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3.共和国治下港口向帝国商船开放;
4.帝国官方媒体,如报纸、电台可进入共和国拓展业务;
5.共和国官方应采取措施遏制民间针对帝国的不友善行为;
6.共和国在帝国海外殖民地享有贸易优惠,在特定情况(通常指避难、避风、受损后紧急维修、紧急情况下的补充给养等等)可使用帝国海外殖民地的港口设施;
7.共和国承认帝国的技术专利,有效打击任何形式的侵犯专利行为;
8.只准许共和国以载重70吨以下的船只与旧大陆进行贸易,且不得进行军火、化学品原材料、工作母机等管制品的贸易;
9.为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帝国将派遣军舰在共和国控制水域内定期巡航,数量只限一艘,吨位和武装不得超过巡洋舰级别以上,定期轮换,出勤期间承担与共和国方面联合执法的任务。共和国承认该舰在共和国控制区的水文勘探测绘和航行自由;
任何一个具备最基本的国家主权和国际法常识的人都可以指出这是一份不平等条约,帝国将不费一兵一卒让共和国至于次等殖民地的地位。
帝国给予(用“施舍”更贴切)共和国的只有与帝国殖民地的贸易优惠和有限的港口使用权,并且暂时解除双方的敌对状态。而作为付出,共和国要在国家主权、尊严、经济、技术等方面默认“帝国优先”不说,还要自我设限并对帝国全方位开放。
这个条约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共和国政府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份屈辱的条约,而共和国民众也完全有理由反对这个条约。
从共和国成立之初起,帝国海军和帝国的武装商船就已经开始执行针对共和国的封锁行动。最初,海上封锁仅限于频繁的临检,查扣的物资也是军事物资和可以用于军事行动的物资。但随着“自由军团”的壮大,禁运范围被扩大到了粮食、布匹等所有种类的商品,帝国海军更是堂而皇之的在公海开炮逼停共和国商船,登船查扣货物,抓走船员——有时候这种行径就在距离共和国领海不到一海里的地方,当着共和国军舰及商船的面进行。
可以说,“莱茵兰”号事件表面上是一群民兵的过激行为,可追根溯底,恰恰正是帝国自身的傲慢和肆无忌惮严重伤害了共和国民众的自尊心,最终引发了反弹。如今帝国非但没有反省和检讨自身行为是否恰当,反过来却用更苛刻的条件来压迫共和国低头……可以预见,当暂时偃旗息鼓的民众和各种社团在得知条约内容后会有什么反应。
爆炸。
除了这个词,杰伊找不到任何形容词了。
民众一度被压抑下去的愤怒再度被激化后所爆发出的力量是任何政府都难以承受的,如果加上有心人的刻意操弄和引导,坚毅聪慧如密涅瓦也难以承受。眼下唯一能指引共和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的政府将不复存在,接下来面对内部的一系列混乱和咄咄逼人的帝国……
杰伊不敢想下去了,他摇摇头,用沉痛的语气说到:
“男爵阁下,我认同您和您的同事为争取和平及解决这起不幸事件的努力,但我不得不说,贵方所开出的和解协议内容并不是一个有诚意的表现。”
毫无疑问,这大幅突破了共和国政府的底线,和共和国民众的心理预期更是相距十万八千里。要签署这样一份用“苛刻”都不足以形容的不平等条约,结果只有一个:共和国政府垮台,所有成员都会被诅咒几百年。
而且帝国的要求存在两个危险性:要么谈判破裂,这样帝国就可以让事态回到原来的老路上;要么,共和国继续在这个框架下继续谈判,由于无法承担某些条款引起的后果,势必以其它方面的让步来换取帝国的妥协,这样一来帝国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获得许多它原本无法获得的东西。
比如在共和国境内驻军或设立军事基地,比如插手共和国的经济命脉和矿产资源,比如一个对帝国单方面开放的市场。
这种谈判条件绝对不可能同意。
对此,坐在对面的帝国谈判小组当然也是心知肚明。
帝国对共和国内部的乱象了如指掌,就连密涅瓦用了什么办法将狂热的民众和社团压下去也一清二楚。共和国的底线在哪里,他们有什么牌可以打,这些牌打了以后会有哪些后果——帝国早已尽数掌握。
从国家战略和利益层面来件,不管是和共和国官方的接触还是谈判本身都绝非帝国所乐意接受的,但强势如帝国也不能总是不在乎别国的态度,身为大国,有时候还是要在乎一下吃相的。
所以,哪怕是做戏,也要做足全套。
“杰伊先生。”
冯.牛赖特男爵突然有些同情坐在对面的男人。这个男人愿意接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任务完全是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他很清楚从接下这个任务开始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会成为那些狂热又无知的民众口诛笔伐的对象。而他的政府却对此无能为力,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保障首席大法官及其家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同样身为政府官员,男爵深知这意味着什么,他自问换做是他身处杰伊的位置,恐怕很难没有半分迟疑和犹豫的主动去接受这种断绝前程还可能祸及家人的任务。这也让他发自心底的尊敬眼前的对手。
可尊敬归尊敬,公务归公务。身为帝国外交官,男爵不可能给予杰伊先生任何帮助。
——这真是不幸。
心中的歉意一闪而过,男爵脸上依然是无可挑剔的职业微笑。
“我方带着诚意而来,摆在您面前的,只是我方初步的意向草案。贵方有什么意见,对草案有什么修改意见,大可以提出来。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我方代表团只负责向本国传递谈判进程和贵方的意见,在没有得到本国的授权之前,没有签字盖章的权力。由于距离和日程安排上的原因,贵方提出的意见将在一周后得到回复。”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4.棋局(七)
“我不明白。”
打破沉寂和疑问的是马赛,过于强烈的违和感让他难以保持沉默,就连身份都忘了。
“虽然我不是很明白具体的流程,但谈判,本来就是讨价还价的过程吧。在帝国,没有皇帝的许可,就算外交官承诺了什么也做不了准。基本上有没有授权都是一样的,最终都会请示皇帝,等命令下达之后才会在谈判桌上做出正式的回应。仅仅只是这样,和‘z计划’这个最终目标还差得远吧。恕我冒昧……要怎么样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呢?”
或许是身为局外者的关系,马赛缺少“自由军团”成员对罗兰的高度信任和服从。其他人多少也会有类似的疑问,但身为情报人员的他们见证了太多罗兰的精准预测,本身就有“既然这么说,一定有道理”的先入为主观念,所以就算有疑问,他们也不会说出来。身为外人的马赛突然提问,自然遭到诸多白眼的围剿。一旁的“知更鸟”更是狠狠拧了他一下,疼的马赛一阵龇牙咧嘴。
抬手制止了想要从床上起来发飙的“夜莺”,罗兰微笑着问到:
“马赛同学,你是不是觉得这中间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呃……与其说不对劲,倒不如说,像是衣服扣子扣错的感觉。”
——这孩子直觉不错。
点了点头,罗兰正色说到:
“你说的没错,正是扣子扣错了。”
谈判、z计划、恐怖袭击——三者乍一看似乎毫无关联,但这只是直观的感受,但在皇帝手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要素却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而将三者串联起来的要素,叫做“军备竞赛”。
单看三件事情,相互之间确实没多大关联。可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恐怖袭击是军备竞赛的缘由或者说借口,“莱茵兰”号事件与之后拖拖拉拉的谈判则是加速通向军备竞赛的快车道,z计划是军备竞赛的具体形态和成果。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扩充军备,为了下一场战争做准备。而之所以弄的这么复杂,乃是为了在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之前,避免过早引爆战争。
或许有人会问:这根本是互相矛盾吧?皇帝是脑子进水了吗?
实际上这恰恰是皇帝的精明之处,就连这种矛盾冲突也在他的算计之中,成为保障计划顺利的一环。
“马赛同学,我记得你家是开面包房的吧?”
“是的。”
“假如你手里有一堆味道不怎么好的面包,你又不舍得扔掉,还要想办法推销给别人,你会怎么做?”
“嗯……一般是推出打折促销活动,将不好吃的面包和好吃的面包捆绑销售。这样一来,顾客就算明知道那面包味道不怎么好,但用相对便宜的价格买了两个面包,其中一个味道还不错,他们就会觉得占到了便宜。不但不会不高兴,下次还会继续光顾。”
“普通商家确实会这么做。但如果让皇帝来经营你家的面包店,他就会一边秘密大量收购面粉,同时花钱在街上雇佣一些人去散布‘因为某些原因,小麦产量不足,面粉很快就要大涨’的谣言。等到民众发现面粉确实开始涨价而陷入恐慌时,他再把那些味道不好的面包拿出来以两倍甚至五倍的价格销售出去。”
“怎么这样……”
马赛满脸的震惊,同行业者各种以次充好、低买高卖的把戏也算见了不少,可马赛从没想过还可以有这种操作。心肝要黑成什么样才能想出这种玩法?
其实他见识还是不够,要是见识过某些地区受灾后,黑心商贩趁着物资短缺以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价格来兜售各种生活必需物资,比如水、食物、燃料等等。那么他对皇帝的行销手段一点都不会惊讶。
“马赛同学,皇帝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的武力,也不是他所掌握的技术知识。而是善于巧妙布局,一点点排除掉其它选项,创造出想要的局面之后将对他最有利的条件包装成‘无法拒绝的条件’,迫使别人接受。”
如果将欺诈师按水平划分等级的话,用华丽辞藻来诈骗钱财的,通常都是最烂的那一群。说话三分真、七分假的少许好一点,半真半假的水平还算可以,最危险的就是像李林那样,每一句都是实话,但却故意隐瞒一些关键信息,或是以设定好的顺序释放各种真实的信息,不知不觉间掌握形势发展的主动权,将他早已准备好的方案兜售给根本不能拒绝的对手。
这次的事情也是一样。
“恐怖袭击、谈判、z计划,还有——”
罗兰在纸片上写下一个单词,举了起来。
“‘海军军备限制会议’,这才是整个计划最后一块拼图。”
#############
“限制军备会议和扩充军备之间并不矛盾,重点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两者。”
在给冯.牛赖特男爵的回复签下名字,李林不急不慢的说到:
“如果我们强行推动‘z计划’,诸国当然不会接受这种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军备竞赛,反正最后的结果都是灭亡,还不如趁着双方差距比较小的时候就动手,这样起码可以给帝国带去最大限度的伤害。可如果告诉他们‘我们一起来限制军备竞赛吧,大家定下一个标准,避免事情失控’。他们就会觉得可以接受了。”
说到遏制海军军备竞赛,大多数人会想到华盛顿会议、伦敦海军会议、海军假日——不管起因和结果怎么样,起码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没再出现一战前夜那种剑拔弩张的危险气氛。但李林想要的不光是一份短暂和平的保证书,他要在这份保证书的掩护下按部就班的扩充军备,在看似妥协退让的掩护下推动庞大的造舰计划。没错,李林想要的与其说是一份《华盛顿五国海军公约》、《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即伦敦海军条约)》,不说是《英德海军协定》。
另一个世界的历史学家对1935年达成的《英德海军协定》大多持负面评价,认为这是一次经典的绥靖主义式放虎归山,是绥靖主义旗手张伯伦先生又一次不可饶恕的蠢行。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么解释确实没错。可如果从英国人自己的视角去看这一纸协定,事情又有些不一样。
1935年英国还未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努力维系海上霸权的同时面对美国和日本两个新崛起的海上强权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又要防范法国海军(法国海军同样也在防范皇家海军,毕竟是几百年的世仇),又要和正在重新崛起的德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这对英国确实困难了点。这时候**德国主动表示愿意将舰艇吨位限制在皇家海军的百分之三十五的水平,这对英国人来说不啻于天降喜讯。当时大英帝国为了维系全球殖民体系,需要的是大量的巡洋舰,甚至不惜在第二次伦敦海军会议中主动提出降低新造战列舰的性能,目的就是为了建造更多更经济的小型条约战列舰(除了英国人自己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没人去造14寸主炮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一大堆薄皮条约巡洋舰)。如果德国执意要打造一支以潜艇和袭击舰为骨干的速成破交舰队用于战争,皇家海军将不得不放弃主力舰更新换代计划,集中精力打造一支以护航和反潜为主要任务的海军,并且持续投入资源——后来的历史正是如此。可既然德国人愿意主动降低舰队规模,那么德国人固然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得以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可这也意味着德国人至少需要五到十年时间和大量的资源来打造新公海舰队(德国人的造舰计划一直排到1948年才能全部完成),届时德国舰队固然强大,可皇家海军也同样完成了主力舰的更新换代(德国人有h级,英国人有狮级,而且没了条约限制,皇家海军可能会复活装备9门18英寸主炮的n3战列舰改进型),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能做到全方位碾压德国人。
不过更可能发生的情形是德国人永远也完不成他们的造舰计划,《凡尔赛和约》造成的二十年空白不光是技术和设计的滞后,缺少资金、稀有金属、石油、船台、造船工人、战舰相关生产设备、长期的和平、可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循环……德国人什么都缺,一个爆发式的海军扩军计划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注定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空中楼阁。
英国人为了保持海军优势可谓机关算尽,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小胡子会这么没耐性,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英国人的一切算计都随着德国人的疯狂冒险打了水漂。
话题重新回到李林这边,他想要一份《英德海军协定》,不仅是给他的帝国,更是给诸国列强。
既然大家不喜欢太过激烈的军备竞赛,那么一份对所有人都有效,给军备竞赛画下明确底线的海军军备控制协定又如何呢?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4.棋局(八)
老对手的评价永远都是最准确的,罗兰对李林的评价也是如此。李林的力量固然可怕,但那只是单纯的毁灭性存在而已,而且除非得到顶头上司的许可,他也不能随意使用那种力量。最多也就只能成为如同天灾一样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威胁而已。相比较之下,李林那种针对局势发展的掌控以及对关键节点的掌控把握能力虽不那么直接,这种无处不在却又不着痕迹的无形力量,却是任何一个与帝国为敌或博弈者都必须面对的。
李林很清楚,军备竞赛的原因、走向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一切问题说到底,都是钱的问题。
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都只是手段,和战争一样,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准备战争也好,利用巨额军费拖垮对方的经济也好,打造一支“存在舰队”来动摇对方的海洋霸权也好,最终都是为了达成政治和经济目的。除了战争狂,没有人会为了战争而战争。
把这种逻辑放到诸国和帝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上,不难发现,诸国之所以到处搞小动作,私下资助共和国与恐怖组织,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唯有牵制帝国的精力,遏制帝国壮大的步伐,诸国才能获得喘息之机,维持住与帝国的实力对比,确保犹如风口蛛丝一般的“一线生机”。
在帝国强大的武力威慑下,诸国无法利用贸易壁垒来阻挡帝国物美价廉、功能先进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也无法阻挡民众购买帝国商品和使用帝国马克。在这样的攻势面前,诸国无论是官办企业还是民间作坊,都只有被按在地上磨蹭的份。
当然,诸国也不是没有努力过,又是颁布政策鼓励创新发明,又是大幅提高教育和产业布局的预算,再不然就是和共和国展开技术合作。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应该说不理想才是正常现象,不管是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家,还是产业落后的国家想要实现弯道超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不是钢铁慈父领导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正好赶上西方经济危机,不惜榨干农民手里最后一粒粮食换来一个全面但依旧有缺陷的工业体系。也不是遇上玉米头同志的天朝,先是从苏联得到全套工业体系支援建设,后来再从西方引进技术。面对帝国的技术优势和缜密的技术封锁,诸国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帝国那里花费高价购买工作母机,或是干脆让帝国的企业在自己的国土上投资设厂。
这是诸国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中唯一能最大限度保障自身利益的措施,或许花费高昂代价买来的初级工作母机所生产出来的各类商品依旧无法和帝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比肩,但好歹是挽回一些损失,也不会因此刺激到帝国。可即便如此,诸国依然无法逃脱帝国早已规划好的设计图。
其一,既然诸国从帝国购买工作母机,帝国很容易就能掌握诸国的技术水平和工业产能,各国在这方面对帝国毫无秘密可言;
其二,由于购买了帝国产的工作母机,诸国很难继续在工作母机等产业上继续投资。只因为这些产业发展周期漫长,好不容易取得成果却面临一问世就落后的情况。即便有国家补贴政策在,企业也很难有兴趣购买这样的“次品”。毕竟企业生存要靠销售商品,本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比帝国的要落后一个等级,如今连其他国家和本国其它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都不如,谁还来买你的东西?如此一来便陷入恶性循环,导致诸国的工作母机发展难以为继;
其三,由于垄断了工作母机的供应,帝国实际上多了一个干预诸国实力对比和平衡的手段。试想,除了共和国,所有国家都只能从帝国购买工作母机,如果有哪一国把帝国惹毛了,断绝供应,那么该国的工作母机将得不到替换,等所有工作母机损耗殆尽后。该国市场不但要面对帝国商品,还有别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届时该国将不得不面对资金大量外流,本国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急遽攀升的恐怖局面;
有这三个原因在,诸国即便有心也无力与帝国进行贸易战,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的经济一点一点落入帝国的掌控。正是出于对这一前景的担忧,诸国才不惜冒着风险支援共和国和恐怖组织,为的就是避免形式加速恶化。
理解了这一层,就不难理解诸国为何宁愿和帝国翻脸也决不进行军备竞赛,因为那等于诸国亲手放弃“一线生机”,与其被军备竞赛拖垮,或是屈服于帝国,还不如拼死一搏。
摸清了诸国的心态,之后就是对症下药。
诸国恐惧的是看不见任何希望的战斗,渴望维系现状,最好能改善。既然如此,那就来谈谈限制军备吧,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都可接受的军备底线,回避大家都不愿意见到的局面吧。
按照李林的剧本,帝国会主动提出召开军备控制会议,并主动提出愿意缩减军费开支,以此将诸国吸引过来与会。然后在会议上,帝国将明确提出停止建造主力舰;拆毁一部分旧军舰;以主力舰总吨位为标准计算海军实力,确定各国的比例;各国舰龄超过二十年的旧舰在报备条约监督委员会后,在委员会的监督下可拆毁退役,建造同等级别同等数量的新舰用于替换;
这四项条约看起来很符合诸国的需求,限制了帝国的军力扩张,避免了无序军备竞赛,同时也给诸国留出了追赶帝国军力的空间和时间。显然帝国对于疯狂造舰的财力负担也心有余悸,所以才会提出如此有诚意的条件。这么好的条件上哪找去,不签简直是笨蛋。
事情真的会是这样么?
当然不会,最起码不全是。
爆发式的造舰计划和军备竞赛带来的财政压力对帝国确实是巨大的负担,但召开军备控制会议,签订缩减军备条约的目的并不只是出于财政方面的考量。这只不过是在一石多鸟的基础上通过一条迂回的路径抵达“确立军备优势”这个终点而已。
“目前还不是和诸国兵戎相见的时候,既然诸国想要守住希望,不妨给他们多一点希望。不过相应的,他们要为此支付代价——短时间内不会显现出来,但必然会支付。”
棋盘上的黑色士兵开始向白方的领地挺进,其距离白色国王还有相当距离,但确实的挺进着。
“表面上看起来帝国是自缚手脚,实际上却是诸国落入了给他们准备的窠臼。以他们的工业产能和技术水平,即使勉强完成了分配到的造舰吨位也已经接近财政极限,然而造出来的战舰性能却远远落后帝国。与此同时帝国却可以得到足够的配额去建造足以用来守护海上交通线和封锁共和国的驱逐舰、巡洋舰,既巩固了海上交通线的畅通,又可以通过利用技术手段来钻条约孔子的方式维持一定程度的优势。至于共和国,其固然不受条约束缚,可他们本来就没有打造一支远洋海军的实力。而且其会被进一步隔绝于国际体系之外。”
帝国主动提出限缩军备,作为回报,诸国也必须减少与共和国之间的各种往来。在会议上,帝国会明确提出这一点。当然,可以预料诸国一定不会轻易点头,但因为“莱茵兰”号事件,他们也没办法理直气壮的摇头拒绝。这时候就需要某个决定性的事件来从背后推一把了。
1...546547548549550...6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