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瑞根
公服是上大朝时用的,但现在永隆皇帝神志不清,所以现在也用不上。
常服就是日常穿用的了,一般去文渊阁和兵部公廨议事办公,都是穿这个。
一起送来的除了冯紫英的官服外,也还有沈宜修、薛宝钗、林黛玉三女的命妇官服。
和冯紫英的官服一样,也有礼服和常服,但是没有公服。
不过命妇的官服还要复杂一些,包括头戴的各种珠钗、脑梳、金盏,还有专门的团衫,也是一大堆,比冯紫英的衣衫还要多。
不过对于女人们来说,这就是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候,送过来之后,三女光是试穿就折腾了一整天,而且还要冯紫英在一旁观看,让冯紫英看得瞌睡都出来了。
绯袍,绣孔雀,纯金荔枝带,
冯紫英被三女围住从头到尾的折腾,花了小半个时辰才算是打理好,弄得冯紫英都七窍生烟了。
「紫鹃,雪雁,明儿个再这么,我可就不答应了,这任还没上,我就得被你们给折腾晕了,穿一身官衣都得要半个时辰,哪有这样的?」冯紫英瞟了一眼还在上下打量,根本没有理会自己的黛玉,气哼哼地道:「妹妹这般折腾,难道还不满意?」
黛玉抿着嘴,得意地笑了,「沈姐姐和宝姐姐都专门叮嘱过小妹,今日相公是第一次去兵部办公,务必要把衣衫打理整齐了,若是有什么差池,那就都是小妹的罪过了,明儿个相公是在沈姐姐那边歇息的,怎么打理,打理得好不好,那就是沈姐姐的事儿了。」
冯紫英一愣,好像还真是,自己这是三房轮转,明日到长房,后日到二房,三房都得要轮流替自己穿衣,只有惟愿长房和二房别这么折腾了,但可能么?
见丈夫抚头叹息,黛玉也忍不住格格娇笑,「相公就体恤一下我们吧,好不容易看到相公能穿上官服上朝,作妻子如何不兴奋喜悦,这与有荣焉,跟着增光添彩一番,难道也有错么?」
见黛玉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冯紫英还能说什么,索性就抱住黛玉,轻轻在黛玉脸庞上亲了一口:「倒是为夫的浅薄了,对妹妹们的心情没理解到,为夫给妹妹道歉了。」
被冯紫英这一抱,黛玉脸都红了,再说是闺阁中,但丈夫这般亲昵,而且紫鹃和雪雁就在旁边看着呢,不过心中却是甜蜜无比,本想要挣脱,但是却又放弃了,任由丈夫抱住自己,索性大大方方地靠着丈夫肩头,腻声道:「这是小妹最幸福的时候,谁也不能剥夺和打扰,..」
看着这张吹弹得破宛如脱壳鲜荔的如画容颜,那美眸,那樱唇,那雪腮,那粉颈,冯紫英真有点儿又要把丽人重新抱回床上的冲动,哪怕起床之前都才好生温存了一番。
收拾停当,登车而行,冯紫英稍微平复了一下心境,开始思考走马上任的第一日会遭遇哪些事情。
有战事的,山西和辽东,还有四川,南直。
后两者有熊廷弼和自己老爹作为一方主帅,局面不算太紧迫,所以可以暂时不管。
山西可以关注,但不必太过操心,袁可立作为山西巡抚,也一样挂了兵部右侍郎的职衔,有全权调动整个山西范围内军队的权力,冯紫英觉得应该可以应付得过来才对。
现在主要要面对的是辽东局面。
曹文诏回调登莱,北线军团增援,赵率教担当大任,尤世禄协助。
具体事宜就是粮草辎重和武器以及北线军团的运输到牛庄,这桩事情是冯紫英接手第一件工作。
不过有薛蝌来负责,而且冯紫英也给山陕商人那边打了招呼,收集民船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把粮草辎重和武器迅速运送到大沽,包括兵部补充的一部分,然后才是北线军团开始开拔,从榆关和大沽分别登船出海。
五日内如果能完成,冯紫英就觉得要说阿弥陀佛了。
但这都在冯紫英的考虑范围之内,车驾司和武库司要协助,选一二精干之人来操办,也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于要督促落实。
一个右侍郎,当然不会只是这点儿活计,单单是一个职方司的活计,就涵盖太多,武库司的问题一样不少,冯紫英知道这和顺天府丞还不一样,自己都得要一一把这些事务梳理出来,一件一件过问到位。
他对当下兵部诸司太过粗放的管理是不太满意的,哪怕是孙承宗、袁可立他们在武选司和职方司郎中上的表现都不尽人意。
冯紫英有自己更高的要求,只有把各项事务全面细化,用标准化的统筹管理模式来进行逐项分类,每项工作每项事务要拿出推进进度日程安排,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率,而不是到最后连追责都找不到责任人。
抵达兵部公廨,冯紫英也不客套,先去尚书张怀昌公房中见了面。
「紫英,稚绳比你先来两日,已经和同僚们见了一面,你也按照惯例要和大家见一面,不过此番事忙,我先让司务厅把职方司和武库司以及会同馆和大通关的人叫来和你见一面,熟悉一下,然后可能你就要自己操刀干事儿了。」
张怀昌也是开门见山,冯紫英觉得这样利索,点点头:「好,司务厅帮我把人带到公房,职方司和武库司就来郎中和员外郎就行了,会同馆和大通关来大使就够了,也就是一个寒暄客套认识一下,下一步涉及到各方事务时自然会打交道。」
张怀昌满意地点头,这才是来干事儿的,不像有些人还得要摆一摆官威,过场要走够,郎中、员外郎,主事都要一一来拜会,方才满足,孙承宗和冯紫英都是做事的人,不讲那些虚礼。
三下五除二,司狱厅便把冯紫英管辖的几个部门的主官叫来见了面,冯紫英也不废话,都是一两句话便交待清楚,吩咐他们各自回去办事。
当然肯定要留人。
先留的是武库司的人,主要是涉及到北线军团要东渡牛庄,需要相关的武器增补,冯紫英要求他们立即和北线军团联系上,需要多少增补,数量报上来,同时武库司要立即核算,不能任由对方虚报。
其实还有车驾司的,但是这不是冯紫英管辖范围,所以下来还要和孙承宗那边协调,一并来联系。
这边冯紫英更看重的是职方司的工作。
这是兵部核心部门,或许权力上不及武选司那样掌握人事任免权,但是这才是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部总情报部。
「职方司现在编制是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八人,.....,目前员外郎尚缺一人,主事尚缺三人,..."
袁化中简单介绍了一下职方司的情形。
大周兵部职方司沿袭前明,但是却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前明是两郎中一员外郎,但现在是一郎中两员外郎,很显然这种模式更合理一些。
主事前明时候是四个,现在翻了一倍,是八个,这一点冯紫英倒是觉得可以接受。
现在的军务如此繁忙,辽东,蒙古,西南土司,海上的红毛番和日本,现在还添了南京伪朝,实在太繁重了。
主事之下就是经历、断事、主簿、吏目、典史这一类八九品的低品轶官员以及不入流的小官吏员了。
粗略
算下来,整个职方司的有品管员是三十余人,不入流的官大概有二十余人,而吏员就多了,多达一百八十余人,全部加起来超过二百六十人而整个兵部人员超过七百人,职方司就占了接近四成。
职方司也是整个兵部最大的一个部门,武选司、武库司、车驾司都不能比。
不过职方司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兵部公廨里办公,那也装不下,有百余人都在外边,而这百余人自身又招募有超过上千人的「临聘人员」,也就是所谓的线人。
兵部和刑部拥有大周最庞大的线人群体,不过刑部线人群体比兵部都还要大得多。
只不过刑部线人主要对内,集中于社会事务,而兵部职方司的线人则主要对外,集中于蒙古人,女真人,日本人,朝鲜人,叶尔羌人,西南土司等,所以反倒是对南京方面,兵部线人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因为原来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本该是龙禁尉的事儿。
「缺这么多?」冯紫英很是惊讶,他看来每一科进士都是好几百,怎么着兵部员外郎还缺,主事也缺,有些不合情理啊。
「大人,兵部并不是什么人人都想来的,我们也不愿意随便接受一些只想要染一水混日子的,这都是要实打实做事儿的。」袁化中苦笑着解释了一句:「上一科原本就只留着了大章和非熊,结果大章又被弄到陕西去了,....」
数风流人物 癸字卷 第三百二十五节 掌控,权驭
冯紫英有些尴尬,郑崇俭是被自己硬生生要到陕西去的,自己却还问为何八名主事只有五名,不过他也能解释过去:「陕西局面当时极其严峻,需要合适人选来稳定,大章军政皆宜,所以才会把他留下。」
袁化中当然不会因此和冯紫英争执什么,从兵部下地方的官员不多,郑崇俭自己愿意,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如果日后发展得好,那也是兵部职方司出来的官员,多少也有几分香火情。
「大人,永隆八年这一科的进士观政期已满,即将入仕,兵部应该考虑多吸纳一些进来,我们职方司就还缺三个主事,若是有志于军务且有才干者,当优先考虑入兵部。」袁化中补充道。
冯紫英微微点头,孙传庭要留兵部,陈奇瑜看情况,其他人他不太熟悉,另外也要看吏部那边的安排。
「民楷兄,人的问题,日后再议,咱们现在还得要说说迫在眉睫的事儿。」冯紫英示意袁化中和杨嗣昌入坐。
现在职方司相当于只有一正一副两名主官,而主事实际上是下边各版块各项事务的具体主官,根据资历来确定谁为主谁为辅,和都察院的御史们差不多。
袁化中和杨嗣昌脸色都严肃起来。
这位新上司走马上任,肯定是不甘于寂寞的,说起来他们走马上任时间也不长,都不愿意这样按部就班尸位素餐的混日子,而且职方司不必其他三司,你想混也混不走,当下的局面逼得你都得要广开思路来筹谋如何打开局面。
「前日民楷兄介绍了职方司的一些情况,文弱也说了对辽东局面的一些想法,部里边基本同意了北线军团增援沈阳的意见,赵率教接任辽东总兵,曹文诏考虑到登莱,但这事儿还得要内阁那边敲定,只是部里边一个初步想法。」
冯紫英步入正题,「我认为我们当下最棘手可能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就是三个,一是辽东,二是山西,三是南京,如何来破局,让大周朝局迅速恢复到永隆九年以前局面,甚至要进一步改观,我觉得就得要在这三方面来做文章,而要做好这篇文章,职方司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袁化中和杨嗣昌都是肃容以待。
「不瞒二位,我在返京的路途上其实也就在思考兵部需要应对的困局,不过当时没想到辽东局面骤变,我更多的还是考虑山西和南京的问题,....」
冯紫英侃侃而谈,「山西局面我有一些考虑,甚至可以说我在陕西时就作了一些准备,.....」
「大人可是说蒲州?」袁化中在这一点上也很佩服冯紫英,当陕西巡抚却把手伸到了山西,就敢命令潼关卫军渡河占领蒲州,让乱军意图抢掠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的盐课银子的想法落空,而且还牢牢控制住了蒲州这个关键要点,威胁乱军后路,让乱军无法全力以赴攻略晋中晋北。
要知道当时西安东部也是乱军云集,潼关一失,就算是冯紫英贵为巡抚,也很难向朝廷交待的。
「恐怕不仅仅是蒲州,大人把大章、伯雅以及玉铉他们拉到山西,大肆整编陕西都司卫军,在陕西乱局逐渐平息之后都还组建了突锋营、越山营和摧城营三支身份不明的军队,还有西安卫军,这样庞大的几支军队,恐怕不仅仅只是要稳住陕西形势吧?这是早就在为山西做准备了吧?」
杨嗣昌一句「大人」喊得很是生硬别扭,平素都是紫英文弱喊来喊去的,现在却要改成大人,委实有些不舒服。
冯紫英笑了起来,「还是文弱了解我啊,陕西局面好转之时,我就在考虑山西了,那么多乱军,其中也颇有战斗力不俗之辈,那为何不能留下?反正山西那边也需要一战,另外固原军现在粮饷困难,不得已出防区来关中平原就食,好生调理一番,亦可堪当大用,我还以为
朝廷会让我从陕西巡抚转任山西巡抚,没想到却让礼卿兄去了,也罢,我就替他当一回嫁衣裳吧,离开之时,我就让突锋营、摧城营、越山营到潼关一线了,加上本来就在那里的固原军,我琢磨着这额外的两万多大军,也算是能替礼卿兄解决一些问题了吧?」
听得冯紫英这么一说,袁化中和杨嗣昌都是心中一松,袁化中甚至忍不住眉飞色舞起来了,「岂止是解决一些问题,那晋南之乱就可以得以解决了,礼卿只需要安心应对晋北的土默特人和丰州白莲了,这可是让礼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了。」
「民楷兄,也别想得那么乐观,这两万多人战斗力参差不齐,毕竟相当部分都是乱军整编而来,另外就是粮草补给还得要山西自个儿来想办法解决,这也够礼卿兄喝一壶的了。」
冯紫英话音未落,袁化中已经慨然接话:「若是礼卿连这点儿事情都解决不了,他这个山西巡抚未免就太窝囊了,照我说,他还得要立一立威,若是晋南诸府州地方官员打仗不行也就罢了,连粮草补给都无法保障,那拿这些地方官员何用?该行军法那就得要行军法!」
杨嗣昌也是满口赞同:「民楷兄说得对,非常时期便须行非常之事,一府一州一县之官员,上不能报效朝廷,下不能庇护民众,对外无法筹集粮草,那要他何用?可斩而以儆效尤!」
冯紫英都被这两位给弄得要揉一揉太阳穴来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了.
怎么兵部这些官员一个个都是杀气腾腾,对地方官员这么大的怨气不满呢?
袁化中他不太熟,但是杨嗣昌怎么也变成这样了,这才到兵部三年呢,就如此气盛噬杀了?
「民楷兄,文弱,山西之事还是交给礼卿兄去操心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陕西那边这几只军队迅速调到晋南,以解礼卿兄的后顾之忧。」
冯紫英暂时还没有提及邱子雄的事儿,目前邱子雄还在平遥府北部一带徘徊,因为紫金梁这边的动作太猛,倒是把他这边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了,不过冯紫英还是给他去信提醒他暂时稳住阵脚,不宜再有大动作,别真的做过了头,那就耽误大局了。
邱子雄这支军队的目标就是要把紫金梁这一部乱军给解决掉,在没有合适机会,而紫金梁又极其警觉的情况下,不宜操之过急。
「这是当务之急,确需尽快安排部署到位。」袁化中磨拳搽掌,「此间一了,我便立即去信给礼卿,让其派人到蒲州接洽,这边兵部立即行令给陕西那边,让几部急速渡河北上,尽早收复临汾,只要临汾一复,夹在中间的乱军就失了方向,成为无根之木,纵然土默特人打进来,我们也不惧了。」
「嗯,此事民楷兄你都多操心了。」冯紫英见袁化中如此上心,也知道这一段时间各地警讯不断,噩耗连连,让袁化中也是焦头烂额,现在总算是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所以要在最短时间里落实下来。
「南京这边......"杨嗣昌迟疑了一下,「南直隶僵局.....」
冯紫英笑了起来,「文弱,是不是觉得涉及到家父有些不好说?其实也没什么,公了公,私了私,西北军在南直隶那边打得不如山东那边顺手,一是气候原因,夏秋湿热,西北军那边习惯了北地干冷气候,所以有些水土不服了,另外可能还是有陈继先的缘故,我倒是想问一问,这陈继先究竟是个什么状况,似乎朝廷对其也是态度暧昧,对了,朝廷和南京那边谈判之事,你们两位是否清楚?」
袁化中和杨嗣昌交换了一下眼色,「有所耳闻,但是尚书大人从未提及,内阁诸公究竟如何想,也不得而知,但我们以为可能还是和户部缺口太大有关,只是陈继先这厮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却也让人齿冷,可这班人却往往是获得最滋润的。
「朝廷和
南京谈,能谈什么条件呢?」冯紫英悠然问道:「他们这一谈,却把我们给弄得有些进退两难了,又不给一个明确说法,比如说让我们部署狠狠打,打得越狠,是不是朝廷和南京谈判的条件就更划算?王子腾的登莱军进了安庆,看样子也是准备以打促和,可他们想以打促和,咱们就不能这么让他们遂愿才是。」
还是杨嗣昌忍不住,「大人,此事我建议兵部应当去和内阁讨要一个准确说法,否则我们被蒙在鼓里,这制定作战部署都不好做,没准儿做好刚开始启动,又被叫停,岂不是白白浪费粮帑,也会挫伤军队士气。」
袁化中也是点头赞同,冯紫英达到目的,他就是要借袁化中和杨嗣昌的态度来和张怀昌与内阁谈一谈。
不能绕开兵部,不能绕开自己去和南京谈,自己得掺和进去,好好掂量掂量南京方面的意图想法,甚至搅乱这场和谈。
数风流人物 癸字卷 第三百二十六节 世易时移,古今一也
冯紫英感觉自己进入状态比想象中的快,这得益于袁化中和杨嗣昌都是新来不久,而且都存着要迅速改变职方司现状的心思。
在辽东战局安排上基本达成一致,在山西战局上冯紫英天外飞仙的神来之笔,让袁化中和杨嗣昌都很满意,也对冯紫英的先手准备多了几分钦佩。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有如此卓越的先见之明和魄力雄心的,潼关卫军地位重要,便是陕西都司都不敢轻动,冯紫英一去就敢让潼关卫出动,而且是跨省渡河占领另外一个城市,这要冒相当大的风险。
对朝廷与南京和谈,袁化中和杨嗣昌都很隐晦地表达了不满,不是说这件事情表示不满,而是对兵部对具体和谈情况内容和进度的不了解表示不满,三人利益和观点一致,也就能代表兵部中一部分人的想法了。
和郎中、员外郎沟通了,研究了最重要的事宜,冯紫英也就要提一些现在看似并不是最紧迫,但是日后可能要发挥作用的一些事宜了。
比如皮岛和济州岛以及对朝鲜的问题,比如通过晋商对蒙古诸部的制约以及情报收集问题,再比如西域叶尔羌、乌斯藏那边的情报网络重建问题,还有对日本、南洋的情报收集体系建设问题。
这些理论上都是职方司两大功能中的一方面,参谋策划和情报分析,参谋策划也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情报支撑之下,缺了情报,如何参谋策划?
冯紫英提出的这一系列设想,都让袁化中杨嗣昌有些震动,没想到冯紫英初来乍到第一天,就已经在考虑这些问题了,而且考虑如此深远,更谈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不能不让他们这两个职方司的主官感到压力。
这一位上司可不是好糊弄的主儿,今日提出来,十日之后就要有一整套具体的意见拿出来,这都逼得袁化中和杨嗣昌都要立即行动起来,还要把几个主事都要召集起来研究,如何来针对性的拿出对策来。
把职方司这两位的事情商讨告一段落,冯紫英这才把房可壮叫来。
武库司的事务相较于职方司要单纯一些,但是武库司也是最需要革新的部门。
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进化,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方向,但是武库司如何来迎接这个变革,怎么来引领新的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并如何与军械甲胃制造工坊,或者说制造商们形成协调共荣的机制,这也是一个新课题。
「阳初兄,咱们这也算是有缘吧,兜兜转转,还得要在这兵部里边汇合了,现在咱们该好好携手,干一番事业了吧?」冯紫英乐和和地看着还有些拘谨的房可壮。
房可壮原本是要调任广平府同知的,但是在最后关头,却进了兵部。
冯紫英不清楚这里边究竟是何原因,但是脱不了房可壮的恩主——王永光的努力,但冯紫英还是有些遗憾。
要知道当时他和房可壮是说好了的,房可壮自己也愿意去,但是不得不说和兵部武库司郎中比,广平府同知又显得逊色了一些了,尤其是日后的发展前景,肯定是在兵部里边更光明。
房可壮舒了一口气,说实话他没去广平,而来了兵部,对冯紫英还是觉得有些歉疚的,但面对王永光的提携,他又不能拒绝,更何况本身兵部也的确要比去广平更前程远大,他没有理由回绝。
不过他还是很感谢冯紫英对其的器重,而且两人在顺天府的合作还是相当圆满的。
冯紫英倒是对房可壮没多少意见,处于那种情形下,换了自己可能也会选择兵部,人往高处走,这很正常,何况自己和房可壮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密切到如练国事、郑崇俭他们的状态,也就是和潘汝桢、许俊阳、夏之令他们差不多。
「能与大人再度共事,也是下官的荣幸,武库司的情况恐怕比大人想
象的还要艰难一些,下官来之后也是才了解到武库司现状的困难,而且之前下官也对兵部这边的事务不算熟悉,也才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大人来指导,那下官心里也踏实许多了。」
听得房可壮这一番话,冯紫英心中也是感喟,在通州当知州的房可壮可不是这样的,意气飞扬,斗志高昂,但到了兵部,感觉一下子就收敛了许多,说话行事的风格都变化很大。
冯紫英宁肯用原来的那个房可壮,而非现在谨小慎微的房可壮。
「阳初,我印象中你可不是这样的风格啊,怎么一下子就这么内敛谨慎了?武库司的情形我虽然没有你知晓多,但也略知一二,肯定有难处,有挑战,但是既然来了,那就得要做事,我觉得你要在武库司郎中这个位置上做好,恐怕还得要有在通州当知州的气势,若是方才那般,我觉得你恐怕够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