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在内廷众多太监之中,如今就要以他们二人风头最盛,也最得德庆皇帝的信任,尤其是他们二人的年轻都不大,可谓是内廷十二监的新生代领军人物。
刘清也很看好他们二人,认为李如安与孙贺乃是内廷十二监的未来柱石,就刻意把他们招过来与自己同席而坐、亲切交谈。
坐在刘清身边的几位大太监,分别是司礼监掌印吴信泉、御马监提督徐盛、东厂厂督孔镇、西厂厂督吴忻彦、德庆皇帝身边的长随太监张德、内承运库总管太监孙忠等人,皆是内廷之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李如安与孙贺如今能与他们同席而坐,就代表着他们二人已经迈入了内廷上层的核心圈子。
酒宴开场之后,众位大太监的话题也是围绕着这两位新人展开的。
孙贺同样是刘清的学生,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熟悉,所以刘清与孙贺稍稍聊了几句之后,很快就把注意力转向了李如安。
说起来,在众位大太监之中,也唯有李如安不是出身于内书堂,所以刘清心中对于李如安也就有些排斥,并不希望这样的“外人”占据内廷高位,但李如安的崛起速度太快了,加入内廷还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了御马监提督徐盛的心腹,随后又在陕甘三边与河套地区跟随朝廷大军立下了显赫功绩,已是再无可能压制,只能是尽可能的拉拢。
所以,与李如安交谈之际,刘清也就刻意的展现了一些亲近之意。
“如安你入宫之后的所作所为,咱家已经听徐盛详细讲过了,你这段时间在边疆战场的表现,咱家也是尽数看在眼里,堪称是内廷之表率,咱家甚为欣赏!
近年以来,内廷数次的办事不力,也就逐渐失去了圣眷,遭到陛下多次的整顿与清洗,咱家的往日门生也是损失惨重,幸好还有如安你这样的英才有所建树,总算是让内廷挽回了些许颜面……唉,也是咱家教授无方,昔日的门人学生大都是流于庸碌,还要让如安你这样并非是内书堂出身的人出面为内廷争光,每当是想起这般情况,咱家就觉得愧对于陛下啊……”
说话之际,刘清的一张老脸上满是失落之态。
李如安的心思玲珑剔透,听到刘清的这般表态,又哪里还不明白刘清的暗示?
于是,李如安连忙是表态道:“众所周知,内廷之中的所有宦官,唯有经过内书堂的传授才可以独当一面、委以重任,晚辈又岂能例外?虽说晚辈并没有真正在内书堂学习过,但晚辈一直都跟在徐督身边,能有今日成就也全是因为徐督的言传身教,而徐督则是刘总管的学生,这样说起来,晚辈就是刘总管您的徒孙啊,也能算是内书堂的出身,所以刘总管您大可不必见外!”
听到李如安的这般表态,徐盛也是面现得意,只觉得李如安得势之后也依然是忠于自己、忠于御马监,也就跟着表态道:“是啊,刘总管您老人家可千万不要多想!李如安忠于内廷,绝不是外人,我就是按照您当年教导我的手段来教导他的!所以,他就是您老人家的徒子徒孙,若是您老人家还觉得不够,李如安他如今已经返回了京城,也会一直留在宫中,往后就让他多去内书堂走动几次、补几堂课也就是了,您到时候也帮着我再是好生教导他一下。”
刘清面色稍缓,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认了如安当学生吧,从今往后,如安你也就是自己人了,咱们内廷中人都是可怜之辈,不仅是从前出身疾苦,如今也是朝不保夕,最是需要团结一致才行。”
就这样,只是几句话的功夫,李如安已是寻到了“师门”、成为了内廷的正统出身,他的诸般功绩也就有了刘清的一份功劳。
接下来,刘清又刻意关心了李如安的家世出身,态度间的亲近之意也多了几分真诚,但言语之间不乏试探之意。
而李如安对于这般情况早就有所准备,回应之际也是滴水不漏,表现出了一种有野心、有能力、但无根基背景的形象。
随后,刘清很快就谈到了正题,开口问道:“你返回京城之后,可是已经拜见过陛下了?”
李如安连忙点头道:“晚辈返回京城之后,就第一时间向陛下复命了,也向陛下他详细讲诉了陕甘三边与河套地区这段时间的战事经过,陛下他很是满意,还赏赐了我一笔金银。”
刘清又问道:“你卸任了陕甘督军之后,陛下对你可有什么新安排?”
李如安又答道:“陛下并没有详细安排,只是让我年后前往御书房办事。”
刘清点了点头,一张老脸上满是谆谆教诲之意,好似是全心全意为李如安谋划着未来前途,缓缓说道:“前段时间,御书房泄露了陛下的消息,所有的相关太监都被陛下杖毙了,御书房掌事太监的位置也一直空悬着,依咱家看来,这个位置就是陛下他刻意为你而留的!你办事得力、忠心耿耿,也通晓笔墨之道,正是上佳人选!
现如今,陛下他命你前往御书房做事,倒也印证了咱家的猜测,等你在御书房学习一段时间,被陛下亲自考察过之后,想必这御书房掌事太监的位置很快就会落入你的手里……
御书房不比其它地方,许多朝廷大事都要在那里决定,陛下的许多机密也都会在那里出现,所以御书房掌事太监不仅要文墨本领出众、也要懂得察言观色,最重要的是嘴巴要紧,还要看管好下面人,绝不能再有消息泄露之事!有些消息无关紧要,泄露给外朝臣子赚些人情与好处也就罢了,但另有一些消息,是绝不能向外人泄露一丝一毫的……
这里面的尺寸拿捏,你今后要多多向张德讨教一下,他追随陛下多年,一直都被陛下所信任,同时又能与外朝权臣们相交好,这里面的功夫与火候,可不是寻常人能比的!”
李如安连忙是表示受教,然后又向张德表示了今后请教之意,张德也是含笑答应了。
不过,李如安表态之际,心里又暗暗有些猜测与警惕,只觉得刘清的这番教导似乎另有深意。
根据刘清的说法,御书房里的那些敏感机密的消息,并非是绝对不能有任何泄露,而只是不能泄漏给“外人”,但究竟哪些人是属于“外人”?又有哪些人是属于“自己人”?
就在李如安暗暗思索之际,刘清很快就揭露了答案。
“明天就是陛下的寿辰了,还有万国来朝、祭天大典,当真是热闹非凡……等到这一切结束之后,咱家就会寻机会让你与七皇子殿下见上一面,你应该也听说了一些消息,陛下他已经厌恶了现任的储君太子、有意让七皇子殿下成为新的储君,这件事情很快就会有结果了!对于咱们内廷而言,这也是一件好事,七皇子殿下与现在的那位太子不同,对待咱们这些无根之人一向亲善,也愿意重用咱们……所以,你若是能与七皇子殿下提前交好,今后就只有好处、绝无坏处,你可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次机会!”
听到刘清的这般言论,李如安却是突然间想起了赵俊臣传给自己的警告。
李如安返回京城之后,自然是不能正大光明的去见赵俊臣,两人只能通过一些无法辨认字迹与来源的纸条暗中联络。
利用一些隐秘渠道,李如安向赵俊臣通报了自己的情况之后,赵俊臣传给李如安的回信却是只有五个字——“小心七皇子”。
收到赵俊臣的回信之后,李如安不由是有些奇怪,因为七皇子朱和坚一向是风评极佳,并非是一个心狠手辣、城府深沉之辈,赵俊臣为何要让自己警惕于他?
这个时候,见到刘清亲自出面为自己与七皇子朱和坚之间牵线搭桥,李如安终于是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然后,李如安暗暗观察着周围众位大太监的反应,却见到众人之中,那些稍为年轻一些的大太监,譬如说是东厂秉笔孙贺、内承运库总管孙忠、尚膳监掌印王叶等人皆是微笑点头,似乎是很认同刘清的这般说法;而那些年纪稍大一些的大太监,譬如说是司礼监掌印吴信泉、御马监都督徐盛、德庆皇帝的随身太监张德等人,这个时候却皆是鼻观口、口观心,就好似完全没有听到刘清的这一番话,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很显然,这些内廷大太监或是已经暗中投向了七皇子朱和坚,又或是暗中默许了七皇子朱和坚对于内廷的渗透与控制。
见到这般情况,再联想到赵俊臣的警告,李如安不由是心中悚然一惊!
七皇子朱和坚对于内廷的渗透已是这般严重,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然是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布置了!
这样说来,七皇子朱和坚所表现出来的谦逊温雅、守礼知节也就全是伪装了!
这么多年以来,朱和坚的伪装竟然一直都没有被人发现,还悄无声息的逐渐控制了内廷,这般城府深沉可谓是可怕至极,也难怪赵俊臣要提醒李如安小心他了。
心中暗暗惊骇之余,李如安却又觉得这也许能够成为自己摆脱赵俊臣控制的一次机会,至少也能让他左右逢源、为自己争取好处。
于是,李如安很快就答道:“晚辈是内廷中人,自然是与内廷共进退,一切任凭刘总管您安排就是!”
*
相较于赵府的热闹与温馨、皇宫的荒唐与暗流,远在洛阳城查案的太子朱和堉,这个时候的情况却是冷冷清清、心中也是充满了凄凉之意。
明明是除夕团聚之夜,就算是太监们也是相聚一堂,但朱和堉如今却是远离京城,只能滞留在洛阳城内,身边也没有几个亲近之人可以陪伴,只能是独自饮酒以排解心中悲苦。
悲苦之余,朱和堉的心里还有些激愤与无奈。
他这次赶到洛阳城,乃是为了调查福王的乱政违纪之事,但一切事情都是极不顺利。
时至今日,任谁都知道他很快就会失去储位,各级官员见到他之后也不免是暗中轻视,只剩下了表面上的恭敬,但完全不会认真配合朱和堉做事。
朱和堉离开京城的时候,三司衙门与厂卫的态度就有些怠慢,只是安排了一些不被重视的底层官员跟随朱和堉,这些官员跟着朱和堉离开京城之后也是不情不愿、怨气十足,只认为是朱和堉耽误了他们的新年时光,同样是办事敷衍、毫无效率。
再等到朱和堉抵达了洛阳之后,不谈福王的敌意十足、极力排斥,洛阳官员对于朱和堉的命令也都是阳奉阴违、刻意拖延,一直是拖到除夕之夜,朱和堉的调查依然是毫无进展。
洛阳是一座大城,除夕之夜也是万家灯火、照耀全城,鞭炮声接连不断,偶尔还能听到一些不知源自何处的欢声笑语,颇是有些热闹。
这样的环境之中,朱和堉反倒是倍感凄凉,只觉得满天下仅有自己一人、孤苦无靠。
但孤独也有孤独的好处,朱和堉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一些他从前一直都没有机会认真思索的事情。
譬如说,吏治!
满朝的官员之中,为何总是贪官多、清官少?为何总是奸臣得意、良臣失势?自己明明是志向高洁,为何就不能得道多助?愿意真心为江山社稷付出的官员,为何总是少之又少?为何自己总是寻不到几个同道之辈?
针对这些问题,朱和堉曾经请教过前任太子太师肖温阮,也曾经询问过赵山才,甚至还专门讨教过赵俊臣的想法。
他们的回答各有不同,反倒是让朱和堉愈发迷惑了。
于是,朱和堉决定自己思索。
……
恩,第二更。
……





摄政大明 第1037章.除夕夜(完).
……
……
肖温阮的答案是“上行下效”。
按照肖温阮的看法,下层官员的品性作风是由上层官员所决定的,上层官员的品性作风则是由皇帝本人所决定的!所以,只要是帝王本人英明坚毅、重用贤臣,被贤明帝王所重用的贤臣也就会随之重用那些清廉实干的下层官员,最终就可以由上而下的改变朝廷风气。
肖温阮担任太子太师之位多年,朱和堉的性格与观念皆是深受影响,从前也一直都是按照肖温阮的教导而行动的。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处处碰壁、事事不成。
赵山才的答案,则是“用之有方”。
按照赵山才的说法,朝廷里既有贪官也有贤臣,乃是帝王的权衡之术,一味重用贤臣不可取,一味重用贪官也不可行,有些事情还必须要那些不折手段、没有底线的贪官才能办成,一个英明的帝王就应该放大臣子们的长处、压制臣子们的害处,这样才能造就王朝盛世,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肖温阮过世之后,朱和堉就陷入了迷茫期,赵山才的出现就好似让他寻到了指路明灯,他的想法观念也逐渐被赵山才所改变,这种改变略显缓慢,却一直都在持续着。
但这般改变的最终结果,却是众叛亲离、权势大损。
与赵俊臣达成结盟之后,朱和堉也忍不住向赵俊臣询问了同样的问题。
而赵俊臣的回答,却是与肖温阮、赵山才二人截然不同。
赵俊臣的答案很悲观,他认为官场上贪官污吏的出现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不仅是吏治问题,更还是人性问题,甚至是世人所共同造就的社会环境问题,无关于制度与国情,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但赵俊臣随后又表示,明朝在思想教化、选拔渠道、官纪监督等方面都做得很差,吏治之弊虽然是不可能彻底根除,但还是有机会改善的。
就以教化为例,明朝的读书人一向是只读四书五经,史书工笔也只是记载着历朝历代的帝王功过,这种教育模式下的读书人有没有学到忠孝廉耻尚且不知,但肯定是没有学到爱护百姓的道理,当他们担任了朝廷官员之后,指望他们爱民如子自然是绝无可能,即使是偶尔出现几位怜惜百姓的好官,也只是因为他们的良心尚存,而不是缘于他们的自幼养成的观念,但“良心”二字往往是最难以承受考验的。
说根到底,就算是那些出身于寻常百姓人家的读书人,他们通过科举迈入官场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为了彻底摆脱自己寻常老百姓的身份、迫不及待的走向寻常百姓的对立面。
接下来,赵俊臣又稍稍向朱和堉讲解了明朝在官员晋升渠道与监督制度方面的种种缺陷,但并不详尽,表示这些事情还不是朱和堉目前应该考虑的。
朱和堉与赵俊臣见面结盟的那一天,两人有近半时间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听到赵俊臣的这些解释,朱和堉既是茫然、又是震惊、更还有些警惕。
茫然是因为赵俊臣的说法与赵山才、肖温阮二人相差太远,赵山才与肖温阮二人的说法即使是有许多不同,但皆是很重视帝王的作用,而赵俊臣却是从头到尾都不认为帝王能够在吏治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即使是偶有成效,也必然是时间短暂。
震惊是因为赵俊臣讲诉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谓是洋洋洒洒、条理清晰,见解颇是独到与深刻,必然是相当长时间的认真考虑过相关问题……朱和堉完全没有想到,赵俊臣作为满朝上下最为著名的大贪官,竟然也会详细思考这样的事情。
至于警惕,却是因为朱和堉敏锐的察觉到——赵俊臣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是站在自己身为臣子的立场,甚至也不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赵俊臣思考问题的立场还要更加高远,但究竟是何种立场还要更高于一国之君?朱和堉一直都想不明白。
不过,经历了肖温阮与赵山才的教导之后,朱和堉已经不再盲信于任何人的观点了,哪怕是赵俊臣的许多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朱和堉也不会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
更何况,赵俊臣也有许多说法听起来很是荒诞——比如说,赵俊臣认为数百年之后,某些国家为了杜绝官员贪污受贿的违法行为,甚至还会让贪污受贿的行为合法化,只需要换上某个好听一点的名义,譬如说“政治献金”之类,官员们的贪污受贿行为就不算是违法了,这个问题当然也就不复存在。
这种说法自然是让朱和堉瞠目结舌、完全无法接受。
朱和堉已经不似从前那般固执己见、非黑即白,但他依然还坚守着某些底线与理想。
于是,朱和堉就决定要自己思考,他认为自己应该拥有自己的施政理念。
除夕之夜,独孤一人,也正是朱和堉独立思考的好环境。
就这样,朱和堉孤零零的一个人坐在洛阳府为他所安排的府邸大堂,冷眼遥望着洛阳城的万家灯火、诸般热闹,手持一壶温酒,脑子里却是思考着一些形而上学的事情。
但现实是残酷的,朱和堉足足思考了大半个时辰,却发现自己一无所得,反倒是思维愈发混乱了,诸般念头就好似遭到禁锢了一般,所思所想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肖温阮、赵山才、赵俊臣三人所划下的圈子。
朱和堉很是沮丧,也有些自我怀疑,不由是想到:“难道说,我当真不是当皇帝的料?我一向都不认同父皇的施政之术,但必须要承认父皇的施政理念从来都是完整且又清晰,也不会轻易受到他人影响,而我只有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罢了,却又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实现,就好似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诸般想法也全是缘于他人的影响……这样一来,我就算是真的登基为帝,对于朱家的江山社稷又岂能算是好事?”
但短暂的自我怀疑之后,朱和堉很快就摇了摇头、立刻抛开了这个念头,再次想道:“我只是暂时没有头绪罢了,又岂能自暴自弃?七弟他更不可能会是一个继承大统的适合人选,更何况……我不甘心!”
思及此处,朱和堉的表情可谓是阴晴不定、变化不断。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名锦衣卫百户进入了房间,低声向朱和堉禀报道:“太子殿下,福王府的王长子秘密求见。”
听到禀报之后,朱和堉先是长长松了一口气,然后又是面现惊喜,接着则是换成了一副沉稳神情,点头道:“快把他请进来说话!”
说完,朱和堉就站起身来整理衣冠,不敢再去思考刚才的问题。
其实,朱和堉也明白自己的储君之位早已是摇摇欲坠,但也正因为这般情况,他才会思考这些忧国恤民的问题,让自己可以坚定立场,暗示自己的所有坚持都是正当合理的、也都是有价值的。
但说根到底,诸般念头都是自欺欺人,朱和堉就是不甘心放弃一切罢了。
所以,当他发现这般思索无法让自己坚定立场、反倒是让自己立场动摇之后,内心就很是惶恐,只觉得福王的王长子来得正是时候,让自己不必再想下去。
*
在明朝,藩王们的长子若是嫡子,就会被称为“王世子”,也是王位的天然继承者;若是藩王们的长子乃是庶子,就会被称为“王长子”,却是很难有机会继承王位,就算是想要拥有高一点的爵位,也要看父亲的偏爱与出力、以及皇帝册封之际的心情。
而目前的福王长子,名叫朱和增,与朱和堉同辈,却是庶子出身,当然是没有继承王位的权利。
朱和堉抵达洛阳城开始调查福王的乱政违纪的事情之后,就发现自己颇有些寸步难行之感,似乎有一股势力正在暗中拖延自己的查案进展,不仅是福王的态度极为强硬、拒不配合,地方官府也是百般拖延、行事敷衍。
若是依着朱和堉从前的性子,这般情况下必然是要强行查案、撞破南墙,但如今的朱和堉却是成长了许多,手段也圆滑了许多,当他发现自己遇到了莫大阻力之后,并没有强行突破阻碍,反倒是不动神色、暗中调查准备。
然后,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目前处境,朱和堉很快就寻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福王府的王长子朱和增!
身为福王长子,朱和增必然是极为了解福王的诸多机密,据传此人颇是精明干练,向来是深受福王的器重,福王府有许多事情都会交由他来负责,朱和增这些年也没有辜负福王的重视,可谓是多有建树,让福王府增添了不少收入。
但问题是,他只是王长子,而不是王世子,并没有王位继承权,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给福王次子、也就是福王世子朱和均做嫁衣罢了!
这般情况下,朱和增能甘心吗?
朱和堉推己及人,认为朱和增必然是不甘心的!
所以,朱和堉就暗中联络了朱和增,开出了自己的条件,表示只要是朱和增愿意“大义灭亲”、出面举证福王的乱整违法之事,那他就会全力保举朱和增继承福王之位!
然而,朱和增却是迟迟没有回应,朱和堉原本还以为自己的计划失算了,却没想到朱和增竟然是选在了除夕深夜秘密拜访自己。
这样看来,朱和增果然也是不甘心。
等到朱和堉整理好了衣冠仪容,就见到朱和增被人领进了房间。
朱和增的年纪较之朱和堉要稍小几岁,但两人容貌有三五分相似,性格也有些相近,平日里都是不拘言笑的模样。
见到朱和堉之后,朱和增首先是规规矩矩的行礼问安,朱和堉则是态度亲切的亲手搀扶,问道:“得知增弟的深夜到访,我当真是好生高兴!增弟你可是想明白了?是否是愿意出面举报福王的诸般恶迹?
增弟你切不要有任何压力与负担,你的所作所为,绝不是背叛父亲与家族,而是为了朝廷大义、也是为了保住你们这一脉的王位与富贵,而且福王他毕竟是姓朱,就算是被揭发了罪行,也绝不会危及性命!”
见到朱和堉的迫切询问,朱和增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听说……太子殿下您离开京城之前,已经与赵俊臣赵阁老化敌为友、结为同盟,这个消息可是真的?”
听到朱和增的这般询问,朱和堉顿时是恍然了。
原来,朱和增这几天没有及时答复朱和堉的联络,并不是他心有犹豫、不愿意背叛父亲福王、毫无觊觎王位之心,而是因为朱和增认为朱和堉的储君之位已是摇摇欲坠、遭到了德庆皇帝的厌恶与疏远,自然是没有能力担保他继承福王之位!
1...496497498499500...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