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第29章 夜战
风吹散了乌云,露出满天繁星。虽然没有月亮,却不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样子。风依然寒冷,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夜静悄悄的,只有远处的火光,耀红了半边天空。
史大庆停住脚步,叫过孙涛道:“你带一千兵马,绕到村子的西边去,死死守住路口。记住,不管契丹人如何冲阵,决不可以让他们过去!若是被契丹人冲垮,惟你是问!”
孙涛犹豫了一下,道:“殿直,契丹都是骑兵,这样夜里,我步军如何挡得住?”
史大庆道:“我们有备而来,契丹人诸事不知。以备攻无备,如何不胜?你只要带兵把守住西去的路,我自带兵去与契丹人战!”
孙涛还欲推托,一边的吴汉道:“将军,那里大火熊熊,契丹人必是在那里杀人放火。你们可怜可怜百姓不易,快快出兵,不要在这里拖延!”
史大庆道:“我们当兵吃粮,岂能临敌畏惧不战!孙涛,契丹人跑了,惟你是问!”
孙涛被吴汉说得有些恼,想要反驳,看史大变声色俱厉,只好算了。叉手称诺,自去点兵。
史大庆暗叹了口气。没有办法,现在军中的将领就是这个样子,一到战时,就畏惧称难,临敌往往逃跑。实际上宋军无论装备还是人数,都要强于契丹人,但就是不能全力作战。
吩咐了孙涛,史大庆又对李甲道:“你也带一千三百兵马,守住大柳树村其余路口。我自带着三百骑兵,到村里与契丹人战。记住,我不需要你们帮忙,只要守住路口,不要放走了契丹人就好。”
李甲道:“殿直,听说契丹有近两千人,你三百兵马,如何杀得过他们?”
史大庆道:“他一千余兵马,散在了村里,一时之间集中不起来。我带骑兵从大路杀进去,契丹人必然不备。只要他们乱了,此战就胜局已定。记住,一定要把守住各处路口,不可让他们走了!”
李甲叉手称诺,自去吩咐剩下的兵马。
史大庆深吸了一口气,掂起长枪,插好铁锏,翻身上马。带着三百骑兵,沿大路向大柳树村去。一直到了村口,远远能够看见四处乱走的契丹人,才停马立住。
此时风大,村里又乱,契丹人并没有发现到来的宋军。大部分围在水塘边,杀逃出来的宋人,抢他们的财物。少部分在村里,到处乱搜。
估摸着孙涛已经绕到了村子里的西面,史大庆才猛地一声厉喝:“儿郎们,我们吃皇粮,自该为圣上尽忠!今日契丹人就在面前,随我一起杀进去,与他们决一死战!拼力杀敌的,必有重赏!若是胆怯后退的,必然不饶!杀!”
举起手中长枪,催跨下马匹,直向村中冲去。
三百骑兵被史大庆的话激起士气,纷纷提起刀枪,随在他的身后。
到了村口,史大庆手中长枪只是一挑,把站在村口的一个契丹兵挑飞。随手抽出铁锏,砸在另一个契丹士卒的脑袋上。一声大喝,直向村子中间冲去。
契丹人被突如其来的宋军吓得有些蒙,纷纷向村里看。这个时候,三百骑兵直向人多的地方冲,见人就杀。契丹人来不及反应,就被冲散,四处逃命。
萧胡睹正和阿厮等人饮酒,听见外面乱糟糟的喊叫声,对亲兵道:“出去看看,什么事情?”
亲兵应诺,出了客栈。抬头一看,就见星光下一个大汉骑在马上,手持长枪,直冲过来。正要问来人身份,就被史大庆手中长枪挑在胸膛上,甩在了一边。
一边的亲兵大惊,飞一般地冲进客栈里,高声道:“将军不好,外面来了宋军!”
萧胡睹一听,猛地蹦了起来。抓起旁边立着的自己钢刀,冲到门边,扒在门上向外看了一眼。此时宋军的骑兵已经随着史大庆冲了过来,街上的契丹人被杀得精光。
萧胡睹一摆钢刀,道:“果然是宋军杀了来!你们几个,立即去骑马拿刀,与宋人厮杀。我去水塘边招集兵马。记住,把我们的马看好,不要被宋人夺了!”
阿厮等人叉手称诺。从后门出了客栈,到附近自己的住处去牵马匹。
萧胡睹出了客栈,绕过大街,从小胡同到了水塘边。只见宋军骑兵在契丹人群里纵横,借着火光刀砍枪挑,一时之间气势如虹。
萧胡睹瞅准了机会,从暗处猛地冲了出来,一刀把冲过来的宋军砍落马下。顺势翻身上马,举刀高呼:“儿郎们,不要慌乱!都到我的身边来,与宋人厮杀!到村中骑了马,把这些宋人砍了!”
正到处乱跑的契丹人有了主心骨,纷纷集中到萧胡睹身边,摆出阵形。有的把宋军骑兵砍翻,夺了马匹,护在萧胡睹周围。不大功夫,便就集中起来。
宋军骑兵不多,契丹人一集中起来,便就没了办法,只能在人群外围攻击。萧胡睹带着手下,慢慢走到中间大道上,向村中行去。他们的马匹都拴在村外客栈附近,要到那里骑上马,才好与宋人厮杀。
史大庆带了几十骑兵从东到西,把村子杀个对穿。看看到了村外,又拨转马匹回来。大柳树村并不大,远远看见村头的萧胡睹正带了大队向这里来。当下一声大喝,带兵迎了上去。
看见史大庆,萧胡睹便就知道,这是今晚首领了。微眯了眯眼,掂着手中钢刀,迎了上来。只是片刻之间,两人便就撞到一起。一枪一刀,厮杀起来。
史大庆力大远穷,手中钢枪只向萧胡睹的要害地方刺。萧胡睹用钢刀格挡,有些吃力,不由得心中焦躁。如果自己被这员宋将缠住,大队补冲散,今夜可就凶多吉少。夜里作战,又没有摆开军阵,人数多寡意义不大。无组织远远不是有组织的军队对手,不能快速到村外骑马,怎么跟宋军作战。
数十骑兵见史大庆神勇,一时间不由士气大振。高声呼喝,向挤在大街的契丹人冲去。马匹高速向前冲,只是刹那之间,就把契丹的阵形冲得乱了。此时宋军其余骑兵从水塘边过来,趁势冲杀。契丹人的阵形一乱,骑兵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在人群中纵横来去。
萧胡睹见身边的士卒,有的被宋军刀枪击倒在地上,有的被马匹踩踏,在地上哀嚎,心中不由万分焦急。奈何眼前的这位宋将一身神力,刀枪娴熟,自己无法摆脱。去取马的阿厮等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不赶来,看看即将回天乏力。时间一长,只怕今晚就大势已去。
第30章 杀人者死
枢密院指挥河北路战事的房间里,杜中宵把手中公文交给一边的田况,道:“曲阳一战时,从泒河逃路我契丹人,前天在深州被禁军转住了,一战全歼。”
“那是好事啊。”田况接过公文,匆匆看罢。“这个史大庆,带两千余人去剿贼,能够在夜里抓住机会,是个人才。对了,那些禁军本来是要裁汰掉的,史大庆此人却是可用。”
杜中宵点头:“那是自然。这种将领,不可多得。不过,他在要被裁汰的将领中,必有原因。还是等河北路仔细报上来,再做决断吧。”
富弼看了公文,摇头道:“如此人才,看他自己样子也不是抗拒当兵,怎么会被裁汰?莫不是,此人不识字?军中许多将领,勇猛无比,只是不通文墨。”
田况道:“武将上阵杀敌,最紧要的是勇,不识字并没有什么。毛锥子杀不了人,军中的将领不必要求如此严。真是人才,纵然不通文墨,也应该用他。”
杜中宵道:“现在军中,一切都有章程。如果大字不识,公文军令都看不懂,如何带兵?将领必须识字,这一点不能变。似史大庆这种,如果真不识字,派人教他就是。如果实在学不会,那就没什么办法了。这次战功,重重奖赏就是。”
田况摇头不语。他对于宋军现在的整训并不十分赞同,特别是把公文官僚系统引入军中,在他看来是多余的做法。武将带兵,靠的是勇猛杀敌,识字有什么用处?要看公文,属下有识字的亲信就可以,让他们读来听就是了。自五代以来,这是军中通常的做法。甚至是有风气以识字为耻,从不读书,军中文事用幕僚。宋朝也是如此,以前的武将不识字,实在是常见的事情。
异论相搅,在宋朝非常常见。这是帝王之术,宋朝皇帝对此深信不疑。田况正是因为与杜中宵意见不合,才一起做枢密使。好在虽然意见不合,与杜中宵争得不厉害,不误了国家大事。
众人把公文传遍,杜中宵道:“曲阳一战,逃出了一千余契丹兵,南下横行数州。这些日子我算了一下,他们攻破了六十余村镇,杀八千多人。一场战事,打完了才死多少人?可这一千多骑兵,因为深入了后方,便杀了这么多人!此事不可小看,要告诉前线的将领,他们一旦放契丹人越过兵境,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将领要受惩罚!”
几位使副一怔,一起看着杜中宵,觉得这话不可思议。死些百姓,有什么关系呢。别说百姓,以前发生战事时,朝廷看的是胜败,对于士卒死亡,并不会当回事。便像这些契丹人,南下之后,朝廷认为他不足以威胁开封府,便就当作盗贼,让刘兼济派骑兵尾随追击而已。
杜中宵微微摇了摇头,觉得有些心累。人命不是数字,每一个都代表着活生生的人,代表着一个家庭。再身份低微,他们也是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儿女,寄托着无限的希望。可这个时代,对于人命却远远说不上重视。对于官员来说,人口死亡并不是多了起的事。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生命,而是数字。
朝廷考核,有一条是人户增加。正是因为如此,地方官才会重视治下有多少人户,对这个数字特别关注。而这些数字代表的鲜活生命,他们并不十分在意。
许多时候,杜中宵难的,不是事情难做,而是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便如此次,萧胡睹祸害州县,地方来的公文,最初是没有死伤数字的,也没有百姓财产损失多少。后来杜中宵特别下令,每地遭敌袭之后公文里必须写明这些,公文里才了这些数字。
这些细微处的观念不同,汇集起来,对杜中宵是非常大的困难。许多时候,他无法跟人倾诉。你觉得重要的事情,烦心的事情,在别的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官做得越久,越是觉得心累。
看看时间差不多,收了公文,杜中宵与枢密院的同僚一起到了都堂。
今日文彦博、韩琦等政事堂的官员到得早,急忙起身见礼。
各自落座,杜中宵把公文递过去,道:“前日有冀州将领史大庆,带两千余兵马,把南逃的契丹人围在大柳树材。指挥得当,一夜激战,全歼此贼。”
文彦博把公文粗略看过,点头道:“这个史大庆极有将略,当要大用!”
众人看过,议论应该如何行赏。
杜中宵道:“这一战,除了杀死的八百余契丹人,还有七百余俘虏。深州来问,该如何处置。”
文彦博想了想,道:“一千五百余人,能够转战数州,后边追兵难以捉住他们的身影,这些兵马不简单。那位主将萧胡睹也受伤被俘,并没有被杀。不如,招降他们,为朝廷所用。”
杜中宵摇了摇头:“这些是契丹人,怎么能够招降?更不要说,他们破六十余村镇,杀了八千余百姓,若是招降,如何向死去的百姓交待?战阵之上,两军交兵,各为其主,有杀伤是在所难免的事。可向手无寸铁的百姓下手,烧杀抢掠,就完全不同!”
文彦博一怔:“那么,太尉觉得应该如何?”
“杀!”杜中宵说得斩钉截铁。“他们越过边境,没有补给,抢粮草也就罢了。可每到村镇,抢了财物不算,还大肆烧杀,所过之处几乎不留活口。这种贼兵招降做什么?招入军中,只怕还要把军队带坏了。可以命令深州,尽斩于城外,以告慰死伤的百姓。”
文彦博沉吟一会,道:“太尉,如此做,只怕有伤天和。”
杜中宵摇头:“有伤天和?他们在村镇里烧杀抢掠的时候,为何不想伤天和?若只是按照杀人者死的律条,这些人也一个活不了!杀了他们,为后人戒!”
见文彦博不悦,韩琦道:“这些终究都是契丹人,如何为我所用?便依太尉所说,斩了便是。”
杜中宵看着众人,沉声道:“与契丹作战,必须要想明白,他们是敌人,百姓则是朝廷的根本。战场上什么事情都不奇怪,哪怕打得再惨烈,也不杀俘虏。可若是契丹人对百姓动刀,那便不同,直接斩了就是。此次战契丹,不只是防秋,若有机会,还有收复燕云之地。收复燕云,不是为了土地,而是那里本来就是汉地,百姓是汉民。这些汉人,弃之契丹百余年,本来是就是朝廷对不起他们。朝廷大军北进,与契丹人自该死战,但必须要爱护百姓才是。”
此话一出,都堂里一时静然无声。
第31章 大军南下
广信军长城口,离着葫芦堤不远,是附近的一处大镇。这里本有驻军,秋天的时候,征调附近的民夫修筑城墙,成了一处小城。
这是契丹越境后的第一个城池,与南边的广信军驻城遂城县之间还有两处小城,各城相距皆在五里之内,形成完整的防线。与西边的釜山村镇附近城池一起,是宋军防御契丹的第一道防线。
十一月初八,太阳刚刚升起来,便有数不清的契丹军队出现在地平线上。随着隆隆马蹄声,契丹大军正式南下。他们进攻的第一城,就是长城口。
城头的宋军哨兵正睡意矇眬,突然抬头看见远处如云而来的契丹大军,猛一个激灵,清醒过来。
守城将领常方来到城头,看着潮水般涌来的契丹军队,深吸一口气:“来了,终究是来了!”
说完,转身厉声看着周围士卒:“备炮!全军准备守城!”
一众士卒应诺,迅速忙碌起来。宋军守城,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炮。只要火炮在,能够压制城外的攻城器具,城池就很难攻破。
从长城口到遂城县,这一带新近建了好多小城,联在一起,互相呼应。铁路线上的保州,驻扎有数万大军,保证物资源源不断。想攻破城池,就必须把宋军的体系打破。
太阳初升,洒下万丈红光,世间的一切都如梦如幻。没有什么风,一切都好像静止了。地上铺着厚厚的严霜,踩在上面,发出吱咯吱咯的声音。
宋军在城头忙碌的时候,契丹军队在五里外扎营。这个距离能保证自身安全,宋军从城中突然袭击的话,有足够时间防御。攻城的时候,距离又不远。
扎营的时候,耶律划里带了几个大将,率数十骑兵,到城前查看。
看看离城接近一里,韩谢十道:“大王,城头宋军有炮,能打一里之外。不能近前,若是一不小心被宋军察觉,一炮打来,只怕会出意外。”
当年耶律宗真在唐龙镇外,由于大意,离着城池太近,被宋军的重炮集火,突然身亡,此事对契丹的影响很大。耶律划里听了,不敢再上前,只是远远观看。
看着城池,耶律划里道:“这城看着不大,攻城只容得下数千人,我们五万大军,只能久困。”
韩福奴道:“久困只怕不是办法。我们兵多,可以围点打援。这是宋人在边境的第一城,必然重视无比。我们围得久了,他们一定会派人来救。那个时候,兵马就有用处了。”
韩谢十连连点头:“此是妙计。我们军兵不善攻城,与宋军比利于野战。若是有宋军来援,正好扬我之长,攻敌之短。灭了援军,城中必然军心不稳。”
耶律划里道:“此次攻城,圣上把大多火炮都给了我们,正要在这里看看。他们城头有炮守,我们城下有炮攻,看看是哪个厉害。自有火炮,攻城便就与以前不同了。”
一边的阿里只道:“正是如此。这几年,本朝学着宋人造炮的方法,铸了不少炮,不正是要用在这种时候?两军对垒,且看看是哪家的炮厉害!”
韩谢十和韩福奴都不说话,显然对阿里只的话并不赞同。铸炮的方法是从宋朝学来的,自己国内的工匠更加无法与宋朝相比,怎么比炮?炮与刀枪可不一样,不如别人就是不如别人,契丹人对这些又不擅长,怎么能够跟宋朝相比呢?哪怕这是宋朝的一座小城,只怕也不是契丹的炮能攻破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