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在招降大批西军将领和西国官员后,孙可望实力大增,不过他并没脱离吴三桂,而是选择留在了关宁军中。

    这是因为孙可望身边虽然聚集了不少人,但是实力已经无法和当初相比,且西川国残余势力,已经跟随李定国去了云贵,而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其实矛盾重重。

    他既然投清,回去也做不成西川之主,再者,便是吴三桂如今占据川蜀,加上关宁军战力强劲,孙可望以为大有可为。

    现在孙可望想要脱离吴三桂,肯定与陷入与吴三桂的战争中,而他自认为打不赢吴三桂,而即便打赢了吴三桂,北方和南方估计雌雄已分,他也没有机会了。

    眼下,吴三桂已经统一川蜀,占据汉中,唯有借助他的力量,才有资格逐鹿天下,否则重头再来,黄瓜菜都凉了。

    因此孙可望暂时接受屈居吴三桂之下的事实,不过他不甘寂寞,显然不满意自己如今的位置,便一直唆使吴三桂自立,逐鹿天下。

    吴三桂能力是有,实力也很强大,不过他这个人,其实并没有孙可望那么大的野心。

    “此事再说吧!不要传入朝廷耳中。”吴三桂摆了摆手,显然还是拿不定主意。

    孙可望看着吴三桂,内心不禁生出一丝懊恼,若是他有吴三桂的势力,他早已经登基称帝了。

    一旁关宁众将,也是干着急,不过吴三桂没这个想法,他们自然也没办法。

    孙可望却继续道:“大王,现在四海汹涌不安,天下大乱数十年,一统乃大势所趋,人心所望。大王割据千里,占据蜀中沃野,地方十倍于商汤、周武王。理应改号,镇抚百姓,顺应天时,成就霸王之业。”

    吴三桂心腹夏国相与孙可望其实有些冲突,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两人算是尿到一个壶里了。

    “大王,满人对于我们汉人,本就不放心。如今我们的实力,已经威胁到了满人,他们岂能容下我们。对于朝廷而言,不受他们控制的军队,乃是朝廷最大的威胁和敌人。除非大王愿意让出川蜀,交出军队,否则满人不可能放心大王。可现在大王会交出军权和川蜀吗?”夏国相出来帮腔道。

    吴三桂立时摇头,大声说道:“本王怎么可能交权!”

    孙可望当即道:“既然如此,大王还有什么好犹豫呢?”

    吴三桂皱起眉头,沉声说道:“你们的话,启发了本王。本王会好好考虑的。”

    孙可望闻语,嘴角一阵抽搐。

    吴三桂这一考虑,便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不过却依旧没有给属下们一个明确的答复。

    他不急,可是却急坏了孙可望和关宁众多将领,众人屡次找机会建言,都被搪塞过去。

    时间到七月,关中传来消息,陕北王永镇,起兵反叛,杀了西清派往延安接受军队的巡抚王志正,占据延安、绥德、榆林三府。

    福临愤怒的杀了软禁于西安的王永强,调集关中和山西兵马,进行镇压。

    可不想,姜襄看见山西空虚,乘机在大同起事,率军南下夺取太原,控制河东。

    这一下,西清政权立时迎来巨大危机,关中各地不稳,西北老回回,也纷纷起事,似乎要共灭西清。

    这个消息传来,吴三桂一下不淡定了。




第751章西清危机
    王宫大殿内,吴三桂身穿一身金甲,健硕的身躯,将甲片撑得鼓起。

    这时,他正焦急的在大殿内,来回踱步,不时扭头看向殿外。

    半响,就在吴三桂快在地上走出一条深槽之际,孙可望等人姗姗而来。

    “你们可算到了!”吴三桂见此,立时大声换道:“本王得到军报,王永镇和姜襄都反了。”

    孙可望见吴三桂神情,内心居然幸喜不已,居然有种家长看见自家儿子终于成才的快感。

    这时,众人鱼贯而入,在两侧站定,吴三桂迫不及待道:“王永镇占据陕北,姜襄居然取了河东,本王在不出手,关中就落入他人之手矣!”

    吴三桂着实没有想到,清居然虚弱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曾经满万不可敌的八旗,雄据北方的清廷,居然连王永镇、姜襄之流,都奈何不了。

    关宁众将,听了吴三桂之言,瞬间振奋起来。

    孙可望道:“大王终于想通了!”

    1657年,七月。

    雄霸北方数十年的清政权,终于迎来了爱新觉罗家,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在清政权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后两年,西清政权内部汉族势力,终于发起了反扑。

    汉将王永镇自称“招抚大将军”,占据陕北,而后挥师南下,逼近洛川。

    山西大同总兵姜襄,则自称“晋王”,趁机占据河东。

    陕西鄜州,黄陵。

    清军大营内,福临为了应对叛乱,召集众多将领议事。

    这次议事,并非是只有满人参与,众多汉臣和汉旗将领,也应诏参加。

    因为此时,仅靠满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扑灭汉族军阀发动的叛乱,福临需要借助汉旗,还有陕西绿营。

    福临原本想要整编汉军,不想满清的威严扫地,对于汉族军阀已经没有威慑力,不仅姜襄和吴三桂称病不至,就连整编王永强的人马,也整编出了问题。

    此时,由于满兵人数有限,一旦派出兵马镇压叛军,西京就没有多少满兵驻守。

    福临担心待在城中,反而不安全,便亲帅大军前来镇压。

    这一是为了提振士气,二则是希望能够击败王永镇,打一个胜仗,来稳定关中局势。

    大帐内,福临穿着一套正黄旗的衣甲,坐在帅位上,众多将领搬着小马扎,坐在两侧,气氛沉重。

    这时,福临正与众多将领商议,满达海却在几名正红旗将领的簇拥下,阴沉着脸走进帐来。

    众人目光顿时投过去,福临惊讶道:“巽亲王,你不是镇守同州吗?”

    满达海在左首坐下,呼出一口气,面沉如水,“皇上,镇守蒲津关的高第,向姜襄投降,姜襄大军杀入关中了。”

    帐内众多清将,纷纷脸色大变,一阵哗然。

    “高第居然会~”

    勒克德浑不禁大骂道:“高第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皇上,为了避免更多人变节,请立刻发兵,惩办高第这个叛贼~”

    在王永镇挑头发起叛乱后,西清控制版图内,便叛乱不断。

    如今,西清政权,只控制渭河平原一带,北面是王永强,东面是姜襄,南面是吴三桂,西面是回回起义军,可谓四面皆敌。

    福临不禁方寸大乱,问道:“王永镇还没解决,姜襄又杀入关中,这如何是好?”

    看着远不及皇太极、多尔衮的福临,见他惊慌的模样,众多清将心都凉了半截。

    满达海道:“唯今之计,只有先撤回西京!”

    勒克德浑道,“巽亲王,为何这么说!”

    满达海道:“蒲津关一失,姜襄军蜂拥至同州,大军侧翼和后来完全暴露,当务之急,乃是撤回西京,重整旗鼓。”

    勒克德浑怒道:“难道我们要在叛军面前,夹着尾巴逃走。”

    福临见两位亲王意见不统一,看向坐在一侧的陕西总督孟乔芳,不禁问道:“孟总督,你怎么看?”

    现在关中的汉将,不是叛乱,就是准备叛乱,或者进行观望,孟乔芳却率领手下标营,跟随福临作战,对大清忠心耿耿。

    孟乔芳闻福临相问,站起身来,走到帐中跪下,“皇上,恕奴才直言,当应巽亲王之议,暂时撤回西京。”

    勒克德浑赤红着眼睛,不禁道:“孟乔芳,难道你要临阵脱逃。”

    孟乔芳不理会勒克德浑,继续道:“高第叛乱,引姜襄入关,将大军东侧,完全暴露于叛军兵锋之下。无论叛军包抄大军后路,与王永镇夹击大军,还是直驱西京,都是朝廷不能承受的。”

    福临目光在两侧大臣中,又扫视一遍,最后落在洪承畴身上,问道:“洪承畴,你怎么看?”

    洪承畴从末尾出列,在大帐中跪下,“皇上,一旦姜襄军突向西京,朝廷必然全线崩溃。因此奴才以为,撤回西京坚守,而后召洛阳两顺王勤王,乃是上策!”

    说完,叩首拜道:“皇上,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撤回,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勒克德浑见众人都想撤退,内心也不坚定起来,只是愠声道:“高第怎么办?”

    跪在旁边的孟乔芳,抬起头来,恨声道:“皇上,高第这个叛贼,待两顺王入援,为朝廷解围,他日讨伐不迟。届时,奴才愿为先锋,为皇上取下高第首级。”

    福临闻语,沉吟一阵,相比在外征战,西京城无疑更加安全,他低着眼下,沉思半响,最终微微颔首,算是同意撤回西京。

    当下,一众人去准备撤退事宜,众将鱼贯出帐。

    勒克德浑狠狠瞪了孟乔芳、洪承畴一眼,快步离去,两人站在帐外,神情沉重。

    孟乔芳道:“为了避免更多叛徒出现,必须要采取对策了。唉,大清原本引以为傲的团结,现在不复存在矣。”

    洪承畴看了孟乔芳一眼,忽然唤道:“孟大人!”

    孟乔芳闻语注视他,听洪承畴郑重道:“如今变节之人不可计数,但你我二人,必须要守护大清啊!”

    孟乔芳点了点头,“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洪承畴遂即道:“大军撤退,东面姜襄,固然要多加注意,南面也不能轻视啊!”



第752章福临末路上
    西安,四万清军,仓惶撤回城中。

    福临急忙命人安排城防,并派遣快马,去洛阳向耿仲明、尚可喜救援。

    这两王,拥兵十万,要是起兵勤王,或许能够帮助西清,稳住局面。

    从皇宫参与议事后,孟乔芳回到陕西总督衙门,陕西众多官吏已经在衙门内等候。。

    大堂内,陕西各衙门的官员,人心惶惶的站在堂内,注视着身穿黑色官袍,戴着碗帽的孟乔芳。

    “有我陕西总督,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太子太保孟乔芳在!大清绝对不会灭亡!”孟乔芳一脸毅然。

    众多官员看见总督如此有信心,心中不禁稍微安定了一些。

    这时,孟乔芳安抚几句,便打发众人散去,各安其职。

    待众多官员退走,大堂内便只剩下,孟乔芳和三个儿子,孟熊臣、孟熊飞、孟熊弼。

    三人看见孟乔芳,如此自信,也都振奋精神,正要商议布防之事,孟乔芳却冷不丁道:“大清肯定会灭亡!”

    孟熊臣三人,不禁眼睛瞪起,嘴巴张大,满脸惊愕。

    三人怎么也没想到,方才还信心满满的孟乔芳,居然会这么说。

    孟乔芳看三人神情道:“当然,为父会为大清战斗最后一刻!但大势不可违啊!”

    老大孟熊臣不禁问道:“父亲,大清真到如此地步呢?”

    孟乔芳点了点头,“如今大清与入关时无法相比。”

    孟熊臣不死心,“叛军就如此强大!”

    孟乔芳沉声道:“若只是王永镇、姜襄,或许还有机会,但洪承畴点醒了为父,还有南面吴三桂。大清本就不得人心,如今四面皆敌,距离末日不远了。”

    汉中,南郑,北郊。

    身穿金甲的吴三桂,站在周围便插旌旗的高台之上,下面五万精兵列成方阵,长枪如林,旗帜如云,杀气腾腾。

    孙可望与众将站在高台下,望着甲胄反射金光的吴三桂,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孙可望劝说吴三桂,现在天下大乱,南北混战。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肥腴,兵精粮足,向北可取关中,向东可下荆楚,拥有天时地利等一切成就大业的条件,大王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在关中发生起义后,吴三桂终于在成都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汉讨虏大将军,建立周国,并以孙可望为辅义王,周国丞相,发布檄文,正式脱离满清。

    当下,吴三桂为了抢夺关中,星夜赶至汉中,召集汉中兵马,准备兴师北伐。

    这时,吴三桂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视台下大军,没想到他老吴家,居然也有今天,他不禁雄心万丈。

    “天下同苦闯贼,霍乱中原,百姓苦思大明,所以一听到清军为先帝报仇,本王立刻就派人前去迎接。然而清军入关,百姓沦为奴隶,屋宅遭受焚毁,本王才幡然醒悟,知清军并非为先帝报仇,光复大明之义师,实乃夺我宝鼎,奴役我百姓之胡夷。本王隐忍多年,只为复兴汉室,而今胡夷大乱,时机已至,本王欲取关中,以待真主,尔等愿随否?”吴三桂大声喝道。

    高台下方,孙可望领头下拜,五万周军,齐齐单膝跪地,大声齐呼,“愿随大王,复兴汉室,夺取关中。”

    数日之后,关中眉县,斜谷。

    四处散落着清军的尸体,丢弃的兵器和燃烧的大车。

    吴三桂身穿金甲,骑着高头大马,手提铁枪,马蹄踩着残破的清军旗帜,缓步前进。

    在他的身后,一眼望不到头的周军,列队而行,中出斜谷。

    斜谷本是险要,但如今清军,根本顾不到这里,驻军一见周军,便立时溃逃。

    西安南郊,一对背后插着加急小旗的骑兵,从远处奔至,扬起一道黄尘,立时就引起了城头守军的注意。

    皇宫内,福临正跪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灵位前,自言自语,“要是太祖、太宗在世,会怎么做?”

    “皇上!”济尔哈朗不禁低声唤道,想要安慰,却无话可说。

    福临几乎快落下泪来,自嘲道:“太宗和太祖,根本就不会被逼入这样的绝境,也只有朕,才会被叛贼弄得束手无策。”
1...255256257258259...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