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一旁的黄宗羲开口道:“余以为,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免丞相始也。古者君之待臣,臣拜,君必答拜,彼此平等,君臣共
第447章伟大的思想家赵铭
就在赵铭几人交谈之际,螃蟹、鱼虾已经做好了。
柳如是直接端过来,放在桌上,红色的螃蟹,白色的鱼汤好像牛奶一样的浓稠,鲜香扑鼻而来。
柳如是和丫鬟把吃的放在桌子上,又在每个人的面前摆了一个装着酱汁的青瓷小碟子,一双竹筷,一个调羹和小瓷碗,笑着说道:“诸位请慢用。”
“有劳河东君了!”赵铭点了点头,遂即又道,“还请河东君为我夫人也送一份!”
柳如是不禁多看了赵铭一眼,“国公放心,已经送到船舱去了。”
赵铭遂即便自顾自的吃起来,他先用调羹舀上一勺乳白色的汤汁,细细品味,鲜美无比,然后便拿起一个大螃蟹,熟练的肢解,看见里面金黄流油的蟹黄,嘴立时凑了上去,吸了起来,真是美味无比。
钱谦益和黄宗羲却没有动筷子,两人还在想着赵铭刚才的话语。
赵铭知道他们需要时间思考,便独自吃着螃蟹,他手法很高超,连钳子里的肉,也被取出来,白嫩的蟹肉,沾上一点酱汁放入嘴中,实在巴适得很。
赵铭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不一会儿功夫,螃蟹被他吃了一大半,桌前已经堆满了蟹壳,他看再吃别人就没得吃了,才接过手帕,擦了擦手。
黄宗羲注视了赵铭许久,见此忙有些激动的问道:“国公方才言君为天下一害,又指出皇帝家天下,乃损天下之利,肥一姓之家。言王朝更替,几百年一轮回,实乃皇帝以天下为私之固,又言臣亦天下之主。国公之意,余还是有些不解!”
赵铭将手帕放在一边,遂即接着道:“黄先生与木斋公方才之言,依然是君为主,臣为客之思想。将臣做为君的附庸,去辅助和弥补君的过失,最后做决定的依然是君,所以并不能改变,君贤国兴,君昏国哀的局面。而且,本朝之前,历代并非没有宰相,然各朝还是灭亡。究其原由,便是即便臣贤,但昏君不听,贤臣不能做主,最后还是会造成王朝灭亡。因此历代以来,常听到昏君而亡国,没有听说君主很贤明,而被人灭掉的。”
钱谦益与黄宗羲点了点头,明白了赵铭的意思,黄宗羲皱眉道:“那国公可有解决之方案”
赵铭微微颔首,钱谦益不禁有些吃惊了,他谈了一辈子的政治,研究了一辈子的治国之道,也没想明白,中国历代王朝的问题之所在。
今日听赵铭所说之言,已经令他十分震撼,打开了一条思路。
他以为赵铭也就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不想这厮居然还能解决问题,没听说这厮有啥功名啊。
赵铭沉声道:“要想天下长治久安,不使天下受到皇帝贤明或昏庸的影响,第一乃是要限制皇权,减少皇帝对国事干预,第二则是要建立制度,使得代行皇权之宰相,每段时间内,都是天下间的人杰。如此才能长治久安!”
黄宗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公要限制皇权,谈何容易”
赵铭却道:“皇帝并非一开始就高高在上,此种思想,也不过自汉始而已。要限制君权,只需让世人明辨君臣之间的真正关系。天下之人立君,为治天下,而天下非一人能治,所以设众官以治之。是以官者,分身之君也。从本质上来说,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治理天下的人。这也就是
第448章隆武很失望
长沙府,隆武朝行在。
自从堵胤锡破釜沉舟,大破豪格,收取岳州后,隆武朝廷的好运气,似乎又用完了。
此时,随着孔有德回援武昌,朱聿键只能下令撤军,明军重新退回到了岳州一线。
随着武昌之围解除,满清与隆武之间的谈判,也因为条件不合,而宣告失败。
冯铨以南京相诱,称满清愿意划江而治,可却坚持让朱律键称臣,并每岁给满清一百万两岁币。
这样的条件,朱律自是不能答应,明朝皇帝向蛮夷称臣,会被大臣的唾沫星子淹死。
双方在是否称臣,给多少岁币上反复交涉,最终拖延至孔有德回师,武昌解围,而冯铨态度遂即转为强硬,对于称臣坚持不退,还将岁币加到一百五十万两。
这样的条件,朱律键显然无法答应,恼怒的对何腾蛟言,如此条件,不谈也罢,朕定亲取南京。
明清之间的谈判,遂即宣告失败,不过冯铨对这个结果却十分满意,他不仅完成了多尔衮的交待,同时也顾及到济尔哈朗的嘱咐。
这次谈判中,他以真谈的态度与何腾蛟谈判,最终失败是因为双方条件不和,便为下次谈判,留下了一个窗口。
以冯铨对局势的了解来看,清军虽解武昌之围,但是清军在江南的战略失败,也无力灭亡隆武朝廷,而隆武朝廷的力量,也不足以击败满清,所以双方极有可能形成对持局面,造成南北并立的事实。
届时双方打累了,必然会再次谈判,而冯全已经摸清了明朝的底线,只要不称臣不给岁币,明朝其实愿意接受划江而治
十月初,冯铨和他的门生吕宫,离开长沙,返回北京。
两人乘船自湘江而下时,冯铨便对吕宫言,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便会再次南下,而下次来时,或许能为天下换得几十年的太平。
1651年十月,明清之间的冲突,暂时停息。
在冯铨完成任务,高高兴兴的北返之时,主持谈判的另一个主角,何腾蛟却不开心了。
何腾蛟在汨罗之战时,表现太差,几十万大军险些崩盘,兵事上的无能,彻底展现出来。
此前何腾蛟打仗不行,只有跟着他吃败仗,还有听说是何腾蛟领军,战斗力顿时爆增的清军知道,而这次兵变,却让隆武皇帝也看清了他兵事上的低能。
二十万大军差点失控,吓得隆武连夜从长沙赶到前线,何腾蛟可以肯定,以后自己估计是休想领兵做战了。
在失去军权,被堵胤锡抢了功劳后,何腾蛟准备通过议和,扳回一城,可是没想到议和也失败了。
现在被他赶出内阁的堵胤锡,再次进入内阁,而且被委以次辅的位置,朝中不少大臣,立时聚集到堵胤锡的身边,令何腾蛟深感不安。
他几次向隆武皇帝进言,说堵胤锡目无皇帝,先是擅自许诺孙可望封王,而后又无视法纪,以下犯上,假传圣旨,是个危险之人,但是隆武皇帝却都不听,反而不时赏赐堵胤锡。
堵胤锡也不负皇帝的众望,武昌虽没打下来,但是他派出的偏师,却趁需夺取了襄阳城。
襄阳是一座坚城,乃天下之腹,本来不易攻下,不过满清郧阳总兵王光泰,向高一功投降,开城献了襄阳,使得高一功,在河南清军南下到新野之时,明军便占据了襄阳,挡住了河南清军南下的通道。
这使得堵胤锡的威望更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何腾蛟的地位。
诸多事情,令何腾蛟心中十分不快,而很快又有一件令何腾蛟恼火的事情,传来了湖广。
内阁里,何腾蛟查看着各地送来的奏疏,忽然神色一变,噌的一下,站起身来。
&n
第449章为国结社
十月初,赵铭与钱谦益等人在阳澄湖,进行一番交谈之后,决定结社组党。手机端
此后一段时间内,赵铭忙于思考组织纲领,而钱谦益和黄宗羲则忙于四处奔走,游说江南士绅,为结社做好准备。
十一月初,赵铭准备的差不多时,钱谦益找到赵铭,说已经说服不少士绅加入,于是赵铭决定,召集这些士绅代表,以及他自己的心腹,召开第一次会议,把社党的诸多事情定下来。
当下赵铭吩咐钱谦益,秘密召集代表,前来苏州议事。
历代以来,与结党同时出现的一个词便是营私,似乎结党营私这两个词被捆绑在一起,只要是结党就必定会营私。
由于世人有这种成见,所以历代以来,结党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为朝廷和皇帝所不容。
毕竟随着皇权的加强,天下为皇家所有,而皇帝最担心的就是,有人要篡夺他的江山,占皇家的便宜,而皇帝孤身一人,要看着整个天下,最害怕的自然是臣子,联合起来对付他,所以历代皇帝,最恨一事,便是结党。
皇帝希望臣子之间,最好没有交集和关系,相互牵制和争斗,便能都乖乖听皇帝的话,而臣子一旦联合在一起,站在大殿上,皇帝做为孤家寡人,坐在他们的对面,看着都觉得害怕。
当年钱谦益入阁拜相,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东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斗倒了魏忠贤,拥立崇祯上位,满朝都是东林党的人,准备享受政治投资的红利,可就因为温体仁这个鬼才,让崇祯帝察觉到钱谦益结党,最后将这个东林党魁,撵出了朝廷。
因此赵铭虽结党虽是公心,但还是要隐蔽一点,先秘密发展,不能太过招摇。
在苏州府吴江县,东山镇莫厘山。
赵铭与钱谦益等江南士绅,东海镇官员,十三人徒步爬上山顶。
莫厘山位于太湖之滨,乃是东山镇的最高峰,山上有亭子,还有一个道观。
十一月间,山上树叶泛红泛黄,随风飘落,远处太湖上,波光粼粼,帆影穿梭。
这时赵铭一行人来到山顶亭子内,摆上些吃食,烧一壶茶水,便围坐在一起,商谈正事。
“今日国公邀我等来此,可谓是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自古结党多为私,今我等结党,却是结党为公,除朝廷积弊,开万事太平!”钱谦益等众人坐下后,先开口说道。
今日来此的人,有东海镇的官员陈明遇、徐浮远、陈于阶、陈子龙、马士鳌、冯京第、戴之俊,有江南士绅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阎尔梅,有大商贾程璧、沈致和,再加上赵铭,刚好十三人。
这倒不是说,只有十三人同意结党,而是赵铭只召集了这么多人召开会议。
这时赵铭接过话头,微笑道:“自神宗朝始,大明党争不断,而各党所争,多为私利,于天下无益。这些党派组织散漫,没有明确之主张,也没有既定之目标,结党只是为了好做官,于国于天下,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今日我等聚集于此,同是结党,却要与他们区分开来!”
赵铭顿了顿,看了眼黄宗羲一眼,后者会意,忙拿出一叠纸来,给每人一份。
众人接过纸张,快速扫视一遍,上面是赵铭口述,黄宗羲抄写的一份党章,还有许多关于社党的规定、纪律。
赵铭接着说道:“今日召集大家过来,主要是为了确定党的名称、纲领、还有组织架构。”
第450章圣旨到来
莫厘山会议后,赵铭的事情便多了起来。
一方面要处理苏松常的军政事务,另一刚面,又要处理党务。
这让他在掌握权力的同时,也被各种事情淹没,急需要扩大班底,来帮忙处理事务。
此时,朝廷那边的旨意还没下来,苏松常的军政事务,短时间无法理顺,赵铭便先投身于党务建设。
在返回苏州后,赵铭首先献金三十万两,钱谦益等江南士绅和商贾,也纷纷献金,共计得白银六十万两,作为国社党的经费。
赵铭作为华兴公司最大的股东,长期以来,东海镇的钱,就是他的钱。
最近赵铭决定结束这种状态,将公库与私库分开,才知道自己有了很多钱。
因此他一下拿出三十万两,作为社党经费,而不少江南士绅和商贾,也是积极投献。
江南士绅在晚明时期,是出了名的贪财吝啬,这次能这么大方,一是要感谢傅上瑞的衬托,二则是赵铭振兴苏松的战略。
明朝从太祖时期开始,就推行抑制商业的国策,到嘉靖年间百姓还再交实物税,直到一条鞭法推行,才逐渐激活江南经济,使得江南的工商业,在晚明时期迅速发展。
但是商业发展的同时,朝廷禁海,限制商业,重农抑商的态度却并没有改变,或者说朝廷没有为江南工商业做什么事情。
江南商业的发展,朝廷没有参与,士绅商贾只能通过冒险走私赚取银钱,而走私乃非法之举,便只能官商勾结。
这便使得东南士绅和商贾,对于朝廷并没多少感情,不寄希望于朝廷来维护他们利益,只求朝廷不来分他们的蛋糕,走向官商勾结,依靠东南官员来维护利益的道路。
而赵铭推行振兴苏松的战略,推行上海开埠,鼓励发展工商业,则是直接官府参与,花钱投入,东南士绅自然要支持赵铭和他的国社党。
虽说赵铭的口号是“为国结社,结党为公”,但是真实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完全的大公无私,是不可能的,那样太过理想主义,国社党必然难以成功。
通常而言,正义的口号,都只是吸引一些年轻人,给天下人看的,而背地里,可能并非那么一回事儿,国社党必定是需要代表某一些人的利益,获得一个阶层的支持,才可能发展壮大,并夺取政权。
现在社党接受江南士绅和商贾的献金,肯定就要为他们发声,适当的维护他们的利益。
在社党获得一大笔银钱之后,赵铭并没有迅猛的去扩张国社党,而是做了两件事,一是花费银钱,在太湖之畔,修建一所书院,用来传播国社党的思想,其次,以较低的价格从华兴公司,购买了商务印书馆,并委任陈子龙为本部宣传司长。
赵铭的意思是,将商务印书馆改组为国社报馆,一方面原来翻译西夷书籍的事情,照样继续做着,一方面,发行国社报,主要用来评论时事,介绍大航海和西夷殖民,宣传国社党的思想。
办湖畔书院的事情,赵铭交给了钱谦益,东林党以书院结社而起家,对此经验丰富,等他先将架子搭起来后,赵铭再来进行改革,将湖畔书院变成一所,近代党校。
国社报的事情,则全权交给陈友龙处理,近些年来,他写了不少关于台湾和航海的文章,东南之地影响很大,对于这一方面也有了经验。
此时,国社党的社员,总计不到百人,办完这两件事,便也就无事可做了。
赵铭遂即又将精力,转移到了军政事务上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