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军工子弟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葫芦村人
郑铭一脸嘚瑟,“你们超-7,不也是这样的外形设计大三角翼带鸭翼,而且棱角分明,显然是为了减小雷达反射截面……”
能在这些专家面前嘚瑟一把,郑部长心情自然舒坦无比。
“海军入股不到时候,咱们这卖给空军价格高一些……”谢凯才不去在意郑铭是如何知道的。
估摸着齐志远给他透露过消息。
郑铭直接摇头。
谢凯居然想要从海军兜里掏钱出来!
“这可是专门为航母配套的,而且还是下一代的隐身战机设计!”谢凯可不放过。
海军虽然穷,可手里也有不少钱。
郑铭没有主动来,也就算了。
现在来了,自然就要让海军投点资。
这种隐身战机,以后即使想出口,可能性都不是很大。
“你知道的,海军没钱。三军中,就海军最穷……”郑铭直摇头。
要是现在投资了,以后航母建造成了,海军用这样的舰载机
不是嫌弃这种性能不够先进,谢凯在路上给他介绍的,就已经让他非常有兴趣。
可那价格……
海军用得起么
带隐身设计的,一架不得十亿往上走
一艘航母,搭载36架这样的战机,光是舰载机就360亿,郑铭觉得,要是真这样干,被骂死事情小,甚至会因为这个挤占经费太多,影响到整个海军的发展。
他将会是整个海军的罪人。
十亿,建造几条先进点的053,不香么
虽然说空军战机能把没有战机保护的护卫舰按在海面摩擦,可要是几条带有防空能力的护卫舰收拾一架战机呢
“给祖国母亲祝寿,向全国人民拜年啊!”谢凯再次提醒郑铭哭穷的重要性。
也不能说是哭穷。
海军是真的穷。
一支航母舰队600亿,就把郑铭给吓到了。
要是他们知道,美国下一代的福特级航母,仅仅是航母造价就高达130亿美元,算上护航舰队跟搭载的f-35这样的隐身舰载机,怎么也得三百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都两千亿了。
这个装备部长,不合格啊。
“这是”陈弼之不知道这是啥意思。
奈何两人都没有解释的意思,倒也就不再好奇了。
郑铭虽然想要了解更多细节,可一想到价格,还是放弃了,直接要求去看超-7乙的改进情况。
“海军还没放弃超-7”谢凯也有些疑惑了。
看来海军真的是准备装备超-7。
相比歼-ii来说,在某些方面强了很多。
特别是机动性跟航程,还有载弹量。
超-7乙,作战半径可以达到1000公里。
“为什么要放弃之前你认为超-7不符合海军发展,这么多年,不断的修改,国产发动机涡扇-6g性能也成熟稳定,蓝军对超-7的实验,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着。”郑铭着实不明白谢凯为什么要拒绝卖超-7给海军。
如果没有歼-10,可以说,超-7是国内自主研发最先进的战机。
相对歼-10这样的单发战机,超-7乙虽然性能要差一些,可以算是歼-10的简配版,但是更适合海军。
“现在,超-7确实可以提供给海军了。郑部长,海军准备采购多少”
谢凯的回答,让郑铭意外。
也让132厂的大佬们意外。
“你不反对”郑铭难以相信。
太意外了。
“为什么要反对这款战机,改到最后,很多配置跟歼-10一样,又没法对外出口,国内要是没有订单,就没法继续改进下去了。”谢凯叹了口气。
如果不是基地内部军品跟民品项目矛盾太大,超-7依然没有必要提供给空军。
歼-ii海军航空兵都没有装备多少。
一旦海军装备了超-7乙,最后很大可能就会选择超-7乙上舰。
原本的设计,就是为了超-7乙上舰,可经过这么多年的改进设计,哪怕技术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相对强力舰载战斗机来说,超-7乙也还没有解决在上舰后起降跟携带弹药燃油的平衡问题。
这会影响到航程。
里面的关键,谢凯没法解释。
超-7系列,已经跟原来的枭龙没有了任何关系,性能远比枭龙更强。
除了出口,谢凯最初的想法,只是让这款战机成为一些战机技术的论证机。毕竟,这款战机,虽然最开始是以歼-9的研发成果作为基础,为了论证歼-10的一些技术,有了歼-10的影子跟风格,甚至还融入了f-14、苏-27、苏-30的一些设计。
整个世界上,这是唯一一款真正融合了苏联技术跟西方标准的战机。
可以说,超-7是一款带鸭翼的幻影;也可是说是双发的歼-10;三角翼变成可变后掠翼,又是f-14的缩小版;外形气动布局进行隐身设计的修改,又有了歼-20的影子;甚至略微向下的机头,又可以看成是苏-27的风格……
整成现在这样,谢凯其实也很头大。
可他不准备接手基地的管理,也不愿意去插手基地内部的矛盾。
超-7现在就这样下马,太过浪费。
之前给郑铭看到的那架改进了的战机,也是超-7的改进成果。
这样继续改进下去,最后是否会出现一款超越f-35的战机,谢凯同样是不知道的。
终究,他不是航天领域的战斗机设计专家。
“那边的问题很严重了”郑铭从谢凯的话里面听出了问题。
“跟那个没关系。各个军工企业,除了没有涉及民品的,这年头,各方面是往军品倾斜还是民品倾斜,争论都很大。”谢凯摇头。
目前这是一个大的环境。
国企改制,深化改革,问市场要效益,促进自身发展。
可军品这块,投入大,见效慢,再加上之前国家政策都是向经济建设领域倾斜,每年军费的增长很少,这就导致大量军工单位转产……
404内部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整个国内各大企业面临的问题。
国家投在军品研发的资金,远没有投在经济建设上的那么多。
谢凯比谁都清楚,再等几年,国家会加大科研投资的力度。
可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等几年的事儿。
各种军工项目因为提前布局跟404用钱砸,再加上拉上了国内大多数同行,国家没钱,他们就自筹资金,要不然也不会有现在这些远比他那个时代更强的技术突破。
目前,如果国家不加大对这些项目的投入,仅仅靠着各个单位,技术发展的脚步,将会放缓很多。
谢凯能强行让404把民品领域的利润大规模投入他们军工科研项目,其他跟着404一起自己搞,给404配套的单位呢
到时候,非得被其他单位给拖垮不可。
那样一来,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可能就会因为整体资金链断裂而再次被拉开跟国际水品的差距。
“也就是这问题,所以,原本海航这边没有打算列装更多战机……”郑铭也叹了口气。
这时候,军方不出手都不行。
国内科技跟国际上先进水平,正在快速追赶。
谁也不愿意继续落后下去。
“咱们投入了那么多在海军装备的研发中,海军也该出点钱了。”莫齐在一边开口。
觉得海军方面采购超-7那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是担心威胁国防安全,超-7自用型号,完全还可以出口,数量还不会少。
没看到目前巴基斯坦就一直在谋划采购这个
“不仅我们,空军估计也会在新一年度的采购中下达一批,具体是单发的高教机,还是双发的战斗机,还不确定。”郑铭感受到了谢凯的那种无奈,透露了一个消息。
空军才是战机的最大采购单位。
但是每年空军采购数量也不多,为了避免各种型号战机因为失去订单而导致厂家破产,少量采购,吊着这些军工单位的命……
2012 超-7成了飞豹?太雷人
“海军准备采购多少超-7”
谢凯对于海航准备采购多少数量的超-7并不好奇,但是莫齐却问了。
“至少12架,可能24架。这得看来年咱们海军能分到多少经费。”
郑铭倒也没有隐瞒。
之前的海军确实是准备采购超-7,谢凯一直拒绝出售,不多的经费,都是投入到了歼-ii跟歼-15上面。
“行了,还是去那边看看吧。”
谢凯不想在这问题上过多讨论。
现在也不是讨论的时候。
“对了,那事儿,我们准备让宣传部门的人找你,你出的点子,更知道应该怎么弄,你看如何”郑铭凑到谢凯耳边,小声地询问他。
“不如何!”
他可不想去干这些事情。
郑铭倒也没继续说什么。
一行人直接进入了超-7试验车间。
这里面,模型众多,很多都是已经经过超级计算机模拟,并且做过了不少的技术验证后被淘汰的。
但是最终的成品,确实跟歼-10的外有很大相似。
低垂的机头,前鸭翼跟大三角翼的布局,两侧dsi进气口……
要不是歼-10的进气口在机腹,这甚至可以认为是歼-10的双发版本。
单座,双发。
驾驶舱内密密麻麻的液晶显示器跟按钮,几乎已经很少再看到以前的机械仪表显示盘。跟原本国内设计的战机驾驶舱,已经有了太大的区别。
这或许就是先进跟落后的区别所在。
整个驾驶室里面,几乎找不到几个机械仪表盘。
“这就是目前超-7乙所能达到的最终水平。因为一直不曾服役,所以也就没有别的型号。”
作为超-7系列的总设计师,货海源直接告诉郑铭,眼前的,就是超-7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顶级技术水平。
整个超-7团队,在这个项目上,已经耗费了十多年的精力。
任何技术专家,都希望自己开发的武器装备能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可惜,超-7系列在国际上卖得火热,国内部队到目前,一架都没有装备。
自然而然,他们对海军装备部没有多大的热情。
“霍总,郑部长这次来,就是考察超-7是否适合海军的未来发展。”
谢凯知道霍海源的心思,不由提醒了一句。
超-7团队一直都不满国内部队没有装备,或许更不满谢凯不同意卖超-7给海军。
很久之前,超-7自用型号的性能,其实都已经超越了歼-ii这种国产战机,那时候歼-10尚未定型,谢凯拒绝订单,到了后来,歼-10定型,列装部队。
超-7不是没法跟歼-10竞争,而是不能去挡着歼-10的前景。
歼-20,是以歼-10的众多技术为基础的。
“海军航空部队不是在装备歼-16吗那种战斗机,载弹量跟航程,都比超-7要突出很多。”副总李向红不由诧异。
有了更好的选择,这时候海军准备列装超-7
开玩笑呢。
“确实,如果只说载弹量跟航程,超-7没法跟歼-16比。不过,你们不要忘记,超-7是世界上第一款做出龙抬头机动动作的战机,气动外形设计,已经得到国际市场认可。而这种机动性,是苏-30没法比的。”
郑铭倒也不生气。
苏-30本来就是改进苏-27而来。
原本苏联的技术基础,因为电子技术落后,苏-30上面的电子系统依然超重过多,这就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苏-27电子系统超重的问题,进一步也就导致软骨病无法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
苏-30并没有技术被引入。
靠着谢凯当初从乌克兰搞回来的一架原型机,在苏-27的基础上,开始仿制,所以,歼-16到现在,比起苏-30,除了航电系统外,其他性能,却低于苏-30。
谁都知道,仿制的产品,要达到原来产品的质量,需要有超过原本生产产品的工艺跟技术。在材料、加工工艺、装配等,中国还是没法跟苏联比的。
唯独比他们强的,也就只有电子技术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不少地方因为基础而做出妥协。
郑铭的解释,完全说得过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