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野龙
张小武散给田友亮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吐出一口烟圈,点头道:“很好,说下去。”
顾萍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上面我提到的三个村仅仅是举了个例子,其实咱们乡有个别村交通状况更糟,比如龙山村,整个村都在山上,进村的山路又难走又险要,前几年还出过事故,还有泥下村,一下雨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就别说车通过了,试问,这样的交通状况能不脱贫吗?”
张小武听着眉头紧锁,烟把他的眼泪都熏了出来,她说的是事实,扶贫形势很严峻,看来他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满山红 第260章
沉吟了良久,张小武才道:“任务虽然艰巨,但是这个路咱们必须得修,但是修路得钱,大家说说,这钱从哪来呢?”
顾萍就说:“咱们扶贫办的账户上只有一万多块钱,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上头也没有钱拨下来,只能咱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说完,她的眉头就拧成了一线,自己想办法解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比登天还难,这年头,没钱啥事也办不了,莫说修路了。
张小武想了想,这钱确实是个大问题,他张小武虽然有钱,但是用到全乡修路当中去,估计也得清家荡产了。
想来想去也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村民们手里有点钱,然后大家集资修路。
于是张小武道:“这路肯定是要修的,但是目前来说很难,得让大家手里有点钱,才好集众人之力来修路,这事先不急,当务之急是如何提高乡亲们的收入,好歹能拿出修路的钱来,大家都说说看吧!”
李洁就发言了,“我倒有个致富的主意。”
张小武眼前一亮,“说”
李洁就说:“咱们乡这一次旱灾,旱死了不少水稻,那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让他们种一些经济作物,一来,把那些荒出来的地重新利用起来,二来,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要是种的好,因祸得福也不一定呢。”
张小武点点头,“提议不错。”
原来打的那些井就是把这些受灾的地算在内的,供水应该不成问题。
但李洁的主意马上就被林熙给推翻了,据林熙所说,现在是阳历十一月份农历十月份,已经没有经济作物好种的了,除非用大棚种植,但当地缺乏这种技术和经验,当地老百姓也没有那种观念,目前来说是很难推广的。
果然还是林熙更专业一些,什么时节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她啥都知道。
这一点被推翻后,大家又开始讨论。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因为这事确实很难,但李洁的一句话点醒了张小武,“如果有个企业,能让乡亲们大量就业就好了。”
企业主,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张小武就是也。
他旗下的屠宰厂、施工队目前都满员了,甘庶种植养护还养了一帮人目前也不需要新人,倒是还在建设中的养殖厂需要些人手,因为厂子在杏林村,基本上是雇杏林村的村民,而且也用不了多少人。
这么一导思,张小武发现他的事业也不足以大量促进就业,如果从外地引进轻工企业,倒是需要大量的人,但是这穷乡僻壤的、交通又差谁愿意来哦,老实说,秦晓蓉招商引资招了那么久,就招来一个张小武,外加一个废品收购站,根本没有其他企业来,所以这方面就不要想了。
想来想去,虽然李洁的话对他有一点点启发,但这种启发落实下来,又是多么的艰难。
说实在的,扶贫工作要真那么容易,整个国家都不会有穷人了,所以扶贫绝对是一个大难题。
抗洪、抗旱在扶贫面前都只能算是小菜了。
会开了一个上午,也没有什么收获,张小武闷闷不乐,散会后,张小武也向高书记、廖乡长、吴小丽、秦晓蓉等乡领导取经,但也是没有取到,个个一提扶贫就双眼茫然,话说回来,这些乡领导若是真有什么点子,估计洪桥乡的扶贫工作已经干成了。
大家都没有办法,贫穷就像是顽疾一样,让整个洪桥乡都难以解脱,所以最后,这件大事就落在了张小武一人肩上,张小武却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还就不信了。
好在,张小武并非一个人,他的身后还有一个智囊团呢,当即向乡办主任报了个备,就回到杏林村。
回到杏林村差不多午饭时间,正好也赶上了自己家的午饭。
如今陈玉兰已经与秀儿和百合搭在一起生活,所以她倒不用去喊,张小武就把秋芸喊了过来,再让秀儿把贵花和谢梅红还有学校里的唐宁喊来。
张小武所谓的智囊团也就这几人了,之所以把唐宁叫来,是因为唐宁是个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说不定她能提出宝贵意见也未尝可知呢。
现在是午饭时间,学校里会有一个午饭外加一个午休的时间,时间倒是宽裕,加之与张小武已经很熟络了,所以唐宁也不做作,一喊就来了。
张小武让百合加了两菜,冰箱里还有饮料和啤酒,就拿了些出来,喝啤酒的喝啤酒,不喝酒的喝饮料,饭局就这样开始了。
一边吃饭,张小武就一边把扶贫的事说了出来,大概就是,老子现在当了副乡长了啊,掌管着扶贫办、农技站、水利所、林业所等一众单位,但老子最想做的就是扶贫,说到底,老子就是不忍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还过得这么紧巴,你们都说说,这个扶贫该怎么扶。
此话一出,这些女人就炸开了锅。
贵花大喜道:“哎哟唷,我的宝贝干弟弟都当上副乡长了,这事你咋不早说,姐给你好好操办一下,难怪那死鬼这两天闷闷不乐,原来是你当上副乡长了,大喜,大喜啊!你们等会儿。”
说完,贵花就跑了。
“哎哎,贵花姐你上哪去啊!这不正开会呢嘛。”张小武喊她都来不及,贵花一溜烟的功夫人就没影了,见她没影了,张小武无奈地摇了摇头,她就是这样听风就是雨的,他当没当这个副乡长,扶贫才是重点。
唐宁重重地拍了一下张小武的肩膀,笑道:“哟,高升了?”
她的表情倒是自然,不像其他女人一脸的惊讶,仿佛唐宁事先早就知道了似的,可张小武在此之前,可是谁都没有告诉的。
秋芸和陈玉兰等人是一个个震惊地看着他,这小子瞒得可真紧,连咱们都不知道,张小武摆了摆手,“哎哎,别这样看着我,不就是一个副乡长吗,没啥了不起的,真正把咱洪桥乡的老百姓带上致富之路那才是了不起。”
本来当上这个副乡长,张小武是想低调的,他哪曾想,贵花去买鞭炮的途中,遇人就喜滋滋地说她的干弟弟当上副乡长,有她这张快嘴,估计过不了多久,全村都知道了。
既然贵花离开了,张小武也不等她了,让大家继续边吃边开会,但不一会儿,院外就响起了鞭炮声,霹雳啪啦的,烟雾顿时迷漫起来,在烟雾中一个丰腴而窈窕的身影跑了出来,正是贵花回来了,这鞭炮正是她放的呢。
这丫的买了好大一串鞭炮,响了老半天才停下来。
张小武道:“哎哎,都说说吧,这个扶贫怎么干?”
贵花心直口快,想也没想就说:“那还用得着说嘛,你多开一些厂子呗。”
这话看起来像是贵花随口说出来的,但是也颇为有道理,你多开了一些厂子,招的人多了,老百姓的收入自然就能提高。
现在张小武手里有足够的资金也确实有条件多开些厂子,他点点头,“这倒也是个办法,可是开些什么厂子呢。”
秋芸就建议,“咱们可以开个食品加工厂,把咱们这里的土产做各种加工,用各种包装,打入各大超市,要做的东西很多,茄子干、捺菜、柚子皮、腊肉、咸鱼、熏鱼、豆腐干,还有什么花生米、辣椒酱、剁椒,当然还有红糖,咱们可以做一些冷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糍粑、本地的青团子、萝卜丝包子等等,都可以加工包装后打入各大超市,这样是不是需要很多人呢?”
她的建议与胡小菱说的,异曲而同工,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经秋芸这么一发掘,原来有这么多的产品可以做,张小武一拍脑门,“没错,我怎么没想到呢?”
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你去拉企业过来很难,还不如自己开呢,加工业可是需要很多人手的。
“这是一个好建议”张小武兴奋起来,“还有吗?”
陈玉兰见秋芸都提出那么好的建议了,她也不甘示弱,就说:“想必咱村的那些竹林已经到了你手里吧?”
张小武看向贵花,这事是交给她来办的,贵花忙道:“没错,这事我已经办妥了,村东头、村西头还有学校边的三大竹林都是你的了。”
陈玉兰笑道:“后山上还有一大片竹林,咱们也要嘛。”
张小武眉头一挑,心想陈玉兰是不是要搞大事,就说:“玉兰,你的意思是?”
陈玉兰吃了一口菜,不紧不慢地说:“咱们那,承包竹林可别光想那几块地,而是要想到,这些竹子也是宝贝呢。”
大家都有些不淡定了,原本把竹林包来,是要把那些竹子砍掉空出地来开养殖厂的,陈玉兰却说这些竹子是宝,张小武眉头再次一挑,“说下去。”
陈玉兰笑了笑说:“我的意思,咱们可以把这些竹子给利用起来,平时,村里人买点箩筐、簸箕、筛子、篮子什么的,就得到集市上购买,要嘛就是请篾匠来制作又或是自己动作编织,费时费钱费力,如果咱们招几个师傅再教会一批人开一个竹制品加厂,大批量的生产,是不是又能让很多人就业呢?
满山红 第261章
而且,咱们不光是做这些箩筐啊篮子什么的,咱们也可以生产竹席、竹扫把、竹刷、竹家具,这些不光是乡下用得着,城里也用得着哦。”
张小武听得眉开眼笑,“玉兰你说的对,竹制品也是一项大买卖啊!”
谢梅红也补充道:“那些竹林不能毁掉,慢慢地砍伐,一到春季还可以收竹笋,竹笋既然可以卖新鲜的,也可以加工成笋干进超市。”
唐宁也指出,“咱们不要把目光老放在农业上嘛,其实要发展经济,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工业,人发达国家为什么那么发达,人工业发达啊!那些高科技咱搞不来,机器机械制造咱也搞不来,但是服装鞋帽到外面去请一些师傅过来,教一教,培训一批,不就可以造吗?咱们这里的服装鞋帽,可都是从外地进来的,成本当中运费就不少了。咱们立足本地,最起码一点,运费就便宜多了,另外,咱这十里八乡的,女人是很多的,农忙之外,这些人可都是闲置劳动力,人工费也极其便宜,这方面成本又降了一些。
如果咱们开这样的厂子的话,价格上是很有竞争力的,你们可知,服装鞋帽在这一带有多大的市场吗?试问,谁能不穿?而且,服装鞋帽是个消耗品,买了还得买?你这个厂子一开,你想,得需要多少人?”
她的话说完,场面暂时静了下来,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因为大家都被她的话给怔住了。
不可否认,唐宁的建议为张小武又打开了一扇大门,具有更加广阔发展前景的大门,可想而知,这个服装鞋帽厂一旦发展起来,规模和营利能力要比做农产品历害得多。
唐宁果然是有知识有文化,见过大世面的人啊,张小武心中怔怔道,看来请她来是请对了,对极了。
张小武看了看这几个女人,她们可全都是宝啊,张小武在乡政府没有解决的问题,居然在这几个女人当中解决了,意外之余也有些惊诧,可能她们身处基层,更了解基层老百姓所需吧!她们所建议的这些,无不是从基层老百姓所需出发。
从商业理论上来讲,生意生意就是买卖,买卖就是供和销、需和求,只有看到了需求,才能发现市场和商机。
但也不得不说,这几个女人还是很有头脑和眼光的,张小武虽聪明能干,但也不是万能的,他也有当局者迷的时候,也有迷茫彷徨的时候,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身边这些女人,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但是这厮最大的优点就是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而且很会识人用人。
走上做红糖的生意,得益于春妞的点拨,抗旱救灾上,他又得益于林熙的指点,他的事业一步步发展,当中也是得益于很多人帮他,很多人为他出主意,为什么这么多人帮他呢,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了,他待人慷慨、诚恳、热心、重情义,自然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帮他。
当然了,张小武这样的帅小伙也确确实实挺讨人喜欢的,尤其是女人。
听到这里,张小武的心情也有些激动了,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但还是愿意多听一些建议,“唐老师你说得很好,还有吗?其他人如果还有建议尽管提。”
唐宁喝了一口饮料道:“嗯,我补充一下,大货自然是在厂里做的,但是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比如,很多妇女因为要带孩子和照顾家里的牲口和地之类的,不愿意去厂里上班,那怎么办呢?咱们可以采用外加工的方式,就比如针线、钉扣、刺绣之类的简单手工活,咱们可以发到各家各户,让她们在家里做,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自己购买缝纫机接缝纫的活。
如此,一来,可以减轻厂里的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二来,也能让这些不能上班的家庭妇女赚点外快贴补家用,一举两得。我曾经在外地上大学,咱们学校附近的市民很多人家,都在家里做外加工,他们做什么呢,做羊毛衫,家家户户有横机或是套口机什么的,一有空就做点,一有空就做点,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可以帮忙,有些人家真的全家都在做,他们当中很多人比厂里的工人还赚得多呢。
我觉得,咱们可以参考一下,不光是服装鞋帽这一块,除食品加工之外,其他的如竹制品什么的,简单的环节和工艺,也都可以外发,咱们大不了把她们拉过来集中做一些培训,花一点点代价,培养出来的可都是咱的编外员工啊!我觉得值,你觉得呢?”
最后是看向张小武问道。
听到这,张小武已经是难以抑制住心中的狂喜了,这个唐宁果然见识不一般,特别是她最后的外发点子,那这扶贫的面就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你的生意够大,活路够多,整个乡小到十几岁的娃儿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但凡还有劳动能力的,都可以参与进来,那简直就是全方位无死角覆盖啊!试问,扶贫有这么彻底的吗?
如果按照她这个思路,相信用不了几年,洪桥乡就可以彻底地甩掉贫穷的帽子。
不得不说,唐宁是被教育行业耽误掉的高级策划师,很有战略眼光,张小武心中震惊不已,如得此良才,他将如虎添翼也。
当然,唐宁可能并非真的那么神,她也就是把发达地区先进的东西带过来,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但是她的这一番言论和建议,足已让以张小武为代表的庄稼人震惊莫名、心服口服。
或许,此时的唐宁在他们心目中已成神了。
就连秋芸也不得不向唐宁竖起了大拇指,服,心服口福,她现在完全理解为什么张小武要让她学文化了,原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可以到达这样的境界和高度,这样的境界和高处可不是她一个只念了小学二年级的人可以达到的。
此时,秋芸对张小武的感激又深了一层,因为这个张小武,她的命运已经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若不是她,她还是一个只会种几亩地,只会带带孩子喂几头猪几只鸡的农村家庭妇女,因为他,她的前途也变得不可限量了。
秋芸深深地看了张小武一眼,你说吧,张小武这小子,平时有点坏坏的,怎么看都有点不正经,但是他一个看似轻率的决定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简直就是深不可测,于是看他的目光除了感激之外,还有一份崇拜,爱慕之意也更加浓烈。
秋芸差一点入神,脸上一红,马上就低头吃饭。
张小武愣了半天,才长嘘了一口气,道:“唐老师,你当个教师可真是糟蹋了,要不,你跟着我干吧,我高薪聘请你做我公司的高级策划。”
换成别个,估计已经乐翻了,但唐宁却撇了撇嘴,满脸怒气地说:“咋的,瞧不起老师这个职业?”
张小武忙道:“唐老师,你误会了,我哪会瞧不起当老师的,要没有老师,人类社会能进步吗?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诚心邀请你加盟的,要不你考虑考虑?”
唐宁摆了摆手,“你呀是个商人,商人只看钱,我跟你不一样,我要是那么爱钱,我就到大城市的名校去教书去了,我来这是支教的,支教懂吗?”
张小武摇了摇头,他还真不大了解支教的含义。
唐宁直翻白眼,“你可真是个土老帽,支教都不懂,那我就告诉你,支教就是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干咱们这一行的,就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懂吗?”
张小武肃然起敬,向他竖了一个大拇指,“在下服了,没想到你如此高尚。”
这话把唐宁说得噗哧一笑,“行了,有什么好服的。”突又极为认真道:“不过嘛,张小武,你若是真能把洪桥乡的扶贫大业搞起来,我唐宁第一个服你。”
会到这,也差不多开完了,饭也差不多吃好了。
最后总结了一下,说白了,张小武现在要开的就是四个厂子,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厂,一个竹制品加工厂,一个服装厂,一个鞋帽厂。
会散去后,张小武查看了一下自己手里的资金,除去在宁州买写字楼、理发用的店铺,还有收购屠宰厂及其他的花销,手头上还剩下四百来万的现金,这四百来万开四个厂应该也够了,这其中还有两百万是灵儿的,但目前她不需要就先拿来用了。
现在张小武的收入也高了,两个批发部上个月就给他带来了十五万的收入,生鲜肉生意,现在每天都有三万的收入,其中以胡小菱的业务最大,她现在已经把他的生鲜肉分发到她在全国的连锁超市,她和郑诗诗加起来能给张小武带来两万一天的纯收入,其中胡小菱占了八成,原来是两天发一车货,现在天天得发两车货,省城的十二家客户加在一起现在也稳定的一天有一万多的进账,一天发一车,也就是说,一天得发三辆车的货。
满山红 第262章
就连冷藏车,灵儿都帮他增购了四辆,司机也增加了四位,和之前的两辆一起轮着运货。
这六辆冷藏车还是灵儿垫的钱,总共花了60万,所以,张小武一共欠了灵儿260万,也多亏有她了,若问在这些女人当中,谁对他的金钱支持最多,非灵儿莫属了。
但是现在因为要开四个厂,这钱暂时又不能还了。
但还是打了个电话给灵儿,问她需不需要钱,灵儿告诉他,暂时还不用,张小武才松了一口气,并坦诚告诉她,她现在要开四个厂,灵儿一听,很高兴,就叮嘱他,她的钱暂时不用,你别老惦着还钱,要用你就拿去用。
张小武这厮感动得眼睛都红了,都不知道如何感谢她了,仅以在电话里真情实意地煲了一顿电话粥回馈她,他欠她的钱以后或许很容易就能还清,但是他欠她的人情却是这辈子都还不清的。
在灵儿看来,有这顿电话粥也心满意足了,要说不知足也有,那就是不能跟他天天在一起。
灵儿在电话里也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她对他的爱和思念,让张小武这厮又喜悦又感动又惶恐。
放下电话,灵儿的那些“小武,我爱你,我想你”之类的话,一直在张小武的脑海中徘徊,让他不知如何报答灵儿对她的深情和垂青。
开厂,场地倒是不用找,乡里的那块地上两间厂房已经建好了,每间两层,一共是四层,够开四个厂了,一个厂一层就行了。
服装、鞋帽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务之急是先把农产品加工厂和竹制品加工厂开起来,外加一个养殖场,这个养殖场也得抓紧了。
第二天一早,张小武就让贵花领着他去看收来的地,首先是一个果园,里面种了雪梨树、柚子树还有桔子村等等,据说,由于经营不善,果园亏损,园主一家人除了老人和孩子,都外出打工去了,这个果园就荒废了下来,那些果树都快枯死了。
这个果园对于原园主家来说,就是个鸡肋,所以把这个果园索性卖给了张小武,八亩地花了一万来块,这个价在村里并不算低的,人家是将那些快死的果树也算上了的,比村里的市面价还高出二百块一亩,园主还以为占了个大便宜,殊不知张小武捡了一个更大的便宜,一亩地也就一千二,相当于只有一两块一平,相比于乡里的那块地,那简直就便宜了近一百倍。
这还真得感谢吴丹的建议,开养殖场就得用这种廉价的地。
再说了,没几家人会卖地的,张小武就算是有钱也很难买到,原因很简单,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
但这个园主却肯卖,当时谈的时候,贵花就乐坏了,马上就劝张小武买下这块地,张小武想都没想让她去秀儿那里提钱直接买下。
虽然,承包来得更便宜,但买下来,所有权就归了自己了,只要人家肯卖,他就肯买,在他看来,这么大一块地就算放在这里荒着,待杏林村发展起来,这块地可就值钱了,过不了几年,园主一定会把肠子都悔青了。
在贵花带领下,张小武发现,这块地还是块风水宝地,这个果园正处村口位置,最西边是条河沿着果园流过,北边是一座小荒山,这座荒山比较低矮,高度是无法与后山匹敌的,上面长了一些树、杂草、野花、竹子等,但好歹也是山,那就是依山傍水了。
水为龙,山为虎,此地乃虎踞龙盘之地。
看到这样的地形,张小武如获至宝,园主居然把这样的宝地这么便宜的卖给他,实在是太没眼光了,不说别的,就算是盖房子,这块地也是极佳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