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即便有主帅居中调度,发布的作战命令,各部将领也未必认真执行,甚至阳奉阴违。
尤其是打硬仗,譬如拦截敌军主力,或者为大军断后,承担此任务的军队,必然伤亡较大。
这对于许多视军队(部曲)为私产的将领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各部将领基于私心或者个人恩怨,出工未必出力,不肯打硬仗。
参战的军队越多,互相推诿、作壁上观的将领就越多。
这几年官军为何经常打胜仗?
很简单,苦活、脏活、累活,基本上都由徐州军干了,其他参战队伍,舒舒服服打顺风仗,自然表现不错。
可是,兵无常胜,若哪一天,徐州军也败了,怎么办?
诸军如鸟兽散么?
或者说,北伐时,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徐州军所向披靡”上。
齐国国力雄厚,兵马众多,哪天来个“田忌赛马”,以偏师拖住徐州军,以强军进攻其他官军,如之奈何?
李笠认为,北伐时,要打的硬仗很多,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某支强军。
而是要调动各部兵马,将参战各军拧成一股绳,用集体的力量,披荆斩棘。
毕竟要对付齐国这样的强国,必须全力以赴,打赢战略决战。
而不能寄希望于某场战役胜利,便能让齐国这庞然大物轰然垮塌。
李笠这么一说,意思是进行制度革新,萧询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道理他懂,但涉及制度建设,他就不懂了。
李笠认为,梁国现有的作战制度实行了许多年,结果表明不是很理想(大兵团作战情况下)。
所以需要想办法让军队战时状态的表现良好,以提升北伐成功的几率。
他的建议,是针对“战时状态”,制定新的作战制度,编制新的“战术单位”,然后合成“战役军团”、“战略军团”。
参考周国目前的军事制度革新成果,李笠希望建立的新作战制度,名为行军制度。
所谓“行军”,指的是行军作战,词义不仅有军队作战期间的行进,也包括作战军队的编制、兵力配置,以及军队的部署、调动和作战。
具体实行,是应战事需要,临时编制一支军队承担作战任务,这支军队一般兵力在数千左右,为“战术单位”,名为“某某道行军”。
如果行军的作战区域是河南,便是“河南(东或西)道行军”,其主将,为行军都督,由战时任命的大臣担任,并有长史、司马、参军等僚佐。
战事结束,行军解散,各将佐回归本职。
所以行军都督是个临时性的作战军职,行军这一编制,也是战时编制。
若战事规模较大,需要投入数支行军,那么行军总管之间,谁是上级?
上级是行军总督,所谓“总督”,就是“总都督”的意思。
行军总督同样是战时任命,战事结束便取消任命。
若实行这种作战制度,对外作战时,战术单位就只有“行军”一级,每个行军的兵力在数千左右,承担一般的战术任务足够了。
具体兵力配置,根据战斗规模来增减,必要时,任命数个行军总督、统帅十几个行军都督也不是不行。
譬如全面北伐时,战线东西横跨数千里,可设数个行军总督,以其战区的战役攻势构成战略攻势。
“譬如,陛下御驾亲征,青、徐可设一行军总督,豫、亳可设一行军总督,沔北,可设一行军总督,分管左、中、右三路,负责各自战区战事。”
“陛下居中调度、总揽全局即可。”
一说到北伐,萧询就兴奋,可听了听着,听出一个问题:“即便改了制度,可诸军协同作战的问题,依旧没解决?”
李笠回答:“陛下说的是,若只是变个名号,变个编制,如同换汤不换药。”
新制度下,行军都督负责率领部下实施本行军的作战,即将兵。
而各行军之间如何协同作战,由行军总督负责,负责对各行军都督下命令,即将将。
可以预见,行军都督管束本部兵马会比较容易,因为这些兵,本来就是随着主将编为行军的,都是老部下,管起来当然没问题。
但是,行军总督要管束行军都督,就有些困难,因为这种上下级关系,是临时构成的。
即便行军制度下,参战将领的上下级关系,仅看行军军职,而不是其本官官职、军号、爵位,但人的尊卑心理以及不信任感,不可能因此改变。
所以,依旧存在上级指挥不动下级的可能。
依旧存在各行军都督对行军总督的命令阳奉阴违、消极避战甚至临阵脱逃的可能。
“这是军法执行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李笠回答,“在军中执法,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
“诸军协同作战,如何避免‘友军有难、见死不救’?如何避免出工不出力?如何避免硬仗不打,顺风仗争着打的情况?”
“有时候,战事不顺,并不是将士不用命,实在是打不过,技不如人。”
“那么,若该行军被判定是消极避战,来个阵前处决主将,或逼着行军将士出战去送死,容易引发兵变甚至叛变。”
“若把军法的执法权,全都交给行军总督或监军长史,由其全权处置行军都督,难免出现滥杀、挟私报复的情况。”
萧询想了想,说:“可以派御史作为监察,监督行军总督、长史执行军法呀。”
“若作战时,某行军都督有消极避战嫌疑,触犯军法,当斩,就由行军总督、长史加御史,三人共同商议,只要有两人赞成,就该执行。”
皇帝懂得不少,让李笠省去了解释,于是图穷匕见:“陛下所言甚是,然而,以不通军事之御史去监察军法执行,弊大于利。”
“所以,臣要给行军制度,加一个小小的补充...”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章 整军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射阳湖面,波光粼粼,春风中,大量船只扬帆北上。
皇帝携文武百官离开建康,所乘船只浩浩荡荡,经广陵入中渎水,由射阳湖前往淮水南岸的淮阴。
船队之中,御舟上,皇帝萧询兴致勃勃的看着四周风景,想起了前年御驾亲征时经过射阳湖的情景。
风景依旧,但此次出行,心情又有不同:到了淮阴,就会驻跸行在,厉兵秣马,为北伐做准备。
一旁,伴驾的李昕,向皇帝介绍起监军这个职务。
设监军的目的是什么?监督作战,并监察军纪,管制军中诸将,察举作奸不法者。
监军是个统称,实际职务,自汉以来,名称多有不同:譬如监军御史、督军御史,又有护军、军司等。
而其职责,现在其实由军长史、军司马分担。
防止军队(主将)叛变,只是监军的职责之一,朝廷设监军,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让军队卖力作战。
而不是出工不出力,消极避战。
亦或是见死不救,临阵退缩。
那么,监军该如何“监”军,才能确保将领认真打仗?
如何判断将领是真的消极避战,还是审时度势,静待时机?
亦或要分辨将领打的是神仙仗,还是荒唐仗?
李昕认为,很难做到? 因为天才和庸才,对战争的理解完 全不同。
“韩信以新兵背水列阵,若有监军? 监军恐怕会认为韩信疯了? 因为这违反常识? ”
李昕举了个例子,萧询觉得这例子不错。
淮阴侯韩信打的都是神仙仗,凡人无法理解? 若以监军掣肘? 恐怕就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战绩。
李昕又说:“官军攻打某城,守军顽固,且援军不日即将抵达? 己方主将为鼓舞士气? 争取打出破城、击退援兵两场胜仗? 于是下令破城后...”
“下令破城后? 将士们可尽情劫掠? 搜刮钱粮和女人...”
“将士们破城? 尽情放纵后,士气高涨,随后击败增援敌军,这,该怎么算?监军是该阻止? 还是坐视不管?”
李昕的问题? 让萧询错愕:这样也行的么?
李昕见皇帝目瞪口呆的模样? 回答:“陛下? 打仗,打胜仗最重要,对于军队来说? 打胜仗,才是其主要职责...”
“一支军纪败坏,却能打硬仗的军队,和一支军纪良好,却打不了胜仗的军队,陛下要用哪一支?”
“这...”萧询觉得难以接受,他当然希望军队打胜仗,但不明白为何放纵兵卒烧杀抢掠,居然能让士气大涨。
李昕继续说:“同理,设监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要确保军队奋力作战,打胜仗。”
“为了打胜仗,有些事,就只能默认,等战事结束,再追责。”
“譬如战时屠城,或者纵兵大掠,当时可以将就,战后,对错一定要分,并且做到功过分明、奖惩分明。”
“靠纵兵大掠维持士气,最后打了个大胜仗,论功该封公爵,但是,纵兵大掠,就是不对,该罚,所以,降封,封子爵。”
“可以允许将领战时便宜行事,但是,对方要对自己便宜行事的后果负责。”
这是李笠之前对李昕做的讲解,李昕现在向皇帝转述,又举了个例子:
大战爆发,青州军苦守碻磝,徐州军奉命解围,结果走到半路,徐州军的哨骑探到敌军屯粮位置。
于是,徐州军决定奇袭屯粮处,而不是解碻磝之围。
粮仓烧了,碻磝也被齐军攻破了,不过,齐军因为粮仓被烧,军粮无以为继,只能撤军,于是,碻磝重归朝廷所有。
那么,徐州军这种行为,算是见死不救么?到底做得对不对?
萧询想了想,试探着说:“还是...事后算账,来个功、过分明?”
“只能如此。”李昕点点头,“若徐州军既不去救碻磝,也无法成功奇袭屯粮之处,那么,两过并罚。”
“这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萧询还是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一旁,旁听的李笠回答:“陛下,微臣以为,打仗,看的就是结果,胜了,什么都好说,败了,说再多又有何用?”
“前线将领,临机决断,仗怎么打,主帅下达的命令如何执行、该不该执行,他自己权衡利弊,监军,只负责提醒、警告,并申明风险。”
“将领做的决定,自己承担后果,有功有过,值不值得,自己看着办。”
“但是,若抗命不遵,或者决定撤防、撤军等,必须急时告知上级,否则就算作临阵脱逃,或者意图不轨,此举不可饶恕。”
“还有其他作战期间违反军纪的行为,经过军法司裁决,该杀就杀,该坐牢就坐牢,该夺爵罢官,就夺爵罢官。”
“哪怕,他是宗室、勋贵,也不能例外!”
这就是李笠提出的解决办法,他认为滥用监军,或者给监军以过大的权力,只会影响军队的作战表现。
使得军事以外的因素(个人恩怨、政治因素),干扰军事决策。
监军误事的典型例子,就是一些朝代用不知兵的太监监军,结果太监干扰决策,导致军队打败仗。
权衡利弊,李笠认为,设立军法司(军事法庭)来威慑将领会比较合适,哪怕这种方式类似于秋后算账。
直属于军法司的各级军司,在“行军”编制时,就要作为军中佐官,随军出征,见证行军的作战过程。
一名将领在作战期间到底有没有消极避战、见死不救、图谋不轨,先由其同僚(譬如长史、司马)或者上级(行军总督)提出控告。
军法司根据各方证词,包括军司的报告,来做出判断,并下结论:有罪还是无罪。
若有罪,该怎么处罚。
以这种方式来震慑将领,能让带兵将领临机决断时,想清楚后果,再付诸实施。
行军总督,战时可以撤换行军都督职务,但除非特别情况(譬如对方涉嫌叛变、叛逃或者临阵倒戈),否则不允许行使“使持节”杀行军都督的权力。
即便杀了人,事后也得接受军法司调查。
一旦判定是滥杀,行军总督也得负责。
所以,战时军法审判机构——军法司,以及军司随军制度,是要跟着行军制度一起实施的。
而军法司做出的判决,由此引发的行刑(譬如死刑),除非皇帝特赦,必须严格执行,哪怕对方是宗室或者勋贵,否则就是笑话。
萧询听大将军说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既然这制度先在两淮试行,那就先试试再说。
反正军法司由大将军主管,想来,必然能够有效震慑、约束将领们战时的行为。
。。。。。。
淮阴行在,行宫边上军营官署,都督宫城诸军事的大将军李笠,忙着签发军令,调动禁军进行各类布防。
与此同时,还要向周边驻军发布命令,做出各种布置,确保行在安全。
因为涉及中外诸军事,所以命令很多,李笠不敢大意,幕僚拟定的每一份命令,都仔细看过。
中外诸军事,指的是中军、外军诸军事,这里的中、外之分,分辨标准是京城(中枢所在)。
常年驻扎在京城内外的军队,是中军,这就包括了禁卫诸军;
外军,泛指各地都督区所统辖之军队,还包括各州郡所统辖的州郡兵。
中军镇守京城,外军镇守地方,两者相互掣肘,若有人“都督中外诸军事”,意味着此人距离皇位已经很近了。
想到这里,李笠放下笔。
如今,权臣的“标签头衔”有两个:
一个是“录尚书事”,指的是掌握行政、人事权;
一个是“都督中外诸军事“,指的是掌握军权。
如果要二选一,必然选后者,因为抓住了军权,才是真正的掌权。
但军权在手,未必能打胜仗,因为军队必须能打,掌握在手里才有意义。
皇帝到了淮阴,李笠酝酿已久的整军(抓军权)计划,终于可以实施。
他整军的目标,是中军。
中军经过整顿,战斗力增强,才能跟着皇帝御驾亲征,保皇帝平安。
所以有这各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没人能正面反对李笠的整军计划。
而中军一旦增强,意味着中枢和地方的力量对比,中枢渐渐有优势。
使得外军作乱、进攻中枢的可能性降低。
至于整顿后的中军听谁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外军制度,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但结合政治局势,有一个缺陷:一旦中军势弱就会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那些本该镇守地方、拱卫京师的外军,因为失去了牵制作用,其本身,也会成为祸乱的根源。
野心家靠着强大的外军,可以入主中枢夺取皇权。
而之前其所属势力,则会取代原有的中军成为新的中军系统。
宋、齐、梁的朝代更替,就很说明问题:
前朝皇室内讧,同室操戈不停重演,从而导致政治混乱,而中军的控制权一直是争夺的焦点。
连年战乱,中军需要经常外出征讨,可是兵力却又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导致实力急速下降。
这两点是导致中军势力变弱的原因,一旦中军出现疲软状态,那么野心家则会依靠外军强势崛起。
使得本该为稳定朝纲而设的外军,成为野心家的工具。
宋末的萧道成、齐末的萧衍,都是靠着强大的外军(萧道成靠青、徐武装,萧衍靠雍州势力)夺取了前朝的江山。
然后兵员本地化(建康化),中军战斗力下降,沦为仪仗队。
军中充斥着大量关系户、喝兵血的蛀虫,寻常兵卒没有良好的训练,甚至身兼数职,变成雇工。
外重内轻,是如今梁国中、外军的现状,中军基本没有像样的野战能力。
当年侯景做乱,中军的表现极其不堪,如同草包,也亏得有台城作为防御设施,勉强挡住叛军的围攻。
当年羸弱的中军,直到现在,战斗力都不怎么样。
无论谁当皇帝,都没有足够的信心以中军震慑外军。
也亏得实力最强得外军——徐州军是李笠嫡系,不然,他这个大将军也当不安稳。
之前,李笠就想整顿中军,但投鼠忌器,担心整军导致将士心怀不满,以至于为人所趁,发动宫变。
现在好了,皇帝来到淮阴,而淮阴,在徐州军的“一日突击”范围内。
李笠提笔,继续签发军令。
他现在开始整顿中军,谁敢不听话、闹事,他就让对方“删号重练”。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一章 整军(续)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上午,军营,一处营房内,知识竞赛正在进行,参赛的两支队伍,其成员人手一本“丹禁保卫条例”,根据比赛规则,轮流向对手提问。
又有许多将士作为听众,坐在一旁旁听。
丹禁,指代宫城,丹禁保卫条例,是大将军主导下编撰的一套宫禁规则,宿卫宫城的禁军、侍卫,都要记住相关内容。
但死记硬背没意思,于是各营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抽查将士们对条例的掌握情况。
提问时,随机从对面队伍里点一个人接受提问,被提问者回答结束后,由裁判判定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
一队十人,每人可提问三次。
两队各自提问完 毕,裁判统计回答错误的次数,以次数少的一队为胜者。
败者,要给胜者洗十天衣服。
如果不分胜负,还有下半场:比赛讲鬼怪故事,由观众来投票决定胜负。
而各类有赏有罚的比武,也会定期进行。
这样的比赛制度,是大将军定下的,实行半年以来,很受禁军将士欢迎,让枯燥的军营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房间外,窗户旁,身着戎服的皇帝萧询,见房内气氛十分活跃,很高兴,想进去体验一下,被陪同参观的大将军李笠劝住了。
因为皇帝一进去,将士们就放不开手脚。
到了讲鬼怪故事环节,会因为皇帝在场? 将士们不敢胡乱编故事。
萧询沿着石子路向前走,经过操场,见许多兵卒列队跑圈? 或者在军士监督下进行各类训练? 只觉心旷神怡。
这就是大将军所说的“朝气蓬勃”? 气氛活跃的军营,让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活力”,
而只有漫步军营? 才让他切实感受到? 自己是在为北伐做准备,而不是来淮阴游山玩水。
将来北伐,他御驾亲征? 中军要随行? 必要时会投入作战? 所以? 中军诸营不能是个样子货? 得操练? 如战兵那般操练。
大将军对中军的整顿,其实从去年就开始做铺垫,到了淮阴后,加大整顿力度,成效十分显著。
萧询每次临时起意到禁军各营巡视? 随意点几个兵用二石弓射箭? 成绩都不错。
他知道要把箭射好? 至少得练个一两年? 能开二石弓的人,双臂必然强劲有力,换了长矛、刀盾? 一样能用得不错。
所以,萧询认为大将军整军是真的把禁军将士的作战能力提升了。
而不是一些大臣嘀咕的那样,大将军整军是为了清除异己,别有意图。
见前方擂台围得人山人海,萧询知道是技击比赛正在进行,来了兴致,直接就往人群里挤。
他身着戎服,虽然年纪小了些,但看上去就是一个兵卒打扮,不起眼,若不是身材魁梧的李笠在前方开路,根本就别想挤进去。
跟在后边、陪同巡营的黄?,见着皇帝的背影,忽然冒出个念头:不如我送你一程,让你父子团聚?
从某种意义来说,黄?是萧询的杀父仇人,因为当初导致萧大器重伤不治的怪猴,就是黄?养的。
虽然这件事是个秘密,但对于黄?来说,既然干了一次,不在乎多干一次。
他现在作为禁军将领,掌管部分禁军,帮妹夫李笠掌握宫禁,真要动手脚,不是不行。
不过,张铤说时机未到,所以黄?就安安分分当忠臣。
在他看来,妹夫的想法,总是与众不同,虽然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过终究是一步步靠近最高的位置。
如今,把小皇帝哄得高兴,离开建康,驻跸淮阴,这招不错,所以,他们也没必要走极端。
想想张铤给他分析的一些事情,黄?有些期待:
皇帝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而常住,两淮的豪族大户,可不会放过这接近中枢的机会,用不了几年,局势可就要变了。
。。。。。。
官署,李笠召集佐官,对近期整军的成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为第二阶段的整军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是什么?
制度变革:实现将、兵分离,以军士管兵,避免“兵为将有”,防止因为某个禁军将领出问题,导致整支军队跟着一起异动。
但将、兵分离,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所以,要打“补丁”,对于李笠而言,这不是大问题。
因为在徐州试行多年的“军士管兵”制度,已经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负面影响,有现成的“补丁”。
1...249250251252253...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