在阿尔卑斯群山间绽放。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28.土地与鲜血(十四)
“诸位。”
居高临下的扫视了一圈正襟危坐的军官们,身穿黑色亲卫队制服的卡斯帕尔开口说到:
“我喜欢战争。”
他的语气冷淡,毫无兴奋欢喜之意,仿佛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抑或一个不好笑的笑话。不过他的态度十分认真,没有一丝玩笑的意味,底下与会的军官也没笑的想法。
原本亲卫队就身份特殊,身上有着浓厚的私军色彩。卡斯帕尔又是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参与和督导此次行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视为皇帝的代理人。纵然心理不爽这位钦差大臣,哪怕这一位满嘴胡说八道,也只好当成自己在对皇帝的影子低头。
好在卡斯帕尔倒也不是言之无物,身为行动派的他很快就切入了正题。
“战争让我们崛起,正是在枪炮的轰鸣中,帝国得以建立,在铁与血铸就的大道上,我们踏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可以说,正是战争造就了帝国和我们。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理当热爱战争,热爱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形式的战争。但是——”
猝不及防的停顿和变调化作危险紧张的气息,军官们下意识地将已经笔直的背脊挺得更直。
“战争不以胜利结束就没有意义。”
引用皇帝名言时,卡斯帕尔下意识地原地立正,一众军官也忙不迭地摆出坚毅忠诚的面孔。
“看不到尽头、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在帝国深陷游击战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前解决掉麻烦,战争就必然会失败。作为战败的将领,本官与在座的诸位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即便陛下和总参谋部没有问罪,令帝国不败的荣光蒙上污名之罪……相信背负此等大罪之后,没有哪个愿意继续苟活吧。”
防卫军没有查理曼军队那种“以死谢罪”的文化,永远人手不足的防卫军没有那种余裕。
不过正如卡斯帕尔所说,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及当前帝国国内的气氛来看,一旦战败,败军之将必然会饱受生不如死的煎熬。
与其在冷眼、蔑视、嘲讽、诅咒中躺在病榻上后悔为什么没有尽早自我了断,连带殃及家人在余生中也抬不起头来,还不如干脆在战败的那一刻就给自己一枪。起码能混个战死,给家人留下一丝颜面和抚恤。
不光卡斯帕尔是这么想的,每一位与会者都抱定了这样的决心。
要么众志成城夺取胜利,要么身披军旗死于战场,此外别无他途。
“既然诸位有所觉悟,本官就不再赘述了。下面进入正题,关于‘跳马’作战,总参谋部和陛下已经予以批准,各部队所属士兵即日起结束一切活动,进入待机状态,在x日(行动日)之前不得离开军营一步,违令者一律予以军法从事。”
“跳马”行动并非单一兵种的单打独斗,该行动牵涉好几支互不隶属的部队,是一次跨军种的联合协同作战。光是把几支部队召集起来,让他们适应彼此的作战方式,学会互相配合,熟悉即将投身的战场环境,理解自己在此次战斗中需要扮演的角色等等就已经让制作和执行计划的相关者忙到想去撞墙,要是这个节骨眼上因为某个莫名其妙的原因走漏了消息,导致作战失败,谁都无法容忍。所以有些事情一定要事前说清楚,免得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对此,在座的军官都选择了理解与接受。
见大家没有意见,卡斯帕尔开始通报此次行动的部署。
为了剿灭盘踞在阿尔卑斯边境地带的各种游击武装,帝国防卫军这次可谓下了血本。
8个战斗群,合计一万六千的作战兵力摆在其它国家不过尔尔,撒到茫茫群山中连朵浪花都翻不起来,对总是饱受兵力不足困扰的防卫军来说却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机动打击力量。另外在清剿游击队的治安战中,并不是投入大规模部队就能得到理想的回报,投入少而精的部队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跳马”行动正是一场意图以少数兵力达成作战目的的作战。
此次行动的总纲为:在空军的有力配合下,对游击队核心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突击,同时,装扮成游击队的勃兰登堡部队及数支强有力的机动战斗群(有条件的话也一并实施伪装)沿几条公路、铁路对核心目标区实施向心推进,沿途肃清道路和瓦解抵抗,摧毁游击队的武器粮秣存储地和补给站,最终在核心目标区会师。在那之后,参战各部继续对周边的游击队控制区展开大面积扫荡战。
一旦战斗打响,8个战斗群将同时从五个方向朝核心目标区推进。
东面方向:距离核心目标区70公里,一路兵力为“欧根亲王”山地旅以及暂时归其指挥的一个装甲掷弹兵营。另一路兵力为第202轻装甲营。任务是摧毁当面之敌,然后在宽正面向包围圈内侧推进,一路摧毁游击队的补给站并阻止核心区的敌人向东面败逃。
东南方向:距核心目标区80公里,一路兵力为陆军第13侦察营及辅助单位,任务是兵分两路快速向核心区推进,沿途摧毁游击队补给站并阻止核心区之敌向东南方向败逃。另一路兵力为第369侦察营,任务是阻止敌军向南面败逃。
南面方向:距核心目标区70公里,兵力包括第1勃兰登堡团及其下辖的侦察分队,任务是向核心目标区快速推进。
西面方向:距核心目标区25公里,一路兵力为陆军第118步兵师和第一伞兵团的一个营级战斗群,另一路兵力为包含第15装甲掷弹兵团第2和第一营、第33山地侦察营和伞兵2营、第29战斗工兵营以及得到火炮和工兵加强的施泰纳战斗群(团级规模),任务是战斗开始后迅速封锁交通,常规部队封锁公路路口和铁道线,伞兵部队跳伞进入游击队活动区封锁山路隘口,同时以最快速度推进,不惜一切代价突入核心目标区。
北面方向:距核心目标区75公里,一路兵力为第92摩托化步兵团,另一路为第54山地侦察营及第10猎兵团。两部沿公路推进,汇合后取道东南方向夺取已知的游击队主要补给站和通信站所在地,第92摩步团在此之后开进25公里,与施泰纳战斗群汇合。
为了此次行动,驻阿尔卑斯山脉周边的空军将出动大批兵力参与“跳马”行动。具体参战单位为第1攻击机联队第1大队,第12攻击机联队第2大队,第7夜间攻击机联队第1大队,第52mds联队第2大队和第27mds联队第四大队。根据情况,上述部队在此次作战中对周边机场及野战机场享有优先使用权。
从上述作战安排的精细程度不难看出,防卫军对此次作战行动密谋已久,充分展现了其一贯的严谨认真的作风,任谁一看都会觉得这是一次志在必得的作战,足以成为反游击战和治安战的经典战例。
只不过随着方案细节的公布,两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一,防卫军的情报体系是否可靠?他们日日夜夜在搜寻的目标——高城堡里的人,是否真的就在核心目标区?
第二,最为关键的,也可以说决定整个行动成败的——负责突击核心目标区的部队是哪一支?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从几支建立了合作关系的游击武装那里,勃兰登堡部队充分掌握了“自由军团”的活动规律和安全通过游击队控制区的伪装方法,经过反复的渗透侦查和无线电定位部队的努力,已经可以确定目标确实就在核心区。
至于第二个问题……
一直冷若冰霜毫不怯场的卡斯帕尔第一次卡了壳,足足停顿了十几秒之后,他以一种压抑着情绪的声调给出了答案。
“对核心目标区的突击作战由第500特种技术营负责实施。”
霎时间,军官们的表情凝固了,片刻之后,定格的面孔因为拼命忍耐着从心底涌起的战栗与厌恶而扭成了一张张苦瓜脸,死寂的房间里响起一两声牙关撞击的声响。
1...509510511512513...6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