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这时候有人突然送来了一封信,多尔衮一看这封信是给他和太后两个人的,不知道信的内容,拿着信急匆匆进宫见太后。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46章 顺治怒了(三更)
大清的京师坤宁宫,孝庄太后正在考小顺治的孝经和策论,这些大部分都是弘文馆大学士、太子太傅宁完我教他的,孝经是立世之道,策论是治国之本,已经是大清三朝老臣的宁完我在旁边陪着。
现在老宁也头生花发了,几十年来,这个甘愿下贱甘为人奴的大汉奸为了鞑子的事业已经累弯了腰,以前他与范文程齐名,现在他是一枝独秀,纵然已经过半百,仍然不辞辛劳地诲人不倦。
现在小顺治的老师不少,除了孝庄和苏麻拉姑之外,还有宁完我和洪承畴等。因此这几年小顺治的文韬武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孝庄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影子,也看到了大清的希望。
今天策试的结果孝庄太后非常满意,在场的宁完我和太监宫女们和太后一齐为顺治抚掌喝彩。
“母后,儿臣什么时候才能亲政?”顺治有些迫不及待了。
孝庄把脸往下微微一沉,“皇儿尚年幼,正是学习文武艺的时候,等你长大了,你的皇父摄政王自然会让你亲政的。”
顺治不以为然道:“母后,儿臣已经长大了,司马光七岁能砸缸救人,战国时的楚人甘罗十二岁得下了十六城而拜相,儿臣已经年满十二岁了,往前就十三了,难道还不如一古人?”
孝庄无言以对,为顺治有如此心胸而高兴,宁完我当然也不敢多嘴。这时就听外面有人大喊:“摄政王到——”
孝庄肃然道:“皇儿不要任性。”
顺治也不再说话了。
这时,摄政王多尔衮从外面进来了。见孝庄和顺治都在,只是拱了拱手,“参见皇上,参见太后。”
“摄政王不必多礼。”孝庄太后微微露出笑容,稍微欠了下身子。
“儿臣见过皇父摄政王。”
行完君臣礼,还得行父(叔)子礼,顺治当然也不会跪多尔衮,连手也没拱,只是微微躬了一下小身子,两个关系特殊的人算是互礼了。
摄政王坐下之后,从大袖里拿出一封信,“太后,边关军将传过来一封信,请太后过目。”
有太监过来取过信躬身逞给孝庄。
孝庄一听说边关来信,立马就想到了苏麻拉姑他们,掐指一算,他们走了也有两月有余,按说也该有消息了,难道是……孝庄太后脑子里念头一闪,把信接过来,信封上写着“孝庄太后、摄政王亲啟。”两行小楷写得极俱风骨,遒劲有力。
孝庄觉得这不是苏麻的字体,更不可能是漠北边山的两个喇嘛僧写来的,他们如果要写信定然是满语或蒙古语,应该不大可能用汉语,但是特殊情况下让人代笔方便传书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样想着,孝庄就把信拆开了,里边的字同样洒脱漂亮,但是等她看完脸色全变了,身子甚至也开始抖了,多尔衮、顺治和宁完我等在场的通过察言观色,知道这封绝非捷报。
最后,孝庄太后双手哆嗦着又从信封里掏出一物,由于信皮挡着,其他人也没看清,只见那是一个大红色心状饰物,有香气溢出,孝庄正翻一看,啪的一声把信摔到了地了,“苏麻!……苏麻?……”
“太后出什么事了?”多尔衮不解道。
“母后?苏麻怎么了……”顺治也是一脸的疑惑,宁完我等人更别说了,刚才的高兴一扫而空,宁完我还想着教皇上有功,得些赏赐,看来被这封可恶的信冲了彩头了,这信是什么人写来的,什么内容,竟然把太后气成这样?苏麻?她怎么了?宁完我等人变成了替人担忧的苦瓜脸。
孝庄少气无力地抬了抬手,指了指地上的信,太监会意,赶紧把信信捡起来,恭恭敬敬地递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有一股不祥之兆,把信掏出来仔细观看……
这封信是王铎亲笔写成,他以朱由崧的口吻,后又经朱由崧修改,最后定稿,试想,大明朝的东阁大学士兼内阁次辅亲撰,弘光大帝龙目御审最后修订,这两位智慧的结晶,因此这信写得绝对有水平。
先不说其书法堪绝,其内容堪称绝无仅有。这封信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是说大明帝王朱由崧喜纳新妃了,这位美妃这也好那也好,文武全才,简直是十全十美。接着说这位美妃不是别人正是苏麻拉姑,然后就是感谢,先感谢孝庄皇太后太知心了,知道弘光大帝最好美女,就不远万里给她送来了,没有任何彩礼;然后是感谢多尔衮太友好了,弘光大帝连年征战在外,几年未纳新人了,这简直是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啊。末尾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情真意切,谢恩浓浓。
这封信的主旋律就是感谢,气氛是喜庆,用词相当客气。但这种信越是这样,效果就越好。为什么文人之间客客气气的对骂有人乐意看,轰动也比较大,而泼妇骂大街人所不耻呢?除了文雅与庸俗之外,主要是新鲜,物以稀为贵嘛。
为了增加这封信的可信度,除了朱由崧的玉玺在上面压着之外,还有苏麻拉姑的亲自为朱由崧绣的香囊也装在了信封里。这个小香囊跟女孩子的手心大小差不多,香气扑鼻,上面一面绣着大红双喜字,另一面是绣的是鸳鸯戏水图,做工精美,栩栩如生,识货的一看这东西绝对是出自苏拉姑之手,这便是铁证如山,不容得人有任何怀疑。
多尔衮耐着性子看完,那张铜锣大脸凶相毕露,变成了紫茄子色,牙齿咬得咯咯直响。
顺治把信讨过来也看了一遍,脸色顿时煞白,宁完我想看看信,但没敢,觉得自己没这个资格,除非太手、皇上或多尔衮恩准。只有看看这个,又瞧瞧那个,心里猜悶儿。
“母后,苏麻拉姑这个贱人竟然吃里扒外,背判我们当了可耻的鞑奸,儿臣抓住她一定将她碎尸万断。先传旨灭她门族……”
“皇儿,你难道不知道苏麻是个孤儿?”孝庄有气无力。
“母后,皇父摄政王,那我们就发兵吧,一举荡平大明!”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47章 第一次亲政(四更)
朱由崧和王铎这一封信令大清的三位巨擘火冒三丈,随后孝庄皇太后就病倒了。
苏麻拉姑虽然是一个侍女,但对孝庄皇太后来说,比她的亲姐妹还亲,史书上也是如此记载的,一句主仆情深就能说明一切。
在蒙古科尔沁时,十多岁的苏麻拉姑就开始服侍孝庄了,当时孝庄皇太后还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一个贝勒之女,名字叫做布木布泰,她比苏麻拉姑年长那么两岁,两个人既是主仆,又是姐妹。
蒙古这只草原上的雄鹰一直腾飞不起来,特别是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已经被后金所征服成为大清附佣。在布木布泰十三岁时,就以代姑姑受孕为名,嫁给了满清鞑子的皇太子皇太极为侧福晋,从此姑侄共守一夫。
当时作为陪嫁苏麻拉姑也跟着年仅十三岁的小主人布木布泰从蒙古来到了大清,当时称后金,京师也是盛京。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布木布泰地位开始上升,但仍然受其姑和皇太极的其他妃子压制。皇太极建立大清,又生下福林,母以子贵,布木布泰的地位再次上升,皇太极驾崩,大清宫室斗争激烈,多尔衮和豪格都想继承皇位,双方都是实力雄厚,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大战一触即发,多尔衮和布木布泰暗中运筹,把福六岁的小福林推上了帝位,皇室内斗才暂时找到了平衡。自此布木布泰地位一飞升天,成了孝庄皇太后。
这期间苏拉姑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孝庄一直是忠心耿耿,二十多岁已经成为大龄盛女的她竟然打算终身不嫁,一直侍候孝庄终老,精通几种语言、身怀绝世武、表面上女红著名的她,还是孝庄的贴身保镖,后来服侍孝庄和顺治母子,可称得上是顺治的启蒙老师之一。
如果朱由崧不穿越,没有改变历史走向,苏麻姑一直服侍孝庄和顺治,直到他登基亲政。顺治驾崩之后,八岁的康熙又登基了,苏麻拉姑还是康熙的启老师,说她亲手调教出顺治和康熙两个大帝一点都不夸张,因此苏麻拉姑与孝庄主仆情深可见一斑。
这次孝庄派苏麻拉姑潜入大明要摘朱由崧的脑袋,也是迫于无奈才用这招釜底抽薪之计,可是现在苏麻拉姑竟然背判了孝庄投降了朱由崧,不但把孝庄和多尔衮的希望全部毁灭了,他们的釜底抽薪之计全盘落空了,不用说连苏麻拉姑在内,那十八名大清勇士和两名漠北的喇嘛高僧肯定凶多吉少了。真是输得血本无归,孝庄皇太后哪受得了?这一下卧床不起了。
小顺治恼羞成怒地跑在床榻前侍奉母后,苏麻拉姑跟顺治的感情也很深,顺治对她有种母亲或恩师般的依靠感,现在反目成仇了。
多尔衮也来看望太后,这件事多尔衮更生气,苏麻拉姑降明坏了他们的计划灭了他们的希望是一,更重要的是多尔衮早就垂涎苏麻拉姑的姿色,有一次还霸王硬上弓也没得逞,但是却落到了宿敌朱由崧的手里,多尔衮气得差点吐血。
“摄政王,我们的大炮兵马准备得如何了?”孝庄躺在床榻上,有气无力地问前来探望的多尔衮。
“回太后,大炮火药,兵马粮草全都齐备,只是眼下已经入冬,天寒地冻,不宜行军打仗,只有待来年开春了。”
孝庄太后咳嗽着点了点头了,跪着的小顺治迫不及待了,“皇父摄政王,朕能不能向你传旨?”
顺治突然冒出这一句,令孝庄太后也很意外,也怪他的皇儿少年轻狂,不谙世事,弄不好会惹火烧事的。果然多尔衮脸上一紧,心中不悦,我是摄政王,你虽然是皇上还未亲政,大清还是我多尔衮说了算,本王之所以敬父们母子,那是看在大清举步维艰和祖宗的份上,否则,本王随时可以把你们母子打入冷宫封存,一个失去苏麻的支持,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还不得凭我多尔衮摆布?
但又一想大清到了这步天地,绝不能再内斗了,毕竟他是皇上,而且是自己力主把他扶上去了,自己再亲手把废了,那些反对者们肯定不服,不定又生出什么事端,加上孝庄对自己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如果真决裂了,孝庄那一班人也不是省油灯,无论如何自己这个摄政王还得给皇上几分薄面。
多尔衮想到这里,赶紧施礼道:“你是皇上,本王虽然是你的皇父摄政王,也是臣子,当然可以传旨。”多尔衮心里话,你传你的旨,听不听那就在我了。
顺治道:“既然如此,皇父摄政王,朕命你明年开春,亲自领兵带队荡平大明,捉拿朱由崧和苏麻拉姑,朕要皇父把他们的脑袋带回京师,祭奠祖宗之灵,不得有误。”
“啊……”多尔衮没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魄力,原以来他天真幼稚,不定传出什么奇葩的旨意,现在看来真有帝王风范,身上流的不愧是我们爱新觉罗的皇族血脉!
多尔衮这一感叹,对顺治的看法有很大变化,另外,出师大明,再次入关是几年来的夙愿,已经准备多年了,就算没有苏麻拉姑这件事,他也必然出师南下,这正好合了顺治的旨意。
因此,多尔衮施礼应诺:“微臣尊旨。”
病榻上的孝庄皇太后,看到这一幕非常高兴,皇儿有出息了,新政是早晚的事儿!
此时在场的可不止是孝庄皇太后和顺治、多尔衮他们三人,除侍候的宫女和太监外,还有几个大清的肱骨之臣,有三朝老臣议政大臣弘文院大学士太子少保宁完我,有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洪承畴,还有辅政大臣索尼、锡翰等。
这些大清的重臣要员一看,小皇爷这是要亲政了吗?其实,这真的可以看作是顺治帝第一次实质意义上的亲政,或者叫作亲政前奏,因为多尔衮历史上跟他的两个胞兄弟一样,他们亲兄弟三个,包括多铎和阿济格等都是短命的。明年开春出征大明,也就是公元1650年,这一年历史上是多尔衮的大限,顺治帝亲政,朱由崧的穿越可能没有改变这些。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48章 检阅远征军(一更)
外面天寒地冻,苏妃的寝宫,暖气扑脸儿。
“皇上驾到——”外面太监独特的声音响起。
苏麻拉姑赶紧出来接驾,但身子明显已经不利索了。看到朱由崧从外面进来,苏麻拉姑赶紧飘飘万福,但日渐隆起的肚子,碍着她了。
“爱妃身子不便,不必多礼。”朱由崧上前扶住了她。
“听说爱妃身子不适好些了吗?”
“多谢陛下,啊……”苏麻拉姑捂着圆滚滚的肚子。
“爱妃怎么了?快叫太医。”
“陛下臣妾没事……小家伙儿在里面踢臣妾呢。”苏麻拉姑红着脸,幸福的样子。
朱由崧也开心的笑了,“如此不消停像朕,看来真是个龙种啊。你是朕的大功臣……”
朱由崧说着,把苏妃抱了起来,引得娇笑连连,转了几圈之后朱由崧把她放到了凤榻上,扶她坐好,朱由崧也坐下了。
两个人说了一阵悄悄话之后,又传来最好的太医,为苏麻拉姑的摸了摸脉相。
太医给朱由崧道喜,宫女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阿胶鸽子汤,朱由崧从宫女手里接过来,亲自喂苏妃……
军工司正在加紧赶制火炮,外面寒风刺骨,司间作坊热火朝天。炮营指挥使李柱石天天派人来催,还隔三差五的跑到这里面来看。
人们都称它为“炮痴”,特别是新式火炮问世之后,李柱石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般。
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已经生产出来这种新式火炮60门。
朱由崧得报后,带着卢九德,宋氏弟兄和汤若望及李柱石等人,冒着寒风,飞马来到了军工司。
排列的整整齐齐大炮,盖着红衣,朱由松掀开看了看,这些战争之神虽然还称得上原始,但是他已经领先于世了。
朱由崧兴趣来了,他要亲自试炮。
几个身强体壮的军汉,把一门大炮推到了靶场,炮营指挥使李柱石亲自为朱由崧装填弹药。
然后指导着朱由崧调整照门和准星,把大炮调到最远射程,黑洞洞的炮口斜指天空,一切就绪之后,朱由崧拿过了火把,点燃了引线。
引绳吃吃燃烧,冒着蓝烟。
身旁的宋氏弟兄,汤若望和太监卢九德等人赶紧把耳朵孔给堵上了。
“咚咚,”连着两声爆响,白烟缭绕,震得朱由崧等人的耳朵眼里吱吱作响,仿佛得了老年人耳鸣一般,人。令他们几乎听不到炮弹在空气中的呼啸声。
“轰隆轰隆——”紧接着十里外谷环之中,响起地动山摇的两声爆炸声。两股火球腾起,夹杂着浓烟,滚滚升起,然后消散在空中。
但听着动静就觉得,这款大炮的威力,肯定提升不少。
透过望远镜,朱由崧看到约十几个散开的稻草人被轰得粉身碎骨熊熊火起。
现场的观靶兵看到这一幕还有比平常更深的弹坑,观靶兵心中惊叹,“果然是威力惊人。”
赶紧飞马向朱由崧奏报。很快朱由崧带人飞马来到了现场,这种新式的火炮炮不但实现了两连发,射程上,轰爆面积,弹坑的深度,测量一下,与原来的数字相比,果然上了一个台阶,在这个冷兵器时代,这无疑是红衣大炮一个质的飞跃。
朱由崧非常的兴奋,立即命令60门火炮交付炮兵营使用,李柱石带着人马,当天就把大炮拉走了,然后第二天就开始了新式火炮的实战训练。
紧接着朱由崧又是视察了火枪营。从御营中的火枪到远征军的火枪,朱由崧都看了一遍。现在这种火枪已经实现了国产,包括弹药和铅子。
这种带刺刀的荷兰火枪,其实很多部件都是英国生产的。在三位军工专家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从枪械到弹药,全部自给自足。
在远征军的火枪营训练基地。外教指挥官,原来驻台的荷兰总教官、海军前总司令范佩西,火枪营指挥使慧英,朱由松带着人来了,赶紧迎接圣驾。
同样来到了靶场,范佩西命令随便挑出了一百人,站成了两排,面对数百米之外的稻草人站定。
“装填弹药。”范佩西用他不太流利的汉语命令道。
一百火枪营的将士,一看陛下来亲自检阅他们,苦练了几个月,有钢得用到刀刃上。个个娴熟的操作着手中的火枪,上火药,布引线,装填子弹,压实子弹,然后瞄准,一切就绪。
“开火!”范佩西把他的指挥刀往空中一指。
第一排的前50名火枪兵,就起叩响了扳机。
“啪啪啪……”杂乱如暴动的枪声就响了起来,一股股的蓝烟冒出,迎风消散。
几百米外的一排稻草人,纷纷被爆头或穿胸。
第一排50名火枪手放完之后,一起蹲了下来,开始继续装填弹药。身后的第二排,就扣响了扳机。形成了连续的火力,爆响之中靶场中又有数名稻草人被击中。
朱由崧非常满意,当场褒扬慧梅和范佩西。
尽管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但是远征军的马军和步兵训练基地依然是热火朝天。
李自成亲自指挥马军为朱由崧演练,从冲锋,到搏杀,到迂回,到包抄,到撤退,真是万马奔腾如风卷残云,来无风,去无影。
朱由崧看到这里,兴致勃勃到:“从此以后,朕再也不用担心鞑子的八旗铁骑了!”
到了步兵营训练场地,张献忠亲自指挥,上万名步兵排兵布阵,从单兵搏击,到集体冲锋,再到爬城攻坚,真是单兵如猛虎,群兵如飓风。
短短的几个月,能提升如此战力,朱由崧非常满意。
特种兵的训练一直是朱由崧比较关注的,弓箭兵营总教官张环让朱由崧随便挑了几名。
五名特种兵的弓箭手,从定点射箭,到飞马点射,从射静止的靶子,到飞马射移动的靶子,五名弓箭手个个不落下风,五十步到八十步的距离百发百中,80步之外,由于风向的作用就不确定了。
这才半年多的时间,虽然称不上狙击手,但是有此成绩也堪称奇迹。朱由崧冲他们挑起了大拇指。
随后朱由崧又看了白杆兵营和工程兵营,第二天又看了水师和后勤补给营。
最后这次检阅远征军,朱由崧得出了八个字“兵强马壮,兵精粮足。”
这表明远征军已经成军。朱由崧看着开始飞舞的雪花,和苍茫的远山,心中感慨:苦心人,天不负。有了这30万远征军,来年开春,朕就可以再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啦。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举,草原雄鹰铁木真父子算什么,欧洲的战争狂人拿破仑也不在话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秋伟业自征伐大清始!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49章 屯兵山海关(二更)
旧历的新年更像新年。
纵是瑞雪普照,大江南北一片粉妆玉砌,大河上下顿时失滔滔,遍地冰封,但是大明朝繁华的大城市,如北京,南京,凤阳,西京等,别看那时候没有电和烟火,但是古人照样用他们的勤劳和睿智,装点着自己美丽的家园,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庆祝节日,到了晚上,火树琼枝,煞是好看。
这种繁荣昌盛的过节景象,在明末乱世实属罕见。
此时,大明朝的京城北京,更是盛装缤纷。
外面滴水成冰,勤政殿内温暖如春,身披貂绒棉龙袍的朱由崧正在大殿召对高宏图和王铎,兵部尚书刘肇基和提督东厂的卢九德也在旁边伺候。
朱由松看了一眼,张灯结彩的皇宫一眼道:“今天是大年三十了,连着这几场雪下得可不小,各地可有严重的灾情?”
高弘图躬身施礼道:“回陛下。入冬以来,山东连降大雪,又遭遇大风,有几个村镇受灾较重。微臣已命巡抚山东的吴骏公吴大人,加紧赈灾救济,民房抢救已完毕,赈灾款业已拨付,他们过年肯定没问题。”
“那就好。今秋入汛以来,黄河孟津段泛滥,造成归德的和开封一带灾情较重,还有长江在襄阳决口,这几地的灾民赈济的如何了?”
王铎赶紧出来施礼:“陛下容禀,河南的赈灾已经与半个月前结束了,河南的正式奏折还未到,灾区的难民已经全部搬进了新房,赈济的粮食钱款也已经分到户,除了洪水泛滥时的死伤外,无一户流民离井背乡。至于长江一带的灾情湖广总督也于十天前传来了塘报。决口已及时填堵,难民已妥善安置,赈济粮款,衣物已到户。详尽的正式奏折尚未传至京师。”
“嗯。”朱由崧点了点头,对两位内阁大臣的回答比较满意,又道,“可有私吞赈济款物之贪官污吏?”
“回陛下,至今为止监察院尚未报此案例。不过以微臣来看,自李国辅赵公公和国舅案以来,上至公卿大臣,下至驿卒小吏,无不反躬自省,应该少有作奸犯科者。”
这时高宏图再奏,“陛下,河南睢州推官梁裕上疏条陈,大河连年泛滥,堵不如疏,河面宽,流经广。制河官役力量有限,可发动河岸民众共同制河。”
“准奏。”
“陛下心系民众,从谏如流,实我大明之福也。”
朱由崧又道:“国库几何?粮食兵备几许?”
高宏图道:“启奏陛下,近岁按陛下旨意,赋税徭役已经减了三成,商税增加一成,各种税赋收入,加上南洋等国互市收入,以及荷兰红毛子的通航费及战争赔款,减去官役军需,赈灾支出,抵冲内帑等各项支付,目前国库盈余折合白银1600万两。”
朱由崧点了点头,还比较满意。国库盈余一千多万两数目不大,但是这对明末连年亏空,崇祯时代穷的底朝上的国库,已经是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了。
1...241242243244245...272
猜你喜欢