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顾炎武等人深以为然,朝鲜军队战力确实比较低下,若是清军得知明军控制朝鲜,发大军前来,以现在朝鲜人的实力,肯定是帮不上忙,届时明军未必能守住汉城。

    赵铭挥了挥手,忽然道“传令大军,收拾收拾,咱们立刻前往汉城,要尽快整合朝鲜的力量,为我所用,以备清军来攻。”

    朝鲜毕竟有数百万人口,版图相当于中国一个省,赵铭相信只要进行合理的整合,朝鲜还是很有利用价值的。

    只是这个整合,需要时间,而一旦满清,收到了消息,未必会给他时间去整合朝鲜的势力。

    因此,赵铭决定尽快夺取汉城,控制朝鲜王,开始做抵御清军反扑的准备。

    汉城。

    西城上,朝鲜王李淏匆匆来到城墙上,看见远处骑兵奔驰,扬起滚滚黄尘。

    姜功建仅仅率领十余名骑兵,仓惶的逃入城门,守城的士卒,立时就将吊桥拉起,急忙关闭城门。

    三千明军骑兵,一路追杀,明军追至城下,七千朝鲜军不是被杀就是投,伏尸四十多里

    这时明军骑兵奔驰到城墙下,才勒住马缰,城上的朝鲜君臣,注视城下的骑兵,都是一脸的震惊。

    御营厅军是朝鲜最精锐的军队,不想七千大军出城,回来的却只剩下十余人。

    李淏等人都是一脸惊愕,明军居然有如此实力。

    这时,盔歪甲斜,狼狈不堪的姜功建,匆匆跑上城墙,跪拜哭速道“大王,来的是赵杂毛,御营厅军七千人,全都完了”

    在骑兵追至城下后不久,赵铭骑马也来到汉城城下。

    汉城作为朝鲜王京,城池颇为巍峨高大,令赵铭不禁多看了一眼。

    “大帅,是攻城还是怎么办”骑兵骁将罗文耀问道。

    赵铭看了身边的林庆之眼,然后挥手道“你拿着本帅书信去见朝鲜王”

    林庆之正要抱拳领命,西城门吊桥却忽然落下,然后城门打开,便见一名身穿龙袍,头顶翼善冠的男子,捧着一个木盒,身后数十名大臣,也人手一个盒子,鱼贯而出。

    却是朝鲜王李淏,杀了姜功建等人,率领朝鲜百官出城投降。

    江东,苏州城。

    陈明遇独自一人,坐在他的办公堂里,面前摊着文卷,都是关于北面的消息。

    从眼下传来的情况看,赵大帅此次北上情况并不乐观,在山东和辽东都没有进展。

    如今已经是五月,苏松常许多百姓受到利益驱使,都开始改种桑苗,这缓解了工坊原料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造成了粮食供给的压力。

    陈明遇掌管东海镇的度支,很清楚眼下东海镇的问题,一方面是苏松常,大面积种植桑苗和棉花,一方面是东海镇数次扩军后,造成了台湾人力不足,田地缺少人员耕种。

    陈明遇可以预见,若是官府不想法解决,到下半年,粮价必飞涨。

    食为民之本,粮价上涨,物价上升,最伤民心,会极大的打击百姓对东海镇的认同感,令陈明遇十分忧郁。

    这时,正在他失神时,马士却风风火火地抢进来,瞥见陈明遇后,立时笑道“陈藩台,大帅有消息传来。”

    陈明遇闻声回过神来,不禁问道,“难道大军有所进展”

    马士鳌道“大帅令我们派遣一些工匠,调集一批军资运往朝鲜,另外还令我们派遣船队,前往朝鲜转移人口。这应该是大帅在朝鲜打胜仗了。”

    “去朝鲜接运人口”陈明遇愣了一下,不过遂即又笑了起来,当即道“大帅有令,我们当立刻照办。”

    北京,摄政王府邸。

    虽说赵铭派遣人马,在鸭绿江上伏杀给满清报信的朝鲜人,但是几乎在江南得知赵铭的去了朝鲜时,北京的多尔衮也得到了赵铭前往朝鲜的消息。

    摄政王书房内,多尔滚暴跳如雷,大声训斥着洪承畴等人,“狗奴才,你不是说赵杂毛已经撤退吗”

    洪承畴低着头,忙强调道“摄政王,奴才说的是可能”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466章接管朝鲜
    朝鲜汉城,王宫内。

    朝鲜王李淏对于归明,心中本来存有疑虑,担心冒然归明,而明军实力不足,最后让他陷入尴尬的境地。

    因此,姜功建出城去阻击明军,其实是得到了他的默许。

    如果七千亲清的御营厅军,击败了登岸的明军,那就说明明朝没实力帮助朝鲜摆脱胡虏的控制。

    父母之邦的军队还没到城下,就被亲清的军队打败,这也不能怪孤王不配合大明,是明军太无能了。

    如果姜功建没能击败明军,便说明大明的军队,战力很强劲,而且来的多半是主力,他便可以借助大明的力量,来摆脱满清对朝鲜的控制。

    姜功建七千人马,只十余骑逃回来,让李淏大惊,没想到明军居然这么猛。

    当得知是东海赵大帅领兵前来,李淏便毫不犹豫的杀了姜功建等人,献上亲清派的首级,开城归降。

    王宫大殿内,朝鲜王的级别相当于明朝的郡王,李淏端坐在王位上,举起酒杯对赵铭道“少保率领王师,解我朝鲜倒悬,洗净海东惺秽,孤王敬少保一杯。”

    赵铭举起酒杯,小酌一口,便放在桌上,沉声说道“殿下,现在还不是庆祝之时,本帅以为殿下和诸位,应该立时备战才是啊若是满清得知朝鲜归明,必然发兵来攻,而朝鲜民贫兵弱,恐怕难以抵挡满清的攻击。”

    朝鲜君臣闻语,却不以为意,依然气氛热烈的畅饮。

    李淏微笑道“满清来了怕什么不是有赵少保和天朝大军吗”

    赵铭闻语却不说话,只是低头饮酒,这让李淏心头一凛,将酒杯放下,有些惊骇道“难道少保之军要撤离朝鲜”

    大殿两侧的朝鲜人,闻语不禁都微微一愣,遂即露出惊恐慌张之色。

    这不开玩笑嘛

    朝鲜王和义理派的大臣,可是看见大明的军队,杀到汉城,才清洗了亲清派,反正归明,准备在父母之邦的保护下,过自己的小日子。

    现在御营厅军被打残了,亲清派也被清理了,明军却要拍拍屁股走人,那清兵杀来怎么办这他娘的是父母之邦干得事吗这不是坑儿子吗

    赵铭点了点头,“本帅确实并未打算在朝鲜久留。”

    这话一出,大殿内的朝鲜君臣,瞬间一阵骚动。

    若是明朝撤走,清军来攻,咱们自己扛吗朝鲜人对自己的实力,还是相当的了解。

    当年光海君降清,朝鲜王李倧与亲明派大臣,发动政变,重新归降明朝,结果招来清军的进攻,而清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便将朝鲜打穿,直接将朝鲜君臣围在了南汉山城,最后只能屈辱的再次归降满清。

    那一次,便让朝鲜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虏虽陋,然治我有余”

    意思就是说满清虽然丑陋,但是要对付朝鲜,却是戳戳有余的。

    自此之后,朝鲜便不敢再背叛满清,嘴上虽依旧不服气,但事迹上却做了十多年的满清藩属。

    这次,他们是见了明军杀到,来的又是东海赵大帅,觉得有人撑腰,才敢反正,现在赵铭要走,留他们对抗满清,不是开玩笑么

    一时间,李淏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不该先杀姜功建,清洗亲清派,而是应该先问问明军来朝鲜干嘛

    若是知道明军只是来逛一圈,李淏是绝对不会归降,不过现在为时已晚,清军若是再次来攻,恐怕绝对不会像十多年前那么好打发,还留着仁祖继续做朝鲜王,这次恐怕会废了他,甚至直接吞并朝鲜。

    这都怪他见了父母之邦的大军,太过激动,没有打听清楚,就仓促做了决定。

    李淏顿时急道“若是少保要走,朝鲜百姓怎么办”

    赵铭注意着朝鲜君臣的反应,惊讶道“殿下反正归明,难道没有一点准备吗”

    李淏闻语脸色一阵涨红,朝鲜历来都是靠天朝爸爸,乐于当小弟和一条好狗,除非天朝爸爸不能保护他,否则忠诚度还是可以保证的。

    朝鲜君臣反正,完全是想着依靠大明来摆脱满清,自己哪有什么准备,而且就算准备了,也打不过满清啊

    赵铭见众人神情,却继续道“殿下是朝鲜之王,应该要担起保护朝鲜的责任,况且朝鲜也不能一直指望大明,该自己奋起才是。东海八道,数百万军民,人口远多于建奴,本帅以为指挥得当,殿下定能保护朝鲜百姓。”

    正说话之际,丁维岳却忽然走进来,再赵铭耳边一阵低语。

    赵铭微微皱起眉头,看了有些乱了方寸的朝鲜王一眼,忽然又道“殿下,据斥候揍报,满清已经调集三万大军出山海关,前往沈阳。这支兵马,多半是冲着朝鲜而来,殿下赶紧布防吧。”

    听说清军到了沈阳,而且是要对付朝鲜,李淏顿时急道“赵少保,朝鲜国贫兵弱,孤王实在不是胡虏敌手。孤王恳请赵少保务必留下,帮助朝鲜抵御胡虏。若是少保执意要走,还请允许孤王,随少保前往大明朝贡,孤宁可死在天朝上国,也不愿意做胡虏的刀下之鬼”

    一众朝鲜大臣,闻语顿时就急了,大明军队要走,朝鲜王要逃,那他们怎么办

    虽说朝鲜国穷,但是他们作为朝鲜高官,享受特权,日子还是很滋润,难道也要放弃家业一起逃难。

    众多朝鲜大臣对视一眼,在极短的时间内,达成一个共识,不能让天朝大军撤离朝鲜,也不能让朝鲜王去大明。

    两班大臣,忽然齐刷刷的跪地磕头,林庆之乘机带头道“胡虏凶残,以朝鲜之力,绝对难以抵挡下国小臣,还请少保,万万不能弃朝鲜不顾。小臣听闻,少保乃天朝常胜将军,小臣等人愿意听从少保调遣,有少保指挥,朝鲜才能有望,击退胡虏的进犯。”

    一众朝鲜大臣,纷纷恳求明军留下来。

    赵铭见此看向朝鲜王,沉声说道“本帅也不愿意看见满清屠戮朝鲜,既然大家希望本帅留下来帮助朝鲜抵御满清,那本帅就留下来。”

    说着赵铭顿了顿,看向转忧为喜的朝鲜人,忽然严肃道“只是两军对决,关键在于令出必行,清军来势汹汹,本帅要临时掌握朝鲜的军政大权,整合朝鲜之力,方能与满清对抗。不知道,殿下可愿意信任于我”

    李淏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立刻点头道“今日起,朝鲜大事,令出一门,众卿与孤,都要听从赵少保之令,违者立斩不赦”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467章朝鲜宰相
    赵铭要的就是李淏这一句话。

    现在赵铭只有一万六千人,其中一万还是不能上岸的水军,六千陆师最多勉强控制汉城,想要统治整个朝鲜,显然不太可能。

    因此,赵铭必须要得到朝鲜王和朝鲜小朝廷的支持,只有他们听从自己的号令,赵铭才能调动整个朝鲜的资源和人力,来将朝鲜打造成反攻满清的一个重要基地。

    “好当年倭寇入侵朝鲜,大明倾力相助,今日若满清攻入朝鲜,本帅岂能坐视不理”赵铭站起身来,慷慨激昂,“既然殿下能够信任我,那我定当保朝鲜平安”

    当下众人继续欢宴,不过气氛已经不如方才热烈,重人心中都有了心事,担心集结于沈阳的清兵杀来。

    李淏迟疑了一下,还是问道“赵少保,天兵虽然善战,可毕竟只有六千,那胡虏凶猛,若是来攻”

    赵铭心情大好,挥手打断了李淏,“殿下不必担心,我既然答应守护朝鲜,稍后自会调兵前来”

    听了赵铭的话,李淏等人才放心一些,又端起酒杯,吃喝起来。

    宴会结束后,赵铭立时便开始整顿朝鲜小朝廷,他首先自称大明朝镇守朝鲜大臣,然后领朝鲜王国议政府领议政,也就是朝鲜王国的宰相,掌握朝鲜军政大权。

    这样一来,对于朝鲜王李淏,赵铭是天朝上国派来的镇守大臣,乃是李淏的上级,而对于朝鲜大臣和百姓而言,领议政的身份,又使得赵铭成为朝鲜小朝的宰相,能够对百官和百姓发号施令。

    当下,赵铭便以对抗满清为由,肃清两面派,重组议政府,并从亲明的朝鲜义理派大臣中,进一步挑选精中份子,并委以左、右议政,左、右参赞,以及议政府之下的吏、户、礼、兵、工、刑六曹判书等官职。

    义理派大臣只是亲明,觉得在道义和情理上,朝鲜应该亲近明朝,但不少人还是以朝鲜利益为重,明朝利益其次。

    这些人虽然亲明,但是却并不会为了明朝,而使得朝鲜遭受兵祸,只是在能保全自身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支持明朝,而不会为明朝去死。

    精中份子则不同,他们不仅在精神上已经把自己当中国人,而且为了大明朝敢于牺牲,会毫不犹豫的牺牲朝鲜利益,甚至会厌恶自身为何出生在朝鲜,有一副朝鲜人的,不能做一个纯粹的中国人。

    这些人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林庆业和催孝一两人,他们在朝鲜臣服于满清之后,依然坚持抗清。

    林庆业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向明军出卖了清军的情报,致使清军大败。事情败露后,林庆业又秘密逃到了明朝参加了抗清斗争,一路做到了水师总兵,但最后由于叛徒出卖,最终被杀。

    催孝一则跑到吴三桂军从军,等着和清军决一死战,然而没想到,清军还没有来,却等到了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而不久之后,吴三桂也叛明降清,率军做了满清入关的马前卒。

    崔孝一见此,异常悲愤,他不愿像吴三桂那样做一条走狗,于是他做了逃兵,跑到了崇祯皇帝殉国处祭奠,竟然七天七夜滴水未尽,他悲痛万分,伤心欲绝,最终死在崇祯的墓前。

    这份对大明朝的忠心,可以说比北京成内的明朝权贵们强了百倍,令初次听说的赵铭,也感到汗颜,他对明朝的忠心,显然也比不上这位属国臣民。

    因此赵铭以为,朝鲜必须由这样的精中分子来掌握,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批精中份子,掌握了朝鲜小朝廷,绝大多数的重要官位,使得朝鲜成为一个彻底亲明的政权。

    在改组朝鲜小朝廷后,赵铭遂即以领议政的名义,下达数到政令,一是招募朝鲜清壮,训练朝鲜仆从军,协助明军抵抗清军,二是为了防备清军进入朝鲜杀戮抢劫,推行坚壁清野之策,将一部分百姓暂时迁离朝鲜,躲避战乱。

    就在赵铭下令不久,陈明遇派遣的船队,已经到了江华湾。

    赵铭遂即征调数万民夫,将船队运来的粮食、军械等物资卸下来,运往汉城,然后将迁徒的朝鲜百姓赶上船,运往台湾。
1...127128129130131...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