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亲兵一怔,“杀了李定国,将军如何对陛下交代?”
“还交代什么呢,某和张环兄弟三人义结金兰,发誓要同生共死,张环兄弟要自杀,我马万年做大哥的当然不能独活,尔等就带着三颗脑袋,向陛下谢罪。快去!”
看马万年说的情真意切,张环感激涕零,扑通一声就给马万年跪下了,“大哥使不得,是小弟不义了,怎能害大哥?”
然后兄弟俩抱头痛哭……
万县一带的两场大战,李定国的8万人马全军覆没,光俘虏的大西将就超过3万。所得的大炮,刀矛器械,粮草马匹,等等战利品堆积如山不可胜数。
出榜安民,赈灾救济,安抚万县的老百姓之后,兵马也休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朱由崧开始实施灭亡大西的第二步计划,给马万年留下一万人马,驻守万县,收编俘虏,看押好不愿意投降的李定国等人,从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号也留下,继续治伤休养。
然后朱由松带着李全张环赵甫等将,亲率5万大军,全部化妆成大西军,绕到往成都而来。
与此同时,朱由崧派人骑快马赶往明凤凰城下的明军大营,把这里的情况和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及时通报宋献策。
成都乃大西军的京师,但是朱由崧这5万人马,一路上这几百里还算顺利,他们打的是大西军的旗号,报的是安西王李定国的番号,朱由崧带的这5万人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李定国的旧部投降过来的,因此这戏不用怎么演就非常像,足以以假乱真,因此几乎是一路绿灯,很快就到达了离大西京师东南一百多里地的山中。
朱由崧不敢再往前走了,躲在山林中派出锦衣卫等军中的细作到成都一带打探军情。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641章 孙可望出兵
凤凰山顶峰插旗岭为大西军的御营大寨,张献忠20万兵马在此屯驻,已经半个月。
这位大西帝王自从与朱由崧接战以来,连吃败仗,现在打算在这里坚壁清野,朱由崧的人马从远道而来,等他的粮草耗尽,必然退兵,然后他们三路大军追杀,可破明军,以洗草甸湖和夔州之战之辱。
明军在山下几次骂战,张献忠传旨,拒不出战。黔国公沐天波忍不住要请命下山出战,抚南王刘文秀也不服,这两个王爷一个善使流星锤,另一个善于水战,个个勇武过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陛下被朱由崧打怕了,所以才在山上这么一呆安生,这哪还像他们纵横疆场的八大王?
他们的陛下张献忠怕过谁?崇祯皇帝的上百万兵马拿他没有办法,那么厉害的左良玉拥有雄兵80万,遇到张献忠也得退避三舍,可是现在他们这么牛逼哄哄的帝王陛下见了朱由崧却不敢出战,躲在山上做缩头乌龟,甘被人骂,实在是气煞人也。
二王火往上撞,一个要替新主子找回场子,另一个要维护他干父皇的那张老脸,因此二王主动请缨,要一同下山教训明军,并向张献忠立下军令状,如果不胜,愿意提头来见,张献忠摇头,好言安慰二王。
说根本没必要费这力气,让他们先嚣张吧,等安西王李定国的人马开到,掐断明军的归路,然后凤凰山的人马和平东王从京师过来的人马,三路夹击可破朱由崧,二王只得忍着。
几天之后,明军也不再骂战了,山上山下双方就这么耗着,和平共处,像邻居一样。
这一天,张献忠突然接到李定国从万县秘密送来的奏报,展开一看,张献忠先是一惊,接着又是一喜。
惊的是朱由崧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山下的明军大营,他一无所知,现在在400里之外的万县一带与李定国交战。
黔国公沐天波和抚南王刘文秀猜的不错,现在这位大西帝王张献忠最怕的人就是大明帝王朱由崧了。
喜的是李定国在奏折上说,他已经用计在万县一带拖住了朱由崧,并且已经晓谕京师的平东王孙可望,让凤凰山和京师联合出兵一举端掉山下的明军,然后挥师东进与李定国,联合夹击朱由崧。
李定国是张献忠最器重的干儿子之一。在他的四个干儿子中,如果要排号的话,第一位无疑是孙可望,第二位就是李定国了。
他现在屯兵凤凰山,主要等的就是李定国了。现在李定国果然不负所望,不但如期而至,而且还给他带来了这么好的战略机遇,张献忠简直是如获至宝,立即拟旨。
当天,张献忠把圣旨拟好之后,派人用500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京师。
这道旨意当然是送给他的干儿子孙可望的,虽然李定国此前已经给写了谕旨,但是那跟他的圣旨效率上差的太远了。
张献忠命令孙可望五天之内务必赶到凤凰山南麓,第七天他们就要两面出兵一举端掉明军的大营,然后兵合一处,挥师东进。
凤凰山离京师也就是240里左右,时间上张献忠已经给他算好了,包括天使官送圣旨的时间。
天使官带着张献忠的旨意走了以后,立即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左丞相严锡命率领文臣武将,包括抚南王刘文秀,黔国公沐天波,中军主将王尚礼等列席了会议。
张献忠先宣读了李定国的奏折,然后又把调动孙可望之事也说了,最后分兵派将。
众将这些天可憋别坏了,特别是沐天波和刘文秀,一听说马上要下山打仗了,一个个摩拳擦掌激动不已。
张献忠分兵派将之后,全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下去备战去了……
大西京师,成都。
孙可望端坐在金銮殿上,嫣然就是2号的皇帝,更准确的说,他现在就是大西临时的皇帝,张献忠不在京城,他临朝处理朝政。
论文论武论对大西的贡献,孙可望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张献忠第二。
但是那把椅子他现在可不敢坐,尽管他知道,早晚有一天那把椅子是他的,只是紧挨着张献忠的椅子,又摆了一把椅子。
紧挨着他那把椅子,便是他的父皇张献忠的龙椅。
自从大西王张献忠御驾亲征,大西的京师就是孙可望的天下了,孙可望感觉这种这种日子非常的不错,他甚至内心里隐隐有种奢望,他的父皇一直在外征战,永远不会回来,该多好啊。
特别是现在京师,他把大权在握的右丞相汪兆林和原来的正宫娘娘陶贵妃牢牢的掌控在手中,他们现在结成了三人死党,当然是以太子干殿下的孙可望为首。
他现在真的不想再姓张,而想改回原名姓孙了。
张献忠连续御驾亲征,这几个月来,从草甸湖之败,到夔州之败,现在又屯重兵在凤凰山,孙可望这几个月的代理皇帝当的简直是太惬意了。
每逢大朝的日子,孙可望往金殿上一坐,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虽然不敢让文武百官山呼万岁,但形式也差不多够隆重。
除了上朝享受九五之尊,权倾朝野之外,他在宫中,歌舞笙箫,根本不太关心他干爹在外面征战的胜败。
这一天忽然接到他父皇的圣旨,让他立即提重兵赶到凤凰山南麓,与他的父皇共同一举端掉凤凰山下的明军大营,然后兵合一处挥师东进,与李定国,共同围歼朱由崧。
孙可望不敢怠慢,立即把右丞相汪兆林找来,商议之后,孙可望点兵六万,留下4万驻守京师,他走之后,京师之事委托给右丞相汪兆麟,全权负责。
两天之后孙可望点齐了兵马开拔了。6万大军离开京师,浩浩荡荡开奔凤凰山。
早有明军的探子,探听清楚这些情况之后,飞马跑进京师东南百里之外的山中,奏于朱由崧。
朱由崧现在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事情正在按照他的预计进行,朱由崧心中高兴,妥啦,大西京师应该回归大明了。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642章 以假乱真(上)
两天之后,朱由崧率五万大军突然出现在大西京师的南门外。
不过这支队伍为首的是员白袍小将,银盔银甲,白衣战袍,腰悬宝剑,身后弯弓插箭。坐下一匹闪电白龙驹,鸟翅环得胜钩上挂着一口合扇板门刀。
往脸上看,此人年纪20多岁,面白如玉,国字脸上浓眉阔目,鼻若悬胆,俨然就是大西军的安西王殿下李定国。
不过如果仔细看,此李定过非彼李定国,此人与李定国只是长得比较相像而已,也就是说,这个李定国是个赝品。
但是他也绝对不是大明帝王朱由崧扮的。
当初手下将士也提议朱由崧演李定国这个角色,但是很快又被人负责任的给否了,原因是朱由崧和李定国两个人虽然长得都很好看,而且年纪以及身材个头也差不多,但各有所长,面相上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特别熟悉李定国的人一眼就能识破,直到从军中找出一个更为合适的来扮演这个重要的角色。
朱由崧带领的这支明军有五六万,再加上中间俘虏的大西军也有两三万。
从近十万人马当中寻找一个各方面都像李定国者,应该会有答案,而且答案不唯一,还可以层层遴选,最后选出了较为合适的一个。
此人原是李定国手下的一名小旗,姓孙名叫孙兴,在军中是最小的官儿,手下管着十个人。此人今年22岁,相貌个头体型酷似李定国,后来被明军抓了俘虏,被改编成明军,现在的职务仍然是军中小旗。
朱由崧早就在盘算这件事了,经过好几天的运筹遴选,终于指定了他。
让孙兴换上李定国的那套行头,甲衣,战马,弓箭,大刀,这一刻意打扮就更像了,如果不细看,看不出来。
再让孙兴模仿着李定国的举止动作动作,让投降过来的李定国身边的人再给他指点纠正之后,就更惟妙惟肖了。
因为此人曾经身为李定国军中的一个小头目,对李定国非常熟悉,而且把李定国作为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因此对李定国的说话方式举止动作,都很了解,再配上这身行头,活脱就是李定国。
主角选好了,还得有几个配角,红花得有绿叶衬托。
在万县一带朱由崧,与李定国发生了两场大战,虽然大批的俘虏现在还没来得及处理,但是已经有不少李定国的俘虏像孙兴这样的感恩于朱由崧的不杀之恩,优待之义,他们已经被编到了明军之中,朱由崧特意带来了一部分这样的兵将。
其中还有两个来自李定国的亲兵卫队。
现在仍然让这些兵将呆在这个李定国的身边左右。
经过几次模拟演练,经由朱由崧等人法眼鉴定,觉得没什么纰漏了,他们才开始正式上场。
而现在的朱由崧则去掉了龙冠龙袍,头顶铁盔,身披铁甲,内藏软甲,成了一名普通的军将混在队伍之中,由简单化过妆的赵甫等人护驾,紧随朱由崧的左右。
同样经过简单处理的李全带着几个锦衣卫精英,走在假李定国的身后,是保护也是监视。
现在这支队伍来到成都南门外护城河附近停住,有军将开始叫城了。
晴天白日的,城上的大西军将早就发现了他们,只是他们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赶紧报告守城主将。
南门守将李东平,是大西军的一名副总兵,现年三十八岁,黑脸络腮胡,身材魁梧。
闻报之后,他也吃了一惊,安西王带着一支人马来到城下了?怎么可能!
不是说李定国在万县吗,平东王殿下孙可望带着几万勤王之师已经走了两天了,陛下几天前从凤凰山来了一道旨意,李定国怎么到了京师啦?
李东平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但是报事的军将说的有鼻子有眼儿,李东平急匆匆带着亲兵登上了南城头,手扶垛口往下观看。
离他们几百米远的护城河畔果然有一支队伍,风尘朴朴,大纛旗打的是安西王李定国的番号,为首的大将面如银盆,国字脸,浓眉阔目,银盔银甲素白袍,腰间悬剑,背后弯弓插箭,坐下白龙驹,战马的得胜钩上挂着铁匠为他量身定做的大刀。
李东平一眼就认出来了,不是安西王李定国还能有谁?可是……
在李定国的身边,还有几张熟悉的脸孔。
李东平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正这时提马在护城河边叫城的兵将不高兴了,对守城的兵将不客气地喊道:
“城上是怎么回事儿,王爷来了这么半天了,竟然迟迟不开城,在下嗓子都喊哑了,究竟是何道理?”
守城的兵将都看向主将李东平,只有他传令才敢开城。
这时守城主将李东平不得不说话了,在城头上对着李定国抱拳施礼,并高声道:“对面可是安西王殿下,在下南门守将,官拜副总兵李东平给王爷见礼啦。因事出有因,下官如有慢待之处,还请王爷多多海涵。”
李东平说着,在城头上对着城下冒牌李定国又是作揖,又是打躬,满满的恭卑之态。
人群中的朱由崧看着好笑,看来这一招不错也,不但瞒过了成上城的兵将,连守城主将这位李副总兵官也没看出破绽。
要知道副总兵的官已经不小了,须由帝王亲自加封,而且是京师的南门负责人,如此位高权重的人物竟然也没有辨出真假,今天这戏演的比较成功啊。
朱由崧心里刚一放松,警惕之弦马上又绷紧了,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刻,只要能开了城放我们进去,才算大功告成。
因此朱由崧一颗心也悬着,眼睛紧盯着这个假李定国。
假李定国没有说话,对李东平的恭敬加解释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因为朱由崧曾告诉他,一定要镇定,把王爷的谱摆得足足的,昂首挺胸,不怒自威,另外尽量少说话,言多必失,免得提前露馅前功尽弃。
这位假李定国孙兴,牢牢地记着朱由崧的叮嘱,心里腾腾直跳,表面上很从容镇定。
李东平见下面的李定国没有说话,仗着胆子又有试探性的问道:“听闻王爷在万县跟明军会猎,不成想这么快就班师了,王爷怎么也不提前派人来,好让卑职等人出城迎接王驾。”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643章 以假乱真(下)
孙兴奉旨扮作李定国,前来诈城,从来也没当过王爷的他,心里难免有些紧张。原以为城上的兵将已经看到王爷李定国来了,就会赶紧开城,然后恭恭敬敬的把他们接进去,这样就没他的事儿了,还立下大功一件,升官发财是少不了的。
哪知道,南门守将李东平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他的好奇心太强,不敢直接问,拐弯抹角的问,逼着这位家李定国说话。
如果此时假李定国再不发一言,一味的装逼,难免会令人生疑。
但是一说话弄不好就会露出马脚,这场戏要演砸了,别说立功受赏升官发财了,吃饭的家伙都保不住了,这一左右为难心里就慌了,不由得偷瞄一眼侧后的朱由崧。
那意思是我的皇爷,这可怎么办?
假李定国有些自乱阵脚,应付不了了,也是因为他在军中官小职微,阅历浅薄,主要还是因为年轻,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虽然在下面演练过,但是一到真格的时候,稍微有点儿状况,便捉襟见肘了,一句话心理素质太差,不能够随机应变。
此时的朱由崧也挺讨厌这个李副总兵,但此时不说话肯定不行了。
看到假李定国就要堆了,其余的军将更不敢乱说话,朱由松赶紧插话道:“李将军,此地非是讲话之处,王爷风尘朴朴,一路鞍马劳顿,急需要休息,有什么话进城再说不迟。”
“是是是,慢待王爷李某之过也,还是阁下想的周到,请问阁下是……”
城上的李兴居高临下,此时看到李定国身旁的插话之将,英武不凡,气宇轩昂,虽然看其穿戴打扮认定没有自己的官职级别高,还是一副生面孔,但是既然是王爷的手下,这种场合又敢抢王爷的话头,在军中的职位应该不低,至少是王爷的心腹爱将,因此李总兵非常恭敬,唯唯诺诺,一边赔罪,还想问问尊姓大名。
朱由崧一看,这真是个讨厌鬼呀,问起来没完了,但又不能不回答,于是淡然一笑:“在下朱天,王爷驾前的参将,李将军如此谨小慎微,不知是何意,莫非李将军对王爷不放心吗?”
李定国贵为安西王还是张献忠的干儿子,整个大西集团论地位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谁敢对他不放心?
李定国要一发脾气,弄死一个副总兵跟捏死一个臭虫差不多。
因此朱由崧给李兴扣的这顶帽子太大了,吓得李兴赶紧矢口否认,“朱将军说笑了,吓死李某也不敢造次,待某迎接王爷的大驾,来人赶紧给王爷开城!”
李兴再也不敢啰里八嗦了,赶紧命令开城,并像孙子迎接老太爷一样乖乖下了城,亲自来迎接。
其实朱由崧化用的这个名字,虽然霸气外泄,但也不无漏洞,在明末谁敢叫这个名字呀?只要大明的创始人朱元璋不用,就没人敢用。
然而朱由崧就喜欢上了这个名字,动不动就用这个化名忽悠人,姓朱名天,其实已经犯了朱家皇室的大忌,论罪当诛,甚至查抄满门,刨祖坟。也就是说,父母给儿子取这个名字,除非他是活腻歪了。
然而李兴现在哪有功夫想这些,被朱由崧两句话唬的连屁也不敢多放一个,赶紧下来开城接驾了。
不但他带着亲兵卫队来城门口迎接了,他还命人骑快马赶紧去丞相府给右丞相王兆林报告。
什么副总兵,左右丞相,在安西王御儿干殿下李定国面前通通都矮了半截儿,这么大的事他焉敢不报?
这时城头上的吊桥吱吱呀呀,落了下来,最后咣当一声横在了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上。
接着城门大开,千斤闸搅起,前面的明军提马就上了吊桥,朱由崧的心也放了下来。
朱由崧粗略的看了一下城防,成都现在是大西军的京城,城高超过三丈五,城墙的厚度能并排走下五挂马车。整个城池修建有六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是三道安全保障,吊桥,城门,千斤闸。
另外每座城门都修有辅城,所谓的辅城就是在城门旁边修建的城楼。上面能装弓箭手甚至炮台,遇有敌军攻城的时候,辅城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攻击攻城队伍的侧后。
整个大西京师建设得固若金汤,朱由崧估计了一下,别说自己带6万军队,如果强行攻城,60万人马也拿不下这座坚城。多亏这一招以假乱真的诈城计。
朱由崧的前头部队刚进城门洞,守城主将副总兵李兴带着卫队过来了,离多远跳下战马跑步来到假李定国近前,刚要大礼参拜,突然觉得不对劲儿了。
孙兴无论长得再像李定国,但是他毕竟是赝品。孙兴是孙兴,李定国是李定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如果足够熟悉他们的人,要仔细看,他们两个人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
李东平身为京官,是大西政权集团中武官中职务比较高的,对位高权重的李定国当然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在两个人相距又这么近,因此他一眼就看出了眼前这个人根本不是李定国。
李东平不由得大惊,“你……不是安西王?”
“对喽,李总兵的眼睛不瞎,他的确不是李定国,那你再看看朕是谁?”
朱由松说着,拉出宝剑向他来了。
这个时代,敢自称朕的,应该没有几个人。
李东平看着朱由松一愣,剑光一闪便刺进了李东平的胸膛。
李东平根本来不及反应,就挨了这一剑,身子一震,鲜血狂飙,血沫子从嘴里冒出来了,两只眼睛瞪着,指着朱由崧说不出话来。
“让你做个明白鬼,朕乃大明帝王朱由崧是也!”朱由崧说着一脚把尸体踹飞了,还撞倒了身后的几名亲兵。
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在场的大西军将顿时傻了:怎么回事儿?他们来迎接的安西王竟然是个冒牌货,主将身亡,竟然杀出个大明帝王朱由崧?
反应过来后在场的大西军将一阵大乱。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644章 攻进成都
“儿郎们杀!缴械投降者免死,负隅顽抗者,杀无赦!冲进去,占领贼巢!”
朱由松一脚将李东平的死尸踹飞之后,说着用滴血之剑指向长空。
无数的大西军将如决堤之洪,从城门里可劲儿往里灌,城门口那些大西兵将,像蝼蚁一般,顿时被洪水一样的冲锋卷得无影无踪。
明军一个冲锋,闪电般杀散守城明的军将和守城主将的卫队之后,顺着两边的马道冲上了城头。
猝不及防。城头上的大西军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便横尸当场,或被扔下城,余者四散奔逃。
就这样,成都南门被明军闪电般的拿了下来。
朱由崧带着人马往城里杀来,他们首先进的当然是外城,大街上还有熙熙攘攘的老百姓,他们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朱由崧指挥着人马,一边往前冲,一边驱散老百姓,这样也做也是为了减少无辜的伤亡。
其实不用怎么驱散,这些老百姓一看这阵势,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家家关门,户户闭户,眨眼间,大街上路静人无。
这些老百姓诅咒,招谁惹谁了,祸从天降?
可是他们躲避之后,发现明军纪严明,明军将士是虽然如狼似虎,杀人如麻,那是对大西军将,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因为进城之前,朱由崧就约法三章,不进民宅,不杀无辜,不杀俘虏。
这样老百姓就大大减少了无辜的伤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战乱之苦,这主要是溃散的大西军将祸害他们。
别看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也是农民起义军政权,但是他们跟李自成的队伍一般无二,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1...182183184185186...2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