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风八万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紫钗恨
既然有三成胜算,那自己就应当与天意好好搏一把。





明风八万里 第三十三章 不要输
而且只有阿济格不入浙,刘永锡才能有三成胜算,但是越是这样的惊天波澜,刘永锡就想搏一搏!
毕竟他手上还有最后的杀手锏,他告诉邢夫人:“等会跟我一起去见娘娘,能不能在湖州城下反败为胜,就看我们跟娘娘谈得怎么样了!”
邢夫人知道张皇后实际跟自己一样都是刘家人,前段时间甚至还一起同床共枕过,但现在听到刘永锡说得如此郑重,她知道刘永锡与张皇后谈的必然是真正的国家要事:“行,不管夫君想做什么,我都全力支持,我相信张娘娘也是全力支持夫君!”
虽然前路有着惊涛骇浪,但是邢夫人觉得自己能跟刘永锡一起走下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而对于邢胜平来说,他还是第一次担负起这样重要的责任,而且光是整合杭州城下的十几路义军就让他焦头烂额了。
这其中有他统率的高杰旧部,也有出身京口镇、临淮镇的刘永锡旧部,还有王之仁、杨龙友、张名振这些从弘光朝正规军转变而来的义军,更有熊汝霖这样的新起义军,十几路人马各有各的来历,光是一个供给问题就足以让邢胜平焦头烂额。
更不要说诸路义军相互之间还有历史恩怨,最近杨龙友、马士英的几千名正规军参战让邢胜平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必须应付无休止的争议,许多人都要求邢胜平把杨龙友、马士英的几千兵马“接收下来”。
邢胜平知道所谓“接收”是什么意思,他虽然没经历过大场面,但却是第一时间拒绝了可能引发大乱的提议:“别的事情都可以谈,但是现在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致对付建虏,只要肯与我联手对抗建虏,那都是自己人!”
幸亏邢胜平在这件事还算清醒,杭州城外的三万义军才不致崩解离析,但维持住围攻杭州的局面已经是邢胜平的能力上限,现在邢胜平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时间拖久了会出大问题,因此他特意请教来督战的前任兵部尚书现任阁臣张国维:“张相国,您觉得杭州这边应当怎么破城?”
张国维算是崇祯朝又一个走马观花的兵部尚书,虽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能力确实稍嫌不足,而且还有纵敌出关的嫌疑,不过他终究是干过一任兵部尚书见过大场面:“邢大将军,越国公在湖州有没有写信过来?”
实际邢夫人与刘永锡已经准备写信给邢胜平,但到最后关头刘永锡还是放弃了下指导棋的念头,而邢胜平自然照实说:“我姐姐与姐夫派我向我传过捷报,但没正式写信过来!”
张国维非常自信地说道:“那就对了,那说明张皇后与越国公对邢大将军是完全信任充分放权,把杭州战局都托付给邢大将军,邢大将军,千万别辜负张皇后与越国公的厚爱!”
邢胜平虽然多了些勇气,但还是把自己心底的想法和盘托出:“张相国,我统领几千人用兵应当没问题,可现在杭州城外有三万大军,其中还有马士英这样的人物,我觉得调度不动!”
张国维继续给邢胜平打气:“监国皇后与越国公把整个杭州都托付给邢大将军,谁敢有异议一律军法处置,邢大将军,您不杀马士英虽然是慈心一片,但这并不代表您没有斩帅的权力,监国皇后给你我的诏书可是说好了,只要咱们俩达成一致不管什么样的文武官员就可以先斩后奏!”
刘永锡与张皇后远在湖州,对于杭州战局自然是无力掌控,所以在给张国维与邢胜平的诏书上特别注明了这一点,而邢胜平被张国维这么一说胆气也壮了:“张相国的时候是准备斩帅吗?”
“不!”张国维信心十足地说道:“是告诉诸位将军,你我有斩帅的权力,先让他们清醒一点,然后再让他们跟建虏好好打上一场,扫清建虏在杭州的外围据点,对付不了博洛,对付百八十个新附军总没有问题吧,他们敢不尽力,就别怪我们先斩后奏!”
虽然邢胜平对自己亲领的高杰余部颇有信心,但他对王之仁、张名振的部下就没多少信心,至于杨龙友、熊汝霖的部下他就实在不好说什么,听到张国维这么说他就锁紧了眉头:“这样可行吗?”
张国维却是信心十足地说道:“可行,绝对可行,现在我们必须打乱仗,把建虏也拖下水!”
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邢胜平连连点头:“没错,现在唯一打行的策略是打乱仗,把建虏彻底拖下水!”
虽然攻城的明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是博洛手下有三十多门红衣大炮,正常情况下明军是没办法攻破杭州城,而且正如邢胜平担心的那样,城外明军十几路明军鱼龙混乱,真正堂堂正正地展开野战交锋,决不是城内清军的对手。
在这种情况,围绕着城外若干据点打乱仗彻底打乱清军的节奏是最可行的策略,张国维信心十足地说道:“现在国家气运都在杭州、嘉兴与湖州三个战场,只要我军能在一个战场大获全胜就彻底改变天下气运,所以我们的关键是不能输,拖下去!”
张国维很清醒地认识到邢胜平麾下的三万之众是不可能歼灭博洛统帅的两万清军,那么只要拖下去,一切就有希望!
而对于摄政王多尔衮来说,他第一次发现剃发令居然引发了这么大的麻烦,甚至连博洛统帅的四万清军都遭受了挫折,他坐在龙椅上大声喝道:
“看来剃发令是件好事,把这些残明余党都逼出来了,如果不是剃发令,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人对我大清仁政心怀不满!”
只是下面多铎派来的使者却是照实说明了江南的实际情况:“现在的问题是博洛贝勒一时不慎,导致八旗将士折损数百人,汉兵的损伤更大,现在数万金华贼现在猛攻杭州,博洛贝勒已经派人向南京请援了!”
多尔衮大大方方地说道:“赶紧让多铎出兵支援博洛,如果博洛贝勒再有什么损伤,那真要出大事了!”




明风八万里 第三十四章 留守
大清朝的立国根本就是军事上战无不胜,博洛所部清军如果遇到大麻烦,那代表着大清朝也会遇到大麻烦!
虽然多铎只是说“博洛贝勒一时不慎导致八旗战士折损数百人”,但是多尔衮很清楚博洛所部四万大军,如果只折损几百名八旗将士是绝不会向多铎求援,多铎也绝不会郑重其事地派使者亲自禀报这件事,恐怕博洛所部的实际损失要大得多,甚至可能达到近万人的规模。
虽然多尔衮实际还是低估了博洛遭受的损失,但是他第一时间认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而多铎派来的使者也是非常郑重地跪在下面说道:“豫王已经亲领大军驰援杭州,但是这样一来南京附近就无兵可用,所以想请摄政王尽早派兵增援!”
虽然多铎派来的使者说得非常含蕴,但是多尔衮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博洛到底损失了几万人,以至让豫王倾巢而出,区区一个越国公刘永锡有这么可怕吗?还是多铎他觉得我远在北京容易糊弄!”
多尔衮话里隐隐带着杀机,让多铎派来救援的使者直接跪在地上:“禀报摄政王,博洛贝勒在钱江南北虽然折损了上万将士,但是这都是因为金华贼太阴险,并不是博洛贝勒的责任!”
多尔衮原本已经对博洛所部的损失估计得很严重,怀疑博洛所部的总损失接近万人,但是他真没想到钱江南北两次战役博洛竟然损失了上万将士,虽然这其中损失的主力肯定是各路新附军,但是八旗将士与外藩蒙古兵的实际损失也肯定非常惊人,所以多铎才会亲领大军驰援杭州。
这是入关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损失,即使是让多尔衮改变战略决策的怀庆之役,大清兵的损失加在一起也不到两千人,而一片石、潼关这些战略决战的损失也不过是几千人而已,可是一个横空出世的越国公刘永锡却让大清蒙受如此重大的损失,甚至让多铎大军倾巢而出。
要知道就在两三个月之前,多铎轻轻松松地就灭掉了弘光朝还收降了二十万降军,而现在多铎为了对付越国公刘永锡,不但要亲率大军驰援博洛,甚至还要向自己这位北京城里的摄政王求援,这让多尔衮充分认识到江南的局面有多恶劣:“我知道不是博洛贝勒的责任,但这件事难道是我的责任吗?”
虽然多铎派来求援的这位使者觉得就是多尔衮的责任,如果没有朝廷的剃发令,局面决不会这么恶劣,但是他哪敢当面顶撞摄政王:“朝廷的处置是不会错的,豫王是实在没想到金华贼会如此阴险狠毒,一时无备导致博洛贝勒吃了大亏,朝廷怎么处置他都认了,只求朝廷尽快发兵支援江南!”
按照多尔衮原先的计划,南征大军除留下少数兵马驻防之外,主力要返回北方,他甚至已经准备好了一支换防的兵马,但是形势既然如此剧变,他只能改变原先的计划,把这支换防的兵马作为援军投入到江南战场。
但是在做出增援的决定之前,多尔衮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询问来求援的使者:“这件事豫王通知了英王?有没有向英王求援!”
在驰援江南这件事上,阿济格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他能及时入浙就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但这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多铎派来求援的使者给出了一个非常含糊的答案:“豫王已经第一时间通知英王,但国家用兵方略不敢擅专,请摄政王早发大兵南援!”
多尔衮已经明白多铎仅仅是“通知”了英王阿济格,而且对于实际情况必然是缩水再缩水,所以才会派使者来向自己请援,不然阿济格十几万大军大举入浙,就是十个越国公刘永锡也招架不住了。
多铎与阿济格都是自己的同母兄弟,入关以后多尔衮也是让自己这两个兄弟充当起两个野战集团的统帅,但是兄弟三人之间的猜忌居然到这等地步,多尔衮都不由长叹一声:“我会让英王阿济格尽早入浙,不过江南的局面既然凶险到这等地步,看起来是继续派大兵南征!”
如果多铎这次南征一无所获,多尔衮自然不会追加赌注,可是多铎与阿济格南征的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所以多尔衮才会下定决心追加赌注,甚至准备把全部赌注押上去搏一把。
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南征援军的统帅,原本是准备用几千八旗兵换防,但是现在这种形势几千八旗军或许不足以挽回局面,因此他第一时间想到最合适的人选:“看来是要把豪格放出去!”
皇太极的这位长子豪格是一个敏感人物,特别是顺治皇帝即位之后他这位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就变得更加敏感起来,去年冬天豪格甚至只能去扫灭一群不起眼的土寇,而现在多尔衮终于决定把豪格这只猛虎放出去。
多铎、阿济格加上豪格三路几十万大军,别说是一个越国公刘永锡,就是十个越国公刘永锡都照样收拾了!
现在多尔衮信心满满。
金华城。
虽然张皇后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御驾亲征,但是现在金华城仍然留有监国公主与阁臣朱大典为首的金华留守司,而且前线的大部分供应都交由了金华留守司负责。
现在杭州、湖州与嘉兴六七万大军所需要的大部分物资给养都由朱大典这位阁臣来负责,大家都担心过去朱大典在捞钱方面是顶级专家,这一回他如果放开手脚大捞特捞,恐怕前线的几万将士就会出大问题。
但是事实证明朱大典在这方面确实称得上一位能员,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没少照顾自己人与亲戚朋友,但是一切物资供应都井井有条,让许多过去对朱大典有看法的东林复社中人都觉得张皇后与坤兴公主没看错人,让朱大典坐镇金华绝对可以万无一失。
但是这个“万无一失”的说法现在却受到了严重挑战,从北面传来的消息让整个金华府都为之震动:“阮大铖与方国安的兵马要来金华勤王?”




明风八万里 第三十五章 公主亲军
虽然阮大铖与方国安都是打着“勤王”的旗号,甚至声称自己来金华是为了护驾,但是谁都知道勤王护驾根本不需要来金华,去杭州或者湖州、嘉兴才是真正的勤王之举,阮大铖、方国安这个时候南下金华多半是想裹胁监国公主与金华留守司。
许多东林君子过去根本没把监国公主与坐镇金华留守司的朱大典大学士放在眼底,但是阮大铖与方国安南下的消息却是让他们终于清醒过来,他们不但喊出护驾的口号甚至还建议监国公主与朱大典可以暂时移驾离开金华。
只是朱大典身为整个金华府的头号缙绅自然是不愿意离开金华府,而且在越明朝廷之中他身为金华留守司的第一号人物,不经一战放弃金华更是一辈子的污点,因此他非常强硬地回复道:“微臣守土有责,绝不会离开金华府!”
诸位东林君子只能寄希望同样属于复社出身的钱位坤,但钱位坤也是长期跟随刘永锡的老人,而且他在北京有过一段落水“从贼”的历史,遇到这种敏感问题自然不敢附和诸位东林君子:“江上将士全赖留守司供应军食,监国公主可以暂时移驾,但是留守司绝不能走!”
说到这,文武官员们的议论就更多了。
大家以前是把马士英、杨龙友恨到骨子里,觉得监国皇后与越国公接纳马士英是极大失策,甚至可能浊乱朝政,但是现在经过阮大铖与方国安这么一折腾,大家突然觉得马士英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人选。
虽然马士英在弘光朝做了许多糊涂事,但至少识大局及时投效监国皇后为国家效力,杭州战场正是因为有了马士英与杨龙友的参战才会转危为安。
而阮大铖这个阉党才是真正的祸害,弘光朝的政争几乎都是因他而起,而且因为阮大铖的存在才导致所有政争都无法解决,而现在更是打着“勤王”的名义想要裹胁监国公主与金华留守司。
而且阮大铖的眼光太毒,正好是打在监国小朝廷最最脆弱的节骨眼上,之前越国兵虽然用兵江上,但金华有周之升所领的皇后亲军足以应付一切,但是张皇后御驾亲征之后,周之升所部也随之渡江,现在金华城内几乎是无兵可用。
“无兵可用”的说法或许是夸张了一点,但是现在金华城内的可用之兵不足千人,城外也不过数百人而已,而且几乎都是成军才一两个月时间的新军,根本无力跟阮大铖、方国安的大军对抗。
现在朱大典与钱位坤都表态不离开金华,文武官员就更着急了:“朱相国与钱尚书都不离开金华的话,那总得想个办法吧?总不能请邢胜平将军从杭州回援。”
现在杭州方面战报频传,邢胜平所部正与清军在城外展开连番争夺,这个时候从前线抽调兵力绝对是不智之举,但是大家能想到的办法只有让邢胜平尽快回援,而且未必能赶得及,至于湖州方面的张皇后与越国公就更指望不上。
而朱大典倒是定下神来:“求人不如求已,阮大铖、方国安也不过是几千兵马,我朱某人一句话也号召起几千人来!”
只是朱大典虽然信心十足,但是大家也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大典作为金华府的头号缙绅确实一句话能号召起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但是几千名连武器都配不齐的农夫在战场上根本不堪大用,何况金华府今年已经招募了近万新兵,最好的一批精壮已经提前入伍,库房的武器盔甲也已经用在他们身上。
现在即使能临时召集起几千农夫也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就连支持朱大典的钱位坤都说道:“相国是准备坚守金华城等待邢将军回援吗?就怕到时候军心大乱!”
朱大典不由也锁紧了眉,如果再给他十天半个月时间,他肯定能用手头的资源组建起一支能用的武力,但现在阮大铖与方国安根本不给他任何机会,最快两三天时间就能赶到金华城下,只是这个时候他就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说道:“有我在,军心不会乱!”
听到这个动听的声音,不管是朱大典还是钱位坤以及在场的文武官员一个个都变得精神振奋:“公主殿下!”
“公主殿下来了!”
“是监国公主!”
“监国公主站出来了!”
虽然坤兴公主在金华城内很没有存在感,但是她终究是监国公主,也是崇祯先帝的长女,可以说是一个有着象征性意义的人物,虽然很多人之前觉得这位监国公主纯粹是一个花瓶与摆设,可现在坤兴公主站出来他们却是最受感动的一批人。
虽然他们内心深处也觉得坤兴公主即使站出来也发挥不了大作用,但是她肯站出来这个事实就让这些文官觉得皇恩浩荡泪如雨下,而且站出来的坤兴公主给大家吃了定心丸:“阮大铖、方国安打错了主意,本宫亲军明日就能赶到金华,有本宫的公主亲军在,他们再多上十倍兵力也拿不下金华城!”
监国公主还是第一次说起她的“公主亲军”,这些文武官员却不由想起了张皇后所领的周之升所部亲军,这支三千人的精锐渡江之后可是屡建战功,坤兴公主的亲军如果有周之升所部的实力与战力,自然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朱大典倒是知道这支公主亲军的来历:“就是越国公给监国公主量身订制的那支公主亲军?他们如果能及时赶来,那咱们金华城就可以转危为安了!”
只有钱位坤紧张地抓着头发,别人或许不清楚这支监国公主亲军的成色,他作为金华留守司数得着的大人物自然很清楚,这支公主亲军确实是越国公与张皇后为监国公主量身订制,军官都是京口镇老人,兵员则以越国公老家的处州乡兵为核心,虽然是新军,却可以说是一支相当值得信赖的部队。
但问题在于这支公主亲军总共只有五百人而已!




明风八万里 第三十六章 勤王诏书
虽然这五百亲军好好运用绝对能比一两千新军还要好用,但总兵力终究只有五百人而已,再怎么折腾也只是五百亲军,而且这五百亲军还在从处州赶来金华的途中,至少要三四天才能赶到金华府。
阮大铖与方国安的几千大兵最多只需要两三天时间就能赶到金华府,这也是之前朱大典并没有把这支公主亲军计算在内的原因,现在坤兴公主既然提起了这支公主亲军,他与在场的文武官员都燃起了无限希望与勇气。
这种希望与勇气主要源于越国公刘永锡创造的一系列辉煌胜利,毕竟朝廷义师一次次将八旗劲旅尽数歼灭,而阮大铖与方国安的这支兵马却是连八旗兵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已经轰然而溃,因此大家在心理上自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监国公主更是信心十足地说道:“如果阮大铖与方国安带几万人南下,那肯定要请越国公与阮胜平将军回援,但是他只有几千残兵败将,那我与我的亲军就在金华府等着他过来!”
之前她已经派了信使快马加鞭通知亲军日夜兼程尽早赶到金华,现在的关键不是她这支亲军能走得多快,而是她能把阮大铖与方国安拖上几天。
而监国公主的发言让满城文武都变得信心十足:“殿下英明!”
“公主殿下神武!”
“有公主殿下坐镇金华,一切都可以万事无忧!”
监国公主一出场就稳住了军心,而且整个金华府也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动员,朱大典非常痛快地把城外的几百兵马都撤回城内,而且第一时间武装起上千名新军,并按照刘永锡制定的方案把这些新军都编入了原有的几个营头之中,并放出风声公主亲军已经抵达金华府,自然可以万无一失。
而对于阮大铖与方国安来说,他们很不喜欢公主亲军抵达金华府的消息,虽然他们觉得这支公主亲军的战斗力有多强,但问题在于这是金华小朝廷的主场,在据城死守的情况下哪怕多出几百生力军都足以改变战局,何况这支公主亲军据说有好几千人。
阮大铖向来以“知兵”而著称,现在自然是力辩这则消息极不可信:“哪怕越国公有再大本领,他的人马都已经用于江上,怎么可能突然变出几千兵马来,我看这支所谓公主亲军最多也不过是七八百人而已!”
方国安觉得阮大铖说得不错:“没错,这支所谓公主亲军不可能象张皇后所部亲军有三千之众,最多也就是一千人,咱们下一步是不是加快速度强袭金华?”
阮大铖却是锁紧了眉头说道:“慎重,这件得慎重些,这支公主亲军之前闻所未闻,现在金华这边突然放出这样的消息,是不是想趁我们立足未争下毒手?一定要慎重啊!”
虽然阮大铖南下之前是雄心万丈,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但是他终究是纸上谈兵,进入金华府之后发现不管是缙绅、豪强还是平民、商人都对他们不请自来的武力充满了敌意,他一下就变得保守起来。
方国安原本是准备加速行动抢在公主亲军抵达之前入城,但现在被阮大铖这么一说他又变得犹豫起来:“圆海,按你的意思朱大典并不是摆空城计?”
阮大铖自命甚高:“朱大典可以摆空城计,但我阮某人可不是什么村夫,他这么有恃无恐,咱们可要慎重为上,咱们这支队伍是什么成色,你比我更清楚!”
一说到这几千兵马的成色,方国安自己都觉得焦头烂额。
虽然他麾下这几千人马都是弘光朝的正规军,但是这次清军南下的过程几乎是望风而溃,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所以才会打着“勤王”的名义南下,但部队的士气普遍不高,许多官兵更是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来金华裹胁监国公主。
在这种情况下,真要一路强行军说不定什么时候部队就炸营散架了,因此方国安虽然觉得不妥,但还是决定稳扎稳打:“咱们有几千兵马在手上,只要不犯错,监国公主与朱大典总要给足好处!”
只是部队的行军速度慢下来以后想要重新加速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况一路行来的官民缙绅与豪强都对这支不请自来的客军采取敌视态度,不是给养接不上就是饶了远路,或者是大路直接遭受破坏,所以原本两三天能走完的路程足足走了四天。
1...6465666768...1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