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尤其是殖民地还在不断扩张中,这个压力就更大了。殖民部给每个殖民政府都分配了任务,财政部还划拨了每年200万神盾的移民专项资金。
移民工作中产生的收益,全部归个人所有。移民业务能力突出的官员直接提拔,完不成任务的官员全部撤职。
关系到了大家的饭碗,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况且,这里面还有丰厚的利益,能拿多少就靠各自的能力了。
从1859年开始,奥属殖民地就开始疯狂的向外界输出移民。
以美国为例:1858年接收奥属殖民地移民18.3万人;1859年就猛然暴涨到了34.6万;1860年更是增长到了37.8万……
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国内白人数量比历史上下降了五十多万,而黑人数量却增加了一百多万。
利益永远是最好的催化剂。从别的国家殖民地获得黑奴,还要缴重税,甚至是贿赂殖民地官员,在奥属殖民地从事劳务输出,却可以领取补贴。
殖民地军队,也在频繁出击进攻土著王国。
1859年末,约西普·耶拉契奇还颁布臭名昭著的迁界法案。
法律规定:移民、军队、政府公职人员遭遇当地人袭击,方圆五十公里内的所有土著部落将全部强制迁移。
这直接引发了劳务输出公司的强烈抗议,上好的劳动力怎么能够驱逐,这不是断人财路么?
殖民政府在执行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反正都是迁移离开,最后去了什么地方都不重要,处理给劳务输出公司也一样。
没什么好说的,这个年代各国殖民政府谁也不比谁干净。没有搞种族灭绝,那都算是和谐的。
……
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印度起义军一度突破了两百万,占据了大半个印度地区。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乌合之众。仅仅军队数量上去了,战斗力垃圾的一塌糊涂,武器装备是俄国人淘汰的破烂货,平均下来三个人一支步枪。
起义军占据了上风过后,英国人施展了最拿手的挑拨离间。互不统属的几支起义军,很快就陷入了内部权利斗争中,丧失了一举将英国人赶出印度地区的最佳时机。
反应过来的约翰牛,不断的向印度地区增兵,起义军前期取得的战略优势,在内斗中被白白浪费掉了。
接下来就是展示综合国力的时间。到了1859年,英国人已经在印度地区投入35万陆军,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收到情报的弗朗茨,只能感叹约翰牛的实力雄厚。劳师远征的情况下,居然可以投入这么多兵力。
不用怀疑,这样的大手笔只有英国人能够做到。显然,沙皇政府的做法,已经刺激到了伦敦政府的脆弱神经。
直接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俄国人,想要抢夺印度,先想想自己能够在这一地区投入多少军队吧!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只是冷冷一笑。英国人这次的如意算盘,怕是打错了。
尼古拉一世可不是什么软柿子,继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同样不是省油的灯,就凭这想要吓倒他们,怕是在做梦。
历史上因为克里米亚战败,俄国人在一边舔伤口,支持印度叛乱的力度有限,才让英国人快速镇压了叛乱。
现在的沙皇政府同样在舔伤口,可是夺取君士坦丁堡的尼古拉一世如日中天,压制住了内部矛盾。
加上奥地利提供的财力支持,沙皇政府的财政没有历史上那么悲催,拿出一笔钱支持起义军还是可以做到的。
况且,印度地区一点儿也不穷。起义军中手中还有不少战利品,可以用来购买武器弹药。
如果印度人争气一点儿,他们还是有机会赢得战争胜利的。反正他们人多死的起,只要组织足够多的炮灰和英国人耗就行了。
不管怎么说,有了沙皇政府的支持,印度人还是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的。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又有些矛盾了。一方面他想要消耗英国人的实力,动摇英国人的霸权;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英国人衰落,不然干涉美国内战的主力就没了。
这种矛盾心里下,维也纳政府恪守了中立原则,没有支持任何一方,当了一回吃瓜群众。
叹了一口气,弗朗茨将手中的情报在烛火中点燃,然后说道:“印度问题到此为止,保持日常情报传递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任务是美国,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给他们添点儿乱,我们姑且算是支持南方的种植园主。”
“是,陛下!”泰伦回答道
这个任务非常的麻烦,跨洋电报还没有连通,通信就成为了情报传递最大的问题。
等船舶从美洲把消息传回国内,黄花菜都凉了,弗朗茨只能选择放权。能不能取得成果,完全就听天由命。
从短期利益来说,支持北方的资本家们或许利益更大,他们赢了美国的棉花、烟草、粮食出口都会大幅度下降。
作为竞争对手,奥地利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可是从长远来看,统一的美国太可怕了。天选之国不是瞎说的,他们的确占据了全世界最肥沃的土地。
就算是统一的整个德意志地区,奥地利也无法和他们比发展潜力,这是先天决定的。
那怕是欧洲大陆不爆发战争,一直稳定发展下去,被美国超越也只是时间问题。
除非奥地利能够吞下半个非洲大陆,并且完美的消化掉。想到了这里,弗朗茨觉得还是让美国分裂了好。
即便是一分为二的美国,同样还是具备成为世界霸主的潜力。没有办法,美国自然条件实在是太优越了。
即便是分裂了美国,南北双方的实力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拉大,指望南方独立过后制衡北方政府,完全就是在做梦。
甚至这种独立能够保持多久,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论起发展潜力来说,北方的资本经济远远超过南方的种植园经济。
当双方的实力严重失衡过后,只要北方出现一个强势领导人,统一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就想哭,合着干涉美国南北战争,还不仅仅只是一次,搞不好会变成一个无底天坑。
这个时候,弗朗茨有些明白历史上拿破仑三世的做法了。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个坑太可怕,他才会选择更好欺负的墨西哥下手。
法国人突然退出,英西两国立即就不满了。说好的大家一起干涉美国内战,你丫的跑去进攻墨西哥,不是罔顾集体利益么?
少了法国这个主力后,英西两国也打起了退堂鼓,三国干涉联军还没有入场就解散了。
然后,欧洲各国就坐观美国人内战。伦敦政府几次想要干预,因为内部争论不休,耽搁了下来,不等他们下定决心,战争就已经落幕了。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说的就是拿破仑三世,光想要拿好处,又不想担风险怎么可能呢?
明知道前方有坑,这一次弗朗茨还是决定要跳。没有办法,两全相害取其轻。
无论干涉能否成功,都会给美国带去更大的损失,拖延他们的发展速度。
要是侥幸成功就赚大了,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向心力本来就不强。统一战争不可能无限度的打下去,失败两三次过后,民众就再也难以提起发动战争的勇气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七章、立宪
“终于完成了!”
“这才完成了第一步,还要在邦国议会中通过,经陛下批准才能够生效!”
“不就是修订么,怕啥?”
……
没错,这里就是新神圣罗马帝国立宪委员会,在场的众人都是各邦国政府派出的代表。
早在1854年立宪委员会就成立了,因为各方分歧太大,磨磨蹭蹭就拖到了现在。
现在宪法草案终于出炉了,在此之前,新神圣罗马帝国使用的还是各邦国签订的统一协定。
宪法草案,很快就出现在了弗朗茨的案头。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弗朗茨眉头微邹。这份宪法实际上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最大的优点大概是保障了皇权。
这是必然的结果。立宪委员会的成员都是保皇派,除了自由市外,各邦国都是有国王的。
屁股决定脑袋,如果皇帝权利被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还能够保障么?
从权利的角度上来说,各邦国国王都是弗朗茨最好的盟友。皇权和王权都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双方一损俱损。
别的条款,就和现在新神圣罗马帝国的实际情况差不多。
几乎就是德二帝国的翻版,各邦国政府拥有高度自治权,除了禁止分裂、统一货币、外交上必须和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外,基本上都没有限制。
军队指挥权是属于皇帝和国王的,根据宪法规定:弗朗茨和邦国国王有权利指挥邦国军队,但是中央政府却没有这项权利。
军队被分为了中央军,和邦国军队两种。中央军由皇帝直属,各邦国政府共同分担军费;而邦国军队则直属于国王,则由各邦国自己承担军费。
理论上,邦国政府只要有钱,就算是搞一百万军队出来,都是合法的,中央政府无权干涉,不过皇帝有指挥权。
新版的宪法,直接把军队和政府做了切割,国有军队变成皇帝和国王私有军队。
税收上也是如此,民众是向国王和皇帝缴税,中央政府和各邦国政府只是代为管理。
这一点上和英国人有点儿内似,只不过皇帝在权利上要大一些。
中央政府高层官员由皇帝任命,所有高层官员必须要有地方,或者是部委任职的经验,并且取得过一定政绩。
直接从源头上断绝了一步登天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宰相必起于州部。
值得一提的是开放了国会议员选举,不过是高标准版的。
弗朗茨估计按照这个标准,有资格投票的人不会超过百分之一,有资格参选的人更少。
效仿英国人,国会被分为了上下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民众选举产生。
投票权资格,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拥有新神圣罗马帝国国籍,并且长期居住在帝国本土,或者是殖民地、年满三十周岁、中学以上学历、拥有十年以上的社会工作经验,且在行业中做出了一定成绩、无任何犯罪记录、政治思想端正……
参选人资格更严,在满足以上资格过后,还有社会贡献度考核、个人综合能力考核、政治思想道德考核……
不用怀疑,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下去,估计未来新神圣罗马帝国的国会很和谐。
能够杀出重围的基本上都成老头子了,无论是骂架,还是打架都有心无力。
毫无疑问,这种选举模式对政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光擅长演讲没用,那怕是吹的天花烂坠,你丫的连选举权都没有,甚至连投票资格都没有。
选民都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并且是行业精英,早就过了中二阶段,这些人对改变社会现状的欲望不大,忽悠他们可不容易。
就算是这些条件全部满足了,那也只是一个议员。想要从议员成为首相,还是要从基层一路往上爬,选举不是捷径。
这些限制条件,不是弗朗茨设置,他最多也就暗示了一下,后面的都是立宪委员会捣鼓出来的。
想想也正常,现在的立宪委员会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了。
不要以为平民出身的****,就会扩大选举权。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这些人才是最反对扩大选举权的。
人心是复杂的,在没有获得特权前,反特权;当获得特权过后,屁股决定了脑袋,又要维护特权。
作为社会上的精英,他们自然不愿意更多的人进来分享这份权利,最后就变成了精英政治。
精英政治好不好,这个问题弗朗茨也无法回答。不过作为皇帝,这是符合他利益的。
一帮理性、趋于保守的社会精英进入权利圈子,总比让一帮中二、嘴炮党进来,更加有利于国家发展。
看到政治献金过后,弗朗茨毫不犹豫的打上了一个叉,并且备注了一条:任何政治献金行为,均视为行贿,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查办。
思考了一会儿后,他添上了一条:禁止媒体、企业、个人做相关的政治宣传,违者按操纵政治选举罪论处。
至于不能宣传,选民该怎么投票的问题,就不关弗朗茨的事了。想来把个人简历列举出来,大概、勉强也可以吧!
反正大家都一样,公平、公正谁也不占便宜。
总好过让资本的力量介入,国会沦为资本家们金钱下的奴隶。
既然是立宪,自然也有限制皇帝权利的条款了。比如说:要遵守宪法,明确规定了皇室年金的提取比例等等。
这些就差不多了,不要指望一帮由皇帝、国王任命的立宪委员会,能够真的去制定限制皇权的宪法。
这些条款,都是弗朗茨默许的。最多也就强化了内阁的权利,不过内阁的权利基础来自于皇帝,无非是背锅侠。
值得一提的是皇位继承法,弗朗茨进行了改变,如果第一继承人因为个人身体、精神原因,无法承担皇帝责任的,皇位直接由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
没有办法,经历过了斐迪南一世统治,差点儿翻车后,哈布斯堡皇室都被吓着了,生怕再来一次。毕竟不是每一次都会那么好运,可以化险为夷。
要不是哈布斯堡王朝忠臣多,在斐迪南时代奥地利就变成君主立宪制了,也轮不到弗朗茨自己来制定宪法。
检查了几遍,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弗朗茨就把自己的意见传递了出去。到时候自然有人会找到理由,把他的意志贯彻下去。
这才是草案,后面扯皮的时间还长着呢。中央政府、邦国政府还要进行政治博弈,争取各自的权利。
宪法,说白了只是一个大框架,到了具体条款上,还要看各方的政治博弈结果。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八章、国葬
到1859年,立宪已经成为了奥地利的热门话题,就连小皇子出生都成为了背景板。
没有办法,长子腓特烈已经两岁多了,皇储之位已定。作为次子,外界的关注度要小得多。
维也纳宫廷还是照例举行了庆典,这个年代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对于下一代,每一个家族都是非常重视的。
几乎每个核心成员诞生,都要举行一次庆典,这是家族昌盛的表现。
哈布斯堡家族能够从欧洲众多贵族中杀出重围,建立一个大帝国,靠的就是多子多福。
不光是哈布斯堡家族,事实上传承久远的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造人能力强。
欧洲的贵族可不是单纯的蛀米虫,那怕到了19世纪,那也要随时做好准备上战场,这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
这对子嗣单薄的家族来说,就不是那么美妙。万一在战场上磕着、碰着了,以这个年代的医疗条件,搞不好就直接见了上帝。
然后,就只能便宜别人了。不用怀疑,贵族之间联姻错综复杂,只要是传承了上百年的贵族,基本上都能够从亲戚中找到继承人。
这次弗朗茨学聪明了,直接把所有的备选名字放在一起抓阄,没错就是让小家伙自己抓。
不能够算是抓,最先抓到的纸团上面写的名字,就是小家伙的名字。
苏菲皇太后反对道:“弗朗茨,这会不会太儿戏了,小家伙长大了会觉得你不重视他!”
弗朗茨坚决否定道:“怎么会呢,正式因为尊重他的意见,我才让小家伙自己决定的!”
苏菲皇太后有些蒙圈的问:“可是,你怎么和腓特烈解释呢?”
弗朗茨面不改色的说:“没事,我们不告诉他就行了。”
“如果同时抓到几个纸团,那么是不是加在一起?”海伦疑惑的问
弗朗茨险些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有的欧洲人名字会那么长了。
连忙否定道:“当然不是,发生了这种情况,那就从新来过。”
这种蠢事坚决不能干,名字太长可不是一件好事。作为父亲万一连儿子的名字都记不住,那就完犊子了。
看热闹的卡尔大公补充道:“那就开始吧,不过我觉得不如腓特烈这个兄长帮忙,小家伙怕是有心无力。”
两道寒光射了过来,弗朗茨尴尬的一笑,刚刚出生小家伙,怕是完不成这个史诗级的任务。
他苦心想出来的绝佳妙计,瞬间变得的儿戏了起来。让腓特烈代劳,这是不可能的。真要是这么干了,那就是弗朗茨一生都洗刷不掉的污点。
弗朗茨想了想说:“那就让上帝决定吧,我替小家伙抓了!”
话音刚落,他的手已经抓起了事先准备好的纸团,当着大家的面打开——彼得。
确定了小家伙的名字过后,弗朗茨迅速离开了现场。
……
“陛下,老元帅在昨天晚上过世了!”
侍女略带惊慌的声音响起,弗朗茨脸色一变。在奥地利能够被尊称为老元帅的,现在只有一个——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斯基·冯·拉德茨。
从年龄上来说,拉德斯基元帅已经92岁高龄了,比历史上还多了一年。在这个人均寿命不到40的年代,完全算是高寿。
弗朗茨已经有过心里准备,只不过拉德斯基元帅走得还是有些突然,事先没有半点儿预兆。
“通知内阁准备国葬,我要亲自为老元帅主持葬礼。传令下去,全国哀悼14天。”
这位波西米亚贵族出身的元帅,一生为哈布斯堡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从来不参合政治。
即便是被任命为总参谋长过后,他也只是专注于本职工作,从不参合权利斗争,只是对皇帝效忠,堪称是军人的楷模。
活着的时候,出于君主的本能,弗朗茨还不敢把他捧太高;死了情况就不同了,自然要按照最高规格来。
以拉德斯基元帅的功绩,也配得上这份儿待遇,弗朗茨也不怕谁会有意见。
小彼得就悲剧了,出生的时候被立宪抢占了头条,刚刚取名又赶上了拉德斯基元帅去世,直接被外界忽视了。
弗朗茨可以肯定明天维也纳的报纸上,全都是拉德斯基元帅去世,举行国葬的消息。
电报的出现让欧洲大陆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拉德斯基元帅去世的消息没有保密,很快就传递了出去。
几家欢喜几家愁。
奥地利自然哀嚎一片,老元帅还是很受欢迎的。很多人都自发的组织起来,为老元帅送行。
拿破仑三世都派出了代表参加葬礼。一个纯粹的军人,总是容易受到大家尊重的,那怕是曾经的敌人。
当然,这也是时间的关系。反法战争过去了这么多年,双方的仇恨早就淡忘的差不多了。
更大的可能是法国人当年的仇人太多了,奥地利还排不上号,英俄两国才是拉仇恨的主力。
反法战争中拉德斯基元帅也只是小卒子,尽管打赢过几次局部战争。战场上各为其主,这也算不上什么深仇大恨。
如果说欢喜的话,撒丁王国应该会有吧?他们连代表都没有派出来,如果不是拉德斯基元帅,奥撒战争他们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毕竟当时奥地利的情况也不是很好,没有老元帅指挥,弗朗茨也不敢发起反攻。
要是没有十年前的那一场倾国之战,损失了二三十万青壮,现在他们也不会这么悲剧,连反抗之力都没有。
……
事实证明,弗朗茨想多了,撒丁政府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加富尔首相已经被解除了职务。毫无疑问,这肯定和烧炭党有关系。
不光是他,政府中所有的烧炭党成员都被解除了职务,接受代表团审查。
至于烧炭党高层,这个时候早就跑路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要是不杀几个人祭旗,怎么能够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呢?
弗朗茨可不是拿破仑三世,在这个问题他绝对不会手软。既然烧炭党人策划了刺杀案,他就要追究到底。
烧炭党高层不管有没有参与,都要到断头台上走一遭。管不好手底下的人,本身就是罪。
如果没有在鼓吹、引导这些中二少年们,就凭他们的脑子,估计也不会跑出来当刺客。
留在撒丁王国游行示威多好,那怕是围攻国会大厦,弗朗茨都不会干涉,可是跑出来刺杀他,那就不行了。
要是不杀一儆百,谁知道什么时候,又有刺客出现?
如果这些人不跑路,还需要罗织罪名。现在不需要了,联合调查团已经发出了通缉令。
抓人,弗朗茨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这个年代又没有身份户籍,随便换个名字、换个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就很难查出来。
知道第一时间跑路的都是聪明人,反应慢了一步的倒霉蛋,现在已经进入监狱中了。
一名青年男子,出现在了加富尔家中,哭丧着脸问道:“伯爵阁下,现在该怎么办?
父亲被捕了,调查团要求我们自证清白,如果不能证明和这次刺杀案无关,那么就视作同谋。”
加富尔阴沉着脸说:“凯儿德,我想知道你们到底有没有策划这次刺杀案,或者说你们事先知不知他们要搞刺杀?
这非常的重要,你必须要说实话,我才能够想办法救你父亲他们出来。”
凯儿德都要哭出来了,天地良心,他虽然和激进派的关系不错,也参加一些激进派组织的活动,可这次刺杀案他真的是一无所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