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朱以海闻语,脸色一沉,整个人沉默下来。
朱以海虽算不上雄才大略,但也是一位难得的英主,他立刻就明白了张煌言之意,是在进行委婉的劝说。
朱以海沉默半响,呼出一口气,看向张煌言道:“卿家之意,孤王明白了。”
张煌言见此,遂即满意道:“殿下收复南京,国储之位,已然无可动摇,眼下不应该急于一时,而是该祭拜孝陵,上奏朝廷,进一步巩固殿下的威望。”
第549章惊闻噩耗
浙军收复南京,获得了巨大的功绩,还有政治声望。
朱以海大明国储的位置,基本已经铁板钉钉之事,就算隆武想废掉他,天下人也不会答应,必然遭受巨大的阻力。
可以说,以后的日子,只要朱以海不犯什么十恶不赦、大逆不道的罪行,隆武就无法废掉朱以海,朱以海接替皇位,便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如果此时,朱以海就迫不及待,那他即便收复了南京,也难以获得天下人的支持。
毕竟,朱聿键登基已经有九年,皇位早就稳固,并且得到了天下的认可,被视为天下共主,大明天子,朱以海在他还健在的情况下,就登基称帝,那就等同于反叛。
此时,浙系控制之地,只有福建东部,南直隶南部,以及浙江省,而隆武朝廷实际控制两广、江西、湖广、福建大部,并获得了控制云贵、川南孙可望名义上的效忠,真打起来,朱以海未必是敌手。
张煌言的话,提醒了有些得意的朱以海,他沉默半响,忽然从龙椅上站起身来。
朱以海在大殿内来回走了几步,停住脚步,看向张煌言,正色说道:“卿家提醒的有理!孤王已经获得收复南京的声望,达到了此前定下的目的,确实不该急功近利。”
说着,朱以海顿了顿,“卿家以为,孤王此时该先祭拜孝陵,而后学那汉高祖,先撤出南京,恭迎皇帝还都么?”
张煌言点了点头,满意的微笑,“殿下英明,除此之外,还需派兵渡江,配合赵国公,收复淮南之地。自古守江必守淮,赵国公孤军在北,殿下应该立刻增援,配合赵国公歼灭江北清军。”
朱以海闻语,才想起来,赵铭还在江北牵制阿济格。
朱以海大军杀到南京,江南大营的十万清军,已经撤到了江北,也就是说,江北的清军已经增加到了三十万。
当初赵铭来杭州,朱以海与赵铭商议,为了让赵铭出兵,朱以海答应了赵铭包抄扬州,全歼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的计划,而朱以海却没有按照商议去的做。
原来,赵铭是包抄扬州二十万清军的后路,现在变成了包抄三十万清军的后路,再加上,隆武朝廷的前锋,也没按着约定,从西面包抄阿济格,其前锋金声桓也跑的了南京外围。
这样一来,等于是赵铭和东海镇一路人马,与三十万清军周旋,处境恐怕不会轻松。
朱以海闻语,不禁立时点头,“爱卿提醒的是,博安还在江北孤军奋战。”
正当朱以海准备按着张煌言的建议,来调动人马,重新部署之时,大殿之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却传了进来。
张名振急匆匆走到大殿门口,问侍卫道:“殿下可在里面?”
朱以海的亲卫统领陆士逵,立时行礼道:“回禀张督镇,殿下和张参政都在里面。”
张名振立刻迈步进入大殿,朱以海和张煌言不禁停止交谈,将脸转了过来。
“殿下!”张名振疾呼一声,脚下生风的走过来。
张名振为人稳重,朱以海见此不禁微微皱眉,问道:“卿家有什么事情?”
“殿下,朝廷兵马已经入大胜关,皇帝将要进抵南京城下!”张名振急声说道。
朱以海闻语一惊,“陛下这么快就到南京呢?”
张名振点了点头,沉声道:“陛下乘船而下,刚到大胜关上岸。仪凤门、定淮门的守将询问,万一陛下要入城,放不放行?”
金声桓要入南京,被浙系明军挡在了外郭城之外,可是隆武是大明皇帝,理论上大明所有的军队都要归他调遣,要是隆武要入城,各门守将便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张名振急忙赶来询问。
朱以海忙问道:“陛下亲至,朝廷有多少兵马护卫?”
张名振沉声道:“目前只有金声桓的三万人,还有湖广水师一万人,不过据那边放出来的消息,朝廷这次几乎倾巢而出,武昌二十万大军,已经动身东下了。”
朱以海一声惊呼,“这么多人?”
张名振开口说道:“应该不会有假!”
朱以海一阵沉吟,问道:“能不能挡一挡,让孤王先拜孝陵?”
听说朱聿键率领二十多万人马,顺江东下,朱以海有些后悔,这几日沉迷在收复南京的喜悦之中,没有早点祭拜孝陵。
张名振闻语,有些为难,挡金声桓好挡,不用给他面子,可是朱聿键毕竟是皇帝,该以什么借口去挡呢?
张煌言皱着眉头,沉声道:“殿下,来不及了。既然皇帝已经到了大胜关,不如索性立刻派人去迎接,并邀请皇帝祭拜孝陵。”
朱以海闻语却沉着脸,显然不太愿意,而就在这时,殿外急促的脚步声再次传来。
不多时,李元胤疾步走进大殿,大步走到朱以海面前,单膝行礼,“殿下,臣有紧急军情禀报!”
朱以海不禁微微一愣,张名振驻防城西,李元胤部驻防城东,他有什么紧急军情可以禀报?
“何事?”朱以海收回思绪问道。
李元胤面露焦急之色,“回禀殿下,东海镇王翊将军,自江北派人传来消息,赵国公遭遇阿济格伏击,现在生死不知,请殿下立刻发兵渡江,增援东海镇。”
朱以海闻语一惊,语气中难掩慌乱,“什么?博安被阿济格伏击呢?”
李元胤沉声道:“赵国公打下泰州,以为阿济格要率军逃过淮河,急率三万大军前去堵截,在高邮西南遭到阿济格伏击。留守泰州策应的王翊将军,探知动静,急忙引兵去查看,却被清军挡住。后来东海镇伺候,突入敌后,在得胜湖畔,发现战斗痕迹,问附近百姓,得知二十日晚,十多万清军于此攻击一支明军,打了大半夜,声势十分骇人。后来斥候继续探查,在得胜湖畔,发现近万东海镇将士的尸体,而从现场情况来看,战斗异常激烈,方圆数十里,到处都是人尸马尸。”
第550章让出南京
朱以海听了李元胤的禀报,一颗心陡然悬了起来。
他原本只是希望赵铭能够牵制住阿济格,没想到赵铭居然对歼灭阿济格那么上心,孤军去拦截阿济格,糟了清军的埋伏。
从李元胤的说词来看,现在于高邮境内发现,到处都是东海镇将士的尸体,便说明赵铭没能切断阿济格的退路,还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方才张煌言提醒,朱以海就意识到了,赵铭的处境可能比较凶险,没想到这么快就应验了。
现在想来,原本说好了三路围歼阿济格,先是他提前出兵,造成江南十万清军撤到江北,使得东海镇面临的敌军,从二十万变成了三十万,于此同时,本该从西面包抄扬州的隆武朝廷之兵,也没按着计划去包抄扬州,而是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南京而来,与他争夺南京。
这等于是让赵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三万人,却包抄三十万清军的后路,几乎等于找死,东海镇是被他和朱聿键给坑惨了。
赵铭是朱以海麾下,最能打的大将,也是浙系与隆武朝廷抗衡的重要倚仗。
浙系要是没了东海镇和赵铭,那实力将减少五成不止。
一时间,朱以海双手居然有些发抖,目光变得阴沉起来。
“这回祸事了。博安被伏击,东海镇元气大伤,折孤一臂,而孤王刚收复南京,还未来得及祭拜孝陵,皇帝就率领楚赣之众二十余万大军逼近南京,孤只能将南京拱手相让,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朱以海懊悔道。
隆武帝亲自率领大军进抵南京城下,朱以海不可能不让隆武进城,这样一来,他收复南京的功绩就得大打折扣,被隆武朝廷分去,而南京也得让给隆武,浙军便等于白忙活一场。
朱以海虽得到先入南京的名声,但是损失赵铭这员大将,收复南京的功绩还要打个折扣,可以说得不偿失。
李元胤焦急道:“殿下,赵国公乃我朝大将,若是有个闪失,我军士气必定大损。再者,要是赵国公有失,东海镇必然对殿下不满,对殿下不利啊!臣恳请殿下,立刻发兵,增援东海镇,救援赵国公。”
赵铭若是有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绝不至于此,朱以海心里焦急起来。
“孤也想救援博安,可是博安生死不知,让孤怎么救援?”朱以海在大殿内,来回踱步,神情焦虑,忽然问张煌言和张名振道:“两位卿家,可有什么主意?”
张名振道:“方才说元伯之言,王翊派遣斥候,在高邮境内发现了赵博安中伏,看见伏尸数十里的战场,不过却并没有发现清军主力,且清军还挡着王翊北进,便说明阿济格还没有完全吃下赵博安,否则清军早就南下,横扫泰州、如皋,将东海镇赶回南岸了。”
朱以海听他的分析,镇定了一些,不过随即又道:“现今江北有清军三十万,而东海镇又遭受惨败,以孤之力,能救援成功么?”
“不能!”张煌言沉着脸开口道,“不过,若是朝廷能够发兵,一同进击江北,便有可能成功救援赵国公,甚至大败阿济格于江北。”
朱以海有些恼怒道:“金声桓本该自安庆北上,直扑泗州一线,与博安配合,切断清军退路,可是他却顺流东下,进抵南京西郊。现在皇帝又率领二十余万众,自武昌建瓴而下,同样直扑南京而来,便说明朝廷那边,只想和孤争南京,他们会改变方向,去救援博安吗?”
赵铭被困,朱以海有巨大责任,不过他内心里,却认为隆武的责任更大。
如果隆武朝廷按着约定,去包抄扬州后路,阿济格两面受敌,兵力被牵制,赵铭便不太可能被阿济格包围。
况且,金声桓改变进兵方向,直扑南京,那时南京尚在清军手中,还有话可说。
现在,朱以海已经收复了南京,隆武朝的军队,不去江北打阿济格,去气势汹汹的扑向南京,便是明摆着要从他手里抢夺南京,让朱以海如何不气愤?
张煌言听出了朱以海话语之中,对隆武朝廷的不满,不过眼下不联合隆武朝廷,是绝对难以反败为胜,救出赵铭。
当下张煌言严肃说道:“殿下,现在朝廷几十万人进逼南京,殿下又无法要阻止皇帝进城。既然如此,不如索性痛快的让出南京,换取一个好名声,并让朝廷一起发兵进军江北。”
朱以海心中不快,沉吟半响,平复了心中的怨气。
张煌言说的道理,朱以海还是明白,眼下已经是这个事实,和隆武朝廷赌气,不让隆武进南京,只会坏了他自己的名声,同时也耽搁救援赵铭之事。
“好吧!卿家说,孤王该如何行事?”朱以海屈服道。
张煌言道:“第一,殿下撤出皇宫,封存府库,第二,殿下立刻前往大胜关,迎接皇帝入城,并声称为大明,才先取南京,请皇帝去祭拜孝陵。第三,说明阿济格盘踞江北,威胁南京,请朝廷立刻发兵,与浙军一起渡江,进击江北清军,增援东海镇!”
张名振道:“殿下,臣以为此策可行。朝廷想要南京,咱们就让给他们,天下都能看出来,殿下心怀大局,不与朝廷相争,定会盛赞殿下贤名!”
朱以海眼光闪动,的确,隆武率领几十万人扑向南京,气势咄咄逼人,而他若是按着张煌言之议行事,主动让出南京,邀请隆武祭祀孝陵,便能让隆武朝廷无法挑出他的毛病。
另外,他提出进军江北,攻击清军,与隆武率领大军来争夺武昌,也能显现出大公无私,反到是隆武只顾争权夺利,显得小气了。
若是这么做,朝廷中的正直的官员,对他这个国储肯定相当满意,认可他这个大明的继承人。
朱以海在大殿上,来回走了几步,然后忽然停下,振臂挥拳道:“好,就按着卿家之言,立刻备马,孤这就出城去迎接皇帝。”
第551章山穷水尽疑无路
时堡镇,残破的城墙外,扑死着一具具的清军尸体,地上散落着兵器,还有燃烧的大车和旌旗。
阿济格的担心没错,东海镇的抵抗,确实十分顽强,清军损失六七千人,却依旧没有拿下时堡镇。
看着属下伤亡惨重,阿济格不得不改变策略,暂时停止了进攻,改让黄廷等降军,在时堡镇外呼喊,动摇堡内守军的军心,劝说城中士卒杀了赵铭投降。
三万明军将士,遭受伏击,战死了一大半,逃跑途中,一些意志不坚之人,则投降清军苟且偷生,跟着赵铭遁入时堡镇的将士,大多都是对赵铭忠心耿耿的死硬份子。
这时黄廷等人,在城外大声叫唤,大意便是大清国优待俘虏,东海镇将士只要投降,不仅不受惩罚,反而官升一级,进行提拔。
黄廷投降后,被阿济格向满清朝廷举荐为总兵官,并抬旗入汉军正红旗,希望有他现身说法,来动摇城中守军意志。
城中,在城外叛徒高声叫唤的同时,各营各司各局的教导官,也在做着明军将士的工作。
一是向将士们宣传,满清的话不可信,这个很好举例,远的有潞王等明朝藩王投清,被清军剐于菜市口,闯军田建秀等人率五千军投降,被清军坑杀,近的有满清许诺封郑芝龙为王,领三省之地,现今却被软禁于北京。
二是,告诉将士们,只要坚守住时堡镇,等浙军弟兄和朝廷之军赶来,东海镇就能中心开花,反败为胜。
明军不到万人,被十多万清军团团包围,又有降军现身说法,肯定会影响守城将士。
因此,赵铭令训导官,务必统一全军思想,一是告诫士卒,清军的话不能相信,投降没有好下场,二是告诉士卒们,坚守城池还有希望。
这时,堡垒外,黄廷等人的喊声,断断续续的传入城中。
城中,东海镇的将士们,遍布堡内,士卒们或站或卧,已然没有了作为明军精锐的那份骄横之气。
这一战,对于东海镇的士气打击极大,赵铭常胜将军的神话被打破,使得士卒们士气极为低迷。
这时,虽有训导官开导,不过不少将士依旧抱着火枪,背靠在堡墙下坐着,目光呆滞,神情凄惨。
东海镇突遭袭击,赵铭领着败军狂奔几十里躲入时堡镇,大军的辎重、粮草、火炮,几乎全部丢失,堡内物资奇缺,大军已经快要断粮,寒冷和饥饿正消磨着东海镇将士最后的一丝精气神。
这时在堡内,一间宅子内,外面甲士护卫,里面赵铭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头盔不知道去哪儿,头发散乱,身上铠甲破损,显得十分狼狈。
在房间内,王德顺、李本深等将领,也都是这般模样,个个衣甲残破,身上带伤,显示出了他们此时的糟糕处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