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农门娇女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花柒迟迟
“哎呀,可不是吗,怎么把俺们的小果冻儿忘了!”
果然,老太太立刻就抱起了重孙子,眉开眼笑的同重孙子抢拳头吃,惹得胖小子踢蹬着小腿儿,极力抗议。
众人都是笑起来,这饭也就吃的香甜起来。
好不容易盼到了夕阳西下,老爷子坐在门口,终于等回了孙子孙女。
娇娇小鸟儿归林一样,飞奔跑过来,一把抱了爷爷的脖子,撒娇道,“爷爷,我一整日没看见你了,我都想你了!”
“好,好,爷爷也想你啊。饿不饿,渴不渴,读书累不累?”
老爷子也是鼻子泛酸,孙女自从出生到如今,还真没有离开他眼前这么久的时候,就是出门,他也一直带在身边。
如今长大读书了,近在迟尺,反倒这么久见不到,他这心里惦记啊,总有种小鹰长大了,眼看着就飞远不见踪影的心酸。
董氏这会儿也听了动静,从屋里跑出来,抢了孙女搂在怀里,也是一叠声的问,“娇娇啊,中午吃什么饭了?吃没吃饱啊?读书累不累?”
冯氏跟在后边,原本也想问几句,眼见这样,她直接拐去了灶间。闺女已经这么万千宠爱集一身了,再添她一个,怕是立刻就把尾巴翘上天,以后更不好管了。还是给她蒸碗蛋羹吧,万一中午没吃饱,也赶紧垫垫肚子…
林家的晚饭桌儿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加入,直接从一桌儿变成了两桌儿,热闹的差点儿掀开房盖儿。
但老老少少却没一个嫌弃,都是兴致勃勃,吃喝说笑,都分外的欢喜。
待得饭桌撤下,林大海又亲自操刀,“宰”了一个大西瓜。
老老少少,人手一块,成功给饱足的肚子又溜了缝隙,然后才各自散去歇息。
娇娇谎称累了要早睡,早早打发了值夜的花开和夏蝉,然后栓了内室的门,直接闪身进了空间,美美洗了一个澡,穿了睡衣,坐在书桌前,她才放任自己整理白日所得。
姚老先生不愧是大越的半圣,即便手里没有书,他只凭脑子里的记忆,这一日就把这片土地的上下三千年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当然,讲法很简单,若是详细,怕是一年也讲不完。
娇娇听不懂就问,一老一小不时还讨论几句,倒像是老朋友在闲谈,很是轻松。
说起来,这个空间不是娇娇前世的古代,真的是个平行的世界。
虽然不敢多问,怕露馅儿,但娇娇还是隐晦的探问出不少有用的信息。
比如这个世界也经历了奴隶制到君主制的转变,拥有大半典籍,通过科举选仕。
但士农工商的界限就有些模糊,本该最受歧视的商人,因为二百年前某一任皇帝大力支持通商,所以,商贾还算有些地位。
于是,担负着全社会技术变革发展的工匠,落到了最底层。
这就怪不得大越这里,生产力如此低下,或者不客气的说,落后的可怕,连四轮马车都没有…
娇娇重重在笔记本上记了一笔,以后兴许可以从这一点着手。
前世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决定木桶盛水多少的,不是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最低的那块。
兴许,大越补上这块最低的木板,就会有一个奇迹飞跃。而林家最好就是骑在这个飞跃之上,被世人瞩目,被载入史册,这样才能达到一个不被随意欺辱的高度…
当然,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林家是良善厚道,却也没有牺牲自己为全大越奉献的想法…
娇娇胡思乱想了良久,脑子都沉了,就直接扑到床上睡着了。
好在空间时差不同,她睡醒爬出空间,外边才三更天。
她索性继续又列了一个书单,把白日里老先生说的书名都记下来,盘算着天亮就送进城要哥哥帮忙采买。
冯氏本来都睡下了,想起鸡架好像没关门,就又爬起来出门探看。回来时候,瞧着闺女的房间还亮着灯。她这心里又后悔了,七八岁的孩子,这么刻苦,万一累坏了,长不高或者病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她忍不住就走去闺女窗外,小声问道,“娇娇啊,怎么还不睡啊?”
娇娇被老娘吓了一跳,赶紧扔下笔,吹了灯,应道,“娘,我这就睡了,你也快睡吧。”
冯氏这才轻手轻脚回了屋,娇娇听得脚步声消失,忍不住嘴角就翘了起来。
无论如何,她万般欢喜这个世界的存在,让她有幸生活在林家,有爷爷奶奶疼爱,有哥哥们宠着,有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娘唠叨着…
夜色渐深,鸟雀归巢,除了夜出觅食的小兽偶尔嘻嘻索索走走过草丛,世界一片安宁美好…
夏末的北茅县,商街上铺的青石好似都要被太阳晒得融化了,路旁的树木被晒得无精打采,偶尔有路人经过也是脚步匆匆。倒是茶馆酒楼里,人影晃动,很是热闹。实在是因为这里放了冰盆,又有伙计摇着大扇子,扇得屋子里凉爽很多。
各个商铺里,掌柜都躲去后院乘凉了,留下小伙计跑不掉,只能认命的抱着鸡毛掸子偷偷吐舌头。
就在这样的时候,一辆马车停在了最大的字画铺子门前,昏昏欲睡的小伙计瞄了一眼,就赶紧跑出去迎接。
“哎呀,小林掌柜,您怎么有空闲过来了?今日故事会不是开新章吗?”
林华随着伙计走进铺子,这才摇着折扇笑着应道,“故事会今日是开新章,但我家弟弟妹妹需要几本书,我过来看看能不能买齐。”
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447章 无心插柳
“哎呀,小林掌柜真是个好兄长。把书单给小人,小人这就给您找去。您先坐着,喝完凉茶,这天儿啊,真是热的怕人。”
那伙计手脚麻利,倒了茶,又接了书单就去找寻。结果,这书单上的书只找到三分之一。
林华倒也没生气,这里是他跑的第一家,继续找就是了。
付了银子,小伙计搬了书到马车上,林华就奔去了下一家…
林家在北茅县城可算是大红人,不说一举一动都惹人注目,起码也是众人闲话儿的重要部分。
林华这般满城买书,很快,就被所有人知道了。
众人不知道林家只是因为小孙女要读史书,所以才采买几本。传来传去,消息就成了林家要给学堂张罗一个书库,供给所有读书的学童们取阅。
于是,那些有心交好林家的人,就借口捐赠,开始往林家送书。
外人都这般行事,同林家交好的方家,曲家,程家,自然更不能落后了。
甚至方家的管事还把消息送去了府城…
林华前脚送了几十本书回家,住了一晚,第二日刚要回城,就被来往送书的人堵在了老宅。
林家上下都是满脑子问号,林华机灵,不过是探问几句就猜的明白,说给家里人听,众人都是哭笑不得。
倒是闻讯赶回来的姚老先生很是欢喜,亲自谢了那些上门送书的人,惹得这些人激动的差点儿发抖。
林家也不是白白占便宜的脾气,每个上门送书的,不论什么书,不论多少,都回了一份礼,西瓜两只,香瓜一篓子。
许是觉得这般有些简薄,姚老先生当场吩咐摆了桌椅,亲手写一副字,添进回礼中。
收了回礼的人到了县城,立刻引起了更大的轰动。不知道多少家,开始拾掇书房,甚至赶往府城采买新书。
娇娇得了哥哥送回的史书,就早晨上学堂,下午回来吃饭,晚上进空间读书。
等她累的满眼睛蚊香圈儿,看完了手头所有的史书,再想要哥哥继续买书的时候,家里收到的书,已经装满了整整一个厢房…
她听了缘由,惊得嘴巴半晌没有合拢。早知道还有这样的神奇操作,她还花什么银子啊。
什么也别说了,京华堂图书馆准备起来吧。
但学堂那边,学童实在太多,教室和宿舍都很紧张,实在倒不出什么地方了。
林老爷子同姚老先生,周山长等人在学堂四周转悠了半晌,最后拍板定了再兴土木。
左右明年答应乡邻们要增加进学学童的名额,暂时的房舍肯定不够用。再加上马上就是冬日了,路途远一些的孩子,都要留在学堂吃住,宿舍也要住不下。
索性不如一起把需要的屋舍都建出来!
现有这一排七间教舍,右侧开个偏门,通完后院,再建一进院子,同样是正房七间,一间做先生的书房,六间教舍。左右厢房,各五间,中间做公共起居室,平日读书写字或者玩耍。
左右两边的四间就是孩子们的住处,每间都是南北两铺大炕,一铺炕二十孩子,一屋四十孩子,总共八间厢房,总共能住三百多孩子。
如今学童才二百,就算都住在宿舍,也足够容纳了。
而正院的西厢房,依旧做灶间和饭堂、仓库,东厢房则重新拾掇,改成先生们的歇息之处,第一间就给姚老先生,第二间就是周山长,其余随时调整。
当然林大山的前院还是老先生的落脚处,这里只是平日疲惫,或者冬日风雪大,不愿意奔波的时候,临时小住几日。
至于最重要的图书馆,直接放到了演武场之南。
林老爷子寻了城里最好的工匠,准备花重金建一座二层的砖瓦楼。要取暖好,要防火,要采光好,要宽敞,要…
总之,融合了娇娇,姚老先生和周山长三人的意见,写满两张纸的条件,差点儿让大工匠暴走,心里直念叨,林家的钱不好赚啊。
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就接了下来,因为林家的京华堂太有名了。
忙完这一单活计,但凡走出去,一提京华堂的图书馆,是出自他的手,那可就真的扬名立万了。
林老爷子这次没有客气,直接要村童捎了消息回各自的村子。
京华堂要扩建,要建图书馆,为了更多的孩童有书读,为了更多的孩童冬日不必顶风冒雪上下学!
林家出一日三餐,管饱,招人手帮忙凿条石,挑砂土,上山砍木头,大兴土木!
这个时候,田里的庄稼还有半月才能收,正是等着太阳努力晒粮食的时候,各村里乡邻,不至于太忙,但也不是一点儿活计没有。
但听了这个消息,有一家算一家,几乎都凑在一起商量开了。最后决定,老人在家照管马上要成熟的粮食,女人们看顾鸡猪孩子,男人们则拎着扁担,筐篓,或者背了锤子凿子,纷纷往林家聚齐。
原本周山长和他的几个弟子,眼见京华堂的新建图纸,私下说起,还道林家太心急了。这样的工程,就是人手足够也要两个月。
这般,不但要耽误整个秋收,兴许落雪时候,还不能完工,倒不如明年春日再开工。
可惜,他们当真是不知道林家的号召力。
早晨吃罢饭出门的时候,林家门外黑压压的人头吓得他们以为一觉醒来,落进京都最大庙会深处了。
难道整个北茅县的人都聚来了吗,一千多号人,林家几个院子外围的是水泄不通。
人群里不只有男人,还有百十个妇人,年岁都是二十几岁,三十出头儿,手里抱着大小陶盆,或者菜刀勺子,聚在一起低声说着话儿,各个脸上都是笑意满满…
周山长因为回屋取了扇子,落后弟子一步,眼见弟子们都堵在门口就问道,“怎么不出门?”
弟子们沉默让出了一条路,让老爷子清楚看到外边的情形,这才道,“山长,咱们学院当年兴建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人吧?”
周山长也是惊了一跳,听得这话,干咳一声,应道,“当然比这多,嗯,多很多!”
姚老先生正好扶着儿子的手臂走来,就笑道,“你不是一向以当初百人建学院而自豪吗,今日怎么自打嘴巴!”
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448章 再兴土木
周山长红了脸,恼道,“师兄,你这是为了林家,不要师弟了。”
姚老先生哈哈笑了起来,应道,“咱们先看看热闹,再去学堂也不迟。”
众人都是应是,转而给老先生让出一个位置。
这时候,隔壁林家也是开了大门,林老爷子带了家里儿孙,鱼贯而出,腰背挺直的站在门前。
乡亲们不管是站着的,还是蹲着坐着的,这会儿都往前聚了聚。
老爷子也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赶来,他想了想就站到了门前的条石上,末了一边拱手,一边同众人说道,“各位乡亲,原本家里打算明年春日时候再扩建学堂。但前几日,姚老先生见孩子们平日没什么书可读,就放出话头儿说,不收礼只收书,所以,家里如今多了满满一库房的书。
以后孩子们除了学写算,也有好书读了。经史子集,咱不说,若是读好了,会考状元做大官。就是游记故事读一读,孩子们也能知道咱们北茅之外的风物人情。
这实在一件大好事,但书多了,没有地方放,也是件犯愁的事。而且孩子们要读书,总不能蹲在墙角,或者坐在树下吧。夏日还成,冬日就要遭罪了。
说不得,咱们就要辛苦一下,盖一座二层楼出来,楼上楼下的墙壁都放书架,中间安桌子和椅子,让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房子里读书。夏日凉爽,冬日温暖,是不是想想都觉得欢喜?”
“是!”
众人齐齐应声,脸上都是笑的欢喜。他们能够赶来帮忙,不是家里孩子如今就在学堂读书,就是打算以后把孩子送来,最不济也是亲戚朋友家里的孩儿在。
只要想想孩子们以后如同老爷子说的一般,坐在明亮温暖的房子里读书,他们就激动的厉害。
他们不过是贫民百姓,家里的孩儿没有卖去大户人家做小厮奴婢,没有冻饿而死,反倒比城里孩子还要享福,吃得饱,穿的穿,有大屋子坐着读书,学了本事,以后还能寻一份好差事,养家糊口,脱离土里刨食的命运,他们如何会不欢喜!
“老爷子,您就说怎么干吧!为了小子们,大伙儿有力气!”
“是啊,老爷子,这些小子可是掉进福坑儿了。大伙儿都是粗人,不知道怎么报答老爷子,只有这身力气,老爷子说到哪儿,我们就做到哪儿,绝对不偷懒!”
“好,好,老少兄弟们都是爷们儿,我自然信得过!”
林老爷子摆手,笑道,“我和先生们琢磨了一下,既然要建图书馆,不如就手再多修一座院子。明年能再多收几十学童不说,这个冬日,外村的小子也都能留下住几月。省得顶风冒雪,染了风寒,家里都惦记。
所以,大伙儿要多辛苦几日了。还是老规矩,没有工钱,但是我们家里管一日三餐饱饭,晚上还有一碗酒。路远的乡亲,晚上在孩子们教室或者村里借住一下,争取半个月内把图书馆和二进院子建起来。”
“好,老爷子放心,咱们马上就开干!”
众人本就实心实意来干活儿,听说还有酒肉,自然更是打了鸡血一样,嗷嗷叫个不停。
林大海林大山,连同昨晚从城里赶回来的林大江,还有林保,分别走向人群,开始分组分队,又选每队的领头人,发了布条缝在胳膊上,这样方便辨认,也方便分配活计。
林老爷子则带了冯氏和周心秀走向那些有些拘谨的妇人们,他当先拱手问好,“以后要辛苦各位了。”
“不辛苦,不辛苦。”
妇人们慌忙回礼,老爷子也没有多说,扭头走向姚老先生等人,留下冯氏笑着招呼妇人们,“大妹子们,你们来的可是太好了。我还犯愁这么多人的饭食,村里的婶子大娘们都出动手也忙不过来。方才出来一看见你们,我立刻就放心了。别的不说,这半个月,咱们一起出力把灶间撑起来。
我们家里粮食和青菜都不缺,进城拉酒肉和油盐酱醋的马车也很快就回来了。
大伙儿什么都别担心,把干活儿的爷们儿们喂饱,自己也别饿着啊。
等忙完这些日子,家里也该秋收了,如今不好好吃饭,亏了力气,我们林家可是过意不去。”
妇人里有上次来取鸡雏的,同冯氏熟悉,就带头笑道,“桂花儿,你就说怎么干吧,大伙儿都不是外人,家里孩子都在学堂读书呢,谁敢偷懒,那就是不要孩子抬头做人了。”
“是啊,大嫂子,平日在家也都做饭,大伙儿都错不了。你把活计分派下来,我们保管干得好。”
“对啊,我做菜不好吃,别让我做菜就成,否则就糟蹋好东西了。”
妇人们七嘴八舌说的热闹,冯氏也不含糊,同样把布条发下去,一百多妇人分了五队,管洗菜摘菜的,管专门蒸米饭馒头的,管炒菜烧火的,管打水洗碗的,倒也分工明确。
这次人手实在太多,原本的八个大灶,就有些不够用了。
好在林家不差几口铁锅,直接搬了青砖,搭灶台,抹稀泥,罩上铁锅,眨眼间就又了一排大灶。
不等大灶烧干,进城采买的队伍就回来,足足七八辆马车。
酒坛子,猪肉绊子,油坛子,成袋子的细盐,成筐的点心,都是流水一样搬进充当临时库房的草棚。
不等妇人们看完,林家院子里也开始往外抬粮食袋子,几乎眨眼间就堆满了草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算富裕,哪个妇人没遇到过为难的时候。
但如今粮食菜肉,简直是应有尽有,即便不是自家的,妇人们看在眼里,心里也是欢喜的不成。
“哎呀,这么多好东西啊,半个月吃的完吗?”
有人忍不住就惊呼出声,正好卸车的一个便宜坊伙计听到,就笑道,“嫂子,你怕是想错了。以后每日都有这么多酒肉送来,你们就尽管做吧。”
一众妇人们惊得嘴巴大张,先前林家有事,都是家里的男人们来帮忙,回去之后,妇人们问询,多半男人们会应一句,有酒有肉就算了。
男人心粗,哪有几个会细细同媳妇儿讲起林家招待他们吃了什么菜色的啊。
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449章 有酒有肉的标准
所以,妇人们就以为林家有酒有肉的标准,就是一碗酒,一人一口轮着喝。有肉就是猪肉炸了油,炖菜时候洒上一勺子。
要知道他们在家里,很多时候,说是做荤菜,也不过是切块咸肉,在锅底抹一抹,榨干净油的肉梭子,还要被孩子们争抢。
哪里想到,林家的有酒有肉,就真是大碗酒,大块肉…
倒是林家村赶来帮忙的妇人们早就习惯大伯家的大手笔了,隐含了几分得意的招呼道,“大伙儿赶紧忙起来吧,日头走得快呢,一会儿爷们儿们就要回来吃饭了。这里什么都不缺,咱们再喂不饱爷们儿们,那可真要被骂懒婆娘都不能回嘴了。”
妇人们都是笑起来,纷纷挽了袖子开始动手。
因为时间有限,当真凿了石头再建房子,不知道要拖多久,所以,周老爹做主把石场存下的条石挪了三分之一,直接要林家派人去取。
林家直接送了半只猪到石场,算是一众犯人们改善伙食,欢喜的整个石场比过年都热闹。
林家额外分了一百人过来,这半月凿石头,一定赶得上补足库存,所以,楚东和沈康也不担心上边发现怪罪,又撵了白兰和楚老二去林家帮忙。
至于,周老爹不必说,这样的时候,一定是要留在村里帮忙了。
京华堂就这么热火朝天的忙了起来,但大门开着,人来人往,却奇迹一般的没有喧哗之声。
所有人都下意识压低了声音,生怕影响到孩子们读书。
教室里,半开着窗子,孩子们并没有因为窗外有热闹,甚至其中还有自家老爹或者叔叔在干活儿,就分心探看。
一来,学业排的很紧,落下半节课,就要被同窗们落下很远,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是要脸面的,同样来学堂读书,人家考试得了奖励,他就在后边垫底“打狼”,以后也没脸在外边玩耍了。
二来,爹娘平日总念叨读书不容易,要他们珍惜。但再念叨,爹娘也很少看到他们上课的样子。如今近在迟尺,简直就是在爹娘眼皮子底下读书,还敢偷懒,那是明摆着想吃“藤条炒肉”了。
“人之初,性本善…”
郎朗读书声,整整齐齐从教室里传了出来,无论远近工地上的人都下意识手头一顿,待得再挥起镐头铁锨,人人嘴角就带了笑,手头的力气也更足了。
他们建设的不是房子,是孩子们的未来,是家里的好日子…
忙了一日,夜色降临时候,林家村外插了无数的火把,众人抱着碗筷,一边说笑一边吃的饱足,喝干净碗里的酒,就纷纷同林家人打了招呼,然后摘了火把,结伴赶路回家去了。
冯氏张罗着把剩下的饭菜,分给帮忙的妇人们端回家去。天气还不算凉,与其放一晚搜掉,还不如分出去,让家里没来的小孩子和老人也沾沾光儿。
妇人们自然欢喜坏了,拾掇赶紧灶棚,也乐颠颠回家去了。
林平自告奋勇的接了值夜的差事,带了村里的三五个后生,说是守着灶棚,防备山上的野兽下来糟蹋粮食,其实是打了主意偷酒喝。
第二日早起赶来的妇人们,发现这六七个小酒鬼,都是笑的不成。
最后还是冯氏,浇了他们一瓢冷水,然后撵了他们回家去睡觉。
家里张罗这么大的事儿,按理说娇娇也该分担一二,但除了定图纸的时候,她参合过两句,就再也没有露面。
不是她要偷懒,实在是忙的分身乏术。
空间里,夜岚也运了很多东西进来。
各色的果树苗儿,有的挂了果子,有的干脆连果子都没有。
原本空间果园里,就有苹果,梨子,桃子,橘子,李子,樱桃,枣树等中原地带的果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