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不退!”军阵中,明军将士忽然声嘶力竭的振臂大呼,将士们纷纷紧随着大呼。

    赵铭等士卒呐喊一阵,士气被调动,才再次杨起手臂,制止将士们的怒吼,一脸肃然的说道:“数十年间,常闻建奴入寇、南侵,未闻汉军北击建奴。汉唐之时,我大汉将军,北逐匈奴,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何等豪迈。今我东海将士,不仅不退,还要北击建奴,报仇雪恨,一雪前耻!”

    赵铭沉声喝令,“今天之战,天下瞩目,本帅希望将士们与我共勉,直捣黄龙,重现我大汉军威,战时我将士之豪迈!”

    “报仇雪恨,直捣黄龙!”明军各营士卒齐齐高举兵器,回应着赵铭,整个军阵都沸腾起来。

    在震天的喊杀声中,赵铭扶了扶头盔,在马上坐正身子,然后举起马鞭,忽然喝令,“出发!”

    太阳从东面升起,光芒散满大地,在此起彼伏的号角声中,一块块红色的方阵,开始在大地上散开,在步鼓声中,迈动整齐的步伐,向各自的战场挺进。

    明军三千铁骑,先一步奔出,驱赶清军哨骑,占据战场,防备清军骑兵突袭行军的明军。

    在明军精锐,开始向西线进军之时,东线的朝鲜军,已经开始与东陵的守军交火。

    整个战场,东面是起伏的丘陵,是地势较高的石嘴山,西面则是辽河平原。

    这时,赵铭将八万朝鲜军,布置于东线石嘴山脚下,朝鲜军队密密麻麻,遍布整个东陵之下。

    朝鲜都元帅林庆之,穿着一身明军制式的铠甲,骑马驻立于石嘴山脚下,前方两里处就是努尔哈赤的陵墓,也就是洪承畴东线最重要的支撑点。

    清军只要守住这个支撑点,明军就不可能直接攻击后方的清军大营。

    石嘴山顶上,传来阵阵轰鸣,清军的铜炮,猛的向后一退,腾起一团硝烟,山腰攀爬的朝鲜军队之中,立时便腾起一道泥柱。

    经过多日的训练,朝鲜军队的战力已经有所提升,数万人在清军的炮火轰击下,蚁附攀爬,漫山遍野的身影,极为骇人。

    东陵上,韩岱从上往下观看,入目俱是朝鲜人的身影,心中不禁一凛,为之胆寒。

    这时,密密麻麻的朝鲜军已经攀爬到东陵附近,为首的朝鲜将领,一手提盾,一手举刀,忽然一声怒吼,“杀啊!”

    密密麻麻的朝鲜军,顿时齐齐提起速度,向着山顶奋力攀爬。

    韩岱看着眼前足以让任何久经沙场之人,感到胆寒的一幕,顿时怒声喝令,“给我打!”

    山顶上,清军老弱妇立时松开弓弦,掀翻石块,一时间,山顶上建如雨下,石块滚滚,砸得朝鲜军队连连滚落。

    在朝鲜军开始攻击东林之时,排列在东陵与北陵之间的一万倭兵,也开始向南推进。

    这些倭国武士,背插着背旗,身穿竹甲,头顶戴着斗笠,杀气腾腾,显得十分凶悍。

    千余手持铁炮的倭兵,在前行走,后面倭兵手持长刀,腰间插着数把倭刀,稳步沿着石嘴山西面,向东陵与清军大营之间进行穿插。

    清军大营内,洪承畴端坐在营中,斥候不断飞马来报。

    “启禀中堂,数万朝鲜军猛攻东陵!”清军骑兵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洪承畴沉着应对,“令韩岱坚守东陵,不得后退一步!”

    “报,中堂大人,一万倭兵沿着天柱山西麓,向东陵与大营之间穿插!”又一员清军斥候,飞身下马。




第503章激战
    清军兵力成倒“品”字形分布,以东陵和昭陵为左右两线支撑,清军大营则在两个支撑点的后方,随时调兵支援。

    这样的布置,要比一字横陈,更具有稳定性。

    无论是联军攻击东陵,还是昭陵,洪承畴都能根据占据,从容调兵之援。

    这时,东陵方向,近八万朝鲜军,已经开始围攻东陵,而一万倭兵,又从昭陵与东陵之间的间隙,沿着天柱山西路,穿插向清军大营与东陵之间,显然是想要截断东陵与清军大营的联系。

    现在,洪承畴还不能判断,赵杂毛的主攻方向,那么便只能见招拆招。

    “中堂大人,若是让倭兵穿插到大营与东林之间,一旦东陵告急,我们便不能增援。若是东陵失守,东线的敌军,压向大营,大军必败啊!”巴颜沉声说道。

    洪承畴阴沉着脸,赵杂毛的兵力是他的两倍,让他应对时,非常的被动。

    “再派快马催促吴克善!”洪承畴没有回应巴颜,而是再次令人去催促东蒙古的援军。

    这让众多清将都心头一沉,明白洪中堂,面对赵杂毛的巨大压力,潜意识里已经认为,仅凭借手中人马,已经难以取胜,必须依靠外力,才有机会取胜。

    “喳!”一名清军急忙行礼,而后匆匆离去。

    洪承畴注视着清军离开,才回头看向众多清军,然后沉声下令,“弼尔塔哈尔,你率三千骑兵,给本堂冲垮着群倭兵!”

    弼尔塔哈尔乃是蒙古人,是皇太极的女婿,他身材健硕魁梧,一张大饼脸,眯眯眼很是有神。

    他听了洪承畴的吩咐,立时一拳捶胸,躬身行礼,“遵令!”

    洪承畴的中军指挥处,中间竖着大纛旗,四周用白布一围,只留北面一个缺口,四周都是甲士护卫。

    弼尔塔哈尔行礼之后,立时翻身骑上士卒牵来的战马,便疾驰而去。

    不多时,清军营地中,蒙古人的号角响起,一队三千人的蒙古骑兵,呼啸着奔出营盘,沿着天柱山(石嘴山)的山脚平坦之地奔驰,向着一万倭兵杀去。

    三千蒙古骑兵疾驰而来,前进的倭兵,在倭将小田总司、武田十四郎的率领下,立时在原地结阵。

    倭国的战国精英的后代们,在旷野上围成一个圆圈,小田总司将手中扇子一挥,手持长刀的武士,便列阵在外,扇子又一挥,端着铁炮的轻足武士,便将铁炮对准了奔驰而来的蒙古骑兵。

    倭兵的长刀,是一种有长木柄的武器,捅长比倭国武士要高很多,铁炮则就是明朝的火绳枪,不过日本的铁炮口径毕竟大,威力要强于鸟铳。

    联军在东线的动作,主要是为了吸引清军兵力,使得明军在西线能够根据优势。

    一万倭兵表面上是要进攻,切断东陵与清军大营的联系,实际则是要进行防守,他们一看见蒙古骑兵翻越山丘,如水银泻地般冲过来,立刻就按着之前的谋划,迅速结成军阵。

    弼尔塔哈尔率领三千骑兵,提起全速,向着倭兵杀来。

    蒙古人并没有倭兵交过手,弼尔塔哈尔只见前方旷野上,一群插着背旗的矮子,结成军阵,心中并不以为意。

    “冲垮他们!”弼尔塔哈尔大声怒吼,三千骑兵立刻分成两股,一股张弓搭箭,意图骑射乱阵,一股挥舞弯刀和骑枪,准备突入阵中,进行屠杀。

    三千蒙古骑兵呼啸而至,万蹄践踏着大地,整个天柱山都在蒙古骑兵的铁蹄下战栗。

    这时蒙古骑兵犹如巨浪,毫不犹豫的向倭兵扑来,而倭兵圆阵之中,矮个子的武士们并不恐惧,小田总司再次扇子一挥,倭兵阵中,顿时铁炮齐射,腾起一团团的白烟。”

    “砰砰砰”一阵铁炮声响起,倭兵自己仿造的西夷火枪开始发威,弹丸呼啸而出,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射向了敌骑。

    一时间,冲在最前面的蒙古骑兵身上和战马腾起蓬蓬血雾,马匹腾空而起,甩掉骑兵,重重砸在地上,骑兵和战马一起翻滚悲鸣,惊起滚滚黄尘。

    这让弼尔塔哈尔心头一惊,没想到眼前的矮子们,居然还有点本领。

    “骑射!”弼尔塔哈尔立时大声怒吼。

    听到命令,蒙古骑兵立刻奔驰中,松开弓弦,箭矢立时“嗖嗖”的射出,如飞蝗一般,落入倭兵阵中,立时便惨叫连连。

    倭兵的铁炮,口径大,管比较短,与西夷的火枪比较相似,威力大,但是射程近,与明朝的鸟铳,威力小,射程远,是不同的火器流派。

    因为,射程比较近,所以倭兵铁炮,几乎与蒙古弓箭,同时进行射击,双方顿时死伤连连。

    不过,铁炮的威力,远胜过蒙古人的弓箭,所以蒙古骑兵被铁炮击中,身上就一个大洞,立时就丧失战斗力,而倭兵身中数箭,却已经还在作战。

    蒙古骑兵围绕着倭兵圆阵,转着圈儿射击,一**的箭矢落入倭兵阵中,倭兵死伤惨重,蒙古骑兵也被射得连连落马,损失两三百余骑。

    这让弼尔塔哈尔有些震惊,没想到这群矮子居然这么厉害。

    “骑兵冲击!”趁着倭兵阵线,在骑射骚扰下出现混乱,弼尔塔哈尔果断大喝。

    一千五百余蒙古骑兵,顿时挥舞着弯刀,直接撞向了倭兵圆阵,而阵中倭将武田十四郎,将扇子一挥,插着背旗的倭兵,便挺起长刀,直接迎接上来。

    在蒙古骑兵,与倭兵厮杀时,一万东海明军和两万绿营兵,已经达到了西线位置。

    在皇太极的陵墓前,荒野已经被红色和灰色的身影覆盖,阵线上旌旗招展,各营已经进入各自的位置。

    这时,在大纛旗下,赵铭抽出千里镜,看向远处的皇太极陵寝,看见其中插着的清军旗帜,赵铭放下千里镜,扭头对唐通等人道:“攻下北陵,本帅重重有赏。”

    唐通等人脸色潮红,顿时拔出战刀,大声怒吼,“弟兄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第504章僵持
    清北陵位于平原之上,由宗室布兰,率领两万五千满洲眷属和包衣奴才镇守。

    这些人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八旗兵,但是战力不容小觑。

    几十年后,三藩之乱,满清劲旅悉数南征,北边空虚。

    蒙古察哈尔王,林丹汗之孙布尔尼认为脱离清军的时机已到,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起义反清,并自封“大元之后”,进军北京。

    当时,清军精锐都去平定三藩之乱,京师周围没有精兵,吓得满清朝廷差点放弃京师,而这时布木布泰力排众议,建议康熙将京城中的包衣奴才,还有八旗贵族的护院家丁组织起来,最终击败了布尔尼的察哈尔大军。

    由此可见,满洲眷属和包衣家奴们,还是有一定的战力,不过他们毕竟不是军队,而且也不都是青壮,其中半数都是老弱妇孺,实力便大打了折扣。

    这使得昭陵的守军,在面对两万绿营降军时,还是倍感压力。

    昭陵不像东陵,他没有建在山丘之上,而是建在平原上,这便使得布兰和清军的老弱妇孺们,没有地利可以依靠。

    陵寝的围墙上,清军妇孺们看见,远处的联军,一个个都神情紧张。

    布兰抽出腰刀,顿时怒吼:“太宗皇帝就在身后,我等退无可退!死战御敌!”

    陵寝中的八旗眷属,还有包衣奴才们,顿时双眼赤红,齐齐发出怒吼,紧紧握紧了兵器,陵墓内充斥着悲壮的气息。

    这时,联军在旷野上列成横阵,唐通、李本深、李企晟、韩昭宣等降将,抽出战刀,往前一指,两万绿营兵降军,便向着清军西线的支持点昭陵压上去。

    在东线,八万朝鲜军和一万倭兵,与一万八千清军交战,联军兵力接近清军的五倍,很有迷惑性。

    在西线,赵铭手上则只拿着两万绿营降军,以及一万东海镇的精锐,共计三万大军。

    而此时,西线守卫昭陵的清军则有两万五千人,另外清军大营内,洪承畴尚有一万七千人马未动。

    联军人马虽然是清军的两倍,不过其中大半都是朝鲜军,有朝鲜人扯后腿,联军的兵力优势,其实并不明显。

    “报,中堂大人,两万叛军攻击昭陵!”清军传信骑兵,飞身下马,不断的传回战场上最新的消息。

    巴颜,忽然挑眉道:“这么说来,赵杂毛只有一万人马未动了!东线赵杂毛投入九万人,不过大多数是朝鲜人。西线赵杂毛投入两万兵,不过却是绿营精兵。一般而言,两军对阵,都是谋求先突破一翼,赵杂毛这是什么意思,他究竟主攻哪边?难到他想齐头并进,同时突破左右两翼?”

    明军在东面投入九万兵力,声势极为骇人,漫山遍野都是向着石嘴山山顶东陵攀爬的身影,联军密密麻麻,令清军感到恐惧,可是这几万联军,大多数却都是战力极差的朝鲜军。

    另一边,不到两万绿营降兵,压向西面的昭陵,他们人数虽少,比守军还少五千人,却都是原来明朝的九边精兵。

    这让众多清将一阵疑惑,联军的布置,东西两线,都能对守军构成威胁,但是威胁又远远不够,缺一点火候。

    巴颜等人不明白,赵杂毛到底要主攻何处?

    众人只觉得,东线和西线都受到了威胁,但威胁的力度,却都不够。

    洪承畴闻语,站起身来,心中迅速盘算,他来回走了几步,便忽然冷笑道:“不管他主攻哪一边,赵杂毛现在只剩一万人未动,本堂却还有一万七千余人,只要盯着赵杂毛的一万人就行了!”

    这时,西面昭陵外,两万降军,身披重甲的士卒,手持战刀,提着盾牌走在前面,如墙而进,后面大批长矛手、弓箭手、鸟铳手,紧随气候,向着两里外的昭陵逼近。

    陵寝的围墙上,清军火炮轰鸣,腾起一团团的烟尘,炮弹呼啸着落入降军阵中,立时溅起蓬蓬泥土。

    在清军的炮击下,唐通等人怒声喝斥属下保持阵形,大军继续向前挺进。

    看得出来,这支降军并非虚有其表,在炮击下,换做一般的人马,必定形成骚乱,但两万清军降军,仍旧保持了相当完好的阵形,跟着鼓点的节奏,敲击着盾牌,大声高呼着,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

    这时,降将的火炮,也被拖拽上前,炮手迅速装填,发出一炮。

    联军火炮猛的后腿,炮弹极速射出,腾起一团烟尘。

    赵铭从千里镜中,便看见昭陵的围墙被炮弹击中,立时腾起蓬蓬的烟尘,而清军的陵墓的围墙,并不想城池那样坚固。

    炮弹砸来,烟尘弥漫,院墙直接被炮弹砸出一个个的洞来,使得清军防御,出现千疮百孔。

    “好!”赵铭收了千里镜,不禁赞叹一声。

    这时,唐通等人忽然怒吼一声,“弟兄们,冲啊!”

    原本以刀击盾,徐徐前进的清军,顿时发足狂奔,直接冲向百步外的昭陵,“杀啊!”

    陵墓院墙后,满洲妇孺们,齐齐弯弓,将箭头斜指向天空,然后一起放箭.

    一片弦响声中,无数箭矢,腾空而起,天空为之一暗。
1...143144145146147...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