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
......
德庆皇帝想要扶持七皇子朱和坚继任储君之位的事情,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但终究还不是既成事实,尘埃落定之前总会存在变数。
对于朱和坚而言,他若是想要无惊无险的顺利上位,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是必须要留在京城中枢、陪在德庆皇帝的身边,既是巩固圣眷、也是遇到意外情况之后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其二,是一定要维持自身形象、减少政敌,秉持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则,尽量降低上位阻力;
以目前的庙堂局势,朱和坚只要做到这两点,自然就会顺利上位、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而如今,周尚景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有可能会同时破坏这两点——不仅是让七皇子朱和坚远离了京城中枢与德庆皇帝,还会让朱和坚陷入多做多错、四面树敌的泥潭之中。
与此同时,周尚景还让此前一直远离庙堂中枢的太子朱和堉提前返回了京城......
这些因素结合到了一起,储君更替的事情只怕是就要横生枝节了。
所以,也难怪百官们听到周尚景的表态之后会是一阵哗然了。
与此同时,百官们也是纷纷猜测——周尚景的这般提议,显然是刻意存着打压朱和坚上位的心思,也暗中拉了朱和堉一把,难道说......周尚景这是要明目张胆的插手储君之争了?
而且,周尚景所选择的支持对象,还是如今已是岌岌可危的朱和堉?!
这显然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变数!简直就是平地惊雷!
*
这段时间以来,因为德庆皇帝的默许与纵容,朱和坚的庙堂势力可谓是一飞冲天,不仅是赢得了绝大多数清流**的拥簇,还有数量众多的政治投机者纷纷投效,又趁机吞并了前内阁首辅沈常茂的绝大部分势力与党羽,像是内阁辅臣程远道、少傅张诚、礼部尚书林维、都察院右都御史吕纯孝等等朝中重臣,如今皆已是成为他的支持者,形成了一股极为惊人的庙堂势力!
时至今日,各方势力皆是认为朱和坚上位的事情已是大势所趋,所以就把这股势力称之为“新太.子党”。
若是抛开实权、仅论声势的话,“新太.子党”已是丝毫不逊于周、赵二党了!
此时,随着周尚景的话声落下,“新太.子党”的**们皆是嗅到了危险气息,顿时是一改此前的沉默寡言,所有人都是神情激愤,也不等德庆皇帝表态,就纷纷出列表示反对。
“陛下,老臣认为,周首辅的建言极为不妥!七皇子殿下虽然是声誉卓著、各方信服,但他目前终究还只是皇子之身,依照我朝祖训,皇子不可干政,并不适合担当这般重任。”
周尚景的积威太重,寻常**根本没胆子抢先出头与他当面对质,而程远道身为内阁辅臣,这个时候自然是有责任率先站出来表明态度。
随着程远道的领头,林维、张诚、吕纯孝等人也是纷纷附和。
张诚的情绪很是激动,大声道:“陛下,无规矩不成方圆,祖训在先,*不可开此先河啊!”
吕纯孝则是摆事实讲道理,扬声道:“陛下明鉴,七皇子固然是品性高洁、聪慧睿智,但终究是经验不足,即使是抛开他身为皇子的敏感身份,也不能突然就这般毫无预兆的让他担负重任!”
随后,礼部尚书林维更是一脸的大义凌然:“启禀陛下,老臣认为周首辅所言大谬,有**之嫌!老臣以死直谏,还望陛下治他妖言乱国之罪!”
周尚景的提议很是唐突,并**与“周党”众人提前商议,“周党”**这个时候难免是反应慢了半拍,无法及时支援,随着“新太.子党”众**的争先表态反对,一时间太和殿内到处都是反对声浪,竟是让周尚景的声势落于下风。
这十余*来,周尚景可谓是权倾朝野、风光无二,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到了。
德庆皇帝原本也恼怒周尚景的发言,毕竟他为了扶持朱和坚上位已经铺垫了近半*时间,眼看就要功成,却没想到周尚景选在这个时候突然跳出来唱对台戏,也就让德庆皇帝心中愈发是怒火中烧。
然而,见到“新太.子党”的活跃表现之后,德庆皇帝也不由是心中一愣,却是猛然间发现——在不知不觉之间,七皇子朱和坚的庙堂势力已是如此惊人了。
“若是**今天的事情,朕只怕还看不出来,老七的庙堂影响已是这般巨大了,他还**正式成为太子,就能驱使这么多的朝廷重臣为他效力,若是待他成为了真正的储君,只怕是权势影响还要更进一步,也许能一举压倒周、赵二人也说不定......虽然是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但这般手段也是不同凡响了......但在朕的面前,他倒是从未展现过这般手段与野心......”
暗思之际,德庆皇帝的心情愈发复杂,一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是喜是忧。
不过,就像是程远道、张诚等人的想法一样,德庆皇帝同样是不希望让朱和坚负责接受宗室的事情,这显然是一个烂臭的泥潭,而朱和坚则是德庆皇帝所看好的皇位继承人,绝不应该涉足其中。
所以,德庆皇帝很快就收敛了心思、再次把注意力转移到周尚景的身上,目光中蕴含着怒火不减,紧紧盯着周尚景的表情变化,想要看明白周尚景的真实想法。
实际上,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虽然是明争暗斗了多*,但相互间也存有许多默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默契就是——德庆皇帝并不会轻易动用武力对付周尚景,周尚景也不会轻易出手干涉皇权更替之事。
这些*以来,正是因为这般默契的存在,周尚景从来都**针对储君人选发表过任何意见。
在德庆皇帝看来,周尚景今天的这般做法显然是越线了。
只不过,让德庆皇帝感到奇怪的是,像是周尚景这样一个老狐狸,为何会突然间做出这般失智之事?同时触犯了现任皇帝与未来储君的忌讳,他难道已经不打算平平安安的告老还乡了吗?
等到“新太.子党”的反对声浪稍稍停歇,德庆皇帝缓缓说道:“众位爱卿所言有理!周首辅的建言确实是有些荒唐,不论是从各方面来看,七皇子显然不是负责调查宗室罪行的合适人选!......周首辅,你提出这项建议之前,难道就从来都**考虑过利害关系?也忘记了祖宗之法?还是说,你已经老糊涂了?”
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主要是为了试探周尚景的真实想法,但他刚才屡屡被周尚景激起心中怒火,说话间难免就有些夹枪带棒,隐隐还有反击之意。
接下来,若是周尚景不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德庆皇帝说不定就要以周尚景“老糊涂”为理由,重新考虑内阁首辅的人选了。
此时,面对“新太.子党”众人的纷纷反对,以及德庆皇帝的讽刺与反击,周尚景的表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波澜不惊,缓缓说道:“陛下,老臣也知道自己的建言有些不妥,七皇子殿下的皇子身份不适合担当重任,且又经验不足,并非是调查宗室的完美人选......然而,除了七皇子之外,老臣也确实是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负责此事了!”
说完,周尚景缓缓抬头,表情似笑非笑,目光向着百官扫去,说道:“自洪武二十二*以来,原本负责宗亲事务的宗人府已是虚设,所有事务皆是转由礼部负责......林尚书,你乃是礼部之魁首,朝廷调查各地宗室之事,正是礼部的职责范围之内,要不然这件事就交由你来全权负责可好?”
说话间,周尚景的目光定在了礼部尚书林维的身上。
刚才还在慷慨激昂、“以死直谏”,表示要严惩周尚景“妖言乱国”之罪的林维,顿时是吓了一大跳,就好似看到一面又大又沉的黑锅向着自己砸来。
任谁都能看明白,调查宗室的事情就是一个出力不讨好、后患无穷的泥潭,林维身为“新太.子党”的核心成员,固然是不愿意让七皇子朱和坚涉足其中,而他自己更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于是,林维连忙摇头道:“下官才疏学浅、威望不足,又如何可以担当这般重任!更何况,礼部只是负责掌管宗室名册、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子女的嫡庶生卒、嗣职袭位、丧葬谥号等事,并且向陛下转达宗室的陈诉请求罢了,并**审查宗亲的权力,又如何能够担负此事?*不可行!*不可行!”
听到林维的托词,周尚景并**穷追猛打,只是轻轻点头后,又把目光转向了都察院、刑部、以及大理寺的几位长官,问道:“根据太子殿下的调查,各地宗室的许多罪行嫌疑,都在三法司的权职范围之内,要不然就把这件事情交由都察院、大理寺、以及刑部三大衙门的某位重臣全权负责,如何?”
随着周尚景的话声落下,三法司的众位**也都是面色发白,连忙是敬谢不敏、表态拒绝。
其中,都察院左都御史杜白与刑部尚书张伯崇皆是周尚景的亲信,这个时候大致也猜出了周尚景的些许想法,先后出列发言,配合周尚景行事。
杜白率先说道:“周首辅此言不妥,都察院众人从前一向是与太子殿下交往紧密,若是交由都察院负责此事,只怕是各地宗室还会不服!”
都察院右都御史吕纯孝稍稍犹豫片刻后,也说道:“陛下,杜大人所言有理,这件事情都察院并不适合出面,也无力妥善处置。”
另一边,张伯崇则是说道:“陛下明鉴,刑部虽说是与大理寺、都察院共称为三法司,但权责却是有些不同,刑部主要是负责刑罚政令、审核刑名,且是‘大事上之,小事则行’,而如今各地宗室的罪名尚有争议,刑部并不适合出面接手此事!”
一向中立的大理寺寺卿方世文稍有迟疑之后,更是说了一句公道话:“陛下,臣认为,前朝臣子皆是不适合出面调查各地宗室之罪行,若是强行让我等外臣负责此事,难免是畏手畏脚、瞻前顾后,这种事情还是交由宗室、外戚、或者厂卫出面负责,较为妥当!”
见到礼部与三法司**的陆续表态之后,周尚景再次轻轻点头,向德庆皇帝说道:“陛下,如今就是这般情况,有着相关职权的礼部与三法司皆是不敢、也不方便接手此事,太子殿下又被各地宗室所排斥,至于东西二厂与锦衣卫,目前正在重点整顿陕甘**,无暇顾及他事,而且与各地宗室颇有干系,似乎也不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一来,合适人选也就不多了,老臣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觉得,应该由七皇子殿下负责此事,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人选,但也是目前的最佳选择了,所以老臣才会举荐七皇子殿下!
当然,根据我朝祖制,七皇子的皇子身份固然是不可担当重任,但这件事情乃是宗室内部之事,与朝务无关,老臣认为这般情况下还是可以破例的,还望陛下明鉴!”
听到周尚景的解释之后,德庆皇帝依然是面无表情,只是眉头越皱越紧、目光迫人。
周尚景的这般说法,可谓是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让德庆皇帝再也找不到挑刺的理由,也就失去了发泄怒意的渠道。
与此同时,见到各位朝臣的反应之后,德庆皇帝被周尚景所激发的心头怒火,也是愈发强烈了,只觉得这些臣子简直是毫无担当,完全不懂得为自己分忧,顺便还破坏了德庆皇帝反击周尚景的计划。
尤其是礼部尚书林维、都察院右都御史吕纯孝的表现,更是让德庆皇帝深为失望——他们明明是七皇子朱和坚的支持者,按理说这个时候就应该勇敢站出来为朱和坚顶雷,但他们事到临头只想着明哲保身,完全没想过自己的做法会不会危害到他们身后的朱和坚,这般见识与担当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德庆皇帝只觉得,今天的这场早朝可谓是诸事不顺,因为周尚景的屡次搅局,局势走向已经彻底偏离了他的最初预想。
不过,以德庆皇帝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让朱和坚接手调查宗室的事情,否则他的储位更替计划就必然会出现变数。
所以,德庆皇帝强忍着心中不快,稍稍思索片刻后,突然把目光转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赵俊臣,想要从赵俊臣这里打破僵局。
“赵爱卿,你为何是一言不发?这可是与你的过往行事风格不符,说说你的看法吧。”
说实话,今天这场早朝的局势发展,不仅是彻底脱离了德庆皇帝的掌控,也彻底脱离了赵俊臣的预想。
从刚才开始,赵俊臣就一直是脑筋急转,思索着周尚景今天这般异常表现的深层目的,他可不认为周尚景屡次的刻意挑衅与激怒德庆皇帝只是无的放矢,但周尚景的真实想法实在是藏得太深,目前的线索也实在太少,赵俊臣这一次哪怕是绞尽脑汁也无法猜出**。
此时,听到德庆皇帝的点名,赵俊臣不由是面现苦笑,还**看清局势发展之前,他实在是不愿意表明态度,生怕会受到算计。
所以,赵俊臣出列之后先是沉吟片刻,然后就摆出一副“就事论事”、“不偏不倚”的态度:“陛下,臣认为周首辅与各位同僚所言皆有道理,臣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不妨,咱们把七皇子殿下请到太和殿内,听听他自己的意思?”
......
......





摄政大明 第1062章.周尚景的真正计划.
......
......
听到赵俊臣的建议,德庆皇帝下意识的想要直接拒绝。
按照德庆皇帝的想法,朱和坚乃是未来储君,必须要明哲保身、一尘不染,根本不应该让他参与到这场讨论之中。
这种时候特意召见朱和坚询问意见,只会让朱和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他若是同意了周尚景的提议,无疑是自讨苦吃、后患无穷;他若是拒绝了周尚景的提议,也必然会影响到朝野评价,被认为是推诿责任、缺乏担当。
然而,德庆皇帝正打算开口拒绝,却是突然间想起了“新***”刚才的浩大声势,不由是心中一动。
德庆皇帝是一个很贪心的皇帝,所以他对于储君的要求,也就充满了**。
在德庆皇帝的心目之中,一个完美的储君应该是这样的——既是世人称善、百官信服,但也不能声誉太高、盖过自己的风头;既是要植党营势、拥有稳定朝野的能力,但也不能权势太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既是要雄心勃勃、敢于担当,但又必须要懂得韬光养晦、谨守本分......
朱和坚从前面对德庆皇帝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只是因为他还**真正坐上储君太子的位置,德庆皇帝对他的要求并不高,他只需要证明自己拥有一定的忠孝品德与政治智慧,就足以让德庆皇帝满意了。
但时至今日,朱和坚已是准太子了,他在德庆皇帝的心中定位也就悄然间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满足德庆皇帝各种各样、相互**的要求,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德庆皇帝的忌讳。
比如这一次,朱和坚经营庙堂势力的事情,明明是得到了德庆皇帝的默许,但德庆皇帝见到朱和坚的庙堂势力发展超乎预想之后,就会出于本能的生出不安与猜忌,怀疑**也是迅速的发芽生长,忍不住就想要试探一下朱和坚的真实秉性、看他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正是缘于这般心思,德庆皇帝拒绝的话刚到嘴边,却是鬼使神差的改变了主意,缓缓道:“既然如此,传朕的旨意,召见七皇子朱和坚赶来太和殿答话。”
*
德庆皇帝传旨之后,百官们并**安静等待朱和坚的出现,依然是为了周尚景的提议而争论不休,整个太和殿还是乱作一团。
“新***”的众位**已经察觉到,朱和坚一旦是现身太和殿之后,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他们希望能赶在朱和坚出现之前彻底否决掉周尚景的提议,所以就依然是高举着“祖训”大旗,纷纷向德庆皇帝禀奏,表示朱和坚的皇子身份绝不适合担当重任。
而“周党”的众位**这个时候也纷纷反应了过来,陆续开始站出来声援周尚景的提议,他们认为**祖制只是说“皇子不可干政”,但宗室事务与朝廷政务完全是两码事,朱和坚完全有资格负责调查各地宗室的罪行。
就这样,“新***”与“周党”之间,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正面争锋,双方皆是态度坚决、寸步不让
从某方面而言,这场争锋宣示着“新***”的正式登场,颇有一鸣惊人之势,与“周党”相互争锋之间,竟是丝毫不落下风。
甚至可以说,从今往后,庙堂之中已是形成了“周党”、“赵党”以及“新***”三足鼎立的基本局面。
只不过,“新***”的成立时间毕竟太短,看似是声势浩大,却远远不及“周党”众人的配合默契,而且程远道、林维、吕纯孝等人的眼光手段,也颇是不及“周党”的李和、宋启文、张伯崇等人,两党争锋之际看似是势均力敌,但很快就被“周党”的老狐狸们操控了话题走向。
“周党”的几位重臣同样是无法猜出周尚景的真实计划,却也看明白了周尚景想要打压朱和坚的想法,他们对于周尚景的政治智慧一向极为信服,认为周尚景的这般做法必然是有其深意,如今并**太多犹豫,纷纷是暗中配合行事。
于是,在“周党”几位核心人物的刻意引导之下,秉承着周尚景打压朱和坚的指示,这场争论的核心话题却是逐渐从“朱和坚究竟有**资格担当重任”,变成了“朱和坚究竟有**能力担当重任”。
但偏偏,还有许多“新太.子党”**一心只想着压制“周党”,竟是主动跳入坑中,纷纷表示朱和坚的经验不足、能力尚未得到检验,若是由他负责宗室之事,很可能会彻底搞砸,也许还不如太子朱和堉......被算计了也是毫无自知。
这场争论若是持续下去,只怕是“朱和坚能力不足”的观点很快就要变成百官共识了。
幸好,就在“新***”彻底毁掉朱和坚的能力评价之前,随着一声“七皇子朱和坚觐见”,朱和坚总算是及时赶到了太和殿之内。
*
实际上,朱和坚很清楚今天这场朝会的重要性,一直都在密切关注,他收到德庆皇帝的圣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大致情况,收到圣旨之后更是迅速赶到了太和殿,**耽搁任何时间。
但朱和坚赶到宫中之后,还想要继续观察一下局势变化,就一直躲在太和殿外、探听着“新***”与“周党”的争辩。
只奈何,因为“新***”的表现太过拙劣,朱和坚很快就听不下去了,差点被气炸,只好是被迫提前现身——若是真让百官们认定他的能力还及不上朱和堉,他今后就算是顺利上位成为新太子,也很难在庙堂之中站稳脚跟了。
迈步进入太和殿之后,朱和坚首先是深深看了周尚景一眼,目光深处既有恼怒也有疑惑,他不明白周尚景为何会毫无征兆的刻意针对自己;
随后,朱和坚又稍稍转头,认真观察了赵俊臣一眼,眼中暗藏着一丝忌惮,显然是有些担心赵俊臣接下来的立场态度。
但至始至终,朱和坚都**去看“新***”众人一眼——这些人的诸般拙劣表现,实在是让朱和坚失望至极,看似是声势不小,但至始至终都被“周党”牵着鼻子走,全是些酒囊饭袋!
“我今后若是想要在庙堂之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尽快搜寻一些真正的人才为己用!这些清流与前‘沈党’**,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从前就一直被周尚景、赵俊臣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今后也只能利用以摇旗呐喊、助长声势,绝不能担当重任!”
暗思之际,朱和坚心中满是怨毒情绪,但他的表情神态却是一如既往的儒雅温和,快步走到德庆皇帝的御阶之下,参拜道:“儿臣向父皇问安,拜见父皇。”
德庆皇帝已是沉默良久,见到朱和坚出现之后终于是缓缓开口,问道:“老七,今天早朝上所发生的事情,你可是已经知道了?”
朱和坚叹息一声,点头道:“儿臣领旨赶来宫中的路上,就已经从传旨天使那里询问了相关消息,也大致明白了目前状况。”
德庆皇帝深深打量了朱和坚一眼,再次问道:“周首辅提议由你接替太子、负责调查各地宗室的诸般罪责,你对此有何想法?”
朱和坚显然是心中早有对策,**任何犹豫的直接说道:“只要能为父皇分忧,儿臣愿意做任何事情,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若是父皇您认为儿臣负责此事是一件为君分忧的好事,儿臣自然是责无旁贷;但若是父皇您认为儿臣接手此事有违祖训,儿臣自然是要主动避嫌、不敢逾越!”
听到朱和坚的这一番话,百官皆是心中暗赞,认为朱和坚的话术很是高超。
通过这一番话,朱和坚不仅是让自己避开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还顺便展现了自己的忠孝之心。
与此同时,朱和坚也把决定权交给了德庆皇帝,他认定了自己乃是德庆皇帝寄以厚望的未来储君,所以德庆皇帝绝不会让他身陷到宗室之事的泥潭之中!
听到朱和坚的这般表态,德庆皇帝表情欣慰的轻轻点头,显然是很满意朱和坚的回答。
“你倒是明白忠孝二字,也懂得体谅朕的难处,从来都不让朕为难!若是朝廷百官都像你这般懂事,何愁江山不稳?若是一个朝廷重臣完全不在乎皇恩天威,只懂得处处算计、与朕作对,又留他有何用?”说话间,德庆皇帝瞥了周尚景一眼,显然是意有所指。
顿了顿后,德庆皇帝的目光再次转向朱和坚,继续称赞道:“也难怪今天早朝上,百官们皆是对你交口称赞,他们的态度立场各有不同,彼此之间也是争论不休,但所有人都认为你品行高洁、立场公正、足以服众,各种赞誉之言不绝于耳......呵呵,太子他当初朝野声誉最高的时候,只怕也及不上你!”
1...513514515516517...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