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如果‘七宗罪’全员阵亡,那么说明事态已经不是他们可以解决的程度,这种时候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尽可能收集敌人的情报,通过自己的战死来夯实未来胜利的道路。”
“……有你这种上司在,想平安活到退休还真是一件遥遥无期的奢侈。”
红发女子颦蹙眉宇,表情就像是要呕吐一般。
在她漫长的生命历程里,见过不少不拿人当人看的恶人,也清楚身为上位者,如果不能彻底隔绝感情,以纯粹的理性来计算利害得失,必然成不了大事,弄不好还会落个身死国灭的结局。可像李林这样把一切当成数字和公式来算计,彻底利用,彻底压榨,也实在是……
不。
正因为是他这样的纯粹和完美,才能肩负起变革世界,打造永久和平新秩序的重担,并且以最小代价和牺牲(相对于漫长的战争和对峙,抑或世界大战而言,因为帝国崛起所流的血确实已经算少了)。如今更是距离全面实现只差最后一阶段。
如果没有李林,世界会变成怎样?会如有些人所愿,变得更加美好吗?
或许存在那样的可能性,没有李林出现的世界或许会变得相对平静一些,激烈的技术变革、社会变革、国际地缘政治变革不会出现,帝国所带来的负面产物永远不会出现。像罗兰一家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能平安度日也说不定。
可那样一来世界也将继续维持那种死气沉沉的格局,在极度压抑的大环境中,变革的冲动和契机会一点点酝酿、积累,如同板块移动积累压力的过程,终有一日,巨大的压力将撕裂地壳,化作地震、火山、海啸,席卷整个世界。又有谁能保证,在那样混乱、激荡的变革中,被牺牲的、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就一定会少于帝国崛起过程中的牺牲人数呢?
没办法保证,任何人都不能做出这样的保证,即便是将全世界所有的智者贤达召集在一起,将这个课题抛给他们,穷尽其一生的时间。他们也不可能得出比李林更好更完美的解答。面对不确定的混沌,李林基于现实考量所作出的解答或许不被人喜欢,但没人能否定那是唯一的最优解。
可即便如此,红发女子依然会忍不住冒出一个大不敬的问题。
李林是理性的,是睿智的,是完美的。可他也是极度恐怖,令人畏惧的。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评价,他的理性完全是疯狂的另一种面貌罢了。如果要将那种“彻底理性”视为疯狂,那么疯狂的到底是李林自身,还是孕育出他的独特品质并加以倚仗的世界呢?
费力地咽了口唾沫,将危险的想法和发自心底的恐惧吞咽下去,红发女子调整了一下情绪,再次开口问到:
“接下来怎么办?要到此为止吗?”
“当然不可能。”
因为连受挫都称不上的作战结果就收手?这已经脱离谨慎的范畴,接近于胆小了。
“为了保持帝国的正派人形象,我们在公国的秘密绝对不能见光。不过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终止并转移那些设施,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很多新设施刚刚完成选址勘探工作,进度快一点的也才刚进入施工阶段。,贸然启动转移程序必然会引发极大的混乱,这反而会增加曝光的风险。”
“哦?”
红发女子挑起一侧眉毛,露出一个讥讽的笑容。
“我还以为你一定会连人带设施全部夷为平地,把所有证据全部烧光,连一块砖都不剩。”
“那样的预案也是有的。”
“……”
“有好几处设施安装有自爆系统,一旦确认暴动、大逃亡、遭遇优势武装力量突袭等可能导致设施曝光的事态,且现场管理人员无法予以应对处理时,自爆系统就会启动。没有任何人或证据能离开那些地方,那些地方曾经发生了什么将永远都是一个迷。”
任何人听到这个设计都会吐槽“有必要做到这种程度吗?”、“是偏执狂吗?”。可如果有人能翻阅李林刚刚签字批示的文件,他会发现一些经过文字消毒后阅读起来依然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最上面的是几张抬头印着帝国铁路公司的列车时刻表,所有车次都有具体的出发和到达时间,精确到分钟。仔细比较车次的往返站点和时间,会发现这些列车都先是从帝国各地集中到几个中转站,接着进入公国,再分散到各个人烟罕至的所在,然后沿原路返回。
所有列车离开帝国时都不提车厢装载什么样的货物,回来时车厢里满载各式各样的商品,其中除了各种农产品,还有很多公国的技术所无法生产的东西。
唯一能让人隐约猜想到列车上运了什么的,是一份东部铁路管理层发给亚尔夫海姆总部的电报。
电报抬头是“关于近期运送重新安置者的特别列车”……
铁路时刻表下面的是几份订单和投标文件,五个四层焚尸炉的订货单,其中还包括两个搬运尸体的电梯、加热装置和清理骨灰的设备。帝国钾碱公司购买骨灰制造肥料的投标书;帝国化学公司使用进行新药人体试验的报告……
越往下面,文件记载的东西就越恐怖。
不难想象,有朝一日,这批文书中记载的噩梦以鲜活的现实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会如何看待这一切,如何看待制造了这一切的帝国。
“如今公国的局势尚未恢复平静,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让kz的秘密曝露出来。”
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皇帝陛下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6.不存在地区(二)
公国一共有86个行政区,在这之外还有所谓的“0号地区”,即“不存在的地区”。
0号地区并不是用于称呼特定区域的代号,罗斯联合公国境内的0号地区多达三位数,城市、乡村、荒无人烟的野外——这些“不存在的地区”就像布满天空的星辰,撒满整个公国的版图。
形成0号地区的原因有很多,最开始阶段是对贫民区的代称。由于这些区域人员流动性强,治安和生存环境恶劣,想要准确把握其中的人口数量、所属、构成,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太过困难,懒惰的公国官僚便大笔一挥,用0号地区来代称贫民区,将这些混乱地带从公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剔除出去——社会和物理双重意义上。
官僚们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是不存在的地区,里面的人也就是不存在的。有什么理由进入不存在的地区去调查不存在的人,为这些活着也没人在乎,死了也没人伤心的社会渣滓建立档案,分配社会资源呢?有关心垃圾们的闲工夫,不如考虑一下如何有效利用节约下来的物资和人头名额发财。
在整个利益链条的驱动下,这种旁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得到了默认,变成了不成文的条例。这便是最初的0号地区的由来,仅仅是为了省掉“麻烦”,为了谋取利益所诞生的奇葩。可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社会持续动荡,0号地区越来越多,并且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演变。
持续涌入0号地区的不是只有贫民,各种犯罪组织和走投无路的恶棍在发觉司法行政的触手止步于0号地区之外后,这些人自然而然的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安全小窝。面对0号地区治安形式日益恶化,公国政府非但没有痛定思痛,思考如何解决这个毒瘤,反倒是将其视为一个绝好的机会,将垃圾们全部清扫进垃圾箱里,只把健全的国民留在光鲜亮丽的行政区,在容易治理的状态下完成“国内整顿”。
既然无法做到简单的二元区分善人和恶人,无力也不愿提升国内治安能力,那么把“麻烦人物”驱赶进没有栅栏的牢笼加以约束,就成了最现实可行的做法。
在这个阶段,也有犯罪组织势力壮大后开始向外界扩张的案例。不过公国政府和治安部门对敢于跳出0号地区的家伙都不会手软,每次都会消灭掉九成这样的刺头,把剩下的一成赶回去。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比起必须用心消灭最后一成的作业,前者更能发挥杀鸡儆猴的效果,而且轻松许多。
实际上会跳出来找揍的基本上都是在0号地区也混不下去,彻底走投无路的家伙,只有极少数是真正脑子发热的。一般来说,0号地区内的犯罪组织又不是铁板一块,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使得各组织的实力很难超越当地的上限,政府和治安单位只要派人监视这些组织的人员资金流动,大致上也能掌握动向。
最重要的是,正如前述,会跳出来的大多是混不下去的。能在0号地区内扎根并获得成功的组织根本没必要甘冒风险再出来。
“从结果来说,问题根本没解决,只不过把肿瘤转移到了甲状腺之类不那么要命的地方。”
翻阅着手中的文件,安丽埃塔轻叹了一口气。
在三方势力对峙最前沿的吕德斯,地下水道也被视为三不管地带,充斥着穷人、流浪汉、罪犯、恐怖份子。可那是由大国政治角力所形成的特殊环境,应当被视为特例。公国则是为了甩掉包袱,保留颜面,维护利益,故意制造出0号地区。
两者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那里不是公国的一部分’——从行政和法律角度来说确实说得通,不管合不合理。因为有这样的理由在,在那里不管是有人饿死或是遭受犯罪连累,直接和相关的死亡人数都不被统计在公国政府施政成绩报告单里,公国的面子也就维护住了,更重要的是这之中还会产生巨大的利益。”
不是国家利益,而是贵族、官僚、军队的利益。
走私、洗钱、贩毒、贩卖人口、赌博、倒卖物资、黑市……见不得光,又来钱快的生意要多少有多少,那些不愿抛头露面又必须有人来帮他们处理各种生意的大人物,自然不会亲手掐死这些会下金蛋的鹅。
“这帮混蛋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看多了各种人间丑恶的露易斯毫不客气地奉上讽刺。
“他们真该去参加帝国优秀演员评选大赛,没准能拿个小金人回来。”
“到这里为止,0号地区还只是公国的内政。”
马赛舔了一下嘴唇,用尽可能平稳的声音继续简介工作。
“在财团进入公国扩展生意后,出现了一批全新的0号地区。”
财团在公国圈地买地不是新闻。在发展早起阶段,财团采用的是特殊的“粮食本位”体系,即通过调整粮食供应量来保证初期发行货币的币值,以此确保货币快速扩张和流通,等积累起足够的资本和信用,工业产能足以支撑之后,再把货币锚转移成工业产品。
在积累起足够的资本和工业产能之前,稳定的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这条命脉不可能交给外国。可财团控制的土地有限,海外殖民地出产的作物被接受需要过程,到公国买地、租地就成了唯一的选项。财团需要土地,公国需要钱和有人去开拓无人耕种的荒地,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在租地、买地的过程中,新的0号地区——专属财团及后来的帝国的0号地区诞生了。
“专属帝国的0号地区到底有多少,规模有多大,位于什么地方,都用来干什么,到现在都没人清楚。”
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再怎么说那也是公国的领土,怎么可能连公国都无法掌握数字?可事实就是如此。
帝国的保密措施本来就很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公国与财团有密切利益来往的相关者出于自我防卫的本能也会避免秘密曝光,这就使得任何调查工作都变得极为困难且高度危险。
这不是夸张。
就目前所知,至少有十几个调查人员因为事故、疾病、自杀等原因丧命,其中有一人是杀了全家后放火烧屋,最后再给了自己一颗子弹。
这之中到底有多少是谋杀和被自杀,在连死者户籍档案都不复存在的当下,人们已经无从得知。只剩下形形色色的恐怖传说在警告世人——不要肆意放任你的好奇心,更不要去探查那些危险致命的秘密。
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帝国似乎将这些地区用来“重新安置”。
帝国官方对“重新安置”的解释是:对那些不想好好工作的社会渣滓以及试图不劳而获的无业流民,有反社会倾向的危险份子,有多次前科“从遗传层面表现出犯罪倾向的先天性犯罪者”、叛国者等等“与社会格格不入者”,帝国官方会把这些人集中起来,与正常社会大众进行隔离,然后在“安全且不会污染正常社会”的地方,以上人等必须长期无条件接受强制劳动的精神洗礼,直到这些人懂得“劳动使人自由”、“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健全的精神必然建立在健全的肉体之上”等等朴素话语之中蕴含的深刻真理为止,根据这些人的表现,确认其是否完成改造,可以成为正直的帝国国民后再允许其回归社会。
既然官方发了话,那么身为一个忠诚的、聪明的帝国公民,公开的场合里,当然,包括在私下的场合里,最好也不要对此表示怀疑。事情就如官方所说,那些人被重新安置了,就是这样。
实际上不光帝国国民对那些被“重新安置”了的人是这种态度,共和国之外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反应:有谁去关心一群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呢?即使人人都隐约猜到了那些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有谁会关心呢?即使知道了,那和现在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谁都明白这一点。
但是。
哪怕所有人在帝国巨大的影子里瑟瑟发抖,依然有一群人想要探寻那些被忌讳、被憎恨的真相。
“0号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些被‘重新安置’的人到底去了哪里,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原本在公国相关利益者的保护下,我们什么也查不到。但如今到处都是革命起义的烽火,公国方面自顾不暇,剩下的对手只有帝国的话……”
安丽埃塔的声音里不光有自信,也有迟疑。
没了公国方面的协助,距离本土又很遥远,纵然帝国方面对此不利状况有所警戒,调集增援这么多飞地也无法在短时间完成。退一步讲,新增援及时到位,要熟悉新环境,迅速发挥作用也需要一个过程。
这段空窗期,正是绝佳机会。
尽管这依旧不容易,但错过这一次,绝不会有同样优渥的条件出现,坚实的铁幕将继续笼罩0号地区,真相将继续隐藏在无人能触及的阴影里。
要动手的话,就只有现在了。
不过在下定决心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可以说足以决定这个作战是否具有意义的根本问题需要确认。
“人们会相信吗?”
马赛垂下眼帘,低声问到。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6.不存在地区(三)
“没有人会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任何人会相信。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关心这档子事儿。”
斯洛斯喝了口麦茶,摇摇头。
“谁在乎?谁关心?谁有那个胆子跳出来找死?”
坐在一旁的雷吉耸耸肩,不管是斯洛斯的发言还是窗外呼啸的寒风都不能引起他的注意,他的世界只需要哲学类书籍,也只剩下一般公众眼中的“疯子乐园”。
当然,还有任务。
“这个营区到底有多大?”
“两公里乘以四公里。”
斯洛斯指了指窗外整齐的白桦林——这种行为其实是重大违规,根据条例,即便是相关工作人员也不能拉起窗帘。不过“七宗罪”原本就不受这些规则的限制,此次行动又有皇帝签名的授权敕令,所以不管是列车车掌还是穿深色冬季制服的安保都没有制止或提醒。
“这里一共包括三个主营区,三十九个小营区和工厂,有大约十五万人在这里干活。”
雷吉挑起了一侧眉毛。
斯洛斯的用词是“干活”,而不是“生活”,这明显是官僚机构最喜欢玩的文字游戏。似乎用了这种暧昧的文字润滑油之后就能避免产生不愉快的后果,即使泄露出去也能成为规避精确法律责任的文字防空洞。
话虽如此,斯洛斯也没说错什么。
悠长的汽笛响起,开始泄压的火车开始减速,被白色蒸汽包裹的装甲列车驶入了一道拱门,拱门顶部的半圆镶嵌着一圈金属制成的文字——“劳动使人自由(arbeit .macht .frei)”。漆黑的金属就像攀附着墙壁的枯萎爬山虎,又像是一群蹲在铁丝网上的乌鸦,用冰冷阴沉的眼神注视着每一个走进大门的人。
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简称kz,卡蔡特。
帝国的集中营并非通常概念中的灭绝营,而是介于苦役营和惩戒营之间的产物。
早在财团时代,劳动力不足和和反抗的问题便是亚尔夫海姆内政头号问题,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两个互为表里的问题,kz应运而生。最初阶段的kz带有明显的惩戒营和战俘营的特质,其收容对象主要为战俘和罪犯,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有旧势力所属的军政人员,有打劫财团商队的土匪,有消极怠工的劳工,有煽动罢工的反抗者,还有试图逃亡结果失败的倒霉蛋……
将这些不利于统治的人集中起来,将其转化为免费廉价劳动力的场所,便是kz了。
完成了原始资本的初级积累阶段,kz开始转变职能,大批生产部门开始进驻一系列kz,运用大批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来完成亚尔夫海姆第一个四年计划所设定的经济和工业建设发展目标,这当中除了制造业和农业,还包括大工业城市内的重要设施建设,如地铁网络、国立大学、军事院校等等全部是由这些劳工建成的。对这些劳工到底参与了多少建设工作,如今已经无法考证,可以确定的是亚尔夫海姆的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设施的建设任务大部分由kz劳工参与,有些全部由kz劳工完成。
随着亚尔夫海姆势力不断扩张,kz的规模和数量也一并增长,犯人的来源与结构也开始变得多样化。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如今的帝国时代,关押在kz里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被当作劳工的囚犯,主要是触犯法律的刑事犯;
第二种:特别刑事犯;
第三种:被当作劳工的第二种囚犯,即神职人员和反新秩序者。
这三种人会被区别对待,通常第一种会被送去条件比较好的i类营区,从事轻体力劳动,还会接受技术培训,成为技术工人。在该类营区内,管理人员很少会动用暴力刑罚。相反,管理者会对工作积极份子予以表彰以及奖励,旨在激励其他囚犯效仿并以此增加劳工质量和数量。奖励的方式因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最为常见的为仅限于营区小卖部、理发店、浴室、电影室、图书室(工作者多为上年纪不适合参与重体力劳动的犯人)使用的“代金券”、增加的食物配额、个人生活用品,更多的则是对有突出贡献的囚犯(即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任务)予以减刑,对于超额完成任务、并随时向管理人员汇报其他犯人思想活动变化的人更有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相应的特权。
与相当接近普通监狱和劳动营的i类营相比,ii类营和iii类营更符合人们印象中关于集中营的各种描述。用小孩子都能理解的话来讲:ii类营会让人你以为到了地狱底层,iii类营会让你知道这才是底层。
ii类营收容的大多为重刑犯,其中包括对小孩子下手的犯罪者、反社会罪犯等等,这些人放到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对普通大众都是一种威胁,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帝国将这些人集中收容到ii类营,用无穷无尽的苦役来慢慢消耗殆尽。
最为残酷的,便是iii类营。
该类营的设计目标便是用苦役和营区设施来系统消灭“与新秩序无法相融的人群”。
所有kz里最神秘、最见不得光的便是iii类营,也是斯洛斯他们视察的对象。
“说是见不得光,可在我看来不过是多虑而已。”
凝视着车窗外一排排整齐的绿色木板营房和高压电网后面列队的身穿蓝白条纹囚服的犯人,斯洛斯狞笑了一下,把军帽扣到了头上。
“无论这场战争如何结束,胜利必然属于那位大人。不会有人活下来充当目击者。甚至即使有人活下来,别人也不会相信他讲的故事。会有怀疑和讨论,历史学家会深入研究,但是没有人会得出结论,因为我们会把所有的证据送进kz一起消灭掉。甚至哪怕留下了一些证据,其中一些人得以幸免,人们仍然会说,你们描述的那些事太可怕了,无法令人相信;他们会说,这些是有心人炮制的虚假宣传,是神话。他们会相信我们,而不是反帝国的那一方。我们将否认一切。我们才是讲述正确历史的权威。”
#####
“有些人永远不会相信。”
安丽埃塔起身断然说到。
“比如那些帝国的忠实信奉者。无论我们有多少证据,甚至把整队的集中营看守送到共和国或第三方的法庭上招供,不愿意相信的家伙就是不会相信。”
在新秩序之下,不管是阅读还是采纳任何帝国官方之外的说法,都是需要勇气的。被帝国管教的如同羔羊一样温顺的人们或许不具备这种勇气,但在帝国之外的人们并不缺乏这种勇气。
“大多数人会记住这件事,这就足够了。五十年之后,也许一百年年之后,我们今天埋下的种子将生根发芽,人们终会觉醒。这个建立在谎言、恐怖和谋杀上的新秩序终有一天会自行瓦解,分崩离析,建立在万人坑上的政权不会长久。没有人会允许它存在。我相信这一点。你呢?”
凝视着女孩真挚的眼神,马赛没有回答。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6.不存在地区(四)
“皇帝万岁!欢迎来到卡廷,亲卫队少将阁下!”
1...633634635636637...6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