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现在的大明朝,已经远远不是四年前朱由崧刚穿越过来时的大明了。
内忧外患,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危如累卵的局面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党争祸国,军阀割据,流民遍地,盗贼蜂起,鞑子肆虐,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了。
现在的大明朝,鞑子被驱,李自成、张献忠、郑芝龙等巨鳄悍匪都真心归顺了朝廷,如此大的匪患,连根被拔,就连盘踞台湾多年的红毛子都被荡平了。
国内的小股匪患被震慑,加上内阁这几年推行朱由崧的减赋减税,扶弱赈灾,发展农商,向富人征税,百官带头纳税等等政策,小股匪贼纷纷解散,有的主动向地方官府投降请罪,归附朝廷,成为顺民。有的自毁山头,销声匿迹。
大明朝出现了少有的安定局面,政通人和,百姓各安生业,经济走上复苏的快车道。
亏空了多年的国库终于有底了,内帑也逐年富足起来。
至于关外野心勃勃的大清和不甘心落后的草原雄鹰蒙古鞑子,对大明仍然虎视眈眈。
但是现在他们对朱由崧来说已经构不成心腹大患了,只不过是疥癣之疾。
朱由崧终于可以高枕无忧的活一阵子了。
不过这些安逸的帝王日子,并没有消磨朱由崧的奋进意志,如果说从穿越过来到现在,这五年的时间是他的复国计划,是为了生存,为光复大明而战。
那么接下来,该推进他的强国大计了。
弱肉强食永远都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人类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一类生物,当然要适用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关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在达尔文发现之前,早就定下来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小到一个动植物,大到一个邦国,只要在这个自然界之中概莫能外。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穿越之前,朱由崧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因此朱由崧必须推行他的强国大计,决不能安于现状,徘徊不前,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只能害人害己,祸及子孙后代。
图强求存,王霸天下,太远大的目标不敢说,在这个地球上凡是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都得是他的领地,所有两条腿走路会说话的动物,都得俯首称臣,年年纳贡。
为了这样一个目标,他更得推行强国计划。
强国必强军,他当然得从铸练新军开始。
其实朱由崧早有心整顿军队了,就算不推行强国计划,这一项革新也势在必行。
因为朱由崧手下的军队数量是不少,但大都是些明朝的旧军队改编过来的。原来的京营兵和锦衣卫就不用说了,四镇军阀,还有左良玉的军队,即各省的地方军队,加上收编的各股流贼,李自成的,张献忠的,包括郑家军,真是五花八门儿,良莠不齐。
朱由崧第一次练兵,因时间紧迫,那是让刘肇基给他训练了一支御营新军,规模很小,数量有限,只有几千人,经过这么多场战争,也已经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战争的需要了。
现在也有时间和国力了,大明朝上百万军队,必须进行改革,铸练新军,淘汰那些乌合之众,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改变军队参差不齐的局面。
因此朱由崧这半个月,除了和美妃吃喝玩乐过宫廷生活之外,就在考虑这些问题,如今已经成熟了。
今天是他凯旋还京后的第一次大朝,又叫早朝。
天不亮,文武百官就在午朝门外候着了。
一直到御鼓响了三通,朱由崧高坐在八宝金殿,宫门大开,百官鱼贯而入。
按品级秩序排列,站好之后,跪倒在地,往上磕头,并山呼万岁。
这样的阵势,朱由崧在御驾亲征期间也常有。但是只有现在,也就是只有他坐在京城的八宝金殿上,接受百官的朝拜,最为正式,也最能令他找到君临天下的感觉。
“众爱卿免礼平身。”朱由崧接受百官朝拜,满面春风,心情十分的畅快。
“谢万岁。”百官齐声答应着,站了起来,仍然排列整齐,听候圣训。
大太监卢九德用他那特殊的嗓音喊道:“有本早奏,无本卷帘退朝——”
这就是古代帝王的上朝办公模式,文武百官四更天起来就得梳洗打扮,然后文官坐轿,武将骑马,赶到午朝门外,一直在等。
等到太阳升起的老高,皇上坐在那里,太监这样喊,如果无人答言,太监就可以直接宣布退朝了,然后文武百官就可以回去了。
但是今天可不同。卢九德话音刚落,就听有人喊,“臣有本上奏。”
内阁首辅高弘图出班施礼,奏报了这几年的内阁情况,然后把折子呈给了朱由崧。
有太监呈递过来,朱由崧放到了龙书案上,然后是六部高官奏报,朱由松一摆手打断他们,让他们把折子全都呈上来。
这几年他不在朝中,内阁六部这些衙门肯定有一些奏折,他要一一听奏报再看奏折,就算不累死,也没那个时间。
朱由崧可不想当崇祯,事必躬亲。又用人,又怀疑人。谁都不相信。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可以说个个都是大明朝的顶梁柱,可是崇祯皇帝谁都不信任,因此这些人除了洪承畴投靠鞑子当了汉奸,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要不然,李自成的军队能攻进北京吗?就算吴三桂投降了鞑子,打开山海关的大门,那又能如何?区区10万八旗,当时的大明何止雄师百万,如果崇祯帝能很好的驾驭,皇太极和多尔衮多铎之辈早就淹没在明军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可是崇祯帝一边用人家,一边怀疑人家,还派人监视人家,令鞑子闻风丧胆的袁崇焕被处以极刑,威名赫赫的孙承宗被下狱了,用的时候从监狱里提出来,不用的时候再放到监狱里,还有孙传庭是被活活累死的。卢象升虽然死于鞑子之手,其实,他是被自己人害死的。崇祯皇帝最信任的洪承畴被鞑子俘虏之后,崇祯帝在北京为他亲自祭拜英灵,悼念追文时,而洪承畴已经跪拜在皇太极驾前俯首称臣了,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笑柄。
这些肱骨之臣死走逃亡,朝内党争愈演愈烈,文武百官离心离德,如一盘散沙。
才令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关外的鞑子有了可乘之机。从这上面说,刚愎自用生性多疑问的崇祯皇帝是自己把自己逼得上吊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何况这面镜子并未远去,朱由崧当然不能走他的老路,文武百官份内例行公事,他不需多问。交由内阁和司礼监即可,他完全放权,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必要的时候再奏报他这个帝王定夺。
因此,内阁六部积压了几年的折子,今天朱由崧几句话便处理完了。百官奏完了之后,下面该他这个帝王推行他的强国大计了。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775章 强国计划(下)(六更)
朱由崧首先抛出了他的强国目标,百官惊愕之时,无不振奋,几千年来,历代的帝王,何其多耶?大明朝近300年,也经历了十七帝,能有如此强国大计者,惟他们的陛下朱由崧耳。
“陛下有如此远大志向?这是要盖过太祖和成祖吗?”文武百官,男女众将,心里想着,众皆讶然。
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的缔造者,率领当年的淮西24将打天下,开创了大明朝近300年的国祚,早已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级存在。明成祖朱棣,也就是著名的燕王,发动靖难之役,从他侄儿手里夺取江山之后,北驱蒙元,定都燕京及现在的北京,进行了一系列的军政改革,使大明空前强大。
这两个人,在大明300年的长河中无人能够超越。
可是现在弘光大帝强国计划,这是要明显统一全球啊,别说太祖和成祖,就是唐宗宋祖,秦皇汉武,统统不在话下,就是开疆拓土版图最大的成吉思汗和铁木真父子,恐怕也不敢有这样的奢望。
陛下这是在空想么?
不对,君无戏言,出口便是谕旨,金口玉言,朝堂之上,百官面前,岂能信口开河,视同儿戏?
但是能实现吗?
陛下神功盖世,运筹帷幄,荣登大宝短短几年来,一切不可能之事,如今全都实现了,强国目标也定然能成为现实。如此可太好了,关外的鞑子,东海的倭寇,西方的列强,都得顶礼膜拜,唯我独尊?
一想到这里,文武百官,男女众将,甚至金殿上的站殿将军,朱由崧身后打障扇的宫女,甚至堂上的太小太监,全都昂首挺胸,身子比平常高出一截来,腔内热血沸腾了。
一个个屏气凝神,目光专注听他们的陛下往下继续讲。
朱由崧的强国计划,以大明朝稳定的政治经济为根基,首推人才战略。
朱由崧道:“欲成就王霸之业,必先得王霸之才。昔周公得吕旺,大汉得张良,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无不轰轰烈烈于天下也。今我大明欲强于天下,必先得天下强人也。”
几句话,百官无不叹服。
然后朱由崧传旨,推行人才战略,加大选贤任能的力度,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科举制度,包括文考和武考,选拔人才。另外让掌控东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卢九德代表他亲赴江西新奉,带着圣旨去请宋应星和宋应升哥俩,将东林书院改为大明皇家军政学堂,将徐光启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定位研读教材。但仍然保留孔孟之道和宋朱理学。
卢九德领旨走了以后,朱由崧对李全传了一道密旨,现在的李全官又升了,以前他是锦衣卫的二把手,兼东厂掌刑千户。
现在朱由崧擢升他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掌管锦衣卫的南北两个镇抚司,也就说,大明的一万多名锦衣卫全部归他统领。
另外他在东厂中还身居要职,仍然兼职东厂的掌刑千户。
朱由崧让他去找一个人,此人的名字名叫汤若望,德国籍,但是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几十年,必须得尽快找到他。
锦衣卫虽然多,东厂的势力也大,但是要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朱由崧为他们指明了方向,让他们到关外大清的地界去找,找到此人之后,务必平安无事的带回来见驾,且不可缺了礼数。
李全以前不在朝中居官,他当然不知道这个汤若望是何许人也。不过他通过查资料,询问朝中的老臣,很快弄明白了这个汤若望的来龙去脉。知道了它的价值,才明白了陛下的用意,李全立即行动。
朱由崧强国计划的第二要义是,改革军队,铸练新军。
首先他封赏了一批有功之臣。如对国丈贺兆雄,赏他穿走兽服,对李自成和张献忠赐锦袍玉带,加官进爵。刘肇基仍为兵部尚书,但是挂了个太子太傅衔,郑鸿逵仍为京营殿帅,掌管十万京营兵,但是撤销了五军都督,原来五军都督府的职权全都归他,这无疑是升职了,年俸也增加了1/3。
张环,马万年,李定国,刘文秀,李过,袁宗第,刘方亮,田见秀,高一功,等等男女众将,凡是有功的将士均有升赏。
众皆谢恩。
然后朱由崧从御营开始,改革军队。重建火枪营,即御营中的火枪营,御营最初是5000人,后来扩展到一万,现在朱由崧裁员。
御营定额为4000人,其中3000铁甲骑兵,这是他的王牌之师。一千火枪营。其他的兵种什么工程兵,炮营等皆不在御营之列。
御营为第一禁卫军,负责皇上的贴身安全,锦衣卫为第二禁卫军,东厂为第三禁卫军。第二,第三禁卫军负责皇宫的安全,并为皇上专门搜集情报的特务机构,能够监视和直接逮捕百官及各行各业的人,凌驾于三法司之上。
禁卫军有皇上直辖,三大禁卫军的指挥使是直接对皇上负责,隶属于兵部之外。
然后成立远征军,远征军属于中央军,以区别于地方各省的军队。远征军从地方各营,以及京营兵等各兵种中选拔,或者根据需要招募。
远征军的主要作用,顾名思义就是开疆拓土,远征四方。地方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和各衙门的正常秩序。
远征军主要由马军,步军、水师,炮兵,特战兵等五大部分组成。
特战兵由弓箭营,火枪营,白杆兵营,工程兵和爆破兵等兵种组成。
这里的弓箭营不是普通的弓箭手组成,朱由崧要把这些为数不多的弓箭营训练成狙击手营,特战营射箭这一块的教官当然有张环负责。
按照先训后战的思想,各军种各营先组织和招募军队,选拔苗子,然后开始训练。
马军有李自成,李定国,马万年,陆校等负责挑选招募和训练,步军由张献忠,袁宗第,李过,高一功等负责挑选招募并训练,水师由贺兆雄和刘文秀负责挑选,招募和训练,炮兵当然是由李柱石负责,他们首先当然都是教官角色。
远征军初步定额为30万,其中,马军5万,步军10万,水师5万,炮营3万,特种兵营2万。
另外有综合补给营,综合补给营5万,由兵部尚书刘肇基和御马监掌印太监李国辅共同监管,具体由张乃,双喜负责,战时负责为各兵种补给粮草,弹药,军需设备等。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776章 老外传枪(上)(七更)
这次早朝文官百官没想到会有如此重大变革,他们的陛下为了大明朝绘制了宏伟的蓝图,令他们振奋鼓舞,弃满了动力和期待,特别是这些武将更是踌躇满志。
散朝之后,百官各司其职,武将按旨而行,该调整的调整,该裁撤的裁撤,该合并的合并,该分流的分流。新成立的远征军训练基地朱由崧在京师以北的山中选了一片辽阔空地,负责工程的军队开进来,开始投入建设训练营区和设施,远征军各军种的主将带着自己副将来到了这里,现在指挥。
然后是选拔兵员,只有把兵员选定以后,才能进行训练。兵员的先拔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兵员的质量或潜质,决定了他们最终的战力。至于营房及训练设施建设的事,敲定图纸和方案后,完全可以交给副将在这里负责施工建设。
很明显,他们的陛下这次是想把这支远征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雄师劲旅,否则,不足于承担如此大任。
李自成、张献忠、贺兆雄、李柱石等主将把自己的属将召集在一起,进行了分派,各军主将副将立即进入角色之中。选拔兵员则由主将亲自带队到各军种及卫所选拔,朱由崧要求他们严格把关,宁少勿滥。
远征军中特战兵编制最少,但兵种最多,他们战时担任特战任务,弓箭兵由张环负责挑选苗子并训练,初步定额3000人,火枪营由慧英负责,初步定客为5000人,白杆兵营由马金花负责,这是个建重兵种,原来的白杆兵是由忠贞侯秦良玉训练的,现在仍然是3000人,工程兵和爆破兵分别由刘芳亮和田见秀负责,打算选拔9000人,其中工程兵7000人,爆破兵2000人。
人员最先到位的当然是御营兵马,新成立的御营指挥使是贺宣娇,因御营属于第一禁卫军,分为御营铁骑和火枪营,因此御营有两个总兵,御营铁骑的总兵是女将高桂英,也是就是李自成的妇人。御营中的火枪营只有一千人,总兵官是慧梅。
三千御营铁骑是原有的兵种,这是刘肇基几前为朱由崧亲自训练的军队,现成已经成长为王牌师,曾经与白杆兵齐名,现在这支队伍人员是现成的,也不缺少多少个人,可以拉过来直接训练,一边训练一边补充缺额。
至于御营中的火枪营因只编制一千人,主要是在皇宫大内负责保护朱由崧安全的,人数少也好挑选,另外也是优先选拔权,所以很快这一千人就到位了,贺宣娇带着两个副将高桂英和慧梅立即投入训练。
御营中的一千火营和特战兵中的火枪营,其所用火枪都是从荷兰红毛子那里缴获的火枪,即西洋火枪。之所以选用这种火枪而不用大明的火枪,主要是因为一是有这枪有上刺刀,比大明的火枪多一种作战功能,就是没有子弹的时候也不至于束手就擒,更重要的是这种火枪不容卡壳和炸膛,这是冶炼技术的问题,大明的火枪现在就比不了。
但是要训练这种火枪,就有个技术对接问题,因为这种枪虽然先进,但毕竟不是大明自己生产的,再多的弹药总有用尽的少时候,因此必须自己制造,靠去买还是没有自己制造方便快捷。
然后要实现大明自己制造就得突破一个技术瓶颈,这个科研难题朱由崧就打算留给宋应星、宋应升和汤若望三个人来解决。现在他们三个都没有到位,宋应星哥俩应该没多问题,这个汤若望原来生活在北京,崇祯帝曾经重用过他造过枪炮,后来李自成进了北京此人藏起来了,再后来鞑子又占了北京,据知情者所言,鞑子被驱赶出关的时候,很有可能把这个德国的军工天才给掠走了。
因此朱由崧才交给李全一个秘密任务,让他派锦衣卫到关外清军的地盘,务必尽快找到此人,军工技术上的难题,包括枪炮提升性能问题和舰船的改造问题,宋家哥俩和这个德国佬的三人组合应该不难攻克。
御营火枪营的训练场上,一身紧身软中衣打扮的慧梅看起来看个侠女,她正端着一支火枪瞄准,一千兵将在这里观摩。对于这种西洋火枪,慧梅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陛下让她当教练,现在明显是不称职。
她是朱由崧的一处妃子,把这个重任教给她,她知道是陛下对她莫大的信任,她要下决心自己练好。现在旁边有个外教,这个外教不是别人,是从台湾鸟的劳教基地接回来的原来赤嵌城的防务总长巴腾斯。
他当然是使用这种火枪的高手,并且对枪的构造原理都很专业,朱由崧这次真是找对了人,而且他现在脱离苦力劳动来当教官,他乐此不疲,因此教起来很卖力很尽心。
现在包括慧梅在内,一千兵将每人手里都有一支从红毛子那缴获的火枪,巴腾斯先讲枪的构造及原理,然后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又讲枪的保养,装子弹,卸子弹等等。
一边讲还一边现场演示,由于他在台湾多年,汉语说得也差不多,因此不用找翻译,慧梅和这一千兵将都听得懂。
由于他讲得细致,慧梅他们听得认真,另外这一千兵将都是挑选出来的精英,对火枪都不陌生,因些这些基本的东西很快就学会了。
接下来,巴腾斯开始讲射击技术。先从持枪的姿势讲起。
正这时有一个公鸭嗓喊道:“陛下驾到——”
慧梅等人看去,正是朱由崧带着刘肇基、小柳是和李全等人来到了他们训练基地。
慧梅刚要整队接驾,朱由崧制止他们:“爱妃呀,你以后记住,训练场上和战场上一样,君臣这些繁文缛节能省就省了吧。”
“陛下圣明。”慧梅如花的小脸一笑,很是妩媚。
“参见陛下。”这时巴腾斯也学者汉人的样子,恭恭敬敬地要给朱由崧行跪拜大礼。
“也包括阁下在内,不必多礼了。”朱由崧一笑也制止了他。
“多谢陛下。”他毕竟是北殴人,汉语说得再好也有些生硬,在场的军将都笑了。
“来,阁下对着靶子打一枪,让朕瞧瞧。”
“陛旨。”巴腾斯独特的语调和声音,说着他举起了火枪,对着三百米外的靶子稍微一瞄准,“啪”的一脆响,枪管有轻烟冒出,很快消散。
接着是报靶兵在远处挥舞着三角小旗大喊:“击中靶心。”
“阁下果然好枪法!”朱由崧笑着,轻轻鼓掌。惠美等一千兵将也跟着喝彩鼓掌。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777章 老外传枪(下)(一更)
朱由崧这一带头鼓掌喝彩,贵妃娘娘慧梅也跟着拍起了小手叫好,一个帝王一个妃子,她现在是这一千火枪营的总兵官。
因此这一千兵将掌声雷动,都在为巴滕斯的枪法较好。其实这一千人也不是人云亦云,巴腾斯这一手露的确不错,单从这一枪来看,做他们的火枪外教绰绰有余。
看着这么多人为他鼓掌叫好,包括九五至尊的皇帝陛下和贵妃娘娘,巴腾斯心里有一种得意感。
但是这种得意感只升起了一半儿,便又凉了,想起了他们在海上和岛上一次又一次的战败,他又有种憋屈感。
不过他对这位大明帝王朱由崧是真心的服气,因此,把手一摆,悻悻道:“在下的枪法再好,也不及陛下的神功。”
这话倒是真的,朱由崧听着很是受用,如果人人都有他这两下子,那这些火枪就成了多余的了。因为真正打起来的时候,朱由崧的身法,虽然没有子弹快,但是也绝对不慢,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时候快到不给他们放弃枪的机会,便把对手放躺下了。
但是朱由崧嘴上不能这么说,只是微微的笑了笑,让他继续,朱由崧就在旁边看着。
巴滕斯接着朱由崧刚才打断他的地方,继续讲持枪的姿势,他比划着,慧梅等一千将士跟着学。
然后巴腾斯把自己的枪放下,过了一一给纠正姿势。
朱由崧看他教得认真用心,这么多人,一个一个纠正,很快脸上就见汗了,红发下的脸显得更红了。
朱由崧还比较满意,看来自己没有杀他就对了,这个红毛子用处还不小呢!
这时,朱由崧走到巴腾斯放火枪的地方,顺手把这根长枪抄了起来,掂量掂量沉甸甸,有一米多长,枪头的刺刀有半尺来长,闪着雪亮的光芒。
朱由崧端着这杆枪就想起了穿越之前影视镜头里的鬼子的三八大盖,他这是第一次摸火枪。
也学着刚才巴腾斯的样子,向远处的靶子瞄了瞄准,然后一扣扳机,只是轻轻的响了一声,完全不是刚才清脆的爆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