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壶中洞天

    李阳却是不以为意的笑了笑,道:“工程招标!”

    ………………………………………………

    ps:肯定有很多人会说,长城、秦陵、阿房宫招标,这在秦朝无法实现,不过yy小说嘛,下章会写可实践的理论。总之,这本书就是各种颠覆历史,新理论改革大秦,以至称霸全世界的基调。还望大家慢慢看,不要急,各种变革都会有一套对应的理论来立足的,大家放心吧。




第三十五章 工程招标
    “工程招标?”???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再次一脸的问号。

    一个个一脸懵逼,不知道这工程招标又是个什么鬼。

    扶苏有一种错觉,就是好像在这位李中丞面前,大家都变成白痴了一样,什么都听不懂,什么都得问他才行。

    没办法,抵不住心中的好奇心,他还是决定不耻下问:“中丞,这工程招标,所为何意?它真的能解决徭役之问题?”

    众人皆是一脸好奇的望向李阳。

    李阳点头道:“工程招标,就是把骊山、长城这些工程作价,承包给一些有实力的商人,让商人去找人施工建设。如此一来,商人可从中有差价利润可图,百姓也可赚取钱粮,解决生计问题,而我大秦亦不存在违反新法之嫌,更重要的是,工程可一年四季顺利进行。”

    “什么?把……把这些工程全部承……承包给商人!”

    一听这话,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倒不是说这些工程不能给商人去请人做,而是这些工程连举国之力都如此为艰,难以进行下去,那就些商人……他们能做到?难道一个商人还会比我整个大秦之国还厉害?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顿时,所有人都觉得李阳有点飘了,太自以为是了。

    这要不是前面李阳讲了那么多高见,冯去疾这会儿都想骂李阳这是在瞎胡闹!

    如此浩大的国之工程,承包给商人去做,这简直就是荒唐、离谱!

    冯去疾虽然忍住没有当面斥责李阳瞎搞,但还是直接质问道:“李中丞难道觉得商人可办得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而且,就算商人可以办到,但是商人亦是需找民夫,民夫若被商人征尽,这岂不又是无人耕种了?”

    李阳早就猜到他们会有此一问,直接道:“冯相有所不知,商人雇工,与国家征役,二者大有不同啊。国家征役,天下百姓不得不从,而商人雇工,百姓可视情况而往。如此,百姓可视自家情况,而前往用工之地,赚取钱粮,为国效力。”

    众人一听,一时沉默了,因为李阳所讲之理,似乎有点道理。

    冯去疾也皱着眉头,开始细细对李阳的话惴磨了起来。

    见大家没有立即反驳和质疑,李阳知道,自己说的并没有错,于是继续道:“我大秦田税,诸位应当比本相更为清楚,田税之高,达三成去二,百姓收获三石栗米,需纳税二石,自己只得一石。而我大秦,人均耕种面积十二亩,亩产六石,如此只需一年,国之富足,完全可以承担用工之钱财。而且,百姓为利劳作,我敢断言,效率定是以往数倍有余。”

    李阳可是算得很清楚,秦时,一石等于后世的30公斤,一亩田栗米才六石,即180公斤,秦时总的耕种面积达近二十三亿至二十五亿亩,即是一年产栗米最高可达4500亿公斤,尽收田税3000亿公斤。

    试想一下,大秦总人口2000万人,百姓自留1500亿公斤粮,可解温保,大秦国库一年却有3000亿公斤粮,是天下百姓的一倍,而国家只要养一百万的军队,民不需养,这么多粮自然足够养承担工程了。

    其实,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说“一夫挟五口,治百田”,即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个中年人带着一家五口,可耕作百亩田。而又有记载“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之,不可损之,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些都说明,其实在当时,一个人耕作,可养活十个人,只不过因为税重,三分之二上交国家,所以如此一来,百姓也只够自保,余粮全在国库。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征尽了所有的青壮劳力,却还能坚持到今天,每年养着两百万数的役夫吃喝,直到今日。

    就是因为,田税之重,一年足额征纳的田粮,够支撑军政及两百万役夫好几年。

    而且《仓律》有云,说“秦国境内,栗如丘山”、“秦国富于天下十倍”等说法,无不说明秦国粮食之多,以至粮仓遍布各地县、乡。

    是不是很震惊,是不是很诧异,这跟大家理解的历史不同,古代人这么多粮,大家印象中他们却民不聊生,饥不择食,苦不堪言。

    其实,这是因为历代多有战乱,或徭役过重造成的,还有就是各种灾害造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只要一但安稳下来的话,便是盛世。中国五千年朝代更替中,盛世无不是如此,稍有安稳,便是盛世。

    历代,缺的不是粮,缺的是太平和安稳。

    李阳知道,国库充实,完全可以实现工程招标。

    众人听完李阳的这番话,冯去疾还是有不解之处,又问:“依李中丞之策,把工程交予商人去办,商人若是给的工钱低了,百姓自是不肯干,若是工钱高了,百姓尽皆做工,而不为农事,这如何解决?”

    李阳笑道:“冯相过忧了!商人何其精明也,怎会不知该用多少人呢?工钱太低,不如耕种,自是无人做工,所以工钱自然高于耕种之事,至于哪些人能去做工,何时做工,自是百姓与商人的事,哪怕有人放弃耕作,一年只为做工,那又何妨,只要他能足够交纳家中田税即可。国家每年田税能足额征到,工程便能运转,百姓或为耕种,或为做工,或一边从事耕种,农闲时再去从事做工,这都可保他们生计无忧,如此,大秦可安!”

    众人听完之后,都沉思了起来。

    麒麟殿中,变得诡异的寂静。

    良久之后,似乎他们都扯掰清楚了,不由一个个两眼放光,一脸兴奋的样子。

    有些人更是激动地忍不住拍手叫好!

    冯去疾这时也两眼放光,有一种茅塞顿开,拨云见日之感,他突然发现,如果按李阳所说的办法去做,似乎真的既能保证百姓生计,又能保证国家税赋,还能使国家工程顺利进行。

    想到这里,冯去疾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同时也无比诧异的看向李阳,他发现,这个少年,真的是每每都有惊喜,每每都让人有一种大开眼界,颠覆认知的感觉。

    从他献仙药开始,对律法的剖析,对新法的改革,还有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无不是给人一种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奇妙经历。

    所有的事情,他都能一眼看出问题之要害。

    所有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他面前,都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解决……

    眼光独到,理论新颖,办法新奇,实乃世之奇才!

    冯去疾很少佩服过谁,这次是真的心服口服了,深深一揖:“李中丞此策,真可谓是一言点醒梦中人,叫我等如梦初醒,无不叹服。”

    一众文武大臣也纷纷冲李阳拱手,道:“中丞大才,我等佩服!”

    李阳也忙拱了拱手,算是回礼,脸上却一脸十分享受这种称赞的感觉。

    自己的政策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同和支持,李阳也是大松了口气。同时,他又觉得好笑,他记得在以前的那个世界,很多人把“长城贴瓷砖”当成段子开玩笑,而今日,自己却真的把这个段子变成事实了。

    而且,这种招标还不只是给长城贴瓷砖那么小,而是直接筑长城。

    也不知道将来的史书上,会如何写这件事呢?

    想到这里,李阳嘴一咧,忍不住得意的笑了起来。

    当然,扶苏也是被李阳的这个策略给惊得目瞪口呆,这一次,他是真的被李阳的才能给惊呆了。

    把役夫全数解散,谁敢去想?

    把骊山、阿房、长城等工程交给商人去办,这更是无人敢想。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看似离谱的想法,结合到一起,居然似乎真的正好绝妙的能解决大秦的难题。

    呼……

    扶苏此刻是彻底的惊到说不出话来了,对本阳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地步。

    现在,他终于明白父皇为何会愿意遣散所有役夫了,更加明白父皇为何会如此重用此人了。

    此人,非常人也!

    看来,父皇说的没错,他就是我大秦的吉星福相。



第三十六章 秦国前景
    “中丞妙策,扶苏受教了!”

    扶苏心中震憾之余,恭恭敬敬的拱手一礼。

    “臣,不敢言教!”

    李阳早就听说公子扶苏为人仁,且知书达礼,虽然这家伙仁的有点愚,但李阳还是挺尊敬这种人的,毕竟身为秦国长公子,还能心系百姓黎民,这种德行可非常难得。

    莫说在这古代,视百姓如奴隶、如蝼蚁的年代,哪怕放在后世,那些高官贵人,能心中装着百姓,替百姓着想的,也没有几人。

    就这一条,李阳便不敢在扶苏面前失礼,拱手谦虚了起来。

    “中丞不必过谦了,还未回来时,我便听闻中丞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独具通天之智,今日扶苏算是彻底的信服了。”扶苏笑着赞叹了一句,接着问道:“对了,中丞是怎么想出此妙策的,如此妙策真的只用了三天时间?”

    众人也唰的一下全望向了李阳,很想知道之前所说的三天出妙策,是不是真的。

    李阳笑了笑:“实不相瞒,臣确实花费了足足三天之久,方出此之策,此策也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众人无语。

    三天时间想出这么一个治国妙策来,你竟然还说足足?还说之久?

    大家都有一种智商被虐的感觉。

    扶苏也苦笑了一下,觉得自己在李阳面前一比,智商就好像被人家给踩在地上磨擦一样的感觉,智商的尊严受创,同时也更好奇李阳后面那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嘀咕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显然在惴磨李阳的这句话。

    李阳笑道:“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是说我大秦之税赋,取之于民,而将国家工程承包给商人,让商人雇佣百姓去做工,便叫用之于民。”

    扶苏一听,顿时拍手叫好:“妙啊!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一来,国家办了实事,百姓也通过劳动获得了钱粮,解决了生计,两全齐美,全应此理呀!”

    众人也都是两眼放光,无不叹服。

    李斯这时还不忘拍了个马屁,道:“荀子口中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今日算是在李中丞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哈哈哈……”

    此言一出,顿时满朝开怀大笑。

    秦国眼下之难事,悉数在今日被一条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迎难而解,众人又怎会不开心呢。

    只不过,李阳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这条政策一但得到实施,那么等于是还富于民。

    大秦每年赋税之多,是天下百姓的两倍,将这笔赋税的一大半通过工程劳作的方式,返还给百姓,足够让百姓家家皆有余粮。

    百姓不用挨饥了,而且通过劳作赚得了钱财,自然就会想改善生活条件了,介时便是手工作坊兴起的时候了。

    如此一来,商业还会远吗?

    而且,饱暖思“银”意,大家会多生娃,人口也会急剧增加,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李阳并不打算这个时候就把这些事情,这个时候就讲出来,因为他明白,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认同和支持,反则只会令人匪夷所思。

    就好比,今日所提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如果不是国库无存粮了,如果不是税赋征无可征了,他这种后世借鉴而来的先进策略,是不可能得到皇帝和满朝文武认同的。

    这一切,皆是因为大秦无路可走了,所以不得不选择走李阳说的这条变革道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秦朝确实是一个历朝历代最适合改革的朝代。

    因为六国刚刚统一不过十年时间,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是跟以往不同的。“皇帝”这个称呼是新发明的称呼,郡县制也是新创的,还有度量衡、文字,各种政策无不是在颠覆着以往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形态、旧思想,而且秦时各种规制也还不完善,甚至百姓可以颂贺平民万年无疆,见皇帝而不跪。

    这一切,都说明着,在这个时代,只要符合皇帝的志愿,符合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一切皆有可能。

    而反过来看,在后面的其它朝代,就难办许多了。各种完善的制度,各种祖制,特别是根深地固的封建思想,无不是在限制着新思想、新政策、新变革。而且,深受长久的封建思想迫害,百姓也跪久了,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连站都站不起来了,新思想,新理念就更无从谈起了。

    李阳知道,大秦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时代,因为它具有创新的政治土壤和环境。

    它就和新中国一样,刚刚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是一颗刚刚诞生的新星,是不将一切旧思想、旧制度放在眼里的新帝国。

    更重要的是,李阳还知道,秦始皇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君王,并非像历史书中讲的那样残暴不堪。

    对于秦始皇来说,只要能让社会进步,能让大秦万万世,什么都不是问题。

    废分封,改制度,儒士反对,杀儒士,烧诗经。

    这在普通人看来,就是残暴,但站在社会发展的政治角度看,他杀的儒士,焚的诗书,其实是影响先进制度的旧思想。

    先不论对与错,总归是叫全天下统一了新思想,巩固了新的郡县制度。

    对于李阳来说,如今自己身居中丞相高位,有无数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后有雄心壮志的秦始皇,加上这全新的大秦政治土壤,可以说,未来大秦大有可为!

    当然,大秦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就是鼓励全民广种粮、多生娃,而这也正是李阳在努力实施的东西。

    …………

    而就在李阳对大秦重新审视的同时,大殿上的嬴政见扶苏一脸震惊叹服的表情,心里也很高兴,这是他要的效果。
1...1718192021...2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