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此时,经历了上半年的厮杀后,明清双方都已经力竭,天下总体太平。



    不过,满清与隆武的和谈告吹,




第451章东海总督
    朝廷使者到来,无论结果如何,对赵铭而言,都是一个好消息。



    不管朝廷做什么反应,苏松常的权利之争,都能告一段落了。



    如果朝廷铁了心思,现在就要削藩,要限制赵铭,那赵铭便也就断了同朝廷讲道理的心思,直接设立官职,自己来统治,明目张胆的做一个割据军阀了。



    届时朝廷派什么总督、巡抚过来,一律直接撵走,料想皇帝和朝廷也拿他没有法子,最后只能接受现实。



    当然,赵铭并不想闹得这么僵,他还是希望朝廷能自觉点,掌握分寸。



    西面孙可望称臣,明朝不敢插手西军内部事务,是因为隆武朝廷知道,若是去削孙可望的藩,孙可望真的会反,会撕破脸皮大打出手,而赵铭不会,不过这并不是说,赵铭就没有脾气。



    虽然东海镇不会反戈相向攻击朝廷,但是断绝往来,不和你玩,还是能做到的。



    赵铭听了丁维岳的话,心里不禁一凛,他刚听到满清扩军备战,从西夷处购买大批火器的消息,实在不愿意,听见什么不好的消息,也不希望与朝廷闹僵,削弱抗清的势力。



    “丁指挥,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一旁陈明遇问道。



    “说是要册封大帅,应该是好消息!”丁维岳回道。



    赵铭听说是册封,那就坏不到哪里去。



    “只是册封本帅吗”赵铭皱眉问道。



    丁维岳摇摇头,有些兴奋道:“回禀大帅,使者带来的圣旨、吏部、兵部的任命文书、印信足有一大车,弟兄们的奖赏,应该也下来了。”



    说起,去岁收复浙东、夺取苏松常的封赏,早该下来,东海镇将士已经一年多没有得到升迁。



    虽说赵铭赐给将士不少钱财,但是官职始终没动,有功劳得不到升迁,对士气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如果这个奖赏和册封,还不下来,赵铭都考虑自己直接给属下升官了。



    “这是好事!”赵铭脸上难得露出大喜的神情,他微微颔首,遂即对阮美道:“这一万五千新军,素质与上一批将士相比,还是有些差距,你要加强训练,尽快形成战力!”



    现在赵铭控制的区域,主要是苏松常三府,再加上舟山群岛和台湾北部地区。



    这些地区中,苏松常富裕,出不了好的兵源,东海镇的兵源主要来自舟山岛和台湾岛上的屯军。



    舟山和台湾现在有人口共计二百余万,编为屯丁的壮丁原本有近二十万,可是此前扩军五万,挑选了万余人加入战兵,最近又挑选一万五千人编入战兵,看起来还剩下十七八万屯丁作为后备,兵源应该很充足,但考虑到这些屯丁还要种植粮食,而东海镇的军粮主要来自台湾,甚至苏松常也要吃台湾的粮,便知道兵源已经快要枯竭了。



    本来山东卫、辽东卫,还有数万屯丁,可以进行补充,但是清军趁着常州大战,击破了两卫,便使得赵铭的兵源紧张起来。



    为了补充兵源,为了获得人口,再加上为了扰乱清廷扩军备战,购买西夷火器,赵铭以为用不了多久,东海镇可能便会再次主动出击,所以吩咐阮美加紧时间训练。



    “卑职领命!”阮美当即躬身抱拳。



    赵铭点了点头,挥手道:“既然朝廷使者到了苏州,那本帅就先回城领旨,改日再来观看将士们操演。”



    说完,赵铭便离开校场,等出了营门,护卫已经牵来战马。



    赵铭翻身上马,身后众人也都上马,百余骑呼啸着离开大营,奔向苏州城。



    这时赵铭一边奔驰,一边想着,自己爵位是国公,官衔是五军都督府右



第452章变相科举
    傅上瑞失败后,朝廷那边大概也知道了赵铭的态度。手机端>

    东海镇能办了傅上瑞,朝廷再派个总督来,恐怕还是这个下场。

    虽明知道苏州之变,可能有内情存在,但是傅上瑞已经得罪苏松百姓,朝廷的威信遭受了巨大打击,赵铭弹劾傅上瑞有理有据,苏州绅民的万民书,让朝廷知道此时,朝廷拜不适合再插手苏松事宜。

    政治的精髓在于妥协,不管不顾,那是二愣子。

    现在,隆武还是需要维持大明内部,表现上的和谐,只有这样大明是一统的,他这个皇帝才值钱。

    此时朝廷拿赵铭这些军阀也没有办法,隆武只能先解决外患,然后光复大明,收复河山的巨大威望,再行削藩之事。

    朱聿键同意何腾蛟之意,派遣傅上瑞前往江东,最初的目的,其实只是一次试探。

    若是傅上瑞能够收取藩镇的行政之权,便能进一步试探,步步蚕食藩镇权力,最后夺取军权。

    这种情况最为理想,可以避免藩镇继续做大的局面,以最小的代价,将权力收归中央。

    若是傅上瑞失败,他也可以知道赵铭的态度,摸清藩镇将领的底线。

    现在,藩镇的底线,朱聿键已经知道,其实不仅是派到江东的傅上瑞,派到浙江的姜曰广,也遭受排挤,被浙系军阀架空,就连派往福建的巡抚,也与镇臣多有冲突。

    这样的局面,想要削藩,收回藩镇权力,显然不太现实,而一旦藩镇做乱,隆武朝不断没有能力平定,反而还会让满清有可乘之机,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朱聿键考虑再三后,决定暂时停止对藩镇的试探,令何腾蛟将隆武朝的经历,转移到扩军备战,攻取武昌上来。

    如果隆武朝廷能够攻下武昌,然后收取江西,收复金陵,并北伐击败满清。

    那时朝廷威望如日中天,再找机会削藩,就容易许多,而以那时朝廷的实力和威望,甚至可以故意逼反藩镇,然后以藩镇造反为由,发兵剿灭。

    这样削藩,无疑要比现在削藩要容易许多,而且不易留下骂名,反而能被称为雄才大略。

    有鉴于此,朱聿键与内阁商议后,决定不在向江东派遣总督,但是赵铭只占据苏松常三府,给南直总督的话,朝廷又划不来,所以便给了总督东海的临时官衔,并暂时将苏松常划归于东海,等将来朝廷光复南直隶,在将三府要过来。

    毕竟三府原本就属于南直隶,东海总督只是临时所设,到时候可以撤销,将三府归还南直隶布政使司。

    赵铭对于总督东海,还是比较满意,有这个名份在,他就可以直接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做什么事情都名正言顺起来。

    这次朝廷除了对赵铭的任命之外,此前赵铭举荐的人才,也被任用。

    常州知府由幕僚董志宁担任,苏州知府由幕府书记王家勤担任,松江知府由幕僚屠献辰担任,各州县的知县、县丞等官吏,也都是赵铭推荐之人。

    另外,陈明遇加户部侍郎官衔,出任东海左布政使,徐孚远为右布政使。加冯京第为都察院御史,出任东海按察使,戴之俊为副使。加马士鳌为东海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陈于阶为同知。

    赵铭原本是举荐他们为南直隶三司官员,不过朝廷不愿意给,所以既然为赵铭特意设了个东海总督,便索性给他把班子配全。

    将领方面,朝廷给爵位,便小气了很多,封了六个伯爵,不过把神策军各部的名份,确定了下来。

    以王朝先为前军指挥使,王德顺为左军指挥使



第453章组建幕府
    大明朝有科举选官的制度,不过东海镇不要朝廷任命的官员,傅上瑞以及朝廷提拔的官员,都随着使者一起,离开江东,去了湖广。

    这样一来,科举制度,对于东海镇而言,不仅不能选才,还会使得东海的士子和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走。

    因此,钱谦益提出,通过选拔幕僚,来储备人才,立时就得到了赵铭的支持。

    如此一来,选拔幕僚便等于朝廷举办的会试和殿试,而幕府则成了培养官员的翰林院。

    现在东海镇的制度,已经确定,就差一套选拔官员的手段,持续为东海镇的行政体系,输送人才。

    赵铭忍不住称赞,老钱真是鬼才。

    这样一来,选拔幕僚的考试,等于是同朝廷的会试进行竞争。

    这便需要一些规矩,首先赵铭要保证入幕的士子,能够做官,而这次能够有那么多文人士子,前来应募,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赵铭幕府内的幕僚,出任了苏松常各州府的知府和知县。

    这些幕僚有的只是举人功名,有的才是贡生,但却被赵铭推荐为从四知府、七县令,等于是一步登天。

    要知道,许多考中进士的士子,在京中一待几年,也谋不到一个差事,补不到一个缺。

    儒家思想讲读是为了齐家平天下,可是绝大多数读人,其实只是读了儒家的,但并不是儒家所说的君子和儒学门徒,他们只是利用儒家,来做官,来考功名,为的是自己金榜提名,改变命运,并非为了什么天下,绝大多数都是伪君子,伪儒士。

    因此,能不能做官,便是选幕考试,能否与朝廷会试竞争的关键。

    如果不能做官,估计没多少人,愿意来给赵铭做幕僚。

    这次是右都督府二十多名幕僚,一起出任苏松常各州县的官位,给赵铭做了一个极好的广告。

    其次,幕府也不是什么人都收,乡试考试还是要办,所以要参加选幕考试,必须是通过乡试,获得举人功名才行,并且不限于东海镇的举人参与,天下的举人都可以来考。

    当然这一次就算了,只要来应募的,进士、举人、生员一起考,以后便形成规矩,应募者必须获得举人功名。

    一名士子要在隆武朝做官,原来的途径是,先在县里考生员,再在省里考举人,最后去京师考进士,然后便等着安排做官。

    现在赵铭等于多开了一条路,前面还是一样,先考生员,再考举人,只是这个时候,除去了京师考进士外,还可以去东海总督衙门考幕员,进入幕府后,再等待分配官位。

    因为乡试是在地方考,赵铭还可以在乡试时,便取一些思想上偏向与国社党主张的人为举人,而这些人去朝廷考进士,多半是考不上,最后只能回来考幕员,便能避免东海镇的人才,被朝廷吸引过去。

    当下赵铭决定采纳钱谦益的建议,并委任钱谦益为幕府首席记,主持选拔幕僚的考试。

    钱谦益年近七十,没多久好活,整不出什么幺蛾子,赵铭很放心的将考试的事情交给了他。

    十二月初,近千名士子,前来苏州参与选幕考试,最后总督衙门录取了五十人,做为幕府幕僚,另外赵铭还招募了国社党社员十五人入幕,组成幕府。

    这些人入幕后,分为三类,一类为幕府记,入议事堂,共计七人,以钱谦益为首,主要是国社党社员,帮助赵铭处理事务,给出意见,然后交给赵铭决断,一类,为幕府参议,赵铭决断后,帮助赵铭起草文,送交东海三司执行,最后一类为幕府纪委,可以监督地方官员,禀报不法之事。

    至此,东海镇的行政制度和选官、监督制度,初具轮廓,已经足够眼下东海镇的运行。

    在钱谦益为赵铭搭建幕府之时,赵铭并未留在苏州,而是来到上海。



第454章再下西洋
    黄埔江边,船队已经集结,赵铭亲自相送。

    此次再下西洋,意义重大,乃是大明朝重新涉足大海,与西方列强争夺海上霸权的转折点。

    两百年前,大明朝廷曾经有一支强大海军,郑和七下西洋,传播天朝威名。

    可自此之后两百年,大明却再无这样的壮举,不仅没有走出大海,反而还让西方殖民者,打到了家门口。

    现在,赵铭重启远洋航行,不过却已经被甩下百年,过去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落后了一大截。

    此时再下西洋,等于是从头再来,肯定困难重重,但这是大明加入大航海,实现复兴,重新确立天朝上国的最后机会,就算有再多挑战,赵铭也要去做。

    赵铭十分看重此事,也知道一路困难重重,不像两百年前,大海之上唯我独尊,如今海上强国林立,海盗横行,远比两百年前更加危险,所以赵铭令经验丰富的程璧亲自统帅船队出行。

    这时一行人牵马走着,程璧对赵铭说道:“大帅放心,余多次前往倭国、南洋,又有何商务送来的海图,料想定能完成壮举,抵达西洋。”

    这次华兴招商船运公司,共计准备了四十条武装商船,将自上海出发,沿着东南沿海,先到安南和占城,然后经过马六甲,抵达印度南部的狮子国,休整之后,前往莫卧儿帝国,再沿海岸继续向西,至波斯的萨非王朝,统治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后抵达东非的阿比西尼亚王朝,也就是埃塞俄比亚帝国。

    在大航海之前,世界的中心,也就是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这一片,至于自罗马之后的西方,基本可以称之为蛮荒之地。

    此前,中国路上与海上两条丝路,建立的贸易体系,也就是这些地区。

    赵铭派遣程璧率领船队,重走这条航线,目的就是将这些地区,重新纳入中国贸易体系中来,可以说是野心勃勃之举。

    “本帅在送送你!”赵铭显然对于这次航行,并不放心,虽说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但是毕竟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现在等于重新开始,而且要去那么远,别说是现在,就是几百年后,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在是让人没底。

    赵铭与程璧走在前面,将领和官吏跟在后头,沿着江边行走。

    虽说招商船运公司的武装商船,每艘都长十丈,宽三丈,配备火炮,吨位在三百多吨左右,比排水量才120吨,船长2366米,船宽784米的哥伦布的旗舰“圣玛利亚”号要大了一圈,但是赵铭依然有点不放心。

    毕竟两百年没有进行过远洋航行,赵铭思前想后,还是轻声嘱咐道:“程先生,此番出海,切记安全第一,赚不赚钱倒是其次!”

    程璧却笑道:“大帅,程某是商人,招商船运公司背后有那么多股东,若是不赚钱,程某等于是在犯罪,也对不起股东信任。”

    赵铭没想到,程璧会这么说,看来他对此次远航,一点也不恐惧,这令他感到有些意外。

    “看来是本帅多虑了!”赵铭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

    程璧正色道:“大帅请宽心,余对海图早有研究,距离虽远,只要有海图指引,便问题不大。况且,公司的船队,长期前往倭国朝鲜,有一定经验,再加上还有白藩效命,必然马到成功!”
1...122123124125126...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