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盛世先忧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长缨书生

    李磎好奇地问道“如今志向为何,仁兄可愿一说”

    “兴礼而恶未除,此非不知德,乃不知法、不畏法。恶之不去,祸乱难平,天下难安。”我皱着眉头回道。

    李磎又问“那何以去恶呢”

    “去恶之要,在于立德;立德之重,在于明法。”我喝了口茶,答道。

    李磎不解,再问“自古以来,立德之事,皆以教化为主。仁兄为何有此一言”

    “非不重教化,只不过法令之效,远胜教化。教化之功,在于潜移默化,需千百年之力。而法令之效,在于令行禁止,区区数载即可明德。”我回道。

    李磎边斟茶边问“依长缨兄看来,该如何立德”

    “以教立德,德出于心,传于教化,教之所成,德之所真,然教化之难,非朝夕可成,故德未必兴于世。以法立德,德出于利,传于法令,法令所至,德之所明,然法可规范言行,难以规范人心,故德兴而未必真。凡欲立德者,必明法为主,教化为辅。法不明德,孤教难兴;教不习德,孤法难真。法教同举,德方始立;传习百年,可有小成;千年如一,初成气候;万年不改,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德之于民,犹如饮食,习以为常,系之生死,不可或缺。”我说着,端起茶又喝了一口,之后接着说道“而后德立于世,明于心,天下尚德,以至失德之人无处立足,失德之行不容于世,失德之言难以启齿。德之既立,邪恶必驱;德之所至,恶之所灭。民非不知恶,乃明辨恶却不容,知利害而不被其诱,心守德如明镜,此恶之所以灭。故善恶之争,在于立德。德立则恶灭,民心如镜,民智始启。”

    李磎放下茶壶,继续问道“长缨兄认为,我大唐如今之困,根本在于德未立”

    “德若立,则阉寺何以猖獗德若立,则藩镇何以割据德若立,则牛李两党怎会势同水火,立庙堂而营私德若立,则君王怎可求仙问道,弃家国于不顾于大唐而言,德虽传承百年,然从未依法明德,故世人知德却不守,言德却不信。以至恶盛而德衰,祸乱家国而不知耻,明知其错而不知改。长此以往,我大唐不知还能兴盛几时。”我感慨道。

    李磎端坐起来,问道“仁兄以为,国之兴盛在于立德”

    “国之兴盛,不止于立德。蛮荒之地,需儒家教之以礼;礼之不束之处,需用法家约束其行;法之孤难之境,需墨家监察其所为。纵观古今,百家之言,皆有可取之处,不该废黜百家而独尊一术。至于空言虚教,当今陛下执迷不悟,可知其祸国殃民久矣其害之深,如吸炭毒,不知不觉间可使人愚钝失智,若不制止,必死无疑。”我说着,又渴了,待喝了口茶后,才继续说道“故国之长兴,在于以法为纲,以儒为辅,以墨为监,兴百家而取其精华,废空教而止其愚民。道、佛、景等空言虚教皆该废止,法、墨、兵、儒等诸子百家皆该弘扬,此后民不听谣言,不行蠢事。民不愚,方能辨恶。能辨恶,而后能止恶。恶既止,乱可平,天下将兴而无祸事。之后德可立于世,国可兴百年,乃至千年、万年而不衰。”

    李磎听罢,点点头,接着问“故而,仁兄今日之志,乃立德于天下”

    “立德事小,强国事大。华夏盛极而衰,乃心头之忧。”我摇摇头,否定道。

    李磎也跟着摇起头来,随后感慨道“是啊,自安史之乱,我大唐便由盛转衰。河湟沦丧,安西易主,难道不是我辈之耻吗可惜数位君王,无力安内,无心攘外,都在这长安的浮华中入梦。梦中盛世太平,没有人叫醒他们,所以先辈的血汗和身上的耻辱,他们都忘了。忘了曾经的荣耀,忘了自身的使命,忘了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忘了要一雪前耻、兴盛华夏。犹忆往昔,那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何其壮哉何时能再做到如此,我华夏才真的可称得上重回盛世了”

    “倘若他们自己选择假寐,谁又能叫得醒呢”我依旧皱着眉头,反问道。

    李磎看了看我,笑道“呵呵,这不有仁兄你么我还是更看好你。你与怀仁不同,他从内而外,皆刚正不阿,而你”

    “我如何”我看向他,好奇地问道。

    李磎倚着凭几,答道“正于心,而行无法。”

    “那你为何还看好我”我更好奇了,再问道。

    李磎又笑道“呵呵,怀仁若不遇明君,必会被埋没。只有贤明且刚毅之主在位,才敢用怀仁这样的,用以肃清昏世。而你不同,我阅遍史籍,像仁兄这样的,无论何时,都大有可为。”

    “景望兄抬举了”我笑着将脸撇向窗外,应了句。

    李磎却跟我解释起来“并非我妄言,只是史书所记,皆如此。若心不正,则喜于微利,迷于歧途,终难清醒而归于正道。若行有法,则止于沟壑,困于穷途,不敢逾矩以达成所愿。孟德行无法而心不正,孔明正于心而行有法,然皆难成大业。唯太宗正于心而行无法,可一统中原,成就贞观之治。正于心而行有法,乃庶民之德,忠臣之为,非理国之术。如仁兄所言,此亦无对错之分,唯取舍不同。世间之人,都逃不脱历史之命;天下之事,皆超不出历史所期。我们能做的,只是去做我们该做的事罢了。”

    “是啊,知其命,行其事,便很好。若更进一步,莫过于出则知何来,入则知何去。”我接过话,有心无意地说道。

    “何意”李磎不解,忙问道。

    我扭过脸,看他很好奇地盯着我,便跟他解释道“世如湖水,出世如浮于水上,须看得见鱼从何来;入世如沉入水中,当分得清意欲何往。”

    “哈哈在理长缨兄总有异于常人之言,愚弟受教啦”李磎依旧倚着凭几,爽朗地笑着回我道。

    我看着李磎,羡慕他的置身事外和豁达洒脱,却并不认可他痴迷于书,不问世事。相比于他,我更欣赏白崇儒那份不知天高地厚的凛然正气。然而,我也不能强求李磎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他能成为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就很好了,至于他选择的路,我无权言语,更不可能说服他去改变。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会有谁真正说服谁。这就跟那些信仰佛、道的那些信徒一样,只看信仰之人是否真信了自己的信仰。信仰坚定的人,不会被人说服。而信仰不坚定的人,今日觉得你对,被你说服,明日觉得他对,被他说服,到最后自己也不知被谁说服了,到底该信什么。

    世间信仰各有不同,有些大行于世,有些渐渐消亡,最大的区别,不过在于所信仰者是否掌权,或者这些信仰是否对掌权者有利。其实无论道、佛、儒等等,这些信仰和他们所传播的道理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或者说都是有对有错。就像郭靖节所言,如今民智未启,故而世人大多愚昧且固执。

    也许当民智开启之时,人们才会从各种信仰中找到有利于人之发展的地方保留下来,摒弃那些不适合人向前发展的东西,拒绝并禁锢那些对人之发展有害的东西。只有到那时,人们才开始学会站在更高处,摒弃各种信仰间的隔阂,让各种信仰中的顽固不化退出历史,世间的观念和认可的道理才逐渐融合统一,形成大同之观。并在历史的前行中,不断更迭发展,减少内耗,探索未知。最终或可形成探索,辩论,佐证,普世的一整套规范的智慧发展体统,让人的智慧不会误入歧途,不会在杂乱无章中互相诋毁和消磨,甚至自取灭亡。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笑起来。笑自己不知何时开始,竟然信了郭靖节那些虚无缥缈之论。我曾认为那些言论空洞无用,而今自己却深陷其中,信以为真。是啊,什么是真理呢自己相信的才是真理无论那些看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甚至愚不可及,若是打心眼里认可了,那就是真理。我不是被郭靖节说服的,而是时至今日,我终于看到了郭靖节看到的那个世界,所以我信了他的那些言论。

    虽然我还是会笑话自己,但不会再去怀疑。这世界果真是愚昧的,只有当各种信仰从人间消逝之后,民众的智慧才能开启。到那时,世人终会明白,唯有天下大同,人,才有未来可言。这并非一人、一家、一国、一族之事,乃是天下所有人之事。但想要人们摒弃愚昧,或许还需千万年才能渐渐行得通。也或许,只有等一位像郭靖节所期盼的那样强势的君主,才能更快地实现这一切,就如始皇帝统一中原一样。

    我与李磎谈了许久,直到午时一起用完膳,我才告辞。回到万金斋后,萧秀已经回来,他告诉我,石琼已被他说动,明日便去百合园暂住。接下来的几天,都没什么大事发生,直到四日后

    “先生、二公子,这是方才马元贽差人送来的,说是醉梦令的解药,有一年之量。”邓属从门外进来,对正在下棋的我和萧秀说道,遂将手中黄色的小瓶子递过来。

    “真的假的”马新莹一把夺过,掂量了一下,笑道“嘻嘻,这阉人还真是阔绰,瓶子都用的是金的。”

    说完,马新莹就将瓶里的药倒了出来,在案几上一颗一颗地数起来。我看一眼那药,忍不住对邓属笑道“呵呵,看来马元贽还挺上心,这么快就送来了一年的药量。”

    “你咋才要一年的啊应该多要些才是”马新莹一边盯着案几认真数着,一边接过话道。

    我回道“我要了十年的啊,只不过人家就送来这么多。”

    “看来马元贽还是有所保留,并非真心诚意。”邓属跟着说道。

    萧秀也接过话道“他身在朝中,行事向来谨慎小心。虽没有鱼弘志那般精明,但也不是毫无城府。这药虽不易得,但他如今身份不同,若是让御医制些,或去十六宅转上一圈,哪会只有这么点药。别忘了,连郭靖节都曾赠与尚兄十颗。”

    “也不必强求什么,他能拿来这些,已算是显出诚意了。再等等吧,或许过些时日他搜集够了,就给我送来了。”我满不在乎地说道,盯着棋盘,随手放下一颗子。

    “嗯正好三十六颗”马新莹自言自语道。他边说边拿出上官柳儿一早送来的那颗药,对比之后见一模一样,便开始将案几上的药一起装回瓶子里,接着又说“就你心大,万一他不送来了呢”

    “不送来,再想办法。”萧秀搭话道。随后转移话题,问邓属道“今日除了这些药,还有需要我们知道的事吗”

    “崔元式将长生堂案牵涉的官员审结,案报已呈送御前。那些自首的人,都依法依规判刑了,并未进一步深究。看来我们曾嘱咐崔元式的话,他听进去了。”邓属回道。

    萧秀跟着说“是啊,幸亏在案子交到崔元式手上的时候,尚兄让提醒他一声。否则,还不知他会查出什么来。若真牵涉到饶阳公主,就不知道他还有没有命将案报呈上去了。”

    “即使我们不提醒,也会有人提醒他的。毕竟此事还牵扯到一个人,当今陛下。哼”我摇摇头,无奈地苦笑道。

    萧秀没有过多思考这些,接着问邓属道“昨日就有消息要放出崔珙的,今日放出来了吗”

    “在韦澳的斡旋下,大理寺已经放人。据韦澳回禀,崔铉被杀一案,暗中已被定为悬案。明面上还在追查,只不过无论大理寺、京兆尹,还是金吾卫,都撤回了得力人员,比如长安县尉李信,就已改派他用。”邓属答道。

    萧秀点点头道“嗯,做得不错。如无意外,崔铉之死会如宪宗之死一样,对外宣称暴毙而亡。”

    “当年宪宗之死,也另有隐情”我好奇地停下手中的棋,问萧秀道。

    萧秀看着我,想了片刻后答道“具体我也不甚清楚,不过据说当年宪宗生前是留有密诏的,为的就是防止被人算计。只不过宪宗死后,由于郭家在朝野的势力太过强大,硬是将当今太皇太后之子李恒,也就是后来的穆宗,推上了帝位。而那份神秘的遗诏,和保管遗诏的人,都不知所踪了。”

    “与之争夺的,是当时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所拥护的澧王李恽。若有遗诏,估计册立的就是李恽。毕竟在宪宗后期,对吐突承璀恩宠有加,并且十分忌惮郭贵妃和郭钊在朝野广结党羽。”我跟着分析道。

    萧秀也跟着说“宪宗长子惠昭太子李宁死后,按长幼之序,身为次子的李恽自然是继位的首选。但其他皇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就包括那时还年幼的光王李怡,也曾是宪宗生前较为疼爱的。至于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虽然得宠,但势单力薄,宪宗未必就会将遗诏给他。记得当时宪宗宠信的还有一人,方士柳泌。此人在穆宗上位后,同样被下令缉拿,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吐突承璀已死,若遗诏在他身上,必被一同毁掉了。倘若宪宗是将遗诏交给了柳泌,说不定还存于世,将来或重见天日也未可知。”

    “往事已矣,难以追查。但古往今来,凡是争权夺利之时,总免不了几场暴毙。时人不解亦不言,就都留给后人去猜吧。”我有感而言。

    一旁端坐许久,只顾着沏茶斟茶的班心,却笑着接过话道“呵呵,看来还是做一介布衣好,至少不容易染上一夜暴毙的病。”

    我与萧秀一起看向班心,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邓属不解地看着我们,而马新莹在将药收拾好后,也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们。我一边笑着,一边在心里默默吟道

    寒鸦立雪不知冷,醒鼓一惊敢逆风。

    看尽人间荒谬事,才来庆幸布衣身。




第一百零七章 阻遏
    “得知铁马入冰河,静待春风吹岸绿”

    “姑娘说的,是何意”邓属不解地问道。

    萧秀打断他,岔开话题道“无意好了,你那边还有何事若没什么事,我想尚兄差不多该用药了。”

    “没啥事了”邓属回道,接着又想起什么,忽然又说道“哦,还有一事,不知当不当说。”

    “关于什么的”萧秀问道。

    邓属看着萧秀答道“是纪伯正传来的,说李浑在三曲阁预定了两间明日的密室,不知是否是想与尚恐热的细作接触。不过盯着杞王府的人却说,李浑并未去过杞王府。”

    “想传消息何须登门,此事不可大意。你让人盯住李浑和三曲阁,若明日果真去的是尚恐热的细作,就不必留着他们了。”萧秀对邓属回道。

    没等邓属应答,我忙阻止萧秀道“稍等萧兄,我想趁着李浑未酿成大错,先擒住他,不必等他与尚恐热的细作见面完成交易了。”

    “为何若他们完成交易,我们就再也不用为杞王费心了。”萧秀问道。

    我跟他解释道“这件事,说到底,杞王也是被饶阳公主引诱的,不该因此万劫不复。再说,李浑除了此事,并无其他劣迹。我们不妨将他抓住后,交给李德裕,让他处置。我相信,李德裕会知道该如何做的。”

    “那尚恐热的细作呢也放了吗”邓属问道。

    我看着邓属,心生一计,遂回道“今夜麻烦邓领卫去跟连薏说一声,就说查到李浑与吐蕃的人接触。若明日尚恐热的细作真的在三曲阁出现,再通知连薏将消息告知上官柳儿。倘若饶阳公主派青衣卫去抓这些人,那便说明饶阳公主当下还未与尚恐热勾结在一起。到时候,需要些得力的人,去将那些细作了结,同时救出一个来,放掉。切记,不可让饶阳公主抓到活口,这样饶阳公主就无法兴风作浪了。同时要对放掉的那个细作说明,是饶阳公主的护卫在抓他们。那细作若问我们是谁,就告诉他,是见不惯青衣卫所作所为的侠士,故而出手相救。我想尚恐热的细作不会蠢到穿吐蕃衣裳过去的,所以这样说,他不会怀疑。”

    “要是饶阳公主没有派人去,我等该如何做”邓属追问道。

    我继续回道“倘若饶阳公主并未派人去,他与尚恐热或许已经勾连在一起了。如果那样,尚恐热身边的曲妙就留不得。等那群细作出现,我们的人追杀那些细作的时候,故意放掉一个。可以无意中让放掉的那个细作知道,是饶阳公主要杀他,并透露给他,饶阳公主已经下令,让曲妙在吐蕃截杀他,他不可能活着见到尚恐热。等长安的事了了,我们再通知河湟那边,让老堂主安排一次像模像样的截杀后,暗中护送那细作回去见尚恐热。”

    “这”邓属并未立刻应下,反而有些迟疑。

    萧秀见状,立刻对邓属说道“不必多想,按尚兄的吩咐去做。至于河湟那边的事,去信的时候,备一份发给千机堂。”

    “诺”邓属应道,接着叹了口气“哎,想不到杞王还是走了这一步。”

    “他其实能选择的,也不多了。本最得势的他,如今已失去鱼弘志这颗大树,而李德裕虽有意助他,却从未明说,没有与他交底。反观另一边的兖王,本来没多少胜算的,可有饶阳公主明面上支持,便不得不让杞王有所忌惮。并且经过上次狱中刺杀裴识一事后,在杞王看来,马元贽说不定也会向兖王靠过去。再看宗亲和外戚,这两方势力,杞王和王才人加起来,都敌不过一个饶阳公主。这个心怀不轨的公主,自当今皇帝上位后,便凭借自己身份,不断笼络十六宅里的各色人,在宗亲里威望颇高。另外,饶阳公主还有一个袭爵的驸马,郭家可不是一般外戚可比的。至于宦官,宣徽使仇从广,虽名义上依然位居内诸司使之首,可在鱼弘志死后,便不再是一呼百应了。如今的北司,谁不是对马元贽唯命是从呢此刻的杞王,除了一个皇长子的身份,和一个毫无权势的崇玄馆刘玄靖,再无任何优势了。”萧秀罕见地耐着性子,跟邓属分析起形势来,随后又问邓属道“对了,稍后去查查,明日之事,是否出自刘玄靖之谋。”
1...979899100101...1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