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叹了口气,杜中宵回到案后坐下。此次定州一战,可以看出刘兼济一军经验不足。指挥不果断,作战不坚决,对双方实力估计也不足。初期对契丹军队过于忌惮,后期作战计划不严密。
有什么办法呢,这些新组建的各军,硬件上战斗力有了,但指挥系统一时之间很难跟上。特别是军官不足,指挥体系有很大缺陷。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经过战争,很难成熟。
一千多契丹骑兵越过了防线,是个麻烦,但不会对战局有什么影响。最关键的是,河北路的禁军正在整训中,除了边境,内地的禁军战斗力已经接近于无。这一千多骑兵,如果不能尽快堵截消灭,会对很多州县造成威胁。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杜中宵拿了战报,到都堂去。随着前线战事慢慢激烈,最近这些日子,每天枢密院和中书门下都在都堂集议,商量一些国家大事。
进了都堂,与已经在里面的韩琦见礼。
杜中宵落座,把战报交予韩琦。道:“前线刘兼济重占曲阳,歼灭契丹近三万骑兵。只是最后的时候,被近两千契丹骑兵逃出生天,到了泒河对岸。他们行动迅速,越过新乐县,向无极县去了。刘兼济的骑兵部队尾随其后,紧紧追赶。”
韩琦接过战报看了一遍,道:“以三万对三万,刘兼济此战甚是精彩。只是可惜逃了一千多人到内地,可能会有麻烦。若是能及早歼灭,那就最好了。”
杜中宵道:“就看能不能在无极县堵住。过了无极县,向南各州并没有坚壁清野,地方也没有强大驻军,一时之间只能在后面追。这种天气,他们一心想跑,还真是没有办法。”
韩琦点头:“太尉说的是。两国交战,总有这样那样的意外。此次曲阳之战,打得不错,应该及早奖赏才是。北边契丹大军已聚于易州,不日就会南下。此战胜利,提振士气。”
杜中宵想了想,道:“也好。刘兼济一军新编成不久,有这样的战绩,已是难得。贾逵占了飞狐之后,太行山诸陉尽归我所有,敌军聚于易州,也并没有什么作为。”
韩琦道:“是啊,一占飞狐,契丹无奇兵可出,就只能正面硬攻了。接下来,想来契丹人会强攻保州。景泰一军也是新编成不久,占了曲阳,刘兼济一军该去支援才是。”
杜中宵道:“此事要看河间府的刘几怎么想,且等一等,看契丹人到底会如何。他们集中于幽州半个多月,到现在才南下,看看在搞些什么。”
正在这时,其余宰执进来,纷纷见礼。
众人落座后,杜中宵道:“新得战报,刘兼济重占曲阳城,几乎全歼契丹三万骑兵。只有一千余人越河而逃,现向无极县去。贾逵占了飞狐,刘兼济消灭曲阳敌军,河北路形势大好。”
文彦博听了,道:“刘兼济歼灭契丹人,他自己的损失如何?”
杜中宵道:“基本没有伤亡。只是炮弹消耗得多,需要尽快补充。”
“如此岂不是大胜?”文彦博很是惊奇,看了看四周众人。“以三万人对三万人,能够全歼敌军已是难得,自己还没有什么伤亡,甚是难得!炮弹不算什么,火车运去就是。”
众大臣议论纷纷,都以为曲阳一战是难得的重大胜利,朝廷应该重赏才是。至于逃走的那一千多骑兵,他们并不在意。一千多人,虽然会骚扰州县,却不会有什么威胁。
杜中宵看着众人,心中只觉五味杂陈。自己看来,刘兼济让契丹逃走一千余人,并不能算是获得了大胜。战争不能只看人数,而要综合考虑。虽然刘兼济与敌军一样是三万人,却枪炮齐全,特别是军中的火炮数量,是契丹人根本不敢想的。而且时间充足,布置到位。在已经围死契丹人的情况下,胜利本来就是定局。放跑一千多人,是极其重大的失误。
虽然有杜中宵在河曲路数年,连战连胜。又有后边轻松灭掉党项。但宋朝大臣眼中,对于宋军的战斗力,还是不是十分清楚。在他们眼里,能够与契丹兵力相当,还能战而胜之,已经是了不起了。特别是刘兼济是攻城,全歼敌军甚是难得。
五六年的时间,虽然有不少胜利,但多是轻松获胜,大部分官员都搞不清楚军队的实力。此次契丹倾国之兵南下,实际上吓坏了很多人。宋朝二十五万大军在河北路,在他们眼里,是远远不够的。刘兼济在曲阳与契丹军队对峙,十几天的时间,就有官员担心。虽然杜中宵一再说,是要等贾逵,不尽快歼灭契丹人是战略考虑。许多官员眼中,这只是托辞。
议论了一会,文彦博道:“此番大胜之后,贾逵又占了飞狐,前线局势好了许多。现在三十万大军守在边境,应该无大事。不知此战之后,枢密院有何考虑?”
杜中宵道:“现在就是在等契丹人进攻。知道了契丹人怎么做,才能决定下一步行动。此次毕竟是契丹人来攻,我们被动防守,一时之间只能够坐等。”
参政宋庠道:“契丹数十万大军来攻,保州只有景泰五万人,是不是单薄了些?刘兼济歼灭敌军之后,可以去保州,协助景泰防守。”
杜中宵道:“一州之地,五万大军已经足够了。再多兵力,也只是躲在城里,并没有多少用处。贾逵占领飞狐之后,真定府和定州都是安全地方,窦舜卿和刘兼济的部队,可以当作机动兵力。只看契丹人如何进攻,再定他们的行动。现在北方的契丹人一直未动,我们也等一等他们。”
都厅里的几位文臣,对于军事不熟。杜中宵说一州之地,五万兵力足够是什么意思,他们根本想不明白。兵力当然是越多越好,有兵就要安排到前线去才是。
对于现在的宋军来说,使用枪炮,军中马匹驮畜众多,展开的战线远不是以前能比。一州才有多大地方?五万大军,这一州的防守就没有什么破绽。需要增加的,不是防守兵力,而是机动兵力。机动兵不必放在保州,有火车通达,在真定府和定州并没有什么区别。
随着刘兼济在曲阳的胜利,杜中宵考虑的,是要完全歼灭来犯的契丹军队。如何布置,还是要看契丹人的进攻。熬过了前面几战,宋军才可以完全展开军队,与契丹决战。
杜中宵现在需要的,是足够的机动部队,而不是把军队都堆在前线防守。坚壁清野之后,契丹人很难攻破保州,旁边的雄州也是一样。由守转攻,杜中宵需要一个契机。
第23章 全力应战
枢密院指挥河北路战事的房间里,赵祯听着杜中宵介绍前线形势,面色严肃。
听杜中宵讲完,赵祯道:“南逃的契丹骑兵,要命刘兼济紧追不放。南边的各州县,都没有什么驻军,无法对付这些契丹人。刘兼济重占曲阳,贾逵占了飞狐,契丹人已无力从太行山出奇兵南下,战线还是回到了保州和雄州。枢密院准备怎样与契丹作战?”
杜中宵道:“现在还没有具体方案,在等契丹人进攻。总的来说,是以保州的景泰,和雄州的张岊两军,阻挡住契丹的进攻。以其余几军为机动力量,随时进行反攻。刘兼济占领曲阳后,从那里尽快给飞狐的贾逵补给。契丹一旦露出破绽,贾逵可自飞狐出兵,进攻易州为奇兵。”
赵祯点了点头,想了一会,道:“前线只有景泰和张岊的十万兵,能不能防住契丹人?”
杜中宵道:“按道理来讲,应该是能防住的。若有意外,还有后边的刘兼济和刘几两军,可以及时补上去。保州和雄州地方有限,太多兵力没有什么用处,要有后边的机动兵力。”
赵祯对一边的文彦博和韩琦道:“枢密院如此布置,中书以为如何?”
文彦博捧笏:“臣以为,枢密院布置尚算严密。契丹南下,一共调集了七十万大军,其中部族骑兵四十一万人。曲阳灭了其三万人,还剩三十八万。这三十八万人若集中攻保州或雄州,必是激战。”
韩琦道:“自耶律洪基到幽州,已经过了半个月,北边并无动静。只派了三万骑兵奇袭定州,全军覆没。不过,契丹人在幽州十几日的时间,必然有自己的谋划。”
赵祯站起身来,与众大臣到了桌子前,看着上面铺着的地图,一时间没有说话。
今日来的,中书门下只有文彦博和韩琦两位宰相,以及枢密使副,加上赵滋和杨文广两人。自契丹开战,这个指挥团体慢慢成形,已经成了赵祯指挥战事的基本配置。
与以前相比,宰执的作用下降了些,武将中的赵滋和杨文广的地位上升。现在作战,前线的指挥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知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宰执官员,很难胜任。
严格讲,国家战略方面,应该是宰执官员拿主意。前线战事的具体指挥,应该是有战争经验的官员为主。现在只是粗具规模,刚刚成形。
看着地图,赵祯道:“易州已是太行山边,数十万大军聚集那里,只怕不便。”
杜中宵道:“契丹人的大军,还是主要驻扎幽州。只有前方有了突破口,才会全军南下。以保州为例,契丹要攻,也不会用太多军队,不然施展不开。现在天气冷了,前方的河流冰封,很难说契丹只会进攻保州,可能也会攻雄州。那时候战线展开,数十万大军就有用处了。”
富弼指着涿州道:“若进攻雄州,契丹就可以以涿州为聚集中心,全军进攻。”
众人看着地图,一起研究。过了一会,文彦博道:“若是军中自带粮草,不顾补给,契丹人可以南进多远?除了前线,后方我们可没有大军。”
赵滋道:“契丹都是骑兵,除了将士口粮,还要带马料。能带三五日粮,已经是极限。如果只是赶路,契丹人可以前进二百里以外。”
文彦博一惊:“若是如此,就已深入内地,岂非要糟?”
赵滋道:“相公不需要担心。我军在前线有数十万大军,契丹人纵然不攻城,也会有军队拦住他们的。要想越过边境数十里,可不是只要能跑就行了。”
杜中宵道:“今时不同往日,前线的军队分合随意,随时可以应战。契丹想南下,可没那么容易。”
以前的宋军,由于指挥体系的问题,加之统兵官权力过大,再加上朝廷所定的规矩不合实战,契丹可以比较容易地调动宋军。只用极少量的部队,就可以引动宋军聚集,部队从其他路线迅速突破。现在的宋军都是野战军团,各有防区,各有主将,没有这么容易了。
看了许久,赵祯道:“若是契丹不攻,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契丹聚集七十万大军在前线,可谓是倾国之兵。若是能击败他们,幽燕就唾手可得了。”
杜中宵道:“陛下,契丹的主力,现在驻于析津府周围。那里有路直通草原,一旦战事不利,就可以转头逃走。而且析津府城池高大,想攻破非一朝一夕之功。若主动进攻,最多只是攻下幽州。”
文彦博听了一惊:“能够收复幽燕,已是不世之功!太尉,进攻若能击败契丹,再收复幽燕,此事值得做!现在看来,刘兼济能以三万人歼灭契丹三万人,本朝战力尚可一试。”
杜中宵笑了笑,没有答话。契丹人把倾国之兵聚集到幽州来了,不趁这个机会,全部歼灭,实在辜负了这个样的好机会。以现在宋军的实力,收复幽燕本来就是不难事了。
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估算,宋朝自己不清楚,契丹同样也不清楚。若知道宋军战斗力如此强,就不会派三万骑兵攻定州了。刘兼济五万大军守定州,契丹纵然夺得一两个城池,还是必输,又何必来呢。
曲阳一战,对契丹产生了很大影响。耶律贴不占领曲阳后,便就动弹不得,最后全军覆没,让契丹人认识到,宋军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数十万大军在幽州,如同箭在弦上,生生停了下来。现在停顿,意味后面更猛烈的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了一会,赵祯道:“若契丹全力来攻,刘几作为河北路主帅,只怕不能胜任了。”
众人听了这话,都不吭声。此事其实非常明显,刘几的帅司非常简陋,附属机构不全,也没有自己的帅司机动军队。只能够作为平时的指挥,约束各军而已。要指挥作战,其实不可能。
在河北路设帅司,真正建立对契丹的指挥机构,此事需要赵祯拿主意。以前还好,宰执可以直接建言。可最近,赵祯对河北路战各参与很深,这些事情就要听皇帝拿主意了。
沉吟良久,赵祯道:“为协调对契丹战事,我欲以重臣去河北路,统领全军。如何布置,你们先商量一番,看怎么合适。此次契丹举国之兵来攻,要与他们决一死战!”
众宰执一起拱手称是。显然,赵祯的意思,不是以前的经略使为帅臣,而是完整的指挥机构。用什么样的名义,设哪些部门,用多少人员,粮草补给等诸多事务,必须有一个章程出来。
杜中宵明白,最合适的人员,就是自己。可不知道赵祯的心思,没有人会这时讲出来。必须赵祯的意见明确,这些宰执大臣,才会明白表示自己的意见。
加上贾逵,河北路的三十万大军,都是野战部队,实际与地方无涉。新设的帅司,必须要有与地方协调的能力,但与经略使有区别。新的形势,需要新的制度。
双方百万以上的大军的大会战,想想就令人心潮澎湃。杜中宵很想去,参与此战,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只是国家军事力量的大部分怎么指挥,权力制衡,许多问题必须想清楚。
顶点
第24章 追与逃
陈玉下了马,看着村里被烧着了房子,旁边在哭的百姓,还有地上的尸体,一句话说不出来。追萧胡睹已经三天,从无极县过了滹沱河,一直进入鼓城县,还是没有追上。这些契丹人狡诈得很,一直离着城池远远地走,一有动静,便就逃之夭夭。
过了泒河之后,进入无极县,萧胡睹便就不断地抢掠路上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军中的粮草都是从村里抢来,遇上的百姓实在是倒了大霉。
由于行动过快,路线飘忽,连消息都来不及传给地方。陈玉与李庄两人,各带一千余骑兵,紧紧咬在萧胡睹的后面。虽然萧胡睹跑不了,但两人也追不上。
指挥使周支营过来,向陈玉叉手道:“将军,村里的粮草都被契丹人抢光了,我们怎么办?”
陈玉道:“不是派人去县城里知会过了,怎么知县还不送粮过来?”
周支营道:“这里比较偏僻,县里的人只怕找不过来。要不派人去县城里,把粮草运来?”
陈玉看看天色,太阳已经偏西,如果去县城要粮草,今天肯定回不来了。想了想,道:“算了,我们只管沿着契丹人的路线前行。派人去县城,让带着粮草去前面会合。”
周支营犹豫一下,道:“可契丹人行动不定,怎么知道哪里是会合的地方?将军,今天军中粒米未进,不吃饭,只怕受不了。再者说,我们的马,也要吃些精料。”
陈玉只觉得心烦意乱,一时间没有说话。这一路来得太快,没有知会地方,连补给都不容易。跟着契丹人,到的地方,大多都被契丹人抢过,想就地征调都不行。
想了又想,陈玉道:“从村里找几个向导来,问问附近还有什么村子。分派两百人出去,到村里征些粮草来。征了多少,记得给他们写清楚,后边由官府来算钱。”
周支营应诺,刚要想走,又停住脚步道:“将军,我们写的收据,地方官会不会算钱可说不好。以前就听说过,有地方官以不知道为名,根本不予兑钱。除非朝廷下令,不然他们就当不知道。”
陈玉摆手道:“派人去县里知会一声,若是不予兑钱,我自会禀报朝廷!这个时候,地方官不尽力配合我们,是等着地方被契丹人抢光吗?”
周支营叉手称诺,快步去了。
陈玉看着不远处一个孩子趴在一男一女两具尸身上,也不知道哭,只是惶恐地看着旁边正着火的房子,只觉心中一酸。这一路来,见过了太多被契丹人糟塌过的村子,都已经麻木了。对于契丹人来说,进了宋境烧杀抢掠是日常功课,天生就会。一路屠杀,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甚至在以前,宋军一旦军纪不严,也给常会发生这种事情。现在的宋军军纪森严,而且保障有力,才彻底杜绝了。
正在这时,谭骐快步过来,叉手道:“将军,刚刚李庄将军派人过来,说是契丹人转向东,向深州的巨鹿县而去。他已经带人追了过去,让我们向南堵截,不让契丹人继续向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