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赵铭话虽这么说,但政变刚过,谁真的畅所欲言,说的合赵铭心意还好说,若是不合,那便是找死了。

    因此,这话一出,往常踊跃发言的情况,并没出现,堂上众人大多一语不发。

    这时,崔呈秀出班奏道:“殿下,现今朝鲜无主,而殿下英明神武,乃当世明主,不如领朝鲜之主,为臣等之主。此后,朝鲜可为中国一省,王京更名汉城,为朝鲜省会。”

    通常而言,第一个发言,往往就是给议事定下一个基调,况且崔呈秀跟在赵铭身后出来,明眼人都明白赵铭的意思。

    不过堂内众人之中,也有些不懂事的。

    这次政变,牵连了许多两班贵族,在堂的不少人,都有门生、亲戚还有朋友被关入大狱。

    这崔呈秀作为始作俑者之一,本来就令众人厌恶,再加上众人对他背叛李淏,打开城门的行为感到不耻,便更加憎恨此人。

    这时,有人听见崔呈秀之言,意思居然是让赵铭废除朝鲜王国,兼并朝鲜,变国为一省,顿时大怒。

    “殿下此事万万不可,先王还有子嗣在,当从子嗣中选择一人,立为朝鲜王。”户曹判书赵吉民出班奏道。

    他这一挑头,十多个没长脑子的朝鲜大臣,居然都跳了出来,附和这他的意见。

    赵铭心头不喜,他原本以为,政变之中,反对他的人,大多已经跳了出来,现在看来,还有一部分潜在的反对者,没有暴露出来。

    赵铭端坐着,面不改色,反而温和道:“其他人也是这个意见吗?”

    赵铭的态度,让不人内心犹豫,以为赵铭并没有废掉朝鲜王国的意思,都是崔呈秀这个奸臣在作怪。

    “殿下,朝鲜如今人心动荡,还是选择一位宗室,立为国王,以安民心为好。”

    陆陆续续又有几人,站出来发表着意见,赵铭则一一记下,这些人的名字,准备秋后算账。

    毕竟他们都是朝鲜的大臣,要是朝鲜国没了,变成一个省,他们的地位也将下降,从此就要受到吴越国政府的约束,哪有现在自在。

    再者,两班大臣,吃了朝鲜王室几百年的俸禄,对于朝鲜多少有些感情。

    崔呈秀则怒道:“朝鲜王李淏,蓄意谋害殿下,你等还要立其子嗣为朝鲜王,我看你们都是李淏的同党!”

    这话一出,堂上众人顿时大惊,崔呈秀这顶帽子扣下来,便是要刚才发言之人的性命了。

    一时间,支持另立朝鲜王的大臣,顿时群起围攻崔呈秀,而崔呈秀的话,也点醒了一些人,为了撇清关系,纷纷站出来支持崔呈秀。

    堂内议论了好之阵,赞同和反对的,都有相当数量。

    赵铭心中,早已将持不同立场的朝鲜文武,暗记于心,遂即挥手道:“好了,既然大家相持不下,那孤就折中处理。朝鲜王暂时不立,由孤监朝鲜国事,待查清叛贼余党,再行商议朝鲜之事!”

    说完,赵铭便起身离去。

    次日,赵铭便下令,委任崔呈秀为朝鲜领议政,负责追查金钟源逆党,开始对朝鲜两班进行大规模的清洗。

    这次清洗,赵铭就是奔着扩大化去的,必然牵连极广,惹得朝鲜民怨沸腾,所以不能由赵铭和吴越国的人去做,只能是朝鲜人自己办。

    而由朝鲜人崔呈秀来做这件事情,能使得朝鲜两班将憎恨的对象,锁定在崔呈秀身上,赵铭日后找个机会,罢免崔呈秀,便能平息朝鲜人的怒气。




第706章满清内讧
    考虑到现在就废除朝鲜国,吃相难看,意图实在太过明显。

    赵铭决定把时间往后压一压,让崔呈秀先对朝鲜两班贵族进行清理,等将反对之人尽数处理后,再彻底兼并朝鲜。

    为此,赵铭下令委任崔呈秀为朝鲜领议政,处理朝鲜国事之后,便离开朝鲜前往辽东,想要避嫌。

    这一是因为崔呈秀要在朝鲜大开杀戒,届时朝鲜血流成河,民怨沸腾,赵铭留在朝鲜,若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朝鲜人难免会憎恨赵铭,以为是赵铭默许。

    赵铭若是不在朝鲜,那他们就会认为都是崔呈秀所为,而等崔呈秀杀得差不多时,赵铭再回到朝鲜,制止杀戮,并斥责一番,便能收买人心,安定朝鲜。

    再者,清军从辽中撤军,放弃了沈阳和关外之地,必是满清内部发生了大事。

    赵铭心中预判,或许是他的计谋起效,阿济格与福临小儿翻脸了。

    这对赵铭和吴越国,乃至天下而言,或许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赵铭必须把握,所以他要前往辽中前线,好浑水摸鱼,坐收渔利。

    朝鲜江华湾外,战船云集,桅杆如林。

    赵铭留下三千精锐,留守朝鲜王京,便带着三千大军,准备前往辽东。

    这时,赵铭准备自江华湾仁川港登船,崔呈秀领着朝鲜百官相送。

    “殿下放心,此间之事不必挂怀,臣定然办得妥当!”码头边上,崔呈秀走在赵铭身边,身后不远处,站着大批朝鲜官员。

    两人站在岸边,海风吹得衣袍飞舞,赵铭神色如常,微笑道:“这里交给你,孤是放心的。孤走后,你不要被什么顾虑束缚了手脚,要大胆的去干。此间之事,你做好了,孤不会亏待你!”

    崔呈秀确实是有顾虑的,不过有赵铭这句话,他心里也就踏实了。

    聪明人无须多说,崔呈秀当即保证道:“殿下放心,卑职一定让殿下满意!”

    赵铭微微颔首,很器重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崔卿,你是个人才,孤王看好你!”

    “臣谢殿下赏识!”崔呈秀满脸激动,受宠若惊,就要下跪。

    赵铭却托住他,然后摆了摆手,“好了,你不要多礼,且回去吧!孤要上船了!”

    当下不多话,崔呈秀连忙躬身相送,赵铭则登上战船,船队起锚升帆,往北而去。

    在赵铭走后,崔呈秀立刻大兴牢狱,以追查金钟源余党为由,清理朝鲜两班贵族,被杀者上千人,流放南洋者多达数万人,朝鲜旧贵族,几乎被一扫而空。

    一般而言,要对社会进行改造,进行利益的再分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减除社会上的旧贵族,而要摧毁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简单的方法,同样是铲除他们的精英。

    朝鲜两班就是朝鲜的贵族和精英阶层,将他们清洗,剩下的底层朝鲜人,便如同一张白纸,便于吴越国重新书写。

    崔呈秀大举清洗朝鲜贵族的同时,还做了一件,赵铭想干却不能干的事情,便是以参与叛乱为由,大肆屠戮朝鲜宗室,将李氏王族,几乎杀到绝嗣。

    当赵铭再次回到朝鲜,提出要在李氏王族中寻找一人,立为朝鲜王时,居然发现已经找不到一个适合的人。

    赵铭当即大怒,先是自责,没有庇护好朝鲜宗室,拜见朝鲜历代国王,而后下旨对崔呈秀进行训斥,罢免了他朝鲜领议政的职位,并对金钟源一案中,不少无辜受到牵连的人进行平反,使得朝鲜人对赵铭感恩戴德。

    不久之后,由于朝鲜李氏绝嗣,赵铭痛心无奈之下,改朝鲜为乐浪省,朝鲜王京为汉城,正式兼并朝鲜。

    崔呈秀被罢免一段时间后,在朝鲜待不下去,不久便被赵铭调往南洋,出任安南总督。

    此后他名声虽差,但官却越做越大,最后以归化人的身份,封为国公。

    不过这都是后话,此时赵铭正在沈阳城中,听着部将禀报。

    大约在大半个月前,关外与吴越军对持的清军,忽然全部撤走,谢迁率领的吴越军,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了辽河平原。

    这时,在沈阳城,吴越王临时行宫内,赵铭负手站立在沙盘前,周围则站着一众将领和参军。

    张家玉指着沙盘,沉声道:“殿下,据斥候探查,锦州之东,已经没有清军的踪迹。”

    赵铭顺着张家玉所指之处,目光投向辽西走廊,问道:“锦州、宁远的清军撤了没有?”

    张家玉道:“回禀殿下,据斥候探查,锦州和宁远堡的清军,尚未撤退。”

    赵铭沉思片刻,“可探查清楚,还有多少守军。”

    一旁的谢迁道:“殿下,应该不到两万人!”

    赵铭来回在沙盘前踱步,半响后停下脚步,问道:“可探知清楚,清军为何突然放弃辽中。”

    虽然赵铭心中早有猜测,但是大军行动,必须以准确的情报为准,不能仅凭猜测,就进行调动。

    张家玉道:“谢都督已经派遣了斥候,不过暂时还没有消息。”

    这让赵铭皱起了眉头,清军从关外撤军已经有半月时间,军情司的消息居然还没送来,是不是失职了。

    赵铭愠声道:“江东也没消息送到吗?”

    张家玉等人摇了摇头,而就在这时,参军虞胤急匆匆的进殿,行礼道:“殿下,军情司急报!”

    赵铭闻语眉头一挑,“可是关于满清之事?”

    虞胤将密报呈上,然后拱手道:“殿下英明,确系关系满清之事。福临小儿,派遣岳乐刺杀阿济格不成,惹得阿济格大怒,起十余万大军北上,直扑北京。关外清军撤退,应与阿济格起兵有关。”

    赵铭急忙接过密报,展开观看,其中详细的叙述了岳乐刺杀阿济格,成功将阿济格逼反的经过。

    当然,其中也有军情司,利用戏班提醒阿济格之事。

    书写急报之人,应该是个常听评书的读书人,整封揍报,不过二三百字,却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犹如演义。

    赵铭合上密报,脸上露出一丝激动之色,“徐州军情司各人,都要重赏!”

    “遵命!”随军参议顾炎武立时领命。

    赵铭遂即吩咐道:“谢都督,你立刻派人,继续探查,孤王要得知关内的情况。阿济格和福临狗咬狗,打成了什么样子?”

    谢迁立时抱拳,“殿下放心,臣立刻加派斥候。”

    这时,顾炎武问道:“殿下,满清内讧,阿济格手握数十万大军,且装备精良,福临调走关外兵马后,实力也不弱,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不知殿下准备如何抓住这次良机?”

    赵铭沉吟一阵,便冷笑道:“这就要等斥候回禀,看看阿济格和福临谁占了上风。”

    顾炎武等人立时明白,参军张家玉道:“殿下的意思是,谁占了上风,我们就打谁。”

    满清这次内讧,对于汉族势力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若是阿济格和福临快速决出胜负,无疑不符合汉族势力的利益,最好是让他们争斗不止,鲜血流尽,汉族势力才好渔利。

    赵铭微微颔,咬牙切齿首:“不错!孤这次就是要拉偏架。谁占优势,就打谁,让满清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之中,以报江北之仇!”



第707章刺探消息
    河北,满清直隶省河间府清河县。

    大运河边上,到处都是刚搭建好的营帐,放眼望去,四处都是挖掘壕沟,垒起营墙的徐州军士卒。

    十余万徐州军,从徐州沿着大运河,一路打到直隶境内,逼近京师,最终止步于静海县。

    现在,十余万大军,需要大量的营帐居住,很多士卒还在搭建营盘,而为了防止蒙古骑兵突袭,徐州军还在营地外筑起塞墙,整个军营就像围上了一条腰带。

    这时,营地内外,徐州军的将士,正忙碌着。

    在营地中央,大纛旗下,徐州军帅帐内,阿济格暴躁不安的来回踱步。

    阿济格起兵后,凭借手上徐州军强大的战力,一路攻城拔寨,连克兖州、泰安、东昌、济南、河间等地,杀到距离京师不到三百里的静海县,却不想遭受一场失败。

    本来阿济格野战有两白旗精锐骑兵,攻城拔寨,有淮北绿营兵,可以说一路势如劈竹。

    可是随着清军援兵赶来,阿济格的大军,却被满达海、勒克德浑挡在了天津之南。

    徐州军战力虽然强悍,但是步军太多,骑兵太少,阿济格在沧州大败勒克德浑和满达海后,前锋挺进到天津南郊,结果遭遇了鳌拜率领的关外精骑。

    万余前锋,遭受数倍骑兵突袭,惨遭大败,尽数被斩于旷野。

    “王爷起兵靖难,犹如明成祖孤军南下,必须攻下京师,登基为帝,否则福临小儿,以皇帝的名义,召集各地兵马勤王,王爷必败!”何洛会阴沉着脸道。

    阿济格明白自身的处境,他兵马虽强,但是毕竟只是亲王,大清版图内州县,都只听命于福临,而不是他这个亲王。

    这次北上,一路破竹还好说,一旦遭受失败,或者无法攻克京师,不仅山西、河南等地的清军,会赶来支援福临,他身后的州县,也会反叛,最终他和他的北进兵团,将尽没于京师城下。

    阿济格原本以为,大军前进至北京城下,才会遭受激烈抵抗,却不想才到天津之南,就被清军拦了下来。

    阿济格停下脚步,驻立于帐中,面沉如水,“你所说之言,本王亦知,然而福临小儿抽调关外精兵,入关增援,又不与本王决战,本王如何速决?”

    对于阿济格而言,战争越早结束,对他越有利,所以在前锋失败后,他立刻领兵前来,要与福临决战,但是清军却仗着骑兵优势,在直隶游走,不与他决战。

    想到此处,阿济格不禁咬牙切齿,“福临小儿,不知创业艰难,居然轻弃满洲,抛弃祖宗之地,真是该死啊!”

    天津,位于北京东南,乃是北京门户。

    由于阿济格起兵北上,漕运断绝,直沽一带到通州的运河内,堵了大量的漕船。

    这时在天津码头边上的酒肆内,由于运河堵塞,不少船主和商人滞留在天津,码头附近的酒馆、茶肆,生愿都还不错,坐满了客人。

    刘迁是山西人,能说北方的方言,也了解北地的风土人情,被军情司选为刺探满清军情的细作。

    这时,刘迁与两名属下,在酒馆角落里坐下,打量四周,发现人虽多,却很安静,即便有人说话,也是小声议论。

    满清统治严密,严禁议论国事,刘迁坐在角落,听了半响,也没能听出什么来。

    这让刘迁不禁有些焦急,往南的道路已经被清军封锁,各县各寨,排查也非常严密,特别是北京周围,到处都是旗人的产业,包衣旗奴便地走,密探多如狗,稍有不慎,就会被清军发现。
1...234235236237238...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