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几人围着城看过,缓缓回到营地。
城头的常方看着几人,对身边的副指挥使崔群道:“那几个看城的,必然是契丹首领。可惜城头的炮打如此远,便就没有了准头。若他们再近些,一炮结果了他们!”
崔群笑道:“指使,当年杜太尉救唐龙镇时,城外数炮结果了契丹国主,惹出无数乱子。契丹人吃过一次亏,怎么还会上前来?他们学得精了,只在远处观看。”
常方点了点头:“是啊,契丹人在幽州半个多月,一直到这里才大举进攻,必然来者不善。这里到遂城二十多里远,可不能够断了联系。若成孤军,那可是麻烦了。”
崔群道:“景太尉五万大军,怎么能够被契丹人围死?且安心,我们与他们战就是。”
耶律划里进了帅帐,在中间就座,道:“今日且先扎营安歇,明日一早,布置好火炮,便就攻城!”
众将一起称诺。
韩谢十叉手:“大王,不到五里之外就是宋军城池,当先派兵马,守住道路,阻断援军。若是援军源源不绝,攻城只怕不易。”
耶律划里点了点头:“不错,我们五万大军,来攻这小小城池,便就是要如此,把这城围得水泄不通。明日,韩福奴带五千人,守住来此城的道路。若真有援军,只要与他们对峙,我自出其余兵马,全部歼灭于此城之外!没有城池依靠,何惧宋人!”
韩福奴叉手称是。宋军的依仗,就是守城。若是没有城,契丹纵兵南下,宋军如何阻挡?眼前的这座小城,估计里面兵马不多,粮草不丰,如果没有援军,看他们能守多久。
耶律划里道:“前些日子,贴不大王率三万兵马攻定州,结果一个不慎,被宋军夺了飞狐,封住了退路。初战不利,军中许多将领心生惧意。此战我们要打起精神,不要给宋军一点机会。这一战胜了,圣上自会带大军南下。只要攻破了边境的这些城池,里面有的是粮草,数十万大军也不发愁。”
契丹四十万大军,举国南下,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粮草。周围的几州,临时征调了三十万兵,运输粮草补给,兼做些杂事。可如果时日一长,有运粮的兵,可只怕国内就无粮可调。只有尽快南下,借宋朝的粮草,战事才能够打下去。眼前的小城虽然不大,可只要攻破一座,就够数万大军十余日。
阿里只道:“此次前来,带了一百二十门火炮。明日在城外排开,尽力轰城。这城池今日看过,想来承受不了多少炮弹。轰塌了城墙,看宋军还有什么办法!”
耶律划不点头:“在军中,你最熟悉火炮。此次军中所有火炮,都归你管辖。务必用好,在最短的时间把宋军的城墙轰塌。宋军攻贴不大王的时候,就是用火炮轰塌了曲阳城墙,奠定胜局。听说宋人只攻了一天,第二天就把城墙轰塌了。我们的炮比宋军的差一些,用三五日,轰塌城墙,也是好的。后边数十万大军,都在等着我们破城的消息。”
阿里只叉手称诺。朗声道:“末将在国内试过,只要一十里门炮,用一两日时间,就可以把寻常城墙轰塌。眼前是宋人新筑的小城,并不坚固,想来攻破不难。”
耶律划里连连点头:“如此最好!我们此来,最大的难处,就是宋军不与我们野战,只是守城。只要有了攻破城池的办法,此战必然大胜。之后一路南下,宋人如何抵挡!”
众将一起称是。
多少年来,契丹人南下的障碍,就是这一座一座城的池。由于攻城能力不行,契丹大军常常被城池所阻,最后功败垂成。
第32章 火炮对决
看着城外的契丹人忙忙碌碌,大量驮马在城前,常方看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才道:“看城外的样子,契丹人要用火炮攻城?”
崔群点头:“不错,他们摆出来的,不是火炮是什么?”
过了好一会,常方出了一口气:“听说契丹大军十月初就到了幽州,等了这么久才南下,就是为了把火炮运来?要说火炮,他们如何比得上我们?”
说完,叫过炮兵首领郑尊来,指着城外契丹人的炮道:“立即准备,把城外契丹人的炮,一门一门给我打掉!城上装炮,为的就是破掉攻城器具,火炮更不必说了!”
郑尊叉手称诺,急忙转身,指挥城头的士卒装药填弹。自己则与几个炮手一起,对着城外,紧张地计算着参数。这个年代也没有什么测量器具,无非是凭着拇指测量。虽然有些精度,但要想测得准,看的还是测量人员的经验。所以火炮攻敌,很难一炮打中目标,总要不断修正才行。
契丹人的火炮都在北面,分成几排,布在那里要轰宋军城墙。与宋军的火炮相比,契丹人的火炮沉重无比,每一门都必须数头马匹拖拽。好在契丹不缺马,一时间城外拉炮的马匹,就超过千匹。
郑尊把炮分为两组,每组三门炮。三门炮瞄准一个目标,一起开炮,补准头不足。守这座城的只有一个营,二十三门炮。四面城墙,北城墙多一些,也不过是门门炮而已。
阿里只指挥着士卒把火炮拉到位置,御了下来。这些火炮的射程他都烂熟于胸,设的炮位,应该是刚好轰到宋军城墙。离着一里多远,到了城墙,正是威力最大的时候。
把火炮架起来,阿里只看着城头,冷笑道:“今日且先布置三十门炮,再多就挤了。看这小城,城墙能够抵御得了几发炮弹!把城墙轰塌了,宋军才知道我们的厉害!”
却不知,宋军修的城虽然小,城墙却厚实无比。而且外侧有斜度,外面攻城,炮弹并不能直直轰到城墙上。城墙虽然不高,对火炮的防御力却强,并不比州城县城差。
宋军自己全都用枪炮,修城自然会考虑对火炮的防御,不是以前的城池可比。这座小城,可比曲阳城防火炮的能力强多了。
一边的塔不也指挥着架好炮,对阿里只道:“将军,城头有宋军的炮。若是他们用炮打我们,又该如何?听说宋人火炮,打得远,又打得准,只怕不好防。”
阿里只冷笑:“我们有一百多门炮,今天只摆了三十门而已。城头宋军的炮,我已经看过了,每面城墙只有五六门而已。哪怕我用两门炮换军一门,依然胜势!”
话音未落,突然听见空中呼啸声。就在身边不远,落下三枚炮弹,在那里“嘶、嘶”冒烟。
阿里只大吃一惊,急忙把身子伏在地上。刚刚趴下,就听见三声闷响,炮弹炸天。几个士卒躲避不及,被碎片所伤,在那里哀嚎。
从地上起来,阿里只道:“这是宋军的开花弹,最是歹毒!炮弹飞来,先砸伤人,等上一瞬,便就突然炸开。里面许多碎屑,若是伤人,非重甲不能抵挡!”
刚说完,旁边又有一门炮旁边有炮弹落下,伤了五六个士卒。
阿里只咬着牙道:“一里之外,炮弹如何能够打准?我只是打城墙,不需瞄准,宋军可不行!纵然他们的火炮厉害,今日也输定了!”
城头的常方用望远镜看见,一锤城墙:“可惜,两次都打得偏了些!炮还在那里好好的!看城外契丹人的火炮,有三十门之多。打得不准,怎么阻止他们轰城墙!”
崔群道:“指使,不必焦躁。一里之外,火炮想一炮打准可不容易。不过打得准了,契丹人的这一门炮就废了。我们能够攻他,他不能攻我们,这城头火炮的长处。”
常方点了点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只是丝毫拖延不得。契丹人火炮不少,轰得多了,把城墙轰塌,这城可就难以守住了。我们守城,城墙就是命根子。”
郑尊手里拿着望远镜,仔细看了火炮的落点,紧张地与炮手调炮。必须抓紧时间,趁契丹人刚刚把火炮拉过来,没有布置好,就全部打坏。拖得时间久了,契丹开炮轰击城墙,结果可就难以预料。
重调调整过,再发一炮。这一次准了许多,正砸在火炮旁边。看着契丹炮手倒了一地,郑尊高声喊道:“好,就要如此!契丹人炮笨重,不便于移动,正是靶子!”
正在这时,常方派亲兵过来,叉手道:“指使有令,不必三炮打一炮。一炮对一炮,先让契丹人开不了炮再说!三炮对一炮,虽然打得准了,可无法压制契丹人炮火!”
郑尊叉手听令。他是常方属下,只能听从常方命令。三炮对一炮是军校时学过的,由于火炮的精度不足,用火炮的数量来弥补。常方既然不许,那就听他的就是。
此时的宋军,并没有火炮压制的概念。学火炮,学的就是运输、瞄准、放炮等等知识,具体战术由指挥官掌握。常方是本城主将,看得明白,按照郑尊的方法,只怕无法压制住契丹人。要一门炮一门炮把契丹的火炮打坏,他们其余的炮就可以开火,城墙还是有被轰塌的危险。而一门对一门,不强求一次就击毁契丹火炮。由于用的开花弹,可以击伤炮兵士卒,让契丹无法开炮即可。
被宋军两轮火炮伤了数十士卒,阿里只大怒,催促着士卒快些把火炮架好。轰击城墙,并不需要什么复杂操作,每门火炮只要一两个老手,其余只要普通士卒即可。伤几十个人算什么,契丹在城外有五万大军。宋军的火炮再猛,还能把这五万人都击伤。
正在想着,突然要听见炮弹炸响。这次不同了,不再是只有两门炮受攻击,而是六门炮。宋军虽然打得也不准,并没有击毁火炮,操炮的士卒却多有被炸伤的。如此一来,火炮布置受了影响,一时之间只能重新调人来,短时间无法开炮轰城墙。
看宋军再打一轮,阿里只便就明白了宋军意图。怒道:“好阴险的打法!他们如此,我这里如何开炮?不想办法,只怕是不能如愿!真真是恼人!”
想了想,对传令亲兵道:“去报告大王,宋军城头火炮厉害,多伤我士卒。这里操炮的人,要穿重甲,才能避免受伤!让大王派些身强力壮的人来,穿着重甲,在这里发炮!”
顶点
第33章 臣愿出征
六门火炮,要把契丹军队的三十门炮彻底压制住,并不容易。等阿里只换了重甲武士操炮,伤亡人员大大下降。不多时,就架起炮来,对准了宋军城墙。
随着阿里只一声令下,契丹的火炮发出怒吼。在浓密的硝烟中,炮弹飞向城墙。
常方站在城上,看契丹开炮,心中不由一阵紧张。刹时间,觉得脚下城墙微微一震,心中一紧。过了片刻,等到稳定下来,急忙吩咐士卒查看。
城墙上缒下一个大筐,装了两个士卒下去,查看城墙受损。用不多时,两人回到城上,对常方叉手道:“指使,契丹人的炮只是在城墙上砸了几个白印出来,并不妨事。”
常方听了,出了口气。这城修的时候,依据枢密院的部署,比平常的城墙厚了许多。而且夯土特别结实,一般的火炮根本撼动不了。城外面看不出来,只觉得是座小城,也不甚高,却不知道基础多宽。
见砸中城墙,城外的阿里只大喜,急令士卒加紧轰城。不过在火炮重新装填好之前,就有两门火炮被宋军直接打中,炮毁人亡。
阿里只并不在乎,此次带了一百多门炮。就不信宋军能把这一百多火炮全部打坏,还攻不破城墙。
保州,景泰看着前线的公文,面色沉重。最近几天,契丹大军已经大举南下,现在正在重点进攻第一座城池长城口。依前线战报,契丹集中了大量火炮在城前,每日不停。不过好在城池坚固,对城墙还没有威胁。城上的宋军用火炮积极还击,一日打坏契丹十二门火炮。
把公文放下,景泰道:“契丹以五万大军攻长城口,围得水泄不通,已经三日。这样下去,纵然攻不破城池,城中也不能坚持很久时间。我欲带大军前去救援,又怕中了契丹奸计。易州有契丹三十余万大军,不得不谨慎。唉,奈何枢密院还没有派兵来援。”
副都指挥使和斌道:“城池修得坚固,几天时间,想来契丹攻不破。不过,契丹大军围城,不去救援终究不行。也不知道枢密院打得什么主意,这么多日子了,也不调刘兼济和窦舜卿两军来。”
景泰点了点头:“是啊,对方是数十万大军,没有援军怎么可以?我五万之兵,除了守城的,还有三万兵可用。三万兵去攻契丹数十万人,这仗怎么打得?”
说完,起身在官厅里慢慢踱步,想着对策。
和斌道:“我们不是不上书枢密院,催一催他们。虽然有铁路到保州,窦、刘两军也要快些来。”
景泰摇了摇头:“不必了。杜太尉掌枢密院,万事自有章法,不必我们去催。”
说完,景泰重新坐回到位子上,道:“先等一等吧。从前线战报看,现在契丹人并没有办法,只是围城而已。到了夜晚,长城口都有探子顺利出来,并没有说危急。”
和斌点头,没有说话。契丹并没有把长城口围得水泄不通,到了晚上,派人缒下城来,还能够顺利送信。依常方的法说,现在城中物资充足,对付契丹人并不难。
只是景泰在最前方,正当强敌,自然紧张。契丹数十万大军已经发动,怎么能够坐得住?
崇政殿,赵祯道:“据保州来报,契丹已派五万大军,进攻长城口。而且随军带炮过百门,日日轰城不止。另外数十万大军,已经屯于边境。景泰不敢冒然派出救,向朝廷告急。”
文彦博道:“贾逵已占飞狐,真定府和定州都已安然。窦舜卿和刘兼济两军,可以调往保州。十五万大军,应该能守住了。若不然,还有河间府的刘几一军。”
赵祯看着杜中宵,沉声道:“太尉,保州如何与契丹作战,可有定计?”
杜中宵捧笏:“陛下,修这些城池的时候,就告诉前线,一定要修得坚固,可以久守。若此时派兵救援,就成了双方乱战,于本朝不利。保州修了那么多城池,就要用起来,一座一座守。可命景泰自己决定,何时救援。若实在救不了,也可以把人接出来,一城一城放弃。只要他守住保州,便就是功劳。”
“只有一个守字?”赵祯皱起眉头。“数十万大军在河北,岂能只是看着?”
杜中宵道:“河北路的数十万大军,是与契丹决战所用。在最初,最好只是坚守,消耗契丹人的士气、粮草。等到其士气低落,再出大军,与其决战。”
赵祯一时不语。过了一会道:“契丹倾国之兵,近四十万人,汹湧而来。景泰五万人对阵,总是让人心里不安。一个不慎,若是保州有失,就能免全线动摇。”
杜中宵道:“五万大军,依城池固守,物资不缺,契丹人也没有办法。此次幽州的契丹大军,有四十万之多,他们却只派五万人去攻长城口,为何?因为再多的兵力,也没有用处。守城就是如此,每城攻守其实所用兵力不多,大部分军兵都是壮声势而已。依臣估计,只要守将自己不出问题,契丹要攻破城池很难。他们虽有炮,却威力不足,用得不熟,很难破城。”
韩琦道:“依太尉估计,要用多长时间,才出动大军反击?”
杜中宵道:“相公,没有那么容易。现在燕地虽已结冰,但河面行不了大军,所以契丹人一直在边境等候。再过十余天,天寒地冻的时候,必然会转头向东,去攻雄州。非要契丹四十万大军全部出动,处处被阻之后,其军心士气才会低落。没有一两个月时间,只怕很难。”
韩琦叹口气:“这一两个月时间,着实难熬!两军作战,一个不慎,就出纰露,如何能保证前线将士一直坚守?现在手握大军,不能积极出击,总觉得不是个办法。”
杜中宵道:“对景泰来说,若是情报顺畅,可以自行决定是不是出击。只要快出快打,不要被契丹人缠住,就没有问题。契丹人利于野战,不善长攻城。他们围长城口,存的心思,未必不是让我们出兵去救援,而后在野战之中获胜。”
听了此话,崇政殿里一时没有人说话,都在考虑杜中宵此话的意思。
过了好一会,赵祯道:“数年之前,贝州王则之叛,文相公以宰执而统大军,数日平定。此次契丹兴举国之兵,来者不善。现在河北路有六军,飞狐贾逵,真定府窦舜卿,定州刘兼济,保州景泰,雄州张岊,还有河间府的刘几一军。刘几为帅,却没有属将,机构不全,实在难以统帅各军作战。此次契丹来袭非同小可,再以宰执为帅,众卿以为如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