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都尉滑下壕沟,检查了一下,壕沟内的情况,查看了一下篝火的灰烬,站起身来道:“估计昨晚就撤了。快速报知校尉!”

    海州之南,塔山铺吴越军前锋大营,前线各校尉陆续派遣快马,飞报前军副都督陈友龙,声言对面的清军撤退。

    一时间,塔山大营,快马四出,前往探查清军踪迹,务必确认清军撤往何处,有什么企图。

    傍晚时分,斥候陆续回报,不仅塔山附近的清军撤离,就连海州也是一座空城。

    陈友龙站在大帐之中,听了斥候的禀报,不禁沉吟,“殿下虽然派遣党守素率领一万将士,在大凌河立寨,但是却并没有完全切断清军粮道。现在清军的粮食,应该还能吃一段时间,不知他们为何会突然撤退。”

    军帐内,前军的参军们围在沙盘前,一时间,也无法得出答案。

    “都督,会不会是清军设下的陷阱?”参军谨慎道。

    陈友龙在帐中来回踱步,半响,忽然道:“先报知谢都督和殿下,再令张光翠部、李企晨部,向本督靠拢。”

    一日后,海州城。

    城门大开,拒马放在城门两边,城门前的道路上,四处散落着清军丢弃的物资,还有瘫痪在路旁的大车。

    陈友龙骑在战马上,徐徐进入城池,只见城中街道两旁屋宅残破,城中空无一人。

    ~~~~~~

    朝鲜,王京。

    领议政府邸。

    赵铭除了是吴越王,还是朝鲜国的领议政,也就是宰相。

    在关外进入对持局面后,赵铭将前线战事指挥权,依旧交给谢迁,而后乘船到了朝鲜。

    这时,赵铭来到朝鲜,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逐渐理清的朝鲜的现状。

    此前,赵铭对于朝鲜一地的兴趣并不大,不过随着吴越国地盘的扩张,急需要大量人口,朝鲜才逐渐重要起来。

    眼下赵铭将要收取辽中,而关外气候寒冷,江南百姓难以适应,且江南富裕,百姓不愿意离开江南,冒然迁徒,恐怕难以开发辽中,还会激起民愤。

    因此赵铭准备就近动用大批朝鲜人,作为开发辽中的主力。

    但是这样一来,赵铭又有些担心,大量朝鲜人到辽中后,会影响汉人对辽中的控制。

    另外,赵铭开拓台湾和南洋时,同样动用了大量的朝鲜人和倭人。

    现在,吴越国实力强大,这些朝鲜人和倭人,不敢怎么样,一旦吴越国出现问题,这些人就是不稳定因素。

    为百年计,为后世计,赵铭以为要消除这种不稳定因素,便是尽快同化这些人。

    这时,在领议政府邸,赵铭坐在炕上,下面跪坐着一众朝鲜官员,还有领议政府邸的汉人幕僚。

    赵铭不在朝鲜之时,便是由领议政府邸的汉人幕僚,来处理领议政的公务。

    “殿下,卑职根据殿下之意,为帮助朝鲜接受大汉文化,尽快融入天朝,制定了如下策略!”领议政府邸幕府书记王家勤行礼道。

    赵铭微微颔首,“试言之!”

    王家勤道:“殿下,第一,招募士子,前来朝鲜办学。第二,推行新的税收政策,凡事能写汉字,说汉话的朝鲜人,税收与汉民等同,若是不会说汉话,不会写汉字,则需要多交一笔税,交给当地的汉学私塾,直到他们会为止~~~~~~”




第698章汉化朝鲜
    华夏从黄河流域的两大部落,逐渐同化和兼并周边蛮夷,同化山东的东夷,关陇的西戎,荆楚的南蛮,以及河北山西的北狄,最终形成一个辐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文明圈。

    此后,历朝历代,除去两晋南北朝等特殊时期之外,中国文化圈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向外扩张,逐渐同化周围民族。

    许多在历史留下威名的异族,不是被中国击败,就是逐渐被中国同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赵铭相信中国文化同化异族的能力,就连号称几千年无法被同化的犹太人,来到中国后,也被同化。

    流浪几千年,都没被同化,这么强大的民族,来到中国却被同化,足见中国文化的强大和先进。

    赵铭相信,如果明朝不亡,并始终保持天朝地位,形成对周边的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势地位,朝鲜、安南,甚至是日本,都将逐步汉化。

    不过,他虽然有这种自信,但是中国对异族的汉化,往往比较宽容和温和,不积极推进汉化,而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这就使得汉化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百余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若是中间中国出现什么动荡,势力衰退,进行了几十年,甚至眼看就要成功的汉化进程,又将被打断,甚至退潮。

    赵铭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他并不怀疑,只要吴越国存在,百年之后,吴越国境内的朝鲜人、倭人,甚至白藩都将汉化,但是赵铭不想等待那么长的时间,也担心中途出现变故,所以他想要通过行政干预,来尽早实现汉化。

    听了幕僚之言,赵铭微微颔首,赵铭即希望加快汉化的速度,又不希望改变汉文化,开明包容的特点,那么对汉化进行一定奖赏,便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朝鲜人、倭人本就崇拜汉文化,在减少税收的利益驱使下,必定会加速汉化。

    赵铭微笑对众多幕僚道:“此议可迅速在朝鲜推行。孤会去教旨给议政府,在我吴越国控制版图内,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臣等领命!”幕僚立时行礼。

    赵铭忽然想起一事,遂即又道:“朝鲜世宗所创谚文,以后就不要用了。今后朝鲜全境,皆书写汉字。”

    大殿上的朝鲜大臣之间,气氛突然变得怪异。

    赵铭这几条策略要是推行,那么朝鲜人用不了几十年,都将成为汉人。

    这对心向往天朝的朝鲜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一些居于高位的朝鲜人来说,却并非是一件幸事。

    若是朝鲜人都被汉化成汉人,那朝鲜王国还有必要存在吗?朝鲜王朝岂不亡国灭种,如鲜卑一样,于世间消失。

    这让一部分朝鲜大臣,对于赵铭将要推行的策略,感到十分不满。

    这时源自他们逐渐觉醒的民族意识,还有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赵铭说完,见众多朝鲜大臣没有反应,不禁皱起眉头,扫视众人,“尔等有异议?”

    众人闻语,纷纷低下头去,不敢目视赵铭。

    赵铭眼睛一眯,“看来尔等还是有些意见。孤一项善于纳言,宽厚待人,你们大可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吧,为显公平,大家举手表决,赞成的举手,反对的不动!”

    说完,赵铭自己将手举起,然后目光扫视众人。

    朝鲜都元帅林庆之首先举手,剩下的朝鲜人,在目光扫到自己身上之时,纷纷将手举起。

    赵铭微笑:“大家都赞同此议嘛!既如此,就按孤之言推行!”

    众多朝鲜大臣,只能跪地领命。

    商议完毕,赵铭遂即起身,众人行礼恭送赵铭,进入内堂。

    待赵铭走后,殿上的朝鲜大臣,才陆续起身,往外走去。

    大殿内众人鱼贯而出,朝鲜国礼曹判书崔呈秀,一把拉住,吏曹判书金钟源,不禁责问道:“金判书,方才你为何举手?”

    金钟源撇了崔呈秀一眼,一甩衣袖,奋力挣开,没好气道:“哼,吴越王目光扫视,谁敢当着他的面不举手,你不也举了么?”

    崔呈秀一时无言~~~~~~

    赵铭退出议事殿后,来到府邸后院,正准备用饭。

    这时,已经是正午,腹中饥饿,府里的厨子,为赵铭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有辣白菜、打糕、大酱汤,还有一碗米饭。

    赵铭端起碗筷,正吃着泡菜,参军张家玉忽然疾步走来,行礼道:“殿下,谢都督急报!”

    “哦?”赵铭疑惑一声,放下碗筷,问道:“关外有什么新消息?”

    张家玉道:“殿下,关外清军撤军了。我军前锋,已经进占海州和辽阳,陈友龙副都督正向沈阳进兵,不日就能占据该地。”

    赵铭闻语一阵惊讶,“关外清军全撤呢?”

    关外还有十余万清军,这么轻松就拿下海州和辽阳,并向沈阳进军,要么清军设套,要么满清已经放弃关外。

    张家玉道:“回禀殿下,谢都督以派斥候探查,清军确实全部撤走了。”

    赵铭陷入沉思,“孤虽派遣一万人马,在大凌河筑寨,拦截关外清军补给,但是以清军的储备,应该还能支撑一段时间。现在北风横行,海上运输不便,我们也很困难。清军这个时候放弃关外,难道~~~”

    张家玉笑着从袖子中,又取出一份奏折,微笑道:“殿下英明,猜测的不错,阿济格反了。”

    赵铭闻语精神一振,噌的一下起身,惊呼道:“此事当真!”

    张家玉道:“这是江东传来的急报!”

    赵铭连忙接过,展开看了片刻,奏报中说,顺治派遣岳乐刺杀阿济格失败,阿济格恼羞成怒,在徐州起兵,十余万大军在高唐州击败勒克德浑,大军向北京逼近。

    这么看来,顺治放弃关外,便是情理之中了。

    关外虽说是满清老巢,但毕竟荒芜,在阿济格即将兵临北京的情况下,顺治只能放弃关外,调集关外兵马入关增援,与阿济格决战。

    “好!好!好啊!”赵铭看完军报,不禁连连赞叹,“满清内乱,天下大势,将入孤手矣!”



第699章兵变前兆
    从领议政府邸出来,崔呈秀跟着金钟源来到他的府邸。

    作为朝鲜吏曹判书,两班贵族,掌管官员升迁,金钟源府邸的陈设,可谓极尽奢华,收罗不少古玩字画,还有精致的家具。

    这时两人在厅堂内坐下,金钟源沉着脸并不说话,崔呈秀为了避免尴尬,不禁道:“金判书这些陈设,想必都价值不菲啊!”

    金钟源随口道:“都是从大明购来,光这套家具,就花了一万两银元。”

    崔呈秀寻得机会,叹气道:“可惜了,如此贵重之物,以后恐非金判书所有!”

    金钟源眉头皱起,“你这话什么意思?”

    崔呈秀开门见山道:“方才在议政府,金判书也看见了。若是朝鲜人都习汉字,说汉话,今后还有朝鲜吗?还有你我立身之地吗?吴越王这是要灭我朝鲜国祚啊!”

    “我朝鲜历代君臣,都心向父母之邦,若父母之邦能够接纳,没有朝鲜又如何?”金钟源淡淡道。

    崔呈秀心知是假,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普通老百姓从朝鲜人,变成汉人,照样耕地纳税,而对金钟源而言,一旦朝鲜亡国,他如今的地位就会一落千丈。

    “金判书不必瞒我。今日我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朝鲜社稷图存。”崔呈秀沉声说道:“吴越王乃大明藩王,却出任朝鲜领议政,此事恒古未闻。且自吴越王担任领议政以来,于朝鲜没有恩惠,反而每岁征发十余万百姓前往南洋,令百姓背井离乡,亲人相隔,民怨沸腾。”

    “如今,吴越王更是想毁我世宗所创谚文,欲亡我朝鲜根本。金判书以为我们还能让吴越王,继续出任领议政,毁了朝鲜吗?”

    崔呈秀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说,金钟源听后,却并不发表意见,只是沉着脸坐着。

    “若是任由吴越王胡作非为,用不了多久,我敢断定,吴越王必定废除殿下,兼并朝鲜。我只恨势单力薄,而两班大臣多畏惧吴越王的权势,依附于吴越王。我知道,金判书心怀忠义,又是文班领袖,值此朝鲜存亡之际,金判书岂会袖手旁观。”崔呈秀目眦欲裂,激动无比。

    话说到这个份上,金钟源不能沉默了,他沉吟半响,叹气道:“朝鲜如今为吴越王附属,为之奈何啊!”

    作为朝鲜六曹判书之一,位高权重,自然不想赵铭废了朝鲜王,吞并朝鲜,这严重侵害了两班贵族的利益。

    堂上一时沉默,可不一会儿,崔呈秀便决然道:“吴越王虽然势大,但是我等作为臣子,岂能坐看殿下被废。我等生死荣辱事小,朝鲜国祚延续为大。今日,我定然担应有之责。”

    金钟源看着他,语气沉重,“你想怎么做?”

    崔呈秀面露凶狠,沉声道:“趁着吴越王在王京,护卫不多,除掉吴越王。”

    金钟源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你可知道,吴越王是大明的藩王?”

    崔呈秀道:“吴越王名义上是大明藩王,实际乃是大明之国贼,我们除之,大明皇帝不仅不会责怪,反而会嘉奖我们。”

    朝鲜始终是朝鲜人的朝鲜,赵铭终究是个外人,而由一个外人,来对朝鲜两班指手画脚,其实早就令金钟源等人不快,只是畏惧吴越国的强大,才不敢站出来反抗。

    可是现在,赵铭要推行全面汉化的策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汉化之后,朝鲜国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那两班贵族还如何剥削贱民。

    金钟源垂涎领议政之位已久,只是他隐忍很深,从不表露出来。

    这时,他沉默半响,终于正色道:“我今日之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再让他人知晓!”

    崔呈秀闻语,见金钟源脸色,不禁忙道:“晓得!”

    金钟源遂即道:“吴越王把持我朝鲜政权,懵逼殿下,排除异己,我等为了保朝鲜社稷,唯有铤而走险!”

    金钟源其实早就想赶走赵铭,掌握朝鲜大权,只是他实力不足,所以一直没有表露出来。

    这话一出,崔呈秀脸上露出喜色,金钟源却继续道:“然此事要成,光靠你我不行,还需要谋划周详,需要两人!”

    “敢问是哪两人?”崔呈秀满面肃穆,低声问道。

    金钟源道:“我等都是文臣,此事务必要团结武班之中的有志之事,共图大计,而且必须要有重臣加入,才有胜算!”

    领议政府邸有吴越国的军队驻守,护卫赵铭的安全,金钟源等人要除掉赵铭,让朝鲜摆脱吴越国的控制,便必须有军队加入进来。

    朝鲜武班之中,对吴越国不满的人,大有人在。
1...230231232233234...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