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赵俊臣的这般说法,显然是明指程远道了!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这个清流魁首率先抛弃了太子朱和堉、转投于七皇子朱和坚,这段时间以来清流们的立场才一直都是摇摆不定!
再等到赵俊臣与朱和堉达成联盟之后,别的清流官员还纷纷前去东宫确认了一下消息、试图挽回朱和堉的心意,程远道却是至始至终都没有去见朱和堉,而是直接与朱和堉彻底划清了关系,可谓是丝毫不念旧情。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讥讽,程远道自然是大为羞恼!
但还不等程远道开口反驳,午门的钟声突然响起,这表示今天的朝会即将要开始了!
......
......





摄政大明 第1008章.重返庙堂(二).
......
......
当百官们鱼贯进入太和殿的时候,程远道依然是寒着一张脸,心中已经把赵俊臣的讥讽视为自己的奇耻大辱;李成儒则是表情变幻不定,显然是两种想法正在相互冲突,让他犹豫不决。
见到程远道与李成儒的这般表现,百官们愈发是好奇赵俊臣刚才究竟是讲了些什么,但还不等他们私下打探,德庆皇帝就已经驾到了。
德庆皇帝驾临太和殿的时候,可谓是脚步轻快、满脸笑意,显然是心情极佳,等到百官们山呼万岁之后,就马上哈哈大笑道:“众位爱卿,都快快起身吧!朕这里有一个大好消息告诉你们!”
再等到百官们纷纷起身,德庆皇帝脸上笑意更盛,扬声道:“就在刚才,梁辅臣梁阁老传来喜讯!说是朝廷大军在河套境内又迎来了一场大捷!不仅是击退了蒙古大军近一个月以来最猛烈的一次反扑,更还重创了蒙古军队的主力,蒙古各大部落的伤亡高达万余,而我军将士的伤亡则是只有五千左右!大捷啊!这是一场大捷!梁辅臣没有辜负朕的厚望!前线将士们也没有辜负朕的厚望!”
听到德庆皇帝的报喜之后,众位大臣也再次山呼万岁,纷纷表示这一切都是德庆皇帝知人善用、调度有方的功劳。
听到百官的恭贺,德庆皇帝愈发是兴致高昂,也大胆做出了预言:“哈哈,依朕来看,河套之战已是**连捷,北疆气候也是日渐寒冷,蒙古各部亦是愈发力竭,距离朝廷彻底收复河套之日已然不远,应该就在这段时间了!再等到捷报传来京城,就正好可以赶上新年贺岁与朕的寿辰!到了那个时候,可谓是三喜临门,朕与众位爱卿、以及百姓们当是普天同庆!”
见到德庆皇帝这般兴高采烈,百官们自然是不会放过溜须拍马的机会,又纷纷表示德庆皇帝德比三皇、功盖五帝、实乃是千古未有之圣君云云。
这些话固然是过度夸张了,但百官们完全可以面不改色的说出来,德庆皇帝听在耳中也觉得很是受用。
就在德庆皇帝在百官们的马屁声中陶陶然的眉开眼笑、太和殿内的气氛也是一片喜庆祥和的时候,赵俊臣则是一言不发、陷入了沉思之中。
“击退了蒙古联军的再一次反扑,这固然是一场胜仗,但前线之战况却是未必顺利!依照陕甘三边的惯例,除非是遇到了像是渭水大捷这种原本就极为夸张的战捷,否则守城作战的捷报一般都要把战果夸大两倍以上,野外作战的捷报则是要把战果夸大三倍以上!这般情况,关系到十余万前线将士的军功封赏,即使是梁辅臣也不敢反对!
根据梁辅臣的捷报,朝廷大军这一次杀敌近万人,自身伤亡则是五千人左右,看似是战果辉煌,但若是挤干水分的话,那就是杀敌两三千人、自损五千以上,就变成了一场处于明显劣势的苦战了!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河套地区乃是一片广阔平原,原本就有利于蒙古骑兵发挥实力,而且蒙古人急于夺回家园,战意也要远比朝廷军队更为高昂!还有,朝廷一直是盼望着天寒之后蒙古联军会主动退军,但实际上汉人军队远要比蒙古军队更加不耐苦寒......这一切都让朝廷大军处于明显劣势!不过,朝廷大军终究是占着兵多将广、后勤补给的优势,只要是耐心防守、与蒙古各部落慢慢磨耗,迟早都会拿下最终的胜利!
现如今我最为担心的事情,就是德庆皇帝他一心想要赶在自己寿辰之前彻底夺下河套,要用一场收复疆土的显赫功绩为自己贺寿,所以就屡屡的催促梁辅臣主动求战、速战速决,若是梁辅臣因此而做出了错误决策......只怕是战场局势就要生变了!
恩,等到今天早朝结束之后,我要尽快给陕甘边军的几位紧要人物传去密信,告诉他们务必要稳住防线、不可轻动,若是梁辅臣想要速战速决的话,就一定要想办法拖延时机,无论如何也绝不能主动求战!”
就在赵俊臣心中暗暗做出决定之际,德庆皇帝的目光也转向了赵俊臣。
德庆皇帝的笑意不减,道:“哈哈,赵爱卿为何是一言不发?要知道,这场大捷也有你的一份功劳!若不是因为你的谋划与布局,朝廷收复河套也不会像是今天这般顺利!也怪朕催你返京太急,若是你现在还留在陕甘的话,这场大捷也可以让你再分到一份军功封赏!不过,朝廷中枢有许多事情确实是离不开你,赵爱卿若是办好了这些事情也同样有功!至于收复河套的战事,还是交给梁辅臣好了,他同样做得很好。”
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既是安抚、也是敲打!
只看表面,德庆皇帝是惋惜赵俊臣少了一份军功,又强调赵俊臣处理好了庙堂中枢的事情也同样有功,但实际上则是暗示梁辅臣在河套战场所发挥的作用完全可以取代赵俊臣,赵俊臣也并非就是不可或缺,警告赵俊臣千万不要得意忘形。
赵俊臣自然是听懂了德庆皇帝的深意,但也没有反驳,只是态度恭顺的说道:“陛下,臣之所以是沉默不言,并非是责怪陛下催促臣返京太急,而是考虑着......臣献给陛下的贺寿之礼!今岁的陛下寿辰,三喜临门可谓是千古少有之幸事,臣原本是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贺寿之礼,但如今看来这份贺礼实在是太轻了,完全配不上陛下的丰功伟绩,普天同庆之际也有些拿不出手,所以就紧忙想着弥补之策!”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德庆皇帝依然是大笑,道:“区区贺寿之礼,有一份心意就好,朕又岂会介意几件贺礼之轻重?赵爱卿你只要帮着朕处理好了朝廷政务,就是最好的贺礼了!”
说到这里,德庆皇帝的表情变得严肃了一些,又说道:“梁辅臣的捷报固然是振奋士气,但朝廷目前的重点并不是河套战事,而是漕运的堵塞不畅!赵爱卿你应该也听说了,漕运突然被堵住了,各地的漕粮与秋税皆是无法及时运入京城,但户部钱粮已然见底,就连河工银子也拨不出来!若是再这样下去,朝野必然就要彻底乱套!所以,朕才会硬着心肠、征召你拖着病体参加朝议,就是希望你坐镇户、工二部,帮着朝廷解决漕运的难题!”
赵俊臣一脸的义不容辞,信心满满的说道:“为陛下分忧,臣自然是义不容辞!臣向陛下保证,三天之内,就可以筹到足够的河工银子!十天之内,工部与各地衙门就可以动工疏通运河!二十天之内,第一批漕运钱粮就可以抵达京城!”
随着赵俊臣的夸下海口,顿时就是朝堂皆惊,引来了百官们的纷纷侧目!
听到了赵俊臣的这番保证,许多官员的第一反应就是绝无可能,想要开口反驳!
不过,再想到夸下海口之人乃是赵俊臣,又思及赵俊臣从前的诸多手笔,百官们即使是心中不信也只能沉默不语,不敢是当众提出质疑,只怕是今后遭到打脸!
另一边,德庆皇帝则是大喜,点头道:“好,赵爱卿果然是不负朕望!有了爱卿的这番保证,朕也就安心了!”
见赵俊臣这般出力,德庆皇帝也是“投桃报李”,目光在太和殿内寻了一圈,问道:“李成儒可在?”
李成儒被罢免了官职之后,如今尚是白丁身份,这个时候自然是站在百官队伍之末,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连忙是出列向前,道:“罪臣在!”
德庆皇帝打量了李成儒一眼,缓缓道:“自从赵爱卿入阁辅政之后,这户部尚书的位置就一直空缺着,迟迟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也造成了户部衙门的乱象纷呈,朕征询了赵爱卿的意见之后,赵爱卿第一时间就向朕举荐了你,认为你管理户部的经验丰富、也正值壮年精力充沛,从前固然是犯了一些过错,但已是充分悔改,正是户部尚书的最佳人选!李成儒,朕且问你,你可有信心管好户部?”
这种机会,李成儒自然是毫无犹豫,大声答道:“臣一定竭尽全力,不敢辜负陛下的圣望!”
“很好!这样的话,朕就再次委任你为户部尚书!今天的朝议结束之后,你就前往户部衙门走马上任吧!这段时间,赵阁臣会留在户部衙门坐镇,你暂时要一切以赵阁臣为主!马侍郎、洪侍郎,你们二人从今往后也一定要用心辅佐李尚书!”
“臣等遵旨!”
随着德庆皇帝的话声落下,李成儒、马森、洪正朔等等户部官员纷纷是出列领命。
就这样,李成儒成为了新任的户部尚书!
不过,德庆皇帝当众说出了赵俊臣举荐李成儒作为户部尚书的事情,看似是帮助赵俊臣、让李成儒对于赵俊臣心生感激,但实际上则是给赵俊臣招来了更多麻烦。
随着德庆皇帝的任命,赵俊臣分明能够感受到,许多“赵党”官员投向自己的哀怨目光。
在“赵党”官员看来,赵俊臣把户部尚书的肥差交到外人手里,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吃里扒外!
察觉到“赵党”众人的情绪变化,赵俊臣心中苦笑一声,只觉得德庆皇帝的这些小手段实在是让人烦不胜烦!
不过,终究只是一些不上台面的小手段,赵俊臣很容易就可以解决。
赵俊臣并没有理会“赵党”众人的哀怨目光,只是轻轻抬头,看向了出列领旨的几位户部官员——皆是这段时间以来各派系安**入户部的异己之辈——于是,赵俊臣的目光波动之间,已经在心里面安排好了自己今后几天的任务顺序!
首先,自然是要尽快解决朝廷的漕运难题!
其次,就是要把李成儒收买为己用!
最后,则是出手整顿户部衙门,把马森、洪正朔等等这些并不属于自己门下的户部官员尽数清理出去!
......
......




摄政大明 第1009章.重返庙堂(三).
......
......
这场朝会结束之后,德庆皇帝就在御书房里单独召见了赵俊臣。
说起来,赵俊臣与德庆皇帝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单独相处了。
从某方面而言,这也是他们君臣二人的关系已经渐行渐远、貌合神离的一种表象。
见到赵俊臣之后,德庆皇帝的态度很是亲切,但已是不复曾经的随性与肆意;与此同时,赵俊臣的态度也很是恭谨谦卑,但同样是不复从前的卖乖讨好、曲意迎合。
谈话之间,德庆皇帝先是关心了赵俊臣的身体近况,然后又向赵俊臣征询了一些朝廷政务的意见,涉及到了河套战事、南京六部、商税整改等等,还重点讨论了户部向德庆皇帝借取银子之后的利息问题。
但至始至终,德庆皇帝都没有向赵俊臣询问有关漕运的事情——按理说,这才是朝廷目前最为紧要的事情,也是德庆皇帝目前最为关心的事情。
这是因为,德庆皇帝心中很清楚,以朝廷的目前情况,若是使用寻常手段的话,想要短时间内解决眼下这场漕运难题,是绝无可能成功的!
所以,欲行异乎寻常之事,就必要使用异乎寻常的手段。
而这种脱离常规的手段,则必然是要引发大量争议的。
这种情况下,德庆皇帝就绝不会主动询问,赵俊臣也绝不会主动提及,若是赵俊臣最终是顺利解决了漕运难题,也没有引发太多的争议,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德庆皇帝不必再为漕运的事情而烦恼,赵俊臣也再次立下了大功。
但若是最终赵俊臣无法解决漕运难题,又或者是解决了漕运难题之后引发了太多的争议,那就是由赵俊臣一个人承担责任,德庆皇帝因为事前并不知情的缘故,也无需帮着赵俊臣分担压力。
从这方面而言,赵俊臣与德庆皇帝君臣二人的关系,固然是不复从前密切,但他们的默契却还保留着。
谈了一炷香的时间之后,德庆皇帝突然从手边抽出了一份奏疏,说道:“这是你返京之前送到朕这里的一份奏疏,说是希望朝廷出手惩治山西巡抚**的时候,最好是不要波及**的家眷族人......可是考虑到了安南伯郑芝龙的情况?”
赵俊臣点头道:“确实如此,**乃是郑芝龙义父李旦的后人,若是陛下您株连了**的族人,就意味着李旦有血脉断绝之危,任谁也不知道郑芝龙收到消息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您也知道,安南伯他一向都是听调不听宣,朝廷目前正值多事之秋,最好还是不要刻意刺激他!只是重惩**、留下**族人的性命前程,再向安南伯传去一封旨意,告诉他朝廷的这般做法全是为了卖他一个面子,想必安南伯也会领情的。”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之后,德庆皇帝的表情有些不爽快。
身为九五之尊,德庆皇帝早就习惯了乾坤独断,最讨厌被迫卖给别人面子,安南伯郑家也早就成了朝廷的一块心病,如今还不等安南伯郑芝龙做出反应,朝廷就要顾及他的反应、率先做出让步,却是让德庆皇帝愈发不高兴了。
见到德庆皇帝的表情变化,赵俊臣轻声说道:“陛下,臣的这般建议,也是为了朝廷大局考虑!以您的英明,自然是早就看出来了,最近这些年来,朝廷各地频频遇到天灾、百姓耕种常有欠收,国库存粮时不时就会告罄,粮食缺口也是每年都会扩大,臣拆了东墙补西墙、好不容易才维持了基本周转,没有出现太大的混乱与纰漏......
然而,这终究只是一时手段,民间粮价近年来已是翻了一番,百姓们皆是苦不堪言!朝廷的耕地就这么多,绝无可能短时间内大幅提升粮食产出,臣的农务改革也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见到显著成效......”
说到这里,赵俊臣面现苦笑,又说道:“臣固然是有办法赚银子,但银子现在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经常是手里拿着银子也买不到粮食!这般情况持续下去,臣担心朝廷迟早都会遇到一场无法解决的**烦!......
所以,臣为了**的族人求情,也是迫不得已,就是想要趁机向安南伯郑家示好,再通过郑家寻到一些新的买粮渠道,郑家的船队庞大,行动范围包括了中华境外的几十个小国,必然是有助于朝廷渡过这两年的难关!”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解释,德庆皇帝的表情依然是有些犹豫。
德庆皇帝也知道朝廷的粮食隐忧,但终究不是迫在眉睫的麻烦,并不值得德庆皇帝放弃颜面。
赵俊臣知道德庆皇帝一向好面子,就再次劝道:“不过,这般做法也只是为了利用安南伯郑家一时而已!等到臣的农务改革、商税整改、川盐开发等等举措皆是见了成效之后,朝廷就再也无需为钱粮而烦心了!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既有源源不绝的钱粮补给,又有北击蒙古收复疆土的赫赫战功,士气民心皆是不缺,安南伯郑家就再也不是朝廷的对手,陛下您到时候想要迫使郑家低头服软,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一次,德庆皇帝的表情稍有柔和,终于是心动了。
沉思良久之后,德庆皇帝又问道:“这封奏疏之中,你还举荐了阁老左兰山离京前往山西、继任山西巡抚之位,也是为了你下一步的商税整改计划?”
赵俊臣依然点头,道:“陛下圣明,一眼就看穿了臣等心思!联合船行已经走向正轨,朝廷东南数省的商税整改也已经初见成效,仅仅是半年时间,朝廷的商税收入就增加了三倍有余,今后还会越来越多!
所以,臣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把商税整改推行到西北数省,效仿联合船行的成功案例,也把晋商、陕商联合于一处、为朝廷效力!更何况,山西乃是直隶与陕甘三边的必经之路,等到朝廷正式收复河套地区之后,这个位置也是至关重要,关系到陕甘三边与河套地区的后勤补给,绝不能有任何轻视!
这样一来,朝廷就必须向山西境内派去一位拥有足够份量的重臣坐镇!臣思来想去,还是以左兰山左阁老最为合适,他不仅是份量足够,也懂得一些商税整改的事情,由他担任山西巡抚,朝廷的各项政策就可以迅速推行了。”
德庆皇帝再次沉思良久,终于是点头道:“既然如此,这两件事情就按照你说的办吧!等到明天的朝会之上,朕就会宣布左兰山的任命......不过,朝廷与安南伯接触的事情,你就不要插手了,朕自然会另派一位合适人选前往福建联络郑芝龙,你只要帮着参谋一下就行。”
赵俊臣的诸般说法固然是有道理,但德庆皇帝是绝对不允许赵俊臣与安南伯郑家建立太紧密的关系的。
这两股势力若是勾搭在一起,即使是德庆皇帝也会头痛不已。
相较之下,任命左兰山为山西巡抚就只是一件小事情了,虽然是扩张了赵俊臣的势力影响,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扭转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只要是朝廷财政彻底迈入正轨、短时间内再无忧患,德庆皇帝也就无需依赖赵俊臣的理财手段,到时候再是想要拔除赵俊臣的势力也未必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至少,德庆皇帝如今就是这般想法。
德庆皇帝却不知道,赵俊臣早已经派出了自己的使者许庆彦,这个时候已经护送着**的家眷族人,快马加鞭的奔向福建境内了。
但表面上,赵俊臣依然是一副恭顺模样,连忙答应了下来。
谈完了这些正事之后,德庆皇帝又与赵俊臣说了些家常,还刻意夸赞了如今已是贵为惠妃的赵颖儿,表示赵颖儿进宫之后一向是表现贤惠妇道,深得德庆皇帝的喜爱,今后还要寻机再抬一抬赵颖儿的位置。
很显然,这是德庆皇帝对于赵俊臣又一次的刻意安抚了。
说到赵颖儿,德庆皇帝似乎是联想到了什么,突然问道:“伺候惠妃的那个侍女......叫做张招娣的女子,你可有一些了解?她的家世如何?为何会留在惠妃身边伺候?”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赵俊臣则是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一丝疑惑与思索,似乎是无法在第一时间联想到张招娣的身份来历。
思索片刻后,赵俊臣摇头道:“这个......惠妃尚未入宫的时候,臣倒是见过张招娣几次,只记得她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女子,家世也不是很好,所以才会成为惠妃娘娘的婢女,但她终究只是一个婢女,与臣尊卑有别,所以臣与她也没说过几句话,并不知晓详情。”
顿了顿后,赵俊臣又是表情疑惑的问道:“陛下您若是好奇张招娣的身世经历,何不直接去问她?她自然是不敢有任何隐瞒!”
闻言之后,德庆皇帝眼中闪过了一丝无奈。
德庆皇帝表面上是夸赞赵颖儿有多么的贤惠妇道,但实际上德庆皇帝早就已经受够了赵颖儿那些令人嗤笑的小聪明、以及善妒浅薄的恶劣性格,只是碍于赵颖儿与赵俊臣的关系,所以才会刻意容忍她到现在。
可以说,若是赵俊臣今天垮台的话,德庆皇帝当天晚上就会把赵颖儿打入冷宫,绝不会多留一刻。
至于赵颖儿身边的张招娣,却是与赵颖儿截然相反,她的气质、性格、容貌等等皆是德庆皇帝所喜欢的类型,也引发了德庆皇帝的关注,一直想要把张招娣收入宫中,只可惜赵颖儿的性子太过于善妒,德庆皇帝只要是稍稍对于张招娣多些关注,张招娣事后就会遭到赵颖儿的虐待,使得德庆皇帝不由是心生愧意,一直是无法下手,对张招娣的了解也就远远不够了。
正是因为如此,德庆皇帝今天才会询问到了赵俊臣这里。
思前想后,德庆皇帝只觉得心累,缓缓一叹道:“妇道人家,还是大气一些讨喜。”
见到赵俊臣又是面现疑惑,德庆皇帝也不多做解释,只是点头道:“朕乏了,就不多留你了,你尽快前往户部衙门坐镇、解决漕运的事情吧!你既然是已经在朝会上夸下了海口,漕运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快解决,否则朕也护不了你。”
而就在赵俊臣行礼告辞、退步离开之际,德庆皇帝又突然补充道:“对了,朕听说你最近这些日子与太子走得很近......但朕的心意你也明白,储君废立的事情关系到朝廷之根本,必须要由朕乾坤独断才行,容不得任何人干涉,你最好是不要给朕添麻烦......说起来,老七的病情好转,也是因为你府里的那位章神医出手诊治的缘故,你与老七存着这层情谊,也一向是关系不错,又何必是舍近求远?你回京的时候,朕刻意安排老七去迎你,究竟是为了什么,你也要好生琢磨琢磨,切不要让朕心中失望!”
听到德庆皇帝的隐晦警告,赵俊臣微微一愣,依然是态度恭谨的垂首答道:“臣明白了!”
*
御书房内,等到赵俊臣离开之后,德庆皇帝若有所思。
按照德庆皇帝的原先安排,太子朱和堉今后遭到废黜之际,赵俊臣就应该是扮演一个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主要推动者,甚至是成为太子朱和堉遭到废黜的直接原因。
到了那个时候,赵俊臣就会引来百官的猜忌、清流的敌视、以及朝野的批评,他原本已经逐渐扭转的声誉也就会再次变得狼藉不堪。
然而,赵俊臣返京之后的告病不出、以及赵俊臣与太子朱和堉之间的突然结盟,却是彻底打乱了德庆皇帝的如意算盘。
1...477478479480481...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