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第650章招降李过
    旧江口。

    江北溃逃至此的禁军士卒,挤满了方圆六七里的区域。

    在渡口码头,还有周围的山丘上,禁军士卒或坐或卧,人挤着人的背靠在一起。

    这时,狼狈的明军士卒,早已经没有了身为朝廷禁军的骄傲,许多士卒怀抱着火枪,背靠着同伴,目光呆滞,神情凄惨。

    大铜山粮仓被清军烧毁后,明军各部仓惶南撤,逃到这旧江口,整整一天,粒米未进,加上大冬天的,天气寒冷,帐篷都没有,寒冷和饥饿撕咬着溃兵,消磨了他们最后一丝意志。

    李过坐在渡口码头一个木箱上,身形狼狈,他盔甲破损,头发散乱,几乎遮住了他的脸庞。

    在他的周围,则是同样狼狈的标营将士,各人挤着一起,四周却鸦雀无声,似乎谁都不想说话,也不想提起这场惨败。

    这时,坐在木箱上的李过,环视四周一眼,面沉如水。

    他本来驻防于凤翔府和庐州府,防御清军,但是朝廷却给他下令,令其率兵堵截浙军进攻南京。

    在出兵之前,李过便给朝廷上书,声言大军需要防备清军,但是内阁和皇帝,却下旨,令其必须赶至扬州,阻击浙军过江。

    李成栋、张名振是浙系名将,皇帝下了调令,李过只能带领主力,赶到扬州与浙军对持,而这样一来,便造成了原本的防区空虚,给了满清可趁之机。

    阿济格趁着淮河结冰,大军南下,轻骑突进,留守兵马根本无法抵挡,而由于兵力不足,淮江防线漏洞百出,清军轻骑突进,突袭大铜山粮库,造成了这场惨败。

    现在回想起来,若不是朝廷指挥和决策失误,这场惨败完全可以避免。

    一时间,李过看着周围将士的凄惨模样,内心不禁一阵愤慨,朝廷有堵阁部那样的能臣不用,为何偏偏重用何腾蛟一猪。

    “国公,吃点吧!”盔甲残破的郝摇旗,一手吊着绷带,一手端来一碗稀粥,递到李过面前。

    李过抬头看了郝摇旗一眼,却摇了摇头,“我着实没有胃口,分给将士们吧!”

    “国公,大军被困在旧江口,鞑子必会进攻,还是需要吃一点东西,才有力气应对啊!”郝摇旗叹气道。

    李过看了看四周,大军仓惶撤退,粮草辎重全失,十多万大军很快就会将仅剩不多的粮食吃光,届时他们还能撑多久?

    现在十余万人,挤在着狭窄的弹丸之地,前方是滚滚长江,周围是清军的连营,大军陷入绝境,就算清军不进攻,大军最多再撑几天,就会全军崩溃。

    必须要想办法才行,李过从郝摇旗手中接过粥碗,仰头几口,便喝了个精光。

    热腾腾的稀粥入肚,令他的身体,恢复了一丝温暖,头脑也清醒了一些。

    这时,在溃兵外围,几名神情狼狈的溃兵,却带着一名,身穿长衫,头戴满帽,身批着貂皮大氅的清瘦男子,穿过人群,往码头走来。

    那清瘦的男子,边走边看,见四周明军士卒凄惨的模样,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得意之色。

    这时,领头的溃兵将领,先一步到了李过身前,行礼道:“国公,鞑子派使者过来了!”

    李过早注意一行人,他目光看着那人,三十多岁,文人打扮,皱了皱眉头,还是挥手道:“让他过来!”

    清军入关已经十余年,剃发改制杀掉一批人后,剩下的人,基本都已经归附于清廷。

    在明朝的统治下,北方连连战乱,流寇横行,若不是清军入关之初,统治残暴,北方百姓根本不怀恋明朝。

    这两年来,北方安定,满清逐渐改变统治策略,加上南北议和,明朝放弃了对北方数省的宣称,等于放弃了北方百姓,更是伤了不少北地绅民的心,使得如今北方不少人,逐渐改变观念,不再将隆武朝廷当做朝廷,而是将满清视为正统。

    明军士卒闻令,将刀剑一收,将清军使者放了过来,他走到李过身前,也不行礼,而是直视李过,微笑道:“久闻李国公大名!”

    李过眼睛眯起,冷声道:“鞑子让你这条狗来做什么?”

    清使闻语,脸上露出不快之色,不过随即却并不在意的道:“特来做说客,活李国公和十余万将士的性命!”

    李过忽然笑道:“李某人,原为贼,得陛下不弃,不计前嫌,委以重任,你以为我会背叛陛下,背叛大明吗?”

    使者笑道:“李国公,明朝皇帝刻薄寡恩,哪里比得上本朝圣主!从远的说起,明太祖做了江山,怎么对待有功之臣,想必国公也知道。若是这离得太远,便从近处说。当年孙传庭战死潼关,崇祯皇帝不仅不给追封,还怀疑孙传庭潜逃。而如今的隆武朝廷,朱以海和浙军为隆武朝廷立下汗马功劳,隆武皇帝又是怎么对待浙军?从这些事情,国公难道看不出来,明朝皇帝的刻薄?国公觉得被隆武皇帝重用,不过国公对隆武皇帝有用罢了。若是一旦无用,鄙人可以保证,以明朝皇帝的习性,必然容不下国公。他们连浙军都容不下,还能容下攻入北京,逼死崇祯皇帝的顺系吗?”

    李过听着清使的话语,脸色变得极为阴沉。

    清使见此,不禁继续笑道:“国公,为了自身,还有为了十余万将士考虑,不如投降大清!”

    李过并不答话,清使继续加码道:“国公,当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投靠大清,我太宗皇帝,立时封三人为王。大清军入关,摄政王又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明朝皇帝,岂有这般大方。当然国公可能会说,那郑芝龙投靠大清,不仅未得封赏,反而遭受软禁,但那是郑芝龙怀有异心,想要割据福建,若是他如三顺王和平西王一般,真心为大清效力,早已封王。国公只要真心归降大清,英亲王说了,可保留国公爵位,手下兵将自成一镇,与平西王相仿!”

    不得不说,阿济格派来的使者,能说会道,是个人才,说出的条件也非常诱惑。

    清使说完,目光盯着李过,自信满满的等待答复。

    李过却冷笑一声,“汉人与蛮夷之别,在于我们有信有义,顺军在绝境之中,得陛下招抚,视为心腹,本帅岂会因尔几句,便背叛陛下。况且,即便本帅走投无路,为何非投蛮夷,惹人唾骂!”

    说着李过手指往江面一指,“江上就是浙军水师,本帅就算投降浙军,也不会投降满清!”



第651章困局
    清军大营帅帐内,一枚血淋淋的人头,摆放在阿济格的案头。

    李过并未答应阿济格的招抚,反而杀了他派去的使者,表示绝不投降满清。

    “一只虎真这么说?”阿济格面沉如水。

    带着使者人头回来的清军士卒,惶恐道:“回禀王爷,李过确实说,他不会投降,就算要投降,也不会投降大清,而是会投靠赵杂毛!”

    这个答复,令阿济格没有想到,不过仔细一想,现在李过被困在旧江口,南面是赵铭的水师,北面是清军连营,而李过要谋求一条生路,除了投降清军之外,确实还可以投靠南面的赵铭。

    相比于投靠满清,让人唾骂,投靠同文同种的浙军,确实是李过在绝境之中,会做的第一选择。

    想到此处,阿济格目光不禁瞟了洪承畴一眼,还真让这条老狗说中了,看李过的态度,浙军与隆武朝廷,还真有和解对外的可能。

    阿济格自是不会承认自己的决策存在错误,不过他不得不防,李过真的投靠赵铭。

    “大炮到了吗?”阿济格脸色阴沉。

    佟养甲出列行礼,“回禀王爷,已经到了天长,明日清早就能运到旧江口。”

    阿济格站起身来,当即喝令,“传令下去,顺贼冥顽不灵,准备进攻,歼灭旧江口的蛮子溃军。”

    “喳!”众多清将齐齐行礼。

    ~~~~~~

    长江南岸,浙军大营。

    赵铭负手站立在沙盘前,听着属下的陈述。

    “殿下,清军这次南下,蓄谋已久。清军在徐州聚兵二十万,阿济格以五万大军,威胁淮安,亲率十五万大军,自泗州过河,横扫凤阳、滁州、和州、庐州四府,江北的边军和禁军全线崩溃。”唐通指着沙盘道:“朝廷在江北有兵二十万,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歼灭和俘虏数万官军,将剩下十余万官军,包围在旧江口等地。”

    赵铭脸色阴沉,“孤早料到,阿济格会南下,也提醒了过李成栋和张名振防御清军,可是没想到,朝廷这边,居然如此不堪一击。那李过也算是一员大将,竟然败得如此之快。”

    谋士顾炎武道:“何腾蛟一心对付我们,令李过将淮江一线的精兵,都拉到扬州,致使淮江防线空虚,再加上淮河结冰,才有此败。”

    唐通继续道:“据天地会的情报,这次清军大举南侵,并非阿济格擅自决定,而是满清小皇帝福临主导,阿济格这十五万人,只是前锋,满清五大理政王之一的满达海,已经率领两红旗,还有山西姜襄等部绿营兵,自北南下,用不了多久,就会抵达江北。”

    赵铭闻语,沉声道:“若是如此,江北恐怕会全部落入清军之手,甚至江南也会直面威胁。”

    清军南下,使得局势一下变得无比复杂。

    现在赵铭也是进退两难,继续攻击南京,肯定是不行了,而他想渡江北上,抗击清军,又被隆武朝廷的兵马牵制。

    此时,赵铭还在与李来亨、袁宗第等人,在南京东郊纠缠不清,听命与隆武朝廷的郑成功,已经率兵进入浙南,大军逼向杭州,威胁赵铭后方,令赵铭无力抗击清军,而继续攻击南京,又只会让满清渔利。

    若是不能解开现在的局面,江北必然被清军占据,而清军消灭江北明军后,再加上浙系与朝廷分裂,天下间的实力对比,立时会出现变化,驱除鞑虏收复北方,将成为奢望。

    赵铭忽然问道:“南京现在什么反应?”

    顾炎武道:“据说,何腾蛟极力主张迁都武昌!”

    赵铭皱起眉头,忽然对顾炎武道:“先生,还请你进一次南京!”

    南京城,皇宫内。

    浙军兵临南京,清军又突破淮江防线,击败江北明军,将十余万禁军,包围在旧江口的狭窄区域,使得隆武朝廷,一下陷入巨大的危机。

    这时,随着清军兵临长江,南京城中人心惶惶,主张逃离南京的人,又占据了上风。

    清晨,在朱聿键的寝宫外,跪了近百名主和派官员。

    何腾蛟跪地叩首,大声痛陈,“陛下,叛军兵临城下,清军又背约南下。南京已经无法坚守,臣等肯请陛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迁都武昌。”

    朱聿键身穿明皇龙袍,头戴翼善冠,站在寝宫内,听见外面传来的声音,脸色阴晴不定。

    何腾蛟继续道:“陛下,迁都武昌,乃是权宜之计。陛下在南京,一旦南京被攻破,大明江山毁于一旦,臣恳请陛下撤离南京,西移武昌,届时清军必与叛军争夺江南,待叛贼与鞑虏两败俱伤,朝廷可再收复南京~~~~~”

    现在,赵铭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要减除何腾蛟一党,令何腾蛟一派,面临巨大的危机。

    而清军撕毁和议,大举南侵,又给了何腾蛟一记重锤。

    这预示着,主和派推行的南北议和,以及削藩的策略,全部失败。

    如今隆武朝廷面对这样的危机,必然需要有人来承担,主和派担心,朱聿键面对内外的压力,为了抵抗清军,与叛军达成和解,同意叛军罢免主和派的要求,所以何腾蛟等人,率领百官入宫,意图迫使朱聿键西迁武昌,来化解主和派面临的危机。

    湖广是何腾蛟的大本营,门生故久遍布,掌握着湖广军政大权,迁都武昌,何腾蛟就能控制朱聿键,使得朱聿键不能轻易舍弃他。

    另外,朝廷迁都武昌后,叛军和清军对隆武朝廷的威胁大减,而叛军必与清军交战,不可能继续西进,清君侧也就无法实现。

    再者,一旦隆武朝廷西移,便等于将抗击清军的重担甩给了赵铭和浙军,等浙军和清军交手,兵力被牵制,何腾蛟便可以令福建和江西的明军,从背后攻击赵铭,借助满清之手,消灭政敌。

    这样一来,何腾蛟就能继续把持朝政,主和派就不会遭受清算。

    寝宫外,进百位主和派的大臣,伏地叩首,纷纷声援何腾蛟,表示隆武朝廷只有西迁,才能渡过眼下危急,否则便会在叛军和清军的夹击下败亡。

    寝宫内,朱聿键见殿外如此多的官员,力主西迁,内心也动摇起来。

    朱聿键明白朝廷西迁的后果,便是大明重新陷入分裂,天下将一盘散沙,满清从新获得主动权,但若是不走,南京恐怕迟早失陷。

    ~~~~~~



第652章奸雄规划
    南京城中,何腾蛟率领主和派逼宫,意图迫使朱聿键迁都武昌,从而使得自身渡过此次危机之时,一艘小船从通济门旁的水门,进入南京城。

    这时,南京主要的城门,都已经封闭,不过还留有数道,用来运送物资。

    南京城中人口几十万,每日消耗不可估量,需要从城外获得大量的肉食和蔬菜,也需要将城中产生的粪便和垃圾,运出城中。

    顾炎武伴做商贩,进入水门,因为是特殊时期,盘查比较严密。

    几名士卒,跳上船只,进行检查,没有发现违禁物品,为首小旗官打量了顾炎武一眼,便盖章放行。

    顾炎武进入南京后,船只顺着秦淮河,前往南市交易,而他则在文通桥附近上岸,前往大学士扬文聪的府邸。

    浙系叛军逼近南京,清军又突然撕毁和议,大举南侵,将明朝十多万大军包围在旧江口,国公李过危在旦夕。

    南京城中,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人都想起了十年前,左镇东叛,清军趁机南下,灭亡弘光朝廷之事。

    这令不少人,内心陷入忧郁,不少读书人,更是扼腕叹息,大好局势,毁于一旦,有人大骂朝廷,也有人大骂赵铭,还有一部分人,则收拾细软,准备逃离。

    大学士,杨文聪的府邸。

    中午时分,杨文聪坐在桌前,面对桌上的饭菜丝毫提不起食欲来。

    这时,他放了碗筷,步出房外,站在院子里心事重重。

    如今局面,真是令他感到一阵痛心,原本很好的一盘棋,不知道为何就下成了如今局面。

    大明朝廷,本有能力驱除鞑虏,收复河山,但怎么就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又走了从前的老路。

    这让杨文聪不禁要问,问题出在哪里?自己人非要斗成这个样子,白白便宜了胡虏,真是为惨死在清军屠刀下的几十万将士感到不值得。

    现在,清军已经南下,可是朝廷不想着怎么御敌,解救被困的李过,还有十多万将士,而是想着迁都,怎么对得起为收复南京,牺牲的无数英魂。
1...208209210211212...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