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树立偶像或榜样,向国民灌输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其实是古已有之的做法。各种英雄传说、骑士传记可以算是这类宣传手法的古老原型。到了近代则是树立战斗英雄、劳动积极分子等样板人物来号召人们效仿。至于效果怎么样,那就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美国有孤胆英豪的约克中士,明明出生世家却满嘴飚粗话的巴顿将军,走到哪里都不忘作秀的麦克阿瑟;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激励着红军战士高唱《红军最强大》一路推到柏林;德国人有被英国人吹出来的“沙漠之狐”,还有实打实的“前线猪”;日本人那边的“军神”……就不用多说了。
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拿来当偶像的人物,在战场上用心找找,总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但宣传的具体效果如何……这里可以参考一下苏联红军士兵对《真理报》态度。红军士兵认为《真理报》是一份很好用的报纸,你可以用来烧开水,用去上大号(使用前务必要好好揉,没弄软就用的滋味绝对酸爽),还可以用来制作卷烟,混着墨水香的烟草格外香醇……诸多用处里,唯独没有拿来当报纸看这一条。
仅仅是捏造国际局势,编造拥有崇高道德的、宛如神明一样完全零缺陷的理想士兵。这种报纸对前线时时刻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大兵来说根本是不值一提的狗屁。同样的道理,对每天都为一日三餐奔忙的平头百姓来讲,道德完人般的样板人物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说到底,人们会尊敬圣人,可没人喜欢道德说教,更没人想天天看电视广告。
“比起冷冰冰的样板,人们更喜欢因为有缺陷而显得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然后用‘既然他能做到,那么只要努力,我也能够成功’的逻辑来说服自己朝某个方向来努力。但一般人又承担不起这样的任务,我们只能去发掘适合的人才。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我们选中了你。”
——就算这么说。
“对突如其来的喜讯依然保持足够警戒心,面对帝国皇帝时也没有手足失措,承受着压力时还能保持理性思考……马赛同学,你觉得你这个年纪的人能有几个同时做到上面这三条?你还觉得自己不够去当个帝国偶像么?你认为擅长找花瓶的宣传部,能够精准的把你发掘出来吗?”
——原来如此。
已经彻底明白皇帝意欲何为的马赛暗暗点头。
——如果把这种工作交给宣传部,他们一定会把侧重点放在塑造完美圣人上。但这个计划里比起虚构出来的圣人,太过完美的皇帝本人,又或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普通人。纯粹市井出身,懂得谨慎小心,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能够理解并忠实执行剧本的全自动人偶更符合需求。帝国官方只要将剧本交给他,他自己就会动起来。
容易得意忘形的不要,胆子太小的不要,想法太多的不要,脑子不够用的不要……经过层层筛选后,最终符合条件的人选还要接受皇帝的面试。由这位至高无上的陛下亲自审核,决定是否录用。
然后,像是验证马赛的推理一样,皇帝开口说到:
“毋庸置疑,你有着卓越的才能,有成为偶像的潜力。不过最终能否功成名就还有待检验……直说吧,接下来会有一场考试,如果顺利通过,你将踏上众人羡慕的康庄大道,成为‘帝国梦’的实践者,四等公民的楷模,受到膜拜的偶像之一。一切都看你自己的努力了,马赛同学。”
拉开抽屉,皇帝拿出一张照片放在桌上,推到马赛眼前。鲜红的眼瞳紧盯着全身绷紧、表情僵硬的马赛,嘴唇弯成一条仿佛很开心似的弧线。
“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舞台,背景、道具、剧本、配角、对手一应俱全,具体该怎么做,我们会安排,你只要遵照指示行动即可。有什么不明白的,现在就可以提出来。”
尽管听上去一切似乎都还有可以商量和检讨的余地,但身为帝国的国民,三年来不断被教育、被驯化的模范青年团团员,马赛的神经和灵魂早已被烙印下一条不容抗拒的本能。
皇帝的每一句话都是命令、是法律、是神谕。不容置疑,不许反驳,唯有执行。
“……您的意志即是命令。”
马赛将脑袋深深低了下去,额角的冷汗落入地面,渗入厚厚的羊毛地毯。
顾不上擦汗,也不敢有任何动作,他那快要崩溃爆炸的脑袋里只有桌上的那张照片。
照片的背景很模糊,从建筑物的轮廓与装饰风格上可以辨认出是吕德斯的街道,相片里大部分景物和人物都很模糊,唯有照片中间的一个人格外清楚。显然,拍照者是在某种非正常情况下拍的,可能是伪装成路灯的监控系统进行抓拍,也可能是藏在公文包的袖珍相机,因为没能好好对焦,加上目标正在移动,以至于周围的景物全都模糊了。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
照片里的那个人身着男装,头戴鸭舌帽。不知道是赶时间还是怎么了,显得有些神色匆匆。因为鸭舌帽压得比较低,大部分侧脸藏在阴影之中。即便如此,也足以看清楚那是一张女孩的脸孔。
端正、认真,有着迥异于同龄女孩的气质,清澈的眸子里有着让人见过一次就无法忘记的坚强。
照片里的,正是“夜莺”。
“我期待你的表现,帝国青年团团员,未来的偶像,皮耶尔.马赛先生。”
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皇帝那招牌式的微笑看起来像极了发现猎物后难掩喜悦的猛兽。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4.棋局(十二)
过分逼迫某个人或者某个国家从没有任何好处,想要使利益最大化,最好的办法是施加恰到好处的压力,同时给予一点诱惑。糖果和鞭子的相互结合永远是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
道理倒是很简单,只是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压力”,什么样的诱惑才足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只要是人就可以收买,每个人心底里都有一个被收买的价码,只要你愿意支付代价。如果你无法收买某个人,要么对方要价太高,要么你的资源不够。这种时候就需要压力……或者更直接的——暴力——来出场解决问题了。
要收买一个前途无量、深陷致命初恋中不能自拔的年轻人,让他出卖灵魂和挚爱——对李林来说,这根本就不值得探讨,甚至不值得拿到他眼前来过目。诚然,用利益构筑起来的关系可能比玻璃还脆弱,用手指轻轻一碰就会碎裂。但建筑在感情——本质上只是化学反应之上的关系,只能说是肥皂泡。甚至不用外界的压力,肥皂泡自己就会破裂。
当然,恋爱会影响智商,再理性的人一旦陷入恋情不能自拔,再愚蠢疯狂的事情也能干出来。就算给这个年轻人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他是否会为了抓住这根通向上层的蜘蛛丝而出卖生死与共的初恋情人,依然还是个未知数。
背叛,还是不背叛;
生存还是毁灭;
相信马赛会为这个问题困扰上一段时间,并且最终艰难的做出决定,但那是他自己的问题,别人帮不了他,也不会关心。
有什么理由去关心这种微不足道的问题呢?无论他怎么选择,最终的结局都不会改变。马赛的烦恼,他的取舍抉择,他的挣扎——对皇帝来说,连余兴都算不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小插曲。
“关于z计划的最终修订,正在进行最后的讨论,外交部和财政部的意见倾向于y方案,海军(kriegsmarine)和造舰委员会则坚持x方案。”
“蠢货。”
望着窗外阳光明媚的风景,皇帝撇下冷冰冰的单词。
作为今后几十年内神圣吉尔曼尼亚帝国最重要的军备建设计划,z计划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光相关的研讨会议就开了不下二十场,造船厂、冶金厂、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海军部、造舰委员会、外交部……相关部门在各种会议上进行了“深入且坦诚的交流”(请参照外交部黑话大全),几乎每一次会议都是吵的不可开交,有几次几乎就要上演全武行。
会闹成这样,核心原因无非是各部门侧重关心的方向不同。
造船厂和相关企业单位对巨额订单举双手欢迎,但在此之前他们要招募工人、组织培训、扩建厂房、增购设施等等,考虑到相关准备工作的时间,他们希望整个造舰计划的周期能长一些,规模也尽可能大一些;财政部基于财政压力和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考量,他们同意延长周期,但反对大规模造舰,而且还试图压缩舰队规模;交通运输部不但要承担各种物资的流通过程,还要分出一部分资源和权限,他们自然也倾向压缩舰队规模;造舰委员会对舰队规模没多大意见,只希望各位大佬赶快把方案定下来,接下来我们好用心画图和核算造价;作为三军之中最不受待见的“三等部门(帝国军三军等级:一等空军,二等陆军,三等海军,四等海军陆战队)”,饿了许久的海军自然是希望造舰规模越大越好,造舰周期越短越好;外交部最矛盾,作为一个文职部门,他们不希望军方占据太多资源和话语权,此外激进的造舰计划会激化帝国与诸国之间的矛盾,这会让外交部的工作难以开展,但另一方面,帝国的外交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上的,正因为有强大的武力保障,帝国外交官才能在各种交涉中占据优势地位。
各种意见经过一番冲突和折中之后,最终通过两个截然相反的造舰计划集中表达了出来:以海军为首的一方所支持的x方案,以文官行政部门为首的一方所支持的y方案。
x方案是一个从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鱼雷艇、工作船……等等各种舰只无所不包的“大舰队方案”,其核心目标是打造以四艘大型舰队航母、六艘大型战列舰为核心,辅以三艘战列巡洋舰、二十艘重巡洋舰、四十四艘轻巡洋舰、六十八艘驱逐舰、二百四十九条潜艇的庞大舰队。此等规模的舰队足以确保帝国彻底粉碎任何一国的海上力量,哪怕诸国海军全部捆在一块,帝国公海舰队的大舰巨炮也足以将之轰杀至渣。
y方案没有x方案那么“华丽”,在y方案中,主力舰被砍到只剩下四艘中型航母和三艘战列巡洋舰,巡洋舰也被砍到只剩十二艘重巡和二十艘轻巡,驱逐舰和潜艇的数量则与x方案相同。按照y方案的构想,在由制空权主导战场胜负的当今,舰队战列线对轰为主的海战模式已经过时,海战胜负将取决于谁能获得制空权,继续耗费巨额国帑打造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大舰队除了满足军需产业的利益和海军不切实际的狂想之外,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意义。与其打造一支落后又耗钱费时的无用舰队,不如打造一支量小质精的舰队,平时用于维护帝国的海上交通线,战时则以三艘战列巡洋舰为核心,编制成三个特混编队,每个编队包括一艘战列巡洋舰和一艘航空母舰,以及担任护航任务的3~4艘重巡洋舰、4到6艘轻巡洋舰,相应数量的驱逐舰和潜艇。特混编队的主要任务是持续袭击和削弱敌军海上破袭舰队,伺机袭击敌军的海上交通线。
在李林看来,两个方案都有各自的毛病,x方案思维还停留在大舰巨炮主义时代不说,还忽视了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和经济承受能力,且内容过于复杂,周期漫长;y方案则过于保守,使得最终建成战舰数量低于最低需求标准不说,技术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但综合考量下来,他更倾向于y方案,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要做出调整。
y方案的总体立意是正确的,在空中战舰、mds、ma、无人机已经大范围列装的年代,继续打造一支以舰队决战为唯一目标的大型水面舰队是一种极为愚蠢的行径。历史早已证明,传统火炮战列舰在航母舰载机面前逃不掉也打不过,没有制空权的舰队就是案板上的咸鱼,只能任人宰割。在已经了解这一点的前提下,李林当然不会选择搞大舰巨炮,在他的构想里,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以维护海上交通线为主,附带破袭猎杀敌军商船和巡洋舰队。为了担负起这个任务,帝国海军公海舰队的核心只能是航空母舰、巡洋舰杀手和破袭舰。
最早的巡洋舰杀手其实就是战列巡洋舰,装备主力舰级别的大口径火炮,防护足以防御大型巡洋舰的主炮,削弱防护和居住环境腾出来的空间用于安装更多的锅炉主机。其体现的战术思想和后来的各种“巡洋舰杀手”其实是一样的,即“比我快的没我强,比我强的没我快”。其用兵方略与猎杀目标——巡洋舰是一样的,散布在大洋之上,单舰出航,或是与轻巡、重巡一道编成小编队,担任分谴、哨戒任务,保卫本国海上交通线,消灭在海上执行破交战的帝国巡洋舰。
不要说另一个世界里的一堆海战战例,在之前的战争中,塔普拉河口战役中就已经充分证明“巡洋舰杀手”的价值。在水下及航空力量的配合下,防卫军巡洋舰轻轻松松就把查理曼特遣舰队送进了海底。
至于袭击舰的价值,看看查理曼被封锁成什么样就有数了。同样的事情未必就不能在阿尔比昂身上重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巡洋舰杀手也好,袭击舰也好,这些战舰都已经接近了诸国的心理底线。在与共和国的技术交流中,诸国已经获得了建造大型蒸汽铁甲舰的能力,在新型舰炮的研发上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总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善,就算是阿尔比昂的最新式阿姆斯特朗12寸(305mm)口径后装线膛炮和帝国海军的203㎜舰炮相比都不见得有什么优势,更不要说大帝号上的406㎜巨炮。可以想见,当得知帝国在打造装备406㎜甚至更大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时,诸国会有怎样激烈的反应。相较而言,巡洋舰杀手装备的280~330㎜口径主炮已经足以应付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威胁,对诸国的刺激也没那么强烈。
再考虑到造舰周期、费用以及相同总吨位限制下的技术性能和舰船数量等问题,打造一支以破交和反破交为主要任务的海军才是最可行的方案。
总体方向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等待恐怖袭击准时发动,按部就班的推进针对共和国的海上封锁,释放海军扩军的风声,最终推动海军军备控制谈判,制约别人造舰的同时为自己扩军留下一道窄门。
“第一张骨牌马上就要倒下,接下去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想要阻止的话,大可放马过来,我方对此可是热烈欢迎。不过,在此之前,你要如何应付埋藏身边的定时炸弹呢,罗兰?”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4.棋局(十三)
从事情报工作最忌讳的就是情报来源单一。因为在这个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无间道的领域里,背叛和出卖是每天的日常,信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稀缺物。不要说线人和情报员之间,就是同事、上级、家人、血亲之间,你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这些人里有没有隶属别的什么组织的无间行者。事实上,被情人和血亲出卖一直是情报员翻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具体到帝国这里,事情又不一样了,在这个遍地监控,人人都可能是告密者的国度里,怀疑是每个人的本能。普通人都尚且如此,在隐蔽战线上奔忙的人们更不用说,只有老天和他们自己才知道,为了确认一条情报的真伪,需要进行多少工作,甚至为此搭上性命。
z计划是目前为止帝国最庞大,也是最复杂的军备扩张计划。其涉及的单位多达上百家,光是直接参与设计、绘图、模型制作、流体力学测试等设计论证阶段的相关技术团队的规模便多达七八千人之多(大型战列舰图纸少说有三万张,基本上越复杂越庞大的战舰,图纸也就越多)。具体到直接参与战舰船体及各附属设备的制造、调试、安装的产业工人总数更是以百万计。仅凭帝国的战略动向和自己个人的臆测,根本无从窥视整个z计划的全貌及各种细节。
说的简单易懂点,既然“自由军团”都知道了z计划的存在,那么诸国情报机构自然也掌握到相关信息。可到目前为止,大家只知道有这么一个计划,具体计划周期如何,规模到底有多大,到底要建造多少战舰,侧重点是什么,研发单位和制造厂商是那些,各型战舰的性能参数,部署地点……这些至关重要的详细情报完全被隐藏在帝国安保系统的铁幕后面,任何想要触及这些机密的人都会领教到帝国的铁拳。到目前位置,人们只能从一大堆难辨真假的信息一点点去筛选、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
与诸国情报同行相比,“自由军团”有一位和皇帝有过相当多接触的人在,因此他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当其它机构或组织的情报分析人员还在和一大堆不知从哪里搞来的“可靠消息”奋斗时,他们已经整理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帝国不需要大型战列舰。”
罗兰翻阅着几份来自v.e重工的内线的报告,里面均明确指出,最近都没有采购新型冶炼炉和延压机械的计划,也没有召集专家和技术员进行技术交流会的安排。
帝国海军的战舰到目前为止装备的最大口径的舰炮是155㎜,空军空中战舰除了总旗舰大帝号之外,主流舰炮口径多为305㎜、280㎜、203㎜、155㎜、128㎜。换言之,如果帝国要打造超级战列舰,势必要更新增购设备来制造大口径舰炮以及相应的装甲板——按照帝国战舰不成文的规矩,战舰主装甲带必须能承受自身主炮的攻击。主炮口径越大,装甲厚度相应也越厚,相关作业难度和技术要求也越高。
考虑到帝国并不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但相关设备数量稀少(都是为了建造大帝号所准备的),势必要赶在战舰设计方案冻结封存之前增加酸性平炉、大功率锻压机、新型焊接机等设备的数量,并培训使用这些设备的工程师和技工。但到目前为止,帝国所有的重工单位都没有出现技术人员异常调动或是资金流动发生偏离平均水平的增长,也就是说起码到目前为止,帝国都没有制造大口径舰炮的意向。
不打算搞大舰巨炮,却打算增强海上力量,那么帝国很有可能选择一条极为务实的路线:立足于现有技术水平,打造一支经济实惠又拥有足够数量舰船的舰队。
“现在迫切要弄清楚的,在帝国的规划中,什么才是核心?或者换个说法,他们的海军战略到底是什么?”
战舰的设计、建造是整个系统工程的末端与成果,那些战舰本质上是各种海军战略思想转化为现实的产物,而海军战略思想又是各国根据自身条件——诸如国家意志、战略决心、工业产能、经济承受能力、地缘政治环境、技术水平、战略需求顺序等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产物。
哪怕是另一个世界对“我要干翻不列颠”念兹在兹的某德意志中二皇帝,其大建海军也并非纯粹是脑袋一热的结果。在德国统一崛起的时代,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都已经被瓜分殆尽,没有资源保障,缺少商品倾销地的德意志要么坐等经济危机爆发,要么整军备战,打破既有的国际秩序,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秩序。大建海军即是威廉二世的个人意志,也是整个德国民族主义思潮和国家生存发展客观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作为后起的工业国和造船国,且同时要扩充陆地与海洋两个方向军备的德意志,不论是造船产能还是经验上都要逊色于英国。更重要的是当时英国还有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地体系,庞大的贸易利润足以让英国放出“德国每大建一条,俺们大建四条”的豪言壮语(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德国政府年收入最接近英国的1909年,也只刚刚超过英国的50%)。正是认清了这一事实,提尔皮茨才会提出“风险舰队”理论,试图打造一支强力的“存在舰队”,以“双方同归于尽会严重伤害英国海洋霸权”的巨大风险来牵制皇家海军。而遵循这一战略,德国主力舰都比同时期的英国主力舰更重视生存能力,即更细化合理的格舱设计,更厚重的防护。作为代价,德国主力舰造价更贵,火炮口径也偏小。
话题回到帝国的海洋战略和海军建军用兵战略上来。作为最早通过殖民地和海外贸易获利的势力,帝国对海洋战略和海权有着独到的见解。从帝国看来,所谓海权,其本质是“控制”。
对资源出产地、商品倾销地、港口及附属设施、海上通道、商船船队……将这些零零总总的利益链条整合到一起后能够实施有效控制才能被称之为“海权”。徒有庞大的舰队却只能龟缩港口做牵制之用,只有少数舰船或大批潜艇突破封锁线对海上交通线进行破袭,或是干脆破罐破摔为了“名誉死亡”去搞自杀式突击——这些充其量只能算是“挑战”和“破坏”。与海权的“存在”和“控制”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说的直白点,都是弱者迫于无奈才会采取的做法。
帝国的海军战略很简单,保护本国的海上通道,破坏别人的海上交通线。至于舰队决战什么的,压根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在帝国强大的空中优势面前,传统水面舰队别说出海作战,连龟缩在港口内自保都做不到。唯一需要顾虑的是敌军可能以单舰出击或小编队的形式展开破交战。当敌军的巡洋舰、伪装袭击舰、潜水艇四面出击,势必对帝国海上航运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并很有可能迫使帝国海军分散兵力,从而给敌人提供各个击破的机会。
按照帝国海军自己的估算,平均每条袭击舰可以牵制3~4艘战舰。帝国显然不可能去建造一支规模极度庞大的舰队,时时刻刻保护商船队,这样性价比太低。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建造专门用于猎杀袭击舰的巡洋舰杀手,专门用于破交的袭击舰和潜艇,专心为商船队提供护航的轻巡洋舰(驱逐舰队领舰)和驱逐舰。如此一来帝国就能有效确保己方海上交通线安全的前提下,反过来威胁敌人的海上航运安全,甚至腾出手来组建专门的猎杀编队,在空军或海军航空力量的指引下猎杀对方的袭击舰。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巡洋舰杀手、袭击舰本质上都是放大或强化的巡洋舰,其排水量、火力、防护水平都比战列舰要来得低,甚至可能低于小型战列舰。对诸国的刺激没有那么强烈。一旦提出,诸国也比较容易接受。
1...548549550551552...6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