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得益于英国资本的保守? 在更换设备的问题并不勤奋,加上蒸汽机尚有可取之处,并未被完 全淘汰,麦考尔的工厂还是生存了下来。
只不过伴随着竞争对手的强势杀入,他们的订单还是被抢走了一大块? 尤其是海外市场几乎全部丢失。
市场份额减小了? 为了生存下去? 选错路的英国机床企业? 被动陷入了残酷的价格战厮杀。
即便是龙头企业,也不能例外。毕竟,现在他们只是不列颠的龙头? 并非世界范围的龙头。对比国际同行,麦考尔的企业在综合技术上已经落后了。
改换赛道说起来简单,但想要在新赛道上做起来,那就不是这么轻松了。
为了生存下去,麦考尔不得不向政府求助。
甭扯什么“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干涉市场”,那些都是需要的时候喊出来的口号;现在不需要了,自然要丢远些。
作为“高科技”产业龙头,总是有一些特权的。不管技术是否已经落后于国际同行,但是在国内麦考尔的机床厂仍然是一哥。
只要伦敦政府不想看到高端机床领域,全部落入到竞争对手的控制中,就必须要扶持本土的企业。
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前哪个推崇自由贸易的少年麦考尔,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名坚定的“贸易壁垒”拥护者。
没有办法,不采用非常手段,正常的商业竞争,根本就干不过竞争对手。
纵使麦考尔狠心增加五万英镑的研发预算,那也远远无法和竞争对手的投入力度比。
本身就技术落后,研发投入又不足,指望靠技术突破压倒竞争对手,明显就是一场春秋大梦。
继续增加投入也不是不行,但麦考尔首先是一名资本家。对资本家来说,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够赚到钱,能否超越竞争对手并不重要。
真要是无限度的投入,技术上或许能够追上去,但是投资回报率,绝对没法见人。
如果赚不了钱,就算是做到了世界第一也没用。
投资人对企业的要求就一条——能赚钱;评价一家企业是否优秀的指标也只有一个——赚的钱够不够多。
麦考尔早就过了中二的年纪,自然不会为了一个名头,就将全部身家梭哈上去了。
与其进行科研贸易,还不如进行政治公关,直接将竞争对手挡在国门之外。
仅凭国内的市场,或许不能够让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至少能够保证长期盈利。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麦考尔相信自己的企业,一定会在后面追上去,到时候再去和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抢市场。
至于这个时间是多久,那就没人知道了。或许是三年五载,又或许是二十年三十年,反正希望总是存在的。
……
不管局势如何风云变幻,只要日子还过得下去,宴会总是少不了的。
离开了政府大街,麦考尔驾驶着一辆产自神罗的豪华轿车驶向郊外,目的地是一家名叫“佩特尔”的庄园。
今天晚上,在这里有一场商界大佬组织的宴会。作为工商业界的重要一员,麦考尔也受到了邀请。
尽管是提前赶来,但是庄园内仍然人声鼎沸,显然怀疑同样心思的人不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宴会”就不再是单纯的“宴会”。绝大多数时候,参加宴会的人都带有自己的目的。
步入会场,麦考尔就找到了自己的小圈子。曾经麦考尔也曾是过宴会的焦点,走到哪里都有一帮人奉承着。
可惜好景不长,伴随着机床产业竞争的加剧,机床企业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却是在不断降低。
从前那种生产订单排到几年后,拿货靠关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为了企业的生存,麦考尔不得不放下颜面,积极参与社会交际活动,努力维护同客户之间的关系。
当然,光这还不够。资本逐利,产品质量要是不行,再好的交情也不顶事。
能够维系住现在的基本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大家同在一个财团中混,有一定比例的交叉持股。
本身大家就是利益共同体,在产品性价比相当的情况下,大家还是更乐意用自己人的产品。
性能没法比,那就只能杀价格了。本来是暴利的机床行业,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杀到了白菜价。
纯粹的机床生意,现在已经是卖一台亏一台。如果不是售后服务还能够赚钱,麦考尔的机床企业,现在就可以考虑关门大吉了。
短期了酒杯,和来人碰了一下,麦考尔微笑着问道:“拜伦,很长一段时间没看到你了,最近过得怎么样?”
不管内心压力有多大,对客户麦考尔都有十二分的热情。正是这种积极的营销态度,让麦考尔能够碾压国内一干同行,坐稳了细分赛道龙头的宝座。
中年男子摇了摇头,苦笑着回答道:“非常的糟糕。该死的奥地利人,就如同硕鼠一般,不断的攫取我们的财富。
自从去年他们推出新车型之后,我就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不瞒你说,开年以来我已经进行了三次裁员。”
这不是什么秘密,看看满大家跑着的汽车是什么牌子,就知道英国汽车企业过得是什么日子。
工业化的特点就是:生产的同款产品越多,单件产品的生产成本就越低。
不列颠的汽车工业起步并不晚,甚至可以说很早。早在1680年时,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便设想了喷气式汽车。虽然喷气式汽车没有造成功,但是汽车的理念却被提了出来。
1804年,英国工程师理査德?特里维西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汽车,拉开了英国汽车工业的序幕。
可惜的是开局王者,最后却被玩成了青铜。此后的汽车发展史,就从不列颠转移到了法兰西,接着又到了神罗。
蒸汽机汽车那也是汽车,尽管不怎么方便,但是在特定的场合还是很有价值的,所以还是进行了少量生产。
按理来说,有工业底蕴的英国汽车企业不应该掉队的,问题的关键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上。
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内燃机技术没有跟上,汽车的发动机就成为了英国汽车工业中最大的短板。
自家的发动机性能跟不上,那就只能从海外进口了,反正现在是自由贸易时代,想买都能够买到。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成本上升了。
仅仅只是发动机贵,还可以忍受,大不了就少赚一点儿。
问题在于不列颠的汽车产能非常低,连带着零配件产量也不高,生产的少了成本也就上去了。
大部分本土生产的零配件,不仅售价比进口的贵,就连性能也跟不上。
扶持国产是不存在的,资本逐利自然是买性价比高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列颠的汽车生产企业,变成了一个汽车组装工厂。
除了顶着汽车生产企业名头,多了一个车标外,他们的工作外面的汽修店也能干。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也越来越透明。发现了这一点过后,越来越多的汽修店玩起了跨界,加剧了市场竞争。
本来国内的竞争就非常激烈了,没有想到国际上竞争对手又杀了过来。凭借性能上的优势,神罗的汽车品牌很多就占稳了脚跟。
最先是高端品牌沦陷,看看庄园内的车就知道,几乎是清一色的进口车。
包括拜伦这位汽车生产商,座驾同样是进口货。没有办法,自家的产品在性能上实要差一些。为了生命安全着想,大家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高端市场丢了也就丢了,本来就没有多少销量。在进口车大量涌入前,不列颠的上就社会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马车。
现在不一样了,大量的廉价车也跟着涌入。没有核心技术的组装工厂,自然没有好日子过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被挤占。
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拜伦不得不选择裁员减产。可这些都只能解燃眉之急,想要度过危机还远远不够。
客户的日子不好过,麦考尔自然不能提订单的问题了。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
想要过舒心日子,就只能先把自由贸易体系给击垮,靠关税壁垒保护市场。
“乐观一点儿我的朋友,会好起来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主要还是自由贸易体系的问题。
如果没有这个体系,我们就能够提高关税保护市场,为企业赢得发展的时间。
奥地利人当年就是这么干的,要不是实施贸易壁垒政策,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成为现在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说谎也是一门学问,作为一名合格的资本家,这是最基础得生存技能。
尽管麦考尔自己都不相信,靠贸易保护不列颠的工业就能够赶超过去,但在气势上绝对不能够怂。
举起酒杯碰了一下,拜伦直接一饮而尽,随即同仇敌忾的说道:“我的朋友,你说得不错。
都是那份邪恶《自由贸易协定》的错,要不是因为这份条约,不列颠的财富也不会被人侵吞掉。
为了不列颠,我们必须要纠正这个错误。绝对不能让这份该死的条约,继续茶毒不列颠的未来……”
……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八十五章、远东风云起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神圣罗马帝国最新章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旦牵扯到了利益,任何事情都会变得复杂起来。
有人反对“自由贸易”,同样也有人支持。不是所有人都是“自由贸易”的受害者,相反不列颠同样有许多产业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
比如说:煤炭产业。
从上个世纪开始,不列颠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时至今日,英国的煤炭产能中,有近三分之一在用于出口。
一旦退出了自由贸易体系,煤老板们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有了关税壁垒,不列颠的煤炭将丧失成本优势。
能源产业如果不能垄断市场,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没有了成本优势,市场被人侵占几乎是必然的。
又比如说:纺织业。
尽管伴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展开,纺织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不列颠仍然是世界第一纺织品出口国。
因为经济发展市场变大的缘故,即便是英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萎缩了,但是纺织品出口总额却没有下降多少。
数据都是虚的,只有赚钱是真的。不管未来市场前景怎么样,至少眼下还是赚钱的。
一旦退出自由贸易体系,这些出口型企业,有一家算一家,谁都别想有好日子过。
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列颠的工商业界已然发生了分化。手心手背都是肉,在幕后掌控工商业的财团大佬们也很头疼。
支持谁反对谁,从来都不是想当然就能够做出决定的。从本质上来说,财团就是一帮资本的利益集合体,并不具备强大的约束力。
财团的强大,那是在大家利益一致的时候。现在成员内部发生了分歧,财团的力量实际上已经削弱到了极点。
真要是严重损害了一部分成员的利益,财团分分钟就有可能发生分裂。在这种背景下,财团大佬们能够做的也只是尽可能调和各方矛盾。
资本内部发生分化,是否要退出自由贸易体系的问题,自然不可能立即尘埃落定。
没有贸易壁垒保护市场,伦敦政府的刺激经济政策,就相当于无用功。
甭管政策怎么刺激,不行的产业始终都是不行。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给再多的优惠政策也没用。
经济问题解决不了,政治改革就更加困难了。除了涉及经济的行业争端法案通过,坎贝尔政府提交的大部分改革方案都被上院否决。
比如说:削减上议院权力? 支持爱尔兰实行自治,给予殖民地更高自治权……
提了这么多动人奶酪改革方案,坎贝尔政府的日子很快就变得难过了起来。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保守派们被迫联合在了一起? 以议会为阵地? 和改革派拉开了“嘴炮大战”的序幕。
……
唐宁街,首相官邸。
透过窗户眺望着远方,坎贝尔首相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此刻他的心情? 就和伦敦的天气差不多? 都是灰蒙蒙的。
作为工业时代降临的标志,从上个世纪开始,伦敦就被雾霾笼罩着上了。
尤其是到了冬天? 能见度不到五十米? 都是常有的事情。若不是雾灯被发明了出来? 伦敦的冬天都不能行车。
天气神马的? 坎贝尔是顾不上关心了。自从改革开始? 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麻烦找上门来。
保守派和改革派吵翻了天,两边的矛盾几乎已经公开化。战场从最初的议会,蔓延到了全社会。
广播报刊,更是双方论战的主战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随着论战的展开? 莫说是普通民众了? 就连知识分子和中产精英? 都被给搞懵逼了。
事实上? 坎贝尔自己都有些蒙圈。改革政策虽然是他提出来的,可是听了反对派的理由,坎贝尔也不确定改革能够成功。
柿子要找软的捏? 政治改革先放到一边,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改革经济,扭转国内不断恶化的经济局势。
只有经济改革成功了,树立了足够的威望,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政治改革。
释放了一下情绪,坎贝尔转身问道:“现在外面是谁占上风?”
不同于其他国家,不列颠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实力差距。
然后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在论战的过程中,谁也没有能够压倒谁。
今天改革派占上风,明天又变成了保守派占上风,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如何。
扑朔迷离的局势,搞得政府中的投机者们都不敢站队了。没有官僚们相助,改革如何进行得下去?
内务大臣阿泽维多:“还没有结果。顽固派的实力太过强大,短时间内怕是难以分出胜负。
不过我们拉拢的农业行会已经有所意动,退出自由贸易体系也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相比工商业界来说,不列颠的农民才是真的悲剧。受地质条件限制,英伦三岛适合发展农业的土地本来就不多,农业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
面对外来农产品的冲击下,英国农业可谓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偏偏他们还不能闹腾,因为不列颠的粮食产量,根本就无法满足自身所需。
既然是进口粮食,那自然是越便宜越好。社会各界都站在了一起,农民的利益自然要被牺牲了。
利益受损的也不光是普通农民,同样还有农场主和拥有土地的贵族。
他们在政治上拥有发言权,只不过面对工商业界相比,他们的力量明显要薄弱得多。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在这些人组织了农业行会。联合起来在政治上,为自己争取利益。
从市面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就可以看出来,农业行会并没有完 成大家心目中期待的目标。
不是农业行会不努力,主要是政客们太无耻。上台前说一套,上台之后干得又是另外一套。
投资了很多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以至于大家都丧失了信心。
要不是被坑怕了,这些家伙早就参与了进来,废除自由贸易体系实施关税壁垒,对农业可是重大利好。
坎贝尔首相点了点头,感叹道:“最好是如此!要不然一直这么僵持下去,对国家的伤害太大了。”
农业行会的事,提都没有提,显然坎贝尔也没有准备履行承诺。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列颠的粮食产量有限,根本就无法满足自身所需,进口是必然的。
保护农业就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涨,这势必要增加工人阶级的生存压力,企业用工成本也要跟着往上攀升。
资本家们可不是吃素的,每一次人工费用上涨,都是工人阶级用命争取到的。
一个不好就是全国性的罢工潮,只要想想这可怕的后果,就足以令任何政客望而怯步。
……
外交大臣亚当·温佳德:“大家也别光顾着国内的麻烦,最近这段时间,国际上也没有少出事。
委内瑞拉内战连绵不休,我们支持的派系在战争中失利,连带着帝国在当地的扩张受阻。
前不久华盛顿又和维也纳政府达成协议,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结束了两国自南北战争以来的冰点外交。
最近远东地区又出事了,俄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加剧,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
作为一家全球性帝国,关注国际局势变化是必然的。当然,不列颠不光是关注,而是积极参与其中。
亚当·温佳德说了这么多国际性事件,全部都和不列颠有直接性关系,甚至本身就是他们一手策划的。
比如说:最不起眼委内瑞拉内战,就是英国政府在美洲扩张的手笔之一。
只不过他们挑起了开头,没有能够确定结尾。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普普通通的内战,因为国际势力的介入连绵不休了数年之久。
现在快要落下帷幕了,悲剧的却是英国政府支持的一方,在内战中失利。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不列颠的名声不好,又不注意吃相呢?
因为崛起晚了一步的缘故,神罗根本就来不及向委内瑞拉扩张势力,自然也谈不上仇恨。
参与委内瑞拉内战,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不列颠添堵,根本就没有侵略委内瑞拉的意思。
一边是侵略自己祖国的英国人,一边是专门给英国人添堵的神罗,委内瑞拉的有识之士闭着眼睛也知道该支持谁。
普普通通的代理人战争,大boss主要是发发贷款、卖卖军火,自然是得道多助者获得胜利。
这年头的委内瑞拉,还不是后世那个石油大国。除了土地略微肥沃一点儿外,基本上是要啥啥没有,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些许小挫折,动摇不了不列颠的霸主地位。代理人战争失败,只能证明扶持的代理人不行,并不代表着大英帝国就不强大了。
相比之下,华盛顿政府向维也纳靠拢,才是真正值得警惕。
国际政治的核心就是利益,跳槽换个老大,那都是常规操作。只要维也纳政府舍得出价,拉拢合众国也并非没有可能。
类似的操作又不是没有发生过,神罗现在的小弟,有很多都是从他们手下挖过去的。
小国被挖走也就罢了,要是仅有的大国盟友,也被挖了过去,伦敦政府就要苦逼了。
坎贝尔首相:“委内瑞拉的问题,眼下就走一步看一步吧。有机会我们再重新杀回去,没有机会就暂时放弃。
倒是华盛顿政府那边,外交部还是要多费点儿心,不要在关键时刻出了问题。
弗朗茨大帝看似温文尔雅,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折不扣霸权主义者,根本就不可能容忍一个可能威胁到神罗的存在。
从他们占据中美洲地区卡住了美国人的脖子,就可以看出来,维也纳政府不会允许美洲诞生一个大国。
有这个根本矛盾在,正常情况下,华盛顿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倒向他们。
不过凡事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如果维也纳政府为了赢得霸权,放任美国人吞并加拿大地区,没准华盛顿政府真有可能动心。
至于日俄冲突的问题,本身就在我们计划的一部分,就让他们的仇恨结得更深一些吧!
诱饵已经放下去了,以毛熊的贪婪,只要西伯利亚铁路通车,他们势必要东侵。
现在就和日本人爆发了冲突,看来俄国人还真是没有耐心,连这么点儿时间都不愿意等。”
作为挖坑埋人的祖宗,论起挑事的功夫,不列颠自认老二,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敢称老大。
西伯利亚铁路还没有通车,日俄矛盾就先一步被挑起了。以毛熊那不肯吃亏的作风,不寻日本人的晦气,那才有问题。
……
英国政府在做准备,维也纳政府同样也没有闲着,大家都在为接下来的博弈准备着。
不得不承认俄国人就是心大,就连西伯利亚铁路的施工进度,都没有向外界隐瞒。
在一帮免费劳动力的无私奉献之下,西伯利亚铁路的施工进度,比外界预料中要快得多。
或许是因为美国人的铁路技术团队给力,又或许是法兰西劳工死起来不心疼,总之西伯利亚铁路的施工进展非常顺利。
用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话说——“西伯利亚铁路的每一根枕木,都是用法兰西劳工的血肉铺出来的”。
对这个说法,弗朗茨是非常认同的。
根据来自沙皇政府内部的情报,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有超过25万法兰西劳工,为了西伯利亚铁路建设付出了生命。
究竟是冻死的、病死的,还是饿死的、累死的,又或者是工地上意外身亡,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
反正这笔账,法国人都要记在俄国人头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入俄罗斯帝国的法兰西劳工,有很大可能是回不去了。
没有办法,俄罗斯帝国那么大,基础设施工程多得去了,沙皇政府正需要这种不要钱、死得起,且没有任何后患的劳动力。
法国人的记恨,那根本就不算事儿。纵使法兰西有朝一日翻了身,也不可能越过神罗跑来报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