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拾玖景观
相对来说, 也比较安全。
这种想法, 除了报效祖国之外, 或多或少带着点投机sè彩。
可他就是遏制不住。
心想,只要自己从了军, 那爹和娘就变成了军属, 也就意味着给全家人镀上了
一层金。未来的前途也好,政治地位也好, 都将发生改变。
可战争毕竟是危险的。
即便他心系祖国、斗志昂扬,可恐惧还是人的本能。
关于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他无从了解。
他想,这事能问问她就好了。
如果是短期的,上个战场也未尝不可?
想着,就翻身坐了起来。
他铺开信纸,拧开钢笔,就着桌子写了起来。
不过半个时辰,信就写好了。
他细细折叠好,塞进了信封里。
打算明天一早就投递出去。
算算时间,大约六、七天就能收到吧?
除了问候之外,希望她能看懂那一层意思。更希望她能就着信封上的地址,写
封回信,帮他解答一下心中的疑问。
*
这段时间,虎头村的章家也同样感受到了战争气氛。
两周前,启安写了信回来,说要上战场了。
他媳妇孙玉梅也要过去,在后方医院做护理。
临行前,俩人都写好了遗书,决心报效祖国。
章存林看了信,沉默了半响。
这孩子又要去打仗了?
自从十六岁离家之后,满共只回来过三趟。
一趟是抗战胜利那年,说是部队大转移,要撤到山里去。一趟是解放战争期
间,大部队路过这边,在家里只停留了半响,就匆匆走了。还有一趟是建国后,带
着媳妇回来了,说是在部队上结婚了。
启安这孩子,心就是野啊!
参加革命多年,好歹也混到了副团级。
原想着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咋就突然要上战场了?
瞅着老二家的连个娃都没生,也跟着去了?
这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可咋办?
徐甜甜见爹发愁,也有些担心。
这刀枪无眼,而那场战争打得格外艰苦,伤亡人数可是不少。所以开过去的队
伍,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都是写了遗书的。
这种大无畏的jīng神可歌可泣,也令人振奋。
可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就这么逝去了,还是令人感到惋惜。
但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
建国初期,就是这么一仗,却打出了世界级的威风。
也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
后世的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与这场战争有关。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该忘却
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雄们。
他们永远值得敬仰,也值得后人缅怀。
担心也好,牵挂也罢。
对农户们来说,这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一连踅摸了几个月,章存林在镇子上终于寻到了一处宅子。
本来是想寻两处的,可合适的只有那么一处。
他想了个法子,在宅子中间拉了一道篱笆,又开了个小门,算是两处。还找人
丈量了一下,把地契和房契也给分成了两份。
这事是瞒着村里人的。
虽然早晚会被人知晓,可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到了十一月初,家里忽然收到了叶先生的来信。
说他在报馆里工作,一切安好。
又问了他们一家。
包括冬娃在内,都问候了一圈。
还邀请他们,有机会了来省城逛逛。
章存林读了信,高兴得不得了。
这叶先生还记得他们一家?
这是去报馆工作了?
百忙之中,还写了信过来?
崔腊梅呢,在登记那天也见过这位年轻俊气的教书先生。
心里也着实感激。
结婚前,存林收到了叶先生从省城寄过来的一份礼物一幅绸子被面,红彤彤
的,透着一股喜气儿。
就把被面送给了她。
她拿这被面做了一床棉被,当嫁妆带了过来。
现在就在床上摆着呢。
每日看着,就会念叨两句。
徐甜甜也读了信。
虽然她是被问候的一员,可还是能看出他的感激。
她想,这就足够了。
他提到的那场战争,已经开始了。
至于何时才能结束?
她只记得一个大概时间。
而叶先生似乎很关心那个时间?
她想,要不要写封回信说一下?
只是贸然写信,恐怕不妥。
得想出个法子才好。
*
在期盼中,叶抒文终于收到了回信。
信是启康写的,用的是章大叔的语气。他把家里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也问候
了他这边,希望他有机会了再回来看看。
他把信细细读了一遍,未看到任何关于战争的字眼。
他不肯死心,又读了一遍。
可还是没什么发现。
难道,她未看懂他的意思?
可她那么聪明,怎么会不明白他的意思?
叶抒文摊开信,看了又看。
终于在信的背面发现了几个用铅笔写的小字:1950年1953年。接着,在信的
右下角也发现了“1953年”的字样。
原来,她看明白了。
是他未发现而已。
这时候,他感觉自己就像个做地下工作的。
而她做起来,似乎更加老练。
这是天生的吗?
对她的钦佩,不禁又多了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 59 章
几分。
答案有了。
从一九五零年十月到一九五三年,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多。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他意识到机会终于来了。
对他来说,这是一场冒险。
同时,也是莫大的机遇。
第二天,叶抒文去单位里报了名。
想投笔从戎,奔赴战场。
主编一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
小叶这是头脑发昏了?
好好的大后方不呆,非要学着人家去上战场?
瞧瞧他一介书生,上了战场又能做啥?
叶茂才知道后,自然是极力反对。
家里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了,哪舍得他去冒险?可听儿子把道理讲明白之外,
也沉默了。倒是孩子他娘哭哭啼啼的,死活也不肯答应。
叶抒文心想,现在不是爹娘同意不同意的问题。
而是他想博一个未来。
这个未来,是为了他自己。
也是为了他的家人。
*
战争已经爆发了。
社会各界,都被“保家卫国”的口号振奋着、鼓舞着。周围的气氛是喧嚣的,更
是热烈的。投笔从戎的,不止叶抒文一个。
一大批有志青年,都纷纷报了名。
当然,也不是报了名就能被录用的。
一场严格的审核开始了。
对叶抒文而言,前一阵跟着主编去京城参加业务培训,给他增加了不少筹码。
政审时,他家里虽然挂着个富农名号,可还算可靠。
这时候,还没有“海外关系”的说法。
他也有幸成了一名战地记者。
这个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可比起那些在一线拼杀的指战员们,又算得了什么?
叶抒文和几位年轻记者一起上了光荣榜。
在文化界也引起了一阵轰动。
林美华无意间听到了这个消息。
她心里一揪。
想立刻跑去阻止他。
抒文这是想干啥?
别人躲还来不及呢,可他竟上赶着自愿报名参加?
这不是去送死吗?
可到了叶家大门外,她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她没有勇气去面对他。
她也没那个资格去阻止他。
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
她躲在树后,望着院里的那栋红砖小楼。
二楼的那扇窗户是那么熟悉,飘着两幅白纱窗帘,充满了浪漫的sè彩。
这是昔日,她亲手挑选的。
可这一切,已离她远去了。
*
到了十二月初,这批文化青年被集中到了一起,参加封闭集训。
集训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战地报导,一个是安全防护和自卫能力。
负责集训的教官,神情严肃地说道:“同志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组织上批
准你们奔赴前线,不是让你们去送死的,而是希望你们能亲身体验一下战争的残
酷,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你们到了那边,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你们的价值不是带兵打仗,而是把一
线的战况及时发回国内,从而鼓舞后方的士气……所以在集训期间,大家一定要注意
动作规范,切不可粗心大意,要知道枪炮是不长眼睛的,唯有自我防护到位,才能
把危险降低到最小一步……”
叶抒文一身戎装,站在队列里。
此时此刻,他豪情满怀。
早已忘了自己投笔从戎的最初目的。
唯有夜深人静之时,才想起心底藏着的那一点点私心。
他有些羞愧。
可更多的是激动。
他奋力一搏,给家里挣了一块军属牌匾。
他知道,这是未来很多年里的护身符。
这块牌匾,将彻底改变家族的命运和自身的命运。
借着时势,他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机会。
而这一切,也与那个人有关。
*
一九五零年,注定是轰轰烈烈的一年。
“土改”尚未结束,保家卫国的战争又开始了。
整个乡村都被动员了起来。
工作组、农协、妇救会一起行动,号召妇女们在家里做鞋子、袜子、米袋子,
男人们张罗着交公粮,支援前线。
接着,就是家家户户做炒米、炒面。然后把炒熟的粮食,装在长长的米袋子,
好让战士们能吃上饱饭,不饿肚子。
当第一批战地英雄涌现出来时,还号召识字的闺女们,给前线战士们写慰问
信,鼓舞斗志。
对徐甜甜来说,这一切都是激动人心的。
支援前线将士,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她和爹、婶子,还有凤芝、启康都投
入到了这股洪流之中。
爹说了,咱家即便争不了先进,也不能落后。
咱家可是军属,千万不能给启安脸上抹黑。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转眼入了冬。
农闲时节,夜校又开始上课了。
这一回,是工作组从村里选拔了几位有文化的,来lún流教乡亲们读书识字,好
巩固前期识字班的教学成果。
凤芝本来还想参加。
可现在家里忙了,晚上出去,爹也不放心,就让她跟着启康学习,说不懂的地
方就问。
而爹自己呢,也未放过这个机会。
一有空,就逮着儿子问东问西的。
那支铅笔,他一直没舍得用。
练字时,还是用小树枝在地上划拉着。
婶子也是个睁眼瞎。
见了,也跟着学了起来。
徐甜甜常常见爹和婶子蹲在在院里,拿着小树枝在地上比划着。
看得出俩人的感情很好。
日子过得也很和美。
可见几个月前的那一场抗争,真是没有白费。
*
前方捷报频传,士气高涨。
后方也是一片欢欣鼓舞,斗志昂扬。
可章存林的心却一直揪着。
也只有收到启安发来的平安信时,才能舒坦一点。
老伴不断地宽慰着他。
可做爹的,又哪能放心得下?
到了han冬腊月,随着战事吃紧,乡里莫名起了流言。
“听说老蒋联合了外国势力,要打回来了……”
“那些穷bàng子们,分了地的,早晚都得吐出来……”
镇子上和村子里,很快就传遍了。
一时间,人心惶惶。
徐甜甜听到后,就联想到了后世看过的那些谍战剧。这是有内jiān和狗特务作
祟?那些解放前后潜伏下来的,是不是要借机冒泡了?
果然,伴随着流言,破坏活动也出现了。
村里的大牲口莫名死了几头,一查是中毒而死。
工作组发现这一情况,立马展开了tiáo查。
有人检举说,一定是地主干的。
说他们心怀不满,妄想破坏革命生产。
可究竟是谁做的?
一开始,的确是怀疑那几家地主,可抓起来一审,又不大像。
这几家地主都是老实巴结的,下地劳动不说,开会啥的还算积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 60 章
极。
在工作组看来,改造得还不错。
可镇子上的那些地痞流氓,就不好说了。对那些恶霸,前期镇压过一批,可余
孽残渣还在。那些流言,没准儿就是从那边传过来的。
不如得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清理整顿一番。
于是,工作组立马向区里做了汇报。
就在这个档口,青沙河流域又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几起牲口死亡事件。
流言也越传越盛。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县里的高度重视。
县武工队派出了几支特别行动组,分别驻扎在了几个码头重镇上。
经过一番明察暗访,终于寻到了一条线索。
第38章
行动组所发现的这条线索, 就是李家庄的李神婆。
虎头村的几位村民说,那些流言是从李神婆嘴里传出来的。她还信誓旦旦地跟
几位老人说:“神明启示,这天马上就要变了……”
对这位神婆,曹组长也有所耳闻。
他把这一情况立即反映给了行动组。
行动组十分重视。
就把目光集中到了这位神婆的身上。
结果, 发现最近一段时间, 李神婆走村串乡, 活动频繁。她所接触的人员十分
庞杂, 行为举止也有些可疑。
为了顺藤摸瓜, 就对她进行了秘密监视。
半个月下来, 果然有了收获。
与李神婆有过接触的联络点, 一个一个地浮出了水面。而顺着这几个联络点,
往深里一挖,还真挖出了个大头来。
县中学里, 一位中年教师被带走了。
经过一番秘密审讯, 这人竟然是解放前潜伏下来的特务头子。这一系列毒杀事
件,就是由他策划指挥的。
那些秘密联络点, 早在解放前就布下了。
一直在暗里蛰伏着, 准备伺机而动。
而那位李神婆, 就是虎头镇联络点发展的下线。
最初, 联络人许她了一大笔钱财,把她拉下了水。后来, 又利用她经常走街串
巷的便利条件, 发展她为交通员。
这一下,全县一共抓了十几名特务。
那些潜伏下来的暗桩, 被拔了个一干二净。
一度传得沸沸扬扬的流言,也销声匿迹了。
全县上下欢喜鼓舞,以为能清净几天了。
可没想到,事情并未结束。
一天夜里,虎头村的大水井被人下了毒。
第二天清晨,一下子毒倒了十几口子。被送到镇上紧急救治,也未能抢救过
来,全都挂了。
村里顿时哭声一片。
县武装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了行动组驻扎在村里,展开tiáo查。
这时候,水源已被破坏了。
大水井里的水,暂时不能吃了。
村民们只好排着队,去那些有压水井的农户家里打水或下河挑水。
这么一来,到章家院里来打水的就排成了长队。
不到三天,就把水井给压坏了。
这水也出不来了,就连他家吃水都成了问题。
章存林只好借着这个由头,带着一家人搬到了镇子上。
从这以后,徐甜甜他们几个就在镇子和村子两头跑。
反正离得也近,一袋烟功夫就到了。
可村里一再出事,把他们也吓得够呛。
*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一恶性事件,立马震惊了整个青沙河流域。
各个村落都是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一些村子干脆组织起来,派人lún流看守着公共水井,以防有人来搞破坏。
而行动组这边,在虎头村内外日夜坚守,明察暗访。
可惜,却毫无线索。
一恍,七天过去了。
到了下葬这天,村里村外哭声震天。
送葬的队伍,排出了几里远。
曹组长、章启良等人也走在队伍里,神情十分严肃。工作组的队员们,更是一
脸悲愤,恨不得立马就把那凶手捉拿归案。
就在这天下午,有村民反映李二柱子生病了。
整整一个星期,也未见好转,像是被吓坏了。
这立刻引起了行动组的注意。
侦查员肖同志和崔同志,随即上门查探。
却见李二柱子躺在床上,口吐白沫,已是不省人事。
二人吃了一惊,赶紧去镇上请大夫前来救治。
可还未等大夫赶来,人就咽了气。
大夫一查,又是中毒。
症状与大水井的中毒群众一模一样。
肖同志向其家人询问时,见他媳妇神sè有异。
一直勾着头,浑身哆嗦着,半天说不出话来。
而他闺女,则哭着说道:“我爹病了几天了,一直躺着。今儿感觉好些了,就
去了趟镇上。回来后,就睡下了……谁曾想就这么走了?”
行动组围绕着李二柱子展开了tiáo查。
先从他媳妇入手。
接下来,就把这段时间内,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进行了排查。最后,一位外
地来的货商引起了肖同志的注意。
有饭铺伙计说,这位货商与李二柱子一起喝过几场酒。
听口音,像是南方人。
而这位货商今儿一早抵达镇上,办完了货就坐船走了。
行动组立马派了一艘快船,追了上去。
可惜,那艘货船在中途靠岸时,那位神秘货商上了岸,就没了踪影。有迹象表
明,他悄悄改乘了路上交通。
至于去了哪里?
就无从知晓了。
在后续的tiáo查中,从李二柱子身上又发现了诸多疑点。
而他媳妇也终于吐了口。
任谁也未料到,下毒的凶手竟然是“土改”中闹得最凶、最积极的李二柱子?
他本是个二流子,以前吸烟土把家产都给吸没了。
解放后,镇公所里qiáng制戒烟,算是给戒断了。回村之后,借着“土改”表现得十
分积极,也分了半口袋粮食、两匹布和几亩良田。
殊不知,这人就是个浪荡子。
哪肯好好干活?
地一直荒着,秋庄稼自然是颗粒无收。
到了冬天,又没了吃的。
就想把地偷着卖了,好换点粮食。
到镇上一打听,就有人跟他搭上了线。
一顿酒rou管饱,还给了一叠钞票,让他在村里好好表现,缺钱花来找他就成。
从那以后,他定期从那人手里领钱。
而他呢,也把村里的情况向那人透露了一二。
这一回,那人给他一个纸包,让他趁着夜里,把纸包里的粉末撒进井里。还跟
他说这是漂白剂,专门用来消毒的。
他就照着做了。
哪曾想竟是一味毒.药?
第二天,一看毒倒了一大片。
吓得他生了一场大病。
半夜里,满嘴胡话。
他媳妇起了疑心,一再bī问,才得知了真相。
可事已至此,又怕人检举。
两口子就装得跟没事人一样。
可到了与那人见面的时间,却不得不去。
而那人呢,却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 61 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