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征战无限历史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江南黄沙
大永六年,天皇驾崩。已经积蓄了三四年力量的麦玲珑终于竖起了大旗,自立为大名,攻占萨摩,日向的部分地区,形成了众多大名势力中的一支。
和老八一样,达到了这一步也基本上就麦玲珑能力的极限,众多的大名中,她只能算是实力偏弱的一支,并没有主导权,更没有统一日本的能力,对于战乱中产生的倭寇没有任何阻止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她自己就是倭寇的来源之一。





征战无限历史 第二百五十四章 心学大成者
麦玲珑和老八的行动都很顺利,也都是仅仅局限于顺利而已,从团队任务的角度来说,这两点的突破都不足以将任务完成度提高到60%以上,对于倭寇的控制,目前起到的积极作用很有限。
更何况,任务主力赵高的科举之路却走得不够顺畅。
以赵高燕山县男的身份,又是开国元勋之后,是可以通过“荫监”方式获得国子监监生身份的。等于说他直接跳过了最为繁琐的秀才这一环,参加了当年的乡试。
然而也正是这一五二三年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赵高连乡试都没能过去。虽然和上次大顺剧情里相比,他这次挟持的,是一位文名斐然的举人。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科举这件事,除了实力之外,还有命和运,历史上有才华而没有中举人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例如这一届的“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现在已经是五十三高龄,依旧没能考中举人,也就是在这一年,不得已才接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岁贡生的身份获得了一个“翰林院待诏”的官职。
可以说最难获得的,也就是举人身份,因为偶然性的因素太高,阅卷时考官的喜恶直接决定了考试的结果,反而是后面的会试和殿试,因为更规范,也就更适合他开挂。
吃过一次亏的赵高这次再也不相信什么文名。等到一五二五年再次乡试的时候,老老实实找了个老秀才,然后依旧是几十个人帮着查参考书,弄出来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文章,想要获得高名次可能性不大,但中举人的可能性却大大增加了。
果然一考下来,录取举人二百三十九名,“孟士”排名二百零一,稳稳地低空安全飞过,拿到了举人的身份和会试的入场券。
比起在大顺剧情中的那次科举,赵高的天赋技能“洞察”已经进阶到了“明察秋毫”,“正气歌”补足的部分也很高,突破贡院里的“历代文气结界”速度也就快了许多,安全性更是高了不少。
唯一的不便就在于他的传说度过高,不时让各个级别的考官来他这里巡视一番,很是影响了他的考试进度。
不过他现在的智力属性不低,感知力也不凡,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就停止,就算是主考官心中有所疑虑,赵高的特殊称谓“忠贞之士”也足以让他豁免这种级别的怀疑,会试再次顺利低低通过。
至于殿试,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史诗级历史人物皇帝和诸多高级历史人物面前直接作弊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是赵高在现实世界里就早已想到了应对的方案——倭寇作乱最猖狂的时间也就几十年,按三年一次科举算,无非就是二三十场殿试。老八下属的历史研究部,早已经把历年考试的题目都给探究了出来,更是有着一批古文爱好者针对当时皇帝的态度和口味,写好了一篇篇的华美之文。
赵高的智力属性高达六十多,十天时间背三五十篇文章还是轻而易举的,这次一五二六年丙戌科考试刚好在他的准备之内。
而且连带嘉靖皇帝也被研究了个通透,这个时候他最主要的事就是给自己那不是皇帝的生父正名,同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写青词,历年手下数十位辅臣中一大半是因为青词提拔任用的,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之流,人品文章都不管,治政能力也可以商榷,唯一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青词写得极佳。
政治上绝对正确,审美趣味又符合了皇帝的口味,文笔经过数十人的润饰也决计不差,如果不是赵高那一笔实在只能算得上马马虎虎的毛笔字,大概这一科的状元就不是龚用卿,而是被赵高收入囊中了。
即便如此,赵高也依旧获得了二甲第七名的成绩。这是得到了皇帝的特殊照顾,被选入了前十名试卷中最差的结果。
这也说明此时的嘉靖皇帝,大礼议还没完全结束,皇权也并不巩固,朝廷内部的纷争还没有停止,赵高在选择站在皇帝这一方的同时,必定意味着得罪了其他的“清流”。
赵高参加科举成功,后续可选的方案其实有两种:其一就是一步一步爬进内阁,然后从上而下地进行改革,这个过程必定会艰难无比。赵高对自己的智力有信心,但绝没有信心在一帮历史名臣中改革成功,大明的臣子也许别的可能不擅长,但相互之间的掣肘手段,绝对都是宗师级的,即便强悍如张居正,改革也是举步维艰。
所以赵高主动把目的放在了独立的领兵权上。有了进士的身份做护身符,又有着功勋之后承袭的爵位,他就不用接受大多数不懂军事的文官瞎指挥。所以他趁党派攻击还没到来的时候就立即上书,放弃了在京入翰林的机会,转而要求充任武职。
以遵从孝道继承祖业为借口,嘉靖五年,在别的进士还在京城待命的时候,赵高已经得到了任命,官登州卫指挥使司镇抚,从五品的武职,散官也升了一级任“武略将军”,有了三个千户的独立指挥权。
独立的指挥权,这一点对于他尤其地重要。
如果是一个副手,比如都指挥使司佥事同知,也许在级别上还要高上半筹,但作为指挥佥事的副手,权力上相差就很大了。
就像是县政协副职领导和乡党委书记,前者副处后者正科,然而在实权上,后者一个可以顶三。
话说登州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再过二十年,就会有一名非常著名的将领来当赵高的顶头上司,也就是登州指挥佥事,他的名字叫戚继光。
只是在现在,戚继光还没有出生,甚至连戚继光的老师唐顺之还没有领兵抗倭,更不用说俞大猷、胡宗宪、张经这些抗倭名将,他们的主要活动时间都在一五四三年之后,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任务的时间只持续二十年的原因了。
方舟空间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就是要杜绝、借助这些历史人物的实力去剿灭倭寇的想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都完全帮不了赵高,他们虽然还没有出生或者长大,但是他们的战法却被历史记载了下来,赵高所要做的,只是把这种手段提前而已。
况且,赵高想做能做的,还远远不仅如此。
风尘仆仆赶到登州,没等他动手训练卫所里的军户,身上佩戴的开拓勋章就给出了一个赵高完全想不到的支线任务。
“心学大成者:请至史诗级历史人物王阳明处领取开拓勋章第五阶段支线任务,完成后,开拓勋章将额外获得一项附加属性。
任务难度:未知。”




征战无限历史 第二百五十五章 聪明和智慧
王阳明于现在的明朝,只是一名功勋卓著的宿将,也可以算是一名开宗立派的大儒,然而这两点,都无法和他日后的地位相当。
后人将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是儒门中开创一派的宗师,可以称得上是活着的圣人。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一点就能青史留名,做到两点万古流芳,能够毫无异议做到这三点的,就只有孔子和王阳明两人而已。
王阳明的道德素养自不必说,在经学典籍上则是人称“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的宗师;打起仗来,更是以弱胜强的百战兵祖!
同样是史诗级历史人物,王阳明并不凭借地位就获得了方舟空间这样的评判,实力上怎么样高估都不算过分。
在这样的人物手中接取任务,哪怕赵高心理素质过硬,也不免有些惴惴之意。
不管怎么说,方舟空间既然给出了这个任务,就给出了时间的安排。从登州到余姚,有着近千公里的距离,朝廷以科举成功回乡祭祖的名义,给了赵高足足半年的时间不用急着上任。
此时已入九月,登州地界早已经秋风萧瑟,焜黄的草叶混杂着从半空中零落的枯叶,让地面上平添一丝寂寥,加上连年倭寇战乱带来了损伤,就连空气中也带着一丝破败的气息。
然而这座余姚小城就完全不同了,似乎没有一支倭寇敢来这里侵扰。眼下夏意还未完全过去,山林之间依旧有着郁郁苍苍的绿色点缀,秋色中竟然还带着一丝活泼的生气。
临近王阳明的居处,一片淡蓝色的湖水轻轻泛起着涟漪。在微风拂动下,淡淡的水汽在弥散中吸纳这空气中那一丝浮华。旁边就是密密地绿树浓荫。稍微大一点的风经过这片林子也会被打散成剪剪清风、所以在这片世外桃源里,一切都是那么淡然安逸,再挑剔的人也难以从中找到什么错漏,宛如竹林深处的那名老人。
刚刚应该是下过一场秋雨,竹林的地面上,层层叠叠的叶子踩上去也不会发出沙沙声,蝉鸣声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风吹过竹林时,竹节微曲时发出的“嗻嗻”声,还有就是依旧留在竹梢的叶子,迎风不断地跳跃起舞。
在竹林的深处,有一座竹制勾檐两层的小楼。小楼的两边各有较低的竹屋两三间,数支花树或隐于墙角或生于墙头。现在不是花开的季节,然而这其中有的花正在绽放,也有的正凝聚着花骨朵儿,积蓄力量准备着灿烂和芬芳。
走到了小楼面前的时候,赵高下意识回头望去,静静看着这一大片的竹林,这里明显经过人工的培育栽种,却毫无疑问地展现着属于自然的气息。
王阳明,就住在这片竹林中的小楼里,自从他五十四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就在这里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天泉桥那里则留下了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赵高在来之前就亲自去那里看过,体悟了一整天后,他的智力属性竟神奇地增长了一点。
这位老人退隐以来,便潜心讲学不再见客,除了一些理学的名家之外,即便是总督亲自前来这里探望,也被他门下的弟子淡淡回绝掉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清心寡欲的人,差不多就在两三年前,轻易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
当时消息传到北京时,推荐王阳明的王琼就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彼时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在手中无兵的情况下,率领仓促募集壮丁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的叛乱,仅仅历时三十五天就宣告结束了。
等嘉靖皇帝继位的时候,说他有擒贼平乱之大功,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加封为新建伯——在“立功”方面,以弱胜强平定叛乱后抽身而退,就是古代儒人君子的偶像。
与之相对应的是“立言”。随着他在十五年前“龙场悟道”,在儒学上破开了朱熹的理学宗派,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来反对“格物致知”,成为了自开山门的宗师级人物,身后就等同于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所以只需要他说话,哪怕是嘉靖皇帝,也不得不慎重考虑一番。
可回乡的王阳明不再对朝廷的事发表任何意见。朝廷的人相互攻伐之间,往往拿他来做大旗,他也一向淡然处之,并不追究,“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融汇了各家典籍在心中的王阳明自然深谙这一点。
马上要面见这样的一位人物,赵高站在竹楼门口已经超过了半个小时。倒不是他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敬意,只是因为他比预定的时间要早了一个小时。他没有选择去敲门,也没有貌似恭敬的站得笔直,而就是这样,倚着竹楼门前的一棵柱子,呆呆地看着竹林中的风景。
“年轻人,心念功业,何必来见我这个老头子?”
过了许久,从竹楼的上层透过来一个温和而苍老的声音,里面还透着一点点的疲惫。以赵高的耳力,可以听得到他穿起脚上布鞋的声音,这说明他刚刚不是故作高深,也不是有意为难赵高,而且真真切切地在午睡。
“进来吧。”
等穿衣的声音结束,声音再次响起时,赵高收回了散乱的念头,转身推开了身后的那扇竹门,看了过去。
一个穿着极普通布衣的干瘪小老头也正抬起头看向赵高。他的目光并不凌厉,甚至透着世事洞明的温和,自诩心智坚定的赵高却在第一时间就避开了这个眼神,同时嘴巴变得干涩起来。
论智力属性,赵高已经不次于一般的d级历史人物,面对着威风凛凛满身杀气的a+历史人物张巡也能够出言狡辩直斥其非,此时对着这个看起来就像乡下小老头子的王阳明,竟然连抬头也难以做到。对方并不高大的身形,现在看起来却如同一座巨山。
他没有强行抬起头来,而是顺承着更低了下去,同时脱下脚下的鞋袜,整齐地摆放在一边,随后双腿弯曲,在正对着王阳明方向的地板上盘腿坐了下来。
既然已经坐下,那么想要回答就会很自然的抬头,这次赵高看到的是一个微笑的脸,皱巴巴的皮肤像是舒展开了一层,目光中透着一种带着遗憾的欣赏。
史诗级历史人物,哪怕完全没有开启自己的气势,仅凭不经意间的威压,就足以让人乱了心神。
面对这种威压,要么选择躲避,要么选择正面面对。选前者意味着缺乏一往无前的毅力,向道之心不坚;选后者的话意味着不能根据实力认识自己,缺乏向道的慧根。
刚刚赵高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是通过把自己的身体放低,自然也就达到了正视的目的。这个办法看起来简单,短时间内却并不容易想到。
“颇有慧根,心性也足够,可惜杂质太多了一些。”王阳明看着盘坐在地的赵高,虽然眼中还有着一丝遗憾,却也对赵高这个应对表现出了满意。
只有赵高自己知道,时间还是太过于仓促,自己这个应对所能够显现的,只是聪明,而非智慧。




征战无限历史 第二百五十六章 竹林中论道
窗外竹林中飘来特有的翠竹清新气息,混杂着几朵盛开鲜花的香味儿,让竹屋里透着一种让人舒服的慵懒。老人徐徐地从桌子下拿出一把淡灰色的茶壶,透过碧绿的竹身做成的引水管,往里面装上弟子们上午从竹林里搜集来竹叶上的露水。
等这把小铁壶里的水烧开,老人将一个杯子放在了赵高面前,自己面前却是一个大号的竹碗,没有任何茶叶或其他东西,仅仅这水本身,就透出来一股清冽之意。
这样的环境下,赵高的情绪逐渐舒缓下来。老人在不经意间就把自身所有的威势全部收拢了起来,空气中那种让人难以正常呼吸的感觉终于徐徐消散掉了。
老人苍老面容上的神情依旧,淡淡的微笑中带上了一点感慨。他轻轻拨弄了一下手中的茶碗,继续说道:“你的名声连我这个隐居的老头子也听过,甚至还有两位老朋友还特别点出了你的忠贞,现在一看,果然是一个好孩子。你专门跑过来见我,为的是什么?”
赵高双手抱在了胸间,因为太过于紧张,一张嘴竟然发现自己暂时性失声了。他清了清嗓子,不自觉的端起面前的土制茶杯喝了一口,淡淡的苦味在口中散开,让他的脑子更加清醒起来,他斟酌着语句,想着怎样能够在这名老人面前措辞。
空间提示:
“您饮用了史诗级历史人物王阳明的竹林清茶,最大技能力上限永久提高5%,技能力回复速度永久提升5%,本物品仅能生效一次,以后使用仅能临时提高技能回复速度。”
赵高看清提示,刚刚到嘴边的话立即一滞。转身从个人空间中取出一份清水,将里面的水倒干,把剩下的茶水全部倒进去存了起来。
能够直接增加属性的物品,在方舟空间里都是天价。眼下的这杯茶水虽少,却还有四五个人的分量。
老人看着赵高这并不礼貌的举动,脸上反而露出了一丝欣赏的微笑。他的心学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任何事光想不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赵高这种动作,也是“行”的一种。
在老人满是笑意的目光中淡然处理完手上的事,赵高抬起了头,开口说道:“我想拥有更强的力量,所以我想拜您为师。”
老人的目光平静却深邃,能够直指人灵魂的深处,赵高自觉所有的掩饰都会变成自作聪明,就索性从一开始就用最直接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还真是简单到极致的小家伙呀。”老人似乎想起来什么,脸上露出了一丝温柔。他的嘴角微微挑起,深黑色眸子里透出来的目光包含着某种宁静到极点的味道,有某种久远追忆,里面的人和事现在看来依旧历历在目。他缓缓伸出一根手指,对着面前的茶碗轻轻一碰,竹制茶碗中清澈的茶水由沸腾转为平静,他轻轻地啜了一口,笑道,“选择有时就是这么的奇妙,如果你刚刚不是那么急着把这份茶水收起来,那么现在它的效果就可以增强一倍。”
看着老人面前茶碗中的茶在无声沸腾中蒸发了一半,赵高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这种行为不说出来没什么,说出来的话作为当局者,还是有一点难免的羞赧。
老人语意中其实并没有丝毫的嘲笑,敢在他面前当面藏起茶水的小家伙并不止赵高一个,他只是在借这件事来说一个道理。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旧会选择收起来。”赵高耐心等老人说完,又等他把茶水送到口中后将茶碗放了下来,才接着说道,“我并不是一个人,我还有两个兄弟,从最大利益考虑,三个人的成长总和要大过我一个人。”
“这是你的选择,未必最好,却最合适。”老人温和地看着他,轻笑了两声,随手把自己和赵高面前的茶碗都收了起来。这件道具很难得,万一也被这个二愣子顺走了,自己还真难开口要回来。
“您的意思是说,其实我并不适合接受您的传承,成为您的弟子?”赵高当然不会去拿那个茶杯,茶水这一点无伤大雅的小事无所谓,但可能会影响老人好感度的行为,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老人微笑着看着赵高,说道:“你是我这些年来看到最好的几个年轻人之一,根器通透。可惜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和我相异的另外一条‘道’,而且已经和你深深纠缠在一起,成为了你最合适的选择。”
赵高沉默听着老人的叙说,细心地一个字都不肯错过。他心里明白,老人点出来的“道”,就是自己现在还没学完全的“正气歌”,另外一名史诗级历史人物文天祥的“道”。
也许是命运的选择,自己终究是在进入空间后很短的时间内就选定了道路。
文天祥的“天地正气之道”和王阳明“心学之道”孰优孰劣这个根本不可能具备评判的标准,能够得其一已经是侥天之幸,如何能够奢望两全其美?
可若是就此放弃眼前的“心学”之道,等于如宝山而空归,赵高是无论如何也不甘心的。
“接受您的传承,也未必要成为您的弟子。”赵高思索了一会儿,说出了匪夷所思的一句话,抬起的眼中,也透出固执的光芒。
这句话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贪婪无耻,可赵高就是这么平静地把它说了出来,眼神中没有一丝的愧疚。
“心学是您所创,可心学之中,有着明道先生的传承,您非他的弟子;有着象山先生的传承,您也非他的弟子,至于其他的儒释道法传承,您更非其弟子,所以晚辈斗胆胡言,想必您也不会吝于赐教。”
赵高这番话就属于胡搅蛮缠了。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门学派是可以空中楼阁独立存在的,肯定有着前人的思想传承。可因革之下,只要有了自己独创性的一面,就可以开宗立。王阳明的确对前人颇有借鉴,可若说就得了传承,那就是言过其实了。
可若是说没得传承,这话以老人平静如镜的心田中,也的确说不出来。
只要说出来了,等于拿了人家的东西还不承认,也就比赵高更无耻了。
所以当王阳明听完赵高这段话,愕然之后竟露出了一丝古怪的笑容。赵高的性子并不泥古不化,其实很适合自己的心学。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也终于浮现出一丝与睿智无关,只是单纯满意的笑容,那隐藏在深处的一丝遗憾终于消失了。
空间提示:“史诗级历史人物向您发布特殊支线任务:教化。
任务内容:以心学之道教化诸民。
任务难度,任务完成度:视教化的人数和效果而定。
任务奖励:王阳明的心学传承。”
ps:明道先生指程颢,洛学代表人物,象山先生指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征战无限历史 第二百五十七章 掀起红盖头
居然是一个无限制的任务,教化一人算不算完成任务?一城人呢?抑或是一国人?
然而就算是教化一个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俗话说世间两难,一是把你的钱交给我,二是把我的思想交给你。教化本身就是个很虚的概念,一个很虚的目标却要用实际行动去完成,这算不算是一种荒唐。
难道真的去当一个教书先生?赵高在茫然间,都不知道怎么地就离开竹林走了出去。外面等候的仆役全部莫名其妙地看着这个精神奕奕进去,失魂落魄出来的传奇新科进士,几名大胆的已经在猜测老爷是不是中邪了。
1...7778798081...2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