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蒙古骑兵顶着这场暴风雪发动了突袭,这个时候也同样是折损不轻,并没有多少兵力优势,也早就耗尽了人马体力,只是凭借着一股夺回家园的渴望正在咬牙坚持着,只是因为朝廷军队已是彻底崩溃、无法组织反击罢了,否则的话两军胜负还是五五之数。
这个时候,若是关武元的麾下军队可以兵分两路,一路截断蒙古骑兵的后路,另一路则是稍稍阻碍一下蒙古骑兵的追击、让梁辅臣可以重新组织军队反击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场反败为胜的大逆转。
尤其是,追杀梁辅臣的蒙古骑兵之中,还可以看到鄂尔多斯部落的王旗,显然是里面有一条大鱼!
想到这里,张成勋马上就采取了行动,安排分兵、寻找战机、布置战术,对于张成勋而言都不算是太大的难事,仅有的困难就是设法争取到关武元的支持。
关武元一心只想要躲着蒙古骑兵,这个时候自然是万般不愿意冒险出战,但张成勋并不愿意耽误时间,却是干脆利落的架空了关武元,然后就假借关武元的名义颁布了军令。
再然后,就像是张成勋的预想一般,关武元的麾下军队分为两路,先是拖延了蒙古骑兵的追击,然后又截断了蒙古骑兵的后路,梁辅臣一向是意志坚定、雷厉风行,见到这一幕之后顿时是大喜过望,当机立断的重整队伍、发动反击。
另一边,蒙古骑兵的军队原本就不占有兵力优势,这个时候也早就是强弩之末,眼看到敌方有了援军出现,还被截断了后路,战意士气也是大为受挫。
于是,战局反转了!
*
大约一个时辰之后,这场战事终于是尘埃落定。
不久前还是耀武扬威、气势汹汹的蒙古追兵,这个时候已经被歼灭了大半,只有少数人马得以逃脱。
然而,朝廷军队也是损失惨重,仅仅是梁辅臣的中路大军,就死伤了上万兵马,还有数千兵马在暴风雪之中失去了联络与踪迹,也不知是死是活。
要知道,梁辅臣麾下的中路大军,可谓是集中了陕甘三边的所有精锐,全部都是百战老兵,尤其是这里面还包括了“卫国军”——也就是曾经的“戚斌新军”——这支精锐可是梁辅臣与戚斌生前的心血所系!
清点了伤亡数字之后,梁辅臣遭受了极大的打击,顾不得当朝阁老的威严,彻底失去了曾经的坚毅与冷肃,一张老脸上也是泪流满面,抓着刚刚赶到这里查探情况的关武元的胳膊,泣声道:“悔不当初啊!老夫昨日没有听信关将军的良言,所以才有了今日的惨重伤亡!陕甘三边的精锐兵力,这一役竟是折损大半!老夫今后还有何面目去见陕甘各地的父老乡亲?明明是大好的局面,只需稳扎稳打就能完胜,就因为老夫的急功近利,偏生要冒险一搏,竟是落得如今这般惨状......老夫有愧!老夫有愧啊!”
见到梁辅臣老泪纵横的泣声自责,关武元当即就想要大声问一句“你现在知道自责了?我早就说过了不可冒险出动出击,赵大人的话还能有假?”
不过,关武元终究是还记得眼前之人乃是当朝阁老、皇帝近臣,不可轻易得罪,于是就只是缓缓说道:“唉!本将当初之所以是反对我军主动出击,就是担心河套的气候恶劣多变,但这件事也怪不得阁老,只能怪老天不作美,若不是因为这场暴风雪,我军也未必会有如今的惨重损失!但无论如何,只要是梁阁老无恙就好,今后还有机会......今日之战,固然是一场惨胜,但终究还是胜了!”
梁辅臣惨笑道:“陕甘境内的精锐之师损伤惨重,战意士气也是毁于一旦,这般情况下就算是有十个百个老夫又能如何?只可笑,老夫不久前见到关将军故意拖延后军速度,还误以为关将军你盛名难副、怯战无能,如今才明白这是关将军的未雨绸缪、以策万全!这一次,也全亏了关将军才挽回了局面!
今日收兵回营之后,老夫就会写奏疏向朝廷与陛下请罪,同时也为关将军请功,然后就把河套与陕甘的军务之事尽数交给关将军,老夫已是没脸插手战事决策了,若是陛下往后还愿意留着老夫,老夫就协助关将军处理一下后勤杂务,但所有的作战指挥之事,就全凭关将军做主了,还望关将军千万不要推辞,如今这个时候,也唯有关将军才能担此重任......”
显然,这一天的惨重教训,让梁辅臣饱受打击,生出了退居幕后的想法。
听到梁辅臣的说法,关武元却是有些犹豫,独掌军权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接手这个烂摊子。
经过这场战事之后,朝廷大军损失惨重,未必还有稳定战局、收复河套的能力。
所以,关武元心生担忧之间,在梁辅臣的期盼眼光之下,却是迟迟没有答应。
但就在关武元犹豫之际,一名“卫国军”的青年军官提着一颗蒙古人的首级快步走来。
这名青年军官不是别人,正是赵俊臣的远房堂兄赵贺。
赵贺被赵俊臣安**入“卫国军”之后,就改姓为李贺,又经过了赵俊臣的诸般手段之后,如今已经赢得了“卫国军”全体将士的拥护、成为了“卫国军”之中最有威望的后起之秀,这段时间以来也是深得梁辅臣的重用与信任。
今天这场战事,拥有“力挽狂澜”表现的关武元无疑是收获最大之人,但除了关武元之外,就要以李贺的收益最大。
他先是在蒙古骑兵的追杀之下保住了梁辅臣的性命,反击之际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所以也就愈发被梁辅臣所信任与重视了。
最重要的是,李贺的军中威望早就已经足够了,只是受限于年纪太轻、资历太浅、经验太少,所以才没有成为“卫国军”的主将,但经过了今天这场战事之后,“卫国军”之中那些资历更高、经验更多、年纪更大的军官们已是死伤大半,这就意味着李贺全面接掌“卫国军”的所有阻碍都已经不复存在,很快就要成为“卫国军”的主将了。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支**最为精锐的军队,很快就会落到赵俊臣的手里。
此时,李贺提着一颗首级走到梁辅臣的面前之后,却是忍不住面现喜色,大声恭贺道“恭喜梁阁老!贺喜梁阁老!这一役,我军不仅是大获全胜,卑职刚才打扫战场的时候,更还发现了鄂尔多斯部落的现任头领齐格木的尸身!
前些日子,我军攻破鞑子王帐之后,就已经俘获了鄂尔多斯部落的上一任首领乞颜,只是逃走了他的儿子齐格木,所以才有了这段时间的乱战,现如今齐格木同样死于我军之手,鄂尔多斯部落已是元气大伤、群龙无首,蒙古右翼各部落也就失去了出兵相助的理由,必然是很快就会退兵,距离我军彻底收复河套,已是指日可待了!”
说话间,李贺就提起了手里的首级,用更大的声音说道:“梁阁老,这就是齐格木的首级!”
听到李贺的禀报之后,梁辅臣的表情变幻极快,也很是有趣。
他首先是不由一愣,老脸上还残留着刚才的悲痛之色,然后就变成了不可置信的模样,最终则是满面的狂喜与神采飞扬,再也见不到刚才的愧疚与悲痛。
梁辅臣认真打量了李贺手上的首**刻之后,扬声大笑道:“好!好!太好了!死了齐格木,鄂尔多斯部落失去了首领,很快就会分崩离析,蒙古各部也会纷纷退兵,这场战事很快就要结束了!哈哈!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啊!终究是没有抛弃老夫!”
另一边,关武元听到这般喜讯之后也是面现喜色,同时还眼巴巴的看着梁辅臣,希望梁辅臣还记得自己刚才的承诺。
梁辅臣刚才要把河套战事全盘托付给关武元,关武元并没有马上答应,就是担心后续战事的胜算不大,自己很可能要担负责任。
但如今,随着齐格木战死之后,朝廷收复河套的战事已是胜算大涨、板上钉钉,余下的事情也就是清扫一下鄂尔多斯部落的游兵散勇罢了,最多只需要半个月时间,朝廷大军就可以彻底掌控河套地区。
这样一来,关武元当然是改变了主意,迫不及待的想要梁辅臣实现承诺,让自己独掌军权、收获一场泼天大功。
然而,或许是心情过于高兴的缘故,梁辅臣就好似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的此前承诺,只是连声赞叹“老天有眼”,并且是派出了几支骑兵联络附近的友军、传报齐格木伏诛的喜讯。
接下来,梁辅臣又高调表示自己要为全体将士请功,顺便还给今天的这场战事定下了基调——这不是一场惨胜,而是一场大捷!
诛杀了敌军首领,一举奠定了今后的胜局,这不是一场大捷又是什么?
只要是达成了这般目标,梁辅臣就没有愧对德庆皇帝的重用,依然还是战功赫赫的国之柱石,他的那些失误就是无关紧要的瑕疵,他的政治生命也会得以延续......至于将士们的惨重伤亡,那只是一串微不足道的数字罢了,属于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除了死伤将士的父母妻女,并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
梁辅臣刚才的悲痛与自责,固然不是作假,他对于死伤将士也确实是心存愧疚,但这种愧疚并不会存在太久,更不会让他主动断送自己的政治生涯。
梁辅臣沉浮宦海多年,他并非是一位阴谋家,也还留有一些道德底线,但依然是懂得趋利避害的道理。
这般时候,什么上奏请罪、什么让权于贤,什么无颜去见陕甘父老,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再是损伤惨重,这依然是一场大捷!一场毫无疑问的大捷!是由他梁辅臣英明指挥之下的一场大捷!
所以,他也就忘记了自己不久前的承诺,要踏着将士们的累累尸骨,拿下属于自己的功绩与荣耀!
所以,没有捡到好处的关武元,也是大为失望、接下来几夜未眠,只恨自己当初的犹豫与胆怯。
......
最近有大风,基层都要防火护林,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开始恢复更新。
另,虫子确实是不擅长描写战争,也不愿意花费太多篇幅描写支线剧情,所以这一章的内容是过渡式的。
昨天写了八千字,发现详细描述这场战争的话,就会迟迟无法结束这段情节,所以就全删了重写,也就是今天这一章!
......
摄政大明 第1020章.与此同时.
......
......
就在赵俊臣收到方振山密信之后没过多久,德庆皇帝也收到了梁辅臣送来的捷报。
这份捷报之中,梁辅臣自然是避重就轻,重点描述了朝廷大军当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将士们的忠君爱国之心、以及最终的辉煌胜利,但对于陕甘境内数万精锐将士的惨重损伤却是寥寥几笔就轻轻带过,只会让人觉得这般情况下再是如何严重的死伤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对于自己的指挥失误之事,梁辅臣更是一字未提。
不过,梁辅臣终究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厚道人,并没有隐瞒关武元“力挽狂澜”的关键表现,在这份捷报之中也用了许多篇幅为关武元邀功请赏。
见到这样一份极为亮眼的捷报,德庆皇帝自然是大喜过望。
“好!太好了!梁辅臣果然没有辜负朕的看重与寄望!这种情况下,果然还是要重用朕的亲信老臣才行!鄂尔多斯部落的可汗现如今已是枭首,主力军队也是元气大伤,河套一地想必是很快就可以彻底收复了!
哈哈!朕是天子!上苍果然是庇护着朕!这样一来,功臣们也正好是可以赶在朕的寿辰之前抵达京城!到时候,朕就要在朕的寿辰当天,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天坛祭祖,向列祖列宗与天下百姓宣示朕的丰功伟绩!
若是建州女真的请降之事,也能够赶在那一天之前尘埃落定,就更加完美了!拥有了这两项功绩,也不知道百年后的史书工笔将会是如何描述朕的英明神武!
恩,必须要催一催内阁了,建州女真的请降是一件大事,总不能瞻前顾后一直拖延着,一些小恩小惠给就给了!赵俊臣不是想要亲自前去与建州女真谈判吗?等到建州女真同意了谈判的事情之后,朕就准了他,这方面的事情还是可以信任他的!”
想到这里,德庆皇帝愈发是兴奋起来,心中暗暗算计着自己在**历代帝王之中的评价位置,只觉得自己虽然是不如明太祖、***等人,但也算是排名靠前的英明帝王了,必然能在史书之中留下浓墨一笔!
等到德庆皇帝好不容易按耐下了心中的兴奋,就再一次的认真审阅了梁辅臣的捷报,表情也是愈发满意了。
德庆皇帝发现,这场大捷之中有重立功表现的文武官员,不再是赵俊臣当初所重用的何漳、方振山、张成勋等人,反倒是与赵俊臣关系并不算好的梁辅臣、关武元、李贺等人纷纷发挥了关键表现。
在德庆皇帝眼里,这些人都是可以信任的“自己人”,有了机会就要着重提拔。
相较而言,赵俊臣所重用的那些文武官员,就必须要提防一二,即使是有了耀眼表现,也必须要**暗贬、夺去实权才行。
尤其是梁辅臣花费了大量篇幅重点请功的关武元,也再一次得到了德庆皇帝的关注与重视。
关武元原本就是“帝党”出身的兵部尚书王寿所举荐的将领,在禁军支援陕甘三边的时候主动请缨,相较于那些避之不及的禁军将领简直就是鹤立鸡群;这段时间以来,不论是陕甘战事还是河套战事,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得到了梁辅臣的信任与力荐,能力方面必然不会有任何问题,反倒是赵俊臣当初请功之际曾是有意无意的打压了他,这在德庆皇帝的眼里却是一个加分项。
这些情况结合在一起,关武元的形象在德庆皇帝眼中也就渐渐饱满了起来——这是一个有忠心、有担当、有能力、英武不凡的当世名将!听说还是武圣后人,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简直就是完美!
想到这里,德庆皇帝不由是轻轻点头,微笑自语道:“趁着这次机会,要给梁辅臣赏个爵位,让他再多些威望,这样才能让他在内阁之中抗衡周尚景的影响力。恩,还有这个关武元,简直就是朕的李靖与徐达!等他返京受封之际,朕必须要重赏于他!原本是想让他担任京营大都督之职,如今看来还是稍稍轻了些,也要再赏他一个爵位才行!”
**禁军分为京营与亲军都护府两部分,其中京营负责京城中枢的守备任务,而亲军都护府则是负责守卫皇宫与护驾皇帝的任务,**禁军二十六卫皆是受到这两个衙门的辖制,可以说这两个衙门的大都督已经算是**实权将领的巅峰了。
德庆皇帝这个时候竟是认为关武元担任京营大都督之职都嫌轻了,显然是极为欣赏关武元的表现,已经把关武元视为自己的亲信、“帝党”核心成员之一了。
想要成为“帝党”成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不是只需要愚忠于德庆皇帝就够了,还需要德庆皇帝主动接纳才行。。
在庙堂之中,与“周党”、“赵党”、“太.子党”等派系的强烈存在感不同,“帝党”一向是不显山不露水,似乎是人数极少、也不会轻易出头表态,与德庆皇帝在庙堂里一言九鼎的局面并不相配。
这是因为,德庆皇帝心里很清楚,自己身为皇帝原本就与官员们隔着一层,并不适合招纳太多心腹,也不适合亲自下场与权臣们争锋,所以德庆皇帝极少会把朝廷官员视为心腹,哪怕是赵俊臣当初最得宠信的时候,也算不得是一个“帝党”成员。
最重要的是,若是“帝党”成员太多的话,就经常会有“帝党”官员犯事犯错,到时候就必须要设法庇护他们,这样就会影响到德庆皇帝的公正性与威望。
实际上,“帝党”的人数并不算少,势力也极为庞大,但“帝党”成员并没有分布在中枢与地方的各大衙门之中,但在锦衣卫、禁军、京城附近的几处军镇之中,却是处处都能看到德庆皇帝的真正心腹,这些位置不仅是至关紧要,****可以帮着德庆皇帝鼎定大局,做事之际也不容易出错,无需德庆皇帝操心太多。
现如今,德庆皇帝却已经在“帝党”的核心圈子之中特意为关武元预留了一个位置。
想清楚了梁辅臣与关武元等人的安排之后,德庆皇帝的心情也是愈发轻松,开口传旨道:“派人快马赶去花马池营,向梁辅臣传达朕的嘉奖旨意,就说朕很是欣慰他的这场大捷,让他要再接再厉、尽快扫平河套地区的蒙古鞑子,一定要赶在朕的寿辰之前率领所有文武功臣抵达中枢,朕到时候会重赏他们......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让翰林们稍稍修饰一下文字就好......
另外,再派人去赵俊臣的府上传达朕的口谕,就说朕打算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负责与建州女真的谈判事宜,让他这几日提前准备一下,等到建州女真那边有了回信之后就要立刻动身,务必要赶在朕的寿辰之前促成建州女真的请降......对了,赵俊臣的身体不大好,这段时间也是寒风凛冽,怕是他扛不住风寒,从內库中挑选一件上好的貂皮大氅、寻上几根上佳的人参灵芝,全部送到赵府,就说是朕特意赐给他的。”
“老奴遵旨!”
大太监张德听到德庆皇帝的吩咐之后,连忙是站出来领旨答应,又想着赵俊臣眼下风头正盛,就打算亲自出面完成德庆皇帝所交代的任务。
*
这天傍晚,赵俊臣收到了德庆皇帝的口谕与赏赐。
赵俊臣态度恭敬的领了旨意与赏赐之后,又拉着大太监张德聊了一段时间,顺便是打探了德庆皇帝的态度。
张德有心与赵俊臣拉近关系,也觉得今天御书房的事情并不算是机密,就向赵俊臣透漏了一些情报,尤其是德庆皇帝的部分自言自语、以及传往花马池营的旨意。
送走了张德之后,赵俊臣回想着张德所透漏的情报,不由是摇头失笑。
“德庆皇帝竟然是把关武元视为是自己的李靖与徐达,就不谈他的看人眼光如何了,这明显是把自己看作是唐太宗与明太祖一般的人物了......未免是太过于狂妄自满了吧?不过,只要是关武元顺利成为了德庆皇帝的心腹,我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德庆皇帝这一次要把所有文武功臣召回京城,那些与我亲近的官员们必然要被暗中打压,我也必须要为他们谋划一番,绝不能让他们太受委屈,否则今后就没人愿意追随于我了,这件事只怕是有些麻烦,主要是不知道德庆皇帝的详细安排,也就难以预防......
还有,德庆皇帝这一次的厚赏,也算是一种贿赂了,想让我尽快完成与建州女真的谈判,哪怕是多做让步也是在所不惜,就是为了他自己在寿辰当天可以风风光光的祭天祭祖......这件事也是难办,我不想做出太多让步,否则就必然会引来骂名,但又不能违背了德庆皇帝的心愿,只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暗思之际,赵俊臣已是返回了赵府正堂。
在赵府正堂之中,崔倩雪、方茹、张玉儿三女正在等他,崔倩雪已经布置好了晚膳,依然都是她亲手下厨羹制的菜肴,摆满了整整一桌子。
崔倩雪是一个识大体的女子,满桌的菜肴大部分都是赵俊臣爱吃的,比如东坡肉、狮子头等等,但也有好几道菜肴是方茹喜爱吃的,比如笋丝、鱼汤等等。
显然,这是为了刻意照顾正在孕期的方茹。
收到了方茹怀孕的消息之后,崔倩雪与张玉儿的表现各有不同,张玉儿表面上不动声色,还连声向方茹道喜祝贺,就好似亲姐妹一般,但这几天晚上经常会主动去找赵俊臣求欢、床上也是刻意迎合;但崔倩雪的城府不深,收到消息之后表情很是僵硬,向方茹道贺之际也是语无伦次,任谁都能看出她的失落,但她这几天却依然是刻意关照着方茹与方茹的腹中孩儿,不仅是每餐都会留意方茹的喜好口味,有什么好东西也会主动为方茹留着。
见到赵俊臣的出现之后,与方茹、张玉儿二女的表情如常不同,崔倩雪依然是面带失落,轻声问道:“听那老太监的传旨,老爷您又要出京了?陛下他也太不体谅人了,明知道现在已是渐入深冬,老爷的身体也不好,眼看着又要到年关了,这个时候派老爷出京办事,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在方茹与张玉儿的心里,赵俊臣忙于“正事”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是牺牲了年关之际的家人团聚也是无关痛痒,但在崔倩雪的眼里,年关之际的家人团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赵俊臣笑着宽慰道:“我这次离京就是赶去宣府军镇一趟,距离并不算远,事情也不算多,往返之间也就半个月时间,并不会耽误年关之际的家人团聚......放心吧,我一定会及时赶回来的。”
听到赵俊臣的说法,崔倩雪的表情稍稍宽慰了一些,但依然是有些不放心,一会儿是担心赵俊臣的身体情况扛不住凌冽寒风,一会儿又担心赵俊臣与建州女真谈判之际的安危与周全,却是连连叮嘱赵俊臣各种注意事项,恨不得亲自跟在赵俊臣的身边。
眼看到崔倩雪说个不停,赵俊臣也是无奈苦笑、连连点头答应,还必须要不断的安抚崔倩雪的情绪,旁边的张玉儿明眸一转,却是突然拿出了两份纸张,分别递给了赵俊臣与崔倩雪二人。
赵俊臣伸手接过纸张一看,却见到纸张上面写着两份药方。
另一边,张玉儿浅笑道:“这是我特意为了崔姐姐从章神医与温神医那里求来的药方,需要男女双方分别服用,据说是可以助长房事兴致、增加怀孕生子的机会。”
张玉儿的这般说法,果然是马上就转移了崔倩雪的注意力,只见她垂着螓首默念着药方内容,就好似是想要把药方给背诵下来。
另一边,赵俊臣的表情微微一动,却是把这份药方默默收了起来。
在赵俊臣的眼中,这份药方说不定还会另有大用处。
方茹抬头看了张玉儿一眼,眼神却是意味深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