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他在长安多年,口音已经完全变了,说话带着关中口音。
只要他不想,别人就无法从他口中听出丝毫鄱阳口音来。
冯恢的口音变化很大,但家乡的变化更很大,虽然家人的来信里,描述了鄱阳城的变化,但他很想亲眼看看,自幼生长的家乡,如今到底有多么繁华。
因为饶州有新平和乐安两棵“摇钱树”,所以,常住饶州的人口每年都在增加,鄱阳城的常住人口,据说已经达到十万户。
鄱阳城的规模扩大了许多倍,昔日的街道,悉数拓宽,破败的民居,全都推倒重建,如今的鄱阳城,可谓脱胎换骨。。。
冯恢想到这里,放下笔,因为外面忽然喧嚣起来。
他听着外面的动静,本来有些烦躁的心,忽然平静下来。
信,已经没有时间写了,更无法寄出去。
冯恢拿起信纸,放到蜡烛上点燃,火光照亮了他的脸。
脚步声起,有人撞开房门,冲了进来:“老冯!他们来了!!”
“是么?”冯恢将烧起来的信纸扔到地上,用脚踩了踩,将灰烬踩碎。
火光依旧映照着他的脸,但却是来自外面。
外面,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并不时有人高呼“投降不杀”,看来,他的住处已经被包围。
跑,是绝对跑不掉的。
冯恢探手伸入衣襟,掏出挂在脖子上的一个小瓷瓶,看着跑过来报信的同伴。
对方手里,也有一个瓷瓶,同样以细绳挂在脖子下。
“好兄弟,黄泉路上,做个伴吧!”冯恢说完,笑起来,对方也笑起来。
这一天果然来了,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但是,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儿子,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因为这是他们的同乡、当今天子承诺过的。
冯恢打开瓷瓶的盖子,看看外面晃动的火光,毫不犹豫将瓶中之物一饮而尽。
破门的声音响起,与此同时,他的喉咙如火烧一般灼热,这股灼热沿着喉咙往下走,一直进入胃部。
疼痛蔓延开来,冯恢疼得站不住,倒在地上,他看着同样倒在地上的同伴,心中没有一丝懊悔。
第二阶段行动,顺利进行。
宇文直这混蛋,得知他要对宇文护下手,果然去给宇文护通风报信了,所以,他们是逃不掉的。
也不能逃。
可是,若落入这些人手中,必然受尽各种折磨,生不如死。
那该怎么办?
要解忧,当然是断肠毒药。
至于美酒,另有用途。
。。。。。
数日后,下午,皇宫,入宫觐见太后的宇文直,一边走一边哼着歌,心情大好。
他协助宇文护破获了一起刺客行刺案件(未遂),立了大功,表明了忠心,所以,即将重获重用,如何能不高兴?
宇文直随后想起案情。
说来也够惊险的,一直讨好他的那个商贾冯恢,居然有问题,处心积虑挑拨他和堂兄宇文护的关系。
然后想让他行个方便,方便一伙乘机刺杀宇文护。
还好,宇文直脑袋没有完全发昏,想清楚了利弊,果断去向宇文护坦白。
于是,冯恢等人被一网打尽,奈何,对方及其同伙服毒自尽,未能生擒。
即便如此,宇文直也得了宇文护的赞赏,“死灰复燃”已成定局,先前的怨气,自然就消散了。
不一会,他见到了太后叱奴氏,太后果然一边看歌舞表演,一边喝酒,佐以小菜。
酒是什么酒?来自楚国的“江南春”,而且是前不久宇文直送进宫的。
当然,为了太后的健康着想,这“江南春”喝的时候要兑过。
太后喜欢喝酒,身为一国之君的宇文邕多次劝阻无效,作为皇弟的宇文直虽然也有些担心,不过,既然太后喜欢,他当然要尽孝心。
所以,前几日从冯恢那里又得的一些好酒“江南春”,宇文直将其中几瓶献给太后,这就是孝心。
宇文直陪着太后说话、看歌舞,也喝起酒来,不一会,宇文邕到。
宇文邕当了十一年的皇帝,一直老老实实,所以和掌权的堂兄宇文护相安无事,因为没有实权,其实每日里没什么事可以做,常来太后这里陪着说话。
但母子三人同聚一堂的机会较少,所以宇文邕得知弟弟入宫了,赶紧过来。
结果见太后在喝酒,弟弟不劝倒也罢了,还跟着一起喝,心中不悦,却没有表现出来。
入座后,宇文邕问:“豆罗突,听说有刺客意图行刺大冢宰?”
太后闻言一愣,紧张起来,看向宇文直:“这是怎么回事?”
“嗨,未遂,未遂。”宇文直笑起来,摆摆手:
“是往日里讨好我的那个商贾冯恢,他们想骗我,让我当过墙梯,对大冢宰不利,结果被大冢宰一网打尽了。”
“不过,这些人畏罪自杀,没能生擒。”
原来如此,太后放了心,她就怕这件事牵扯到儿子宇文邕。
宇文邕之前就听人提起过这件事,现在听宇文直说了一下,没再多问。
心中却冒出一个念头:如果...
这念头一闪而过,他没有细想。
两位兄长的结局,说明了提防“隔墙有耳”有多重要,他已经忍了十一年,还得继续忍下去。
不可以表露出任何“不对劲”的情绪,否则,就容易被“那个人”察觉。
叱奴氏见两个儿子都在,心中高兴,也让宇文邕喝酒,宇文邕不好扫兴,便陪着“姊姊”(北地对母亲的称呼)和弟弟一起喝酒、聊天。
虽然他担心太后喝酒过多对身体不好,但来自楚国的好酒“江南春”,确实不错,所以宇文邕其实很喜欢喝。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喝得半醉半醒之际,仿佛所有烦恼都消失不见了,这种解忧的方式,让他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聊了一会,因为临近傍晚,宇文邕便和“姊姊”、弟弟一起用膳,再多说一些话。
毕竟弟弟难得入宫,难得母子三人聚在一起。
宇文邕虽然是叱奴氏所生,但自幼被送出宫,和异母弟弟宇文宪在大臣李贤家中长大。
比起得叱奴氏抚养长大的宇文直,宇文邕和宇文宪的关系更好。
同母兄弟之间的感情有些微妙,被架空、如履薄冰的宇文邕,无法在仕途上给弟弟什么帮助,所以,宇文直跟权臣堂兄走得近,这让宇文邕有些无奈。
他知道弟弟想要高官厚禄,自己却做不了主,又不想太后为难,所以,难得有机会母子三人碰在一起,当然有许多话说。
一边喝酒,一边吃菜,兄弟二人倒也说得投机,不一会,三盘炒鸡蛋端上来了。
一如其他菜肴一般,端上来的菜,全都试过毒,确定没问题后,才会端到贵人面前。
宇文直离席,从宫女手中接过一碟炒鸡蛋,亲自端给太后。
“这是蚝干炒鸡蛋,有些腥。”太后摆摆手,宇文直诧异:“蚝干?炒鸡蛋放蚝干,好吃么?”
“好吃,我就喜欢吃,不过,姊姊不喜欢蚝干炒蛋。”宇文邕笑起来,让宫女上前,把那唯一一碟“蚝干炒蛋”拿过来。
宇文直也不喜欢吃海产,其中包括蚝干,这一点,因为他偶尔在宫里用膳,太后让御厨特别记住。
并且,那个居心叵测的冯恢知道宇文直的这个忌讳,所以从不会向他“推销”从楚国贩来的海产。
但一向喜欢吃鸡蛋的宇文邕,对来自楚国的菜肴“蚝干炒鸡蛋”十分中意。
来自楚国的烹饪用具“铁锅”,以及烹饪技法“炒”,与鸡蛋融合在一起,就有了炒鸡蛋这道菜。
若在翻炒鸡蛋的时候,加入适当蚝干调味,对于宇文邕来说,那就是美味。
虽然蚝干来自楚国,周国本身不产,但随着两国互市规模越来越大,蚝干这种海产,在长安并不是昂贵的食材。
所以宇文邕平日总少不了吃“蚝干炒鸡蛋”,御厨所用的蚝干,当然是专门选购的上等蚝干。
现在,陪着“姊姊”、弟弟用膳,喝着美酒“江南春”,宇文邕的心情渐渐放松,话也多起来。
两位兄长相继遇害给他的刺激,十余年被架空的愤怒,楚国势大导致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在这一刻,仿佛都消失不见。
酒,真是好东西,可以解忧。
但是,借酒浇愁,不是一国之君该有的行为。
我要振作!
宇文邕心中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兄长的冤死,不要忘了自己现在的处境,更不要忘了远大的志向。
不知不觉,他吃完第三碟“蚝干炒蛋”,忽然觉得胃有些不舒服。
随后猛地反胃,胃部疼起来,并有东西往上涌,瞬间到了喉咙。
宇文邕下意识抬手捂嘴,免得吃下去的食物直接吐出来太难看。
但吐出来的是液体,不是食物。
他把手从嘴边拿开,拿起手帕来擦手,却见满手猩红。
旁边侍奉的内侍、宫女见状,惊得目瞪口呆,坐在对面的宇文直,注意到兄长满嘴“通红”,一下子没回过神。
“啊、啊..”宇文邕想说话,但胃部巨疼,不住有血水上涌,即便用手捂着嘴,也有鲜血从指缝中溢出。
胃部的疼痛蔓延到全身,挣扎着站起来的宇文邕,很快向前栽倒。
宇文直见兄长就这么在自己面前口吐鲜血倒下,脑袋一片空白:
怎么、怎么回事?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五章 目的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殿内,忽然去世的宇文邕,遗体放在榻上,匆匆而来的宇文护,看着堂弟那惨白的遗容,觉得有些喘不过气。
原因有几个,其中之一是因为内着环锁铠,有些沉,他不是很适应。
皇帝“崩”,消息传到宇文护那里时,他第一反应是有诈,所以入宫前做了安排,并身着护身软甲,防的就是万一。
结果,皇帝真的死了。
听着耳边传来的哭声,看着已经断气的皇帝,宇文护缓过气来,然后有些恍惚:这是谁干的?!
接下来该怎么收拾局面?!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两个问题萦绕在心头,让宇文护一时间都不知该说什么。
事情经过,方才来的路上,已经有人说了,皇帝是用膳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随后“崩”。
很明显,这不是病发,而是中毒。
相关人员,全都被控制起来,包括御厨以及上菜、试毒的人。
皇帝吃过的饭菜,喝过的汤水和酒,都第一时间保存。
初步验毒结果表明,这些食物都没有毒。
宇文护瞥了一眼在旁边痛哭的太后,以及呆若木鸡的宇文直,交代随行入宫的亲信相关事宜,随后上前,安慰太后。
皇帝肯定是中毒死的,只是因为这种毒很罕见,所以用常见的验毒方法,验不出来。
可为何之前对饭菜、酒水试毒的宦者,一直都没事呢?或许凶手投毒的方式比较特别,绕过了这个试毒的步骤。
宇文护判断,投毒的凶手就在宫里,一定要查出来。
幕后主使一定要查清楚是谁,不然,下一个中毒的,搞不好就是他。
但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皇帝崩,谁来继位?
之前,皇位已经有了两次“兄终弟及”。
想到这里,宇文护看了一眼身边的宇文直。
宇文直会是投毒的主谋么?不知道。
但作为宇文邕去世、皇位“兄终弟及”的第一受益人,说这位有动机不为过。
若按兄终弟及的规矩,宇文直作为大行皇帝宇文邕的同母弟,最有资格以“兄终弟及”继位。
但是,宇文护明白此人不甘于下,一旦成了皇帝,搞不好就会和宇文觉、宇文毓那样,急着抓权,急着亲政。
若如此,他就不得不再次行废立。
这又是何苦?
宇文邕在位十一年,一直很识相,所以宇文护很放心,一旦让宇文直“兄终弟及”,宇文直未必老实,那对于宇文护来说,就是自寻烦恼。
他已经废立过两次皇帝了,再来一次,这戏就演不下去了。
然而,取而代之就好么?
虽然朝中无人敢反对他,他真要踏出那一步也不是不行,但为此要杀不少人,因为文帝尚有几个儿子在世。
如今楚国的威胁日益增强,他若因为“取而代之”导致国内政局动荡,极有可能为楚国所趁。
若不让宇文直来兄终弟及,文帝其他儿子,就更没理由兄终弟及。
宇文护看向宇文邕的遗体,想着“毒发身亡”,很快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兄终弟及不行,那就按老办法:父死子继。
宇文邕有儿子,并已立为皇太子,所以这不是问题。
当初,第二任皇帝宇文毓“中毒”濒死之际,安排投毒的宇文护是想要来个“父死子继”,毕竟小孩子好控制。
结果宇文毓硬是在断气前下令,传位给弟弟宇文邕,坏了宇文护的好事。
现在,拖延了十一年后,皇位来个父死子继,有何不可?
宇文邕的皇后,为突厥木杆可汗之女,无所出,皇太子宇文贽,为妃嫔库汗氏所出,今年九岁。
若宇文贽继位,辅政了十几年的大冢宰,依旧能牢牢掌握大权,正合适。
想到这里,宇文护心中稍定,可看着宇文邕的遗体,他还是心一沉。
凶手的投毒手法若不查清楚,下一个中毒的,难保不是他。
。。。。。。
午后,听涛阁内,李笠亲自拟诏令,封赏饶州鄱阳几户人家。
这几户人家是在籍军人的军属,因为家中顶梁柱长期在外“执行军务”,多年未能回来和家人团聚,所以有优待。
家人不需要服劳役,租赋“打骨折”,等同于不用缴,儿子“保送”入州郡学读书,费用由“有司”承担。
现在,因为一次行动,这几户家里的顶梁柱因公殉职,李笠要履行承诺,提升其家人的待遇。
所以,因公殉职人员的长子,均封侯。
家属会异地安置,到“有司”在京的家属区居住,既保证待遇,也保证家属不受欺负或者报复。
但是,李笠亲自定的规矩是“无军功不得封侯”,活跃在“秘密战线”上的特勤人员,名字不为人知,功绩也不好明着宣扬,怎么办?
好办,将殉职人员的事迹定“密级”,不同“密级”人员,其立功后涉及封爵,门下省审核诏令时,由对应级别的官员看立功资料。
若后续还有人质疑,需要对应等级官员才能查阅资料。
但涉密内容不得外泄,否则依法处置。
像这次,直接刺杀敌国皇帝的顶级功勋,封赏诏书得门下高官官亲自复核,之后的查阅,得六部尚书级别以上文武官员才能进行。
这些官员查阅资料后,大概后背会发凉:原来皇帝手中,握有一支规模大小难以判断的“阴影军队”,随时都能对目标人物发动刺杀。
与此同时,“有司”(特勤人员所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官署内的忠烈碑,会加上因公殉职人员的名字。
让后进们记住,给朝廷卖命,真的能卖出个好价钱,而且是立刻兑现,留下的孤儿寡母,有很好的照顾。
李笠写完诏令,让人封起来,连同“涉密资料”一起,送门下省审核。
回想起长安那边传来的消息,李笠心中大定。
周国的政治结构目前是“虚君”和权臣并立,那么,他要搞事,不如把傀儡皇帝和权臣都干掉?
多年的布局,在长安的“特工”能力有限,刺杀皇帝或权臣中的一个,成功率都不大,不可能两个一起干掉。
只能选一个。
那么,该选谁?
这得看目的,如果单纯是为了杀人,不值得赔上潜伏长安多年的几位“特工”。
李笠看过一个故事,颇有启发:
两军交战,阵地对峙,敌军有狙击手放冷枪,却因为能力不行,打不准,也经常暴露位置。
我军士兵觉得这狙击手很烦,问己方狙击手为何不把这家伙干掉,狙击手说:“开什么玩笑,若把这家伙干掉,对方换了个厉害的来,怎么办?”
所以,李笠要行刺的目的,是让周国继续平庸下去,让宇文护这个平庸的权臣继续把持大权,楚国就有时间从容“消化”河北。
而不能让周国出现一位英主,增加变数。
已经辅政十余年的权臣宇文护,文治武功表现平平,而那个当了十一年傀儡皇帝的宇文邕,倒是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掀翻宇文护、一鸣惊人。
这是李笠的判断,证据是对方这十一年的“老实”,而历史上这么能忍的政治人物,一鸣惊人的概率很大。
李笠仔细分析过宇文邕诸弟的情况,觉得能力最强、文治武功都不错的宇文宪,不可能继位,若要实行“兄终弟及”,宇文邕同母弟宇文直才有资格继位。
但宇文直能力不行,功利心很强,恐怕宇文护不会让其如愿,更愿意立年幼的皇太子为帝,即父死子继。
毕竟,小孩比起成年人,更好控制。
现在,宇文邕死了,九岁的皇太子宇文贽继位,宇文护依旧牢牢把持周国大权。
李笠的目的,达到了。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六章 手段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夜,李笠正挑灯夜读,不过他点的是煤气灯,所以不需要“挑灯芯”。
灯不用“挑”,读的也不是书,而是看资料。
他在周国安插有细作,调查周国的各类情报,这当中,就有周国的佛教发展现状。
收集的情报,现在已经汇集成资料,就在他手中。
仔细看了看,李笠觉得周国佛教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换句话说,佛教大兴并不是一国才有的现象,当今天下,到处都在崇佛,甚至到了佞佛的地步。
南边,李笠印象最深的是梁武帝佞佛,建康城里佛寺有五六百家,大量男女出家为僧尼,寺庙占据许多田地,却不用缴纳一粒米,无一人服劳役。
但不止南方,北方两国也是如此。
齐国的国都邺城,内外佛寺也有数百家,河北各地的寺庙同样很多,也有大量男女出家为僧尼,南方存在的问题,北方同样存在。
而西边的周国,这个问题同样明显,长安城里的佛寺,相比当初的邺城、建康要少些,但也有数百家。
其中,还有大量权贵舍宅为寺,供养自己中意的法师,以作“私人订制”,导致大量小型寺庙存在。
此外,权贵们还热衷于造像,陇右地区的秦州,就有大量依山雕刻出来的佛像和石窟。
这基本上都是权贵们带头搞起来的。
周国也缺铜,但是,大量的铜,被拿来铸造佛像,供奉在寺庙里。
大量劳动力被寺庙庄园吸收,成为不缴纳赋税、不服兵役劳役的隐户。
对于这些百姓来说,给寺庙当寺户,可比当府兵好多了,毕竟不用上战场打仗,没有生命危险。
李笠越看眉头越拧。
将来灭了周国,还得在关中、陇右地区进行“检寺”,不这么做不行。
他放下资料,回想这几年,在楚国以及新收复河北地区实行的“检寺”政策。
李笠没有用“灭佛”这种极端手段来处理宗教事务,而是用检寺这种相对温和的手段“徐图之”。
效果还是不错的,但隐患依旧有。
南北朝乱世,持续了两百多年,乱了人心,曾经被大一统王朝当做社会稳定剂的儒学,明显衰落,知识传家的士族,沉迷于谈玄。
中原传统宗教道教,因为南朝的孙恩、卢循之乱,被朝廷视为威胁,大力压制,人们开始迷茫。
乱世中,朝代轮替频繁,无数的杀戮,让贵贱分明的各阶层,都对现状和未来惶恐不安。
他们需要精神上的寄托,既然道教不行了,儒学也无法协助各国统治者结束乱世...
于是,汉时就传入中原、但发展缓慢的佛教,迎来了爆发期,发展得很快。
富贵人家,苦人家,都如同缴纳保护费那样,向佛寺捐献财物,日夜焚香祷告,祈求佛祖保佑他们和家人平平安安。
保佑他们今世富贵,来世也富贵。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若今世贫苦,那么就求佛祖保佑,保佑他们来世发达,过好日子。
这样的需求是明确存在的,存在于各个社会阶层。
所以,即便朝廷检寺后,把寺庙数量削减了七八成,让大量僧尼还俗,但人们对于拜佛求保佑的需求,持续不减。
而佛教发展上百年后,“根系”愈发细密,佛寺只是根系之中较大的那一部分,而细分的根系,譬如各种造像组织,念经、讲法组织,数量也很多。
这些组织,十分亲民,或者本身就产生自民间,以造佛像、讲经为由头,将信徒组织起来,集体活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