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烽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瑞根





烽皇 第一百八十二节 观军
本欲再说,但是眼见得骑队小步前行而来,郭韬也觉得此时不是进言游说的时候,便忍了嘴。
还是先看看江烽麾下军容再来考虑其他,若是这糅杂了诸镇的军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一切皆休,若真的被江烽给糅合在一起成了一支强军,那倒是可以好好琢磨一番。
武宁军的第一军率先而来。
这是王守信的当家骑军,武宁军中三军骑军,其中这一军骑军是当家主力,还有两军骑军,皆为原来泰宁军和感化军骑兵整编而来。
雄健的骏马,威武的骑士,加上锃亮的盔甲,这支骑兵的确当得起平卢军的当家骑军,几乎是原封不动的被接收过来,江烽也相当豪气的直接原物奉还给了王守信。
马蹄橐橐,盔甲交鸣,哪怕是远在几十步外,气势便扑面而来。
王守信和柴永两骑略略加快速度,超过了当先骑兵,在距离江烽十步之外滚鞍下马,疾步上前,单膝跪地,“见过郡公!”
江烽赶紧上前一步虚扶,“呵呵,自家人,何须如此客气?”
“郡公,礼不可废!”王守信虽然是直肠子人,但是一番话却是讲得格外顺气,连一旁的柴永都在怀疑自己这位主将平时是不是有点儿守拙的感觉了。
“好好,二位将军免礼,请起!”
江烽也不多客气,他知道必要的礼仪很有意义,尤其是在朝廷使团面前,如果部属显得轻慢,或许会让郭韬他们对自己的驾驭能力产生怀疑,而王守信和柴永此时的表现足以说明一切了。
王守信和柴永这才起身抱拳,站在一旁。
“来,吾来为两位介绍,这是朝廷来的使者,枢密院同知郭公韬郭大人,你们二位来见过。”江烽这才将站在一旁的郭韬引过来,“郭公,这是武宁镇都督王守信王大将军,副都督柴永柴将军。”
一番寒暄。
郭韬也在打量着两人。
他虽然远在关中,从未见过二人,但是却也听说过二人大名。
王守信不必多说,王守忠之弟,而且还是一母所出,只是在平卢镇,王守忠素来是一手遮天,其他人都显得黯淡无光,但郭韬也知道王守信在平卢军中还是颇有威信的,与刘延司、张君越二人都是王守忠麾下执掌一方的大将。
柴永则是郭韬很感兴趣之人。
盖因杨溥在长安定居之后,郭韬也曾经去造访过,听闻杨溥介绍过原来淮南诸将,提及了其麾下大将以周望和柴永二人为强。
周望随杨溥到了长安,而柴永则投效了江烽。
投效了江烽也就罢了,没想到这柴永在江烽麾下却甚得重用,先是军指挥使,后来在攻略徐兖时,屡有战功,迅速升任了淮右左军的兵马副使。
现在江烽设立五个军镇,柴永更是力压群雄,一跃成为武宁军的副都督,可谓炙手可热。
连郭韬也不得不佩服江烽的手腕,怎么就能把这帮降将尽数抓在手中,丝毫不惧其忠心,而这些将领也心甘情愿为其所用。
对于郭韬的观察,江烽心知肚明。
几乎所有人都担心这些降将的忠诚度,若是说江烽没有一点担心,那也是假话,但是摆在他面前的形势却不容他有其他选择。
他不可能把张越、张挺、鞠慎、秦再道、郭岳、丁满这些将领提拔到都督位置上,而让俞明真、柴永、朱密、卢启明、洪葵、秦汉、刘延司这些明显从武道实力到战略战术水准都要高出不少的武将屈居他们的手下,更何况自己麾下这些军队,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从感化、泰宁、平卢军中直接整编而来。
不公正的安排指挥让军将离心离德,那样不但会极大的削弱战斗力,而且更容易引发祸端。
江烽奉行一个观点,那就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与爱。
虽然淮右是通过战争来赢得征服,但是这些人都是军人,他们都明白当今天下本身就是纷争之世,藩阀之间相互攻伐本来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么成王败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所以谁都要接受这个结果,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怨气满腹。
自己给了他们机会,给了他们信任,给了他们前途和希望,他们没有理由不付出忠诚。
当然也肯定会有一些人走不出来死胡同,那他也没有办法,他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手段来弥补。
弥补的手段很简单。
第一就是后勤制度的改革,所有军资粮草不再由各军自掌,而由枢密堂后勤部统一进行调配补给,这就断了任何想要挟兵自重的根基。
再者通过军务学堂对中基层军官的轮训和补充来确保这些人对自己的忠诚,这是军官制度的改革,当然这会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只要坚持,就必定会收到奇效。
第三就是辅之以夜鹰这样的秘密部门的刺探、监察等多重方式的发现了,这也算是最后一招。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治下为这些军将士卒们提供了一个最稳定的保障,这是根本。
当兵吃粮这句话不是简单四个字,放眼天下,有几个藩阀,尤其是北方,能做到这一点?
感化军和泰宁军不去说了,吃空饷,克扣兵粮,那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平卢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几乎没有哪一个军镇不这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江烽从固始军开始,就坚持了这一点,宁缺毋滥,宁肯兵精而少,也不轻易扩编而导致无法保障。
郭韬的确在仔细观察着这支军队,骑兵滚滚而过,紧接着就是步军徐徐而来。
步军是淮右左军原来的底子,连过三军皆是,这也是江烽的当家军队,大多是由当年颍亳流民青壮征募而来,在经历了徐州之战和青州之战后,这些军队已经成为可以担当大任的主力了。
虽然在袍服上尚不统一,但是郭韬也知道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创新的臂章也是颇让人开了一回眼界,让郭韬啧啧赞叹不已。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武宁军表现出来的稳定士气和勃勃英姿,无论是骑军还是步军,都当得起雄兵一说。
**************************************
“如何?”郭韬端起茶盅,抿了一口。
这等据说是从寿州这边流行开来的泡茶法,现在在关中也是大行其道,士绅望族们都爱上了这种更为简便却更能将茶香馥郁发挥出来的品茶方式,郭韬也不例外。
“同知院大人,若是彭城郡公麾下皆是此等雄兵,当是可与河东争锋。”坐在下首的一名身着便袍但明显是个武人的角色沉吟着道。
“属下着重观察了武宁步军,其士卒步伐有力,脸膛虽有风尘之色,但却红润饱满,这足以证明这些士卒饮食有序,保障无虞;其横刀质量亦佳,远胜梁兵,长矛矛头锋锐,乃百炼之铁……”
“还有呢?”郭韬捋了捋颌下胡须。
“鞋履一致,当是统一配备,什长以上军官护膝护肘皆有,怕是沙陀骑兵都难以完全配齐,……”
“都头和副都头一级的军官皆有天阶水准,营指挥使这一级军官当在洗髓、结体水准,个别者已踏入天境,单以此论,便不输于南阳和蔡州精锐,……”
“属下察其骑兵,其实力略有差异,第一军骑军战力最强,据悉为平卢骑军转来,未曾整编,当是平卢骑兵精锐,另两军骑军实力略逊,但亦是不弱,战马皆是精壮健马,只是训练配合略有差异,其马槊配备量,在中原诸藩中绝对居于前列,梁军亦是不如,唯晋军略胜之,但晋军在槊头的长度上远不及,且盔甲配备上也弱于武宁军,……”
“哦?”郭韬微微动容。
江烽步军实力郭韬是有所耳闻的。
蚁贼围城固始那一战便打响了江烽麾下步军的名头,而后蔡州数倍于固始军围攻固始,仍然未能讨得好,狼狈而归,更是将浍州步军战斗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攻寿州,战颍州,再后的符离之战,以至于到青州之战,终于奠定了淮右步兵的威名,但若是说骑军仅次于晋军,就不能不让郭韬震惊动容了。
马槊不是随便配备的。
第一,能使马槊本身就对骑兵个人素质要求极高,臂力、腰力都有更高的要求;第二,由于马槊在具装骑兵对抗中的特殊功效,使得其极易被对方环刀类武器劈击是槊杆被砍断,所以对槊头延长也是一个趋势,这也意味着用铁量大大增加。
一个加长的槊头用铁量往往相当于三倍甚至四倍于寻常的矛头,这是一般军队无法承受得起的,但武宁军居然敢这样奢华的大量用铁?
郭韬他们有所不知的是,当徐州冶炼中心的第一炉铁正式出炉时,后勤部就立即下达了一万枚加长型槊头的订单。
冶铁锻造中心的规模迅速扩大,也使得武器加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武宁军的骑军就是在沂州进行了换装,新换了加长型的马槊。




烽皇 第一百八十三节 评估,所
晋军的战斗力毋容置疑的,其骑兵战力的体现更多的还是单兵的素质,骑手骑术的娴熟,战斗经验的丰富,战马的优良,这些组合在一起来体现的。
真正来分析晋军,其骑军单兵武力略强,战马和单兵骑术略优,但盔甲配备不如大梁,武器不及大梁,战斗经验相仿,所以综上晋军骑兵强于大梁,但是也有限,但在步军实力上,晋军是远逊于梁军的。
但为什么晋军却能在这一次打得梁军大败,除了其将骑兵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梁军的训练和士气大大下滑了,加上梁军高层的不和内斗,直接导致了梁军在战斗中缺乏配合,以至于连遭大败,这反过来又极大的动摇和削弱了梁军的士气军心。
现在似乎又一支可堪与晋军匹敌的军队出现了,这意味着中原争夺战未必会以大晋的席卷之势而终结,这恰恰是郭韬最希望看到的。
郭韬从不认为南阳和蔡州能够抗衡晋军,无他,就是南阳和蔡州都缺乏一支在野战中具备决定胜负的骑军。
南阳的骑军不值一提,哪怕这几年南阳二刘也在着力发展骑军,但是其先天不足,战马数量和素质都差强人意,加上骑兵训练也不足,根本无法和沙陀骑兵对抗。
蔡州骑兵略好,但由于前期蔡州实力有限,且受制于大梁,所以在骑兵的数量上严重不足,都是在吞并了颍亳二州之后蔡州才开始有意识的大规模扩充骑兵,但骑兵不是一支短期内就能培养出来的兵种,所以也无法和晋军对抗。
江烽这边的情况略有不同,如果说最早淮右骑兵不值一提,感化军的骑兵差强人意,那么无论是泰宁骑军还是平卢骑兵都是可堪与大梁骑兵一决胜负的雄兵,比起沙陀骑兵并不逊色多少。
兖郓沂和平卢诸州本身也有马场,尤其是平卢诸州马场数量还不少,所以这也决定了这两地的骑兵基本素质不差,现在有淮右的雄厚财力作为依靠,在具装、武器上更是可以超出沙陀骑兵一大截,那么在未来与沙陀骑兵的对抗上就不输于对方了。
如果江烽真正做到了将原来平卢、泰宁、感化三军的骑兵力量整合到位,那么郭韬相信江烽在与李(朱邪)存厚的对峙当中就刻意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江烽的步兵力量更是胜过对方。
郭韬并没有指望江烽会不顾一切的与沙陀人打生打死,李存厚不蠢,江烽更非等闲之辈,一旦他们都意识到无法将对方一下子消灭,自然而然就会寻求妥协,这恰恰是朝廷希望看到的局面。
郭韬又细细询问了自己麾下这几个专门派出去观察了解武宁军的军官关于武宁军后勤辎重方面的情况,得到的结论更让他欣喜之余也还是有些唏嘘。
这江烽果然是雄才大略深谋远虑,难怪能如此之快的掌握住诸军。
牢牢的把持住后勤补给,粮草、武器、甲胄、器械都被统一控制补充,这使得各军对中枢依赖更大,也确保了江烽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以你们来看,徐州军的实力是否可以和晋军匹敌?”
郭韬也知道自己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唐突,但是他却不能不问,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对江烽这个自命徐州大总管府麾下的徐州军作一一观察了解,只能采取窥斑见豹的方式来进行评估。
几个武官都面面相觑,一时间不好回答。
“说吧,没什么,先做了一个初步评判,下一步如果有机会,我们再去看看淄青军和淮右军,另外其他人也还要对诸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的了解分析,我现在只想要你们一个初步的评断。”郭韬沉声道。
“同知院大人,这有些不好评判,但单从武宁军的状况来看,武宁骑军应该是和之前的大梁军实力在伯仲之间,略逊于晋军骑兵,虽然他们在武器、甲胄上胜过晋军骑兵,但是其三军骑军实力不均匀,第一军已经有了和晋军骑兵匹敌的实力,但另外两军却逊色不少,或许经过几番打磨,会有所提升,属下以为主要还是磨合不足以及经历战事尚少的原因。”
终于有人开口了。
“步军无论是斗志士气还是单兵战力,以及武器甲具尽皆属一流,不输于以前的梁军,嗯,某以为南阳军和蔡州军精锐,也不过如此,当然,某听闻此武宁军步军几军亦是由原淮右左军转编而来,估计也应当是徐州军中步军的精锐,所以某认为徐州步军当和南阳、蔡州步军实力相若,凭此步军当在淮南、江南独步了。”
来这一行人中也自然知道郭韬的意图,所以也对步军的观察相当细致入微。
独步淮南和江南,也就意味着只要徐州军愿意,拿下楚扬二州也不是不可能,尤其是现在李吴大军被拖在江南时,徐州军完全可以凭借其现在雄厚的兵力猛攻楚扬二州。
不是说徐州军的攻城器械和远程打击武器独步天下么?这正好可以用在楚扬二州这等雄城上,十万蚁贼之所以打不下山阳,不就是因为其缺乏攻城器械么?
独步江南淮南的步军,加上独步天下的攻城器械和远程打击武器,取下楚扬二州正当时啊。
郭韬陷入了沉思。
虽然他认为徐州军具备了和晋军对抗的实力,但仅仅是具备了实力而已,晋军现在的气势正盛,再加上东北的契丹人也在厉兵秣马,一旦南下,二胡联手不是没有可能。
他甚至也担心像南阳和蔡州这等已经和沙陀人开始勾勾搭搭的势力,日后会不会也与沙陀人联手对付徐州境内,这不是没有可能,或许南阳和蔡州内心深处敌视胡人,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各家的利益,他们一样可能在背后捅刀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郭韬是真心实意的替江烽在谋划了。
******************************
就在郭韬和麾下军官探讨着徐州军的战斗力问题时,江烽却是格外轻松愉悦的陪同着李瑾一行人游览徐州的街景。
虽然徐州落入江烽手中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徐州未经蚁贼战乱,加之江烽拿下徐州时也算是和平解决,所以整个彭城内也是基本得以保全,所以街景规整,随着整个徐兖地区局面的稳定,流入的流民的数量虽然还不少,但社会治安状况却又已经安定下来了。
这也有赖于出任徐州刺史的杨勋。
杨勋担当多年濠州刺史,在徐州亦颇有声名,出任政务厅参知政事兼徐州刺史之后,也是呕心沥血,对地方士绅望族安抚十分得力,可以说徐州大安杨勋功不可没。
只是杨勋年龄偏大,加上北上之后劳累过度,身体也有些不太好,已经提出了辞呈,希望可以单任政事厅参知政事不再兼任徐州刺史,这也让陈蔚颇感为难。
徐州刺史这个职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坐的,尤其是现在江烽已经上书朝廷设立徐州大总管府,统揽军政事务。
谁都知道京官难做,现在江烽设立徐州大总管府,徐州刺史也就相当于大总管府辖的第一京官,要协调好上下关系,威望和手腕,缺一不可。
现在还只能杨勋干得下来,像萧宪、郗昙、费牧等人都还不太合适,所以现在陈蔚还只能勉为其难的请求杨勋继续担任一段时间,让本来准备出任齐州长史的王朴来出任徐州长史,让杨勋带王朴一段时间,看看王朴能不能接任杨勋的徐州刺史一职。
“汉高祖,沛人,属徐州;项羽,下邳人,近徐州;刘裕,彭城人;朱温,砀山人,近徐州。可见这徐州人才辈出,乃英华之地。今日一观,果然不负盛名。”漫步前行,尉迟燕侠漫声道。
“尉迟二兄所言甚是,只是徐州亦被称为凶地,自汉以来,历朝徐州都是战乱之地,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尽皆会战于徐州,徐州士民实苦不堪言。”江烽淡淡的道:“某甚是敬重时酆,能遗爱于民,非常人能所及。”
尉迟燕侠此次前来也是花了一番心思。
李瑾邀约规模尉迟燕姗一行,尉迟燕侠之前并未考虑过也要随行,而后叔父尉迟无病和兄长尉迟燕客都力主尉迟燕侠随行,并专门交付了任务,尉迟燕侠这才发现这一次随行的使团规模如此庞大,甚至几大公卿家族中均有子弟参加。
虽然对家族如此看重徐州一行有些觉得小题大做了,但是尉迟燕侠还是遵从了家中的意思,与尉迟燕姗一道东行,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也逐渐让尉迟燕侠意识到自己这一趟来果真是有意义的。
在关中当井底之蛙,难以一窥天下之大,真正走出了关中,你才能感觉得先前的目光短浅。
自己能看到,想必同行的其他家族子弟一样也会有所收获,现在到了目的地,郭韬他们自有朝廷的想法,各家族恐怕也会有各家的意图了。




烽皇 第一百八十四节 探底
“时公在长安亦是自得其乐,某去年底时曾与时公一起饮宴,时公感喟颇多,但对郡公却是赞不绝口。”尉迟燕侠接上话头,“郡公与时公和平交接徐州,实乃徐州士民之福。”
“是啊,某也希望这世间少些纷争战事,只可惜好像这有点儿不切实际了。”江烽摇摇头,“胡汉之隙,利益之争,哪一样都能让人为之打生打死,这天下如何能安定下来?”
见江烽和尉迟燕侠话题绕来绕去,李瑾也有些好笑。
对于此次来徐州,使团规模骤然扩大不少,李瑾也是有些明晓诸家的意图的。
关中局势不稳,党项人的威胁日增,这让一直沉迷于安乐中的公卿世家们都意识到了战火的临近。
寻找一个更可靠的依靠,或者一个能够在危急时刻出奔的去处,就成了各家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放眼望去,这徐州就成了最耀眼最受瞩目的所在。
被党项人勒索了一番,各家元气都伤得不轻,如果今年党项人再度卷土重来,各家还能不能扛得下去?
就算是能扛得下去,恐怕大家也不愿意去扛了,朝廷军队又打不赢,对于各家来说,朝廷的利益和各家利益也不尽一致,届时也许就会真的成了大难来时各自飞了。
在寿州逗留等候船时,使团中的不少人就曾经在寿州徜徉过,来自洛阳和汴梁的士绅富商络绎不绝的南下,选择寿州作为定居地,也让各家的使者颇为触动。
寿州是淮南的工商业中心,淮水流域首屈一指的大城,论城池规模纵然还赶不上楚州,但也相差不远了,而且其发展势头更是远胜于楚州,未来一两年内超越楚州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吸引南来逃避战火的士绅商贾也属正常。
梁地的士绅商贾往寿州去而没有选择徐州,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徐州没有机会获得政治特权。
朱家本身就是一个流氓出身的兵痞,依附在其周围的诸家也多是诸如私盐贩子、走卒、流民这一类的底层角色,他们根本就不是士绅,哪怕在梁地称孤道寡,一样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想在徐州获得认可,当然不可能。
但是对于长安城中的公卿世家就不一样了。
他们是来自关中第一等士绅望族,无论是血统还是亲缘关系,都称得上高贵,就像南阳刘氏和蔡州袁氏子弟一样对与九大公卿家族子女趋之若鹜一样,没有谁会忽视这一点。
他们是天生的政治世家和劳心者,或许他们觉得他们在这里也一样该受到优待,问题是二郎会接受这个观点么?
李瑾有些担心,这从二郎对尉迟二哥不冷不热的态度就能品出一些味道来,可尉迟二哥似乎还以为二郎是在朝廷来使面前的故作矜持。
李瑾发现自己似乎看清楚了江烽的一些想法,但又觉得自己只是看穿了表面的一些东西,江烽那张沉静的面容,温润的目光,总让她有些觉得不踏实,但又说不出什么不对来。
对朝廷使团,江烽看起来是很热情的,对使团来使们的要求也几乎是有求必应,比如与武将们的接触,到军中视察,和官员们交谈,与士绅联络,当然还有与商贾们的洽谈,对这些中不少甚至是近乎于冒犯的举动,江烽这个主人都显得很淡然。
但是有一点李瑾却能感觉到,起码江烽对自己的态度没有变化,和以往一样,这让她心安不少。
“二郎,我们从寿州过来,寿州粮价比起关中便宜许多,甚至不到三成,长安城中灾民甚多,可否输粮于关中?”李瑾岔开话题,但提出的话题同样不讨人喜欢。
“殿下,寿州粮食也不便宜了,比起去年秋收之际,依然上涨了四成,距离夏收还有几个月,估摸着粮价还会有一些涨幅,至于输粮于关中,某这边不是问题,但如何输往,却是难题。”
江烽轻飘飘的踢开,这丫头还是太稚嫩了,估摸着这大概也是交给她来徐州的一道大题。
江烽也知道这道题自己必须接,只是自己不可能这么爽快就接,要知道这帮人肯定还有不少要求,把自己当成了肥肉要狠狠咬一嘴,这如何能行?
1...268269270271272...3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