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托马斯反对道:“奥弗涅先生,你们出兵数量太多了,仅仅是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
再说了,还有我们这么多国家在,怎么能够让你们一家把全部的义务都给承担了呢?
这样吧,我们英格兰政府出兵五千,配合调查团的工作,确保撒丁王国的稳定。”
不是托马斯不想出兵更多,而是现在伦敦政府拿不出来更多的军队。就算是拿得出来也没有用,出兵是要花钱的。
法国人是为了吞并撒丁王国,出兵再多未来也有收回成本的时候,他们这次出兵就真的是做义工,履行一下国际责任,顺便制衡一下法国人。
接下来就热闹了,各国纷纷响应你一百我两百,各国加起来也凑出了一千维和部队。
充分的展示了什么叫做国际主义精神,至于制衡法国的问题,大家非常给面子的把机会留给了英国人表演。
被盯的头皮发麻,奥弗涅做出了让步,直接将出兵人数削减了三万,最终的结果还是没什么两样。
加上俄国人最后承诺的一千人,各国联军加起来,才勉强凑整了一个万,想要制衡法国人根本就不可能。
大家不肯出力,托马斯也无能为力。
这次出兵完全是自带干粮上阵,除了收获国际声誉、和刷一波存在感外,根本就无利可图。
军事制衡做不到,那么就靠政治外交制衡好了,托马斯立即做出了决定——扬长避短。
推书:《我真的长生不老》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章、不能堕落的阶层
看到手中的两份辞呈,弗朗茨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
岁月不饶人,非人力所能够改变。
拉德基斯元帅已经91岁了,历史上这个时候他都领了盒饭。现在实际上也差不多快了,虽然名义上担任总参谋长,实际上三年前就在养老了。
反正总参谋长只是在战争时期位高权重,和平年代主要是制定战略,具体事务并不多,弗朗茨就保留老元帅的职位。
显然,拉德斯基元帅不愿意混日子,发现身体坚持不住过后,隔三差五给弗朗茨递交辞呈。
措辞也是越来越激烈了,再不批准人家就要猝于任上了。犹豫了一下过后,弗朗茨才不情愿的批准了他的辞职。
如果拉德斯基元帅的离职,更多的是让他感情上难受,那么梅特涅的辞职,就真的让他头疼了。
外交大臣可不是什么虚衔,这是可以和首相、财政大臣并驾齐驱的三大要职之一。
梅特涅也85岁了,到了这个年纪显然是撑不住了。现在外交部的大部分事务,都是由副手在管理,只有重要事务他才过问。
两年前,弗朗茨就给他特批,上班时间自定、工作地点随意,休假不需要打报告。
感叹了一番过后,弗朗茨不得不接受两位老臣的离任。或许不是两位,而是三位,路易斯大公也差不多要离开了。
弗朗茨敢肯定,只要梅特涅离职,他也不会留下。都八十好几的人,斗了几十年的政治对手都离开了,还留下来干嘛?
这位的能力不能和前面两位比,只能算是中人之姿,甚至有些平庸。可是在最初弗朗茨挑起资产阶级和贵族矛盾的时候,这位可是他的支持者。
政治上很多问题,不能看表面,当初路易斯大公可是替弗朗茨背了锅。为此在维也纳叛乱中,他还牺牲掉了一个儿子。
抛开能力不提,人家忠诚度还是够高的。这些年替弗朗茨拉足了资本家的仇恨,坚定不移领导着贵族集团打压资产阶级。
要是没有他们,估计国内资本家也不会这么老实。别的不说,劳工保护法就执行不下去,童工也回不到校园,国内的阶级矛盾也不会被压制下来。
没有办法,治国首要就是平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资产阶级的实力自然是急剧扩张。如果没有束缚,这些人早就已经把国内搞的乌烟瘴气了。
原始资本的积累都是血腥的,这些人都还处于唯利是图阶段,什么生前身后名,全然不在乎。
为了保证国内的稳定,弗朗茨不得不给他们加上链子。
而这道链子,也需要有人去实施,这个执行者不能是皇帝,保守派就充当了这一把刀。
效果也相当的明显,有了约束过后,资本家们知道了天高地厚,吃相总算是稍微好看了一些。
弗朗茨可不会听他们瞎吹,什么人力成本上涨,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实际上这大都是用来忽悠人的。
说人力成本,怎么不和英法同行对比一下?作为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奥地利的生活成本可是低于英法的。
明明就是为了谋取暴利,才违法的,偏偏说是市场竞争造成的。要鼓吹人力成本高,也要对比才知道。
这个年代,有资格和奥地利对比的就是英法,和这两家比奥地利还是有优势的。
如果和毛熊比人工成本,那肯定没得说。人家工厂都在用免费的农奴,总不能开历史的倒车回去?
弗朗茨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个年代投资工业还是处于黄金阶段,企业毛利润低于百分之三十的,都属于可以淘汰的那种。
那怕利润增长十倍,资本家们还是会觉得利润低。这一点弗朗茨是深有体会,他还觉得挖金矿的回报率低呢!
最大的反面教材就是英法,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后,他们工业生产就掉队了。
掉队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也不是因为市场。现实原因非常令人哭笑不得,躺着就能够赚钱为什么还要努力?
反正他们有更加廉价的原材料,有丰富的市场,不进行技术革新一样赚钱。
从利益上来说,更换机械设备也是需要投资的。偏偏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机械设备更新速度又快,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们干脆不换了。
反而是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更高的德意志帝国,迫于市场上的残酷竞争,他们不得不推动技术革新,只要新技术才能让他们生存下来。
日积月累之下,拥有绝对优势的英法,就这么被超车了。
如果没有了生存的压力,弗朗茨非常怀疑奥地利会步英法的后尘,一旦大家养成了这种坏习惯,那么再想要改正就难了。
甚至这些人为了拥有更廉价的劳动力,还会推动一些奇葩政策出来,脑袋里根本就没有国家利益的概念。
不光要防范资本家们堕落,同时还要警惕贵族堕落。人都是一样的,一旦没有了压力,就很容易堕落下去。
对弗朗茨来说,贵族阶层堕落比资本家堕落更加可怕。这可是他的统治基础,一旦这个阶层出现了问题,统治就不稳了。
这些人才是真正和皇帝绑在一起的,根基都在奥地利,背叛成本相当的高。不可能学习资本家,只要看到了更大的利益,说背叛就背叛。
现在的推动的海外殖民运动,国内公务员考试制度,挑起了贵族同资产阶级矛盾,实际上这些都是在给贵族压力。
让他们知道今天不努力,明天就会被别人取代。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濒临破产、或者是已经破产贵族,都成为了殖民的急先锋。
为了不让国内的精英阶层堕落,弗朗茨也是操碎了心。很多政策,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
……
接下来的人事调整,又让弗朗茨头疼了。
总参谋长的位置最好办,候选人多的是,能够胜任的人也不少。
反正到了后期,比拼的就是国力,综合国力上去了,直接靠实力压死对手,就是最可靠的战略、战术。
外交大臣的继任者也培养了出来,虽然能力比不上梅特涅,那也高于各国的平均水平。
本质上,外交也是建立在国家实力上的。弱国无外交,要是没有实力,再厉害的外交官也没有用武之地。
反而是内政大臣更加麻烦。为了国内政治上的平衡,这个人必须要出身保守派,且具备一定的能力,可以让大家信服,还要能够按照弗朗茨的意志行事。
单独满足其中一条的人一抓一大把,能够满足所有条件的人,整个维也纳政府都没有几个。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一章、人事调整
巴黎会议,因为奥地利的搅局,让撒丁王国丧失了讨价还价的资本,以近乎闪电般的速度结束了,这在外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大出风头的法国人,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撒丁王国还没有吞下去,法国威胁论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这点儿小问题,自然没有引起巴黎政府的重视。法国威胁论的说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了数十年,大家都听的麻木了。
说就说吧,反正又不会掉一块肉。这个时候,法国人还在庆祝这一次外交胜利。
弗朗茨只能归结为法国人的意大利情结,就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瑞士情结一样,总是想要兼并这些地区。
在他看来,这些地区除了感情上的收益外,实际上能够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
当然了,法国人这么做是符合奥地利利益的,有了他们当出头鸟,英俄两国对奥地利的忌惮都下降了一个档次。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很多时候都是凭借主观意识判断。从综合国力上来说,奥地利并不比法国人弱,可是在大家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法国人的威胁更大。
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历史上俾斯麦就利用大家这个潜意识,孤立了法国人。
要不是后面威廉二世玩崩了,让伦敦政府发现了德国的威胁更大,协约国也建立不起来。
现在法国人正得意,估计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历史上为了消除法国威胁论,法国政府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为了拉拢俄国人,法国政府将大量的资金以贷款的方式送了出去,拖慢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为了拉拢英国人,不惜故意示弱,放弃了20世纪初的海军军备竞赛。当然,政府财力不足也是一方面因素。
很多人都以为英国人的外交厉害,实际上法国人的外交也很牛叉。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拉拢了英俄两国组建了协约国。
只不过法国人太爱内斗了,内阁换的太频繁,很多的战略因为权利斗争,无法实行下去。
坑了一把拿破仑三世,弗朗茨是神清气爽。不对,这不能够算是坑,应该叫双赢才对,大家是在各取所需。
现在牛逼哄哄的法兰西,还如日中天,感受不到生存威胁。法国人还做着世界霸主梦,自然不在乎大家的羡慕嫉妒恨了。
在切切实实的利益面前,拉一下仇恨又算得了什么?当年拿破仑单挑整个欧洲大陆,法国人都没有怕,现在仅仅是出出风头,更加不可能怂了。
……
维也纳宫
内阁会议上,弗朗茨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
“在梅特涅亲王和拉德基斯元帅离职后,外交大臣由驻俄大使韦森贝格接任,总参谋长先由埃德蒙元帅接任。”
本来总参谋长弗朗茨更加中意朱利叶斯·雅各布·冯·海瑙元帅的,可惜这位哈布斯堡之虎已经奄奄一息了,只能够退而求其次。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朱利叶斯就是一位侩子手、屠夫,可是在弗朗茨看来却恰恰相反。
他做的这一切都是在维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隐患,他不惜背负骂名血腥镇压叛乱,完全就是人臣典范。
在弗朗茨的强势干预下,朱利叶斯元帅还是成为了正面人物。没有变得和历史上一样,变得声名狼藉。
事实证明,心情好坏确实影响人的寿命。弗朗茨的蝴蝶效应下,很多人的命运都被改写了。
路易斯大公关心的问:“陛下,我的辞呈?”
前面两位退休都被批准了,到了他这里突然卡住了。路易斯大公可不想继续耗下去,和权利欲无关,实在是身体撑不住了。
欧洲可没有猝于任上的文化传统,基本上身体不行了,大家就会选择退休。
弗朗茨解释道:“先等两个月吧,我准备让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接任内政大臣,需要提前熟悉一下事务。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职位调动过后,陆军大臣由巴尔干总督阿尔布雷希特上将接任;巴尔干总督由摩尔克斯中将接任。”
这是弗朗茨继位过后确立的规矩,如果是跨部门官员任命,必须要先熟悉事务,免得闹出笑话来。
重要的人事任命,由他这个皇帝亲自负责。再往下的职位调动,弗朗茨就不过问了。
人的精力有限,弗朗茨不认为自己是超人。管好中央政府和地方要员,这百八十号人就够了,剩下的事情自然是交给他们管理。
内政大臣的人事任命,弗朗茨是临时决定的,事先大家根本就不知道。
此前,内阁会议中也讨论过,合适的人选实在是太少了,选择温迪施格雷茨亲王也是无奈之举。
这不是奥地利人才凋零,而是奥地利大贵族中人才凋零。发生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人口基数在哪里放着,怎么可能代代都有人才呢?
因为医学技术的关系,好些家族都面临着绝嗣的危险。在没有新血补充的情况下,大贵族这个阶层注定了无法长期把控权利。
这种新旧权利交替的时候,往往也是最血腥的时候。如果不能把握这个度,很容易引发国内的动荡。
“作为一名皇帝,用人的时候不能够看身份,同样也不能够不看身份。”这是弗朗茨接受皇帝教育时,给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现在他可是深有体会,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肯定要提拔人才了,这个时候显然不能够看身份。
可是在权利平衡的时候,就必须要看身份了。不然最后搞的一家独大,皇帝就变得可有可无。
相对而言,所谓的阶级实际上并不重要。这个身份是可以转变的,弗朗茨压制资产阶级,却不压制资本家。
压制这个阶级,主要资产阶级的侵略性太强了。
一旦做大,在利益驱使下,就会把国家变成更加符合他们利益的金钱政治。
皇帝贵族都是封建毒瘤,所以必须要清洗掉。如果运气好的话,皇帝还可以成为橡皮章,运气不好就上断头台。
既然注定站在了对立面,那么就只能打压了。
不过资产阶级,这个群体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内部斗争比外部斗争更加激烈,大家的竞争远高于合作。
只有不让他们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联合体,那么威胁就在可控范围之内。
安安分分的做生意赚钱,弗朗茨不反对。想要参合政治也可以,只要按照规矩进入体制中,他也不会反对。
要是利用手中的金钱,腐蚀政府官员,妄图背后操纵国家政治,那就必须要打压了。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二章、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到了1859年初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截止到1858年底,奥地利工业生产总值较之上一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九点七,经济总量下跌了百分之十七点三,破产企业高达三千余家,失业人口一度突破百万大关……
弗朗茨总算是明白大家为什么对经济危机那么恐惧了,维也纳政府可是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的,结果损失还是这么大,没有采取措施的国家更不用说了。
当然奥地利经济中损失这么大,和之前经济狂放增长也有直接关系,被弗朗茨炒起来的铁路公司,市值更是一度跌破了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大,也不仅仅是坏事。换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意味着奥地利的工业化快要完成了。只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这种损失。
如果资本家主义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就算是遇到了经济危机,也不会受什么影响。
隔壁的俄罗斯帝国就是一个例子,经济危机和他们有关系么?
这次经济危机损失最惨重的就是美奥两国,美国是因为英国人抽回资金,市场上出现了钱荒,弱势的中央政府完全不知所措。
奥地利自然是资本疯狂涌入,资本家盲目投资带来的后遗症。经济危机过后,市场回归了理性,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初略看了一遍经济报告,弗朗茨满意的点了点头。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能够这么快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维也纳政府的表现还是合格的。
费利克斯首相开口说道:“陛下,经济危机已经结束了,世界经济都开始回暖。内阁决定结束经济刺激政策,以免再次出现狂热的盲目投资。
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我们1858年财的政赤字高达2.8亿神盾,已经严重超过了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
为了减小财政压力,政府计划未来三年里压缩财政开支,逐步减持债务3000万神盾。
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继续进行,正在规划和尚未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全部延期进行。”
基础建设也是要钱的,作为这次经济危机中最大的接盘侠,维也纳政府也支出了巨额的费用。
发行债券募集到的资金,一部分用来接盘了烂尾工程;一部分以投资入股的方式,进入了铁路公司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中。
财政赤字2.8亿神盾,就是花出去的。两年半的财政收入,都变成了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和企业股权。
剩下的那一部分,还要专款专用。又不是所有的工程项目都烂尾,套牢计划还是套住了不少人。
人家在继续完成工程项目,政府自然要付工程款了。维也纳政府可是非常重视信誉的,完工验收合格后立即付款。
政府没钱了,自然要削减开销,第一刀就砍在了基础设施投入上。
这一次基础设施大建设,已经相当于平常时期十年的投入,自然不可能持续下去。
那怕是再怎么疯狂,弗朗茨也不可能每年拿出财政收入一倍的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
经济危机时期,搞一波应急还可以。经济危机结束后,搞基建还是要优先考虑经济上的收益。
弗朗茨想了想说:“这是必然的,我们的债务总额已经是世界第四了,确实应该削减一部分。
现在国内重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都已经被覆盖在内了,短期内没有大的必须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先告一段落。
未来两三年内,政府的财政压力可能比较大。过了这个时间,我们手中持有的大量企业股权,就应该产生收益了。”
说这话的时候,弗朗茨自己都没有底气。产生收益是不假,可惜最大的一笔资金,进入了铁路公司中,这笔投资是看不到利润的。
除非,他现在放宽政策,允许铁路公司放弃部分冷门线路,只经营商业繁华地区的铁路。
经济上,这么做是收益最大的;政治上,这是万万不能干的。
将铁路覆盖到本土每一个需要的城市,这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更多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这种背景下,弗朗茨只能和后期被套牢的投机者们说对不起了。为了国家发展,铁路公司要先赔本经营,短期内不以赢利为目的。
如果不是在市场火热的时期政府捆绑铁路项目,由资本家们自由建设铁路,估计繁华地区会出现三五条铁路并行,经济落后的省份铁轨都不会有一根。
这一点在英法已经被证明了,没有经济价值的铁路,根本就不会修建,而经济繁华地区又大量重复建设。
如果只有这一个坑就算了,问题是政府入股的很多企业都属于重工业,属于那种高投入、周期长、高回报的投资。
短期内这些企业还要扩大生产、推动技术革新,基本上都看不到分红,指望这些投资弥补财政遥遥无期。
当然,从一开始维也纳政府都没有指望,能够从中获得多大的收益。
更多的还是通过政府入股,给企业提供救命的资金,保住这些核心产业。
这相当于现在的政府过苦日子,给后面的政府留下丰厚的家底。这种事情,也只能发生在政治稳定的国家。
要是政府更换频繁的国家,不给下一任留下麻烦就不错了,还想要给他们积攒家底,做梦吧!
这也是很多国家政府债务越来越多的原因,反正只要自己这一届干开心了,谁管后面继任者的死活?
一届一届堆积起来,到了最后债台高筑,政府不得不受财团的影响,逐渐沦为金钱的代言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君主制国家就不一样了,内阁政府会发生变化,弗朗茨这个皇帝可变不了,就算要变继任者那也他的子孙。自然不会允许有人为了眼前利益,牺牲未来的发展。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三章、战略性移民
经济危机中最忙的应该算是殖民部下辖的移民署了,从1857年末到1859年初,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移民署的成绩超过了过去几年的总和。
在生存面前,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其中移民巴尔干半岛的人最多,占据了总移民数量的四成。
这还是政府有意控制的结果,不然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移民,都会选择去巴尔干半岛。
自愿去非洲殖民地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有野心想要发财的;另外一种是穷的叮当响,生存都成问题,迫于生计不得不去。
1...117118119120121...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